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2024-04-11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通用10篇)

篇1: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

21、《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22、《猴子种果树》

23、《会走路的树》

24、《问银河》和练习8。

教材分析: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会走路的树》本课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语言流畅,生动活泼,文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可以领略到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抒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所引发的许多绮丽的遐想。全文语言流畅,富有童趣,琅琅上口,课文还配有插图,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

教学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大语文”教育,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或背诵指定课文。

3、让学生明白做事情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美好的愿望。

4、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领悟《猴子种果树》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2课时

《猴子种果树》„„„„„„„„„„2课时

《会走路的树》„„„„„„„„„„2课时

《问银河》„„„„„„„„„„„„2课时

练习8„„„„„„„„„„„„...3课时

(共计11课时)

篇2: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的美和变化快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感受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通过观察描绘足球比赛场面的图画,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遇到不会写的字练习查字典,然后展开想象,简明扼要地讲述进球的精彩场面;练习写全包围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右、上下基本相等,匀称美观;读记四个成语及两副春联;讨论交流怎样过好寒假,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所蕴涵的内容。教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结合教学让学生大胆想象那神奇,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想象的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和重点字词句段的训练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加强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熟记成语,熟记古文,以及语文补充阅读上的内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说话能力。课时安排:

《水乡歌》 2课时 《云房子》 2课时 《夕阳真美》 2课时 练习8 3课时

篇3:“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初探

针对上述现象, 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在上学期对集体备课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改革, 实行了“单元小组化”备课。下面, 就此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不当之处, 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单元小组化”备课分“分组合作、研讨整合、示范辐射、二次备课”四个步骤。第一步分组合作, 是按照“老、中、青”相搭配的原则兼顾“经验、钻研、精力”三位一体, 将同组的十几位同事 (除备课组长外) 分成4小组, 每小组3—4人, 每人承包1篇文章, 各小组承包一个专题。在研讨整合阶段, 各合作小组一改集体备课的纵向按序备课的常规, 而是四小组承包四个单元, 横向并进。单元备课内容包括单元目标、单元重点与难点、单元课时、文本课时、课堂设计、专题研究活动设计方案以及教后感悟 (一般是由年轻同志执笔, 小组共同探讨, 集体定稿) 等。这一阶段就是要凝心聚力, 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经验丰富者整体把握, 钻研能力强者立足钻研, 精力足、干劲大的多做辅助、整理工作。在1—2周的时间内, 各组基本完成本单元的备课、授课任务, 然后将备课、上课材料装订成册, 形成“第一教案”, 接着转入第三阶段———示范辐射。示范辐射以借班上课为主要形式, 按照小组推荐和组长确定的方式确定上课人选。在此, 笔者以第一单元小组为例来示范操作程序。上学期从第三周开始, 其他三组从第一单元开始上课, 第一小组的成员借班授课, 演绎本专题部分篇目的教学设计。而已学完第一单元的学生, 此时在老师的组织下落实专题研究的活动设计方案或围绕专题进行户外实践活动。示范结束后, 集体备课依然按照“定时、定点、定主讲人”的原则召开, 主讲人阐述教学设计思路, 其他小组根据本班的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 结合第一单元小组的教学反思与感悟, 再对教案进行加工、整合, 形成属于自己的“第二教案”。其他单元的教学依此推进。

自从推行了“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之后, 阅读教学的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我们认为, 这一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操守的提升。“单元小组化”备课, 比以前的集体备课责任更明确, 减少以前互相推诿或交差事的现象发生, 明确和强化备课的个体责任意识。在备课阶段, 这种模式牵引教师重视编者角色, 使之在单元意识的引领下, 强调对文本的钻研和对教学的反思, 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高专业水平, 响应全社会所提出的“科研导教、科研兴校”的教改风尚。尤其是在备课中, 我们推行教学反思这一环节, 引领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观照、检阅与反思, 为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另外, 实行借班上课, 锻炼了教师的应变、调控、驾驭能力, 积累借班上课的经验, 快速地促进教师对新班级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 有利于课堂精减时增实效。在“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中, 我们本着“单元一盘棋、一册一整体”原则, 分解和落实单元目标, 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在“有什么”与“教什么”上做好对接, 减少以往对文本过度的阐释, 养成精讲少讲的意识。较之以前, 我们更注重对文本的研究, 引领和加深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 提高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创新意识的训练质量。同时, 以书面的形式, 对语文课外探究活动或主题活动进行策划与设计, 并予以组织和实施。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学期, 我们组织了“护圣火、反‘藏独’”演讲比赛、“川之上、国之殇”抒情诗朗诵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 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之余, 拓宽了阅读背景和宽度, 加深了理解深度, 砥砺了探究思维。

第三, 有利于落实和推进学校“青蓝结对”工程。“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按照“老、中、青”划分小组, 以单元为承包区。这就为“青蓝结对”工程圈定培养对象和实验领域, 老同志对年轻同志“传、帮、带”, 走进课堂找问题, 走出课堂谈得失, 在教学中互相探讨, 在形成本单元最优化教案中磋商与提高。教学感悟与反思的备课环节又为教师停下来思考、提高反思能力落到实处打好基础, 增浓了学校的教研氛围。

篇4:必修二第八单元训练

1.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

[康德拉捷夫周期表][① ② ③ ④⑤][1710年][20 30 40 50 60 70 80 9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10 20 30 40 50][1800][1900]

A. “美元帝国”形成 B. 马歇尔计划出台

C. 联合国成立 D. “冷战”开始

2. 法国总统萨科奇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法国企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B. 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 法国希望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

D. 布雷顿森林体系仍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重大

3.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包括( )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以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C.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面对2009年金融危机,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曾说:“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欧洲不是在寻求更紧密的团结,而是正在这场危机中重新国家化,让自己回到过去。”这表明( )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B. 欧盟将失去世界一极的地位

C. 欧洲联盟正走向解体

D. 金融危机促使欧洲更加团结

5.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从尼克松的这段话中不能看出( )

A. 欧洲的联合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

B. 欧洲的联合增强了各国的政治实力

C. 欧洲的联合提高了各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D. 欧洲的联合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6. 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

A. 实现“凯恩斯计划”

B.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 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7.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没有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 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 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8.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大幅度开放了市场,农产品年均进口增幅达26.94%。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过快的开放市场使压低农产品价格的趋势出现,对中国小规模生存型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还将进一步显现。这一现象说明( )

A. 加入世贸组织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

B.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有害无利

C.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D. 发展中国家应避开经济全球化以确保经济安全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在政治经济领域合作

B. 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C. 是论坛性经济组织

D.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10.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欧洲\&南、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跨地区\&39个\&40个\&6个\&8个\&1个\&7个\&]

A. 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 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 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 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非选择题

11. 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这句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二 (西班牙所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计量单位), 1600~1700年为160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

材料三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材料四 当然,对于货币领袖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 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

——以上材料均选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

(3)20世纪4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样确立的?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

(4)材料四中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篇5: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作者:徐艳丽

一、教学简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廉洁自律”。主体课文《一夜的工作》和《布衣元帅》,在“快乐读书屋”中选入《清贫》和《林则徐求雨》。在这四篇课文中向学生展示了四位近代和当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无产阶级革命周恩来、徐向前、方志敏和林则徐的事迹,这几位任务的共同特点是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相信这四位任务的事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能说会写”的板块中设计有 “怎样提出批评”、“当时应该这样做”等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语言积累、文化知识介绍、大家一起来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时,注意拉进学生与课文中人物和实践的距离,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了理解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格。

二、总体目标 预设: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会本课生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朗读、背诵、复述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1.狠抓课堂教学。坚决反对教师逐段讲解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精讲点拨,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气氛要活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避免死气沉沉。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解决好识字、朗读、口语表达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识好字、写好字,把课文读好,多看书、多背书,增加语言积累,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好基础。一定要解决好阅读和写作,扎扎实实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2.加大教材的钻研力度,熟悉自己所教的各年级的语文教材及教学要求。

3.加大课外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博览群书,广泛摘录,按新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保值保量的完成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加大阅读教学力度。对讲读课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切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略读课文,教师不讲,教师根据考试时阅读题的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每人出一份出相应的阅读训练题,然后进行整合,作为本课的阅读训练题,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集体订正,以此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建议教学课时:

15、一夜的工作--2课时

16、布衣元帅-------2课时

快乐读书屋八-------2课时

能说会写-------------2课时

篇6: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备课教案

一、本单元内容:

精课课文《神奇的光》、《在古观象台上》、《捅马蜂窝》

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

语文实践活动8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懂得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得尺,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词语。感受“照射、发射、反射”的区别,在“新星”、“暂时”、“困难”三个词语种选择两个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的作用,产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和情感。

5、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6、了解内容,理解“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重点分析:

读课文,了解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的感情。解内容,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四、难点分析: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照射、发射、反射”的区别,并能够选词填空。了解内容,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

这一单元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的作用,产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和情感。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理解“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分析: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求有感情、声情并茂,还需进一步指导。另外,要注意结合课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写作,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加强书写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七、课时分配:

《神奇的光》2课时 《在古观象台上》2课时

《捅马蜂窝》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1课时

篇7:第八册第十一单元备课

第十一单元:快与慢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中有四篇记叙文,主要让学生感知“快”与“慢”的关系,让其了解“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的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见《和时间赛跑》),应从主观上努力;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见《效率专家爸爸》,《欲速则不达》从反面说明,方法不当适得其反);三是坚持不懈(见《挑山工》)。让学生了解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挑山工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篇8: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一、求同

教材中的单元多以人文性主题建构, 也有部分能力性主题。每组课文的精神内涵、情感基调及价值取向趋于同质化。单元主题阅读应立足于主题, 了解编者的意图, 挖掘单元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 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单元主题阅读方能真正体现整体性。基于此理念,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备课时, 应遵循求同的原则, 即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特点, 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寻找文本间的内在联系, 探求共同规律、共性学法, 并运用规律、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同类文本, 由扶到放, 由他主到自主,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同目标

一组单元课文因其主题相同, 其文本所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也趋同。单元主题教学中, 不应像传统语文教学那样, 孤立看待每篇课文, 一篇篇独立备课。教学时应吃透整组教材, 不仅是单元内每篇文章, 还应涵盖语文园地里的积累、口语交际和写作, 在整组文本了然于心之后, 结合单元导读要求, 确定每篇文章都应达到的共性目标。

如第十册第八单元, 主题是“感受异域风情”, 单元导读中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 要抓住主要内容,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 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依据这样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本组单元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 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品味文章写法, 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定下单元目标后, 每篇课文都应在单元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文本内容,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可定为: (1) 认识3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3) 感受德国美景, 了解人情风俗特点, 体会文章写法并尝试仿写。

2. 同模块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因目标趋同, 教学流程也可以是相同的模块建构。第八单元的教学模块可设定为识记字词、感悟美景、积累表达。

3. 同方法

单元主题教学要体现整体性, 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以贯之的。如模块二感悟美景, 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文中所写风情美在哪?怎样写出美?这两个问题贯穿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学生阅读思考时, 要求默读并批注, 找出表现美的语句,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 感悟美景可这样设计:

读出美:哪些语句表现了美?细细体会, 怎样读出这种美?指导学生读出美感。

想象美:教师范读或者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美景的重要片段, 让学生闭眼聆听, 用心想象美丽的画面。

再现美:教师给提示, 引导学生口头描述自己想象的美景画面:德国人那么爱花, 我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瞧, 这边……那边……远处……小巷的尽头……

学生的语感来自语言的品味、情感的体验、意境的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涵泳、咀嚼, 在读中感受美, 想象美, 把文字读活, 把作者笔下的美景读成鲜活的画面, 浮现于脑海, 呈现于眼前, 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美景, 这美景是学生个性化感悟投射的映象, 每个学生想象的美景都是独特的, 绝不雷同。这样的美不仅是作者眼中的, 也是读者眼中的, 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用心对话感受到的美。

二、存异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应求同, 也要存异。这是因为尽管同一主题, 但不同文本在单元中的主次不同, 依编者意图, 文本阅读的要求也不同。此外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不同, 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 应在求同以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 体现存异, 追求共性中的个性, 使单元主题阅读不因片面追求整体性而忽视个性化的解读。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的存异, 就是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发现文本间有探究价值的差异, 发掘文本的独特内涵及能力生长点, 使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横向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得到纵深的挖掘, 重点关注独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实现整体性基础上的多元化、立体化的阅读教学。

1. 层次不同

单元中的课文主次不同, 分精读课和略读课, 在教材处理上, 阅读的层次应有所不同。精读课相对略读课来说, 阅读要精, 钻研要深, 知识要实, 能力要活。略读课的学习可简单、浅显一些, 不必深究。如同样是模块二感悟美景, 略读课《与象共舞》在处理上可以浅一点, 放一点。不必抓住重要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述美景, 只需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批注表现美的语句, 能对文中描绘的美景有所理解、感悟, 读出美感即可。

2. 方式不同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精读课和略读课教与学的方式也应不同。精读课侧重教师的主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 迁移到单元主题的其他课文, 以致课外的阅读材料。而略读课更侧重学生的自学, 学生用精读课习得的阅读方法, 应用于略读文本。在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 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 关键处引导。

3. 策略不同

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表现了不同国家独特的美景。同样是表现美, 因其美的内涵不一样, 其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钻研, 吃透教材, 通过比较阅读, 发现不同文本的独特魅力, 找准不同的着眼点, 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单元阅读。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仅写了德国每家窗户上的花美, 更以花美在户外, 表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那么在感悟美丽时, 应着力品读写花美的句子, 想象行人眼中的美景, 理解尽管在家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但只要走在外面, 所有的鲜花都为你绽放, 这就是“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理。文本的表达特色是线性的抽丝剥茧式的层层深入, 由感受花美到感悟人美, 由美景到哲理, 应侧重连接和推论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由文本连接生活实际。

篇9:必修一第八单元训练(一)

1. “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 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 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 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 “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并且在法律和风俗中得到体现,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在此后半个世纪终于演绎成“欧盟”。这主要因为( )

A. 民主制度广泛建立 B. 经济联系日趋增强

C. 国际局势趋向和平 D. 民族特性逐渐消失

3. 右图是某纪念馆的标识,下列文献最适合选入该馆展示的是( )

①《北大西洋公约》 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③勃列日涅夫手稿 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4.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 《北大西洋公约》

B. 《华沙条约》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5.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

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国力量增强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⑤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6. 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 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 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 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7. 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 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B. 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 是一个常数

D. 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8. 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新军事战略,高调宣称“战略东移”,霸权形象展现无余。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到19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军事力量,辅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贸易,直接劫掠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代美国与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不同主要体现在( )

A. 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取最大利益

B. 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取最大利益

C. 凭借庞大的出口贸易获取最大利益

D. 依靠掌控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获取最大利益

9.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A.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 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 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 “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10. 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是( )

A. 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果关系

B. 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 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 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二、非选择题

11.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三

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

[1971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4年\&1988年\&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的席位得到恢复\&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中国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上当选为人权委员会成员\&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材料四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13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2)材料二漫画体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

(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要作用。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

(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篇10: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例1:先合后分(14+12+11+15)÷4 =52÷4 =13

第2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踢毽子吗?那么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踢毽子,哪一队能赢呢?结果是否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比较才公平。板书课题: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并读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哪个队踢毽子的总个数多就成绩好?如果不是,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指导: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总成绩来进行比较。

2、现在人数不同,又该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76÷4 =19 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4题。

(四)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 =76÷4 =19 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情境导入

1、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2、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3、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板书:图例。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8-100页《练习二十三》。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4题。

①指导学生根据图例,结合统计表中的数据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②班内交流并展示统计图的画法。(订正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绘制的彩条高度是否准确。)

③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你还有什么发现?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完成自主练习第5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是通过什么形式和你的异地朋友保持联系的?生说。张丽是通过邮件的形式,(出示统计表)这是张丽第二季度收到的普通邮件和电子邮件的数量统计表,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班内交流:哪个月收到的普通邮件最多?哪个月的电子邮件最多?(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4)思考一下,为什么她收到的电子邮件越来越多?你作何分析?

2.完成自主练习第6题。

教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路上的车辆也变得越来越多了。这是关于银座超市A、B两个停车场停放车辆的情况统计,你能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1)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2)集体交流:A停车场共停车多少辆?(让学生明白在统计图中也能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便让学生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既可提出根据统计图直接回答的问题,也可提出用计算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逐一解决。)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在苏果超市也有两个地下停车场,它的停车情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试着完成后,集体交流。此题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认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2.完成自主练习中的课外实践题。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本校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我们最好把它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而要制作成统计图,我看有些同学收集的数据杂乱,应该首先整理成统计表,注意作好数据的整理核对。

(2)学生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

(3)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小组讨论交流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5)班内集体交流:分析调查结果,你还发现了什么?(实践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运用统计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6)谈话:把调查结果与自己的读书情况进行对比,调整不合理的读书倾向.【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下调查: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新课堂73页智慧园地第3题)

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102页《营养午餐》。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3、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4、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生活。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一)设情境,轻松导入

师:

1、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

2、这些菜中你都喜欢吃些什么?

3、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菜?

4、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探究新知

1、分析菜谱

(1)到模拟的叮叮餐厅里看看新推出的菜谱,教师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的作用。(2)让学生说说这些菜中,都喜欢吃些什么菜?(3)这些菜都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青菜类)

2、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特别强调: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

(2)点完三种菜后,让学生汇报所选菜式及相关的数据。比一比谁的菜式热量总和最低、谁的脂肪总和最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点出自己所喜欢的。②通过热烈的汇报,菜式热量的总和一个比一个低,脂肪总和一个却比一个高。

3、对比专家建议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3)让学生观看长期热量不足和脂肪过多而导致的图片。

(4)让学生用专家的建议对比自己的菜式,谈谈自己的菜式是否科学、合理。并找出不合理的理由。①学生阅读并汇报: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餐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板书)②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对“不低于”和“不超过”理解。

③学生惊讶地发现纯粹根据自己的喜好所点的菜,与饮食专家的建议有冲突。

④通过学习专家的建议,了解热量和脂肪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人体对热量和脂肪的需求并不是越多越好。⑤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充分表述和理解,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⑥让学生明白到个人的喜好与科学、合理的饮食发生了冲突,从而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点菜方式。为接下来的合理调配做铺垫。

4、合理调配

(1)结合专家建议,4人小组之间说说点菜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荤素结合)具体操作要求: ①先估算一下,哪些菜搭配在一起比较符合营养标准。②说说搭配的理由,并由一名代表上到讲台推荐给大家。(2)在明白了点菜要注意荤素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再次点菜。(本次点菜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个别菜进行适当调配,也可以重新点一个菜式。)

5、制作条形统计图(1)反馈学生的投票结果

(2)能一眼看出投票结果吗?有没有更直观的表示方法?(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3)绘制条形统计图。

(4)对优秀的搭配菜式进行交流、分析,指出优点或不足。

(三)总结作业

1、根据学习常见的事物热量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比较合理晚餐食谱。

2、结合本节课的10种菜,小组合作,把所有符合专家标准的菜式列出来。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上一篇:保险扶贫工作总结下一篇:木槿花开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