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2024-05-12

企业会计课程标准(精选6篇)

篇1: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小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604102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总 学 时18(理论课学时数:6 实践课学时数:12)学分:1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与实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 后续课程:《综合会计仿真实训》

二、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小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企业会计核算理论和方法能够胜任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并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前导课程

1.2课程基本理念 在我校“厚德尚能”校训的指引下《中小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划服从岗位、教学贴近实际。1.3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是基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实际的动态项目化课程。其次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项目课程建设为根本以任务为驱动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紧紧依靠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成果严格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并选择教学内容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实现课程体系按工作体系的重构。再次课程的开发上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反复研讨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项目化课程课程的内容上是以企业真实经济业务为载体源于真实但高于真实针对中小型企业经营特点设计学习情境以真实项目或仿真模拟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上以任务驱动实施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学中做做中学定期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深入企业财务实际带薪锻炼课堂设在校内和校外。课程的建设上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的评价上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的考核上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工作成果为重点。

2、课程目标 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小企业会计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具体会计核算和相关的成本计算、税额计算的能力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告的能力通过对情景和岗位的模拟使学生能胜任出纳、材料会计、资金核算等会计岗位的工作。职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掌握货币资金、往来资金、筹集资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薪酬、营业收入、利润形成的核算、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编制等。方法能力能正确分析会计主体的基本经济业务熟悉各项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正确进行账务处理熟练掌握“凭证账簿报表”的工作方法有自我学习会计新准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社会能力自我学习、诚信敬业、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独立决策、成本意识、社会责任等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 序号 工作任务 活动设计 参 考课时

4、课程实施 4.1应具备的教学条件要求 4.1.1软硬件条件要求 校内实训条件要求应具备会计手工实训室财会分岗实训教学平台计算机机房等校内实训教学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应在1-2家中小型企业以及若干代理记账中介机构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参照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校外实习基地应配备有专门指导学生实习的兼职教师校外实习活动应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保障机制并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网络资源建设要求应建立与本课程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为每一位教师设立专门的师生网络交流平台。4.1.2师资条件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会计或相关专业毕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两年以上。兼职教师应在企业会计以及相关岗位工作5年以上具备中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具有较高的会计实操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2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主要通过“财会分岗实训教学平台”实现在课内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从事企业各类会计岗位的工作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课外实践法主要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从事属于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与报表编制工作从实践中亲身体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有相关案例与之配套有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入所学知识有的是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有相对应的案例引入通过案例能够让学生更深的理解所学知识。主题讨论法不定期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会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此过程中一定注意教师的身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通过主题讨论法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4.3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从课程工作任务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出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组成。4.4教材编写体例建议 1教学目标含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任务描述 3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 4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 5知识拓展选学内容 6练习。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5.1教材 《小企业会计实务》高旸、佘伯明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财务会计》程坚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9月 《财务会计实训与练习》程坚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9月 5.2参考资料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年1月 《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编委会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年1月 5.3信息化教学资源

篇2: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二年九月

一、专业名称 会计

二、职业岗位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面向中小企业及非营利单位,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和日常会计管理以及代理记账等工作的会计人员。

出纳岗位: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

会计核算岗位: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

会计管理岗位: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

三、招生对象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

四、学制

三年;

五、培养目标

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锐意进取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六、毕业上岗标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达到基本考核要求,成绩合格,取得毕业证书;达到会计上岗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七、课程路线与体系

八、核心课程基本内容

十、教学实施条件

(一)教师任职条件 1.专任教师

(1)具有中职教师资格证;

(2)具有会计岗位工作经历,熟悉会计业务;(3)精通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4)具有较强的教研与科研能力。2.兼职教师

(1)具有5年以上会计及相关岗位工作经历,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3)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 1.仿真实训

(1)实训场所:用于进行会计基本技能训练用的实训室;配置有应用会计核算模拟实训软件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网络环境的计算机机房;具备会计分岗位操作的企业财务模拟环境及模拟银行、模拟税务等外部环境的实训室;

(2)实训工具设备:会计工作所涉及到的各类办公设施设备及基本文具;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演练的沙盘及相关资料;

(3)会计日常用品;

(4)仿真实训资料:企业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会 计核算等相关资料;

(5)模拟实训软件:会计核算模拟软件、成本计算模拟软件、税费计算与申报模拟系统、财务分析模拟软件、企业版财务软件、审计软件、小键盘票据录入实训软件、企业ERP资源管理软件等;

(6)配备足够数量的校内实训指导教师。2.顶岗实习

(1)具有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2)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应具备相应的实习条件,足够容纳学生,并为学生提供食宿及发放补助;

(3)配备足够数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三)学习资源

电子教材及其配备的教学课件、生产工艺过程教学录像、会计实践操作流程教学录象及技能演示录像、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及校外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学生手册、会计法律法规汇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及模拟习题。

十一、教学组织与评价

(一)教学组织

本专业教学组织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中职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理实一体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运用“六步法”组织课堂教学;校内仿真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分岗实训、混岗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训教学;校外顶岗实习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通过在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顶岗实践组织教学。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教学实施前,对学生所做的工作计划进行检查,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顺利实施教学。

2.形成性评价。教学实施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操作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问题和操作偏差,寻找教学实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篇3: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2008年, 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指引下编著了《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方案中指出了《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 , 并相应开发了《会计基础》等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模块化为结构的教材。经1年多的推广实践, 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较大的变化, 对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已日益被中职会计基础教师所接受, 且广泛使用于日常教学中, 学生在做中学更易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 能操作会计基本职业活动的流程, 会计教学的枯燥性得到明显的降低,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 提高了会计基础教学的有效性。但该教材的推广使用中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较之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理论完整性和系统性, 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引领, 以模块化为结构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呈现出的是知识点较分散, 分布不完整、不系统, 偏重操作, 理论深度不深, 如仍以传统的思维定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就使教师无从下手, 招架不住。对此, 本文尝试通过理解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基础上, 以确定课程类型, 进而设计教学模式, 以提高会计基础教学有效性。

一、理解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 以确定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依据课程内容的性质而划分。职业教育课程一般有学科理论课程、实操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会计基础》新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完成相应任务为目的, 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 并养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养”, 从而可确定《会计基础》是基于任务引领, 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设置的课程, 为一门项目课程为主, 兼具部分的学科理论知识的介入的混合型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以填制或取得、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 引领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 让学生在完成会计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归纳体会相关会计知识, 发展学生从事会计职业的相关综合职业能力。

二、根据课程性质, 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不同的课程性质, 应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将《会计基础》课程定位为一门以项目课程为主的混合课程。在整个课程的实施中应体现如下特征: (1) 课程的实施应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 学生主动存在; (2) 课程的实施应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 教师反应存在; (3) 课程的实施应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 情境真实存在。据此要求, 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时, 应做到:

(一) 准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 并通过与学生的活动、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时, 首先应注意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而是相互补充和创建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定。

《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是:“学生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 在工作中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养成细致、严谨的职业素养, 具备会计基本的职业能力, 即能完成一小型企业会计工作, 并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项考证的基本要求。”《会计基础》教学目标是从完成会计基本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意上一般的、基本的规定上进行设计。同时, 教学目标设计还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因“生”施教, 将其转化为适合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的目标, 建立一个多层次目标体系, 帮助学困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对模块2任务2“填写企业业务单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可将其教学目标分为4层, 第一层次, 会以出纳员等岗位角色按业务要求填写、取得相应的单据, 如开支票、收支票进账等;第二层次, 会审核取得的原始凭证, 如会审核所取得的支票;第三层次, 会传递原始凭证, 如会如何取得支票后办理支票进账手续;第四层次, 能根据取得的原始凭证判断业务类型。

其次, 注意教学目标是要达到培养会计专业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要求, 教学目标设计时直接要求学生达到“会……”、“能……”, 如第二模块教学目标中要“能填制、审核、整理和传递原始凭证”;要注意本课程中有些学科知识的目标要求, 即应注意一些基本会计知识的掌握目标的设计, 如模块2要读懂业务单据中反映的信息。

最后, 教学目标设计时, 还要注意学生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 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有“养成认真、细致、严谨的职业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习惯”等的职业素养目标设计。

(二) 科学、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如果说旧的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定义为是“以知识带技能、能力培养的要求”, 那么,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则可以定义为“以技能、能力培养要求带知识”, 为会计教学改革, 特别是为项目教学法等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创造了一定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从事“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的服务型、技能型人才, 他们需要的是“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知识, 也就是技术知识。学校应该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关系, 给学习者提供一种能够体现职业导向的要求、反映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学方法。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服务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 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达成这一目标要采取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它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 在教学中让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需要用心、用手、用脑。

《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应采用项目教学, 以任务引领型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依据该课程标准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就是以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项目模块, 每一模块又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 各任务就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项目教学是一种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几乎所有实践性强的专业和课程都适合这种教学方法。以模块4任务4“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为例, 其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分组, 设定各岗位下达《会计基本职业活动》模块3教师进行布置作业

活动2的业务1、2、3的采购任务知识归纳内化知识

取得、审核让学生边参考教材, 原始凭证边编制记账凭证

反馈、个别指导完成任务

图材料采购业务核算项目教学法流程图

这一教学方法要求针对中职学生的水平及特点, 课前, 教师要将任务细化、具体化,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等搜集关于“原材料”等账户其性质、用途和结构的资料;课中, 教师做好总导演和主持人的双栖角色, 设置采购材料的职业情境, 让学生开展采购材料会计职业活动, 活动中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完成任务必要的知识, 同时, 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个别差异性的指导;最后, 在知识归纳这一环节, 教师更应把握好, 既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程度, 以把握归纳知识的深浅度、宽窄度, 又应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达成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项考证的基本要求, 将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尽可能地归纳到;课后, 教师可按学生差异, 设计分层次的课后知识迁移、巩固练习。

教学中, 由于中职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较差, 难于实施项目教学。也可尝试采用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主要通过在模拟的情境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依据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每一任务前有一职业情境, 就可利用这一职业情境, 让学生模仿扮演。这一教学法是针对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模拟参与相关会计职业活动基础上构建知识, 练习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效果。但在实施该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调控, 否则课堂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教无定法, 只要坚持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教师示范, 学生操作, 学生提问, 教师解答和指导等。注重采用以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问题导向式、项目案例驱动法等的教学方法, 就可提高《会计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三) 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长期以来, 教师“教”教科书, 学生“学”教科书现象普遍存在, 这是把教科书的作用与课程标准的作用混淆了, 导致教学处于低效或无效的状态。“教材应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依据, 而是材料。教师应不为教科书所束缚,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有所创新, 并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描述课程由八个学习模块组成, 教材内容以模块组成,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方法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 如可按教材顺序, 学了模块2填写业务单据, 再学模块3理解借贷记账法、模块4的填制会计凭证;也可根据会计工作过程, 先学模块3, 再将模块2和模块3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还可进行学科间的整合, 如在模块4填制记账凭证学习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将会计基础、合同法知识、增值税法、职业礼仪等知识融合在一起。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发的《会计基础》教材编写是站在给学生的角度上编写的, 教材无论是版面, 还是知识以回答问题形式呈现都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这体现了“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 是教学工具或学习工具的一种, 是从以教师施教为主的“教材”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材”的转变过程, 这更有利于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开展, 如通过学生在做《会计基本职业活动》的会计工作任务时,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会计基础》教材检索所需知识。

重新认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富有新意、充满激情, 并能够真正因材施教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落实。

(四) 建立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如前述, 《会计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完成相应任务为目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 在工作中学习会计的基本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4页) 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养成细致、严谨的职业素养, 具备会计基本的职业能力……”。故在进行《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评价时, 应建立能评价学生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度、技能的熟练度、情意的达成度的评价体系, 即一种注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如《会计基础》模块2填写业务单据中任务1业务员填写单据时, 可建立如下表所示的评价指标:

表《会计基础职业活动》评价表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实施教学前, 只有认真阅读、理解课程标准, 准确确定课程性质, 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才能使教者乐其教, 学者喜其学, 使《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发挥最大的有效性。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根据2008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的《会计基础》课程的新标准而开发的一系列教材还存在知识点分散等问题。因此应在正确理解《会计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确定课程类型, 进而根据课程性质, 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标准,会计基础,课程类型,教学模式,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实验版)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

[2]邱才训.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篇4: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解读;特征;应用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12-04

【作者简介】郑在柏,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教育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经职业教育。

首批开发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本课标”)主要由“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组成。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顶层设计的课标总体框架下,本课标开发小组以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的有关要求为基础,遵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秉承“力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遵循财经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提升财经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开发理念,结合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性和课程建设的特殊性,针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上存在的问题,重点加强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规范性、标准性、知识体系性、职业素养系统性建设。力求体现“就业导向与发展导向”“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三个融合,在紧贴会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核、财会技能大赛基本要求,从明确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注重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生终身发展入手,对本课标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进行优化整合、系统设计。本课标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既有共同的课程目标指向,又有各自的课程任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建议教师在使用本课标时,重点关注和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握共性特征:注重“六个特性”,实现“三个融合”,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实现“就业为导向与发展为导向”相融合,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会有三种基础导向:一是明确“以升学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如“3+3”“3+4”中高、中本分段培养试点办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性+升学对接”为主要特点进行设置。二是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如订单班、定向班等校企合作培养班级,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性+专业岗位对接”为主要特点进行设置。三是“以就业或升学可选性导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即入学时未明确是以升学为主还是就业为主,毕业前阶段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办学状态,目前中职大多数班级为此类情况),则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性+发展性”为主要特点进行设置,其中“发展性”课程以兼顾专业岗位发展和持续教育学习(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双重特性进行设置。本课标所选的三门课程既是会计专业的基础性核心平台课程,又是中高衔接的专业发展性课程,兼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性,是上述三种课程设置基础导向的重叠课程。因此,本课标的课程选择定位较好地解决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与以发展为导向”的相融合,较好地解决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

第二,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职业性、标准性特质,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解决“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难”的问题。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我国会计职业的入门资格证书,凡是从事会计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岗位(如核算员、内部审计员等)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会计法规明确规定的。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目前困扰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太低。根据课标开发组的调研,江苏省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平均在15%左右,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放弃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或者修正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把会计专业窄化成“收银员”等技能性方向办学,或者改造成营销类专业,背离了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这一问题固然有会计专业知识系统性强、就业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客观问题,但在如何推行“双证书”制度,将会计从业资格课程教学、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的推动上也存在着引导不足、措施不力、安排不周的未解问题。本课标所选择的三门课程正是目前我国财政部确定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核科目。通过本课标的实施,推进会计专业教学紧贴会计职业标准和规范,紧跟会计行业政策、技术进步和发展,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考核标准,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融入专业教学中,将课程考试考核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并进行,加大力度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第三,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性、职业素养系统性特征,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遵循会计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解决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的明晰问题。

在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值得注意的倾向:重专业技能教学轻知识教学、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财经职业素养培养,从而出现会计专业教育与财经职业精神培养的吻合度较低的问题。

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会计岗位属于单位管理层面岗位,工作对象既有各类经济活动,又有复杂的人群,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素养要求高的管理型岗位;2.会计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较高,国家经济政策、单位经济行为的变化有时会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变化,知识更新快、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强。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会计职业教育必然具有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经过专业教育,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责任素质、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二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三是专业核心能力强,学生应具有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常见财经应用文和一般信函的能力、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财经制度文件阅读理解能力、会计岗位执行运用能力、对社会经济财经政策的了解和初步运用能力等。

为此,本课标所选择的三门课程正是体现了会计专业所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基本职业规范、基本职业精神。通过课标内容设计,将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系统化,加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基本职业规范的融合,突出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规范和职业精神,解决重专业技能教学轻知识教学、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财经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倾向。

二、把握个性特征:关注“五个”区别,理解个性要求,吃透课标精神

本课标所包含的三门课程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的区别

课程性质主要阐述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比如:“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以“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为基础,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为后续“企业会计核算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初级会计电算化”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是在“会计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为后续“常见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核心平台课程,说明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专业核心的、基础性、发展性的课程类型;“实践性较强”表明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实施特征;“理实一体化”表明该课程知识和技能训练双主线的课程实施特征。

(二)学时与学分的区别

学时是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分是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所获得的分值单位。课程之间的学时与学分差异,实质上是对课程教学容量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各门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本课标中“会计基础”安排170学时、10学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初级会计电算化”均安排102学时、6学分。

(三)课程目标的区别

课程目标是课程通过实施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课程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化和分割,因此,课程目标是依据本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课程目标,这也是课程之间在培养学生的关注点、内容、过程、标准上的差别所在,需要课标使用者准确把握。如“会计基础”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会计核算的组织和程序,具备会计核算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理念,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区别

本课标三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的共性特征是知识体系较强。所以,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要求,采用模块、教学单元体系,组织、选择、优化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模块是对课程内容一级分类,教学单元是对模块的二级分类,内容与要求是对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细化和学习能力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课程模块的划分、教学单元的划分、教学内容及要求的确定依据是不同的,这需要课标使用者逐条把握。比如“会计基础”课程,依据会计专业方法体系的递进性和技能训练项目划分为11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之间有递进性和较强的前后顺序性,每个模块按照知识体系划分多个教学单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模块则是依照我国不同的财经法律体系划分为会计法律制度、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没有递进性或程序性,教学模块划分为教学单元也是按照法规制度个体细化的,教学单元之间也相对独立。

(五)实施建议的区别

在会计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四个部分建议中,根据课程的个性基础,提出的建议侧重点是有差别的。比如:在教学建议中,“会计基础”课标特别建议“突出本课程专业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加强知识点的阶段性训练和测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标特别建议“要重点关注本课程理论知识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合的特性,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培育学生正确应用财经法规和基本规范分析和解决实践案例的基本能力”;“初级会计电算化”课标特别建议“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培育学生正确应用财务软件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和解决实践案例的基本能力”。再比如: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三个课标同样根据本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特殊需要,提出了相对应的、有区别的建议。

三、把握应用关键点:明确质量标识,理解能力要求,用好选择空间

本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质量标识

把会计从业资格考核与课程教学合并进行,并成为课程的教学质量标识:学生通过本课标三门课程的学习应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应用本课标教学时,应及时关注和跟上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变化,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的考核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理解能力要求

本课标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部分,以及“课程内容及要求”部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出了“掌握、认知、能、形成……”等层次化的能力要求。在本课标运用中,对于这些能力层次要求,一般按照下面三个层面把握:

一是认知层面要求,即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为“认知”“了解”“认识”“知道”等。

二是理解层面要求,即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在认知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并借此解释、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为“理解”“把握”“熟悉”“领会”“会”等。

三是掌握层面要求,即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原理、法则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清楚“怎么办”。相应的行为动词为“掌握”“应用”“运用”“能”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握本课标确定能力要求方面,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应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上对考核的能力要求,两者相互对应;二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又是中职会计专业学业水平测试课程,应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的能力要求。在组织教学中,要比较本课标、会计从业资格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三者的课程能力要求,力求统一,既要完成课程低位目标(学业水平测试合格),又能完成课程高位目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用好选择空间

本课标中,在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等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教师选择、发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这些发挥空间的运用选择,会直接影响课标目标达成、课程执行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

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本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倡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在课程教学具体实践中如何选择运用这些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哪些教学内容上运用等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以及所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选择和发挥,这就是教师在运用课标上的“自由裁量权”。这需要教师在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升课程建设和课改的能力水平,力求有创造性、有成效地组织教学。

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调整。本课标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程度,充分考虑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本课标留给学校、教师可发挥的重要空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都会存在个性差异,针对这些差异,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优化整合,做出适当的调整和选择,这是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改革能力的体现。

三是创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本课标三门课程都提出“把培养财经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财经职业习惯”作为教学评价内涵要求,“重视教学过程评价,注重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在具体落实中,需要教师不断研讨和探索“财经职业精神、财经职业习惯体现在哪里”“如何评价财经职业精神与职业习惯”“如何实施教学过程评价”“如何进行平时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等课题。实质上,这是课标对课程教学评价的导向,更是留给教师“填空”的空间,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系统设计教学评价改革方案,对素质、知识、技能、态度等评价要素采用适宜、有效的评价方法。

四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本课标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信息化教学课件、微课资源和测试系统等数字化资源库”。这是本课标为教师提供的一个大有作为的发挥空间。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对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扩大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因此,教师在实施本课标时,应重视课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升课程立体化、情景化建设水平,实现课程教学运作“学中做、做中学”的多样性和学习空间、教学空间的时空扩展性,使课程尽可能具有空间性(网络的运用)、展示性(视频、课件)、仿真性(实做)、愉悦性(音乐、快乐教育)、时效性(资源库的支撑),教学实施中尽可能实现概念动漫化、人物形象化、逻辑图表化、板式多样化,使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

篇5: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系(部):经济与管理系

教研室:会计教研室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级财务会计总学时数:160学时 适用专业:会计专业

1课程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核心课

1.2课程定位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较强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培养为主线,直接为培养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核算操作能力服务。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面向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管理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知识全面,在会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为实现以上目标,特制定本课程的标准。本标准涉及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实施建议等。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课程内容为主题,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课程基本目标 2.1知识目标

1、基本素质知识:会计基本理论

2、中级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包括或有负债、非货币交换、长期借款等;

3、综合与创新知识:包括中级财务会计综合理论、案例分析与解析等。

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一个整体,只是由于可是课时量的原因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因此在中财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加大中财一理论知识的复习掌握。让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掌握。

2.2职业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债务重组、借款费用、或有事项等特殊会计业务处理。

2、能够处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都权益、收入、费用会计事项的处理。

3、能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的能力。

2.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要求达到助理会计师科目中财务会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3.1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结构,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等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以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为总结。《中级财务会计》主要是对六大会计要素及特殊行业或特殊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分为十二章:它们分别为总论、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告。

3.2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本课程共安排学时160学时,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

根据本课程实务性的特点,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全过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进行。

具体安排是:

1.按四项原则组织教学内容。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即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二是坚持两个统一,即理论与实务、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三是强调三个优先,即内容的实用性优先于系统性、实务内容优先于理论内容、应用技能优先于知识教学;四是实现四个结合,即实现教与学、学与练、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

2.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在学生课程成绩考核的实施上,全面体现“两个统一”、“三个优先”和“四个结合”。例如,建立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体系,保证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教学总时数比例不低于1:1。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实现三个结合:即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实务的有机结合;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3.3课程教学内容

4实施建议 4.1教学方法建议

可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会计实物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的讲授中,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增加必要的实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4.2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过程考核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能力、课堂讨论、实训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目标考核是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公平

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使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1.平时成绩占20%。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计分。2.期末考试成绩占80%。形式为笔试。

4.3教材选用及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

《新编财务会计》 主编:李玉英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财务会计实务与实训》 李金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新编会计学基础》 王秀贵副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3)《新编财务会计实训》王秀贵副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4)《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精选题库》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

(5)《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6)《新企业会计准则精读精讲》 中华会计网校 人民出版社2013年参考网站:(1)中华会计网校(2)中国财会网(3)中国财经网(4)财会之窗(5)会计考试网(6)财务会计园地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编制人:

篇6:企业会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财务会计实务

适用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财务会计实务》是全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为高校学生讲授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培养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财务会计实务》也是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学科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将在高校生掌握基础会计学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紧密结合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重点介绍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过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会计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本课程是技术含量高的课程,所以课程标准要力求追踪行业技术动态,及时涵盖先进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技术和方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能力(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独立地对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能够编制会计报表.(二)知识目标

掌握货币资金的核算,营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存货的核算,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负债的核算方法,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方法,收入的核算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的核算、应收账款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核算、流动负债的核算、非流动负债的核算、费用的核算、收入的核算、利润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核算等。

以上课程内容以各种核算岗位的不同流程为主线,分为十四个任务驱动项目,采用课内讲授、案例分析、模拟实训、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实“精讲多练、工学结合”的措施,教学内容围绕基础性和前沿性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集传统教学方法及案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学、企业实践等现代教育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与一体,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各种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表所示:

五、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实现,相应教学方式的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模拟实训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进行,顶岗实训在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完成后集中时间进行。

六、实施建议

6.1教材编写

(1)打破传统的学科教材模式,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编写。

(2)校企联合编写适合工学结合的教材,教材编写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目标,注重能力本位的原则,力求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操”和“简单明了、方便实用”的特色,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操作和管理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为企业所欢迎的高技能应用性运输管理和操作人才。

(3)通过工作任务的需求,从有利于各专门化课程的学习出发,以够用为度为原则,设定能力目标,能力标准,引入高职学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4)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运输管理实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对于涉及本专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教材应以岗位的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其中。

(6)本课程标准为最低标准,教材内容应有所区别拓展,把运输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以满足运输发展的实际需要。

(7)建议为教材配置专门的多媒体光盘,以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需要。6.2教学建议

(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型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教学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资源,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相结合,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做结合,边讲边学,“教”与“学”互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在操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运输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4)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仿真平台、实训软件、实物教学、运输企业现场教学等模式。(5)尽量采用小班化教学。

(6)学校专职教师应具有双师型工作能力,具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运输作业与管理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教育相关知识,在进行示范性教学时,能充分表达所教学的内容。6.3教学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由学校主讲老师和企业兼职老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顶岗实习情况及考核情况,共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6.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标准的开发和应用。

(2)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4)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在此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开创就业渠道。(5)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考核、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教材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七、说明

1.本课程标准由会计教研室全体成员合作开发 2.执笔:吴贺 3.审核:

上一篇:申请国道服务区下一篇:小学作文运动会感想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