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4-04-25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精选5篇)

篇1: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

规划的通知

国卫规划发〔2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委机关各司局,委直属和联系单位: 为指导和规范“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我委制定了《“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1月24日 “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及战略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为指导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以来,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在强化卫生与健康服务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任务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连同44家委属管医院分别与国家平台实现联通。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建立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注册数据库,以及业务涵盖艾滋病、结核病等22个疾病监测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妇幼卫生监测等健康服务信息系统。计划生育应用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建立了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覆盖13.7亿人口,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地域业务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新农合跨省结算监管稳步推进。食品药品信息监测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全国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初步建成。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并与各省(区、市)药品采购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发布行业信息标准102项,制定印发了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功能指引。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虽然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存在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依然存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需要的标准、法规亟需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个人隐私保护、行业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问题日益凸显,术语代码类标准不健全,相关标准执行不到位,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人才和资金保障相对匮乏。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在资金投入方面,尚未形成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防护难度骤增,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亟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地区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健康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当前,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健康医疗事业的影响日趋明显,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速了健康医疗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涌现,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创新应用,努力开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壁垒和孤岛,着力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力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为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以人为本。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发展为牵引,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卫生与健康总体规划,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加快行业科学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医疗需求。统一权威、创新驱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协同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大数据采集、存储、发布、应用的平台和服务体系,实现人口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扩大健康医疗资源有效供给。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引领,促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授权分管、服务规范的便民惠民新格局。强化标准、确保安全。按照法规为本、标准先行,安全为上、保护隐私的要求,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健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确保应用有序推进,信息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到2017年,覆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等全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口健康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实现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32个省级(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平台互联互通,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用共享的良好格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保、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布局,依托现有资源基本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中心及区域中心,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加快推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和重点慢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传染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95%;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于感知技术和产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务逐渐普及,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1.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和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合理构建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安全可靠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国人口健康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支撑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以及跨区域、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互联互通信息标准落地应用,消除信息壁垒,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项在平台办理、政府决策依托平台支撑。2.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基础资源大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预警监测和动态管理,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实时更新、互认共享。在已有三大数据库基础上,加强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和信息服务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集聚整合。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原则,实现数据集中权威监督、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3.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统筹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药物政策、信息宣传、中医药管理等覆盖全行业、涉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全产业链的所有信息系统,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数据集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业务系统,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联动,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各类基础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共享。4.健全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体系。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等相关标准,进一步健全涵盖数据、技术、管理、安全等方面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修订完善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标准应用管理机制,推动信息标准应用发展。加强大数据质量体系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保障数据质量,优化数据治理。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所需的数字身份管理,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电子证照和数字认证体系,实现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电子证照数据访问控制,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推动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5.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实施,加快制定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制度,加大技术保障力度,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贯彻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人口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标识赋码、科学分类、风险分级、安全审查规则,落实《卫生计生行业国产密码应用规划》,推进国产密码在安全体系中的应用。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容灾备份工作,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方案,提高行业整体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及动态感知能力。完善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深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6.促进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协同应用。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公共卫生网底数据的规范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实现分级诊疗为目标,推动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探索专科全科协同诊疗团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等新服务模式,加强医疗服务协同体系建设;以促进“三医联动”和信息共享为路径,加强医保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全程监管为目标,强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不良反应的监测管理,加强药品管理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为基础,加强出生人口信息管理,跟踪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加强计划生育业务协同体系建设;以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为抓手,加强综合监管业务协同体系建设。提升现代化医院信息治理能力,加快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逐步扩大和规范数据采集范围,保障数据质量,实现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统一管理。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统一上报并规范接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加强应用支撑和运维技术保障,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7.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治理应用。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和决策。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健全对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业务信息,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8.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临床和科研应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儿科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集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国家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疑难疾病和慢病管理等重点方面的研究,强化人口基因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临床用药研制、药物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等需求,建立药物副作用预测、创新药物研发数据融合共享机制,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9.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化与大数据风险预警和决策应用。利用现有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数据融合及地理空间技术,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紧急医学救援、综合指挥调度能力;以居民健康档案整合慢病管理信息,强化动态监测与监管,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加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预警评估分析,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流行病学分析、疫情研判和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实现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跨区域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国家和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实现食源性疾病信息的实时上报,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

(三)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10.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新业态。加强数据存储清洗、挖掘应用、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大力推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环保、中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管理、健康文化等产业发展。探索推进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生物三维打印、医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在以全息数字人为愿景,集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健康保健、日常护理中的应用,促进由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11.构建“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农村、到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和促进健康医疗新模式形成发展和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健康管理等服务应用。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支持就医流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医院、社区、公众三者共同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建设适应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健全慢病患者、专病患者、健康亚健康人群的授权分级分类分域管理体系和规范,为建成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监控管理和疾病预防体系提供支撑。实施以远程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集成平台,开启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病理结果、心电诊断服务,健全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为全体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公平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提供支撑。12.打造信息化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继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支持双向转诊服务,强化社会监督,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中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实验室检验等功能,推广基层医疗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引入成熟度较高且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智能诊断系统,并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切实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医务水平,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秩序,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奠定坚实基础。13.推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总结“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推广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促进和完善区域内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创新资源集约、流程科学、服务规范的卫生计生服务模式,方便居民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居民健康管理理念,改善看病就医感受,健全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形成全国整体示范效应。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建设试点。同时,在全国选择10个设区的市和100个县开展“十市百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试点活动,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扩大成功做法和实际效果。

四、重点工程 以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全局性的重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十三五”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就医体验,提升管理水平。

(一)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以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四大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监测评价、卫生服务质量与绩效评价、人口统筹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加快推进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平台功能指引要求,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以及妇幼健康服务管理、综合监督和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实现全国上下联动、“三医”业务协同。建立覆盖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传播和远程教育视频系统。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决策系统,建立国际旅行健康网络,为出入境人员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务。

(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加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研究制定政府支持政策,从财税、投资、创新等方面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给予必要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开发和运营服务。鼓励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众包等方式,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政府应用与社会应用相融合。发挥已设立的有关投资基金作用,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鼓励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强人口与家庭大数据的集成分析研究,服务人口发展综合决策。

(三)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围绕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业务,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医疗卫生监督考核及远程医疗服务保障互联互通等重要功能,不断加强基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夯实发展基础,努力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基层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层标准化应用和安全管理,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坚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的广泛使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目标。

(四)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在全国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信息安全防范有保障的医院开展示范建设。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明确智慧医疗服务内容,加快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实施国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计划,完善居民健康卡应用受理环境,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重点完善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服务,为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远程医疗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普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数字化医学工具在医院中的应用,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互联网优势,推进生育证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证明、出生医学证明、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等电子化管理。

(五)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求,推动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个案信息库和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贫困人口数据采集和筛查,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患者和病种精准识别全覆盖。加大健康扶贫脱贫信息支撑力度,优先为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实现身份识别、授权确认、信息归集、安全认证和金融应用等功能,支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逐步实现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资金“一站式”结算,为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提供信息支撑,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健康服务的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合力。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细化目标,抓好落实,有序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为契机,统筹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立法需求,完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有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个人隐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推动完善司法解释,加快制定互联网医疗法规制度、发布标准和应用目录。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努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治环境。

(三)拓宽资金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立足现有基础,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重点保障基础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探索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强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和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建立考评机制,强化任务落实。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纳入各级卫生计生机构的考评范围,并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人员考核相结合。建立规划考评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大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情况考核力度,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数据质量及系统应用等情况,提高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公开性与透明度。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氛围。加强规划宣传解读,广泛宣传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意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公布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解答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宣传信息便民惠民的实效,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2: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卫发 [2017] 4号

各市、县(市、区)卫生计生委(局),省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

现将《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 2017年1月5日(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支撑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和《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紧扣深化医改和卫生计生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总体设计和部署,强化基础建设,拓展行业应用,探索服务和管理创新,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

1.信息化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成效初显,市级平台建设全面开展,80%县级平台投入运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三大数据库基本建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电子病历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应用率超过85%,全员人口信息入库率达到95%。卫生业务虚拟专网覆盖全省。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制度逐步健全。

2.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标准。疾控信息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域的公共卫生数据采集交换模式,实现了试点地区医疗机构传染病诊疗数据的自动采集。集公众服务、智能移动执法和决策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浙江省卫生监督管理平台建成应用。血液信息系统实现全省各血站血液采集、供应、库存等信息实时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63%的县(市、区)建立集约化的区域HIS。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药械采购综合平台基本满足药品耗材招标、交易和监管等业务需求。

3.信息化创新服务不断拓展

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医疗,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便民惠民创新服务。浙江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提供254家医院的统一、便捷的预约挂号服务。“诊间结算”、“床边结算”、“移动支付”等服务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烦。区域医疗服务协作和远程医疗服务为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区域公众健康服务门户逐步建立,探索居民健康管理新模式。网络医院等互联网医疗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是我省全面建成卫生强省、打造健康浙江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健康浙江发展内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形势,精准理解深化医改新要求,对实现新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健康浙江”建设带来更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在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统领下,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统筹建设健康浙江,势必要求健康与信息化加速融合,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努力摆脱业务协同缺乏、信息共享不足等桎梏,创新推进机制和发展模式,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有力推进卫生计生融合、医防整合和中西医并重,支撑“健康浙江”共建共享。

全面深化改革带来更大需求。作为我省深化医改综合试点重点任务之一,人口健康信息化不仅要助推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满足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管好与放活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以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信息化应用需求;更要按照创新发展、便民惠民的要求,建设浙江特色智慧医疗,扩大服务有效供给,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信息服务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

产业先行发展带来更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密集出台,浙江将信息经济产业、健康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以先行经验和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都将有力地推动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尤其是健康信息服务摆脱原有“外热内冷”局面,更大程度开放共享信息资源,更加广泛挖掘应用医疗健康大数据,迎来实现产业与事业共同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

技术飞速创新带来更强动力。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着传统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加速涌现,新生应用的政策风险、网络安全隐患也日益严峻。人口健康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卫生计生部门实现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动力。

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健康浙江”建设,坚持“以通为本、以用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以业务驱动为主线务求实效、以数据应用为重心提升能力、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优化水平,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处理好集中与分布、条线和区域之间的关系,立足实际,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开放共享,业务协同。以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加强卫生计生业务协同,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力度,提升人口健康服务管理整体效率。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应用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功能叠加、融合集成为手段,实现“互联网+” 健康医疗深度融合。

——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强化健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促进规范健康医疗数据应用发展,保障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服务惠民,助推医改。围绕公众健康信息需求,适应深化医改新形势,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惠民,提升公众服务获得感。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一朵集成、开放、共享的“浙江健康云”,建成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健康信息应用网”,人人拥有一份连续、动态、实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打造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健康服务门户”,建立一套标准、安全的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信息化综合能力能适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和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信息化应用与建设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人口健康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四)具体目标

——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按照统一标准,全面实现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形成“浙江健康云”,接入全省80%的卫生计生机构。

——共享全员人口信息,整合电子病历数据,人人拥有一份连续、动态、实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70%。

——整合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强化横向协同,加快纵向整合,建成“健康信息应用网”,智慧医疗覆盖率达到80%。

——80%的三级公立医院接入“健康服务门户”,提供统一、优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信息标准应用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构建一套标准、安全的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十三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目标值 1市级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测评通过率90% 2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

70% 3区域医学信息共享中心覆盖率

80% 4全员人口信息系统覆盖率

100% 5智慧医疗覆盖率

8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基础支撑框架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和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符合性测试,加快平台的升级改造,到“十三五”末,实现80%的卫生计生机构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省级平台与所有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浙江健康云”。各类信息系统通过“浙江健康云”实现功能整合、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推进全省性业务协同。积极探索一级部署多级应用的业务云模式。

基于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补充完善省级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应用编码、信息数据接口和传输协议等相关标准。梳理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目录、业务指标体系、信息公开目录。建立标准应用评测体系,加强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强化标准的推广实施。

加快推进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建设和测评,推进国产密码应用示范,提升卫生计生敏感数据防泄密的监测、防治、预警能力。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卫生计生专网建设,强化重要信息系统、云平台、基础信息网络和个人隐私安全保护。

(二)强化电子健康档案应用

通过共享全员人口信息,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属地化管理。强化健康信息的动态采集和管理,推进全省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互联共享。加快推进免疫规划、妇幼保健、计生人口、慢病管理、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信息与电子健康档案对接。

强化电子健康档案在健康医疗服务中的信息载体功能,通过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调阅更新。加强签约医生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管理,推动个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信息的整合协同。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适时有序开放健康信息,满足居民自我健康管理需求。

(三)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

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全科医生工作站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深度融合,继续深化区域HIS等集约化应用,提升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区域医学信息共享中心建设,加快区域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医疗协作服务系统应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服务效率。全面推进县域内签约管理、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完善浙江省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绩效考核,完善规范管理机制,提升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医疗信息资源上下联动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的建立。优化升级浙江省预约转诊服务系统,建立统一的专家专科池、床位池、检查池和日间手术池,推动上级医院优先向基层开放资源,打通医疗机构的逐级转诊信息通道,实现预约诊疗、上下转诊、诊疗记录共享等连续、高效的分级诊疗服务,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支撑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加快影像诊断、病理诊断、远程会诊、重症监护、教育培训、手术指导在上下级医院之间的推广应用,建立体系配套、专科特色化的远程医疗服务与技术帮带体系。

(五)强化医防信息高效协同

不断完善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监测预警、免疫规划等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建立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和交换通道,完成疫苗全程冷链运输储存信息化实时监测及流向监控,实现公共卫生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快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浙江健康云”实现信息协同共享,提升慢病综合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处置的信息管理和服务能力,到“十三五”末,全省医疗机构自动采集实时报送传染病、慢性病信息覆盖率达到90%。完善智慧急救体系,推进院前急救系统与“浙江健康云”的数据对接,形成指挥灵敏、反应迅速、运行高效、衔接有序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服务链。加快全省血液管理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推进血液制品的可溯管理。开展浙江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分析和溯源追踪。

(六)加快计生妇幼信息融合应用

建立健全出生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计生人口信息与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的对接共享。加快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和推广应用,全面建成以生育健康服务系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口决策支持系统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综合业务应用。以母子健康手册为基础,整合孕前服务、孕期保健、产时分娩、产后访视、出生登记、免疫规划、婴幼儿保健等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的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系统。

(七)推进药品管理系统优化升级

整合省级药械集中采购平台药品交易和耗材交易功能,优化采购和监管流程,逐步实现与国家药管平台、省内公立医疗机构、“浙江健康云”、药械生产配送企业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引入金融机构参与药械集中采购过程,提供多种金融工具支持,实现全省统一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推进“阳光用药工程”,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开展医疗机构处方与医嘱用药数据分析,建立省级处方集中点评系统,推进合理用药的考核评估,规范临床用药行为。

(八)发展中医药信息特色服务

依托浙江健康云,实现中医药数据资源与卫生计生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完善中医门诊电子病历、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中医远程医疗等功能应用,加快中医馆健康信息系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推广应用。建立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开展中药资源基础数据服务和动态监测信息服务。开展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中医体质辨识的研究,探索中医适宜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水平。

(九)促进供给模式创新发展

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业务智能化,推广应用临床路径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病案云”,推进诊疗标准化,开展医疗服务质控。建立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支持临床诊治决策。推进基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运营管理决策智能化,支撑公立医院目标管理、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智能化,开展服务流程优化改造,提供导医、预约、候诊、支付、查询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到“十三五”末,至少有8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培育健康信息新业态,规范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与第三方机构通过合作开发、联合建设、运营托管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智慧医疗、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健康信息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依法依规、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和数据增值服务,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开发移动终端、穿戴式植入式智能终端设备等增值服务产品,推动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跟踪、分析和整体评估以及早期预测和诊断指导。

(十)提升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水平

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在行政监管和综合服务领域的应用,在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综合服务现代化。积极参与政务服务网建设,加快部门信息融合,推进各类便民服务应用与政务服务网对接。建设医院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改革监测、医疗质量、经济运行、医院发展和资源综合等指标信息的实时反馈、定期公开、系统应用和有效共享。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应用全覆盖、数据大集中、服务层次化。运用全员人口数据,实现对人口变动的实时监测和人口发展态势的科学预测。实现医护人员执业许可、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卫生许可、生育服务登记、再生育审批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业务在线办理。推进医疗机构和医师注册联网管理,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

四、重点工程

(一)分级诊疗信息化支撑工程

以“浙江健康云”为依托、以“健康信息应用网”相关系统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信息载体,通过开发完善全科签约服务、预约转诊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综合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以“全科签约”、“预约转诊”、“健康档案”和“远程医疗”为核心的分级诊疗服务信息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秩序。

(二)生育健康信息化服务提升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流程的整合,加快完成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及在全省各地的推广应用。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统一标准体系,实现全员人口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以生育健康服务系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口决策支持系统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为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升卫生计生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三)智慧医疗惠民工程

以实体医院和“浙江健康云”为依托,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各类创新应用,支持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服务主体在同一平台上开展服务,实现预约分诊、在线支付、信息查询、随访跟踪、满意度评测等功能,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网上门诊、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在线咨询等健康医疗服务,打造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健康服务门户”。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服务应用,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更好的满足群众需求。

(四)医院信息综合监管工程

基于“浙江健康云”,实现医院的原始业务数据实时采集,建立涵盖改革监测、医疗质量、经济运行、医院发展和资源综合等的医院综合监管服务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挖掘和分析,实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动态、全程、智能化监管服务,满足政府对医院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管理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信息化“一把手”工程的地位,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深化医改重点工作,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配齐配强信息化工作队伍,完善“规划引领、业务驱动、技术支撑”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形成信息化工作合力,保障人口健康信息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规划执行,开展科学评估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依据本规划,认真制定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规划,明确线路图、任务书和进度表。要实施严格的规划审查制度,强化“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依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管理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健全规划落实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引导人口健康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多方筹资,保障持续投入

建立包括政府财政和社会力量投入在内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各地要统筹安排使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资金,重点保障基础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合理编制信息化预算,提高信息化建设投入占业务支出的比重。创造良性投融资环境,鼓励社会参与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可持续运行。

(四)加强环境优化,促进创新发展

篇3: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增强老年人健康意识, 进一步开展老年健康教育,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 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 我委组织专家编写了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现印发各地, 供参考使用。

2014年10月7日

老年健康核心信息

1.积极认识老龄化和衰老。老年人要不断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学习自我监护知识, 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疾病, 对于中晚期疾病以维持功能为主。

2.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 每日食物品种应包含粮谷类、杂豆类及薯类 (粗细搭配) , 动物性食物, 蔬菜、水果, 奶类及奶制品, 以及坚果类等, 控制烹调油和食盐摄入量。建议老年人三餐两点, 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为早餐约30%, 午餐约40%, 晚餐约30%, 上下午各加一次零食或水果。

3.适度运动, 循序渐进。老年人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轻中度运动项目, 如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极拳等。上午10—11点和下午3—5点为最佳运动时间, 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为宜。

4.及早戒烟, 限量饮酒。戒烟越早越好。如饮酒, 应当限量, 避免饮用45度以上烈性酒, 切忌酗酒。

5.保持良好睡眠。每天最好午休1小时左右。如果长期入睡困难或有严重的打鼾并呼吸暂停者, 应当及时就医。如使用安眠药, 请遵医嘱。

6.定期自我监测血压。测前应当休息5分钟, 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吸烟、憋尿。每次测量两遍, 间隔1分钟, 取两次的平均值。高血压患者每天至少自测血压3次 (早、中、晚各1次) 。警惕血压晨峰现象, 防止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同时应当避免血压过低, 特别是由于用药不当所致的低血压。

7.定期监测血糖。老年人应该每1~2个月监测血糖一次, 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 还要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时, 每周至少监测1~2次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当适当放宽, 空腹血糖<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 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0%~7.5%即可。

8.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应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控制油脂、盐分的过量摄入, 适度运动, 保持良好睡眠, 定期体检, 及早发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早期症状, 及时治疗。

9.关注脑卒中早期症状, 及早送医。一旦发觉老年人突然出现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 偏盲, 语言不利, 眩晕伴恶心、呕吐, 复视等症状, 必须拨打“120”, 紧急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

10.重视视听功能下降。避免随便挖耳;少喝浓茶、咖啡;严格掌握应用耳毒性药物 (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的适应证;力求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听力下降严重时, 老年人要及时到医疗机构检查, 必要时佩戴助听器。定期检查视力, 发现视力下降及时就诊。

11.重视口腔保健。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合理使用牙线或牙签;每隔半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 及时修补龋齿孔洞;及时镶补缺失牙齿, 尽早恢复咀嚼功能。

12.预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平时应当保持适度运动, 佩戴适当的眼镜以改善视力, 避免单独外出和拥挤环境, 室内规则摆放物品, 增加照明, 保持地面干燥及平整。

13.预防骨关节疾病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膝关节保暖, 避免过量体育锻炼, 尽量少下楼梯, 控制体重以减轻下肢关节压力。增加日晒时间。提倡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 通过步行或跑步等适度运动提高骨强度。

14.预防压力性尿失禁。注意改变使腹压增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如长期站立、蹲位、负重、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

15.保持良好心态, 学会自我疏导。一旦发觉老年人出现失眠、头痛、眼花、耳鸣等症状, 并且心情压抑、郁闷、坐卧不安, 提不起精神, 为一点儿小事提心吊胆、紧张恐惧, 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 常常自卑、自责、内疚, 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 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等或心情烦躁、疲乏无力、胸闷、睡眠障碍、体重下降、头晕头痛等抑郁症早期症状, 要及时就诊, 请专科医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16.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阿尔茨海默病多数起病于65岁以后, 主要表现为持续进行性的记忆、语言、视空间障碍及人格改变等。老年人一旦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近事遗忘突出等早期症状, 要及早就诊, 预防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

17.合理用药。用药需严格遵守医嘱, 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避免重复用药、多重用药。不滥用抗生素、镇静睡眠药、麻醉药、消炎止痛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等。不轻易采用“秘方”、“偏方”、“验方”、“新药”、“洋药”等。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暂时停药, 及时就诊。

18.定期体检。老年人每年至少做1次体检, 积极参与由政府和大型医院等组织的普查, 高度重视异常肿块、肠腔出血、体重减轻等癌症早期危险信号, 一旦发现异常应当去肿瘤专科医院就诊, 发现癌症要去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早发现、早干预慢性疾病,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降低疾病风险。保存完整病历资料。

19.外出随身携带健康应急卡。卡上注明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家属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患有哪些疾病, 可能会发生何种情况及就地进行简单急救要点, 必要时注明请求联系车辆、护送医院等事项。

20.促进老年人积极进行社会参与, 结合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 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殖健康,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篇4: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试行)》的通知

委机关各单位,各直属、联系单位:

《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试行)》已经2008年5月15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

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和规范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的权益,提高机关工作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廉洁型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是指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委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研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委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专职机构。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二)组织维护和更新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开的信息;

(三)受理和分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向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并对各相关责任司(局)的办理和答复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四)组织编制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五)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各司(厅、局)的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政府信息的审核、公开工作。各司(厅、局)应指派一名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同志担任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络员,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并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五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应当遵循合法、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第六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开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公开的信息准确一致。

第七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开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 公开的范围

第八条

下列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

(一)国家人口计生委领导成员,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直属联系单位的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或业务范围;

(二)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国家人口计生委重大项目、会议、活动及相关事项;

(四)国家人口发展重大战略研究成果;

(五)国家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事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六)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公报;

(七)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和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依据、条件、程序及调整和取消情况;

(八)国家人口计生委年度预决算报告;

(九)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工作人员公开招录、政府采购、招投标情况;

(十)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十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纪律和维权措施,群众监督举报方式和渠道;

(十三)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信访渠道和处理程序;

(十四)其他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九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第十条

除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家人口计生委申请公开相关政府信息。对下列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后可能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三)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

(四)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免于公开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国家人口计生委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密工作规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国家秘密范围》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第十二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国家人口计生委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组织管理。

第十三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各司(厅、局)为保密审查的责任单位,拟公开政府信息的最终审签者为保密审查的责任人。

第十四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均列入保密审查的范围。

第十五条

对拟公开的一般性政府信息,由承办司(厅、局)进行保密审查,经主要负责人审签后予以公开;对拟公开的重要信息,由承办司(厅、局)报国家人口计生委分管领导审批。

第十六条

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或者公开后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政府信息,除履行以上程序外,需报国家人口计生委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批。

第十七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国家保密局确定。

第三章 主动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八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动公开的信息,应当通过中国人口网发布(网址为),同时可以采取现场查阅、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印刷物等辅助性公开形式。

第十九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各司(厅、局)应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确定的主动公开范围,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公开。

在主动公开范围内,承办司(厅、局)认为不宜公开的事项,应提出书面理由,经本司(厅、局)的主要负责人核签后,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审批。

第二十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各司(厅、局)在主动公开的各类政府信息产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公开,特殊情况于20个工作日内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对于印发的文件,国家人口计生委承办司(厅、局)应在发文稿纸上注明是否“主动公开”,并由主要负责人核签。经承办司(厅、局)校对无误后,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文印室将文件电子版提供给中国人口网工作站。

对于其他需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承办司(厅、局)的主要负责人核签后,由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络员将该信息电子版提供给中国人口网工作站。

中国人口网工作站应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按照信息公开的统一格式,在中国人口网的相应栏目中及时发布。

第四章 依申请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二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当面等形式向国家人口计生委申请公开相关政府信息,并按要求填写《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国家人口计生委不受理通过电话方式提出的申请。但申请人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相应的业务。

第二十三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是国家人口计生委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的归 3 口管理部门,负责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的组织实施。

国家人口计生委各司(厅、局)负责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政策把关和信息提供。

第二十四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受理申请后,应当及时予以登记。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因客观原因,需延期答复的,应当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二十五条

对不能当场答复的申请,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批转相关司(局)提供信息内容。

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司(局)一般应在10个工作日内或办公厅批转件要求的时限内办理完毕,并经主要负责人审签后,交由办公厅予以答复。

第二十六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司(局)或办公厅认为公开信息事项较为重大,可提请国家人口计生委分管领导审批。

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或者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重要信息公开事项,除履行以上程序外,须报请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审批。

第二十七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司(厅、局)对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报有关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八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司(厅、局)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一般不得公开;但相关司(厅、局)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批准后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九条

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按下列情形分别予以答复:

(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依法不属于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属于部分公开范围的,说明理由和依据,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第三十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对于同一申请人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公开申请的,可以不重复答复。

第三十一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第三十二条

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过程中发生的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依照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的标准统一收取。除此以 4 外,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其他费用。

对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第五章 监督和保障

第三十三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国家人口计生委年度预算。

第三十四条

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国家人口计生委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同部署、同考核。

第三十五条

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各司(厅、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十六条

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年终对各司(厅、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对成绩优异的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按规定予以处理。考核的主要内容是:

(一)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是否及时公开;

(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及时答复;

(三)对申请人依法可以获得的政府信息是否及时提供;

(四)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进行保密审查;

(五)对群众举报或投诉的问题,是否及时进行整改。

第三十七条

对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视情况予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责令改正:

1.不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的;

2.不及时公布应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

3.不及时答复或依法提供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

4.公布未经审查的政府信息尚未造成后果的;

5.政府信息发布工作流程不规范的;

6.不及时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的。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予以通报批评:

1.本年度连续两次被责令改正的;

2.群众举报或投诉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经调查属实的;

3.公布未经审查的政府信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建议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给予行政处分,并取消当年评优资格;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1.本年度连续三次以上被责令改正的;

2.本年度群众连续两次以上举报或投诉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经调查属实的;

3.公布未经审查的政府信息造成重大失、泄密的;

4.打击报复举报、投诉人的。

第三十八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各司(厅、局)应当在每年2月底前提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汇总形成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于每年3月31日前公布。年度报告内容包括: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第三十九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应当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监督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民主评议人口和计划生育行风活动的重要内容,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国家人口计生委特约监督员制度,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群众代表和党政领导对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监督。□设立监督投诉电话。由驻国家人口计生委监察局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举报或投诉,依法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意见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于受理之日起的20个工作日内告知举报或投诉人。

第四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人口计生委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国家人口计生委所属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十三条

篇5: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人口发〔2010〕1号)

委机关各单位,各直属、联系单位:?

现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根据本要点抓紧制定本单位2010年工作计划,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突出重点,集中精力,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规划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着力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人口发展的质量,提高家庭的发展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决策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一)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强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单位的联系,协调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职责。(办公厅牵头,委机关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做好综合决策与统筹协调机制的顶层设计。加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等试点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验区工作的研究和指导。继续开展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继续落实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奖代投激励机制、县乡服务机构管理机制等三项改革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群众自治工作机制两项改革。(办公厅牵头,委机关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切实督促后进转化。坚持分类指导,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关注人口大省、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较晚省和流动人口大省,重点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薄弱、政策落实难度大的地区的指导和督查,推动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办公厅牵头,政策法规司、发展规划与信息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宣传倡导和舆论引导。抓住《公开信》发表30周年的契机,组织开展重大主题社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推进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育,推动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及各地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轮训阵地开展人口理论教育和研究。(宣传教育司、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做好人口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工作,切实加强人口宏观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五)进一步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做好人口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衔接,加强人口因素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内在关系的研究,开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稳妥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对策措施研究,深化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发挥人口专家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完善与高等院校长期合作模式。继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做好课题研究管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发展规划与信息司牵头)

(六)完成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研究“十二五”人口发展思路,拟订“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草案,编制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做好规划的配套政策制定及项目编制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和推动各地人口计生部门开展区域和地区人口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终期评估。(发展规划与信息司牵头)

(七)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开展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二期立项工作。加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探索建立与公安、民政、卫生、统计等部门的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规划与信息司负责)

(八)协助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核查和统计监测工作,提高人口基础数据质量。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制度改革,加强综合分析。加强统计监测点的工作,做好专题抽样调查工作。(发展规划与信息司负责)

(九)进一步加强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工作。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步伐,继续组织实施“以奖代投”综合考核评估工作。探索建立人口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加强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规划与信息司牵头)

三、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努力提高计划生育家庭保障福利水平

(十)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收入和保障福利水平,特别是增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消费和发展能力。制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指导意见。(政策法规司牵头)

(十一)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三项制度”。逐步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政策覆盖面,争取提高奖励标准。妥善解决对节育手术并发症患者的扶助,总结推广建立完善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制度的经验。完善“三项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专项督导,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策法规司、财务司、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与相关惠民政策的有机衔接。积极推进新农保制度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参与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积极解决农村社区征地补偿款分配问题。继续推动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教育、劳动力培训、危房改造等政策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政策法规司牵头)

(十三)加大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协调建立贫困地区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指导贵州省毕节地区实施“万户帮扶”和“千户示范”项目。落实支持西藏、新疆、宁夏等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政策。(政策法规司牵头)

四、全面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

(十四)继续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积极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均衡营养等重点工作,促进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深入开展。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制定工作规范,开展优生管理和技术培训,改善服务机构优生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重点加强优生实验室建设,努力提高优生服务能力。继续探索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的有效工作模式。(科学技术服务司负责)

(十五)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加强对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推进省级创建活动。总结推广东部地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新经验。促进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有效减少非意愿妊娠。组织完成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竞赛活动,继续实施“三千人才工程”,加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继续推进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建立口服避孕药首诊排查登记制度。检查评估《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的执行情况。落实好四川地震灾区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探索建立特殊救助服务长效机制。(科学技术服务司牵头)

(十六)加强对县乡服务站的指导和管理。加快推进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八项服务功能,加快数字化服务站建设。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管理,开展评定300个县级示范站和1000个乡级示范站工作。(科学技术服务司牵头)

(十七)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认真组织实施人口计生领域的“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项目,组织新的项目申报国家立项,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制定“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发展规划,加快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科学技术服务司、财务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十八)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婚育文明建设。适时推出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家庭、个人和单位代表。(宣传教育司牵头)

(十九)大力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继续推动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深入开展早期启蒙教育和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工程。(宣传教育司、人事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扎实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全面落实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全程服务、规范管理、严查“两非”等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县(市、区)督促指导和专题培训力度。全面推广住院分娩实名登记制度。(宣传教育司牵头)

六、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重点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区域“一盘棋”

(二十一)认真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部门综合治理,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开展全国流动人口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开展人口流动迁移分布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数,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政策法规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工作机制,巩固省内“一盘棋”成果,推动实现重点区域“一盘棋”,努力实现到2011年全国“一盘棋”的工作目标。做好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和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工作,完善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着力推进网络化协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发展规划与信息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三)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开展人口计生依法行政便民维权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推动各省开展自查和检查工作,深入研究依法行政重点难点问题。继续组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贯彻落实情况调研工作。做好媒体反映问题的调查处理和有关重点案件的督办工作。(政策法规司牵头)

(二十四)继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执行效果评估和研究。研究论证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和异地缴纳产生的规避等问题,推动《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修订。推进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行政立法工作。做好地方立法指导工作,总结交流各地立法经验,推动科学民主立法。开展立法有关课题研究。继续做好部门规章的修改完善工作。(政策法规司负责)

(二十五)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对信访反映突出问题的汇总和分析,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力争在完善和制定政策层面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大对滞留重点上访老户问题的督查力度,联合开展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建立相关制度,推动各省(区、市)加快解决上访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工作。(办公厅、政策法规司、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建设,加快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二十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十一五”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认真编制“十二五”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关于重点改善计划生育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条件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扩大内需等新增投资项目的贯彻落实。(财务司、科学技术服务司、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启动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设。督促地方落实中央《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末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的目标。研究协调“十二五”财政经费投入规划方案。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分事权、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财政投入保障模式,加快建立稳定增长、保障有力的财政投入机制。(财务司负责)

(二十八)进一步加强财务资产管理与审计工作。建设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开展基本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药具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司、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机制

(二十九)稳步推进“强基提质”工程。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协调落实人员编制、报酬等问题。落实《关于推进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行政管理、宣传倡导、科技服务、信息综合、群众自治“五位一体”框架体系,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水平。(人事司牵头)

(三十)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拟定人口计生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全国统一的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考试。协调开发家庭计划指导师、人口社工师、人口信息统计分析师等新职业,做好教材出版工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开展人口计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和优秀集体评选工作。(人事司负责)

(三十一)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机制和组织调训机制。加强培训教材、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形式,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人事司负责)

(三十二)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扎实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万村(居)示范活动”,组织开展“诚信计生”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群众自治工作机制,推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政策法规司、办公厅、人事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志愿者的作用。联合计划生育协会、人口福利基金会、人口学会、人口文化促进会、生殖健康产业协会等群团、社团开展活动。加快推进流动人口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组织和引导广大志愿者关怀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政策法规司、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办公厅、宣传教育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积极参与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十四)增强在国际人口与发展相关领域的影响力。积极参与人口、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国际对话。继续推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南南合作,开展经验交流、人员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援外项目及产品捐赠工作,落实与人口和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签署的谅解备忘录。继续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探索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配合外交大局,积极推进中日韩区域合作,组织落实中日韩老年人家庭保健公共服务研讨交流。(国际合作司牵头)

(三十五)发挥国际合作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做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项目总结评估,积极沟通争取第七周期项目。认真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中日、中澳、中德、中挪、西班牙基金、福特基金、社会工作等合作项目,总结和推广经验和模式,为综合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加强出国团组组织管理。(国际合作司牵头)

十一、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和机关建设,树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良好形象

(三十六)全面推进人口计生系统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人口计生系统实际,重点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教育,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深化“阳光计生行动”,广泛开展各项评议活动,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纪检监察局、机关党委、人事司、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深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党组学习中心组和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继续做好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加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进一步推进直属联系单位改革,推动直属联系单位科学发展。做好司局级领导干部自主选学试点和离退休干部工作。(人事司、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八)深入推进“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整治文风会风,完善机关工作制度,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继续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强调查研究,落实委重点调研课题。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直属机关党建工作。做好工青妇工作,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机关党委、人事司、纪检监察局、办公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上一篇:数学实践活动课讲座下一篇:楼梯混凝土工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