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近代史课题

2024-04-08

孙中山近代史课题(通用6篇)

篇1:孙中山近代史课题

孙中山与宋美龄的传奇爱情

在1894年的时候,那是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宋庆龄,那时的宋庆龄才一岁多,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嫁给孙中山。

在1913年,刚从跟美国回来的宋庆龄在9月16日见到孙中山。

而在以后的半个月内,他们两个的见面达到七次之多。她帮助孙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争取平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充分了解孙中山内心所怀的热忱。但是摆在她面前的形式是那么的严峻,不单是辛亥革命的果实给窃国大盗袁世凯掠夺了,并且 此时的孙中山也遭到通缉,真是困难重重。

宋庆龄曾经好几次看到孙中山力不自持,疲病交加。她虽然还是一个少女,但她刻觉得必须给以帮助。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可以帮助中国,而我也可以帮助孙先生。他是需要我的。”宋庆龄准备到上海省亲,却又拖延了许久。以至连正在美国读书的宋美龄也大惑不解。她告诉孙中山回去后过两三个月就回来了。宋庆龄凝视着孙中山:“有一件事我要晓得,你愿不愿和我永远在一起?我知道你结过婚,但那已经过去,与目前的事情不发生关系。……记得我小时候听你讲过:‘要是我不为一件伟大的事业而生存,那么我的生命便毫无意义’。现在我要知道的只有一件事:你要不要我做你的妻子,永远帮你做革命工作。

两年之后,孙中山派人把卢慕贞接到日本,专门商谈他们的离婚事宜。在日本,双方的谈判还算融洽,在宋庆龄到达东京的前一天,卢慕贞带着离婚协议回到澳门。

就在宋庆龄逃到日本的第二天,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在律师和田瑞家举行了婚礼,签订了婚姻誓约书。

两个人还起草了一份约定: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他们委托和田瑞到东京市政厅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宋嘉树在知道自己的女儿离家出走之后,立即与妻子搭船追至日本拦阻。

宋嘉树到了日本,对孙中山大骂一顿,宋嘉树想要解除婚约,但是孙中山并未答应,随即就和孙中山绝交,并与宋庆龄脱离父女关系。当时也在场的庄吉女儿的回忆却是这样的,宋嘉树站在大门口,气势汹汹地吼,要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暴怒的宋嘉树突然叭的一声跪在地上说,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宋氏夫妇阻婚未成后,仍送了一套古家具和百子绸缎,给宋庆龄做嫁妆。

孙中山曾题词:“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此生”致赠宋庆龄。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婚礼。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一把手枪,说:“手枪配了20颗子弹,19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危急时留给自己…”这是孙中山与宋庆龄间极为重要的爱情证物。

宋庆龄从孙中山身上看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爱,对改变祖国命运宏大的抱负,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怕艰难闲苦、不屈下挠奋斗的意志,与朋友交往中热情有礼、谦逊谨慎的作风,以及崇高的思想、冷静的头脑和智慧的风采。这一切,都使宋庆龄感到由衷的敬佩。

哲人法拉奇说:“爱情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我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爱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把两颗心紧紧系在一起。”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特别嘱咐儿子、女婿要“善待孙夫人”,听到何香凝保证尽力爱护宋庆龄之后才放心。短短10年聚首,胜过人间无数。此后,宋庆龄孀居终生。

不可否认,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却是充满了艰辛,但即使这样又如何,在伟大的爱情,一切也许就是徒劳的。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讲诉着这平凡而又不失伟大的情感历程。作为我国的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在推翻旧制度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广为传颂,这场相差30岁的爱恨情仇,也正在勉励我们这一代让人。

组员:李阳***

马翔***

付德志***

陈伟航***

篇2:孙中山近代史课题

报告书

题 目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姓 名 李秀秀 专 业 艺术设计 班 级 2011级(3+2)1班 学 号 201111310112

枣庄学院教务处、思政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

内容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本报告主要从孙中山的人物简介、早期革命活动、主要成就、历任职务 及历史评价来评析孙中山这一伟大历史人物。

目录索引:

导言-----------------------4

孙中山人物简介-----4

早期革命活动-----------4

主要成就------------5

人物名言-----------5

历任职务-----------------------5

历史评价--------------------6

参考文献-------------------10

正文:

导言:

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民主; 革命; 中华民国; 封建专制

这个学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温了中国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

通过我对孙中山的了解及学习,我想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样的,有对的方面也有其错的方面。我们应该客观的来评价他们,毕竟人无完人,每个都是一样的,历史伟人也一样。

人物简介: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早期革命活动:

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联络海外华侨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渐渐形成,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准备。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4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领导了多次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等,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的志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4、提出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的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主要成就: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人物名言:

▲驱除鞑虏,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五权宪法乃兄弟我所独创。▲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物色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努力向学,尉为国用。▲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历任职务: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兴中会会长 英属香港 伦敦蒙难记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国同盟会总理 日本东京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南京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国民党理事长 中国南京 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华革命党总理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9月10日--1924年3月21日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中国广州 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 中国国民党总理 中国广州 中国国民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非常时期)中国广州 第二次护法运动

历史评价: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 6

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 7

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他同样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有过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追逐世界潮流,结合中国情,在政治理论上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思想。第一,民族主义思想内容的发展民族主义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第二,民主政治思想的丰富。提倡“直接民权”批判“代议政体”,提出“权能分离”思想,提出训政时期的构想。当然,其思想也有局限性:经济思想切合国情不足。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研究西方社会经济的产物,对民生主义有两个办法: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节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其一,当时中国近代工业极其落后,急需扶植民营工业,调动 8

人民大众的投资积极性。其二,当时国家财产极端困难,无法筹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大量资金。在政治谋略上的主要失误:缺乏摧毁传统的皇权专制主义思想的有效措施论战;革命三十年,为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直到皇埔军校建立;整治活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谋略。理论基础:进化论,互助论。在思想方面主张道德政治。在政治活动方面,孙中山相信人类进化靠互助,而不是靠竞争;他不是从人类为追求利益、充满竞争的现实状态出发,而是从仁义道德互助的愿望出发,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他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忽视了行之有效的军事政治谋略的建构。

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父的传奇人生:《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 华文出版社 李菁 著

《孙中山全传》 „„„„„„„„„„„„„„„„„„„ 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守鹏 汪鹏生 倪三好 著

篇3:孙中山近代史课题

一、高度重视农业, 主张农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强大的重要基础

农业的发展与否, 关系到社会安定, 国家兴衰。解决农业问题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孙中山把农业兴衰看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已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农功》一文中指出, “以农为经, 以商为纬, 本末备具, 巨细华赅, 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 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1]4这表明具有发展眼光的孙先生已放弃了各朝代封建统治者坚守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观念。在此处, 孙中山虽然将商业与农业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考量, 但他在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时, 还是有所侧重的。他认为, 农业是“其他种种百业之母”, “农业一兴, 则凡百事业由之而兴矣”[1]4。粮食来自于农业生产, 没有农业生产作为保障, 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片恐慌当中。孙中山举例说, 德国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 原因之一是由于国内的粮食逐渐缺乏, 全国人民和士兵都吃不上饭。由此可见, 孙中山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已上升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性高度。孙中山高度重视农业的观点在当今仍然有现实意义。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 主张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

在孙中山比较全面地论述的农业科技思想中, 最主要的是提及了农业科学化和机械化。他坚决主张用机器代替沿袭了几千年的落后的手工耕作。1894年, 孙中山先生向清朝廷李鸿章上书, 提出了自己的四项改革纲领“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1]378。在《上李鸿章书》一文的“地能尽其利”部分, 孙中山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农业机械化理论。“所谓地能尽其利者, 在农政有官, 农务有学, 耕耨有器也。”[1]10“耕耨有器”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要大量使用先进的工具以实现农业机械化。孙中山先生坚定地指出了农业机器化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 说明农业机器的重要功能。其次, 他用例证的方法, 阐明了将农业机器化运用于凿井浚河、浇灌、耕田、开荒伐木等方面, 可以成倍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最后, 他指出在农业中推广机器化的重要性, 要发展自己的现代农业机器工业, 就必须借鉴国外优秀技术成果。当今时代, 农业管理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三方面构成了农业现代化的结构系统。其实, 孙中山先生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可以说非常具有远见卓识。其次是提倡化学肥料的使用, 要利用人畜的粪便和各种腐烂的植物提高土壤肥力。孙中山先生告诉大家, 在农业耕种中, 合理地运用如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知识, 可以改善农田的状况, 使之变成良田,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他用当时撒里司平原的土地作为例子, 说正是由于在该处用了鸟的粪便作为肥料, 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了, 各种农作物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所以“粪壅之法, 无微不至, 无物不生”[2]867。第三是换种问题, 他认为换种的目的是让土壤得到轮换休息, 成倍增加生产力。同一块土地, 每年种不同的植物, 比如今年种四川的, 明年种湖南的, 后年种广东的, 这样做可以合理地安排土壤的休息时间, 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质量,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 因为每次播种的土地以及空气质量都更优于上一次的了。中山先生说的换种问题, 其实是良种问题, 即交换种子, 防止退化。第四是防治病虫害问题。他指出农业中有植物与动物两种害。对于植物的害, 他要求农民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对于虫害, 他指出, 政府应培养专门人才进行仔细研究, 想办法消除。孙中山说美国之所以每年的农业收入可以增加几万万元, 是由于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来解决虫害的问题。他认为我国要学习仿效美国的一些好的作法, 比如, 多增加资金投入以减少农业中的病虫灾害来提高国家的农业产出及效益。第五是防止灾害问题。孙中山指出要通过造大规模的森林来防止水灾与旱灾, 至于要根治水旱两灾, 则是要用“机器来抽水, 和建筑高堤与浚深河道”[2]868。这里实际上讲的是水利和排灌问题。第六是运输问题。他提出在运输农产品时, 应采用轮船、火车、自动车来代替肩挑。除以上方法外, 在1890年的《致郑藻如书》中, 孙中山先生还提出了创办农会, 以引导农业科技的推广。总之, 孙中山的科技兴农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技兴农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教育兴农, 主张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19世纪末期, 孙中山先生看到了当时的农民由于欠缺必要的农业知识, 不懂得如何科学地进行耕种而导致日益贫困, 感触颇多。他也曾注意到很多自己家乡的农民由于只会乱砍滥伐而不懂得多种树, 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变糟, 物质资源越来越稀有, 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穷困。孙中山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 “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3]379, 大力号召青年学生加强对农学的学习。在《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先生提出农务有学, 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 要掌握农业知识, 离不开农业教育, 并对在中国这样一个毫无农业教育基础的国度里如何创办农业学堂,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大力呼吁在全国各地建立农政学堂, 开设相关课程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 三年学成之后, 在全国各地方建立农业分学校, 开设相关课程, 将这些学有所成的农民派往这些学校对农家子弟进行传授。此外, 为了使农民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农业经验及种植的技术, 除了办学传授知识外, 还要多编书籍资料, 开设农艺博览会, 以更快地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

四、提出“耕者有其田”, 主张土地问题是农业问题的核心

农业、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在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中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指出:“民生主义, 讲到归宿, 不得不解决‘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3]379也就是说, 在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学说中, 有两个核心, 一是平均地权, 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也是1905年制定的《同盟会宣言》中的四大纲领之一, 即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这些目标之后, 紧接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土地如空气一样, 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应当归之于人类全体”[4]126。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核定天下地价, 现有之地价仍属于原主所有, 其后, 社会改良进步的增价则归之于国家, 为国民共享。”[4]399通过这种方式, 社会越进步, 国家财富积累得就越多, 人民就越富裕。到孙中山晚年时, 他又给平均地权赋予了新的内容——“耕者有其田”。他指出, “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农者, 国家应当给以土地。”[1]22又说, “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 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 是要耕者有其田。”[5]433对于孙中山的时代而言, 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注定是无法实施的。在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同样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放置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以解决土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从集体所有的土地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实施,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实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

孙中山先生在考察土地问题的时候, 抓住了民生问题和农民问题这两个要害, 这对于当前形势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五、关注农民合法权益, 主张从法律角度出发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 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 其内涵就是要中国由贫弱至富强, 消除贫富分化, 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 要努力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其中, 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的是为数众多的农民。他指出, 农民应有彻底的思想觉悟意识, 注重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农民本体利益, 农民才会真正投身于农业建设中来。这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以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是互相吻合的。孙中山先生在1920年11月所制定的《内政方针》中明确规定农务局、渔业局分别担负有保护农民及渔民的职责。指出国家要制定相关的农业法律, 鼓励、保障农民的权利, 增加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让他们可以多劳多得。另外, 国家必须有自由农业法以保护奖励农民, 使其获得相应的自由, 得到一份收获。“中国要增加粮食的生产, 便要在政治、法律上制出种种规定来保护农民。”[1]55孙中山主张从法律角度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这种做法必将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

六、完善农业管理保护体制

首先, 国家要加大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以增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从而建设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 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改善现有的财政补贴的实力和效率, 并允许新的运营商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建立政府支持, 多方参与, 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以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农村发展。再次, 完善农业保护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机制, 加强农业部门和各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之间加强协调, 增加农民自己利益的代表参与决策和实施。

孙中山是近代农业发展思想的重要人物和集大成者, 他借鉴西方国家许多方面的先进经验, 从农业管理, 生产机械化, 农业和其他行业, 水利建设, 以及土地所有权制度建设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中,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试图开创出一套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管理系统, 使之走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他的一系列发展近代中国农业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刻认识以及积极地向西方学习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的观念。孙中山先生的这些探索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思想对于在当今条件下, 如何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摘要:孙中山先生的农业近代化构想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分析研究他的近代农业发展思想, 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启示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农业思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1卷[M].中华书局, 1981.

[2]孙中山选集 (下册) [M].人民出版社, 1981.

[3]孙中山全集第6卷[M].中华书局, 1985.

[4]孙中山全集第9卷[M].中华书局, 1985.

篇4:孙中山近代史课题

关键词:岭南文化;创新特质;孙中山;社会福利思想

一、近代岭南文化的创新性特质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国门,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方便是岭南地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岭南文化精英,他们从岭南文化的深厚基础出发,撷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精华,创造出超载于所有文化之上的中国新文明的主张,探索会通中西、熔铸古今的民族文化发展路径。”这是岭南近代文化的创新特点。岭南文化开启了近代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道路,成为推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主角。

二、从孙中山福利思想分析岭南文化创新特质

孙中山先生的社会福利思想继承前人和西方的优秀成果,结合当时国情进行有效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创新性特质。

(一)贯通中西,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

1、继承传统大同思想精神

孙中山先生把“天下为公”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他认为:“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他说:“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饱含大同精神。他关注弱势群体,为救助革命烈士遗孤,他让财政部拨公债票二万元作为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经费,这样既解决了战争孤儿的生存问题,又为社会培育了大量建设人才。

2、吸收西方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优秀经验

孙中山对西方将社会福利事业列入法制化轨道大加赞赏,因此他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妇女劳动保护”等劳工福利政策。孙中山主持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政策、条例和法规,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法治化。他制定出《暂行传染病预防法草案》,以加强对传染疾病的防治。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救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中国防疫史上有重要意义。

3、继承维新派人士社会福利思想的合理成分

十九世纪下半叶早期维新派对社会福利思想的认识已经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上,如薛福成力倡给民以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孙中山曾也说过,“采用国家社会政策,使社会不受经济阶级压迫之痛苦,而随自然必至之趋势,以为以及为实现大同理想设计未来可供实践的方案”。这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继承维新派思想家为实现大同理想,设计未来可供实践方案的合理成分。

(二)、结合国情,独创新模式

1、“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是实现福利社会的根本措施

孙中山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深感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他对“平均地权”作了解释和规定:“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核定天下地价,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归于国家,为国民共享”。这是西方福利国家没有的政治举措。“节制资本”是孙中山调剂社会贫富分化不均的举措。但他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要发达国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2、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是实现福利社会的根本途径

孙中山把发展实业与济贫联系起来,他指出:“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孙中山十分赞赏社会主义,主张以国家的力量来调剂社会财富,他说,“所以我们讲到民生主义,虽然很崇拜马克思的学问,但由于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美那样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认为实现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绝对平均,发展经济才是根本。

3、注重实际,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具体问题

孙中山将吃饭问题列为民生的头等大事,“吃饭就是民生的第一个需要”。“民生的需要,就是大家对于四种需要都不可短少,一定要国家来担负这种责任。”可见孙中山对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了细化。当然孙中山从解决民众的穿衣问题上,看到了国家独立和富强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空谈救国图存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将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烙印。

三、结语

孙中山先生的社会福利思想是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促进了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近代化。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近代岭南文化的创新特质。近代岭南文化的这种会通中西,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并切合实际的创新特质,成为加速近代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近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促使岭南地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圣宜,宋德华.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Z].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篇5:孙中山近代史课题

赵立彬、何文平、邱捷、吴义雄、曹天忠、谷小水

摘要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近年来,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课程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专业理论,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本科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与1919-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课程统筹起来建设(在学术界这两门课程统称为“中国近代史”),继承传统,重视实践,大胆创新,发挥师生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本理念

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如何在新时期焕发生机,是当前所有大学历史系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无论从大学的价值还是从社会的需要来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学科必须存在和发展,历史学的本科教育也不可放弃或削弱。

历年来,我们系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历史学硕士的有较高比例,也有一定数量去报考相关专业(如中文、法律、人类学),另一些则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就业。我们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必须在历史学专业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但这种训练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钻故纸堆,更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现成的资料和结论。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专业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在社会实践方面予以适当的训练,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严密思考的能力,既了解过去,也了解现在,那么,无论他作为史学研究的后备军,还是到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都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系主干本科课程,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国情观的形成尤其重要。中国近代史在广东翻开第一页,广东又是近代西方新事物首先传进中国的窗口,19世纪末叶以来,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广东近代纪念遗址之多是其他省区所少见的。我们在广东工作,在孙中山手创的大学从事历史教学,有责任、也更有条件教好这门课。

这几年,我系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重点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课是广东省重点课程,已往曾由著名学者陈锡祺、陈胜粦主讲;在学术传统、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图书资料、电脑网络、研教经费等方面条件优越;同时,我系同孙中山故居等文博单位有几十年的合作、共建关系,在本科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得到较多的资源和支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搞好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以上理念,我们把教学队伍的建设视为首务。参与本项目建设的教师6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5人有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史”课程由两名教授(博导)从头到尾主讲。任课的每位教师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这是课程得以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基本保证。同时,我们强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保证时间、资源等向教学有足够投入,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此,整支教学队伍共识明确,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互相促进,把科研优势体现于课程建设中。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意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主要做法

1、重视专业理论。我们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将相关经典文献放在本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的“教学参考阅览室”中,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对国内外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及进展,我们也重视向学生介绍,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了解和讨论。如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论著,是指定的必读书。对近年西方学者比较关注的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问题和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视野,我们都会适当介绍,开拓学生的思路。

2、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在课程的每一章,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最主要的学者和成果,并启发学生自行检索。我们着重要求学生了解该课题或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以及近年引起重视甚至争议的新成果。例如,讲授“两次鸦片战争”时,我们让学生讨论茅海建的《天潮的崩溃》,学生认真阅读这本书和有关史料,并与其他著作比较,展开争论,从而对研究鸦片战争的学术史获得较多的了解。讲授“五四运动”时,既介绍彭明、周策纵等学术前辈的著作,也介绍一些近年的新著。我们还建议学生阅读每期的《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逐步明白,学术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随时了解学术的进展和动向。利用珠海校区专的文科基地阅览室以及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度阅读有关原始资料。对中国近代史上每个重大事件的主要资料,我们都会在讲授中简略介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文献汇编。对新资料,例如1990年代俄罗斯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新资料,及时予以介绍。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对“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基础”、“以新资料研究新问题”的观念有基本的了解。专门开设了《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课程,进行史料学方面的系统讲授。在《中国近代社会史》、《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中,都大量利用原始资料,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原始资料进行课程报告,锻炼学生找史料、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讨论提纲、小论文等训练中,我们很强调原始资料注引规范的训练。

3、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重点。配合中国近代史主干课程,我们开设了实践性选修课《口述史的训练与实践》,多次举办口述史的讨论,请人类学家向学生介绍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与珠海市平沙镇建立口述史教学实践基地,结合课程组织本科生进入基地开展“记忆平沙”的口述史实践,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已收集第一批平沙口述史料,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并为将来建立“记忆平沙”口述资料库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申报珠海市社科项目《珠海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料》,将社科项目与本科教学结合起来,组织本科生分别在珠海各地采访、搜集和整理资料,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此外还进行一个主题为“近现代重大事件中的平民百姓”的口述史计划,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这一类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我们还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地方,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多个,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口述史方面,我们建立一个口述史教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近代史课程的教师都参加到这个体系中来。我们还重视近代史遗址、纪念地的考察,与珠江三角洲多家文博机构签定合作协议,定期开展考察和实习。我们要求学生除了了解遗址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周边环境的变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新面貌,以从近代到当代的大视野认识这些遗址、纪念地的意义。2004年3月,我系学生主办珠海校区首届“历史文化节”,我们帮助学生确定以“珠海校区周边的历史”作为主题,对内容也作了一些提示,并提供一些经费,此后完全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设计陈列大纲、联系制作展板,终于办了一个出色的“历史文化节”,不仅受到师生的赞许,还被《珠海特区报》报道。我们还利用“中国近代史”重点课程的经费支持历史系学生学术刊物《学行》的编印,学生用这个园地学习写作论文,以及进行思想、学术交流。

4、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以往近代史的教学,注重事件的讲述、观点的灌输,考试则以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这些做法虽不必一概否定,但的确有使学生习惯于定势思维、满足于记忆和重复的弊端。我们在教学中一再提醒学生不要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要独立思考。我们将总课时的1/5---1/4用于讨论,讨论课的方法是由师生根据近年学术界的研究动向,结合实际,共同提出论题,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拟出提纲,再进行讨论。更多是利用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中的“历史教学

讨论区”随时进行讨论。学生提出的话题既有学习中的疑难,也有关于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以及关于事件、人物、资料、论著的问题。学生多数能根据资料,有分析、有见解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往往一个话题带出更多的话题。通过网络讨论,解决了了珠海校区与广州校本部距离太远、师生面对面交流不易的困难,密切了师生关系,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训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专门举办“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本科生学术研讨会”,采用国际规范的学术研讨会形式,让同学们在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学会开展正式的学术研讨的方法和规程。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同学们钻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又经常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学生在报告后提出问题,与作报告的学者进行讨论,这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宽。对于考试内容,我们也作了改革,我们在中段考、期末考基本不再出“名词解释”这类传统题目,而会出一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题目,以及一些对史料进行辨识的题目。以上这些基本做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三、初见成效

通过以上做法,我们在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程的教学质量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一直都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对学生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本课程是二年级的必修课,学生对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倍增,到了三、四年级,大部分学生都选了中国近代史方面的选修课。我们系实行学生自己提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题目,然后教师选择学生来指导的办法。这几年,多数学生自选的题目属于中国近代史范围。优秀本科生选择保送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以及报考硕士生的比例也最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讲座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不少学生阅读了教师指定书目以外的论著。

2、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几年,中国近代史范围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不少有较优水平。南开大学主办的重点大学历史系史学论文新秀奖,在国内历史本科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在2000年以后的三次评选中,我系先后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3等奖2个,优秀奖1个,在各重点大学历史系中,是成绩最优者之一。在7篇本科优秀论文中,有5篇的内容同中国近代史有关。2004年3月举办的“历史文化节”,也反映了我系本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上的扎实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举办的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同学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参加会议的老师们的高度评价。2000年,我系主办教育部委托的“海峡两岸青年学生追寻孙中山足迹夏令营”,本系学生丰富的近代史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养,给台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东京大学的滨下武志教授、澳大利亚社科院院士黄宇和教授等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在为我系本科生开讲座时,对我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所提的问题的深度予以很高评价。

3、多数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由于在本科受过严格训练,我系学生在进入硕士生阶段后都很快适应。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几位同学(专业均同中国近代史有关),受到接收学校导师的好评。在本系继续攻读的同学,在学术史、学术规范、资料收集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口头表述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基础。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对工作也很快适应,据了解,毕业生在广东省文博系统(省、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黄埔军校等)从事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有关工作,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其他系统,如党政机关、公安(安全)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篇6:孙中山近代史课题

一、名词解释

1.西学中源说

2.江楚会奏三折

3.《申报》

4.冯玉祥

二、简答题

1.评析梁启超在1901-1912年间的政治活动。

2.评析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作用。

三、史料题

上一篇:后半年总结下一篇:初三话题作文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