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传记读后感

2024-04-15

关于孙中山传记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关于孙中山传记读后感

孙中山传记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中山传记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中山传记读后感1

在读完《孙中山全传》之后,我了解到孙中山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我个人认为在孙中山成功之路上有五大转折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孙中山在广州行医之时,想要通过上书以救时局来将他的“医国”的想法付诸实践,草拟《上李鸿章书》,谋划北上天津投书。文中一些于我们至今耳熟能详:“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然而,此次上书终究失败。怀抱“改良祖国”大志却痛感报国无门的孙中山愈益忧愤,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残暴,倡议集结团体,共谋救国大计,成立了兴中会。

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强调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一大转折点。其次,于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组建本部机构。同盟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革命小团体存在的领导机构组织不健全的缺陷。

它的产生,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组织建设方面的一次理性飞跃。遗憾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坚持最初的“三权分立”,而是“总理负责制”。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二大转折点。再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得知消息回国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任命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对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意义,首先,它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其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三大转折点。然后,伴随宋教仁被刺事件引发的“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这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最困难、最感孤独的岁月。而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孙中山得到了宋庆龄的巨大支持和鼓励。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此后的岁月证明,这桩婚事对孙中山最后十年的革命活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这是孙中山成功的第四大转折点。最后,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1942年1月召开中国革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加快了革命的步伐,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到革命的洗礼。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未成功。正如孙逸仙先生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

我们都清楚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虽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不可不谓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说道:“我们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孙中山献身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孙中山毕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曾说“孙中山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我想“孙中山”这三个字将烙印在我们千千万万人心中,直到永远。

孙中山传记读后感2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初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在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

孙中山思想的核心的部分是坚决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战友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

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反动派,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

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一切中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

孙中山传记读后感3

“和平……奋斗……救中国!”这是一位老人临终时的遗言,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奋斗,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竟不是自己,而是人民,他是谁?他就是——孙中山。

他是一位优秀的文人。

孙中山的一生留下了诸多墨宝,但他却不以书法知名。他的书法作品风格多变,时而气势恢宏,时而儒雅清新,使其拥有了不同寻常的韵味。其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便是书中“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浑厚有力,只怕普天之下也只有孙先生能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到这几个字中,使它们显得如此厚重吧。除此之外,孙中山先生也是极爱读书的,他曾经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像这样把读书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又怎愁读不好书呢?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是他毕生坚持着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治国经邦,人才为急”,由此可见孙先生对人民是很重视的,我想,他被尊称为“国父”也一定不仅仅是反动派中央常务委员的决议,更多的是天下百姓的心声和对其的尊崇。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大部分都是他将中国道统和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的,少部分为他所独创,由此可见,孙先生的文学造诣也是极高,这恐怕也与他爱读书有关吧。然而他做到的是从书中汲取知识,同时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常人很难做到的了。

他是一位伟大的救世主!

是他创建了中华民国,推翻了封建、腐败的清政府。在电影《十月围城》中,我震惊于那些革命志士的勇气和魄力,为了保护一个于自己从未谋面的人,竟一个个前赴后继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毫无怨言。在读完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之后,我明白了,他们保护的是新中国的未来,而在那时,孙先生就是新中国的未来!是他拯救了整个中国于水火之中!“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这就是一位革命伟人思想。从第一次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从辛亥革命到武昌起义,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国家、为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着。

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我却想说“没有孙中山就没有新中国!”

篇2:关于孙中山传记读后感

《孙中山》讲述了中国伟大的人物孙中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事,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奔走一生,最后为救国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历程。

《孙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见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学;第三章: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第四章:讨袁护国;第五章:伟大的转变;第六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出生贫苦,祖籍广东,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

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

1883年11月,孙中山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香港求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他从中央书院毕业后,改学医学,他想“由医人而医国,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西医书院念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宣传革命、策划革命上了,满脑子都是革命思想,见人就谈革命。

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当了一名西医师。但他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组织成立了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他先后组织了10次革命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气馁,继续组织发动革命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于孙中山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就这样被窃取了。孙中山又开始讨袁护国。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另一件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在失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

孙中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

读完《孙中山》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革命的火焰是红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孙中山——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个贫苦人家,却有着革命的强烈意识,让人惊叹!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学得精神让人不可思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学习西方文化长知识,多见识的一个青年.他虽然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

名人也有失误的时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统一中国后他为什么会这么迷糊想:革命胜利了,反正谁当大总统都一样.为什么会一样呢?袁世凯这个家伙开心了.就因为这新中国才晚成立了几十年!孙中山一生是辛苦的.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收获,但我还那么一句话: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会有收获!如:孙中山,他付出了几年的逃亡,政府的通缉人们的思想工作„„

不付出,就不会有收获!

《孙中山小传》之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孙中山小传》,从文中对孙中山这位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孙中山是中国的一位伟人,他也是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三民主义”的缔造者。他出生在清朝末期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里,当时的社会ZF腐败、官员贪财、国家落后、民不聊生。老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数不胜数,抢劫、赌博等,使孙中山从小就下定决心推翻无能的清ZF。

他12岁就出国打工,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看到西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照自己国家的落后和愚昧,他在深思着、反思着!如何使自己的国家能够早日摆脱现在落后的面目,能够早日富强、强大起来。孙中山后来在国内看到老百姓因病得不到治疗而死亡的数不胜数,因此去了日本学医,学成学业回来,他经常免费为老百姓治病,由于他医学高明深受老百姓的赞誉。经过一段时间,他深深体会到医学再高明只能治

病人,但治理不了国家啊!要想治理国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后来孙中山开始尝试着革命,建立革命组织,为了革命事业到处奔波。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他不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失败中愈挫愈勇,在黑暗中探寻着前进的路,企盼着黎明的到来。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ZF,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后来

革命的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军阀等人窃取,又使革命受到重挫和不彻底。国家又处在混乱之中,军阀们各据一方,国外列强利用军阀继续侵略中国。孙中山认识到光靠利用军阀的势力不能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深深感受到没有军队的苦恼,最终建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并且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

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停地奔波,直到他逝世。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正因为有了像孙中山一样的无数的革命先烈前俯后继,再终建立了新中国。

篇3:关于孙中山传记读后感

近几年来, 为了弥补传统课堂在教学时间、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上的不足, 各地高校纷纷开展日语第二课堂的建设, 如日语沙龙、日语角、公开教室、留学讲座等, 方式多样。确实, 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能实现传统课堂的输出, 将课堂知识转变为能力实践, 传统课堂所学知识也能在第二课堂得到检验, 并且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发现与纠正, 从而巩固及提高学习水平。另一方面, 对教学者来说考核方式亦能起到多样化效果, 因此第二课堂的意义可见一斑。

从本校实际情况来看, 建设日语第二课堂更是势在必行。其因有三: (1) 我校日语口语课周学时为4, 且在分小班教学情况下一般每位同学一周只能上一次课, 而按人头数均分下来每节课能锻炼口语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 (2) 日语学习者大多会受日本文化“枪打出头鸟”影响, 习惯隐藏自己, 不张扬个性, 加之部分学生对自身口语没自信, 逐渐形成“哑巴日语”之风; (3) 多数学生对各门课程绩点及考级证书分外看重, 课外时间分配在书面练习的时间过多, 到了高年级更是多以日语能力考试、J-test等考试为主, 从而忽视了对口语的练习, 最终陷入了“重考试轻口语”“高分低能”的僵局。

为了实践第二课堂, 本校也曾组织过多次日语角, 但因场地、时间众口难调, 往往到场的学生参差不齐, 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更是因自信心不足而不敢出席。去年开始, 我校另辟新径, 在提高学生口语实际操作能力上进行了改革, 于2015年8月成立了在线日语角QQ群, 每周举行一次时下热点话题讨论, 保持与日本最新信息的紧密衔接。还鼓励大家有疑难问题随时在群上提出, 发动群里学生集思广益为他人进行疑难解答。另外, 邀请了数名专业老师、外教以及日籍人士参与入内, 力求扩大话题的广度与深度。其意义有四: (1) 提高全民学日语的兴趣, 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及师生间增进了解; (2) 利用文字或语音功能打破学生们哑巴日语的尴尬, 鼓励大家开口说日语, 提高大家的语言实践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 (3) 在提高日语会话能力的同时, 也让大家体会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思想碰撞; (4) 迅速解决所遇日语难题,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所邀请的校外日籍人士多数是在相关知识领域有造诣的资深人士, 如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汽车业等, 他们很乐意为学生们现在或将来的择业问题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与意见。

2 中山学院在线日语角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校在线日语角开展至今已有一段时日, 为了确保该活动不流于形式, 每周都会举行一次专题讨论, 并由一位专业老师负责, 外教参与。为了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所选择的话题均贴近学生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 并时刻保持与时事的高度同步, 至今已举行了16次专题讨论及自由交流, 其现有流程如下。

活动时间:每周周五19:30到21:00 (时间不限, 但延长的情况居多)

活动地点:日本語コーナー (QQ群)

活动形式:每周1位专业老师组织, 2位学生协同, 邀请外教和日籍人士参加, 学生自主参与。

活动内容:设定专题讨论、自由交流等。

至今举行的次专题讨论如下。

在各专任教师、外教、毕业生、协同学生及日籍人士的大力协助之下, 近半年的时间举办了16次在线日语角, 几乎每次都因讨论过于激烈超过了预定时间。参与其中的多数以大二至大四学生为主, 大一学生观摩。据大多数学生反映, 所举行的专题不仅题目新颖, 而且实用性强, 适时接触象牙塔外的信息对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今后就业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学日语、说日语的激情得到了激发, 口语通过观摩前辈表述或自己说的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大家的视野得到了拓展, 体验到了成就感而带来的自信, 纷纷表明了坚定继续学习日语的信念。而且, 通过这种形式, 四个年级之间的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多了, 除了专题讨论以外, 平时有学习疑惑在群上一发问便能得到前辈或老师的解答, 所学知识得以加深及巩固。由于该群也面向系外生开放, 因此其他日语爱好者, 包括国外的留学生也参与进来, 群内的气氛大大活跃了, 日语角的队伍也得以壮大, 半年的学习对大家来说收获了不少。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弊病也渐渐显现了出来: (1) 专题提前公布了, 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提前做功课, 导致讨论时能深化细化范围有限; (2) 前几期参与范围较广, 但渐渐参与人数开始减少,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3) 部分学生反映专题形式单一, 应增加形式的多样性。

3 加强在线日语角活动的实施办法

为了解决逐渐凸显的弊端,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走访的方式征集了不少中肯的意见, 还借鉴了其他高校举办日语角的方法经验, 重新对日语角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审视及修改。

首先, 日语角创办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因此原则应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 但实施过程中教师参与过多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失去了第二课堂的意义。因此每次的主讲者尽量挑选不同年级的学生搭配主持, 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 二来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及应变能力。而教师则负责在全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同时, 应提早一周左右公布话题并鼓励学生提前做准备。日语角并非单纯地聚在一起聊天, 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活动。学生应对将举行的话题进行实现调查与学习, 包括与该话题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等。

其次, 充分利用本校资源, 发动学生会及日语学社的力量, 保证群内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且学生的信息更新程度往往比教师要及时, 要让话题保持新鲜度与幽默度。另外, 还可以适时利用校外资源。各地日企聚集的地方除了有不少驻在员还有驻在员的家属。由于这部分家属在当地就业比较困难, 能支配的时间较充沛, 而实际上他们很乐意充当志愿者的角色参与到学校的活动当中来。吸纳了社会力量, 对壮大日语角队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后, 在活动形式方面应在保证适量的专题讨论前提下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引入趣味游戏:可以引入词语接龙、看图猜词、看图找茬、绕口令、问题抢答等游戏环节, 增加日语角的趣味性。词语接龙的玩法比较简单, 以每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假名为新词的首个假名不断接龙下去, 直至出现以拨音结束的单词为止;看图猜词则给出一幅图, 将其想表示的单词挖去其中几个假名, 让学生猜出该单词;看图找茬则是给出两幅很相似的图, 让大家用日语指出不同之处;绕口令则通过语音发送的形式挑选说得最快最溜的同学;问题抢答环节则对日本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提问。上述各环节无不考察学生的词汇量、反应能力及对日本的了解程度。

增加文化导入:让学生自由发挥, 介绍日本美食、旅游景点、当地特色等。通过图片的形式给大家介绍自己品尝过或制作过的日式佳肴, 介绍做法顺带引出日本菜系。或者通过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想去的景点带领大家来一趟文化上的精神之旅。而各地亦有独有的特色, 如服装特色、语言表达习惯等。通过此类情景类介绍, 学生们能更生动具体地了解日本这个国度, 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思想碰撞。

对日影或日剧某情节进行点评:事先选取好电视剧、电影或纪录片的某个情节让学生自行观看并在群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伪装夫妇》里有关婚礼的情节, 观察新人及宾客的装束、仪式的流程等;或者是《朝5晚9》里有关和尚的戒律等, 并与本国相关文化进行比较, 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及发现中日文化的传承与转变。

自行接力编短剧:编短剧实际上规则类似词语接龙, 但此次是情景接龙。随意抛出一个句子作为开场, 如“很久很久以前, 在森林里有个美丽的公主”, 而后面故事的开展则发挥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下去。如果故事编的合理又不失趣味性, 还可以作为原创作品在戏剧大赛上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俳句、川柳、短歌创作大赛:由于群里成员参差不齐, 没有接触过俳句、川柳、短歌的同学大有人在, 有必要在比赛前跟大家说清楚各自的创作规则。俳句遵循五·七·五的句式, 且必须包含一个季语, 偏文言体;川柳也是遵循五·七·五的句式, 但内容随意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偏口语体;短歌则采用五·七·五·七·七句式, 没有要求要加入季语, 但常以自然、四季或恋爱为描写对象。虽然看似比较难, 但熟练的话能编出不少打油诗。事先可以让大家自行观看《笑点》等落语节目寻找灵感。

以上五种活动方式新颖, 相比以往只有话题讨论、话题辩论、自由聊天的形式来说增色不少, 并且每种形式都在极大丰富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培养思辨创新能力。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始终是引导者的方式, 随时对表达错误或不当的地方进行纠正, 使学生学习地道日本表达, 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而对他们的进步加以肯定与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日语的信心。

4 结束语

口语实践是直接反映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最佳手段, 是衡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第二课堂的建设, 尤其在线日语角的开辟能将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和构建主义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结合, 内化及外延传统课堂的教学作用, 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视野。相比现场日语角, 在线日语角的使用不容易受到时间空间限制, 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而其使用亦能使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并能与课堂教学实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本文仅为加强在线日语角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但我国不同院校之间存在不少差异, 如何因地制宜使用在线日语角开展教学还必须在掌握学生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设计, 以相关理论与实际研究指导, 克服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惠, 肇晓贺.论日语角在日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樱花社为例[J].高等教育, 2015.

篇4:关于希特勒的传记名作

艾伦·布洛克一九一四年出生于英国,曾在牛津大学任教,并任牛津大学副校长,圣凯瑟琳学院的第一任院长。由于布洛克对历史学、教育学造诣颇深,著述甚丰,一九七二年他被授予爵士称号。

布洛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便开始进行这部书的写作工作。作者根据二次大战后缴获的纳粹德国的大量档案文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审讯记录,以及纳粹战犯们的日记、回忆录,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于一九五二年出了第一版。此书初版后,作者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果,而是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又花了十年时间,于一九六二年出版了修订版。

作者勇于更新自己的某些观点。例如在六十年代,关于希特勒的政治目的究竟是什么,曾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一方以英国历史学家特罗弗-罗珀为代表,另一方的代表便是艾伦·布洛克。布洛克当时的观点认为“希特勒是一位不择手段的马基雅弗利式的、见机行事的、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目标的独裁者”,而特罗弗-罗珀则认为“希特勒本人在种族意识上的信条,及据此而制定的以在东方夺取‘生存空间’为目的的对外政策,决定了他既定的政治方向”。争论的结果,罗珀的观点基本上为人们所接受,就连布洛克也接受了罗珀的观点,并修改了自己著作中的某些论点。

布洛克的治学态度是严肃的,他肯于对自己的著述采取“批评的眼光”;为了修改自己的著作,能够认真地去钻研新文件和新见解;积极参与学术上的争论,并能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勇于探索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致使他的著作得以不断再版,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学术界成为一本颇有声誉的著作,布洛克本人也被称之为“最优秀的希特勒传记作家”。

《希特勒:暴政研究》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全书计七十五万字,不仅叙述了希特勒一生的主要经历,而且揭示了第三帝国对内对外政策的统治目标和方法,阐明了希特勒独裁统治的特点和作用,并对纳粹主义进行了必要的剖析。

这部书的体裁是编年纪事体,但也穿插有专题论述。例如第七章《独裁者》,对希特勒的世界观及其独裁统治的特色作了深刻分析。作者写道:“希特勒政治信仰的基础是一种幼稚浅薄的达尔文主义。“人类在斗争中变得强大……不论他达到了什么目标,都是由于他的创造力加上他的残忍……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富于流水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401页)作者精辟地论述道:“希特勒感兴趣的是权力,他对上帝或命运的信念只是对他自己的权力意识的一种投射。”(392页)作者还指出,妄自尊大的希特勒希望第三帝国的建筑也要象金字塔一样,反映出统治者的权力。无论是雄伟高大的德国新总理府的建筑,还是关于重建柏林、慕尼黑、纽伦堡的设想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作者对希特勒的各种观念,例如对领袖的吹捧、种族学说、反犹主义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攻击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了独裁者——希特勒的形象。通过这一章专题论述,使这部书增色不少。

《希特勒:暴政研究》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本书虽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对某些事件(例如一九三二年纳粹党的竞选活动)的叙述是生动而具体的,对希特勒形象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再现了第三帝国政治舞台上多姿多彩的图景。

《希特勒:暴政研究》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论述希特勒上台以后的历史,而写作的重点又侧重于外交政策和军备扩张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希特勒“全神贯注于外交政策和战争准备两个方面”(309页)。事实上,希特勒上台后,于一九三四年便把重点转移到外交政策方面,他执政期内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参加外交活动和军事会议。作者引用戈林的话作为证据:“首先外交政策是元首自己独占的领域。我的意思是说,一方面外交政策,另一方面武装部队的领导权引起了元首最大的注意,并且成了他主要的工作。他特别忙于这两个领域的细小事件。”(309页)由于作者抓住了希特勒外交政策的本质,所以《希特勒:暴政研究》一书侧重于撰写纳粹德国军备扩张和外交政策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这部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颇具特色。

篇5:人物传记——孙中山

革命的先驱——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纵观孙中山的一生,其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毅然弃医从政。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实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

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初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在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孙中山思想的核心的部分是坚决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奋斗目标。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战友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屣的博大胸怀吗?孙中山还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个人,然而,却毅然决然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 冲击。民国建立,是孙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与挫折接踵而来。孙中山一次又一次掀起革命斗争。在晚年,他更改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打下胜利的基础。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而且在经济上也颇有建树。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对外开放的思想是随着他的革命斗争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打开门户、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这是孙中山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中山先生的对外开放思想作为三民主义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一脉相承,实质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他利用外资、外才大力发展实业,加速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抱负虽然未能实现,但却给 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对我们在新世纪继续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大有借鉴意义。

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 1

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一切中 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

篇6:关于人物传记读后感900字精选

有传闻说,乔班尼和柯贝内拉在现实中是有其原形的。

内向又孤独的乔班尼就是贤治自己,而柯贝内拉的原形虽然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最为大家接受的则是贤治的妹妹登志。登志比贤治还要小两岁,在学校里也经常是第一名,是一个优等生。贤治一直都为登志感到非常自豪,登志也一直仰慕着自己的哥哥。两人的感情非常的好,就连登志去东京上学的时候,两人的信件也不曾间断过。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法华经而深受感悟的贤治,和热心于净土真宗的父亲产生了深刻的对立。而登志却相信了那样的贤治,成了贤治以外家中唯一信仰法华经的人,一直在背后支持着贤治。对于贤治来说,登志不仅仅是他的妹妹,还是与他共有思想和世界观的唯一的存在吧。

《银河铁道之夜》其实是一个很悲哀的故事。

“柯贝内拉,让我们一起去吧!”乔班尼向好友柯贝内拉提出飞向宇宙尽头的邀请。 然而回过头的乔班尼面前,柯贝内拉已经不在那里了。乔班尼努力从列车的窗口探出身子,奋力猛打自己的胸脯,大声疾呼,最后扯开噪门失声痛哭出来。后来,在山丘的草坪上醒过来的乔班尼,被告知柯贝内拉为了帮助放鸟瓜灯笼时不小心掉进水里的同学扎内利而溺死在了河川里。

那个晚上的乔班尼,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眺望着天空呢?

天空中的星星一个一个变暗消失,整个世界渐渐明亮起来,而柯贝内拉的身影却向着黑暗之中渐渐远去了。看着这些的乔班尼,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无法睡着的漫长又痛苦的夜晚迎来光明的时候,早晨的阳光也逐渐揭露着残酷的真实。

明明是拼命前进的道路,但是当你察觉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和以前并没有丝毫改变,仍旧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的时候,我们除了对着苍白的天空悲怆恸哭以外,还能够做什么呢?

现实世界里,宫泽贤治也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人。在贤治二十六岁的冬天,他如此喜爱着的妹妹登志,因为疾病而过世了……贤治把当时所受到的打击,在《永诀的早晨》、《松之针》、《无声恸哭》等几首诗中写了出来。那是连灵魂都流出鲜血,连声音都发不出来的绝望哀叫,让人觉得胸口也要崩溃了一样……

然后,在失去了“唯一一个拥有相同信仰的同伴”之后的两年里,贤治写下了《银河铁道之夜》的初稿……

在那之后,贤治身上也发生了很多悲哀的事情。

宫泽贤治虽然有被称为倾尽全力帮助故乡的农民的圣人,但其实他很不擅长和别人交往,和父亲的关系也很差。连最爱的妹妹和最好的朋友们也都离开了他,他在世的时候,也未曾以作家的身份获得别人的认同。

上一篇:亚里士多德教案(张晓琼)下一篇:国富论第五篇读书笔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