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怎样读书的

2024-05-23

孙中山是怎样读书的(精选8篇)

篇1:孙中山是怎样读书的

小平同志是怎样读书的【编者按】本刊今年推出的又一个新栏目“读书生活”与您见面了。这个栏目主要介绍伟人、名人的读书方法和经验,推荐和评论与秘书工作有关的新书新作,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希望您能把自己的读书体会、经验和方法写出来寄给我们,也欢迎您推荐和评介新书佳作。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特别爱读书。对书中真理的追求,使邓小平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理论修养的人,也成为一个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人。关于邓小平读书的故事,很多人过去了解不多。这里,我略加归纳,向大家作一介绍。

对书情有独钟

政治家大多有浓厚的读书情结,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往往都是博览群书的。邓小平也非常喜爱读书,并且善于从书籍中汲取人类文明的既有成果,用于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

原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曾经是邓小平“文革”期间下放劳动的地方。当年,邓小平一边劳动一边学习,除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外,还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民国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历史和文学名著,藉以充实生活,陶冶情操。邓榕回忆:离开北京时,经过批准,他把藏书的大部分都带走了。在江西的日子里,书籍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按监管规定,他平时不得随便外出,不得与外人接触。父母二人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在园中耕作。晚饭后,清扫完毕,听一会儿新闻广播,然后读书看报。父亲和母亲非常爱看书,特别是父亲,每日都读至深夜。在那几年中,他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很多书籍。对他们来说,能有这么多闲暇时间坐下来读书,确也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到江西探亲时,父亲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有时还出题考我们。

从这个回忆看,“每日都读至深夜”,表明了邓小平的勤奋;“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很多书籍”,表明读书面之广;“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表明读书之实效。当时,邓小平身边除监管人员外,没有其他工作人员,秘书不在身边,读书完全靠自己掌握。这是一种自觉、勤勉的学习,真正是如饥似渴。大家多认为,这次长时间、系统的读书活动,使小平同志对极“左”的一套进行了大彻大悟式的思考,头脑中刮起了拨乱反正的思想风暴。这就为他以后提出和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准备。

坚持终身读书

邓小平坚持终身读书。刘英曾回忆,长征途中,邓小平从中央秘书长调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她曾整理邓小平留下的一个铁皮箱子,里边都是一些书籍和文件。抗战时期担任过邓小平秘书的刘复之回忆:“他好读书,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我几次在行军出发前整理文件挑子,箱子里总装几本书.有马列的书,也有小说。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书读报也是邓小平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8月至9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展览,有一间复原的办公室留给大家印象很深,这个房间40

平方米左右,沙发布套已旧,书柜里摆着他喜欢看的《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作为职业政治家,他工作时每天要阅读大量的文电、资料,这也是他读书的重要内容。退休后邓小平非常重视从书报中寻求知识、了解社会。关于退休后他读书读报的情况,女儿邓林这样回忆:“到了晚年,爸爸爱看武侠小说。他说看武侠小说不用动脑子,轻松、消遣。办公室为他订了十几种报纸、杂志,他每一份都读得非常仔细、认真。报纸成为爸爸退休以后了解社会、与社会沟通的渠道。”

读书效率高

邓小平的记忆力好,读书很有效率。据曾在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担任卡特总统中文译员的黄子尚先生回忆,1979年邓小平在布莱尔国宾馆会见了美国新闻界代表,当时黄先生也在场。其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向邓小平提了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黄先生已记不清了,但他却清楚地记得,当时邓小平微笑着回答说:“克朗凯特先生,昨天你似乎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今天的回答还是一样的。”黄先生没有想到,邓小平的记忆力会如此惊人。要知道,邓小平的访美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要回答很多记者的提问,但克朗凯特昨天提到的问题邓小平却记得清清楚楚。看得出来,邓小平对美国的情况也相当了解。在这次给卡特做翻译的过程中,黄先生多次发现,邓小平不时提到美国的钢产量等具体经济数字,连卡特总统都感到吃惊不已。女儿邓榕回忆说:“他的记忆力惊人。他的数学计算能力,心算、口算能力极强。经济数字几乎过目不忘,打桥牌也是,特别会算牌。”“他博览群书,通读《列宁全集》,熟读《资治通鉴》,爱读人物传记,但不在书上写一字一句批注。”邓朴方这样回忆说:“他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一切都是在脑子里,这是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读书方法得当

邓小平读书,从来不死记硬背,不读死书,而是特别着眼于运用,着眼于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着眼于用书本知识正确指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特点。1993年1月3日,邓小平在浙江杭州时给孙辈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16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十六七岁就上台演讲。在法国一呆就是5年,那时话都不懂,还不是靠锻炼。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做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这封信,反映了他尊重实践、反对死读书的一贯思想。比如,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邓小平向来反对只背本本,拘泥于马、恩具体论述的做法,非常重视联系实践的发展进行学习。60年代,他反对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科学态度。1960年3月,邓小平批评那种要以毛泽东思想为纲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见,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政治经济学上是有发展的,但是,讲初期的发展时期的资本主义,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资本论》;讲帝国主义,总还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讲社会主义,列宁和斯大林都有,毛泽东同志也有重要的发展。所以,不能只讲以毛泽东思想为纲学习政治经济学,否则人家问你研究帝国主义以哪个著作为纲,你怎么答复?扯不清楚。当然,对于帝国主义的论述,毛泽东同志有发展,例如关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论断。但是,《资本论》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已经把关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解决了。”邓小平强调,对待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庸俗化,庸俗化对我们不利。他批评一些人搞对毛泽东思想的庸俗化,看似抬高了毛泽东思想,实则贬低了毛泽东思想。

读书内容广泛

与专门做学问的人相比,甚至与党内其他领袖如毛泽东、刘少奇相比,邓小平读书的数量是少的。邓小平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话虽这样说,他读的书还是非常广泛的。邓小平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事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邓榕回忆:“我父亲没有看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看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通读了《列宁全集》。除了中国历史书,他还喜欢外国的人物传记。看得非常多。还有就是外国古典小说,西方古典名著都看过,喜欢雨果。特别喜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老爷子爱看地图.出差总带着两本地图册,一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一本《世界地图》,到每个地方都要打开地图知道自己的方位。还爱看字典辞典,常看的有《中国古今地名》《中国人名大辞典》。”“他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他通读《二十四史)。喜欢里面的前唐书和后汉书。老爷子还特别爱看《三国志》。他看书的特点是博览群书,兴趣广泛。政治人物的传记看得多,主要是跟二战、跟他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的,比如苏联的朱可夫回忆录等,他很注意地看过。还有国内的比如聂荣臻回忆录等。”邓林也回忆,爸爸出差时有时候也带一两本《聊斋》、诗词一类的书,抽空就翻翻.由此观之,邓小平读书的内容十分广泛。

最受影响的书

邓小平爱读、对他影响也最大的是马、列、毛的书。他读马列的书,最早接触的是《共产党宣言》和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是这样说的:“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在法国勤工俭学的5年多一点时间,邓小平前后做工约4年左右。他曾回忆道:“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1926年1月,法国警方曾对邓小平居住的旅馆进行了“抄家”。搜查报告如下:“执行警察局长的命令,今天早晨五时四十五分至七时,在布洛涅·比扬古尔对下列三家旅馆进行了搜查。”“搜查这三家旅馆的目的,是为了查找从事共产主义宣传的中国人。”“在卡斯德亚街3号旅馆的5号房间里,发现了大量的法文和中文的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中国工人》、《孙中山遗嘱》、《共产主义ABC》等)。中文报纸,特别是莫斯科出版的中国共产主义报纸《进步报》。”“名叫邓希贤、傅钟和Ping Suen Yang的三个人在这个房间里一直住到本月7日。他们昨天突然离去”,“这些中国人看来是活跃的共产主义分子。”

劝人读书

邓小平自己读书,也推荐好看的书给别人读,要求别人读书。在战争年代艰苦的环境中,邓小平经常向指战员“劝学”。在他领导下的129师,很多放牛娃成长为高级将领,有一位将军曾满怀深情地说:“我这给地主老财放牛的娃娃,刚参加革命时,连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后来当了八路军指挥员,常常记不住刘师长的作战命令,我只好结绳记事,解下裤腰带来打疙瘩,—遍遍摸着疙瘩复述.自己吃苦不说,还可能误事。后来刘司令员、邓政委要求我们学文化,我一咬牙,攻下了文化关,能看书报、看命令、记日记,自己觉得心明眼亮了,浑身都增添了力量。”据一位当年在刘邓手下工作的同志回忆:“1942年,正是敌后

抗战处于极其艰苦的时期。我们在太行根据地司政机关驻地涉县五堡村,举行集会庆祝‘七一’党的生日。小平同志作了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说:作为一个革命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的政治任务„„这句话,看来易懂,其实具有极为深刻的内容,给我的印象最深。从此,我就把它作为座右铭,不时地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实践小平同志的教导。”曾任129师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陈明义回忆抗战时期邓小平“劝学”的情况时说:“对学文化,邓政委一直十分重视,抓得很紧。每次小组会和个别谈心,他都勉励大家要好好学习政治、军事和文化科学知识,以适应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并告诫我们:‘能打仗,还要补上文化这一课,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思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军事技术。’他在西河头驻地专门召开了干部会进行动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红军干部战士,不要因为不识字,背起工农知识分子的金字招牌。这个金字招牌没有用。’部队学文化的空气越来越浓,但有些同志不会学以致用。一位工农出身的领导干部做下级的思想工作,对方就是不吭气,不表态,回去就睡觉了。这位领导干部于是向师里发了一个电报,反映这位同志的思想情况,电文说:‘表态而眠’。邓政委反复琢磨也不懂其意,于是给刘伯承师长看,刘师长也不知所云。邓政委用这个生动的例子教育我们,学文化不能一知半解,不但要学,还要学会用,尤其要学会写军事应用文。”

邓小平多次号召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比如,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在讲了许多问题以后,对在座的中央委员会成员讲:“现在我还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这不仅是专对新干部,对老干部也同样适用,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有针对性地讲:“或者会有同志问:现在我们是在建设,最需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邓小平结合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体会说:“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这一号召,对后来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热潮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2:孙中山是怎样读书的

读书,首先要寻找读书的乐趣。那么,读书的乐趣有哪些呢:1.读书,能使人头脑清醒,使人的生活充实快乐。想想看,如果你在书上发现的一个知识,而刚刚好又在考试的附加题中出现。因为你了解这个知识,所以你做了出来,而老师又表扬了你。这难道不是你从书中获取的乐趣吗?2.读书能让你视野开阔。在书中,你不但可以与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丑小鸭玩耍,还可以跟它们一起思考遇到困难的办法;你还可以通过书来遨游世界:时而看看浪漫的法国、时而看看世界强国美国、时而来了解我们中国的风土人情......真是棒啊!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这么多的读书的乐趣,那爱上读书也就容易多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读书吧!

首先,读书要认真地去读,不能走马观花,尽量把书中所讲的东西占为己有。那么,读书笔记能让你更快、更容易地去记住与了解书中的内容。写读书笔记时,一定要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好词佳句写出来。另外,我们还要把从这篇文章或书里学到的道理写出来。可以整理为一篇感想,也可以把从每篇文章中悟出的道理整理为道理集。这样一来,书中的知识也不容易忘啦!然后,我们最好要学会在书上做批注。毛主席就是这样。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在书中密密麻麻地打上批注。我们也可以学习毛主席的这种方法。那么,我们可以批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在书上批上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把那些写错的内容或是字在旁边改正过来,还可以写一写这个地方写的有什么好的地方,有什么写的不好的地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以怎样改进......这样一来,我们读书的印象又深刻了!

篇3:创新是中山产业发展的灵魂

当今时代,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创新创造的重要时期。发轫于上世纪的科技革命及其成果的广泛运用, 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产业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如我们身边的特区深圳, 之所以创造世界经济史上少有的“奇迹”, 关键也是有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 能拿出“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特”的措施。正如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安迪·格鲁夫、施振荣等全球企业领袖把充满创新创造的今天称为“十倍速”的时代,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 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5年到今天, 产业调整在不断加快, 每天全球企业更新的数字在10万家以上, 这是30年前的5倍以上, 20年前的4倍, 10年前的2倍。在这个充满创新创造的时代, 固守意味着淘汰, 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尊重, 只有创新才能迎来发展。

中山正在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中山是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中山人民一直以来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造出多个第一。在中国走向世界初期, 我们建立了国内第一批现代商业企业, 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都是中山人。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山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第一个大型综合游乐场, 引领了境外资本进入国内的一时风尚。2007年中山市生产总值1210.7亿元, 工业生产总值3585.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396.3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亿元, 分别比1988年增长23倍、101倍、58.8倍和40.6倍。以广东省1%国土面积、2.7%户籍人口, 连续多年创造了全省第5位的经济总量。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指数城市”、“中国和谐之城”等众多荣誉称号。

今天的中山, 正处在工业化由中期向中后期过渡, 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型 (劳动力、土地、资金) 向知识推动型 (技术、品牌、管理创新) 转变, 城市化进程由基础设施投入向城市管理改革与重点项目投入并重的战略转折点上, 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饱和、要素价格攀升、产业结构升级、出口竞争力弱化等发展难题。今年5月, 汪洋书记视察中山, 要求我们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2020年赶上新加坡现在的发展水平, 实现GDP增10倍, 财政增15倍, 经济更加富裕, 社会更加开放, 群众更加幸福。我们靠什么?同样是创新创造的改革精神。而且今天的创新, 不仅靠资金、土地的投入, 还要靠知识、文化、人才的投入;不仅要看技术创新的力度, 还要看管理创新的水平;不仅要加强经济发展的创新, 还要加大社会发展的创新;不仅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 还要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要在过去的基础上,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为“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

创新是中山产业发展的灵魂

随着工业化逐步从中期进入中后期, 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成分正不断加快中山发展。目前, 全市具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410个, 每个镇区平均创造省级以上名牌近20个;2007年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1%, 平均每天专利申请近20个。明阳的全国第一台抗台风风力发电机, 华帝的全国第一台空气电燃气混合环保热水器, 松德的全国第一台高速无溶剂复合机等创造发明, 引领了中山产业创新的步伐。

最近, 中山被认定为“广东省中山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示范点”, 力争在产业集群增效、产业创新带动、加工贸易转型、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和服务业集约发展方面成为广东省具有辐射联动、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2011年前, 建成3-5个产值超1000亿的产业集群, 10个以上科技成果集群孵化基地, 4个以上国家级研发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3-4个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4-5个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建好2个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形成“总部经济区+产业转移园区”的新型产业链;建设辐射粤西北, 连接广佛深和港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努力实现“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 “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 形成“创新、开放、优质”的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推行七项创新。

(一) 创新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在制造业方面, 打造中山 (临海) 装备制造业园区、东部科技产业带、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重点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大项目, 将“小产品”、传统产品优势做成大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 实现“十一五”期间50亿以上大企业增长5倍以上的目标。力推五金制锁向安防产业升级, 灯饰产品向光源产业升级, 服装制造向工业设计升级, 电机产业向新能源及清洁动力产业升级。在服务业方面, 推动“量的积累”向“质的发展”升级。变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优势为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变生活服务业为主向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变本土竞争为全球服务视野, 立足中山特色产业集群, 开发一批如古镇时代广场等面向世界的国际专业市场, 打造一批能走出国门的专业性服务品牌。

(二) 创新产业集群规划布局, 推动经济区经济发展。

以行政区为布局的镇产业集群已经难以支撑大产业与长价值链为特征的大工业化建设。中山多年致力于推动“一镇一品”的专业镇发展成四大组团为主的产业集群, 东部组团是电子信息、健康医药、重化型制造业集群, 西北组团是家用电器、金属制造集群, 中部组团是现代服务业集群, 南部组团是出口加工业集群, 对推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探索了经验。在此基础上, 将以省市土地规划整编与新一轮交通设施建设为契机, 利用东西两轴跨区域万亩以上连片土地资源, 建设市域东部沿海产业园和西部产业走廊, 把四大组团串成整体, 提升产业聚集度。

(三) 创新产业组织发展形式, 完善知识创造的软环境。

建好五种平台:一是以四大组团为基础, 建设一批国家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构建跨区域的市、镇区、企业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开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降低研发风险。二是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联盟方式为基础, 发展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编制平台, 为企业占领产业高端提供支撑。三是以专业镇和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基础, 构筑产权交易平台与股权合作平台, 大力发展转移技术孵化市场。四是以产业升级优化需求为导向, 投入20多亿建设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平台, 将占地3000多亩的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具影响力的职教基地。五是以人才发展的知识文化需求为根本, 3年内投入100亿元实施八大文化工程,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文化平台。

(四) 创新产业发展内涵, 增强品牌带动与资本市场的作用。

一是积极打造国际品牌和区域品牌, 擦亮“中山制造”的招牌。尽管今年面对多年少有的困难, 一些企业利润出现下降, 但不少品牌企业市场份额增长均在2到3成以上, 工业产值增长超过20%, 使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外生增长向内生增长的转变。二是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发展。引导风险资本、产业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多渠道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创新发展环节。中山去年出台鼓励企业上市的一系列措施, 培育后备上市企业66家, 今年陆续登录A股市场, 全市融资额实现了翻番;今年初首场股权招商会, 现场引资13.6亿美元, 最大的超过1亿美元;摩根大通、美林、高盛、中信等一批金融机构进入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成为全省首家镇村银行。当前, 正抓紧制定推动股份制改造、创业板上市、境外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借壳”、“买壳”上市等政策, 扩宽直接融资规模, 中山企业将在资本实力与治理结构上实现新跨越。

(五) 创新产业集群流通平台, 构筑现代专业化流通体系。

在全球产业链中, 研发和流通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95%, 而低端环节 (制造加工) 只占5%—10%, 呈“微笑曲线”形态。流通越来越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因素。一是加快建设公共物流网络。积极融入“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 借助“三环八射”交通规划和深中通道年底立项, 构建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 建设专业市场、会展、购销网络等流通平台。二是做强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虚拟平台。与阿里巴巴合作, 采用“三个1/3”模式, 建立“中山市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灯饰集群入群企业已超过3500家, 明年底前建成9至10个现代虚拟产业集群, 扶持万家以上内贸企业和千家以上外贸企业占据信息经济主导权。三是以珠三角交通建设一体化为契机, 做好复合交通体系与轻轨站场无缝交融的站点建设, 用交通条件创造经济效益。

(六) 创新外贸发展模式, 加快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

外向型经济是中山经济特色之一,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事关产业创新发展全局。一是坚持政策带动。今年已出台奖励外经贸发展、外贸企业增盈增效考核、口岸部门“大通关”协调管理等近20项帮扶和激励政策, 计划财政投入7.7亿元, 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 外贸出口指标逐月提升, 7月份单月出口创历史新高, 出口总额17.3亿, 比增12.9%。二是组建覆盖全区域的产业联盟。积极参与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 依托联盟开展原材料集成采购、产品合理定价、推广产品服务标准、推动组建“大通关协作区”, 探索“一地申报, 多点放行”的一体化通关模式。三是推动外向型企业扩张性转移。在中山与河源、肇庆共建的省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基础上, 深入开展与东西北地区的梯度产业合作, 形成“总部经济区+产业转移园区”的新型产业链, 为广东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作努力。

(七) 创新政策服务,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篇4:孙中山是怎样被称为“国父”的

最早在报刊上称孙中山为“国父”的是卢绍稷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不久写的《东西两国父》一文,文中说:“华盛顿血战七年,赢得美国独立,被美国民众尊为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斗;孙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十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氏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为国父。”孙中山逝世后,灵柩安放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社稷坛大殿,供各界吊唁、瞻仰,每天“吊者塞途”,各界送来的挽联悼词有5.9万余副,好多挽联亦曾尊称孙先生为“国父”,如《民国周刊》同仁的挽联云:“国父云亡,白叟黄童齐下泪;邦人多难,凄风惨雨浩伤情。”其后,在口头或文字上尊称孙中山为“国父”者更屡见不鲜。1925年3月20日,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送一素花横额(宽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田海林等认为这应是孙中山逝世之后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其实,此前的3月19日,樊钟秀在建国豫军司令部所在地——河南临颍县城内西北广场举行公祭大会上,祭台前横幅为黑布白字,大书“沉痛悼念国父孙中山逝世大会”,祭台的两边竖起两副白布大挽联,其中一副挽联上联是“继承国父遗志”,下联是“北伐尚待成功”。“国父”逐渐成为民间对孙中山的“通称”。

1925年3月21日,胡汉民、杨希闵、谭延闿等留粤国民党要人联名发布宣言,表示:“今孙大元帅不幸薨逝,汉民等痛丧国父,此后之责任益重,一惟秉承孙大元帅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及遗嘱,努力继续进行,以期贯彻主义……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国民党自孙中山逝世后,一直将孙中山奉为导师,尊为“国父”,纪念孙中山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机关学校的日常工作。

1928年出版的《中山传略》一书中道:“国人尊之日国父,示纪念。”

1929年5月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盛大的奉安大典,26日迎榇专员林森、郑洪年、吴铁城所作的《国父灵榇奉移文》《国父灵榇起灵告辞》中用“维国父之弃世兮……”和“于穆国父,功侔汤武”。其《公祭总理文》中道:“民国之国父兮,人类之导师……功烈炳然兮久长,与日月兮齐光。千祀万世兮,祚轩辕苗裔于无疆。尚飨!”国民党将孙中山当做“国父”来安葬,故称其典礼为“奉安大典”。孙中山奉安大典中,从宣传基调来看,国民党试图为孙中山盖棺定论,将孙中山塑造为融汇古今中外文明精华、指引中国和世界人类拯救之途、至高无上至大无私的现代救世主,宣传标语、宣传口号中也有类似表达:“总理是艰苦卓绝崇高伟大的革命导师!”“总理是三民主义的创造者、中华民国的创造者!”“总理是中华民族的救星、世界弱小民族的救星!”“总理是中华民国的国父!”

1929年因举行“奉安大典”,当年《中央日报》有关“国父”的文字也颇多,但翌年却不再用此称呼,内中情由存疑待考。

1934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二、三次常务会议批准了蒋介石、戴季陶、汪精卫、叶楚伧四人的提议“以八月二十七日为先师孔子诞辰纪念日”一案。当即决议:“定为国家纪念日,交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并交宣传委员会拟定纪念办法。”7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二八次常务会议通过孔子诞辰纪念办法。其规定中提到:对于孔子,“国父孙中山先生亦每推崇不置”;孔子诞辰纪念日的宣传要点除了讲述孔子生平事略、孔子学说外,还要“讲述国父孙中山革命思想与孔子之关系”。

事实也正是如此,1934年8月27日,曲阜举行孔诞纪念会,国民政府代表叶楚伧献花圈,中央典礼局股长柴祖荫读祝文,日:恭维先师,万世仪型。明德新民,知化穷神。折衷六艺,譬如北辰。天下为公,大同仰止。货力致用,不必为己。唯我“国父”,弘喻此旨。心乎诸夏,左衽是惧。明愚强柔,民族之榘。亲亲仁民,示以义方。选贤与能,民权用张。既庶何加,日富与教。患在不均,民生策效。凡斯微言,合德相告。百世损益,于此洪造……纪念孔子的同时也在崇奉“国父”孙中山。

1936年11月,林森在一次纪念孙中山诞辰70周年的大会上发表演说中三度提及“国父”:“总理是生于1866年,就是民国纪元前四十六年丙寅十月初六日,照阳历计算,便是11月12日,我们手创中华民国的国父诞生了……我们全国国民尊崇总理为国父……我们国父人格的伟大,是大家知道的……”

1939年11月,在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领衔与石瑛、张知本等12人提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他们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兴中华,建民国,改革五千年专制政体为共和国家,解放全民不自由之束缚,复兴民族,跻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有自由平等地位。吾人通令各省市,此后应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以表崇敬”,并列举“总理诞辰、总理忌辰、总理遗嘱、总理遗像、总理遗教、总理陵墓、总理故乡”各项名称,应首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六字,其余简称则敬用“国父”二字。次年3月,国民政府中央常务委员会上作出决议:“中央以总理孙先生倡导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所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凡在国民,报本追远,宜表尊崇,爰经常务委员会一致决议,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由国民政府通令全国,一体遵行”。

国民党颁布法令尊孙中山为“国父”后,人们对具体执行中的许多问题,不知所措。为了解决好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又为此事发了专函。其第7573号公函称:“案查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用表尊崇一案……惟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以适用场合之不同,每感无所准据,迭据呈请核示前来。爰经中央决定原则三项如左:一、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一律改称国父;二、在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三、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1943年,重庆北泉议礼会一度制定新的总理祭祀仪式,但是新仪式终因带有浓烈的复古色彩,不合于政治与文化的进步潮流而未获推行。《北泉议礼录》所制祭“国父”陵之仪节如次:一、典礼开始。二、全体肃立。三、主祭者就位。四、陪祭者与祭者依次就位。五、奏乐。六、上香。七、行三鞠躬礼。八、行初献礼:主祭者献花,行一鞠躬礼。九、行亚献礼:主祭者献茗,行一鞠躬礼。十、行终献礼:祭者献爵,行一鞠躬礼。十一、恭读祭告文。十二、行三鞠躬礼。十三、奏乐。十四、礼成。国民政府不在“国父”灵寝所在地时,于元旦日举行遥祭,除雨雪天外在室内,面灵寝所在方向,除地以祭,其仪节同上。国家有大事如国民政府主席就职、宣战、凯旋等时,则告祭“国父”陵,其仪节同上。从这套新制祭祀“国父”陵仪节来看,中山陵无异于民国中央政府的“太庙”。

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将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凡提及孙中山均改称为“国父”,孙中山的“国父”之称遂流传开来。

由上可知,民国时期孙中山被尊为“国父”,国民党的推动是关键因素。而国民党推动的原动力,则是为了强化统治。

1948年曾有人质疑孙中山的“国父”地位:“敬敷先生……先生屡称孙文为国父,弟殊不解。我知美国称华盛顿为国父,系因其无子,国人哀之,故称他为父,为开国先锋也。但孙文已有子有孙,何以亦称他为国父?若日他是开国元勋,弟知武昌起义时,他仍在海外演说,要打倒满清。若先生必日他是元勋,敢问法国之开国元勋,法国人亦称他为国父乎?以先生之大才,何患不能行其道,何必与国民党暗送秋波?愚直之言,幸祈见谅!读者关泽启。”编者回应道:“泰西各邦,凡有大功于国家而为人民所敬爱感戴者,尊称之为‘国父’。美国人称华盛顿为‘国父’,正所以表示‘敬爱感戴’,并非‘哀其无子’。吾人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只是表示‘敬爱感戴’而已,绝非对国民党暗送秋波,因孙中山先生并非国民党所私有,而其对国家之功绩,则史家早有公论也。”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继续推崇孙中山,“国父”成了孙中山的代名词。本世纪以来,随着民进党推行“台独”,一些人纠缠于“孙中山是不是国父”的争论,孙中山的“国父”地位饱受冲击。2006年,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把“国父孙中山”词中的“国父”去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2002年11月中共中央修订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对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不直接称谓,可称台北中山纪念馆。”

篇5:《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书心得

刚拿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时,先被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成果所吸引,再进一步读下去,更为其教育理念所折服。

人人都知道,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身处教师工作岗位,培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责任重大,但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必须不断的学习。

现在的社会,资讯高度发达,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个性也越来越强,仅仅用严格管教的方式是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心悦诚服的。面对有思想、有主见的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赢取学生的信任,才能走入学生内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今的教育,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成绩不再是唯一的重要评判砝码,学生必须要在德、体、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那样的人才能担负未来的祖国的建设大任。所以,我们不能把性格各异、理想不一样的孩子放进一个模子里打造,不能扼杀了学生的天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朝各个方向发展,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王金战老师却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在“人们没法改变冬天的气候,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春天的蔬菜”的理念下,带着自己的班级大胆的改革和实验,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为教育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除了观念的转变,我还想谈印象深刻的两点:

1、优秀从心态开始。

学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王金战老师说,“差生”是怎么形成的?是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到他身上的强项,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我们面对的学生,很多在以前的学习阶段,成绩并不好,有很多就是属于“差生”,他们身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应该就是心态了。而改变心态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们要不断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地加以鼓励。每个学生都是需要关爱的,学生能够从你的鼓励中,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

2、心理问题重在疏导

现在的学生,(读后感 )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大,同时,面临的各种诱惑也多,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将这些问题解决好,那他们就能够轻装上阵,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青春期的学生,年少气盛,方法不得当的话,效果就适得其反了。王金战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替他们着想,这一点,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部分原因是,现在学生要面对一些压力,包括家长和同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如果他不能承受和化解这种压力的话,就需要找一个释放压力的方式,而电脑游戏就可以让他们忘掉烦恼。家长和老师有责任营造有助于学习的氛围,使孩子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到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应该使孩子懂得,生活中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他们去做。

篇6:《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书心得

最近拜读了王金战老师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感触颇深。初看书名,我很不以为然,书店象这类书籍实在太多,大多是死板的说教,真正有见地的凤毛麟角。但是,当我仅仅读了一个序言的时候,我却已经发现,它与其它书籍的不同之处。随着进一步阅读,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他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王老师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还要特别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来实现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一百多种选修课中尽显才华,我们没有早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照常休息。”

其实,从平和与快乐的心态开始,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就算进不了名校,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失败的人。这一点,正是王老师展开其快乐教育法的重要前提。如何让学生学的快乐、学的轻松,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正是我们要向王老师学习的地方。首先课业负担不能太重,在升学的压力下,做不完的试题,堆积如山的考卷,剥夺了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你若问他们,你的学习生活快乐吗?他们定会茫然的摇摇头。快乐从何而来?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更多发挥特长的空间与时间,快乐自然就回来了。

当然,面对残酷的升学考试,我们不得不让学生埋头于书本,可是当学生们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又如何能够提高呢?“享受学习”,在我们逃脱不了学习重负的时候,我们惟有让学生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王老师以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态是很重要的,就象书中第一章向我们陈述的那样,“优秀从心态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凡是都有两面性,何不站在好的一面去考虑,去衡量,去平衡自己的心态。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生在模考中考的不好,于是丧失信心,对自己填报的志愿也很是后悔。王老师告诉她,你不会的题目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考前暴露的越多,意味着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相对越少,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简单的几句话让那位女同学茅塞顿开。她从以前的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丧气到现在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兴奋,这其中的转变就是心态在起了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我们首先要努力的。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习不缺少乐趣而缺少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教课固然重要,但学习的大量时间是在课下,所以,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体会到学习兴趣,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王金战老师有他自己的一套方式。

第一,设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是保持学习旺盛动力的方法之一。王老师用统计学和历史的经验告诫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就意味着失去对命运的把握;如果有了目标,你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目标是:跳起来,够得着。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也不能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适应学习的竞争环境和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王老师讲到多次获得国际马拉松冠军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获胜的智慧,他把全程赛事划分成若干段,并做上记号。比赛开始后,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第一目标冲去,再向第二目标冲去。每实现一个小目标,他都有成就感,逐一跨越,就会轻松许多。一路冲刺,轻松取胜,这就是实现目标的智慧。

第二,多激励、多表扬,发展学生的特长与强项。书中说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每个人都希望听赞美之词,不时的给予他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从而提高他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一昧地指责他的缺点与不足,只会不断打击他的自信,从而使他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信心。既然表扬比批评更为奏效,那为何还要吝啬你的表扬呢?当然,表扬也要适当,要是实实在在的表扬,他的一个细微的进步,一个显为人知的优点,别人没有发现,而你却发现了,并且对此给予了肯定,他定会对你充满感激与尊重,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大大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孩子的天赋、性格、环境不同,身上的特长也不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强项,进而去强化他们的强项。而不是去扼杀他们的个性和特长,逼迫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也才会学的更加兴趣盎然。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才能做到特长学业两不误呢?王老师在书中提到:“优秀始于你的强项”。不要把特长看成是没有用的东西,它往往会给你的升学之路提供便捷的途径。朝着自己的强项去发展,正如书中所说:“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一个果实都有它不同的营养价值。

再次,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好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王老师的理论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别人的方法再好,或许对于自己并不合适。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对于学科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学习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王老师的两位同学,一位喜欢记笔记,将各科知识点分类整理,做成图表,复习起来清楚明了。另一位同学则喜欢用脑而不用手,他将所有的知识都在大脑里进行分类整理,这两位同学用各自的学习方法都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率,因为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正是最适合他们的。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尤为关键并且重要的。学习方法找对了,效率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并且愉快了。

篇7:孙中山是怎样读书的

惠尼中学坐落于加利福尼亚洲,是美国最“杰出学校”,因其最具模范性和启发性著称:其学生努力、认真、成绩优异,具备其他学校最缺乏的使命感,学习的热情,最重要的一点,拥有众多学校艳羡的测验分数。

带着好奇翻看了此书,而作为历史教师,我更多地关注惠尼中学的历史教学,在最受欢迎的惠尼中学教师之一的历史老师戴夫身上,对自己也带来些许启迪。

戴夫老师很传统,很严格,身材魁梧,脾气又坏,却始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们崇拜尊敬他,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极具才华并摸透了学生,跟他怎么教历史的方式分不开。

在戴夫眼里,历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连续的故事,人物和高潮迭起的情节,这些全部带进了他的课堂。去听听他的课,就会知道原因很简单:他懂他的题目,不打一点折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解最新的研究,因而能以具有特别意义的细节,局内人的了解,以及对传统看法的驳斥,不断带给学生惊奇。没错,他同意学生所说的一点,“今天我们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写得糟透了。很难想怎么会那么轰动,但是,站在18世纪的立场去看,当时在整个美国南方都是禁书,那么它绝对具有革命性。它带来新的启示,成为畅销书。”

他沉吟了一会,“想想看,大家认为奴隶不是人的时候,你说这个看法有问题,那么,你是跟整个制度,整个经济体系作对。一本小

说,禁掉它没有用。大家再想想看,就连在英国,奴隶制度也受到了打击,它也是畅销书。林肯在一个聚会上见到哈丽叶·斯陀,他对她说,你要为这一切负起责任。”

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轶事,喜欢极了,这是戴夫老师的标准作风:大事件大场面,点缀一些恰到好处的细节。其实,细节本身也是大事件。接着,课堂讨论延伸到当代的奴隶交易问题,强迫性的奴隶移民和自愿性的其他族群移民之间的差异,以及那些差异如何奠定日后不同族群在美国的历史发展和地位,比如说,惠尼中学的孩子知道,从韩国来到美国的自愿移民,整体来说倾向于在学校表现优秀,而在日本的韩国人,他们在历史上是被迫迁徙来的,整体来说通常被视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在戴夫老师的班上,学生似乎很少感到历史跟自己的生活无关,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很聪慧、能够举一反三,但也因为他们的老师有意要在当代事件与往日事件中找到联系,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们难以抗拒。

篇8:孙中山是怎样读书的

一堂创业指导选修课

2014年10月29日晚上7点, 广州夏末秋初的天气, 在广州大学城校区一间普通的教室里, 正在进行一堂《创业人生》的选修课。一面是社会上一个个创富神话对人们神经的刺激;而另一面是720万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开设这门课的意图, 是邀请企业家们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用2个小时的时间来尽可能理性真实的讲述创业故事, 不是煽动的鼓励, 也不是成功学的故弄玄虚, 希望能给在校学生以启示和方向。

开车行驶在大学城的路上, 邹榛夫一直在想怎样去讲述创业才是对学生真的有收获。关于自己的创业故事已经很久未去回忆。如果只是15分钟的演讲, 大可以振臂一呼高喊年轻人都要去创业的口号, 不然拿什么致敬青春?但是2个小时的时间, 他想好好的与同学们分享, 关于职业与人生。

“到底有没有收获听完了才知道, 我们的讲座一般以吹捧作为起点, 现在从自我吹捧开始。”邹榛夫走下了讲台, 直接走在了座位前面开始了这堂课, 这平实坦率的第一句话就逗乐了在场的学生。

“我们的第一次创业, 第一个产品是做集装箱密封胶, 就是现在海上运输的集装箱, 像一个房子一样, 横的竖的地方地板都要用很多胶密封。如果船沉了, 装了货的集装箱还能在海上漂三天, 不是靠机械的力量, 不是靠铁焊起来的, 而是靠胶密封起来的。经过6年时间我们获得了在这个行业的领导地位。从94年开始世界上集装箱有一半以上是用我们的胶密封的, 94年以前的集装箱基本都已报废, 而且集装箱的使用寿命是14年, 所以说大家在世界上看到的任何两个集装箱有一个就是用我们的胶密封的。”

看着下面学生惊讶和敬慕的眼神, 邹榛夫笑笑说:“这件事可以自豪, 但是也不用太自豪, 这是在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取得领导地位。”而对于怎样找到这一空白的市场, 并把行业的领导地位保持下来, 又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要讲了。

在大学生还是稀缺资源的80年代初, 邹榛夫从武汉大学化学系取得硕士学位, 为了实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 他接受了广州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抛来的橄榄枝, 成为一名研究员。

“因为研究所的人告诉我他们非常重视年轻人, 我希望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课题。但是2年后我发现在中国做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不再是趋近于0, 而是等于0。那时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心想如果创的好还能自己挣钱做研究, 可以为社会做点贡献。”

原本想做食品加工的邹榛夫在一个榨油厂工作两个月后辞职, 在创业的十字路口, 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碰到一个校友, 他说你可以做钢窗胶。因为过去的房子都是钢窗或木窗装玻璃, 窗和框之间要用石灰涂抹, 不然会漏水, 钢窗胶就用来替代石灰。然后他借给我3万元成为第一桶金。”

邹榛夫开始跟学生们介绍自己初次创业的经历。他说, 3万块办一个厂是杯水车薪, 于是他们便骑车在广州天河客运站找了很多房子, 有个房子35平米, 月租350觉得在承受范围内。之后计算3万元要做第一批产品出来, 然后卖出去解决饭钱。

对于已有产品来说面临的是市场上现有品牌的压力。要推广一个全新的产品虽然没有竞争对手, 但是要改变整个市场的使用习惯, 是及其艰难的。

“后来我们听说广州造船厂有个集装箱厂, 他们需要这种胶。我们去看后发现, 那是种完全不同的胶, 于是我就和我的同学想尽一切办法研究这种胶。当时集装箱在中国是全新的产业, 用的所有材料都是进口的, 所以推销非常艰难。每次我们送货过去如果客户提出什么问题, 三天五天后我们再过去一定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到90年时我们的胶基本成型了。”

“创业跟打仗时一样的, 要想不死人, 走捷径是不可能的, 是要真枪真刀的干。我们一直是在死亡线上挣扎, 有半年的时间都没有吃过肉。”邹榛夫讲。

有同学表现的难以置信, 尽管车库创业、白手起家的故事听过很多, 但像这样真实感受细节的情况并不多见。“那是什么支撑您走下去的呢?”有人禁不住问。

“就是想创业, 失败了也在所不惜。首先创业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其次还是要有理想。大家看看我这个过程, 如果完全没有理想, 创业是很难坚持的。在那个艰难的情况下, 如果仅仅为了赚钱是坚持不下去的。所以当时我的志向就是做中国的百年品牌;最后就是要脚踏实地, 只看到你的脚下, 从每分钱开始赚起, 赚到了钱再往你理想的匣子里去盛。

在形势越来越好转, 销售量也趋于稳定之时, 邹榛夫创办的安泰化学有限公司遭遇到了同行竞争对手的恶意打压, 但最后却以一个戏剧化的方式化险为夷。

“以后你们就能感受到, 在创业过程中, 好消息总是等不到, 而坏消息总是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来临。“邹榛夫笑笑说。到了94年, 行业内知名的一家台湾品牌突然间把价格降了三分之一。原来是因为2年中安泰的胶没有出过质量问题, 让他们感受到竞争压力, 想利用价格战拖垮安泰。

“大家知道价格战就是阵地消耗战, 谁实力强熬的时间长谁就取得胜利。我们怎么能够比的起呢?有人说你们也把质量做差也把价格降下来啊, 我说把质量做差不符合我的原则。从那时起我们一个月1支胶的订单都没有了。“

天无绝人之路, 到了94年下半年的一天, 邹榛夫突然接到中集集团的一个电话, 是中集采购经理, 说急需安泰1万支胶的供货。原来是他们的箱东指定不用台湾那家的产品, 而他们只有那家的存货。

这突如其来的转机让学生们都面面相觑表示不解, 难道是时来运转?

“可能大家也猜到为什么了, 邹榛夫接着说, 就是那家企业因为降价而不得不同时降低产品质量。但是我们的集装箱胶, 白天日晒60, 70度, 到北欧以后晚上一冷零下30度, 若质量没有保障, 经过反复的热胀冷缩胶就会脱落。况且集装箱已经派往世界各地, 返修是不可能的。因为受到重大损失, 所以客户指定不用他们的产品。那家企业本来想搞垮我们, 结果用力过猛伤了自己。所以有句话叫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讲到这里, 教室里变得异常安静, 学生们若有所思, 有的在笔记本上默默的写着。

“同学们如果创业, 第一是把产品做好, 第二是把每一批产品做好, 这实际上是更难的。”

有一次出的一批胶打出来有塑料薄膜, 每隔几十支胶就有一片塑料薄膜。邹榛夫回去查, 发现是工人投料时把塑料袋也投了进去, 反应釜慢慢搅成碎片就混到胶里去了。当时成本已花费了几十万, 到底报废不报废是个严峻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报废, 这些就都是次品了。胶里面有点塑料片也不影响使用。但是我当时有一个原则, 作为一个好的工厂, 不应该让你的次品出厂。但如果我们不让这批胶出厂, 几十万的损失怎么承担。工人说我们跟客户关系这么好, 跟他们讲一下, 降价2毛钱。我说不行宁可亏本也不能做。“

“为什么不能做呢, 你让有瑕疵的产品出厂, 微观上看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给工人知道我们的产品有小小的问题还是可以给客户用的, 那么今天有点塑料片没什么问题, 明天再有别的什么东西问题也不大, 慢慢你的公司就失去信誉了。”

创业故事讲完了, 回到课堂的主题, 青年学生该不该创业, 怎么创业, 邹榛夫有自己的想法。

到底该不该创业, 怎么创业, 创什么业。邹榛夫带领的安泰从99年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 进行2次创业, 选择了建筑用密封胶。如今已实现广州高档商品楼密封胶市场的全覆盖, 其主营业务建筑胶已经远远大于集装箱业务。

“我们所有业务员都是应届毕业生。全公司500人, 工人100人, 队伍是非常稳定团结有战斗力的。我们人均产值很高, 新的生产线每个工人的人均产值是1000万, 在美国也是比较高效率的企业了。”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创业, 是, 但这里说的是广义的创业, 我们每个人从进入社会的那天就开始了创业。如果你做职业经理人, 这也是一份事业。我们的人才队伍成长的也很快, 最快毕业两年就成长为专营公司经理了, 而且有好几个。一个经理掌握几千万销售额, 就是因为我们给每一个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平台, 去实现自己广义上的创业梦想。“

“你们不要说, 我们现在的情况和你们那时不一样了。对不起是一样的, 仅仅只是形式改变了, 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你要吃的苦不是一一对应的苦, 如果没有理想你一定会放弃。“

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梦想让人变得与众不同。但有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 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 能不能将其付诸实践。怎么去实践, 怎么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可行的目标, 期间还需要长时间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就像邹榛夫一直以来为自己的企业传承下来的精神, 诚信, 勤奋, 进取, 不给员工虚空的梦想, 只予以他们踏实的奋斗。

上一篇:结婚司仪主持词范本下一篇:亲爱的妈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