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的感悟

2024-04-28

心灵家园的感悟(精选14篇)

篇1:心灵家园的感悟

心灵家园的感悟

心灵的默契,是一份心悦,是一份甜蜜,一份温馨,是值得用一生的守望来固守的一个精神家园。它是心灵的一种境界、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一种感悟、一种意会、一种触摸;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的感知和认可...

篇2:心灵家园的感悟

有一对父子在沙漠中旅行,迷了路,食物与水都用尽了,父子俩还是在沙漠中继续走着,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儿子的心中渐渐地没了盼望,儿子瘫坐在地上口渴的要命,儿子绝望的望着父亲,“爸爸,这下我们死定了,这沙漠连个边都没有,再走也是白费力气。”

但父亲却说出了与儿子截然不同的话。“儿子,我们不会死的,这片沙漠我走过很多次,这里的情况我很熟悉,以前我也迷路过,只要我们朝着太阳升起的东边一直走就可以出去了,所以我们加把劲,在坚持一会儿我们马上就可以出去了。”

父亲在不断的激励着儿子继续前行,但走着走着儿子突然叫了起来“爸爸你快看,”爸爸顺着儿子所指的方向看了看,原来是个坟墓,这时儿子彻底的绝望了,“爸爸,这个人一定和我们一样,在沙漠中迷了路,最后渴死在这里。”这时父亲大声的说:“儿子,这回我们有救了(儿子一脸疑惑的望着父亲),就算这个人是迷路,渴死的,那他自己能钻进坟墓里吗?肯定是有人埋了他,只有村庄附近才会有坟墓,看来我们离村庄不远了。”

儿子和父亲同样看到了坟墓,但他们的心却是截然不同的。儿子的心只流向于消极,而父亲心的流向是积极有盼望的。

我非常喜欢崔万志说过的一句话“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选着抱怨?我们的内心就充满着痛苦、黑暗和绝望;选着感恩?我们的世界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爱。”

人的一生中,不满和抱怨并非源自恶劣的环境,而是来自人内心黑暗的一面。快乐与幸福也源自心中的那份盼望与爱,并非源自环境。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说:“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每件事情的结果,都是由我们心来决定的。

篇3:心灵深处的感悟

时间快到了, 出站口附近到处都是人, 他们一定也和此刻的我心情一样, 巴不得期待的亲人朋友立刻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因为我是姥姥姥爷亲手带大的, 感情当然也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

从我记事起, 妈妈就经常出差。每到那时, 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挡妈妈, 巴望着会因此而让妈妈改变主意。然而从来没有挡住妈妈前进的步伐。在一个又一个那样的日子里, 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姥姥姥爷的陪伴下, 在日历上划去一个又一个的数字, 也就成了我那时最大的精神寄托。也正因为如此, 我对姥姥姥爷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在两位老人的精心照料下, 在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与盼望中, 无数次地看着窗外的法国梧桐从嫩芽变成翠绿, 然后到深绿, 直到飘零满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 我对这样的日子也习以为常了, 心里在多了一丝丝淡然的同时, 更多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动。那些日子如果没有姥姥姥爷的陪伴, 幼小的我还真的不知道天空会灰暗成什么样子。

我正自顾自地遐思的时候, 忽然感觉到人群骚动起来, 我赶紧收回飘远的思绪。终于, 姥姥姥爷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姥姥姥爷相互搀扶着, 两人的另一只手上都还拎着沉重的书包。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赶紧说服了检票的叔叔, 让我进到站里去接正在四处寻找我的姥姥姥爷……

在回家的路上, 在大人的谈话间, 我才注意到姥姥姥爷的头发, 忽然觉得比上次见面之时苍白了许多。是岁月的烙痕还是疾病的困扰?接下来的日子, 我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篇4:感悟心灵的培训

关键词:衡量 一语惊起梦中人 解读 幸福 真正的开始

培训让我懂得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能力上,还是在个人业务水平上,都是一个佼佼者;培训让我懂得“上好数学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在教学当中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培训让我决定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总之正像段钟嵘老师所说的:“培训只是起点,离开才是真正的开始。”

一、 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

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我受益匪浅,深知专家都是具有渊博教育理念又有丰富实干经验的专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从报告中,我知道了骨干教师的深刻含义,明白了自己的课堂是生活中某一个场所或领域。面对自己这样的课堂,从面对校长、面对同事、面对家长、面对孩子、面对办公室、面对教室、面对教材、面对练习册、面对试卷、面对课堂、面对自己、面对未来这十二个方面分析应该怎样去培训自己。

另外,专家还给我们分析了师资培训的七大关和总结出提高教师素养行为的七个方面,让我知道怎样去培训自己适应教师岗位的各种要求,懂得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以便今后为党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新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教学管理组组长王佐老师的《把握课标理念,创新型课堂》多角度解读特别到位,更是引起我的共鸣,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在数学教学方面倡导。

(一)数学教学的本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数学教学策略

1.开放式教学法。指在教学中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1)教学形式开放;(2)教学内容开放;(3)教学结构开放。

2.探索式教学法。指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情境性、目标性、自主性、活动性。

3.互动式教学法。指“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的重要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主体参与、情境交融、人际合作、教学相辅。

三、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教师由于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爱的回报,这就是教师拥有的最大的幸福。”但说实话,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谁不崇尚城市繁华的生活?谁不向往舒适的日子?我作为一个偏僻的农村教师,每天下班后,还要想想第二天课堂上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想案头堆积如山的作业,十年如一日过着这一成不变的枯燥无味的生活。我一直在想我是幸福的吗?现在我终于有了答案。第一,要有一定的文化资本。第二,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第三,一定要道法自然。第四,要有自己的话语基础。第五,要有一定的使命感。美好的希望虽在,可是,事实上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则又另当别论。我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下去,在大家的批评中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之,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篇5:心灵的感悟

心灵的感悟

——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赴闽侯县白沙镇社会实践队活动实习日记之一7月12日上午我们团队与白沙镇一位退休的老干部王先生亲切交谈,了解了白沙镇的发展历程。白沙镇是闽侯县的四大古镇之一,曾有历史古镇、商贸大镇、交通要镇和工业

当东升的太阳洒下第一缕阳光时,我们开始出发了。凝结的空气随着飘扬的旗帜躁动起来。上面“福建农林大学三下乡考察队伍”的字样也如音符般的开始了自己的节奏。

望着窗外一路的乡村美景,当我还在沉醉的时候,司机一声白沙镇到了,让我们的心情波澜起伏,当我的脚踏上这一片沃土的时候,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让我有一种置身与室外桃园的感觉。

早春和煦的阳光下,马坑村山脚下的一大片田地开始有了不同以往的萌动。抢眼的不仅有成片的油菜花和莴苣叶,还有竹篱笆。近2米高的篱笆层层布局,俨然已成为各种形状的迷宫,有方形的、圆形的,还有六角形的。在白沙镇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休闲农业。走进一游,漫步在小道上,迎面吹来一阵一阵的凉风,让人无比陶醉,那生长茂盛的树木在头顶上为你顶着烈日的炙烤,让人无比的幸福。走过小道,似乎到了路的尽头,那一个转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是一个湖,胡两旁的花香随风飘来来,阵阵清香。

一路的美景,林总陪伴着一路介绍着这里熟悉的一草一木。让我们学到很多,当然我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在学校真正实践的东西并不是很多,然而“三下乡”这样的活动对我们说恰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锻炼。不过在这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句话这样说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许多的物种我们只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但对他们的生活习性缺望洋兴叹,但林总耐心的一一为我们解答。让我们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有很多丰富的知识值得我去学习体会,而这次的三下乡之旅,让我真正的从实践中学习到知识,也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入到农村,体会到和大城市不一样的文化,在下乡的日子里面,我的收获不仅仅是调查到的资料,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感悟。三下乡活动圆满的结束,我们从农村再度回归到大城市,看着大城市的繁华,农村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每个队员的心里。

篇6:心灵感悟的日志

生活中的纷扰,可归结为一个字:争。这个世界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源自争。在日常生活中,心胸开阔一点,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点,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点,争不起来;功利心淡一点,争不起来;为他人考虑略多一点,争不起来……不争,才是人生至境。

生活是开水,不论冷热,只要适合的温度,就是最好的。生活是口味,不论酸甜苦辣,只要适合的口感,就是最好的。生活是旋律,不论快慢,只要适合的听觉,就是最好的。生活是季节,不论春夏秋冬,只要适合的心情,就是最好的。生活,不甘寂寞也好,甘于寂寞也罢,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幸福的。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怀善心,做善事,一生无愧。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宁。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心宽一分云消雾散,让人一步晴空万里。有缘相逢共一笑,从此再不论古人。相逢一笑是养心第一良药,愁上眉梢即自杀第一钢刀。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

心像一粒尘埃,无时不在飘荡,无时不在寻觅。飘荡,因为尚未到达意愿中的归宿;寻觅,因为想要找到理想中的归宿。可是,欲望不止,一山还比一山高,人生岂能如愿?看淡人世的纷争,看轻得失的轮回,心安即是归处。

佛说,我们要有八颗心。爱心,凡事包容诸事忍让;虚心,谦虚为人,低调做人;清心,寻找心灵的平静;诚心,将心比心,广结善缘;信心,积极心态的力量;专心,使人生更有效率;耐心,机会总在等待中出现;宽心,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静中触景,于“于无声处听惊雷”。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

篇7:心灵培训感悟的文章

一个人在具备坚强意志的同时更要有明确的目标,长远的志向。因为目标就像旭日,点燃黎明,给予我们希望,目标就像明月,照亮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目标就像一方罗盘,在迷路时给我们导引人生的航向,有时又像一支火把,它能燃烧每个人的潜能,牵引着我们飞向梦想的天空,然而人的道路难以一帆风顺,也固然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只要有明确的目标,你就会看到曙光,看到希望,即使前方风浪再大,也会执着追求,无怨无悔。有了目标你就能寻找到内心的激情与澎湃,有了目标就能实现辉煌的明天,有了目标,就可采撷人生道路上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接着导师讲了一个“通”字,顾名思义通就是沟通,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传输的纽带,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善于沟通,很多机会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在不经意间断送了我们大好前程。一个人更应该有坚定的立场,对待一些事情要有强烈的意愿去完成它。“有意愿走远的人,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这是导师经常说的一句话,确实没错,一个人只有渴望做好一件事,他才会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出色,更完美。现实中我们应该把机会留给那些有意愿的人,那些立场坚定的人,这样才会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同时对待事情,我们要有一种换位思考的理念,事情往往都有它的两面性,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总去看人家不好的一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进而去表扬他,赞美他。绝对不可以搬弄是非,道人长短,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和修为。

“小成功源于朋友,大成就源于敌人和磨难。”商业战场中没有绝对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敌人,往往敌人和磨难是成就我们的最好武器。也是磨练我们心志最好的方法。很多企业都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只要有竞争我们就会做的更好,更出色。

“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间定乾坤。”这也是导师爱说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很多事情的成败都源于细节,现实生活中可能由于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就断送了自己大好前程,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和一些领导,尊师,高人一起共事的时候,你的一些细节可能就为你赢得了一个美好的将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会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要想拥有辉煌的成就,那他就必须懂得包容,包容别人的不解,包容别人的过失,包容别人的怨恨。“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帅额头能走车。”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要有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怀,只有这样才会成就明天。

“大孝治国,中孝治企,小孝治家。”百善孝为先,弟子规里很注重一个“孝”字,说到孝字那我们就必须学会感恩,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想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的父母,想想那些曾经对我们谆谆教诲的师长,还有就是现在给我们发展平台,让我们实现梦想的公司。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乌鸦反哺,饮水思源。”所以用我们那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师长,我们的公司。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们默默的支持,无微不至的关怀,震撼人心的鼓舞。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他们,其实自己的成功,自己的辉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最好的感恩。

篇8:品读《江南的冬景》的心灵感悟

一、心灵在自然中释放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将心融入其中才能聆听体会人世间蕴藏的天籁。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 它不是油画却能勾勒出色彩斑斓, 它不是音乐, 却能让人们感悟声像。郁达夫的文字妙处就在于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欣赏江南美景, 感悟生命中的渴求, 体会最自然最淳朴的梦想, 可以说这就是心灵的最自然释放。

江南的范围很大, 如果用游记的方式来写或许更为理想, 但对于江南人的郁达夫来说江南已经融入进了他的灵魂, 于是, 几个经典的画面在郁达夫的手中就已经变成了温馨的情境。如, 冬天的太阳刚冒出头鸟儿就叫了, 老人孩子们都可以无忧无虑的到户外享受时光。这样乐趣横生的人间暖情也变成了一种情趣。读的时候让心灵不知不觉间得到伸展放松且怦然心动。这种恰似休闲的情调不光是江南人喜欢, 所以作者才会说:“也可爱的很呢。”自然景观也是人与景的结合, 郁达夫笔下的江南都是充满生气灵动的。在没有看见美景之前首先体会到了休闲的自在。如, 午后的散步被作者说成是江南给予人们最大的恩惠。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这就引出了景。冬日的郊外植被展现着各自旺盛的生命力。人在散步的时候能感受到这些生命都在吟唱着天籁。大自然本身就是有生命的个体, 有兴趣横生的劲头儿, 这怎么能不让人欢喜呢?令人着迷的还有雨下的村落、河边的人家。微雨中若隐若现的长桥, 这就是江南, 小桥流水人家俨然就勾画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水墨画, 读到这里怎么能不让人沉醉呢?但作者对这些依旧不满足, 他又在这幅水墨画中添加进了一艘灯光月晕、酒客喧哗的乌篷船。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是人间仙境的话, 那么这艘乌篷船就带来了凡尘的味道。这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景是最温暖人心的了, 也能触碰到人的心灵。

二、心灵与天地碰撞

对于江南的夜雪, 作者借用了大量的经典诗词, 让夜雪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值得注意的是, 郁达夫将借用的诗词组合成了一个小故事:日暮微雪, 友人邀酒, 酒醉夜归家, 翌日雪停梅开。这赫然就是一幅经典的乡村休闲图画。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温馨也有梅花开后的喜悦。既是人生的休闲也是人心的向往。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图中图”、“画中画”的明朗, 让每一幅图画都有其关联有其延伸, 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心灵与天地的碰撞,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不再有烦恼, 有的只是诗情画意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内蕴。人的心灵想不得到释放都难。

如文中的画面对比, 江南的冬景与北国风光以及闽粤风情的比较, 都表现出作者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像在与德国冬天的对比中郁达夫这样写道:“和我们江南也差不多嘛!”江南的冬日是江南赋予人们最大的恩惠,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江南美景已经融进了作者的灵魂。但作者并没有因为对江南的情有独钟而贬低其他风景, 如文中的“敌得过”、“差不多”等都能看到作者的广阔胸怀。虽然作者一生游遍祖国各地, 但蓦然回首, 依旧是江南最为留恋。唯独不同的是, 不一样的景色能够点染不一样的心情。而借助素描的手法, 看似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独特美景分开, 但在细细的品读当中, 我们能发现这些景物都是相关联的, 它是情感世界的无限延伸, 景色不是眼中的景色而是心中的景色, 作者追求的也不是对景色的欣赏而是心灵上理想景色。

三、心灵的至高境界

最后, 我们在欣赏美景感受恬静安闲的同时, 须思考作者真的就是心情愉悦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国民党不断迫害进步力量, 作为左联发起人的郁达夫正处人生低谷, 一度陷入迷茫。只能将自己的追求付诸山水之中, 而写《江南的冬景》时, 作者与妻子正在修筑“风雨茅庐”, 也可以说郁达夫是想借助梦想中的精神家园来享受人生。同时, 左联五壮士牺牲后, 郁达夫不得不写一些游记来保护自己。在自己的日记中, 他这样写道:“二十九日, 星期五, 雨……家国沦亡, 小民乏食, 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这篇《江南的冬景》, 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这也体现出郁达夫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 虽然残酷的现实使其避于山水之间, 但他却心系黎民。可以说, 文中的散步就是思想的行走,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聆听最柔和的天籁之音, 在理想的国度用最美的文字将社会复原。这就是一种恬静、和平的心灵境界, 这就是郁达夫, 一个温和平静的江南作者。

篇9:感悟作者心灵的律动

第一处。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西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分析:这是作者关于地坛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只要抓住“浮夸”、“炫耀”、“高墙”、“玉砌雕栏”等词语做一下分析,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地坛曾经是那么富丽堂皇,曾经有那么多炫耀的资本,如今呢?“浮夸的琉璃”剥蚀了,“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高墙”坍记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岁月使它失去了张扬的条件。此时作者的情况又如何呢?文中说“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无情的岁月,也剥夺了作者狂妄的一切资本。于是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就成了作者一位同病相怜的难友,只有在这个地方,作者才得以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只有在这个地方,他才能与地坛实现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一种精神默契,所以作者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是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处。原文如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分析:作者的情绪慢慢安定之后,他开始观察园中的景物,他的心绪仍旧很坏,有时他真的不明白,那么小的昆虫为什么要来到世上,自己这样的残疾,何以还要活着。然而他发现的是,昆虫也许并不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可照样活得有滋有味,“蜂儿”、“蚂蚁”、“瓢虫”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更何况人呢?珍爱生命吧,这是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三处。原文如下:“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分析: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一段景物描写,就不难发现每一种景物描写中都包含着一个对比。比如“落日与映照得灿烂”、“落寞与雨燕的高歌”、“暴雨与清纯的草木气味”、“秋风与熨帖的味道”,可以说每一种看似感伤的景物背后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次磨难其实都是你人生的一次历练,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作者终于明白了,残疾之后不仅要活着,而且还要活出精彩。

这三处景物描写,正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舔舐伤口、抚慰心灵——感悟生命、珍视生命——抗争命运、活出精彩,抓住了这三处景物描写,我们才能感悟到作者心灵的律动。

篇10:感悟人生的心灵禅语

2. 因为有海浪不懈的进取精神,大海才显得雄伟壮观,充满生机。

3. 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4. 哲学家:不用语言能告诉我真理吗?佛陀沉默。哲学家:你的慈悲使我进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5. 有人请教慧海如何用功,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切人总如是呀?”“吃时不肯吃,百般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自然不同。”

6. 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7. 不管我们信佛有多虔诚,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否则我们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没地方落实了。

8. 佛家禅语: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不会放松自我,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9. 本在禅寺的翠鸟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禅师:因心中有敌,便处处是敌

10. 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

11.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滕州生活网(TZ365、cn)

12.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13.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跟随他。

14.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5.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16.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17. 为生命留下一点空白,为这个骄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

18.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即品茶和学佛一般皆是可得宽性宜情之举。

19. 三界之中,没有时间毁灭不了的有情者,人生一瞬,不过是上演了一场生老病死的短暂歌舞,作长远打算那只是自己骗自己。

20. 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21.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2. 落日溶金,暮云四合,晚霞带着无尽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冢,云无语,草也沉默;落在了那片空白,让人忆起了你,用缕缕青丝熬成了白发沧桑,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风景。

23. 石头:我该找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让你感到生活充实,让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24. 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

25.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布施是美德,帮助亲友,行为无污点,才是最大的吉祥。

26.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27. 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灯会元》。释:要保持心的清净须严格约束自己,好比途经蛊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28. 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29.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30. 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31.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篇11:心灵感悟的句子

心灵感悟的句子

1. 向着太阳,向着微暖,向着最爱,跟着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完成自己浮动在青石板上的骄傲。

2.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那么爱却是爱到了分开,至今只剩回忆还在残喘的交战。当时间的车轮碾过,留下的是一道印痕,还是那一段又一段的记忆。

3. 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它能帮你整容也能帮你疗伤,抚摸着我们心灵上虽然愈合但依然起伏的伤疤,看着我们早已青春不再的容颜,我知道,我们不再年轻了。

4. 当我们不再年轻,请让我们安心的老去。

5. 一辈子,好短。真的需要好好的疼自己,你的世界,有了自己的那束阳光才更加的耀眼。

6. 我们不要把时间看的很长以为用不完。其实它很短,短到你没有感觉就流逝了。

7. 如果用钱能换取光阴,我想我会顷其所有的。只是不能啊。

8. 经历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后,终于明白了,原来世上最身不由己的事情,不是记忆,也不是距离,而是回忆。

9. 看着那幸福敲门而至,我笑了……我曾以为那就是我想要的幸福。简简单单,即使一无所有

10. 年轻,就是最好的借口。我们这些自以为成熟的孩子,却还是在拿着自己仅有的青春在挥霍着

11. 或许,等到真正长大我们才明白。我们被青春撞了一下腰……那记忆那过去,以及现在正在发生的,或许我们都能学着冷静接受了

12. 当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的回首中遗忘一些青春的痕迹的,唯有那个书房里的抽屉里还珍藏着早已泛黄的照片,那也许就是青春最唯美的见证。

13. 我们很难成为伟人,但可以拥有伟人一样的胸襟。我们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可以用大境界的心态去做平凡的小事。

14. 不留退路,才有出路。想想这有时候很凑效。

15. 工作中,“埋头拉车”固然可敬,但“抬头看天”更重要。一个人如果一味蛮干,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许我们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地。

16. 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一事无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在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无法掌控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17. 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教会别人怎样对待你的。如果你把这一条当作指导你生活的原则的话,你就能够自己解放自己了。

18. 快乐即成功。这一点我坚信。其实快乐就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好的人于人于己于事都会有好的影响,因此更容易走向成功。问问自己:你快乐吗?即使有痛,也应学会痛并快乐着。

19. 在人的生命构成中,心灵是最柔弱,也最细腻。如果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心灵,就不可能求得快乐;而一旦心灵得到关爱,就可以得到无上的快乐。因为说到底,唯有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唯有内心的快乐才是永远的快乐

20. 人啊!就得时常抽空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让思想透透气。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

21. 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心灵痛苦,在于过分的追求或追求错误的东西。但我们的梦想除外,梦想或许是虚无的,抑或是永不可实现的,可它却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原动力,没有了它,也许我们真的无法继续走下去。

22. 尽管生活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烦恼,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23. 活着要学会珍惜,懂得珍惜。在这个世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把握眼前的幸福。

24. 路是大地一道难愈的伤痕,因此人生每一步都是隐隐的痛。

25. 别总埋怨老天对你不公,其实老天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26.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27. 相遇,心绪如白云飘飘;拥有,心花如雨露纷飞;错过,心灵如流沙肆虐。回首,幽情如蓝静夜清。

28. 明明是傻,却说是逆向思维。

29. 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30.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31.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

32. 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告别因循的过往,每一天都是新的观光旅程,每一刻都只看到眼前的风景。

33. 成长的心灵,是空中的鸟迹,千言万语却述不到它真形。

34. 每颗种子有自己的成长,苍松木葡萄藤,只应不挡别人的阳光,不必比较谁更茂盛。

35. 成长的心灵,它知道,是个奇迹,只需绽放自己,无需再去哪里。

36. 成长的心灵,它懂得感恩,感谢已经存在的一切,也能宽恕罪恶。

37. 成长的心灵,没有师从,只有孩童般的好奇和倾听,却什么也记不得心中。

38. 成长的心灵,它能接纳一切善,而不自划门庭。游遍千山万水,何处皆是风景。

39. 成长的心灵,它知道包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我们也尊重每个人的,有所追求的神圣也许并不比自然的世俗更接近心灵。

40. 成长的心灵,无须告诫,有自然的真心,自然的召唤,在心底出声。

 

心灵感悟的句子精选

 

1. 每颗种子有自己的成长,苍松木葡萄藤,只应不挡别人的阳光,不必比较谁更茂盛。心灵美比外表美美丽,外表美只不过是外表,心灵美虽然看不见,但可以感受。

2. 少年你的眼眸如海,看见你哭了我自己。

3. 原来只要分开了的人,无论原来多么熟悉,也会慢慢变得疏远。

4. 每颗种子有共同的成长,生出根长出茎,脱掉旧枝长出新条,但成长却是内在一样的经程。

5. 灵魂缺失的伤口连泪都不知道为谁而流…

6. 成长的心灵,一无所求,只求一份有求无求了无分别的宁静。

7. 看错很多与你相像的背影只是太想念不要怪罪于我。

8. 笑,其实可以掩饰很多情绪,比如你的心虚,比如我的失望。

9. 登高望远,不是为了被整个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整个世界。

篇12:心灵的感悟作文600字

我怎么从你一直坚强的脸上看到了泪水!是谁?又是谁?让你留下了眼泪!

那天放学,我优哉游哉地走出校门,又看见了你熟悉的身影。像往常一样,我开玩笑地说:“嗬,哪儿来的‘小猪’呀!”本以为你一定会“鄙夷”地看我一眼,假装生气地回答:“你妹!”可你并没有抬起头来,异常地低着头。我不禁奇怪地上看一看——你满脸通红,泪水在鼻梁与脸颊上蔓延,眼镜被打湿得一塌糊涂!我实在感到惊奇,你怎么了?!

“什么事情?谁?是谁?”我摇晃着你的双臂。你不回答,只是呆呆的立着。我诧异极了,一向坚强的你怎么会轻易掉下泪珠子,于是急切地追问:“到底怎么了?是‘十佳之星’没评上吗?你忘记东西了?怎么回事!”你摇着头,强忍着泪水,两手将眼泪抹干,好像在证明“我没事”。我再三问道,你最终带着怒气吐了三个字:“金扬帆!”原来是他看你不会环视脾气又好,有意无意地整你。我明白了,说:“你别哭了,真的别哭了,明天我会帮你,放心,好吗?”

你淡淡地看我一眼,点点头,默默的走开了。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还手,也不愿意告诉我,你想独自承担这一切吗?多少次你被人欺负,却一言不发,我想,你告诉我吧,也许可以轻松一点儿。

篇13:心灵家园的感悟

1 感悟陶艺造型形象美

陶艺造型经常借助于自然形象的启示,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通过对自然形体的提炼和重组的手段, 或运用抽象、具象等设计语言要素, 巧妙地安排组合, 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陶艺作品。

1.1 陶艺造型的形态要素美

康定斯基说过, 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以抽象的形态, 赋予艺术内在的本质和超凡的精神。陶艺造型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形态, 形态要素由二维的点、线、面对应成三维的点粒、线条、块面, 塑造了形体和空间感等。

1.1.1 点粒

点粒是陶艺造型基本元素中最小、最简洁、最单纯的形态。点粒具有形状、大小、位置、虚实、方向等灵活多变的特点, 这些特点经过陶艺家们的运用表达了不同的艺术性格。

在陶艺造型中如果一定要从某一个点粒中寻找美, 那是很困难的。观者必须从整体造型中比较, 把作品中的形式和设计意图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设计理念和具体的造型结合起来, 就能发现点粒在陶艺造型中发挥的作用。如图1吴鸣先生的作品能使观者体会到点粒的艺术美感。壶流、壶钮、壶柄和壶身比较都是大小不同、形状不同、虚实不同的点粒关系, 壶身的文字和图形也都是形状、大小、颜色都有变化的点, 这些点粒营造着美的氛围, 能让观者感受到陶艺的魅力。

1.1.2 线条

线条是各种陶艺造型表现的重要载体。线条是最简练概括的表现语言, 能表达各种情感。分为抽象线条和具象线条、直线条和曲线条等。很多设计理念深藏在线条与线条之间。

陶艺造型的线条多数是抽象的, 有的是造型装饰线条, 有的是形体起伏形成的轮廓结构线等, 在紫砂壶花货中会出现一些具象的线条, 比如一根藤、一折树枝等;直线条具有安静、果断、明确、理性和坚强的特点, 有男性的阳刚品格;曲线条具有动感、优雅、含蓄、感性和节奏的特点, 有女性的柔美品格。线条在长、短、粗、细、曲、折等相互作用中产生节奏, 形成韵律, 表达着丰富的艺术效果。线条不只是一种感觉, 一种感观, 更充满着陶艺造型主体情感。如图2陶艺家运用曲线的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 把紫砂壶的造型表现得如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

1.1.3 块面

点粒、线条、块面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一个体积小的块面在整体造型的对比下可以看成点粒, 一个窄的块面在整体的对比下也可以看成线条。

如图3作品中壶钮、壶流、壶脚与整个壶体对比形成相对的点粒关系;提梁与整个壶体对比形成相对的线条关系;形体的边缘也有线条。壶流、壶脚和壶身也呈现相对的大块面和小块面的关系等。在陶艺造型中面也相对分为平面和球面, 常常把曲度极小的面视为平面, 把近似于圆球形的表面叫做球面。

1.1.4 形体

把块面的三维性增大就可成为形体。不管形体的具体形状如何, 只要它相对其他形状元素具有三维延展的形状实在性, 就可以视为形体。因此, 有必要对形体予以简洁化、秩序化。任何繁杂的形体都可以归纳为球体、立方体和锥体等几何形体的组合, 是这些最基本的体块构成了复杂的造型。球体能够传达端庄和优美, 立方体能够传达简练、沉着及严肃, 锥体则能传达锐利和活跃。如图4雕塑用大小不同的球体塑造着力量向观者传递着力量。如图5张振中先生《十八罗汉》的作品中, 能看到陶艺家对形态要素得理解臻于炉火纯青。陶艺家以中国佛教“罗汉肚”为元素提炼出若干个形态相似的球体和块面, 序化重组为新的形体, 借助于紫砂这特殊材质, 塑造出一个元素传统、形象崭新的陶艺造型。

1.1.5 空间

陶艺造型的空间感受, 是借助于形体而获得的。被形体所限定的空间, 可以说是形体占有的实际空间区域, 称之为实空间, 也就是形体的本身。形体之外, 与形体相关的空间区域, 是由于形体的扩张或各元素之间联系所形成的空间, 称为虚空间, 也叫做心理空间, 也有人称之为气场, 就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如图6朱书华先生的《空·灵》作品中每个单体都表达一个小空间, 把这几个单体组合在一起使观者能感受到更大的空间。

点粒移动形成线条, 线条移动形成块面, 块面移动则形成形体, 点粒、线条、块面、形体之间的划分只是相对的,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转化。

1.2 感悟陶艺造型的材质肌理美

陶艺的肌理由材质肌理和釉色肌理两部分构成, 无论是质朴、粗犷的陶器, 还是典雅、细致的瓷器, 还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炻器, 都能给观者不同的美的享受。

1.2.1 材质肌理

陶艺的材质肌理表达是体现陶艺形态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泥料具有不同的视觉和触摸效果。如图7不同含沙量使陶艺产生不同的色泽、斑点与纹理构成了不同的材料肌理美。同样的泥料因为成型手法和工艺语言的表现及烧成温度的不同, 陶艺作品的吸水率和颜色都会有所差别, 这些差别形成了陶艺的材质肌理。如图8是同一种泥料通过不同的手法来营造的陶艺造型节奏感, 用了重复、渐变等多种表现手法表达了美感。如图9借助一些工具制造出一些不同的肌理, 这些作品都使观者通过质感联想和空间感受碰撞出不同的韵律美感。

1.2.2 釉色肌理

釉色也是陶艺特有的肌理品质, 如描写青瓷的诗句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大邑白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等。釉色为陶艺附加了很多信息, 使陶艺焕发出绚丽的色彩与活力, 如图10似水彩、水墨那样的晕化渗透的韵味, 图11则追求油画般浓色堆砌的饱和与厚重等。

窑变效果成为陶艺肌理的又一特色, 为陶艺增添了一份自然原始的神韵, 观者在图12能感受到釉色千姿百态、穷极造化;也能感受到图13釉色的随机性、偶然性以及自然天成的肌理效果使陶艺充满独特、神奇的感染力。

材料肌理美之所以能给观者反复品味, 因为这种美既有鲜明的特征又没有固定的形态, 观者可以从各自的意趣出发,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材料肌理的丰富的含义。

2 感悟陶艺造型情态美

优秀的陶艺作品或庄重典雅, 或雍容华贵, 或秀丽飘逸, 或粗犷狂放, 撞击观者的心灵。陶瓷艺术家们感受着生命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也表达着心境与物象的交融渗透关系, 结合着当代审美情趣, 从对万物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深化到物与人的情感世界。

2.1 意象美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美是将一个客观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 加以夸张和提炼, 以转换、变异等手法, 使其全部或部分变化生成另一种客观形态的造型。

陶艺造型虽然经过概括和抽象, 但总能保留着对物象的感觉和特征, 流露着自然的生机和意趣, 表现着物象生长和扩展的力感。如图14史国富先生在其作品中将“鱼”概括后加以夸张, 结合材质和工艺表现出“鱼”憨态可掬的意象美。如图15吴鸣先生在其作品中以竹子为基本元素, 巧妙地提炼和组合, 设计创造出反映陶艺家审美要求的陶艺作品, 使观者感受到竹子的生机和生活的气息, 体验着大自然的气韵和情趣。

陶艺造型中的意象形态是把客观事物和主体的时空与情感融为一体, 以气韵造型的方法创造出意象和意境。它的重点在于有目的、有创造性地体现意象美。

2.2 量感美

量感主要是指心理量, 充满生命力的形体其内力的运动变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是建立在一定物理量基础上的力感形体表现, 优秀的陶艺作品其量感应超出其作品形体本身数倍的“磁场”, 它能影响周围的形体。陶艺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陶艺作品是否具有量感, 也就是作品是否具有力度感、生长感和整体感等等。对于陶艺造型中量感的表现, 是获得视觉心理平衡不可缺少的因素。

2.2.1 创造力度感

力度指陶艺作品是否具有扩张力和生命力。陶艺造型作品中, 用力度表示作品量感的程度。同一个陶艺造型上, 总是同时体现扩张力和收缩力。如图16中扩张力体现在凸形线条和块面中, 给人以流畅感、饱满感;收缩力体现在凹形面中, 给人以压迫、挤压、紧缩感。由于这两种力的结合和作用点的分布, 配合力度的强弱、合成与分解, 使陶艺造型产生不同的视觉语言, 表达着不同的个性, 使观者获得力度的美感。

通常情况下, 密集的形态感觉节奏快, 疏散的感觉节奏慢;连续的轨迹感觉快, 不连续的轨迹感觉慢。节奏快的有活力、流畅、有现代感;节奏慢的稳重。形体的轮廓线不仅要流畅, 而且要挺拔有力;向外扩充的部分, 要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充实着整个形体。如图17曹婉芬先生的作品线条流畅, 能让观者看到节奏和力度、生机和活力。

2.2.2 创造生长感

在自然界中, 生长是生命内力运动变化的结果, 旺盛的生命力能让人产生强有力的感觉, 是健康有活力的精神体现。如图18的陶艺作品运用简洁的线条和块面组合造型表达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内力。陶艺家们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物, 如植物从孕育到成长再到成熟过程的, 捕捉一些阶段特征和寻找其规律, 并将其表达在陶艺造型艺术作品中, 使作品具有生长感。

2.2.3 创造整体感

整体感包括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之间的呼应关系, 如图19汪国勤先生的《对歌》作品由两个单体构成一个呼应的整体, 如果改变其中某一局部, 那对整个作品必定需要做出更大的调整, 才能达到这种呼应关系, 也就是作品的整体统一性。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何局部变动都会给整体带来相应调整, 这说明生物形体的内力运动和表现具有整体统一性和一致性。

3 结语

陶艺造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设计, 首先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材料属性, 采用适合的成型技术, 发挥陶瓷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特点, 还要从生活中寻找设计元素, 提炼元素, 重组元素, 使陶艺作品的形态美得以充分体现。

优秀的陶艺造型是陶艺家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巧妙处理, 对复杂的多种因素有效协调, 从而达到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效果, 使陶艺造型具有丰富的内涵。优秀的陶艺造型整体感强, 量感表达得当, 使观者和陶艺造型的形态语言能自如交流, 撞击观者的心灵并产生美的享受。

摘要:真正的美不只是外在形象, 更多的是内在形态。从形象和情态两大方面感悟陶艺造型的形态美。优秀的陶艺作品造型手法适当, 整体感强, 量感表达得当, 使观者和陶艺造型的形态语言能自如交流, 撞击观者的心灵并产生美的享受。

关键词:形象,形态,形态要素,材质肌理,意象,量感

参考文献

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2004.

杨永善.陶瓷造型三题[J].文艺研究2003, (1) :131-135.

篇14:让心灵感悟“最美”的力量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赋予的重要任务和具体要求,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语文教材中可选的古今中外的名文佳作蕴藏着丰厚的精神财富,无不凝聚着感动心灵,震撼心灵的力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升华感悟。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于1928年的一部简洁而深沉的作品,作者赞美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坟墓的“最美”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一点也正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披文入情。

一、联系生活,解读“最美”

托尔斯泰是有着“全人类的骄傲”之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然而他的坟墓“远离尘嚣”、只是一个“孤零零”长方形土堆而已,“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最美”的呢?解读这篇文章的文眼无疑是“最美”。当代学生对于“最美”的称谓并不陌生,“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去体会“最美”的精髓,即真正的美,凝聚着人类美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承载着价值内蕴的美。联系生活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美”的层次和深度,意识到被人们称为“最美”的人物都有着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的正能量,他们用自身的行为诠释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他们的美坚实而恒久,这种美来源于内在的精神之美和境界之美,感动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所以,要理解托尔斯泰的坟墓为什么是“最美”,就要向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靠近,不仅要从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文学巨著中去感受他伟大的文学创造力及对俄国社会现实无情批判的深邃思想,还要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托尔斯泰,去感受他为了实现平民化道路而毕生追求的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挖掘文本,走近托尔斯泰

(一)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感受他的伟大

托尔斯泰的伟大首先表现在他令人惊叹的文学创造力上,托尔斯泰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3000多万字,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三个里程碑,对俄国专制制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判和揭露。他的作品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力量,以广阔的历史背景为烘托、典型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会主题的揭露沉淀为永恒的经典。

(二)从托尔斯泰的生活中感受他的朴素美

学生崇敬托尔斯泰主要是因为托尔斯泰文学巨匠的伟名,这对理解本文所传达的震撼心灵的“最美”显然是不够的,要体会托尔斯泰的“朴素美”,必须穿插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挖掘文本背后的故事。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中的托尔斯泰,现实生活中的托尔斯泰身处贵族阶层,然而这却让他引以为耻,他同情受苦的人民,痛恨剥削制度,义无反顾地与贵族阶层决裂,与农民同吃同住,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他曾说:“朴素,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这就是生活中的托尔斯泰,一个心系民众,真诚、朴素、与农夫在田间一起劳作的再平凡不过的老人;一个淡泊名利,执着信念,为了平民化的理想追求永不停歇的精神守卫者。虽然托尔斯泰遭遇到了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责难和攻击,然而他却以坚定的行为实践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停地追索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这需要足够强大的精神信念和无比坚忍的生活勇气。因此,在教学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托尔斯泰,学生才能深深地理解一个伟大灵魂的朴素追求,才能理解作者所说的托尔斯泰坟墓的“宏伟”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更是因为他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从而体会到托尔斯泰坟墓给予人的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三、细读文本,体味情感

本文作者茨威格是一位擅长描写人物细腻复杂心理的作家,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对托尔斯泰深深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全文语言平实自然,简洁深沉,没有溢美之词,每一句都发自肺腑,这是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的心灵对话,是一个生者对逝者的精神祭奠。文章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值得一读再读,“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番话运用“俯临”、“嬉戏”、“温柔”拟人修辞赋予风儿、树木、阳光、白雪等自然景物灵性和美好的情感,仿佛大自然也被托尔斯泰的精神所感动,展现了托尔斯泰墓的安详、宁静、圣洁的环境氛围。老年的托尔斯泰依旧保持着一颗纯真而富有童趣的心灵,埋身于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是他的夙愿,回归自然是对托尔斯泰最好的慰藉。他栖身的坟墓虽然只有两米左右,但却与广阔的自然永无隔阂,与无垠的大地亲密相依且无限延伸,由内至外弥漫的“逼人的朴素”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来这里感受“最美”。

在细读中,还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将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仑墓穴、歌德的灵寝和莎士比亚的石馆进行对比的用意,这三位伟人的墓地并不“朴素”,外观之美远超托翁之墓,那是否是“美”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三位伟人在各自领域中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人们为他们修建庄严、华丽和宏伟的墓地是为了用最好的方式纪念他们。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淡泊名利,向往平凡的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细读文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托尔斯泰普通的坟墓外观似乎与他的伟名不相称,然而这正是他融于平民、融于自然的人格写照,外观与内在和谐统一,这“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振和共鸣,理解作者伫立在托翁墓前激荡而震撼的内心感受,“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似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四、回归生活,升华感悟

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肉体消亡,精神不灭,托尔斯泰用他生前死后的理想追求“复活”了他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即生亦朴素,死亦朴素。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托尔斯泰的名言进一步感受他的人生追求。

“朴素,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大家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不应该为自己一个人生活。只有在你为别人而生活或培养自己能够做到为别人而生活的时候,那才是生活。”

托尔斯泰淡泊名利,崇尚朴素的人格魅力、心怀民众的善良而悲悯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人生理想生死不渝追求的信念给予学生心灵强烈的震撼。因此,一篇意蕴深刻的好文章能够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强调的是,学习文本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让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成为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里,有些人崇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在膨胀的物质欲望的驱动下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精神操守,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给予学生最大的启迪就是“最美”是体现在人格中的质朴、纯净、高尚的美,是一种感动,一种精神,一种在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永不褪色的力量。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引领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最美”,通过拓展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对“最美”的理解,在感悟中充实心灵,升华追求。

因此,从文本到生活,“最美”就在我们身边,也在我们的心里,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每一次审美教育的契机,将文本和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追求美,让他们的心灵充满“最美”的力量,从而成为一个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生追求的人。

参考文献:

[1]覃薇薇.被忽略的“最”——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谈审美教学[J].中学语文,2012,(27).

[2]王荣生.《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评议[J].语文学习,2007,(03).

上一篇:无价读后感800字下一篇:爱国主义的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