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是个“坏”和尚

2024-05-02

怀素是个“坏”和尚(通用3篇)

篇1:怀素是个“坏”和尚

“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还抱。诸君欲善之会,当得扶赢也。”读过唐朝最负盛名的草书大家怀素《食鱼帖》之人,对这几行文字再熟悉不过了。

自古僧界出狂人。耳熟能详的当然算是济公和尚,而怀素仅为文人雅士所传颂。从《食鱼帖》这幅狂草手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法号藏真的怀素了不得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旷达襟怀和极具个性的 “狂僧”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超群拔俗又在尘俗里。食鱼又吃肉,虽然犯了佛家戒律,却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如果在五台山、九华山等佛教圣地,看到和尚面对鱼肉大快朵颐,你又作何感想呢?而面对这个食鱼又吃肉的《食鱼帖》,你的心境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杰出的书法家。他的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回转自如,奔放有加,一气呵成,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怀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俗世交往非常广泛。除了书法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以外,他还能赋诗吟句,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李白、戴叔伦、颜真卿、钱起、陆羽等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疯狂极致,杰作连连。

怀素做和尚确实出了合(音geˇ),或者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坏”和尚,因为他坏了佛家许多的清规戒律,食鱼又吃肉,还喜欢饮酒作乐,不分场所,到处涂写,遇到墙壁写墙壁,遇到衣物写衣物……人人见而避之,却又心怀崇敬。他真实、可爱,不受世俗羁绊,不受佛家所囿,自然少了非议而被认同。

面对《食鱼帖》,鱼成龙,腾云驾雾,旋风聚雨,高迈之情,豪爽之意破墨而出。多少黄灯枯了,多少经书碎了,多少日子没了……那些穷经皓首的老书虫们,无不嫉恨这个疯和尚。人生大写意,尽在一瞬息。

其实怀素狂草自有章法,法在“无法”之中。从《自叙帖》中可以知道:“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可以说,怀素从10岁“忽发出家之意”起,就与佛家有缘,与书法有缘。怀素的书法是天地间最浪漫、最自由的书法。法而有度,狂而有涯。“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许多后人仰望不止,又穷追不舍。

早就听说过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为了节省纸张,他在寺院旁边的一块荒地上种了万余株芭蕉。取其叶片铺于龛桌,临遍当时他认可的所有书帖。由于怀素练字入魔,不分昼夜,万余株芭蕉叶片生长不及他的书写速度。后来他干脆揣上笔墨立于芭蕉树前,长出一片书写一片,无论寒暑。临尽芭蕉,废笔成冢,着实令人钦佩。

那天我读的是怀素的《苦笋帖》,而今天再次面临高华圆润却又放逸的《食鱼帖》,虽说不上是书家,倒也被怀素的“痴”与“狂”所震撼。不管读到的是真迹,还是唐人的勾摹本,我都感到非常幸运。在书法世界里,总有出乎意外的喜悦,令人终生铭记。(包光潜)

篇2:怀素是个“坏”和尚

这篇课文鲁迅先生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在品读三味书屋生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带着问题兴味盎然地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做了圈点批注。通过全班交流,同学们都认识到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很有趣。语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喜爱与留恋之情。不必说初到书屋时对书屋陈设充满着新奇感;也不必说师生唱读“人声鼎沸”的乐趣,单是学习间隙到后园戏耍以及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就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鲁迅在三味书屋可谓是如鱼得水、怡然自得。学生从这一部分也可充分体味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就在我为学生的精彩解读暗暗叫好时,班上一位男生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从课文中看,鲁迅在上学时也不是什么好学生,整天不务正业,不是和同学溜到后院去玩,就是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玩游戏画画,他后来怎么能成为一代文豪呢?”很显然,这是对文本的一种错误解读,如果不能巧妙地化解这一疑问,无疑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求学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这种善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的精神。接着我又趁势提出:鲁迅真的是一个坏学生吗?有谁知道鲁迅在三味书屋发生的其他小故事?有学生讲述了关于“早”字的小故事: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我又补充了三个小故事:

1.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在书签上签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2.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3.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有一次,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出了个三字对:独角兽。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对起来:双头蛇、三脚蟾、六耳猴、八脚虫、九头鸟、百足虫,真是五花八门,但寿先生都不满意。鲁迅一直不做声,在认真地动脑筋。他想起了《尔雅》一书中的句子,于是,他回答老师:“比目鱼。”寿先生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对得好!‘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

通过交流,学生们认识到:在三味书屋求学时,鲁迅是一个聪慧勤奋、才思敏捷、严于自律的好学生。正因为他如此的勤奋好学、自立自强,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日后才能成为一位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三个小故事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不无裨益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因势利导,趁机诱发:刚才这几个小故事多有教育意义啊?鲁迅为什么不把它写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去呢?……学生一时无语,我提醒学生联系《朝花夕拾》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来认识。鲁迅写作这本书时正是他生活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的都是作者童年的一些趣事乐事,抒写的是童真童趣。不把上面几个小故事写入课文是因为它与表现文章的主题无关。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记住:写作必须围绕主题选材。感谢×××同学,是他的善于发问,使我们能对幼时的鲁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感谢鲁迅先生,因为他的这段童年生活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同学们受益无穷。

课堂上学生的热情高涨,思维一直处于深度思考中;教师也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不但巧妙地让学生走出了对文本的解读误区,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写作知识的理解,可谓是一石二鸟。

篇3:高铁是个坏学生

作为一个业余铁路爱好者,一个曾经一度梦想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把新干线修到祖国大地上的留学生,看到报道中的惨烈场景不禁感到悲伤和痛心。

其实中国引进德、日技术修建高铁,在短短几年内实现由绿皮车到高速动车组的“跨越式”发展,整个过程我都一直在高度关注。

从技术角度来讲,最早投入运营的京津高铁项目有着比较试验的性质,具体讲就是比较德国的ICE和日本的东北新干线两套技术。在此前的谈判中,这两家已经通过大幅度的让步,挤掉了不肯转让核心技术的其他对手,最后他们都同意中方自行生产车辆和大部分配套设备。这个事件让我大为吃惊,也彻底改变了我个人的学习方向和就业取向。

不健康的师徒关系

中国高铁找来N个老师,让他们为了抢学费进行恶性竞争,再用政治手腕倒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在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师徒关系中,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但凡了解日本产业界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在防止技术泄露这方面是特别谨慎的,尤其是对中国更是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从玩具、家电到摩托车、机动车,日本的高科技产品被我们“山寨”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那么这次日方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大的让步,不惜血本也要转让这些核心技术呢?

这里面有众所周知的原因,比如中国的高铁市场潜在商机巨大,如果在一开始就被淘汰的话这个机会损失他们实在无法承担;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5000年来造化得炉火纯青的政治手腕。中方利用德、日的竞争关系让他们自相威胁,从而不得不在水面下的一系列交涉中屡屡让步。中国人自认为做得很聪明,把谈判对手们都耍了一把,而实际上正是这种做法决定了中国高铁日后必定存在安全隐患!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一个学生拜师学艺,本来应该抱着谦虚严谨的态度,特别是要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而我们却找来N个老师,让他们为了抢学费进行恶性竞争,再用政治手腕倒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在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师徒关系中,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结果是,我们把从两位老师那里敲诈来的技术拼凑一通,并且再一次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竟然攒出了跑得比老师都快的“二不像”,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CRH380。这种巧取豪夺、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态度,正是我们整天引以为豪的“中国特色”的真谛。

从开发经济学的角度讲,后进国家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发展是合理的,也是一个客观规律。然而这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保障了安全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

高铁背后的故事

从伊藤忠与青岛四方项目的负责人本町社员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当事者讲述的高铁技术转让背后的故事。其中最触目惊心的细节是,中方技术人员对安全问题的“不屑一顾”,对此日方表示“难以置信”、“不禁替中国高铁的安全感到担忧”。

就在大二下学期分配专业的时候,我做出了求学道路上的一个最重大的决定:弃理从文。当时我的想法是很明确的,既然实现我多年梦想的关键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密室里的政治谈判,那么再学技术就没有意义了。于是我告别了至今还非常热爱的自然科学,“穿越”到了叫做国际关系论的陌生学科。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当时实在是太天真了,国际关系论跟高铁技术的输出不能说完全没关系,但基本上对实现我的梦想没有任何直接帮助。虽然如此,我对中国高铁建设的关心依然如故,同时也通过日本这边的信息了解到不少关于中日之间技术转让的内幕。最重要的发现是,原来日本铁路技术的海外输出,主要是通过“综合商社”来推动的。

综合商社是日本独特的一种业态,比较贴切的中文翻译可以是“巨型综合贸易公司”。综合商社的主要业务是把海外的资源“运进来”,把日本的工业产品等“卖出去”,从而实现对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商路的掌控。国际上名声显赫的大商社有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5家,其中伊藤忠商事是战后最早和中国开展大规模贸易的日本公司。之所以冠以“综合”二字,是因为它们的触手几乎伸向所有商品,小到食品、日用品,大到飞机、石油开发,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商机”的地方就能看到5大商社的影子。

那么商社和中国的高铁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呢?其实伊藤忠商事就是日本高铁技术输出中国的“媒人”。日本的原国有铁路早在1988年就被分割成6个旅客铁路公司和1个覆盖全国的货运铁路公司,分别作为民营企业经营。而铁路车辆和相关产品、技术的供应商,绝大部分也都是独立的民营企业,各项核心技术都分散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股份公司手里。也就是说,想把新干线技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卖到海外,必须先有人出来坐庄,把零散的技术采购过来,打成一个完整的“包”,再作为窗口将其卖给远在海外的客户。

具体到中国高铁引进的日本技术,这个“媒人”、“庄家”便是伊藤忠商事。不少朋友可能都知道国内高铁车辆的一大生产基地就是南车集团的青岛四方机车厂,它和庞巴迪以及川崎重工都有技术合作关系。最早的60列CRH2A型(也就是日本版车辆),是川崎重工和青岛四方共同接单生产的,而合资成立的“青岛四方川崎车辆技术有限公司”部分股份就是由伊藤忠商事出资。

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我将商社这个以前从未考虑过的行业列入了求职公司名单中。2010年秋天,我有幸访问了伊藤忠与青岛四方项目的负责人本町社员,从他嘴里我第一次听到当事者讲述的高铁技术转让背后的故事。其中最触目惊心的细节是,中方技术人员对安全问题的“不屑一顾”,对此日方表示“难以置信”、“不禁替中国高铁的安全感到担忧”。

本町说他代表伊藤忠,也就是间接代表整个日方阵营和中方“领导”谈判时,能感受到他们的好大喜功和对安全隐患这种消极因素“避而远之”的态度。前几天我再次享有了有关中国高铁可能引发大范围地质灾害的文章,现在通过当事人的叙述我们发现不要说这种长期性的间接风险,就连直接关乎列车安全运行的非常具体的安全隐患,都被我们从一开始就忽视了!

临别前本町告诉我他的目标是,在帮助中国人引进高铁技术的同时,更要让他们的安全意识也提升到日本技术人员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将日本的技术优势和中国的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将来向世界市场进军,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享受到高速铁路带来的便利。只可惜这次的死亡事故,恐怕让他的梦想在有生之年都无法实现了。

其实作为一个业余铁路爱好者,我早就对中国引进高铁技术的方式感到疑问和担忧。前面我们提到过,中方是通过政治手腕“逼”德、日就范,统一转让部分核心技术的。不管是日本版还是德国版高铁列车,除了最初的几十列是合资生产以外,之后的列车基本上都转由中国当地的厂商自行生产。这也是我们一直对外声称“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根据。

然而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高铁项目是大规模系统工程,高铁技术也绝不仅限于车辆、线路、信号等硬件设备,更包括了如何进行日常维护,发生意外时如何应对,如何发现重大事故征兆等常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有些是有形的,有些则在每一名资深工作人员心中;有些是在长期不断地技术革新中总结出来的,而有些则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前者我们理论上能够学到却不屑去学,而后者我们根本不可能按照“中国特色”的指导思想那样“拿来”。

轻易“拿”不走的东西

又有多少人知道,新干线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早在二战前就开始着手研究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很多安全技术都是吸取了之前发生在常规铁路上的无数悲惨事故的教训?这些轻易“拿”不走的东西,才是缔造新干线、ICE这些丰功伟业的坚实地基。

作为业余铁路爱好者,我不想对具体的技术问题多做评论,但我敢断定的是没有一个中方人员真正知道,日本新干线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才实现的。他们天真地以为在一夜之间,通过一些手段,就可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统统“拿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懂日语的朋友可以在日文版的维基百科搜索“鉄道事故”,你会发现一个长长的明治时代以来的各种大小事故的完整记录,其中大多数重大事故不仅记载了事故的概况、死伤人数,还注明此次事故对安全措施产生了那些影响,促成了那些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

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最先开通的东海岛新干线到今天为止没有发生过一起导致车内乘客死亡的重大事故。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新干线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早在二战前就开始着手研究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很多安全技术都是吸取了之前发生在常规铁路上的无数悲惨事故的教训?

我曾经参观过几家日本铁路公司的检修工厂,也就是保障日常运行安全的核心部门。不管是资金力量雄厚的大公司,还是远郊地区的地方路线,这个部门里都一定有从小在这里工作的老师傅。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路线,车辆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就如同养育了多年的孩子一样。听他们讲述工作经历,几乎每一个人都能给你讲出一个刻骨铭心的意外事件:当年如何预防了一场重大事故,差一点就会出现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想说的是,这些轻易“拿”不走的东西,才是缔造新干线、ICE这些丰功伟业的坚实地基。我们那些好大喜功的领导们,在自作聪明地实践着“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殊不知已经将无数中国人民送上了开往死亡的单程列车。

刚才说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本文原则上不深入技术层面。但是在这里,为了未来中国高铁的安全,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谨以一名业余铁路爱好者的身份阐述一下观点:

1.这次发生的是同一方向上的列车追尾事故,问题出在列车运行保安的最基本环节。预防此类事故的技术和措施,早在铁路诞生初期就出现了。一直到今天,不管是高速铁路还是城市轨道交通,防止同一条线路上列车相撞都是信号、保安系统的最基本功能,也是任何一条铁路都必须通过多重安全技术和措施给予保障的。

正因为如此,此次事故中保安系统的失灵很可能是由于多套技术多个系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引起。这也是本文强调的安全隐患之两大根本原因之一。

2.造成中国高铁安全隐患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人”的意识中对安全的轻视。这也是本文要揭露的,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对安全的轻视,对人命的不当回事儿,这绝不仅仅是高铁的问题,而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去反思的道德问题。这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整个社会中充斥着的极端功利主义与极端投机主义。

在这里作为技术问题需要提出的是,高速铁路是大众交通工具,是关乎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工程。我从很早就担心中国高铁出现重大事故,但却没有预料到它发生得这么快。我最担心的是,我们吸收了车辆以及线路的初期建设技术,却没有学会中长期的维护和安全保障。日本的新干线每隔数年做一次全面检查,每隔十多年做一次分解检修,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我们有吗?更重要的是,在比日本大得多的运输压力面前,我们的铁路工作者从意识上能严格遵守这些安全规定吗?

高铁事故中暴露出的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就是笼罩当今中国社会的全民性的“极端功利主义”与“极端投机主义”。或者讲得再直白一些,就是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太贪、太没耐心、太爱耍小聪明。

高铁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把这三点都反映得淋漓尽致:看人家有我们也想要——贪,然后又不想像人家那样一步一步地建设——没耐心,所以决定从人家那里“拿来”又总想占别人便宜——耍小聪明。结果如何,我们都已经目睹了。

不要以为就是一个小小的高铁事故,跟你我毫无关系。它暴露出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社会的通病,而病原体就是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投机主义”,反映在每一个“典型”的21世纪中国人身上。

[编辑 陈 力]

上一篇:中秋节见闻的游记作文下一篇:嘉宏湾花园一期别墅工程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