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倾城之恋后感

2024-04-09

读倾城之恋后感(精选9篇)

篇1:读倾城之恋后感

倾城的爱恋

------读《倾城之恋》一个才女,一个性情中人,清高,孤芳自赏,对爱情的执着,向往纯洁的爱情,用她的笔写着无尽的荒凉,倾城的故事……----------题记

知道她是从一篇小说《爱》开始的,关注于那个文坛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用她的才情诠释了她的爱情观。其实,最开始是不很喜欢她的作品的结局,总感觉太过悲伤,没有传统的文学中的大欢喜的结尾,总让我有种像哭却无泪,心中难以抒发的苦闷,沉溺与悲情的儿女情长。

开始转变对她的作品的看法是从那部《倾城之恋》开始的,尤其是女主人公白流苏。并没有太多的语言,只有优雅淑静的举止,坚毅的性格,坎坷的命运……无数次为她流泪,内心绞痛,为她的经历,浸湿枕边。

从第一眼看到题目,就开始幻想啊,女主是不是那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丽的女人,是不是有一段美的让人心痛的苦恋?没曾想,在读完后,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倾城之恋”。香港这座城的沦陷成全了流苏,流苏的幸福季来临。流苏也不是因为有“倾城之貌”而赢得“倾城之恋”,而是“倾城”让她有了圆满的收场。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的太仔细了”。流苏所要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她把柳原看作是一张长期的饭票,而柳原则是为了他的面子,他希望流苏可以做他的情妇而不死妻子,于是两个

人的勾心斗角开始了。明着暗着的相互试探,相互部信任,相互折磨,谁也不认输,永远僵着,但终于那场战争让他们认识到平凡夫妻到含义。他们这对自私的人终于在一起,我也不再纠结了,心中一片明朗。

一个喜欢低头,喜欢穿素旗袍的白流苏,一个没落家庭的六小姐,一个前半生生活的失败者。她的痛苦,她的无奈,她的孤单是藏在心中的,无人可诉说。不能回到婆家做未亡人,同时又难以忍受娘家的搜刮与排挤,唯一可以仰仗的是她还称得上貌美的容颜。于是,为了生存,为了再嫁,她决定用自己的前途下注,看是否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与此同时,她又非常清醒,明白范柳原的人,并且不相信范柳原的感情和他的甜言蜜语。生存的困境使她自私和精明,恰巧范柳原也不是大公无私的人,于是,这两个人无处不在的战斗与试探便开始了。毕竟,以经济为后盾,流苏从开始就处于下风,她跟他最根本就是经济安全,两个人便不会有心与心的碰触了。但流苏的命实在是太好了,恰巧这时战争打响了,两个人相依为命,他们了解对方的看法。这对自私的男女凭着一刹那的谅解,成为一对平凡的夫妻。我,在这时的心,满是难抑的感动。

在女主在黑暗中找不到远方的路的时候,如一朵空中漂浮的云朵时,空荡荡的时候,拯救世界的王子------范柳原出现了,灰姑娘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范柳原年轻,有魅力,会讨女孩子的欢心,多情,最重要的是很富有,这很吸引女主。但,美中不足的是他是一个私生子,几经周折才获得继承权,同时在国外长大,不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在他的骨子里,任然是崇尚传统,无根的漂泊使他向往传统的文

化。虽然表面上洋化了,西化了,却喜欢像流苏这样的典雅含蓄,“中国味”十足的女人。由于自身以及外在的条件太吸引人,无数太太们争钓他这个金龟婿,把他宠坏了,把女人看作是脚下的泥。并且他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希望能够保持自由,不愿背负家庭的责任。以他的精明和聪明,他自然明白流苏的意图,于是,他一次次的试探,他不愿娶一个对自己无感情的人,他希望流苏可以懂他,回到人的自在状态----生命的本来状态:没有金钱和他物困扰。范柳原表面上玩世不恭,但骨子里却渴求真正的爱情。可惜,作假惯了,有时候真情告白之后,又会恢复了原状,有开始他的调情。开始的时候老是感觉范柳原是一个很滥情的人,有些辜负流苏,现在,终于走进了他的内心,才知道他爱情的真正所在。倾城的覆灭成全了他们的婚姻。在时代沉落中,生命易逝,朝不保夕,范柳原这个张狂的人感到了荒凉,自私的范柳原终于接受了自私的白流苏,生命存在是卑微的,个人生活最终会在时代的洪流的裹挟中。

喜也不愿说,爱也不敢留,错过了又后悔,遇见了,又闪躲,彼此探戈一样躲了,闪了,迎了,退了,撕心裂肺却不留痕迹,铆足了劲儿的压抑自己早已泛滥的感情,把一个离过一次婚,却理智而向往幸福的女人刻画的入木三分。也是由于作者对于白流苏的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像迷一样的白流苏也吸引了范刘原,猜测这个女人的心思,猜测这个女人的拒绝,猜测这个女人随时准备离开的表情,猜测这个女子若有若无的挑逗……

我喜欢张爱玲用“倾城之恋”这个词来点缀白流苏,就像范柳

原动辄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来遮掩自己迟迟不肯做出的承诺一样。

结局似乎可以称得上完美,但读完却有一种“说不尽的荒凉”之感。因为外在的压迫才使他们最终拥抱对方,使相爱掺杂了不纯洁的东西,就像美玉上的瑕疵,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在文章的最后,张爱玲用“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物大抵如此”来结束,这段倾城的爱也落下了帷幕…..

篇2:读倾城之恋后感

早在初中时就对张爱玲有所耳闻,但并没有去深入了解她。来到大学才知道“张爱玲”这个名字竟然如此响亮。为了一探究竟,我上网了解她的生平轨迹。也许是被他的性格——坚强、高傲所吸引;也许是被她的才情——幼年即写成小说,青年时已名声远扬所敬佩;也许是被他的爱情之路——疯狂又坎坷所怜惜;也许是被他的幼年成长——父恶少家爱所同情„„使我迫切要读他的作品。于是借了本《张爱玲全集》,这才读了《倾城之恋》。

开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拉过来又拉过去,满是苍凉哀怨。

中间:同样提到了胡琴,说是诉说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与她不相干。结尾又重复了开始的描述: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拉过来又拉过去,满是苍凉哀怨,首尾呼应。

《倾》中较为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的那些话,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面,表达她想跟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两方所思所想互相违悖,这场谈话终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明白:流苏要的是婚姻,而柳原却只想流苏做他的情妇。因此倔强的流苏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却又真切的感受到这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发了电报要流苏回香港时,流苏毅然的回去。她想摆脱这个家,肩上必然扛负压力。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态大不相同了,她决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苏妥协了,在这场角力赛中,终究因她屈居于弱势而妥协,柳原也顺利得到流苏与对自我的认同。后来柳原把流苏安顿好后,便要前往英国,且拒绝了流苏同行,但至少流苏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拥有了她的房子,在墙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号,这是属与她自己的家。战争爆发,流苏与柳原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确立了对彼此的情感,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飘摇中立起了身子。

《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保障相互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在《倾城之恋》中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找到物质的依托以外,再无它法。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遥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的,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

她认为“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柳原给了她房子和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范柳原早猜准了她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这一切正符合张爱玲的想法: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压抑,苍凉,绝望,空虚,恐惧——全部的感觉中只有这些荒凉是真实又长久的,感动自己的人已走远,或者从来未曾出现过,在滚滚红尘中,等了很久,遇着了,不早不晚遇着了也不过如此。交错后便是支离破碎的感伤,长久欲说还休的沉寂,连最初等待的热情也失去了。

篇3:读倾城之恋后感

2009年3月某天, 那个上午我都是在南大图书馆的机房里昏沉沉地度过, 过了12点半才觉得应该出去吃点东西。室外的空气闷热而混沌, 吃的过饱的我强打精神到处闲逛。正愁无法打发时间, 忽然想起还有一家看起来比较雅致的书店——万象书店。这家书店我早就知道, 但怵于它的外观:宽大的玻璃门、有点欧式的装潢, 一切看起来幽静而雅致, 与门外喧嚣的马路似乎是两个世界。而我喜欢书堆得满满的到处都是且无从入脚的书店, 因为这样显得很亲切。但鉴于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于是还是步入这家书店。

走入万象书店, 发现所有的书架都不是很高, 书按类别整齐地摆放着, 店里的人也不很多, 我就这样随便浏览着书的封面或书脊, 无意中看到了一本书——《图书馆之恋》, 原名:L’Amour des bibliotheques, 法国人古勒莫 (Jean Marie Goulemot) 写的。

我在图书馆工作有些年头了, 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对图书馆的感情有多深, 也没有认真去探究读者对图书馆的感觉是怎样的, 于是乎这么一本书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立即买了下来。

1、阅读是一种自由

在古勒莫先生看来阅读是一种自由, 它让人在没有优劣之分的精神世界里享受心灵的自由与舒适。他对于书的这种爱跨越了凡尘俗世, 这种深厚的情感对身处丰饶阅读时代的我们, 显得是那么的纯粹与高尚[1]。

阅读通常是那么的让人愉悦, 五柳先生曾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在《图书馆之恋》书中古勒莫先生也产生了类似的感受:他认为在图书馆阅读时, 人们会不在于甚至忘记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不管是愉快还是不以为然的目光, 人们也会逐渐忘却了身体的束缚[2]。可见在图书馆, 在那里阅读是一件让人放松、忘记烦恼而惬意的事情。

2、阅读与图书馆

2.1 阅读与图书馆环境

阅读离不开图书馆, 古勒莫先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 发现了“阅读”对于图书馆的意义, 即图书馆特有的环境对阅读的意义。

古勒莫先生注意到虽然自己家里有很多书, 但他仍喜欢到图书馆去阅读这些书籍。在图书馆他感受到与在家中读书完全不同的、奇妙而独特的体验:在书房里, 没有其他人的存在, 没有了“图书馆里的成千上万种细小的声音, 像胳膊在桌子上的摩擦声、翻书声、用笔写字的声音, 加上现在的电脑开机的声音”[3], 他已经无法进行阅读。对他来说图书馆所有这些声音包括无数其他的声音是在阅读时不可缺少的。这一切构成了古勒莫先生所希望的书和阅读的那种生活。古勒莫先生说:“我从书上抬起头, 是为了欣赏对面那个沉浸在书中或是梦想中的一张脸, 它就像是另一个我一样让我感动”[4]。图书馆具有的群书环绕的独特环境, 及人与物所凝成的那种的静谧美好的氛围深深吸引着古勒莫先生, 也就促使他能够安心地、微笑地投入到美妙的阅读中去[5]。而这就是在图书馆阅读的巨大魅力的原因所在, 是现代网络快餐式的阅读无法给予的。孔子曾云:学而不思则罔。一个阅读的空间加上一个思考的空间这一切使得在图书馆阅读显得非同寻常。但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再次体验到图书馆阅读的那种自由、舒适的心境呢?

2.2 读者与图书馆

图书馆之于读者是怎样的呢?对于古勒莫先生而言:“它们 (指图书馆) 奠定了我的阅读生涯, 甚至还可能奠定了我的生活本身”[6]。对于作者来说“在整体上赋予图书馆特性的, 是阅读在书籍和公众之间建立的身体和智力的联系”[7], 读者身体与图书的密切接触使读者沉醉于图书馆, 图书馆的这种特性促成了读者对阅读的喜爱, 也融入了人的生活中。

古勒莫先生认为图书馆也是读者们的梦想滋生的地方。“在读者们的沉静中孕育着欲望, 酝酿着梦想, 进行着暧昧的摩擦和转瞬即逝的碰撞”[8]。梦想就在图书馆安静的阅读活动中孕育、繁衍, 并迸发出闪烁而亮丽的光芒。

古勒莫先生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港湾。对于他经常光顾的黎塞留路的图书馆, 他说:“ (图书馆) 是一个理想之地, 不会受到世间沧桑和偶然事件的影响, 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能够被它接纳, 我感到骄傲和幸福”, “对我来说, 这个图书馆就是天堂存在的证据[9]”。

图书馆有这样的魅力?它具有怎样的宽厚的心胸接纳它的读者?图书馆具有怎样的气质, 让它的读者流连?图书馆就是天堂?这是怎样的褒奖啊!

3、图书馆阅读的困境

古勒莫先生在那个时代也已发现图书馆的阅读慢慢离我们渐行渐远。网络阅读促使更年轻的人们也坐在了家里面对着电脑或手机进行阅读, 曾经有过的图书馆阅读的感受人们在逐渐忘却。

在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无比丰富, 各种网络阅读手段层出不穷, 无论是电脑阅读还是手机阅读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据2012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10]。有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012年, 读过一本电子书的成年人比例有所上升, 从16%增加到23%[11]。网络阅读带来的更多是快餐式文化, 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信息密集式的轰炸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实际阅读的贫瘠。读者从阅读中获得的有多少或许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据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0万种图书中, 有3万种图书读者没怎么使用过。10万新书只有60%是在两次以上的借率, 40%是在两次以下和零借次的现状[12]。人大图书馆副刘春鸿先生在反省图书馆借阅问题的同时提到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即读者的阅读习惯已发生了改变。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自由阅读史。当代图书馆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没有人来阅读的图书馆还能称为图书馆吗?图书馆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是否会从此断裂了呢?

4、未来的图书馆阅读

未来的图书馆阅读会怎样呢?

据2012年第九次全民国民阅读调查统计结果:让人欣喜的是图书阅读率由2010年的52.3%增加到53.9%[13]。同时75.3%的18—70周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报告发现在2012年经常读书的人当中整整89%的人都表示之前12个月至少读过一本纸质书[14]。可见人们还是需要纸本图书的阅读并且愿意去阅读的。

现在手机、电脑及平板的运用, 虽然当读者不再被图书馆及其开放时间的所限制。但由于这些阅读器在屏幕大小、清晰度等方面的原因, 极大地影响到数字阅读的愉悦感;同时网上信息海量丰富, 其特有的链接、交互方式很容易诱惑读者迷失其中, 难以专注阅读。从这里可以看出图书馆在阅读环境中的优势也依然存在。

因此我坚信热爱图书馆、热爱阅读的人们依然很多, 就像古勒莫先生认为的那样, 图书馆是热爱阅读的人的天堂。我想念起我的图书馆来, 虽然它很普通, 但它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念图书馆中书的味道, 想念刚清洁过地板后空气中弥漫的气息, 想念走廊上同事熟悉的脚步声以及她们爽朗的笑声。

让我们坚守我们的天堂,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

摘要:法国人古勒莫的作品《图书馆之恋》是一部有着隽永而清丽文字的书稿, 当我们阅读了这本书不由得热爱阅读, 热爱图书馆, 更让我们这些图书馆人更加珍视我们的工作。

关键词:图书馆之恋,古勒莫,阅读,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杨祖逵.阅读—图书馆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兼评让.马里.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7) :138-140

[2-4]让.马里.古勒莫, 孙圣英译.图书馆之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范梅兰.深深的眷恋漫漫的忧虑— (法) 古勒莫《图书馆之恋》试评[J].图书馆杂志, 2010 (3) :21-22, 66

[6-9]让.马里.古勒莫, 孙圣英译.图书馆之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2年7月) [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2013-4-9]

[11]纸质书会彻底消亡吗?[EB/OL].http://www.cn.wsj.com/gb/20130115/opn071912.asp[2013-04-09]

[1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4/content_11246685.htm[2012-04-11]

[13]纸质书会彻底消亡吗?[EB/OL].http://www.cn.wsj.com/gb/20130115/opn071912.asp[2013-04-09]

篇4:读倾城之恋后感

悦阅读

书为悦己者生,花为悦己者香,本次阅读文化节由阅读文化主题酒店毓秀苑、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从10月25日将一直持续到12月25日。10月25日开幕当日,与会嘉宾共同启动“书香之都·阅读之旅”,活动主办方之一毓秀苑总经理赵艳斌向杜甫草堂博物馆赠送书籍,同时开启文化漂流之旅,标志着此次阅读文化节正式开始。

在为期两个月的阅读文化节中,安排有书画作品展、书画拍卖会、珍稀古旧书、特种书、毛边书、文轩特推新书小型书展等文化展览活动。活动主办方还安排了沿都江堰、金沙遗址到浣花溪、百花潭这条人文风景线,拜访文化名人的活动,让热爱成都、钟情于成都的历史人文气候的市民得以踏上一场特别的人文之旅。另外,本次阅读文化节还见证了成都酒店和书店文化发展联盟的正式成立。

聚名流

本次阅读文化节聚集了国内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可以说星光熠熠,包括古典音乐研究专家刘雪枫、诗人欧阳江河、艺术家何多苓、画家郭晋、藏书家王稼甸、文化人张阿泉等。一场接一场的专场讲座、刘雪枫《穆特与秦腔》首发式、张阿泉《看河》首发式暨研讨会……保证让你目不暇接。诗人欧阳江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离开成都快20年,但始终记得整整15年住在成都的旧时光,尤其是当年常常在杜甫草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虽然这20年来飞遍了世界各地,但成都是他永远的乡愁。

此外,作为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阅读之星”,活动主办方总经理赵艳斌女士今年在毓秀苑组织了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旅美作家钟芳玲“书店世界的传奇之旅”成都站见面会、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林教授“哈佛幸福思维”分享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朱利安-泰普林教授“让我们的青春承载更多快乐”沙龙活动。

汇书女

篇5:读《倾城之恋》有感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而张爱玲的人生,也如她的小说一般传奇。

春运到了,春节还会远吗?大家这几天是不是都在备贺礼、挤春运、往家赶。春节说到马上就到了,贺岁电影也是轮番上映,看了这么多部贺岁电影,对圣诞档期的一部电影《倾城之泪》挺有感触,原因之一就是它让我想起了《倾城之恋》,让我想起了著名女作家的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她却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在电影《倾城之恋》中,张曼玉和梁朝伟将这段硝烟战火中的都市爱情演绎得近乎完美,张曼玉优雅的气质和忧郁的眼神亦将女性主义的光辉和人生命运阐释得淋漓尽致。但小说中所蕴涵的苍凉的人生味被电影华丽的视听觉冲击力所颠覆,只有回归到小说文本中,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人生境遇才能被揭示出来。张爱玲研究者刘川鄂指出:“张爱玲写小说,不论有其本,还是无其本,她总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她是一个品位纯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是她在小说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种“人生味”无关乎幸福,而是“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这种悲凉的人生味在《倾城之恋》中表现最深刻的是人性的自私。

在白公馆,三爷盘光了白流苏的钱就欲将她扫地出门;四奶奶算盘打得比谁都响,算得比谁都清,却反复标榜自己的“高尚人格”:“我是有点人心的,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穷了,我还有三分廉耻呢!”如此欲盖弥彰更突显了其卑劣的自私本性。在爱情中,范柳原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两方面都是精致的人,在和平的日子里相持不下,却是硝烟战火成全了他们。乱世飘摇中相互的扶持和勉励能够增添生的勇气和希望,因此从人性层面上说,这段乱世之恋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各自活着的自私。人各有私己之心,张爱玲用漫不经心的笔调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将躲藏在慷慨面具下的自私揭露出来,这种人性的自私看似被虚构夸大了,而实际上却是其自身真实的再现。张爱玲笔下的饮食男女千姿百态的情爱世界无非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相互利用罢了,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悲凉。

无论是张爱玲自我的人生经历还是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都有一种孤独感始终伴随其中。张爱玲采取一种孤绝的生活方式,如同死亡,也正是这孤独的生命现象成就了她绝世的才华,让“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张爱玲将《倾城之恋》置于公馆洋场里,在炮火轰鸣中演绎,更突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相互的关照和偎依能够消散乱世中无所凭靠的漂泊感,但孤独是无法抚慰的,甚至切入骨肉无法言说。张爱玲以绝望抒写孤独,用生命默默地承受孤独,这是小说叙事中的悲凉人生,更是作者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生活的世界是悲凉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多舛的命运,苍茫的身世让她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奠定了她悲凉的艺术风格。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张爱玲:“她能和简-奥肆汀一样的涉笔成趣,一样的笔中带刺,但是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身世,命运,人性,戏里戏外都散发着苍凉的人生味。

小说对故事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露,都必须以艺术手法为载体。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眼光观察现实,敏锐地捕捉生活灵感,用奇特精致的语言将内心感悟提炼升华成惊艳的意象,达到了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琢而成。她写海岸边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取景化的视觉观察,暗淡的色彩渲染,将一幅静态的风景画绘成一个动态的影像。张爱玲善于将采截的景致重组构建,颠覆其原有的形貌,赋予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满足艺术上的审美要求。于是“海浪波涛溅到窗帘上并将其染蓝”的夸张意象也就宛若天成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意象,它们烘托社会历史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涵盖着丰富的寓意。“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得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怨绮恨,全关在里面了。”这是张爱玲对香港沦陷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视听觉震撼。她将世界比作关了盖的箱子,人置于黑暗中孤独绝望,一切的怨,一切的恨,一切的执。一切的妄,都成了记忆中的一场场闹剧。曾经繁华又如何?由此伸发了乱世之中苍茫的身世之感。

篇6:读《倾城之恋》有感

10环工(1)胡张豪20101707115

作为一位遗世独立的女子,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予了她爱情,赖雅成就了她的婚姻,最终爱情背板,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悲凄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终其一生,她的文章风格始终笼罩在淡淡的悲壮凄美的笔调下。她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等大多有着不完美的结局,但是,《倾城之恋》却成了一个例外,被赋予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尽管这个美好的结局与安徒生通话中的“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不一样。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描写了两个人在战乱背景下相爱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白流苏俨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坐落在中国沿海的城市像一个屈辱的钝记,深深地打印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使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次焚心与悲情之爱,都不可避免地浸染了那片指甲花神秘的气息。这里有被摧残的肉体与精神,有不屈与高贵的灵魂,有封建大家庭与渴望的呼喊,有寻找之中的迷失与战火中的重生„„那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年代,对于白流苏来说。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作为白家六小姐她出阁,需要陪礼嫁妆。其兄之间,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

一入豪门深似海,流苏嫁的是当时上海滩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在一桩早有预谋的封建婚姻中,流苏只是一个棋子。在渐渐明了原委的时候,白流苏想要逃离破落的白公馆,不想只是从一个牢笼跳到了另一个火坑。

那时的香港,似乎也不太平。范柳原,家庭突变,父亲离世。他流落街头,受尽凌辱。在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遇到了温柔善良的洪莲,两人深深相恋却遭到反对。不久,洪莲嫁人,婚后郁郁寡欢,很快因病去世,其死成了范柳原心中永远的痛。从此,他变得玩世不恭、游戏感情。时间流逝,心若浮云,安而后定,有其所思。一个偶然机会在上海匆匆路过时,有一个女人映入范柳原的眼帘,并深深地铭记在心里。他曾想再遇上她,但错过了,显得有点困难,也只能是错过了就算了。

碰巧在一次舞会上,范柳原和白流苏再度相遇了。原本不属于两个人的世界,却离奇的走在了一块,流苏给范柳原再度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港后的范柳原对白流苏念念不忘,于是委托徐太太邀请白流苏去香港。他开始大胆表现了一个追求者的姿态。

白流苏曾一度陷入了难以抉择的困境。作为一个古典与现代的知青女性,她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毅然选择了香港。

流苏到香港以后,与范柳原交往了,但那时他们之间并没有婚姻的概念,范柳原只是把流苏当作情人,彼此间始终隔着一堵墙,其实也不难理解。范柳原经

历了失去一个爱的人的伤痛,白流苏也历经婚姻失败的折磨,都是所谓的“过来人”。彼此对对方都有说不出来的小心和提防,特别是女性,受到传统歧型的社会形态的束缚,不敢随便去爱和接受爱,因为怕受到世俗的谴责和怕经不起再一次婚姻失败的折磨。范柳原因为曾经深爱上一个,为自己付出太多而另嫁他人到后来不幸病逝的女孩子,迟迟未能从深爱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不是不去爱,不是不想爱,怕只怕,爱了以后会再度伤害。

同住一个酒店,并且房间对面,彼此间多次约会漫步,花前月下,两人都始终不敢说出一个“爱”字。爱只是在心底里,爱只是在彼此的幻觉中。幻想着彼此的爱的表白、爱的拥抱,深夜里爱的陪伴。整个爱的深度都是在幻觉中进行。其实彼此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敢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多么折磨人的爱情。彼此间难以明确的关系,彼此顾及所思后的担忧,在他们之间设立了一道防线。不只是好心的牵线人,就是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二人结合很难。

在感觉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白流苏返回上海。一回上海,处境不堪。流苏那几个不争气又自私的哥嫂们,紧催她结婚!但她并没有心思应付,因为她心里只有范柳原一人。正在这时,在香港的范柳原收到白流苏快要结婚的消息,随之来信,说有事要她速来香港一聚。这时,彼此思念的心情一下子如火花迸发出来。白流苏毅然放弃了没有爱情的结婚,收拾行囊,心如离弦之箭奔往上海。而二人的相聚并没有意味着爱情的真正结合,而是体现了心与心相连。因为二人都是“过来人”,经过了彼此的苦等,白流苏也尊重了范柳原的先做情人的选择,已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伟大爱情。香港,遭到日本军队的疯狂轰炸,战火四起,生灵涂炭。

战火摧毁家园,生活极其困难,但因有爱支撑,他们生活得很快乐。11月12日,香港全部沦陷。饱受战火摧残的上海,处处是废墟焦土,横尸卧野,饿殍载道,满目凄凉,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但就在这枪林弹雨中,白流苏一路上冒着日军飞机狂炸的生命危险,当跑回家时,家几乎变得废墟了。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刻,二人在战火中找到对方,二人紧紧地抱在一起,爱情这时得到了升华,印证了彼此不能分开,二人最后走上结婚的殿堂。

战火四起的那一刻,彼此的心那么容易相融,好像水倒进水里,不能也不在分你我。

你双臂环抱着我,我全身覆盖着你,莲花环绕着我们。你是方法,我就是智慧;我是死亡,你就是刀刃。我们在这一刻真正的明白,只有我们两者合一,才能给生命一个意义。这应当是他们的后话,没有出现在银屏上的后话。

篇7:读《倾城之恋》有感

“黑暗”,旧时代的种.种不平等之处,几乎到了这么“暗无天日”的“黑暗”时刻,而白流苏一个寡妇,更是生活在无边“黑暗”之中。“幽光”,其实不然,白流苏要远远超过“幽光”,但时代之“黑暗”太强盛,因而勉强以“幽光”。

传奇——《倾城之恋》中说:“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那么白流苏大抵也算是“传奇”了。

白流苏是个怎样的女人?

勇敢?不甘?聪明?倾城?或许是可怜。

她是个在冷漠而又残酷的炎凉社会的欺辱下,重生的“妖女”。她在与范柳原相遇、相识、相知,甚至相爱后都保持着相当的冷静理性,只有偶尔的失了方寸。这些大部分女人都无法做到,而她几乎做到了极致,冷静的策划如何得到一个男人,一个不简单的男人。

然而这样的白流苏,是逼出来的。她带着对家人对死去的丈夫对这个炎凉的社会的报复和恨意,凭着自己的美貌与心计做了范太太。

她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可谁知道呢,历史的缘故太复杂,却又太简单,女人不过是棋子,况且又根本不是因为她。然而最终在她与范柳原精神的对峙里,她赢了;在与社会的反抗里,她赢了;在生命的赌局里,她也赢了。赢得了范柳原心中家人的地位,赢得了社会上人人对她道一声“范太太”的尊重,赢得了生命的转折与重生!

可以说她是旧时代里,成功改写自己命运的一位女性。然而并未像祥林嫂那样凄凉一世,流落街头,死于荒野。

她说:“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的。怅惘什么呢,也许“范太太”并未真正得到他的心,聪明如白流苏又怎会不知。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我只不过看了一遍《倾城之恋》,也未曾读过大家的文评,只是对《倾城之恋》对白流苏有些小感罢了。或许评论之处漏洞百出,更有甚者误解了张爱玲的小说精魂。然而我又自慰,大概——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罢了。

篇8:读倾城之恋后感

在《倾城之恋》中, 白流苏, 一个离婚居家的女子。她遭受哥哥们的欺骗散尽钱财, 遭受嫂嫂们的冷嘲热讽忍气吞声, 遭受母亲的忽视寂寞生活。但是, 她却遇见了范柳原, 一个年轻英俊, 机灵狡猾, 肆意挥霍的花花公子。如此两个世界的人会演绎一场怎样的倾城之恋?更确切地说, 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纠结的情感必须要由“倾城”来成全?

不得不说, 在故事的最初, 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为了爱而走向范柳原的。这从流苏的几处心理活动中可以得到论证。第一次见到范柳原, 她想, 范柳原真心喜欢她吗?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话, 她一句也不相信, 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在流苏心中, 她不相信范柳原对她有爱。既然如此, 她为什么又要走向他呢?张爱玲这样说:“一个女人, 再好些, 得不到异性的爱, 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在娘家的流苏处处受气。流苏开始对这个世界失望, 她开始意识到钱的重要。同时, 范柳原的出场正合时宜一个经济上有所依靠的男人。作为风韵犹存的离异女人, 她不甘心一辈子就如此浑浑噩噩地度过。她要去寻觅一些切实的东西。现实教会她虚荣, 这样的虚荣无法选择, 她要凭借最后一点反常的娇嫩来孤注一掷, 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可以说, 流苏已经看清了自己的地位, 她并没有痴痴幻想得到一份真爱, 而是抱着以爱谋生的态度靠近范柳原, 以致嫁给范柳原。或者此时在白流苏心里弥漫的尽是些欲望, 她不奢求他人, 也不奢求自己拿出那怕一点点真心。她对爱情置之甚远。她知道在那样的大上海, 一个弱女子只要得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便足以颠覆整个世界。

流苏源于女性自身的卑弱和虚荣走向了庸俗, 她那勇于反抗的激进外壳包裹着的是充满了典型封建式的对金钱的依附。而范柳原要的是普通的对“花瓶”的欣赏和把玩。男女主人公就这样在极其反差和矛盾的恋爱观念下开始调情。

在香港, 两个人斗智斗勇。“他大约是下了决心把流苏冷一冷……两人当下言归于好, 一同吃了晚饭。流苏表面上虽然和他热了些, 心里却揣度着:他使她吃醋, 无非是用的激将法, 逼着她自动的投到他的怀里去。她早不同他好, 晚不同他好, 偏拣这个当口和他好了, 白牺牲了她自己……他处处地方希图脱卸责任。以后她若是被抛弃了, 她绝对没有谁可抱怨的。”无需争议, 白流苏他们都是自私的。在极其平常的相处中, 他们竟也只可处于戒备状态, 充满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不想被对方完全掌握住, 而一心想要成为这段爱情的掌控者, 他们有相同的对爱的自私。

“两个都是精刮的人, 算盘打得太仔细了, 始终不肯冒失。”这两个可怜的人儿, 他们都不敢剖开心胸去爱, 即使爱, 却又步步为营, 玩心理战术, 文字游戏。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似乎拥有着太多的坎坷。男女主人公的存在不只代表着他们自己, 推来攘去的, 还有他们背后的时代。

然而,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故事的僵局。香港的沦陷帮了白流苏, 也可以说是让两颗自私的心走到了一起。自私者原是有所依靠, 故可以矫情地做些姿态。可是这成都倾陷了, 个人主义无处容身, 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这动荡的世界里, 钱财, 地产, 长久的一切, 全都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 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他们开始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 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 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当人看透了世事幻象就能明白谁是谁的唯一依靠, 这样的依靠可以让灵魂沉淀下来。

倾城之际范柳原的意外出现, 两个人“炸死了你, 我的故事就改完了。炸死了我, 你的故事还长着呢”的打趣, 柳原一改往昔作风把大衣交由流苏拿着, 为了生存过起了像平凡夫妻一样的平凡生活……每一个情节都在催生着这圆满但透着凄凉的倾城之恋。说它凄凉是因为范柳原此后不同流苏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可那也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 表示他完全把流苏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这怎能不让流苏怅惘, 怎又不凄凉?

张爱玲是看破了世间人情冷暖的起伏变化的, 写感情生活, 在现代中国作家里, 达到她那种深度的, 没几个。她的故事像是道尽了世间的沧桑, 是对人性的探索, 每每读罢, 一阵心痛蒙在心头, 却道不明了是为了那般。那么, 就像她自己说的:“说不尽的沧桑的故事——不问也罢!”

摘要: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 谁知道什么是因, 什么是果?谁知道呢, 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 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张爱玲的故事像是道尽了世间的沧桑, 是对人性的探索, 每每读罢, 一阵心痛蒙在心头, 却道不明了是为了那般。那么, 就像她自己说的:“说不尽的沧桑的故事——不问也罢!”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人性,张爱玲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2]李平.“倾城之恋”与“倾情之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1) .

[3]宋虹.张爱玲式的爱情[J].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 (10) .

[4]阳娇丽.苍凉的生命之歌-论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安稳人生路[J].名作欣赏, 2008 (02) .

[5]黄曼青.论悲剧美学之妙用-兼谈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悲剧人物[J].作家, 2008 (02) .

篇9:读倾城之恋后感

三棱坡位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西南面,海拔1473米,因主峰呈三棱形而得名。作者的家乡垌硝就在三棱坡脚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壮族小山村。作者以“三棱坡”给他的文集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乡情。作者在文中提到,西林人把三棱坡形象地比喻成“三棱坡大学”,这所“大学”培养了家乡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开启了西林人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由此可见,三棱坡对作者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作者最后将文集名定为《三棱坡之恋》,更是表明了他对这片热土以及这片热土上人情风物的热爱。

《三棱坡之恋》分为“故土情缘”“我的故事”“寻访民俗”“局町研究”“奇闻异事”“人物风采”6个章节,作者用精美的插图,细腻、流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则则趣味横生、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故土情缘”收录了《盆歪湖的故事》《走进蝴蝶沟》等18篇文章,诉说着作者浓浓的故土情缘。美丽的盆歪湖、圣洁的驮娘江、神奇的蝴蝶沟、富饶的拖盆河、似雪的桐花、多情的冬雨﹑巴淋﹑冷水米和落日,构成了一系列鲜活感人的情景故事,最终化为一抹淡淡的乡愁……

“我的故事”收录了9篇文章,讲述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小故事,浓缩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比如:《酒桌称谓趣事》告诫读者长辈不能轻易充当,在社交场合,自封长辈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会失去认识新的知心朋友的机会;《情系高原》一文则讲述了一个十元钱让作者感动一生的故事,体现了一种陌生人间互帮互助的温情.......

“尋访民俗”承载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成果。《欢乐的拖盆“进过”节》描述了“进过”节期间男女老少以“AA”制形式聚餐,尽情吃喝玩乐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桂西民族婚俗趣谈》中出现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词。

“句町研究”为读者打开了句町故园的一扇窗,展列着句町大地上的奇闻异事与人物风采,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究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姿而又鲜为人知的句町文化。让读者获益颇多:在物化了的当下,生活在驮娘江流域的壮族同胞,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浓郁璀璨的文化“基因”。如:保留着母系遗风的“欧贵”婚俗、神话中的“娅王”,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禁忌,神圣的图腾信仰,都让局外人惊叹。

“奇闻异事”一章收录作者搜集的西林民间故事6篇,玄妙诡异的故事情节将激起读者的奇思妙想;“人物风采”一章收录了11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传递着孝道与善良、刚毅与坚守,弘扬了老一辈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激情与虔诚,映照着一组鲜活的人物群像,发人深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水会在每个人的童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多多少少地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系列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三棱坡”。虽知异乡暖,难舍故土情,但无论时间如何变换,“三棱坡”总能温暖无数游子的心。

责任编辑:段先鹤

上一篇:伤医事件应急预案演练下一篇:以微笑为话题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