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如水思念倾城

2022-07-24

第一篇:月华如水思念倾城

静夜如水,思念满屋

月下闺帏摇,心随东风飘。一页唐宋字,难语桃花娇。生命短暂,可是我愿将生命依托在文字间,依托在最美的相遇里。

题记

静夜如水,宁静而深沉,夜幕撩拨起思念的琴弦;有一种心的向往,灵的跳动,魂的渴望。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是呀,莫非我们是前世五百次的凝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我邀夜色同醉一首歌,曲曲寄相思,怎奈何,千山万阻,情动天地摇,情深语谱调。花落一地,思洒满屋,凄楚伤怀,泪眼婆娑。

风止星困,心却醒着。怀旧的情感,无法愈合伤痕渗溢的漫香,那份静止如初的眷恋,永远被离去占据,生命短暂,可是我愿意将生命依托在文字间,依托在最美的相遇里。音乐如涓涓小溪,划过指尖,缓缓渗入心灵。唤醒了沉睡的意识,将尘封的记忆一点一点的翻阅。

一次偶遇,闯入爱情的浪漫天空;一次邂逅,走进心灵缤纷的美丽世界;感知你的温存,感知你的幽默,忘不了,你陪我走过艰辛的日子;在我忧伤的时候你给我温暖的安慰,当我迷茫的时候你给我心灵的启迪;每每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第一时间来到我的身边。我可以伏在你的肩上尽情的哭诉,我可以在你温暖的怀里得到安抚。

怎奈,人说今生有缘,缘自忘川五百年。到头来,尘世不见海枯石烂,却是琴瑟空弹。看不尽时序花开花落的离情,写不完月缺月圆的无奈。只见绿荫窗外梧桐影,恰到年年今日两茫茫。难道今生遇见真的是如佛所言,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

此时没有皎洁的月色,深沉的夜色悠悠抚琴弦。经年的过往,穿越千年的相思,走在心路的航线,寻找曾经美丽的神话。我独坐窗前品着香茗。在如梦似幻的花海游离,在如醉如痴的文字里搜集,心声伴共鸣,快乐漾四季。

伴着鸟语花香的柳枝,心灵弹奏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琴弦;细碎洞箫的清音,吹尽深情幽远相思的曲谱。

第二篇:春暖花开时,思念倾城暖诗歌

流年,陌上许多缘分

在遇见中离别

又在离别中重逢

一曲雅润

一曲琉璃

记忆中

你那憔悴的面容,是否依旧如初

彼岸,谁的心事在柳梢轻漾

依稀回忆,是你孤单的身影

花开的季节留不住逝去的青春

汹涌奔流的大海里

每一朵浪花,都是我思念的泪滴

那长长的海岸线,你可曾留下深深的足迹

隔着一片深蓝

季节,远去

念与不念,我都在

回眸浅一笑,素念淡生香

铅华静去,思染眉稍

遇见,是经年的美丽

离别,是岁月的缱绻

如果没有千年的轮回,又怎会有今日的刻骨思念

花开,花谢。月缺,月圆

曾未想过要离开,纵使孤独开成海

岁月如梭,在你的眸子里雕去青涩

心底,却永远留下了你当初的倩影

遇见,离别。离别,重逢

如那一场场错过的花期

拽动着素月清秋

我在花落里,轻嗅着你的味道

那幽幽的花香里

是否

还会出现你的影子

春暖花开时,思念倾城暖

灿烂的樱花里

有你明媚的娇颜

花开无声,折一枝忧伤挂在眉间

那遥远的地平线

你可曾,种下诗意的爱恋

隔着一帘烟雨读你

你可知,每一滴雨落都是我深情的疼惜

蝶舞似梦,是我带给你最美好的梦幻

邀一弯明月,我把心事对你轻轻倾诉

时光若水,带不走我们今生的情缘

念你,恋你,一如从前

伴影随身,藏不住等你的寂寞

若时光允许

就让我把思念,种在你的眸里

任花开成海

我亦无怨,无悔

缘起,即灭

情到深处,是空空

我在季节的缝隙,把相思洞穿

以落花的名义,妆扮曾经的念望

当蝶儿,落在你的肩头

可否,记得远方的春天

我在花开的凋零里,四处张望

你那超越时间印记的情怀

在岁月的打磨中,还依旧那么执着吗

寂寞红尘,苍凉了几多相思

人依旧,念幽幽

若可

相逢的巷口,可否对我甜甜一笑

红尘寂寞,风化了时间的苍白

我把最美的念,留给陌上相逢

情若如风

就让念,在心底起舞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局

思念,会把情愫延续

窗前那株未放的玉兰,是我静静的守候

这一季的春色,是否湿了遥远的思念

天色向晚

月光下的你,依旧妖娆万千

那一季的花落,凋谢了无言的等待

唯剩零散的烟花,在寂寞地开放

千年的等待,终换不来你今生片刻的停留

我在一朵花里,静心聆听你远方的足音

轻依,这个四月的春风

让我们在芬芳里述说缠绵,可否

那一场花开,何时再次邂逅

那一场花落,等你成殇

转身

将那远去的记忆,将那曾经的浪漫

执笔,落墨,然后尘封

守着旧约,守着执念

我只愿

岁月静好,静等伊人缓缓归

第三篇: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刘月华[定稿]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第一编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1. 语法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 2. 汉字是音节文字。

3.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谓能独立运用,是指能单说或能单独(不必与另一些特定的语言成分结合)进入句子。

4. 短语: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就成为短语,也叫词组。短语是造句的单位。

5. 语素一般是比词小的语言单位。短语是比词大的语言单位。由于汉语的词大多缺乏明显的形态标志,又由于书面语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汉语成分,所以一个语言单位究竟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有时难以确定。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对很多难于从理论上解决的语言成分,只能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加以规定。语素、词、短语的划分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6. 句子:指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前后有较大停顿、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

7. 句子和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构成语段、篇章。

8. 我们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其词汇意义。 9. 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包括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七类。虚词一般不能充任句子成分,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虚词下又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象声词四类。此外还有叹词。

10.名词、代词、数词、量词是“体词”,在句中主要不作谓语;动词、形容词是“谓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

11.词的兼类现象较多,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12.句法结构关系:词与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短语,词与短语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一个更大的短语。在短语中词与词(或短语)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的,这种关系叫句法结构。

13.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述宾)关系、补充(述补)关系、主谓关系。

14.短语可以分为三大类: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固定短语。①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也叫词组。我们把以某类词为中心语构成的短语叫做某类词的短语,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②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有介词短语和“的”字短语。③固定词组主要是由实词(有时包含虚词)构成的固定的组合,在形式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固定短语的词以及语序一般都不能变换;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往往不能简单的根据所包含的词的意义作字面上的理解,而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有时有比喻意义。 15.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四字形式的固定短语通常叫“四字格”。

16.固定短语在句子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其语法功能并不完全与中心语一致。从语法功能来看,一个固定短语总是接近于某一类词,但又不一定具有该类词的全部语法功能。

17.汉语的词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类:单纯词、合成词和缩合词。

18.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在语音上以单音节的为多,也由双音节的,一般为叠音或双声、叠韵,有的两个音节完全不同,如“玻璃”“葡萄”“琥珀”“咖啡”等,还有三音节以上的单纯词(多为外来词,也叫译音词)。此外,象声词也是单纯词。

19.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20.构词法:研究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方法。

21.汉语的合成词由重叠方式、派生方式和复合方式构成。

22.汉语的重叠构词方式:①重叠同一语素构词;②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词。最常见的是两个重叠的语素加在形素后面构成一个词。重叠的两个语素也可以加在名素或动素后面构成词,这种情况不多。③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构成一个词。此法多构成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再用这种方式构成新词。④重叠形容词的第一个音节,在两个重叠的语素或音节中间嵌入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里”“罗”“了”等)。此类重叠式也称为不完全重叠式。用这类重叠式构成的词含有厌恶、轻蔑额意味。

23.在合成词中,具有词汇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语素。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而只用来构词的语素叫词缀语素,也叫附加语素。由词根语素加词缀语素构成词的方法叫派生法,用派生法构成的词叫派生词。

24.汉语派生词构词方式可以分为前缀式构词、后缀式构词、前缀和后缀合用的复杂构词方式。

25.位于词根语素前的词缀叫前缀,汉语中常见的前缀有“阿”“老”“第”“初”“小”等。位于词根语素后面的语素叫后缀,常见的后缀有“子”“头”“儿”“者”“巴”“然”“性”“化”等。还有一些没有彻底虚化的后缀,叫类后缀,如“家”“员”“主义”等。

26.复合词也可以根据其词根语素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复合词(也称联合式复合词)、偏正复合词、动补复合词(结果动补复合词和趋向动补复合词)、动宾复合词、主谓复合词以及复杂的复合词等。

27.复合词多由两个语素组成,也由一些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称为复杂的复合词。这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与双音节复合词的结构关系大致相同,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和主谓式等。

28.缩合词是由表示事物的全称短语(词组)缩减成几个语素,再按照原来的次序组合成的词。缩合词也叫简称,因而也有人把这种构词方法称为简称构词法。具体方法有:取全称中心词、并列几个全称名词中的修饰成分再加上中心成分、提取短语中各词的第一语素、用数字概括几个方面。 29.根据结构,可以把句子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大类。

30.主谓句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也叫双部句。主谓句又可按谓语的性质,即按谓语是哪类词,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

31.非主谓句指不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又叫单部句。非主谓句并不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所以非主谓句是完整的句子,不是省略句。

32.非主谓句分为无主句和独语句两种。无主句指没有主语的句子,也可以叫动词句。独语句指由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构成的句子,也叫独词句,由名词构成的可以叫名词句,由形容词构成的可以叫形容词句,由叹词构成的可以叫叹词句。 33.根据句子结构还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指只包含一个主谓短语(或谓语)的句子,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都是单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单句组成的。组成复句的各个单句是这个复句的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语音停顿。复句的各个单句彼此分离,互不包容。

34.句子成分按地位、作用划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 35.划分句子成分: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中间划‖,主语下划=,宾语下划-,谓语下划~~~~~~,补语[ ],状语< >,定语( )。

36.按照交际功能,我们把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呼应句五类。

37.陈述句是一种叙事、描写、说明、议论性的句子,它给听话人或读者以信息,一般应包括新的信息。陈述句又可分为几类,我们称作语体。主要有叙述体、描写体、说明体、论说体。

38.叙述体是叙述动作行为和事件进行发展的句子。在叙述体中,总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事件进行的时间词语,其所叙述的动作行为、事件有时间性,在时间中进行、发展。这与描写体说明体议论体不同。

39.描写体描摹人或物体的外贸形状、性质特征等。描写体中常出现形容词谓语句、带“得”的情态补语、固定短语、存现句、动态助词“着”等,也可以用动词短语、主谓短语。描写体通常是描写静态的事物,没有时间性。

40.说明体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名词谓语句、“是‘字句等系词谓语句、用动态助词“过”的句子等等往往是说明句。它说明一种情况,一般也无时间性。

41.论说体也叫论证体、议论体,作用是阐述、论证一种观点、看法。它一般也无时间性。

42.疑问句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以便从对方获得信息,主要出现于对话中。典型的疑问句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

43.祈使句指表示请求、命令、劝阻或禁止的句子,多出现于对话中。

44.感叹句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抒发感情,表达说话人强烈的喜悦、赞赏、愤怒、悲痛、厌恶、惊讶等等,而不是为了给人新的信息。常用于感叹句的副词有:多、多么、真、太、号、极了。

45.呼应句是用于招呼人和对招呼呼应的句子,分为招呼句和应答句两类。 46.词和短语组成句子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叫语序或词序。汉语的句子有其内在的语序。在连续的语流中,汉语的词序又要受已知信息、新信息等信息结构、篇章等因素的制约。汉语的语序还要收到汉族人的思维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语序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不同层面。

47.自然语序,指完全没有上下文,语言环境没有提供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的语序。 48.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篇章对语序的影响: Ⅰ.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

Ⅱ.在篇章中起连接作用的语言成分要位于句首。 49.影响汉语句子语序的其他因素:

Ⅰ.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前,比如定语在名词前,状语在动词、形容词前,偏句在正句前等等。这可能与汉语的人的思维规律有关。

Ⅱ.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或观察的顺序,先发生的先说,先看见的先说,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由大到小排列也是汉语语序的一条规则。汉语的数字、地址、日期等等都是由大到小排列额。 Ⅲ.文化因素、社会习惯。

第二编 词类 第一章 名词 1.表示人或事物(包括空间、方位和时间)名称的词叫做名词。名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集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四个小类。表示空间、方位、时间的名词,称为方位词、处所词、时间词,这三类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与一般名词不尽相同。

2.汉语名词的形态标志有两种:一种是前缀,用在词根语素前;一种是后缀,用在词根语素后。 3.前缀:

Ⅰ.阿 用前缀“阿”构成的词多为指人的名词。“阿”也可加在表人的名字前,表示一种非正式的称呼,含有亲近的意味,多用来称呼同辈或晚辈。用前缀“阿”构成的名词,在南方方言里用的比较多。

Ⅱ.老 ①老汉、老婆、老板 俗称,带有随便的意味;

②老张、老外、老兄、老总 用于对长辈或同辈人的称呼,带有亲近的感情色彩; ③老虎、老鹰、老鼠 带有厌恶、惧怕的感情色彩; ④老大、老

二、老几 表示排行。

Ⅲ.小 ①小朋友、小人书、小吃 表示某事物的形状相对偏小或含非正式或低下的意味;

②小店、小女、小弟 一种谦称,降低所指称事物的规格; ③小名、小费、小意思 有非正式、非正规、附带的意思;

④小姐、小伙子、小鬼 “小姐”有尊重的意味,“小伙子”“小鬼”有亲昵的意味 4. 后缀:

Ⅰ.子 有名素+子,动素+子,形素+子以及多语素+子。“动素+子”可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动作的施事、动作的对象。“形素+子”可表人或事物(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后缀“子”总是轻读的。汉语中常用的带后缀“子”的名词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随意在一个语素或词后加上“子”造出新词。

Ⅱ.儿 A1.伴儿、门儿、信儿 单音节名素+儿 后缀不可去掉,去掉后意思变化

A2.花儿、根儿、盘儿 此类后缀可加可不加 A3.板儿、洞儿、词儿 儿可加可不加,但加与不加意思上有差别 B1.画儿、包儿、捻儿 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或对象 B2.盖儿、塞儿、扣儿 动素所表示的动作的工具 B3.亮儿、单儿、弯儿 形素+儿 C1.针鼻儿、墨水儿、胖墩儿 一定要用“儿” C2.杏仁儿、项链儿、水饺儿 大多数可以去掉“儿”

①“某些个体量词+儿,变为名词,如:个儿、串儿、条儿 ②数词+儿,构成名词,这些词常用来排行称呼自己的孩子 ③名词+儿,在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里用的较多 ④在语音上,后缀“儿”不单独成音节

⑤有些语素构成一个词时后面可加“子”,也可加“儿”,意义上有些区别。加“子”时往往指较大的物体,或带有厌恶的感情色彩;加“儿”时,一般所指物体小巧,或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Ⅲ.头 A1.木头、苗头、舌头 名素+头

A2.前头、后头、外头 有方位意义的语素+头,构成处所名词 B1.说头、奔头、来头 动素+头,构成名词,表示抽象的意义,常用在“有”“没有”的后面,有时“头”还可以儿化

B2.甜头、苦头、准头 形素+头,构成名词,也表示抽象意义

Ⅳ.者 有动素+者、动词或动词短语+者、形素+者、表方位词的名素+者。“者”是一个还没变化完全的词缀,

有时还保留词根语素的特性,是一个粘着语素。“者”作为词缀的主要意思是“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前者”“后者”可指事物。 5.类前缀和类后缀:

在汉语里,还有一些类似前缀或后缀的语言成分,一般称为“类前缀”“类后缀”。在语义上它们比上述前缀或后缀虚化程度要差一些,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具有实在的意义。

Ⅰ.类前缀 半、次、亚、准、类、非、伪、反、全、多、超、大、单

Ⅱ.类后缀 ①用于指人的名词:员、长、士、家、师、生、工、匠、手、星、友。迷、汉、界、队、族、 ②具有贬义的类后缀:佬、鬼(也用于昵称)、棍

③用于表示学术观点、理论、思想、主张的名词:主义、学、论

④用于表示事物特征的名词;气、度、率、风、性、型、形、式

⑤用于表示处所、单位的名词:厅、行、厂、场、站

⑥用于表示器件、用具、物品的名词:具、器、件、机、仪、品

⑦表示章程、方法的名词:则、法1(指法律)、法2(指方法)、法3(指见解) 6.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 大多数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汉语要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时,一般不把数词直接用在名词前,而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用一个量词。名词也不能单独受量词的修饰。但有时在成语或科技著作中,数词和名词可以直接连用,如一箭双雕、三心二意、一圆柱体。另外还有一些时古汉语延续下来的用法,如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一夫一妻等、

② 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的修饰,但有一小部分名词在句中做谓语时,可以受副词的修饰。

③ 名词可以受代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种短语的修饰,一般也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的修饰。

④ 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时一样的。但是在指人的名词后可以加后缀“们”,表示多数。然而名词后加后缀“们”是有条件的。如果在表示人的名词的前面有数量词或在句中有其他表示多数的词语时,名词后就不能再用“们”。

⑤ 少数名词可以重叠,表示与量词重叠相同的意见。 7.名词的语法功能: ① 作主语和宾语。 ② 作定语。

③ 作谓语,限于用来表示籍贯、时间、天气等,而且前面常常有修饰语。 ④ 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后面要加“地”。一般名词很少单独作状语,但数量词加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可以作状语。更常见的是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 8.方位词是指表示方向和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的词。方位词按其结构可分为两种: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单纯方位词是最基本的方位词,都是单音节的,有东、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单纯方位词前边加上“以”或“之”或者后边加上“边”“面”“头”就构成合成方位词,表示方位、处所或时间。“边 ”“面”“头”要读轻声。不同的方位词与“以”“边”等组合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还有特殊的合成方位词“中间、当中、底下”等。由单纯方位词两两组合构成的合成方位词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内中、当间儿、左前方、右前方、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等。 9.单纯方位词的用法:

Ⅰ.单纯方位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可以单独使用:

① 在成语或类似成语的固定短语里,其中大部分是成对的方位词同时使用,前后呼应:前仆后继南腔北调 ② 在书面语里

③ 作某些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朝、向、往、在、从、对”等的宾语 ④ 单纯方位词也可以单独修饰动词作状语 ⑤ 单纯方位词作主语时,也常常成对使用 Ⅱ.某些成对使用的单纯方位词,已称为一个词:

① 成对的单纯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常用在数量词或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概数。“内外”可以用在处所词后。

② 有些成对的单纯方位词连用时表示抽象的方位与范围。左右为难前后矛盾转战南北举国上下

③ 有的成对的单纯方位词分为与“一”连用,在句中修饰动词,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一左一右的摇摆

④ 有的成对的方位词,两两重叠使用,意思时“遍及各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

Ⅲ.有的单纯方位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或之后,构成一个表示时间或处所的短语。表示时间时,单纯方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有时可加一个“个”字。 ① 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表示时间。上个星期 表示方位处所。前/后院

② 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后表示时间。十年后、三个月内 表示处所。地上、书里、报上

位于名词后的方位词“上”“里”要读轻声。用普通名词表处所时,后面往往要加上方位词,但在国名、地名之后,不能再用方位词“里”。在单纯方位词里,“里、前、后、上、下”等与名词的结合能力最强。单纯方位词与名词结合时,无论在前或在后,在它们之间都不用“的”,如前门、门前、里屋、屋里等。单纯方位词“前、后”用在数量词前,表示顺序上或时间上的相对位置,“前”相当于开头,“后”相当于结尾。

Ⅳ.有些单纯方位词还可以用在非名词性的词语前后:

①“前、后”可以用在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的后面,表示时间。天亮前、我走后

②“上、下、前、后”用在动量词前,可表示时间、词序。上次、下一步

③“左、右、东、西”成对的用在数量词前,表示无规则的多次重复,一般用作状语。东一句西一句

10.合成方位词的用法及语法功能:

Ⅰ.合成方位词的用法要比单纯方位词灵活、自由。在句中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但有少数地合成方位词,如“之间、之中、之内、之外”等不能单独自由使用,只能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之后,也不能单独作定语。

① 作主语多用于“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或其他描写性的句子。 ② 作宾语多作动词或介词“在、向、朝、往、从、自、由”的宾语。 ③ 合成方位词修饰名词是比较自由的,方位词和中心语之间一般要用“的”。 ④ 合成方位词作状语后面不用助词“地”。

Ⅱ.合成方位词也可以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的后边,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加在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后边,构成表示处所、范围、时间的短语。

① 名词用在“~边、~头、~面”等合成方位词前时,中间一般不用“的”,合成方位词要读轻声。这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由“上”和“里”构成的合成词也可以重读,名词与合成方位词之间有时还可以加“的”,这时所表示的意义重点在方位词上,有时与“名词+单纯方位词”表示的意义不同。“名词+之(以)~”多表示地域,名词和方位词之间不能加“的”。 “名词+~边(~头、~面)”与“名词+之(以)~”在意义上有差别。前者表示的范围比较窄,后者表示的范围比较广。

② 有些合成方位词加在数量词后边,表示范围或时间。如百年之后十里之外。 ③ 有的合成方位词还可用在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时间的短语(不能表示处所),在句中多充当状语或定语。合成方位词和前面的修饰成分之间不用“的”,如以前以后之前之后当中中间。“以前”前面的词语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整个短语的意思相同,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所指的动作行为没有发生。“以后”前边的词语一般是肯定的。

④ 一般来说,名词不受副词的修饰,而合成方位词有的能受副词(多为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如最前边、紧里头、顶后边儿、再下边儿、极右、太左、稍后等。

Ⅲ.方位词的引申用法:

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方位、处所、时间,也可以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如单纯方位词“上、中、下”常用来组成“„„上”“„„中”“„„下”等短语。“„„上”意思是“在„„方面”;“„„下”表示“在„„条件下”;“„„中”表示“在„„过程中”。

11.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处所词语。处所词包括方位词、表示地点的专有名词、表示处所的一般名词和代词、表示处所的名词短语(多由名词+某些方位词组成)。

12.处所词的语法功能:

Ⅰ.作主语:要描述某个处所时,就把处所词放在句首作主语。处所词作主语的句子主要有形容词谓语句及主谓谓语句、由“是”“有”构成的存现句、其他存现句、表示某处持续进行某动作的句子、表示某处所的用途的句子。

Ⅱ.作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处所词常常作“在、到、朝、向、往、从”等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Ⅲ.作定语:处所词修饰名词时,后面通常要加结构助词“的”。 Ⅳ.作状语:处所词很少单独作状语,其单独作状语主要出现在下面三种句子中:A.表示某处正在进行某个动作,处所词与位于句首,施事主语不能省略;B.谓语很简短的动词谓语句,多用于口语;C.处所词成对使用的句子。

13.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时间词语。时间词语有两种,一种表示在什么时间,说的是时间的位置,这是时点,如下午,2002年;一种表示多长时间,说的是时间的长度,是时段,如十年、两分钟。 14.时间词语的语法功能:

Ⅰ.作状语:表示时点的时间词语常常单独作状语,这是其主要功能。表示时段的词语有时也可以作状语,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动作的速度、频率等。在表示一段时间里没有做什么的否定句里,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也可以作状语。 Ⅱ.作补语:作补语的一般是表示时段的“数量词+时间名词”。 Ⅲ.作谓语:有的时间词语可以单独作谓语,表时间、日期。 Ⅳ.作定语:时间词语和名词之间常用“的”。

Ⅴ.作主语:时间词语作主语时,谓语都是对时间词所表示的时间加以说明。 Ⅵ.作宾语 第二章 代词

1.代词是具有指别、称代作用的词。代词的指别、称代的具体内容,离开具体的句子是不确定的,因此,代词的所指具有高度的概括

性。代词的语法功能与它所代替的词语一致。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时,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定语。代替动词、

动词短语或某些形容词时,可以充当谓语。代替形容词、数词时,可以充当定语和补语。代词不能受其他词修饰。在书面语中,有的代词可以有定语,如“被人尊敬的他”,但这是极少见的。

2.按意义和功能,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是起称代作用的词,常用的有我、我们、你、您、

你们、您们、他,她、它、它们、他们、她们、咱、咱们、人家、别人、旁人、自己、自家、自个儿、大家、大伙儿。人称代词的

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指示代词的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 示程度的副词、指示代词既有指别作用,也有称代作用,在句子中可以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有时可充当宾语。疑问代词是用来

表示疑问的词,它是构成疑问句的一种手段。问人用“谁”,问事物用“什么”“哪”,问方式和性状用“怎么”“怎么样”或“怎样”,

问处所用“哪儿”“哪里”,问时间用“什么时候”“多会儿”,问数目用“几”“多少”。

3.我、你、他(她、它)的特殊用法(除却第一二三人称、人称单数及复数): ⅰ.单数人称代词“我”或“你”作定语时常用来代替“我们”“你们”。这种单数人称代词代替复数人称代词的用法多见于书面语,尤以信函、公文或新闻报导中用的较多。口语中有把“你们俩”说成“你俩”,但不如书面语普遍。 ⅱ.有时说话人为了表示谦恭或有意不突出自己,可以用“我们”代替“我”。 ⅲ.有时为了表示亲切,说话人可以把自己置于听话之中,用“我们”代替“你们”。

ⅳ.“你”“他”也可以用来不确指说话的对方或第三者,而是指任何人。 ⅴ.有两个不同的人称代词前后呼应,不确指某人,这种说法可以使语言简练生动。

4.咱们,咱:

ⅰ.“咱们”和“咱”多用于北方口语,都是包括说话人与听话在内的人称代词。 ⅱ.“咱们”VS“我们”:在北方口语里,“我们”一般来说只指说话人一方,不包括听话的一方,但有时包括双方。而“咱们”一般包括双方。不过“咱们”和“我们”的区别也不是很严格的。凡是用“咱们”的地方也可以用“我们”,但说话人用“我们”时,如果他所指的人不包括听话人的一方,“我们”不能改用“咱们”。“咱们”也可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单数或复数)以及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他或他们)。“咱们”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ⅲ.“咱”有时候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我们”,有时又相当于“咱们”。这需要由语言环境来帮助鉴别,这样用的“咱”往往带有粗俗、随便的意味。 5.人家、别人、旁人:

ⅰ.“人家、别人、旁人”都指称听话人和说话人以外的人。“别人”和“旁人”只能用于泛指,“人家”既可以泛指,也可以确指。 ⅱ.人家:①泛指第三人称

②“人家”用来确指第三人称,所确指的人都在上文提到过。有时可与指人的名词(短语)连用,构成复指成分。

③“人家”还可以用来确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这种用法多为年轻的妇女们所常用,有娇嗔、亲昵的意味,只用于口语。

ⅲ.别人、旁人用来泛指第三人称,多用于口语,还有“另外的人”的意思。“旁人”比“别人”的口语色彩更浓。 6.大家、大伙儿:

这是总括众人之称,用法为:①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②不包括说话人或听话人在内,有时还可以不包括谈话人双方在内;③

放在“我们、你们、他们”等复数人称代词后边作复指成分。“大伙儿”与“大家”的意思用法都相同,区别只在“大伙儿”只用于 口语。

7.自己、自家、自个儿:三个用法相同。“自个儿”是北方口语,“自家”是南方方言。

ⅰ.“自己”不是确指某一人称的代词,而是表示某人或某物的“自身”,对人而言也可理解为“本人”的意思。在

句中可单用,也可复指人称代词或指人、物的名词。

ⅱ.“自己”可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连用,人称代词或名词放在前边,“自己”放在后边,构成复指成分,强调某人本人或事物本身。

ⅲ.“自己”也常常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用在同一个句子里,称代处在主语位置上的人称代词,“自己”在句中充任宾语、定语等成分。当句子的主语表示施事者,句中的宾语或宾语的修饰语又与该主语同指一个人时,一般说来,不重复原来作主语的名词或代词,而用“自己”。

ⅳ.“自己”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前面还可用“还、又、可、就、常常”等状语。“自己”作复指成分时,它的前面不能插入此类状语。 ⅴ.“自己”有时可以代替第一人称“我”,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口语。 ⅵ.“自己”也可以泛指任何人。 ⅶ.“自己”还可用来表示亲近的意思。 8.这、那:“这、那”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词类(如量词、数词、名词)连用。(指别或称代人、事物)

ⅰ.“这、那”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事物。必须注意:

①“这、那”在句中多作主语,而且多指事物。指人时,多用于“是”字句中,介绍人或物的场合。

②“这、那”很少单独作动词的宾语,但有时可作介词的宾语。“这、那”后面加上量词后可以作动词的宾语。

③“这、那”还可以代替短语或句子,特别是“这”,承前称代的范围很广,用处很大。

ⅱ.“这、那”与名词或“数量词+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其词序是:“这(那)+数量词+名词”。“这、那”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构成“这些、那些、这点儿、那点儿”。“这/那些”指代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这/那点儿”表示少量。“这、那”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 ⅲ.“这、那”在一个句子中,前后呼应,表示不确指,这种用法作主语或宾语都可以。

ⅳ.“这、那”有时用在句首,起承上的连接作用。

ⅴ.口语中,“这、那”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

9.这里(这儿)、那里(那儿):分别指称较近和较远的处所,“这儿、那儿”更加口语化。(称代处所)

ⅰ.单用时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用法与处所词语基本相同。比如可用在“是”字句、“有”字句、存现句中作主语,也常用在动词“来、看、挂、到”等或介词“朝、向、往、到、在”后作宾语。

ⅱ.直接加在某些名词(多为表示人或具体事物的名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谁”的后面,表示处所。汉语里有些动词如“来、去、到、在、上、回”等,介词如“从、在、往”等,后面常常要带处所宾语。如果宾语不是处所词,而是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的名词时,后面一定要加“这儿、这里”或“那儿、哪里”,使之称为处所词语。

10.这会儿、那会儿:(称代时间)

“这会儿”有“这个时候”的意思,通常指“现在”或当前。前面加上表示过去或将来时间的词语也可以指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

“那会儿”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指过去,也可以指将来的某一时间,不能指现在。究竟是指过去还是指将来,要视语言环境而定。它们的用法与时间词语一样,可以作主语、定语、状语等。“这会儿、那会儿”可以单用,也可以用在某些词语后,表示某一确定的时间。

11.这么、那么:(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ⅰ.这两个词的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或程度,在句中作状语。“这么、那么”用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时,多表示程度,用在动作动词前时一般表示方式。

ⅱ.“这么、那么”也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作谓语的时候,“这么、那么”后面常加“着”。作定语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数量词,所指代的意义往往在下文交待,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这么、那么”还可以用在数量词语前,“这么、那么”重读,有指代作用。“这么、那么”轻读时,表示估计。

12.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ⅰ.这两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可以指代性质、状态、情况,在句中可以作定语、谓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 ⅱ.指代程度和方式,作状语。

ⅲ.“这样”和“那样”并列实用时,表示虚指,常作定语或状语。

ⅳ.“这样、那样”在句中可以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这样”用来承上,“那么”用来启下。 13.谁、什么、哪:

“谁、什么”的用法与其代替的名词完全一样,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哪”有两个读音/nǎ/或/něi/。“哪”后往往带量词或数词。如同数量词后的名词可以省略一样,疑问代词和数量词或量词后的名词也可以省去。 “谁、什么、哪”应该注意的用法:

①“谁、什么”都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谁、什么”可指单数也可指多数。“哪个”表示单数,多数时用“哪些”。

②“谁”作定语时,后面一般要用结构助词“的”,表示领属关系,不用助词“的”的情况较少。“什么”作定语表示修饰关系,问事物的性质或种类时,一般不用“的”,表示领属关系时要用“的”,“什么”后实际上省略了名词。如:“这是什么的声音?”

③“什么”单用时,可以代事物,也可以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什么”作定语时,也可以修饰指人的名词,代姓名、职业等。“什么人”和“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都是问人的姓名、职业、身份,但“什么人”不够客气礼貌。“他是你什么人?”是问“他”和“你”的关系,这时不能说“他是你的谁?” ④“什么”修饰“时候”、“地方”等名词时,不用“的”,直接组成“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短语,用来询问时间和处所。

⑤“什么”与动词“为”连用组成动宾短语“为什么”,用于动词、形容词前或句首作状语,问原因、理由,也可以作宾语。

⑥“哪”很少单用,单用时多作主语,起称代作用,可以替代单数的人或物,也可以替代复数的人或物。“哪”常与量词连用,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起指别作用。“哪”在年、月、天等前面可询问日期。“哪些、哪几个”表示复数。 14.哪里、哪儿:“哪里、哪儿”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哪儿”多用于口语。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询问处所,在用法上很接近处所词语,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哪里”或“哪儿”问处所时前面多有介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5.多会儿、哪会儿:这两个词只出现于口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都是用来问时间的。“多会儿”相当于“什么时候”,“哪会儿”时“那会儿、这会儿”的疑问形式,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宾语。“多会儿”还可以作谓语,问日期,只见于北京话口语。

16.怎么、怎么样、怎样:为副词性疑问代词,即所谓“代副词”。 ⅰ.怎么:

① 可以询问动作的方式

② 可以用来询问原因,也可以用在主语前,有时“怎么”只表示奇怪。 ③ 可以问事物的性状,用“怎么”询问性状时,后面要跟量词。在“怎么”与量词中可加“一”,也可不加“一”。

④ “不怎么+动词/形容词”表示不高的程度 ⅱ.怎么VS为什么:

“怎么”问原因时含有明显的奇怪、惊讶、诧异的因素,而“为什么”的功能主要是问原因,可能包含奇怪的因素,但那不是主要的。因此,如果问话人只想知道答案,没有诧异成分时,只能用“为什么”。 ⅲ.怎么样、怎样:

① 问动作的方式,此时“怎么”比“怎样”和“怎么样”更常用。

② 问性状:“怎么样、怎样”问性状常常用作谓语、补语。“怎么”也可以问性状,作谓语,但包含奇怪、诧异的成分。“怎么样、怎样”问性状时还可以作定语。“怎么”也可以作定语描写性状。 ③ 口语里“怎么样”比“怎样”用的多。

ⅳ.描写性状时,“怎么”与“怎么样、怎样”的不同: ① “怎么”没有“怎么样、怎样”更常用,用的范围不广。

② “怎么”后面一定要有“一”和量词,“怎么样、怎样”后常有量词,可以没有“一”,有时也可以没有数量词。

③ “怎么样”有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事物的看法或评价。在句中可作谓语、补语、定语,总是用否定形式“不怎么样”,意思是“不太好”、“没达到某一标准”或“不理想”。 17.几、多少:

ⅰ.“几”用来问“一”至“十“之间的数字,而“多少”可以问任何一个数字。但如果答案很明显在“十”以下时,以用“几”为宜。

ⅱ.“几”与名词连用时,中间通常要插入适当的量词,而“多少”与名词连用时,其间的量词可有可无。“几”和“多少”也可以与动量词连用,但不能与不定量词“些、点儿”连用。

ⅲ.“几”可用在“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等等位数前,而“多少”只能用在“亿、万、个”三个位数词前。

ⅳ.“几”前可用疑问代词“哪”,“多少”不能。“几”除了作数量代词外,还可用以表示不定的数量。“多少”有时也表示不确定的“量”。 18.疑问代词的活用:

ⅰ.表示反问。反问句中虽然含有疑问代词,但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句中有否定词时,一般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句中无否定词时,一般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哪儿、哪里”构成的反问句,有时不表示处所。口语里常单用一个“哪儿+呀”(哪呀)或迭用“哪里“(哪里哪里),表示否认,也是一种谦词,用于别人对自己褒奖时,但这种用法毕竟是对别人刚刚说的话的一种否定,所以通常只用于同辈人之间,晚辈对长辈用,会显得不够客气。 ⅱ.表示任指(或泛指)。

① “谁、什么、哪、哪儿“等疑问代词还可以用来表示任指,比如“谁”可以指任何一个人,“什么”可以指任何一件东西。疑问代词这样用时,不要求回答,句中常用副词“都”或“也”与之呼应,有时句首还可以用“无论”“不管”等连词,更加突出其任指意义。疑问代词也可以用在介词之后,表示任指。 ② 另一种表示任指的方式是用两个同样的疑问代词,前后呼应,指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同一种方式、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等。第一个疑问代词是任指的,第二个疑问代词表示的人或事物以第一个疑问代词为转移,与第一个疑问代词指称同样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多见于复合句和紧缩句。疑问代词前不用“无论、不管”等词语。前后两个分句或两个短语之间有时用“就”关联。在用“谁”表示任指时,第二分句的“谁”可被一人称代词代替。

③ 还有一种表示任指的方法是两个疑问代词用于同一单句,前后呼应,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ⅲ.表示虚指。疑问代词用于虚指时也不要求回答,它只表示不知道或说不出来或无须指明的人或事物。 19.每VS各:

ⅰ.“每”和“各”都是指组成全体的任何一个个体,但又涉及、关系到全体。 ⅱ.“每”指的是全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着眼于所指事物的共性。在用“每”的句子里,一般要用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各”强调所指事物的不同点,侧重于逐指。

ⅲ.“每”不能单用,一般也不能直接与名词连用,“每”和名词之间要用量词或数量词。“每”与表示时间的名词“年、日、天、分钟、秒”等可以连用,中间不用量词,这是因为“年、日、天”是名词,也是表示时间的量词。“每”与“月、星期、小时、人”等一起用时,中间可以用量词“个”,也可以不用。 ⅳ.“各”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名词连用,但也是有限制的。名词为单音节时,“各”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名词为双音节时,量词可用可不用。可以和“各”连用的名词多为表示组织、机构的名词。“人”也可以和“各”连用。有些名词不能和“各”连用,“各”与名词中间要用量词。能与“各”连用的量词也是有限的,常与“各”连用的量词有“个、种、样、类、条、位、门、届、项、级、界”等。

ⅴ.“每”和“各”还可以单独修饰动词。 20.某:

ⅰ.“某”可直接用在名词前面,指代不原意、无须说或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某”可以叠用说“某某”。有时“某”和名词之间也需用量词,如“某种原因。某项规定、某个事件”。“某”还能与不定量词“些”连用,在名词前,也可以用数词或数量词。

ⅱ.“某”也可以指不确定的人或事物。这种用法,通常只见于书面语。“某”还可以用在姓氏的后面指确定的人,这种用法也可以表示自称,如“我杨某”。“某”的这种用法多出现在与人交谈的场合,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自恃情绪。 第三章 数词和量词

1.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2.数词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基数词又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和倍数。 3.整数的称数法:

ⅰ.基数指数值,即数目的多少。汉语的基数词分系数与位数两部分。整数的系数词是: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位数词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汉语“万”以下按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一万个万为亿。

ⅱ.“十”以下的数目只用系数词来称数。“十”以上的数目,要把系数词与位数词结合起来称数,系数词放在位数词之前,个位数有“位”但没有位数词。位数与前面的系数是相乘的关系,不同位数(连同前面的系数)的数值是相加的关系。 ⅲ.数目在“万”以上时,以“万”为单位,“万”位照读,“万”以上的位数和“万”以下一样,仍读作“

十、百、千”,而不是“十万、百万、千万”。“亿”以上的数目,以“亿”为单位,称数法与“万”以上的相同。 ⅳ.汉语称数法是四位一级,位数顺序如下:个十百千、(一十百千)万、(一十百千)亿„

ⅴ.注意事项:①“11-19”,十位数的数词为“一”,称数时“一”略去不说。 ②一个数列中间有空位(位数词前没有系数词)时,在一级之内不管空几位,都读一个“零”。但万级、亿级的“万、亿”仍要读出,不可空过。58012 ③如空位在后,不管空几位,空位后的部分都可略去不说,但“亿、万”等位数仍要念出。204000000 4.分数的称数法:分数通常的说法是“x分之x”,前一个x表示分母,后一个x表示分子。3/10读作十分之三。分数前有整数时,读作“x又x分之x”。分母为100的叫百分数,读作“百分之x”。分母为1000的读作“千分之x”。“分、成”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5.小数的称数法:小数通常的读法是把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以后的部分只读系数词,小数点以前的部分与一般称数法相同,也可只读系数词。

6.倍数的称数法:倍数通常的说法是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倍”。倍数一般用在“大于”或“增加”的情况。要注意的是“是„„倍”与“增加了x倍”的区别。“A是B的x倍”是说A÷B=x;“A比B增加x倍”是说(A-B)÷B=x。“小于”或“减少”的情况一般不用倍数,而是用分数来表示。 7.概数的表示法:

ⅰ.两个相邻的数词连用。连用的一般为系数词,通常数目小的在前,数目大的在后。“两、三”连用时有两种方式,

“两三”或“三两”,但后者一般只限于“三两天”。“九”和“十”不能连用表示概数。不连续的系数词也可以 连用,表示概数的有“三五”。

ⅱ.数词后加上表示概数的词语。主要有“来、多、把、左右、前后、上下”等。“来、把、成、上”比“左右、上下、以上、以下、近、约”更口语化。

①[来] “来”表示接近前面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相差不能太远,只用于整数。

A.“来”如在量词后,它限制整个数量短语,如“十来斤肉”。如果“来”在数量短语中间,它只限制前面的数词。 B.“来”的位置。“来”用在名量词后,位置与名量词的种类有关。我们把名量词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连续的量,可以再分析的,如度量衡单位“斤两尺寸”,表示时间的“年月天”,表示组织的“连排班”等。这类量词所表示的单位是由更小的单位组成的。另一类是表示非连续的量,不能再分割的,用个体量词表示,如“个、只、把”等。“来”与表示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有两种位置:a.数词(只能是以0结尾的)+来+量词(+名词)b.数词(以1.2„„9结尾的及10)+量词+来+名词。a.式中量词后的名词可省略不说。b.式中的数词以1-10为多,10以上的有时也可以,但比较少用。“来”与表示非连续量的量词连用时,只能位于数词后,数词只限于以0为结尾的,即a.式:数词(以0结尾)+来+量词(+名词)

C.当数字超过“十万”时,一般不在“万、亿”后边用“来”。如一般不说“一百三十万来人、十二亿来人口”,但可以在“万、亿”前用“来”,如“一百三十来万人、十来亿美元”。 D.“来”多用于口语。

②[多] “多”表示比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略多。其位置及用法与“来”一样:

a. 数词(以0结尾)+多+量词(各种量词)(+名词)

b. 数词(以1„„9结尾及10)+量词(表示连续量)+多+名词

③[把] “把”与“来”的意思一样,但只能用在位数词“百、千、万”和某些量词之后,而且位数词或量词前不能用系数词,所表示的意思是“一”。如:百把人、万把亩、块把钱。北方多用“来”,南方多用“把”。

④[左右]也表示与实际数值相去不远,可略多,也可略少。“左右”要与数量短语一起使用,位于数量短语之后。当数值在“十”以上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表示年龄、日期,量词可以省去不说,后面可以加“左右”。“左右”表示时间的概数时,既可用于时点,也可用于时段,但只能用于数量词表示的时间词语后,不能用在时间名词之后。(春节左右 × 天亮左右 ×)

⑤[前后]只用于表示时间的概数,意思与“左右”基本相同,但只用于时点,不能用于时段。常用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后,如春节前后。表示时点的数量词语后“前后”用的较少,可以说十号前后,不大多星期一前后、五月前后。“前后”不能用于表示时段的词语,如不能说三天前后。

⑥[上下]其意思和用法基本与“左右”一样,但适用的范围有些不同。“上下”适用的范围窄,多用于年龄,“左右”则适用于各种量词。用于年龄时,“上下”一般适用于成年人,而“左右”可以用于各种年纪。

⑦[以上]用在数词或数量短语后,表示大于该数值的概数。用法与“左右”基本相同。“以上”有时只起划定界限的作用,不表示概数。习惯上“x以上”的数目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满x的”。

⑧[以下]表示小于某个数值的概数,用法与“以上”基本相同。习惯上“x以下”不包括“x”在内,正式文书一般用“不足x的”。

⑨[成] “成”只用于“百”以上的位数词前,表示达到一定的单位,包含有数目大的意思。“成千的人”„表示人多。“成”也可用于借用量词及准量词前,如成车的往外拉,成年的劳动。“成”还可以用在“倍”前,“成倍的增长“。

⑩[上] “上”也只能位于“百”以上的位数前,表示数目“够得上、达到”,也表示数目大的意思。(上万的人„)用“的”更加强调数目大。

○11[近] “近”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虽没有达到但接近”,适用的量词很宽,一般用于说话者认为是较大的数目,如近三年、近千人。

○12[约] “约”用在数量短语前,表示与后面的数量短语所表示的数目相距不远,与“左右”近似。“约”适用的数词、量词范围很广。 ⅲ.“几、两”的活用:

①[几] “几”是疑问代词,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表示概数。“几”所表示的概数一般在“十”以内。有时“几”所表示的实际数值并不在“十”以内,说话者所以用它,是为了有意缩小数值(客气或其他原因)。“几”还可以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表示“十”以上的概数。

②[两] “两”活用表示概数的用法与“几”基本一样。但“两”一般多用于肯定的情况,“几”肯定、否定情况都能用。“两”因为也是个系数词,所以不能在数列中代替系数词。

8.序数词是表示次序的数词。汉语序数词的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数词前加“第”。汉语在不少情况下用基数词表示序数。有些事物还有特

殊的序数的方法。年代、月份、日期、楼房层数、组织机构、等级(除头等、末等)、亲属排行等多用基数词表序数。子女排行为长子、次子„小儿子。基数词也可以用在量词后表示序数,多见于书面语:教科书(练习

一、二),著作、论文(图一,注一),书籍(卷一)。天干地支也是一种序数。天干可用于成绩、剧中人物、等级、组织机构等。地支可用于时辰。天干地支配合起来适用可以用于夏历纪年。 9.二VS两:

ⅰ.用在量词前。量词为度量衡时,用“

二、两”均可,但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分、亩、顷、合、升、斗、石、

钱、两、斤等)多用“二”,新出现的度量衡单位(米、公顷、公里、平方米、立方米等)多用“两”。一般量 词前用“两”。

ⅱ.用在位数词前。“十”年只能用“二”;“百、千、万、亿”位于数列中间时,一般用“二”,处于开头时,“百”前可用“二”,也可用“两”,“千、万、亿”前通常用“两”。

ⅲ.称数序数、分数、小数以及基数的个位数,都用“二”。

ⅳ.在“半、倍”前。在“半”前用“两”(两半儿);在“倍”前用“

二、两“都可以(两倍、二倍)。

10.俩:“俩”是两个的意思,为北方口语。一般能用“两个”的地方,都可以用“俩”。不能用“两个”的地方,也不能用“俩”。

11.仨:“仨”是三个的意思,用法与“俩”基本一样,但没有“俩”常用。 12.半:数词“半”的意思是二分之一。前面无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前(半尺、半天)。前面有整数时,“半”用在量词后,后面再接名词,名词也可以省去(一斤半肉、两天半)。“半”与数词、量词连用时,位置基本与“来、多”相同。 13.一:①数词“一”限定宾语时可略去不说。

②“一”表示分指时,有“每”的意思,后面一定还有一个数量短语。Eg.一天去一次

③“一”表示“满、整个”的意思,具有描写作用。Eg.一屋的人都醉倒了

④“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突然发生的、通常是一个短暂的动作或变化,后边一般有一个后续句,可能是一个动词短语或一个分句。Eg.他把门一关就走了。这样用“一”时,“一”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一般已发生或完成,与时间无关。

⑤“一”还有一种熟语性的固定用法。Eg.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活、练一身好本领

14.数词的活用:有些数词不表示实在的数目,而表示与数目有关的其他一些意思,这就是数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熟语性的,不少是成语。因此需要逐一去记,不能随意创造。

ⅰ.单个数词的活用 [三] 表示多:再三斟酌、一问三不知;表示少:三句话不离本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九] 表示多:九天云外、九霄

[十] 表示种类繁多、齐全:十全大补丸、十全十美 [百] 表示多:百感交集、百废待兴、百思不解 [千] 表示多:千里马、千篇一律 [万] 表示多:万箭齐发、万籁俱寂

ⅱ.数词联合活用,多与其他词类交错使用 表示少:一知半解、一男半女、一鳞半爪 表示少:三言两语

表示杂乱无章:乱七八糟、七手八脚 表示频繁:三天两头、接二连三 包含贬义:说三道

四、不三不四

表示多:千锤百炼、千头万绪 表示对比悬殊:挂一漏万、九死一生、千虑一得、百闻不如一见

15.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分名量词合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 次数的单位的量词。 16.名量词的分类: ⅰ.专用量词

① 个体量词:也叫类别词,用于个体事物,这是汉语特有的。汉语表示个体事物的名词一般都要求有一个特定的量词与其配合不能随便使用。汉语的个体量词有一百多个,常用的有个.把.张.本.间„,不少个体量词与相应的名词在意义上有某种练习,如“条”一般用于长条状的物体,“张”一般用于能展开(或打开)的物体,“颗、粒”用于小而圆的东西,“个”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可以用于很多个体名词前。一般来说一个名词通常只选用一个个体量词,也有的名词可以用不同的量词,量词不同表示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有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表示的事物每什么不同,可能指示地方色彩或语言风格的不同,如北方人说“一辆汽车”,南方人说“一部”。个体量词前可以用指示代词:这张纸、那条河。 ② 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集合量词前一般也可以用指示代词。

③ 度量词:即度量衡的计算单位。长度-(市)分、(市)寸、(市)丈、丈、(华)里、厘米(公分)、米(公尺)、公里、海里;容量-合、升、斗、公升、石;重量-钱、(市)两、(市)斤、克、公斤、吨;面积-分、亩、顷、平方寸、平方尺、平方米、公顷;体积-立方寸、立方尺、立方米、立升、加仑、品脱。 ④ 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有两个-些、点儿。“些、点儿”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一般来说,“一些”比“一点儿”表示的数量要多。“些、点儿”前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这么、那么”。“这么些、那么些”表示数量多,“这么点儿、那么点儿”表示数量少。

A.“

(一)些”的用法:可以用在名词前,表示不定量。“些”前可以用“好”表示“多”,“些”后的量词多省去不用。[‘几’前也可以加‘好’表示‘多’,但‘好+几’表示的数目一般不超过‘十’,且‘好+几’后边一定要用量词。好些比好多口语色彩更浓]“

(一)些”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不太高的程度。表示程度时,“

(一)点儿”比“

(一)些”更常用,且更口语化。表示程度的“

(一)些”可以用于比较句。

B.“

(一)点儿”的用法:用在名词前表示事物的数量少;在祈使句或在“想、要”等能愿动词后,可以起缓和语气的作用,使说话更客气,“

(一)些”没这个用法。“点儿”前面除了可以用“一”外,还可以用“半”,表示的数量比“一点儿”更少。“

(一)点”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表示程度,意思是“略微”。当与某一标准比较时,“

(一)点儿)”要放在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的后边,不要用“有”。

C.“有

(一)点儿”的用法:当不进行比较、用的又是负向形容词时,通常要把“

(一)点儿”放在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前,“

(一)点儿”前一定要用“有”,即要说“有

(一)点儿”。

⑤ 准量词:有些名词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这时这些名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与量词相同,这样用的名词叫“准量词”。准量词主要有“年、星期、天、小时、分(钟)、秒;国、省、市、县”等。数词和准量词后必要时还可以用其他名词(eg.三年的时间)。大多数准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再用其他量词,但“月、星期、小时”前可以用“个”。“国”的用法与“省、市、县”不同,可以说“两国”不可以说“两个国”,但可以说“东北三省”也可以说“东北三个省”。“市、县”用法与“省”同。这时因为“省、市、县”可以单说,“国”不可以。

⑤ 复合量词:复合量词是由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eg.架次、人次、秒立方米 ⅱ.借用量词

有些名词(多为表示容器的)可以临时用作量词,叫借用量词。Eg.三碗饭、两壶酒、一身衣服„„借用量词有的可以儿化。有些名词有时可以与“一”连用,后面还可以加“的”,表示“满”的意思,eg.一桌子(的)菜、一肚子(的)坏主意、一手(的)泥„„ 17.动量词的分类: ⅰ.专用动量词:

主要有次、下、回、顿、阵、场、趟、遍、番等。专用动量词不仅仅表示动作或变化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动量词的使用不只与动词有关,还与相关的名词有关。

[次]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次”是最常用的动量词。

[下] 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一般用于短时间的动作。“一下”在动词后还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不表示动作的次数。

[回] 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回”还可以作名量词,用于“事情”:eg.一回事 [顿] 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吃饭、斥责、打骂等动作。 [阵] 表示一段时间,一般用于骤发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 [场] 完整的进行一次为“一场”,多用于文艺表演及体育活动。 [趟] 一去一回为一趟。

[遍] 一个(套)动作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

[番] 多用于费时费力的行为。“番”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口语钟较少使用。 ⅱ.借用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以及人体的四肢器官的名词,可以借用为动量词。Eg.砍了一斧子、切了一刀、咬了一口、看了一眼

18.数词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常见的只有数字作为陈述对象的,这时数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eg.一加一等于二。数词有时可以作谓语,但必须是包含系数词与位数词的,eg.今天十五了。用作谓语的数词除了表示年龄、日期外,一般都是承前省略了名词。量词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当它作定语的时候是因为省略了数词“一”。这种省略了“一”的量词只能出现在宾语前,不能出现在主语前。数词和量词一般是连在一起使用,构成数量短语。量词或数量短语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和疑问代词“哪”,构成“指数量短语”。指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与数量短语基本相同。

19.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ⅰ.此类数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名词,充任定语。一般来说,数量短语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两高座楼)。如果个体量词后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可以再分割的,数词与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大、小”这两个形容词(一小条布、三大块蛋糕)。大多数表示不定数目的集合量词前也可以用“大、小”之类形容词。但数目一定的“打”及表示成对的“对、副、双”等集合量词前不能用“大、小”修饰。“厚、薄、长”等描写物体性状的形容词,有时可以用在某些名词前,插在数量短语中间,eg.一长排桌子。但可以这样用的“数+量+名”短语是有限的。借用量词因本来是名词,所以前面一般可以加形容词修饰语,eg.一满壶酒、三大锅汤。

ⅱ.作主语或宾语。如果数量短语所修饰的名词已在上文出现,下文紧接着再提到该名词时,可以只说数量短语,这时数量短语具有了代替名词的功能,结果数量短语就成为主语或宾语了。Eg.我们去买衣服,我买了两件,小王买了一件。 ⅲ.作谓语。 ⅳ.由序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可以作状语。Eg.这是我第三次来中国。 20.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ⅰ.作动量补语:踢了两脚 ⅱ.作状语:一把把我拉住

ⅲ.动量词还可以作定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肯定句里,动量词作定语都出现在主语前,宾语前的动量词是补语(一顿打),能这样用的“动量名”短语不多。另一种是在“一„„也/都+不/没„„”这种话题对比焦点的句子里。Eg.我一次话剧也没看过。

21.数词、量词、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ⅰ.数词“一”重叠,表示“逐一”的意思,作状语。 ⅱ.量词的重叠:

① 名量词重叠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有“毫无例外”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分指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应注意与代词“每”的区别,“每”既能分指“全体中的个体”,又能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重叠的名量词可以作主语(有时候是复指主语)和定语。重叠的名量词只能作主语的定语,不能作宾语的定语。表示时间的准量词重叠时,可以作状语(他天天做早操)。“重、层”等量词重叠时表示“一层(重)又一层(重)”的意思,既可以做定语又可以做状语,既可以修饰主语,又可以修饰宾语。

② 动量词也可以重叠,也表示“毫不例外”的意思,多作主语。Eg.他家顿顿吃米饭。

ⅲ.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作定语时后面要用“的”。能这样用的数词限于“一”。Eg.一盘一盘的水果„重叠的“一”也可以省略,数量短语后不用“的”。Eg.一件件往事。这种重叠形式没有前一种描写性强。这样用的重叠的数量短语,作用在于描摹,它描摹事件很多的样子,所描摹的事物必须是以个体(用集合量词时,事物是分析的群体)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它与“很多”的意义和功能不同。如果说话者的目的不在于描写,而只是一般的叙述事物多,就不宜用重叠数量短语这种表达方式。重叠的数量短语可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的方式,意思是“~接着~地”,也有形象化、个体罗列地作用(两个两个地走进教室)。重叠的“一”可以省略,“地”也可省略(天气一天天冷了)。由动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一般也可以重叠,用法与由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重叠式相同,其这种用法表示频繁多次的意思,也具有描摹的作用。 22.数量词的句法语用功能: ⅰ.通指、单指、定指、不定指:

① 通指的意思是名词表示一类事物,可以采用“数量词+名词”的形式,但更常见的是用没有任何修饰语的单个名词。“一+量词+名词”一般不表示通指,如果表示通指,一般只出现在话题或主语的位置上。

② 单指的意思是名词表示现实存在的一个单个的事物,可以采用专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名词”以及单个名词等等形式。但是用单个名词表示单指较受限制,这种名词表示的事物通常对说话人来说必须是已知信息,而且这样用时对语境也有要求。

③ 定指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确定的,特别是对听话人。说话人所以用定指形式,是因为他认为听话人能明确知道所指的事物是什么,能把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分开。定指的名词主要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的形式。单个名词表示定指时,必须有清除的语言环境。而“数量词+名词”表示定指时,数量词后或者有其他定语,或者是已知信息,在后一种情况下,名词后边常常用“都”来总括。

④ 不定指指,一个名词,虽然说话人知道其所指的事物是什么,但他认为听话人不能将该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分开,因而对听话人来说是不确定的。不定指的名词多为“数量词+名词”形式。单个名词表示不定指一般限于存现句。 ⑤ 名词还有实指与虚指,有指与无指的区别。实指指现实中确有其物,虚指指该物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也是不确定的。有指是指名词表示的事物在话语中是存在的,否则是无指。“他在大学里当老师”的“老师”是无指。 ⅱ.作主宾语的名词前用不用数量词的问题: ① 表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A.汉语的句子一般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也就是一个句子通常是从已知信息开始,而把新信息放在后边。所谓已知信息主要指听话人可以把它与同类事物区分开来的信息,所以是定指的。汉语的句子一般从已知信息开始,也就是一般从定指的名词开始,因此句首通常采用“指代词+名词”、代词、专有名词等形式。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可能全句都是新信息,没有已知信息,开头也必然是新信息,这时通常用“有”字句,将新信息放在“有”后面,以免使其处于句首。Eg.从前有一个老人,住在大森林里。

B.但是汉语的句子也可以以表示不定指的名词开头。这种以不定指形式开头的句子,一般出现于叙述体,前边多有时间词语,而且多出现于通讯报道、童话故事一类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叙事中。在对话中,在议论、描写、说明性的句子中,一般不能用这种以不定指名词开头的句子。新信息一般放在句子的后半部,放在动词后,是不定指的,最常见的是“数量词+名词”形式。当然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有表示已知信息的定指的词语,如专有名词、代词、“指代词+名词”等。 ② 表示通指、单指的名词与数量词的用法:

[当说话人不能确定自己要买几本书、什么书时,“书”要用表示通指的单个名词,而不能用表示单指的名词形式“我去买一本书”] [我去买件衣服。“件衣服”是单指、不定指的,表示新信息,但说话人只买一件,买什么样子的他是很清楚的] [如果一个名词只表示一种职业,是系词的宾语,就是无指的,前面不能加数量词。只有为了描述人或物时,才可以加"一+量词"] 第四章 动词

1.动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动词的语法特征有①在句子里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情态补语,动词有时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前面只能用谓宾动词),少数动词可充任状语;②动词一般都可以用“不”来否定,多数动词还可以用“没”来否定;③多数动词后可以用动态助词“着、了、过”;④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

2.动词按能不能带宾语以及能带哪类宾语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类。①及物动词主要指能带受事宾语(动作的接收者)、对象宾语、结果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带宾语后表示使动意义,这类动词也是及物的。大多数及物动词的宾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答话、有一定的上下文)等可以省略。“姓、叫、属于、具有、成为、等于”等也是及物动词,这些及物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宾语。②不及物动词指不能带宾语和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很多不及物动词可以带非受事宾语。不及物动词所带的宾语主要有:表示行为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事物(即存现宾语)。有些动宾短语凝结的很紧,与某些语言中的一个词相当,eg.见面、握手、结婚„.后面不能带宾语。有的动词包含几个意义,可能分属及物与不及物两类。

3.按动词的内容意义分,可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与能愿动词。 ⅰ.动作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动词中占多数,是最典型的动词,有下列语法特征:①一般可以重叠;②一般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③可以用“不”和“没”来否定;④可以带表示动量、时段的词语;⑤可以构成命令句,如“来!”“走!”⑥可以用正反疑问句式提问;⑦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ⅱ.状态动词主要是表示人或动物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状态。如“爱、恨、喜欢、讨厌、希望、想(念)、”(心理)与“聋、瞎、瘸、饿、醉、病、困”(生理)等。状态动词与动作动词不同的语法特征是:①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病、醒”等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②不能构成祈使句;③表示心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及物的,表示生理状态的状态动词是不及物的。

ⅲ.关系动词的词汇意义一般比较抽象,其主要作用是联系主语和宾语,表示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关系动词后往往出现宾语,大多数关系动词的宾语基本上是不可缺少的。

关系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是”;②“有”

③“叫(称谓义)、姓、当作、成为、像、等于”等,其主要语法特征是: A. 多用“不”来否定,偶尔可以用“没”来否定;

B. 除了“像”以外,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能省略宾语; C. 一般不用重叠式,“成为、叫、等于、像”等根本不能重叠; D. 后面一般很少用动态助词“了、着”; E.不能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 F.不能构成祈使句。

ⅳ.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复杂。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

① 能愿动词的分类:表示意愿的:要、想、原意、肯、敢

表示对情理、事理的判断的:应该、应当、应、该、得(děi)

表示对主客观条件判断的:能、能够、可以

表示准许、允许的:能、可以、可、准、许、得(dé)

表示评价的:配、值得

表示可能的:可能、会、要、得(děi)、能 ② 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A. 绝大多数能愿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这主要出现在答话中。在其他场合的能愿动词有时也可以单独作谓语。

B. 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示疑问。

C. 可以受到某些副词的修饰(但不同的能愿动词能受修饰的情况不同)。 D. 能愿动词的宾语只能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不能是名词或代词(某些熟语除外)。

E. 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

F. 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谓语(其后的成分是宾语),有时可以充任定语(应该的事多着呢,可不一定能实现)。

③ 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A. 只要意义上允许,能愿动词可以连用。

B. 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否定的结构,否定形式的能愿动词也可以带否定的宾语。“(不)配、(不)值得”后不能用否定宾语,这是意义决定的。

C. 能愿动词的宾语包括它后面所有的词语(语气词除外)。有时能愿动词的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动宾结构。能愿动词的宾语中的动词,其受事也可以位于句首成为话题,也可以用“对于、关于”等引导作状语。

D. 关于状语:a.能愿动词本身可以有修饰语,但一般限于副词。

b.能愿动词不能用于由介词“把、被”构成的状语之后,但能愿动词的宾语可以包含由“把、被”等构成的状语。能愿动词前一般还不能用描写性的状语或由“跟、给、向”等介词构成的状语。

c.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整个谓语也可以有状语,一般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或由“对于、关于”等构成的状语,状语可以位于能愿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句首。 d.能愿动词的宾语当中也可以包含状语,包含什么样的状语与充任宾语的词的词性有关。如中心语是动词时,其状语与一般动词谓语句的状语一样,既可以是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对象的词语,也可以是描写性的词语。如果宾语由形容词或主谓短语充任,宾语中能包含的状语就有限了,只能是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的限制性状语。

e.在一个句子中,能愿动词的状语、整个谓语的状语以及宾语所包含的状语,各司其职,不能随意调换。有些词语既可以作全部或能愿动词的状语,又可以作谓语动词的状语,但位置不同,作用不同,使用的场合或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你能明天走吗?VS你明天能走吗?)状语在能愿动词前,表示动作者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的等)有什么意愿或可能做某事,状语谓语能愿动词后则表示动作者打算或可能在何时、何地(或为何目的等)做某事。 4.按所带的宾语分类,动词可分为:

ⅰ.体宾动词:只能带体词(名词、代词、数量词)宾语的动词,这是大量的。 ⅱ.谓宾动词:只能带谓词(动词、形容词)宾语的动词。Eg.进行、加以、开始、希望、从事、受、敢于、企图、觉得„有的动词既能带体词宾语又能带谓词宾语,eg.记得、通指、肯定、表示、研究、准备、同意、看(见)、听、引起„ ⅲ.可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些动词的宾语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很多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也可以带谓词短语宾语,如希望、觉得、怕等。可以带主谓短语宾语的动词,有时宾语超过一个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 ⅳ.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如给、教、送、交等。

5.按照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动词分为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作动词。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可以持续、可以反复进行的,后

边可以用“着”,一般可以重叠。非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是不能持续的,往往一发即逝,后面不能用“着”。

6.动词还可以分为自主动作动词和非自主动作动词。表示动作者可以控制的动作的动词叫自主动作动词,自主动作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一般是动作者有意进行的。自主动作动词可以构成祈使句。表示动作者不能控制动作的动词叫非自主动作动词。非自主动作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

7.下列情况下动词可以单独进入句子,后面不带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或补语: ⅰ.叙述将要发生的(未完成)动作,祈使句也属于此类情况。 ⅱ.叙述一种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文章的标题以及标语口号也属于这种情况。

① 关系动词、表达感情的动词或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动词或动词加上宾语,都可以成句。

② 动作动词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回答问题时,单独构成句子比较容易。但在陈述句中,则需要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等等。

ⅲ.说明或描写一种状态,而不是叙述动作、事件、状态的发生、完成或实现,谓语多为状态动词或由四个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书面语中。实际上在这样的句子里,动作的发生也没有确定的时间。汉语的四字短语具有极强的成句功能,特别时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ⅳ.说话者表达的重点是说明事实、介绍情况,而不在于叙述动作的进行,这时表示动作事件的词语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就是说,这种句子并不是叙述按照时间发生的动作、事件,而好像把动作、事件平列起来,这种句子多由几个分句组成。因为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而不是叙述性的句子,所以标题中也通常没有“了”。

ⅴ.下列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或补语(但句末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① 关系动词“是”“作为”等 ② 表示使动意义的“使、叫、让”等 ③ 能愿动词

④ “觉得、显得、以为”等动词不能用动态助词和补语;“知道、认识、明白、承认、有”不能用补语,通常也不用动态助词,但表示“由不知道到知道”“由无到有”这一改变时,可以用“了”。

8.动词的重叠是指汉语的动词可以重叠起来使用,重叠的动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具有特别的表达功能。 9.动词重叠的方式:

ⅰ.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第二个音节(即重叠的部分)读轻声,即“A?A”式。如果动词是第三声,那么第一个音节变为第二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之间可以加“一”。 ⅱ.双音节动词以词为单位进行重叠,即“ABAB”式,第一个音节重读,第三个音节次重,第

二、四音节轻读。

10.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即表示“少量”。如果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果动作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 11.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

ⅰ.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ⅱ.用于动作未发生——未然时,动词重叠的主要作用是缓和语气,是委婉的表达主观冤枉的一种方式,这是动词重叠最常见的用法。用在表示冤枉的“想、打算、希望”等动词后的动词重叠形式也有这样的功能。动词重叠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表示“少量”这样一种语法意义,说话人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示自己请求、命令、愿望,表示事情不是很费时费力,似乎是不难做到的,从而使对方容易接收,而且由于重叠的动词读轻声,所以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当未发生的动作是比较随意的、不是那么严肃的时,通常也只用动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形式后加上“看”,包含尝试的意思。

ⅲ.用于已然的动作时,重叠的动词之间往往加“了”,所表示的动作持续时间一定很短,一般用于两种情况:

有一些人体动作可以表示大家公认的特定的意思,如摇头表示否定或惋惜,点头表示肯定、称赞或打招呼,拍肩膀表示关系亲密,皱眉表示不满意,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挠头表示没有办法,努嘴、用手指有指示作用,眨眼睛表示困惑不解,伸舌头表示不好意思,等等。即通常所谓的体态语、身势语。这些动作一般持续的时间都相当短,动词重叠式是表达这种动作最常见的方式。

用于一个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的动作,这样用的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动作也有比较随意的意味。表示已然动作时,如果动作须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完成的,就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不是短时的动词也不能用动词重叠形式。

ⅳ.重叠动词可以表示经常性的或没有确定时间的动作,这样用时,句子往往有“轻松、随便”的意味,常常是几个句子连用。动词重叠的ⅲ和ⅳ的两种用法,因其功能不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所以前边可以用表示时间长的状语。 12.可重叠动词的性质:一个动词是否可以重叠,主要取决于该动词本身的性质。而且语言环境不同,表达功能不同,可以重叠的动词 也不完全相同。

ⅰ.总的来说,可以重叠使用的主要时动作动词,而且主要是持续词性动作动词和自主动作动词。持续性动作动词如“看、笑、歇、等、摇、拍”等,也是自主动作动作。有些动词一般表示非自主动作,用重叠形式时,表示的则是一种可控制的自主动作。“哭”一般来说是一个非自主动作,但“让我哭哭吧”的“让”使哭成为了自主动作。“醒”也是不能控制的,只有在叫醒一个人,“使之醒”的时候,才可以用重叠形式。类似的还有“咳嗽”。非自主动作用词不能重叠。 ⅱ.包含尝试意义时,有些非连续性、非自主动作动词也可以重叠。

ⅲ.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有动词重叠的用法,往往包含致使意义。

ⅳ.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可以重叠的多,单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多,书面语动词以及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的少。动词重叠形式也主要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中较少使用动词重叠形式。 13.动词重叠的句法特点:

ⅰ.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使用。动词用了“过、着”等动态助词后,也不能重叠。

ⅱ.重叠的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和宾语。重叠的动词一般不作状语和补语。

ⅲ.重叠动词很少用否定形式,否定的用法多出现于下述两种情况:在疑问和反问句中,这种用法有埋怨的意味;在表示假设、条件的紧缩句中。 14.动词的其他叠用方式: ⅰ.“V来V去”式:

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作反复或交替进行,如“来、去”;也可以是两个同时发生的、意义相关的动词与“来、去”一起用(摇来摆去、推来挡去)。动词后加上“过来、过去”:走过来走过去、说过来说过去。 ⅱ.“V1V1V2V2”式:

有些动词可以按照此形式重叠使用,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意义相关的两个词也可以这样用,如“磕磕拌拌、嘻嘻哈哈”等。动词这样用时,形式与功能都很像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后面常常有“的”;作状语,后面常常有“地”。 15.动、名兼类词有以下几种:

ⅰ.有些动词既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又可指称一种具体事物,词义关系密切,前一种用法是动词,后一种用法是名词。这类动词主要有:摆、包、堆、点、垛、组织、统计、 主编、展览、检讨、领导、声明、通指等。

ⅱ.有些动词有时可以受数量词以及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的形容词(eg.好、大、多等等)修饰。动词这样用时,就不再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如不能用“不”否定,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动态助词“着、了、过”等),而成为名词,即此类动词兼属名词。如:爱好、爱护、保障、部署、表演、创造、抗议、考察、揭发、转折、作用、预感、援助、舞会、启发、飞跃、警告„„ 16.能愿动词分述:

ⅰ.[要] ① 表示有做某事的意愿。表示否定意愿时北方人不用“不要”,而用“不想、不打算”。南方人可以说“不要”。

② 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有“应该、须要”的意思,多用于未然的情况。 ③ 表示“可能、会”的意思,但语气比“可能、会”更肯定,表达否定的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④ 用来表示一种看法、估计,用于比较句。

⑤ “要”还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如表示“索取”“要求”(动词)“将要(副词)”,表示“如果”“要么”(连词)的意思等。

ⅱ.[想] 能愿动词“想”表示“愿望、打算”。与“要”相比,“想”表达的是一种意志,在语义上要强的多。因此“要”前可以加上“一定、非„„不可”这种表示强烈愿望、意志的词语,“想”则不然,可以加上表示程度浅的“有

(一)点儿”。但是“很”只能用在“想”前。“想”还用作动词,意思是“思念、思索”。 ⅲ.[原意]表示主观愿望,有“乐意、喜欢”的意思。

ⅳ.[肯] ① 表示主观愿望,有时包含“做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的意思。

② 表示把有利的事情、条件斤两让给别人,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可以说“自己不肯„„”。 ③ 表示同意别人的要求。

ⅴ.[敢] 表示有胆量、有勇气做某事;表示有把握作出某种判断。

ⅵ.[应该、应当、应、该] ① 表示事实上或情理上的需要,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

② 表示估计或推测,也是建立在第一项用法的基础上。

③ “应该、应当”的用法基本一样,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后边可以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可以用于书面语,也可以用于口语。“应”和“该”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主谓短语作宾语。“应”多用于书面语,“该”多用于口语。

ⅶ.[得děi]①表示情理上或事实上需要,比“应该”语气更肯定,而且更口语化。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用、不必”,口语中可用“甭”。

②表示估计、推测,在语气上比“会”更肯定。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用“不会、不可能”。

ⅷ.[能、能够] ① 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② 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

③ 表示情理上许可,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④ 表示“准许”,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在陈述句中,第③④二义的肯定形式用“可以”。

⑤ 表示估计。

⑥ 表示善于做某事。 ⅸ.[可以] ① 表示主观上具有某种能力。

② 表示具备某种客观条件。上述两义在陈述句中,否定意思用“不能”或可能补语。

③ 表示情理上许可。在陈述句中表达否定意思时,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④ 表示“准许”。在陈述句里,表达否定意思是,可以用“不可以”,更常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时用“不行、不成”。

⑤ 表示“值得”的意思,否定时用脑“不值(得)”。 ⅹ.[准、许]表示“准许”的意思,在陈述句中多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可以”。

xi.[得dé]表示“许可”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在陈述句中一般只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形式用“可以”。“不得不”的意思是“只 好”。

xii.[配] 表示“有资格”的意思,前面常常有“只、才、最、不”等副词(疑问句除外),多用于口语。

xiii.[值得]表示“有价值”的意思,否定式可用“不值得”,也可用“不值”。 xiv.[可能]表示客观的可能性,一般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或虚拟的情况。“可能”也用作名词,意思是“可能性”,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也许、或许”的意思。 xv.[会] ① 表示经过学习而后具有某种能力。“会”VS“能”:“会”表示学而后能,不需要学的,只能用“能”,不能用“会”。表示某种效率时,用“能”。

② 表示可以实现,已然、未然的情况都可以用。“会”还用作动词,表示“善于做某事”。 第五章 形容词

1.在各个词类里,形容词的构成方式最为多样。形容词由以下四种方式构成:①单音节形容词;②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③带词缀的

形容词;A.由一个音节的重叠形式构成的后缀,B.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后缀,在形容词与后缀之间还有“里、了、不”之类的

嵌音,嵌音都读轻声,此类后缀具有厌恶的感情色彩;C.前缀(稀巴烂、滴溜圆);④由一个名词语素或动词语素与一个形容词语素

构成的复合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语素所表示事物与形容词语素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雪白、滚热、笔直。

2.按照能在句子中充任什么成分,可以把形容词分成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我们把既能做谓语又能做定语的形容词叫做一般形容词,绝大多数形容词属于一般形容词。一般形容词通常可以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多数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非谓形容词指只能修饰名词(一般后面不用“的“)作定语,不能充任谓语、补语等成分,有些语法著作把此类形容词叫做区别词。

还有少数形容词如“多、少、够”等,一般只能作谓语、补语,不能单独作定语修饰名词,“多、少”作定语时要与副词结合,后面不必加“的”,eg.很多书。“够、对、错”通常不作定语,但可以作谓语和补语。 3.非谓形容词VS一般形容词:

ⅰ.非谓形容词只能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状语、补语等,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这类“的”字短语可以作宾语。 ⅱ.非谓形容词要用“非”而不是“不”来否定。

ⅲ.非谓形容词多不能用“很”修饰,但“个别、主要”等可以用“很”修饰。 ⅳ.目前出现的新的非谓形容词使用范围很窄,只用来构成科技名词或科技名词短语。

4.按照表达功能,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性质,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其进入句子时,句法上有很多性质。状态形容词形式比较复杂,功能上主要是描写性的,表示事物的状态,包括带词缀构成的形容词和一个名素或动素与一个形素构成的复合形容词,以及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5.我们把“大、长、粗、厚、高、胖、热、好、积极、美、聪明、快、熟”等称为正向形容词;把“小、短、细、薄、矮、瘦、冷、坏、消极、丑、笨、慢、生”等称为负向形容词。在比较句中,用“没有”表示比较时,通常只用正向形容词,但表示天气“冷热”,以及表示人体“胖瘦”的没有这个限制。在与表示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连用时,也会因形容词的方向性不同而不同。 6.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有(可与动词相区别):

ⅰ.性质形容词一般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带词缀的形容词以及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本身包含程度意义,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ⅱ.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有些形容词有时可带宾语(表示使动意义),这时这些形容词就兼属动词类了,这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现象。

ⅲ.单音节以及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和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与动词重叠形式不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的方式(AABB)也与动词不同。 7.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ⅰ.作定语: ① 性质形容词直接作定语(不用“的”)是有条件的。在不用“的”的“形名”短语里,哪些形容词和哪些名词配合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没有语义或语法的根据,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由于经常组合凝结成的,是习惯性的,因此对学汉语的人来说,不用“的”的“形名”短语是需要逐一去记的。

② 性质形容词如果加上程度副词或重叠起来,后面再用“的”与名词搭配就很自由了。而有些性质形容词包含不止一个意义,即在与不同的名词组合时的意义可能不同,eg.老工人、老朋友、老同学。这种由同一形容词构成的“形名”短语,在其他语言中有时用不同的形容词表达,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③ 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都要用“的”,只要语义能够搭配,与名词的结合是自由的。

④ 在口语中,形容词更常作谓语,在书面语或正式的口语中,形容词常作定语。 ⅱ.作谓语:

① 性质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一般只能用于对照、比较的情况,这是因为汉语的形容词本身包含比较的意思。在没有对照、比较意味的句子里,只用一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会使人感觉句子不完整,所以要在形容词前加上程度副词“很”,这里的“很”表程度的意思很弱,在形容词前加上其他副词或其他成分也可以,eg.外边风特别大。/他哥哥非常聪明。

② 在状态形容词里,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带词缀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但后面要用语气助词“的”。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这类句子往往作为一个分句,出现于复句中。Eg.街上漆黑,„„ ⅲ.作状语:

① 性质形容词大都不能单独自由的作状语,只有“多、少、早、晚、迟、快、慢、难、容易”等可以单独作状语。有些单音节形容词虽然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有很大限制,只能修饰个别的词。如“轻”一般只修饰“放、弹”等。类似的短语如“高举、高喊、紧握、粗通、粗看、静听、怪叫、重创”等。双音节形容词在口语里很少单独作状语,多采用重叠形式。有些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只出现在书面语中,eg.愉快地生活、激动地表示„„

② 状态形容词有些可以作状语,后面一般要用“地”。 ⅳ.作补语:

① 性质形容词可以单独作结果补语:看明白、晾干。

各类形容词都可以作情态补语,其限制基本与作谓语的情况一样。即性质形容词单独作情态补语有比较、对照的意味。性质形容词作一般的描写性的情态补语时,后面要用“的”。

③ 由名词、动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补语,eg.站得笔直、涨得通红

ⅴ.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作主语时,对谓语动词有要求,谓语动词必须是:①某些系词,如“是、像”;②“使、让、叫”一类表示致使意义的词;③能愿动词;④形容词。 8.形容词的重叠:

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① 按AA式重叠。在口语中,有些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可以儿化,念第一声并且是重音所在。在庄重正式的场合或朗诵非口语化的文学作品时,重叠的音节不儿化,也不变调。

② 重叠形式的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补语时,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一般不表示程度深,但描写作用很强,而且包含喜爱的感情色彩。两个语义相关的单音节形容词有时可以对举后重叠,有不整齐划

一、纷繁不一的意思,eg.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些词语形式上与形容词重叠式类似,但实际上是一种熟语,如“多多少少”意思是“或多或少”。 ⅱ.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①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AABB式和A里AB式。

② AABB式(完全重叠式),在口语中第二个音节可念轻声,第三音节念第一声,第四音节也念第一声,儿化并且是重音所在。在正式场合,第一音节重读,第二音节为轻声,第三四音节正常。双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作状语、补语时,也表示程度深;作定语时描写作用更强,表示程度的作用不明显;作谓语时取得了单独作谓语的资格,同时具有描写作用,这种句子也多作为分句出现于复句中。有的双音节形容词只有完全重叠式,没有基本式,如:大大咧咧、病病歪歪。 ③ A里AB式(不完全重叠式):重叠时声调不变,重音在第一音节上,第二音节(嵌音“里”)读轻声,第三四音节次轻,有时重音可落到第四音节上,使语气更重些。不完全重叠式含有厌恶、轻蔑的意味,能这样重叠的只限于包含贬义的形容词。

ⅲ.由动词、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的重叠:ABAB式,一般包含程度深的意思。

◇注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重叠。能重叠的多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音节形容词不能重叠的多些,单音节形容词和名素、动素+性素构成的形容词绝大多数都可以重叠。 9.形容词的兼类:

ⅰ.形容词兼副词:有些形容词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意义有所改变,语法功能也与副词相同,这时应属于副词。主要有:直(不断地)、怪(很、非常)、老(总是)、全(都)、白(徒然)、光(只、单)、快(时间接近)、偏(只有、就)、死(不灵活、程度高等)、早(很早以前)、真(的确、实在)、干(徒然)。这些副词都只用于口语。

ⅱ.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如果能带宾语(常表示使动意义)或能按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ABAB式,表尝试、短时等义),就兼属动词。

① 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的:红、温、匀、晃悠、明白、麻烦、冷淡、端正、横、省、累、饿、多

② 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无形容词重叠式的:习惯、充实、清醒、健全、普及、滋润、孤立、讲究、公开、缓和、挤

③ 能带宾语,不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但有形容词重叠式的:厚、乱、黑、脏、多、少、苦、死、破、哑、勉强、模糊

④ 能带宾语,不能重叠的:聋、瘸、瞎、对、错、差、涣散、焕发、坚定、固执、讨厌、忠诚、便宜、松懈、冤枉

⑤ 不能带宾语,能按动词重叠方式重叠,并有形容词重叠式:高兴、热闹、安静、凉快、轻松、唠叨、痛快、舒服、漂亮、干净

ⅲ.形容词兼名词:当形容词能指称一个具体事物或具有名词的某些语法特征(能受数量词和表示性质、数量的形容词修饰)时,就兼属名词类。这种兼类的形容词数目有限:横、竖、苦、规矩、秘密、便宜、保险、方便、热闹、困难、痛苦、烦恼 第六章 副词

1.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

或否定的情况,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副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

ⅰ.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充任状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也可以修饰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这样、那样、这么着”等。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但是当这些词语作谓语时,则可以受表示时间、范围等方面的副词修饰。少数表示范围、否定的副词,有时可以限制名词(短语)、代词或数量词。 ⅱ.副词一般不受另一个词的修饰。

ⅲ.副词不能单独成句,一般也难以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也许、一定、别、差不多、当然”等能用来回答问题,这种副词单独回答的句子多见于口语。 ⅳ.有的副词还可以充当补语,但只限于表示程度的“极、很、坏、死、透”等。前面的词语为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

ⅴ.有的副词在句中可以起关联作用,常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连接两个短语或分句。

① 用单个副词关联的:说干就干。死也不投降。

② 用两个相同的副词关联的:那座楼又高又大。我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 ③ 用两个不同的副词关联的:再困难也不怕。非学会不可。

④ 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连词或介词关联的:不管多困难也得学会。刚来中国时,我连一个汉字也不认识。 3.副词的分类(按意义分):

ⅰ.表示时间的:刚、刚刚、已经、曾经、早、就、早先、正、将、永远、从来、随时、老、总、忽然„„

ⅱ.表示范围的:都、全、统统、一共、独、仅仅、只、一概、净、一味、单、光„„

ⅲ.表示重复、频率的:又、再、还、也、屡次、再

三、常常、经常、时常、往往、不断、反复„„

ⅳ.表示程度的:极、很、挺、怪、太、非常、多么、几乎、尤其、过于、比较、可„„

ⅴ.表示语气的:可、幸亏、多亏、难道、何尝、居然、究竟、到底、大约、也许、倒、明明、敢情„„

ⅵ.表示肯定的:不、没(有)、一定、准、未必、必定、必然、未、别、莫、休、勿„„

ⅶ.表示情态的:显然、已然、仍然、逐步、逐渐、渐渐、亲自、擅自、百般、毅然、互相、特地„„ 4.[都]:

ⅰ.[都]主要表示范围,用来总括它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在句法结构上是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都]所限定的事物没有例外的发生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或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在[都]总括的内容不确定时,可以靠语言环境或说话人的逻辑重音来确定。副词[都]在句中应该放在它所总括的词语后。

ⅱ.副词[都]常用在下面几种情况,有时候[都]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① 句子的主语为复数事物,要突出“全部”的意思时,谓语中常用“都”。[都]也可以总括介词的宾语。有时[都]所总括的词语可能省略了,没有在[都]前面出现。当[都]总括的名词都充任话题的时候,[都]字必不可少。

② 句子里有“每、各、所有、一切、全部、这些、那些”以及“随时、到处、任何”等类词语时,谓语中一般都要用“都”与之呼应。名词或量词重叠使用时,含有复数的意思,谓语里也要用“都”。

③ 句中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怎么”等时,谓语中要用“都”或“也”与之呼应。这时“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表示周遍性的意思,不是单数。

④ 句中有“无论、不论、不管”等连词时,谓语或第二个分句中要用“都”与之呼应,这也是因为“无论”等涉及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情况。常见的格式是“无论(不论、不管)„„都/也”。

⑤ 由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哪+数量词、哪+几+量词”构成的疑问句常用“都”,“都”轻读。这时“都”要放在谓语动词前,总括后面疑问代词所询问的内容。回答这类问题时,不能都用“都”。这些问句之所以用“都”,是因为问话人假定答案不是单数,如果不用“都”,就不足以表示出这种假定,从而会引起听话人的误解或不快,但是“都”又不能放在所总括的名词(在句末)后。答句中所以不再用“都”,是因为“都”前的名词等是单数。在口语里,“都”有时直接用在疑问代词前,eg.今年暑假都谁想回国探亲? ⅲ.[都]的其他用法:

① 常与介词“连”、副词“甚至”、数词“一(+量词+名词)”搭配使用,出现于句子的话题对比焦点后。常见的格式有“连„都„”、“甚至„都„”、“一„都„”。有时,只用一个副词“都”,也表示同样的意思。“都”前也可以是数量词(短语)。“都”也可以出现在话题对比焦点后。

② 表示“已经”的意思,“都”轻读,句尾用“了”。“都”后可以有“快、快要”等时间副词。“都”后可以是数量短语。 5.[只]:

ⅰ.“只”是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限定”,在句法上它修饰后面的动词(短语),在语义上,限定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其所涉及的事物的范围。

ⅱ.“只”限定动词的宾语,一般情况下,“只”总用在主语后,谓语动词前,在语义上可指向动词后面的宾语。“只”在语义上可以指向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指向宾语的定语。

ⅲ.“只”限定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这种用法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只”用在谓语动词前,后边通常有一个语义相关的否定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进行补充。

②句中有能愿动词,“只”用在能愿动词前,限定能愿动词及其后边的词语。 ③有时,前一分句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的“只”限定一个范围,对前一分句进行补充。

ⅳ.“只”与数量词连用时,表示数量少,“只”仍然要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不能与数量词直接连用。

①“只”限定宾语前数量定语。Eg.我只买了一条鱼。 ②“只”限定动词后的时量补语、动量补语或数量补语。Eg.我们只见过一次面。 ③“只”前有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后有一般的数量词语,或时间词语在后、一般数量词语在前,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语义不同,“只”修饰谓语动词后的数量词语,表示数量少、时间短。

④有时,“只”可以直接用在名词短语前。这种用法是有条件的,要求名词短语是句子的谓语,或是主语;名词短语作宾语时,不能这样用。“只”的这种用法与“只有”相当。

ⅴ.“只”用在双宾语句里,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但语义指向比较复杂,需要靠上下文、语言环境和句子的逻辑重音来确定。

ⅵ.“只”用在兼语句里,有两个可能的位置: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或用第二个动词前,“只”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只”用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它的语义指向可以是第一个动词后的兼语,或第二个动词,或第二个动词的宾语,视重音而定。“只”用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指向第二个动词的宾语。 ⅶ.“只”用在连动句中,可放在两个位置上:在第一个动词前,或在第二个动词前。在第一个动词前时,“只”语义指向动词宾语;在第二个动词前时,语义可以指向动词,也可以指向宾语,也可以是宾语的数量定语。在谓语比较复杂的句子里,“只”的语义指向也较复杂,在运用和理解时须加以注意。 6.[最]:

ⅰ.“最”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意思是“极端、超过同类事物”,常用于比较。“最”可以用在形容词、能愿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喜欢、恨、可怜等)的前面,“使、让、叫”等动词前也可以用“最”。“最”在句中作状语,所比较的事物有时并不出现。

ⅱ.“最”也可用于不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情况,后面多为“高、低、大、小、长、短、快、慢、早、晚、多、少、粗、细、冷、热”等形容词,“最”表示在性质、状态、时间、数量等方面的极点,常用于估计或提出某种限制。由于“最”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可以用在某些方位词的前面,表示方位的极点。 7.[更]:

“更”是程度副词,用于事物自身发展各个阶段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比基准的程度或情况又进一层。“更”多用于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前,作状语。“更”还常用于“比”字句中,比较句中用“更”时,是先肯定某一事物已经具有某一性质状态。“更”后可以用否定副词。 8.[比较]:

“比较”是程度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不太高的程度。非常冷>很冷>冷>比较冷。“比较”不常常用于比较,而只表示具有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一般不能用否定副词,如不能说:今天比较不热。 9.[稍微]:

“稍微”也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不高,可用在形容词(短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在形容词或动词后一定要用表示少量的数量短语,如“一点儿、一些、一会儿、一下”等,或表示短时少量意义的动词重叠形式。“稍微”和形容词之间可以加上“有一点”。“稍微”后面还可以用表动作短暂的副词“一”,后面再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短促或程度不深,这样用时,后面往往紧跟着另一个分句。跟“稍微”的意思和用法相似的还有“稍、稍稍、略略”。

10.[曾经、已经、刚]:

ⅰ.这几个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表示在过去某时间里发生的动作行为或状态。

ⅱ.曾经VS曾:都表示过去发生过某动作行为或状态,并在说话之前已中止。“曾”与“曾经”功能相同,只是书面色彩更浓。

① 动词(短语)前用“曾经”时,后面常用表示经验的动态动词“过”,即“曾经+动词+过”。

② 动词后可用动量补语或时量补语。

③ 表示否定时,一般用“没(没有)”来代替“曾经”,也可以用“曾经”,后边再用“没”,也可以用“不曾”,书面语色彩更浓。

ⅲ.已VS已经:功能相同,可以互换,“已”主要用于书面语,“已经”表示在说话前或某一特定时间前,动作状态就发生了,到说话时或某一特定时间,其结果状态仍然存在。“已经”后可用否定副词,还可以用于将来的时间,而“曾经”不可以。

ⅳ.刚VS刚刚:功能、用法相同。可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前或某一时刻前不久。“刚”比“刚刚”更常用。

刚VS刚才:①“刚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

②用“刚才”的句子末尾可以用“了”,用“刚”的句子末尾不能用“了。”

11.[快(快要)、就(就要)、将(将要)]:

ⅰ.这三个都是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或即将发生。“快、就”表示最近的将来。

ⅱ.“快、就、将”经常和“要”连用,组成“快要、就要、将要”。“将”和“将要”多见于书面语,口语里多用“快(要)、就(要)”,

而且“快要”或“就要”比“快、就”表示的时间更紧迫些。用这些副词时,句尾常用语气助词“了”。常见的格式有“快„„了” “快要„„了”“就要„„了”。

ⅲ.表示时间时,“就”有“立刻”的意思,单用时多数情况下不用“了”。“就要„„了”比“快要„„了”表示的时间还要快些、紧迫些,而且“就要”前可以用表示时间的状语。“快(快要)„„了”前面除了可以用“已经”和表示“已经”意义的“都”外,一般不能用时间词语。

12.[在]:副词“在”表示动作的进行,可以和也表示动作进行的“呢”一起用,可以和表示动作持续的“着”一起用。 13.[还]:

ⅰ.“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继续进行或状况继续存在,含有“仍然、依然”的意思,此外,“还”也可以用于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的 动作和状态,句中有“会、要、想”等能愿动词。

ⅱ.表示除了提到的情况外,另有增补。“还”表示这个意义时,前面常有“不但„„”“除了„(以外)„„”“既„„”等与之呼应。

ⅲ.表示在程度上或数量上更进一层,意思与“更”一样,比“更”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比”字句。

ⅳ.表示“勉强”的意思,把事情往小、轻、低里说,后面多为褒义形容词。 ⅴ.“还”表示“尚且”的意思。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一种让步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进一部推论的结果。这种用“还”的句子,隐含着“连„„”的意

第四篇:人生如水、如水人生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细述。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商人说:“有些领悟了。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智者摇头。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也许要给我们的人生一个转折。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情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快乐。

第五篇:女子倾城诗歌

众人群中她如同天山之上圣洁的雪莲花

孑然走过

宛若情窦初开的仙女“织画”

梦幻一般的场景

梦幻一般的女子

她的倾城之貌

为何不肯短暂的回眸,留我少许的牵挂?

我问月光

她从何来,要往何去?

月光说:

她是从天堂到地狱路过人间的过客

因情而困,已为情伤

我又问月光

她为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月光说:

人间苍凉,无份无缘

用情男子颇多,却无一深情者抚她泪眼婆娑

她一貌倾城

彼时已勾我三魂七魄

她背影朦胧

此刻仍扰我心神难定

长裙飘舞,留眼角一道明眉

目光追索

背影却悄然离去

泪落我心之处

如遇半世离伤

我已知

明媚之景,不该有半首悲曲

时光无奈?

若再次相遇

我愿用温暖的微笑

融化那层浅淡的冰冷

上一篇: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下一篇:一岗双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