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段家煤矿情况

2024-04-24

大段家煤矿情况(精选5篇)

篇1:大段家煤矿情况

受安徽大段家煤业有限公司委托,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承担《安徽大段家煤业有限公司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并初步完成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有关规定,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二次公告,以便进一步征求公众意见与建议。

一、建设项目简况

项目名称:安徽大段家煤业有限公司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工程项目。

项目性质:新建项目。

建设地点:安徽省涡阳县青疃镇境内。

项目简况:大段家矿井井田面积25.46km2,探明资源/储量98588kt,其中煤炭资源/储量50766kt,天然焦资源/储量47822kt;共有设计资源/储量22840k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7078kt。设计矿井生产能力0.6Mt/a,生产服务年限为44.3a。矿井总用地20.265hm2;其中工业场地总占地面积10.0hm2,其他设施场地占地面积8.02hm2,场外公路占地面积2.245hm2。建(构)筑物总占地面积约4.28hm2。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37770.47万元。工程建设工期为矿井建设工期工期36个月,选煤厂建设工期10个月。

矿井设计采用竖井、主要石门及大巷开拓方式;二个水平开采(-740m水平和-1000m水平);设计推荐采用走向长壁和倾斜长壁采煤方法。大段家矿井在地面设置1个工业场地,矿井及选煤厂的全部地面设施均布置在工业场地内,矿井主体工程有主井、副井、风井,空压机站、通风机房、泥浆搅拌站、瓦斯抽放站等;辅助工程有变配电房、锅炉房、临时矸石堆场、矿井水净化站、生活污水处理站等;储运工程有加盖储煤场、矸石仓、场外公路等;公用工程有行政办公楼、职工公寓、给水排水及消防等设施。

选煤厂原煤洗选采用50~0.5mm重介分选方法。选用重介质旋流器无压入料工艺。主体工程有主厂房、矸石仓、浓缩车间、压滤车间、物料输送栈桥及转载点等。主要资源及能源消耗:矿井生产、生活总用水量约2755.5m3/d;其中水源井供水958.8m3/d,利用处理后的矿井排水1796.7m3/d;全矿区总装机容量矿井28007KW,选煤厂800kW,总用电负荷10325kw;生产、生活热源采用锅炉供热,用热负荷约295.71万W,年耗煤量约7560t。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概述

1.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是锅炉废气污染物及物料输送、装卸、交通运输扬尘等。

2.地表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矿井排水和生活污水,其中矿井排水量约7395.3m3/d,生活污水245m3/d;主要污染因子有:SS、COD、BOD5、NH3-N、石油类。

3.噪声污染主要是工业场地内的设备噪声及道路交通噪声,类比监测设备噪声为85~98dB(A)之间。

4.固体废物主要是矿井排放的煤矸石和选煤厂排放的洗选矸石,排放量分别为10.8万t/a和14.2万t/a。

5.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全井田开采结束,地表塌陷影响范围约24.08km2,在地表沉陷范围内生态环境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6.水土流失影响主要是建设期,工业场地内主体工程及辅助设施建设,地表开挖与扰动暴雨冲刷易产生水土流失;另外,在矸石堆场、矿区公路修建等也易引起水土流失。

三、环境污染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锅炉烟气采用冲击湿法高效脱硫除尘器,其除尘效率达96%,脱硫率45%以上,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烟尘、SO2排放浓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第Ⅱ时段二类区标准;矸石临时堆场扬尘利用水冲扩堆系统人工适时洒水抑尘;道路扬尘利用矿井设计配置的洒水车适时洒水抑尘。矸石堆表面含水率保持在6%以上,道路路面保持一定的湿度,可有效抑制扬尘的产生。2.水污染防治措施

矿井水采用净化处理措施,矿井排水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中“新(扩、改)”排放标准后,部分回用与生产和绿化用水等,多余部分外排;工业场地生活污水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措施,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838-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3.噪声控制

工业场地内强噪声源,分别采取消声、隔声和减振等综合控制措施;使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工业场地外附近环境敏感点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区”标准要求。4.固体废物处置

根据进出毒性试验,矿井排放矸石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的“Ⅰ类场”工业固体废物,矿井建井期间全部回填工业场地或临时存放临时矸石堆场,矿井生产初期的矸石堆置在临时矸石堆场,塌陷区形成规模后,所有矸石全部运往沉陷区进行回填或进行综合利用;锅炉灰渣主要供给附近建材厂烧制砖瓦。

5.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建设项目除各类污染物要求处理达标排放外,同时实行SO2、NO2和COD、NH3-N排放总量控制;本项目SO2、NO2和COD、NH3-N排放量满足亳州市环境保护局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要求。6.生态环境保护

●对采煤沉陷区采取整治与修复措施;沉陷深度较浅地带恢复农用地或其他用地,较深的季节性集水区可采取挖沟排水方式,恢复农业耕种,对于长年技术区,则发展水产养殖业。

●水土保持措施分别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防治目标是: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以上,工业场地内植被覆盖率达到15%以上。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1.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为新建设工程项目,由安徽大段家煤业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以股份制开采煤炭资源。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同时符合原《安徽省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和涡阳县矿产资源规划。2.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现状监测,地表水界洪新河水体中COD、BOD5和氨氮均超标,其它监测指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质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中TSP、SO2日平均浓度和SO2小时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声环境现状尚好,环境噪声现状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地下水水质除氟化物外,均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要求。

3.主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生态环境影响

大段家井田地处淮北平原,煤炭地下开采后,直接导致地表塌陷,根据预测,地表塌陷影响面积约为24.08km2,其中,季节性积水区约为8.11 km2,常年积水区约为2.59 km2,地表塌陷将对项目区内的农田生态环境和村落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但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2)大气环境影响

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通过采用高效脱硫除尘器,预测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烟尘、SO2、NO2的落地浓度,其占标率均小于10%,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小。道路扬尘和临时矸石堆场,评价要求适时洒水,只要适时洒水抑尘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小。

(3)地表水环境影响

大段家矿井排放的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均采取相应的污水措施,处理后排放的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均满足当地环境保护局确认的污废水排放标准要求,矿井排水对地表水会增加污染负荷,但对地表水水质影响小,在特别旱季年份,矿井排水可为农田提供一定的水源。

(4)地下水的影响

大段家井田地层有四个含水层(组)和三个隔水层(组),煤矿地下开采排水主要来自第四系的四含水(组)和煤系地层的裂隙水,对于有供水意义的第四系上部一、二、三含水层(组),由于受三隔水层(组)的阻隔作用,影响很小,因此,煤矿排水对分散式得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影响小。(5)声环境影响

在对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主要噪声源采取隔声、消声、吸声和减震等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后,经预测厂界噪声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的2级标准要求,对工业场地周围的2个村庄的声环境敏感点预测结果表明,噪声影响值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区标准,因此,评价认为,项目排放噪声对区域声环境影响小。

(6)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排放的固废主要是矿井掘进矸石、选煤厂洗选矸石以及少量的生活垃圾,矿井建井期间排放的矸石主要用于平整工业场地,生产初期的矸石送临时矸石堆场临时堆存,对临时矸石堆场设置拦渣墙、积水沟和沉淀池,防止矸石淋溶水对地表水产生影响,同时对临时矸石堆场适时洒水,消除矸石扬尘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在采取措施后,评价认为,矸石临时堆场对环境影响小,地下开采形成地表塌陷区后,除可综合利用的矸石外,剩余部分全部送塌陷区回填,以消除矸石堆场对环境的影响。生活垃圾全部送当地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

(7)评价认为,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工程项目建设期和生产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和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按照评价报告中提出的生态环境整治措施、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防护措施等进行实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和总量控制制度,就能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降低至最小程度,做到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同步。通过治理后,预测结果表明,该项目污废水排放和扬尘污染,对区域地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影响较小,不会改变其现有环境功能。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认为,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范围:受本项目开发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关注该项目的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

主要事项:

①对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②对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保护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③对大段家矿井及选煤厂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意见。

篇2:大段家煤矿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在我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北京市西山3家煤矿在岗职工, 共计10 200名作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了解井下作业环境状况、调查劳动条件、劳动时间, 劳动方式和防护情况。

1.2.2 一般人口学情况

包括详细询问职业史、个人史、既往史、耳科常规检查、纯音听阈测试等。作业工人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资料。

1.2.3 纯音听阈测试

听力测定按GB/T 7583和GB/T 16403的标准, 用MIDMAET622纯音电测听, 检查时工人应离开噪声环境24 h以上, 分别测试左、右耳纯音气导听力, 必要时测骨导听力。听力损伤根据听力损伤程度和类别, 结合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2], 经过年龄修正后, 分为4级, 分别为:1级, 双耳高频听阈异常, 但平均听阈<40 d BL;2级, 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 BL;3级, 高频听阈平均≥40 d BL, 如出现语频500、1 000、2 000 Hz中任一频率听阈>25 d BL;4级, 如双耳对称性出现高频听阈损伤平均≥40 d BL, 伴有双耳语频的下降, 较好耳平均语频>25 d BL (疑似职业病) 。另外还有其他耳聋。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资料整理,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用构成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煤矿井下作业主要有掘进、采煤、钻工以及电焊、通风和维修、机车等其他作业工种, 工作环境较恶劣, 劳动条件较差;生产方式为半机械生产, 劳动强度较大, 噪声接触时间6~8 h, 除防尘口罩外, 无其他防护措施。3家煤矿共调查10 200名作业者, 年龄16~55岁, 平均为37.3岁, 其中男性为8 481人, 女性为1 719人, 工龄0.5~37 a, 平均为11.29 a。

2.2 现场测定

根据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A、B、C 3家煤矿井下噪声进行了测定, 选择工人较集中的作业地点, 共测噪声作业点数56个, 噪声超标点数为29个, 超标率为51.79%。测定结果表明, 噪声性质基本上是稳态噪声, 其中掘进以高频噪声为主, 其他以中高频噪声为主。见表1。

2.3 不同级别听力损伤情况

其中4级听力损伤 (疑似职业性噪声聋) 的检出率为0.5%, 总的听力损伤检出率为12.75%。见表2。

2.4 不同年龄听力损伤情况

将以上结果按年龄分组, 听力损伤情况见表3。随着年龄的增加, 1~4级听力损伤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不同工龄听力损伤情况

将作业工人按工龄分组, 听力损伤情况见表4。随着工龄的增加, 1~2级听力损伤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煤矿接触噪声作业人群数量庞大, 煤矿井下存在多种强噪声源, 噪声强度多数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噪声对人体最常见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据文献报道, 职业噪声接触引起的听力损伤前10年发展较快, 且主要发生在高频段, 随后进入一个缓慢的平台期, 如在没有个人防护措施下继续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听力损伤将逐渐累及言语频率, 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性听力损伤———噪声性聋。众多资料显示, 噪声对听力的损害主要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的时间、噪声的频谱特性、个体敏感等因素有关[3]。胡佩瑾等[4]在煤矿井下工人噪声性听力损伤与噪声聋调查中, 发现9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倪蕾等[5]调查的某锅炉厂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伤检出率为58.10%。本样本中井下作业工人中听力损伤的检出率为12.75%, 较上述检出率低, 考虑与大型国有煤矿目前机械化程度较高, 工人防护情况较好有关。1和2级听力损伤为单纯高频听力损伤, 合计检出率为7.84%;煤矿噪声聋出现的年龄组为20~30岁, 工龄为5~10 a, 随年龄和工龄延长发病率增加, 符合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规律。并与王建新等[6]的研究基本一致。目前, 噪声性耳聋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 预防其发生十分重要。煤矿从业人员多, 噪声危害严重, 应加强劳动保护, 改革工艺流程, 对噪声源采取消声、隔声措施, 以降低井下作业工人听力损伤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卫东, 多彩虹.某煤矿井下噪声危害现状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 23: (6) :342-344.

[2]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S].

[3]陈海玲, 林琳, 刘俩燕, 等.噪声性耳聋的调查分析[J].环境与职业卫生, 2006, 33 (6) :948-949.

[4]胡佩瑾, 刘毳, 孟辉, 等.煤矿井下工人噪声性听力损失与噪声聋调查[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0, 2 (1) :16-17.

[5]倪蕾, 姚勇, 李济超, 等.某锅炉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1, 24 (1) :16-19.

篇3:大段家煤矿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 能源紧缺是一个长时期的话题。煤炭作为一种基础能源, 被世人广泛瞩目。湖南省是一个缺煤的省份, 更好地进行对该地区煤矿勘查, 缓解该地区能源的十分紧缺的现状, 值得探讨。

1工程概况

秀家祠堂煤矿位于涟源市城北约27 km, 行政区划属涟源市江镇和古塘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1°37′15″-111°40′45″, 北纬27°54′15′-27°48′00″, 由30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15.36km2。勘查区交通便利。

2勘查的目的及主要工作内容

(1) 确定勘查区内的地层层序, 划分含煤地层, 控制煤系露头位置, 查明勘查区的控煤构造形态, 初步评价勘查区构造复杂程度。

(2) 查明含煤岩系中煤层层数、厚度和分布范围, 确定可采煤层的煤类及煤质特征, 评价煤层的稳定程度。

(3) 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现状与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4) 估算控制的内蕴经济源量 (332) , 推断出内蕴经济资源量 (333) 和预测的资源旱 (334) , 满足未来矿井建井设计的资源储量要求。

3区域地质

勘查区位于晏家铺向斜北部北西翼, 北起大芯坳 (原立新煤矿) , 南至凤形山、水口山, 走向长8.00 km, 晏家铺向斜轴向NNE-SSW, 为一向北扬起的向斜构造, 是勘查区内主要构造。勘查区地层倾角变化在向斜不同部位及次级褶皱中表现不同。湘中煤田的聚煤坳陷受东西向构造基底上发育的北东向断裂褶皱带控制。涟邵煤田自西向东可划分三个不同的断褶带, 其中部构造带位于集云断裂带和凤冠山断裂带之间, 由宽缓完整的向斜, 陡窄的背斜组成隔档式褶皱。区域地层出露较全, 由新到老详简述见表1。

4煤体结构特征

4.1 煤体结构类型分类

在进行煤体结构特征研究时, 采用勘探阶段的岩芯描述和测井解译与生产阶段井下实际观测描述。对于测井资料运用视电阻率曲线和伽马一伽马曲线进行解译, 其原理是在煤系地层中, 煤层与夹矸相比, 具有明显的高阻异常, 视电阻率曲线在煤层处出现正负两尖峰。煤与围岩及夹矸相比, 煤层的密度都比较低, 泥质含量增高, 所以煤层在伽玛一伽玛散射曲线上异常幅值增大, 密度 (人工伽玛) 曲线呈小波动低平值, 起伏较小, 见图1。构造煤与原生煤相比, 其裂隙和孔隙发育, 密度较小, 因此构造煤表现为高异常。

4.2 秀家祠堂煤层结构特征

(1) 本次测井工作使用的仪器为重庆仪器厂生产的JGS-1B型系列数字测井仪。测井曲线解释了该区测井的10个钻孔均见有煤层, 有煤层13层, 其中可采煤层8层, 不可采煤层5层;对所有可采煤和临界可采煤层都作了1∶50放大曲线, 煤层的定性、定厚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效参数, 定性可靠, 分层原则合理。根据《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质量验收标准, 对测井的可采煤层进行评定, 7层可采煤层评为优质。由于钻孔资料利用受到了限制, 能利用解译的钻孔较少, 因此还进行了井下实地观察, 其软煤呈条带状分布, 浅部薄, 深部厚, 东部拐头厚度大, 与煤层分布情况基本相似。而煤层的原生结构保存较好, 只是在构造复杂地段, 煤体结构破碎严重, 构造煤发育。

(2) 通过井下观察发现, 煤层煤体结构破坏, 煤层层面不清晰, 煤层原生沉积构造受到破坏, 无法进行煤分层的划分和观察, 仅少量破裂煤内可以看到不连续的条带状结构, 但上下界限一般不清晰, 上下分层以构造不整合接触。所测钻孔1∶200和1∶50曲线, 记录线迹清晰、技术数据齐全、横向比例适中、深度记号清楚、传递误差满足规范要求。原始记录内容完整、签署齐全。资料按规定进行了整理, 因此测井资料均能够满足煤、岩层的要求。

5影响煤体结构成因因素

煤层原生结构的破坏是受到构造应力和煤岩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构造应力在每个块段的作用方式不一样, 而且煤岩成分也不相同, 所以出现不同煤层煤体结构存在差异, 同一煤层不同部位也不相同的现象。

5.1 褶皱对煤体结构的影响

(1) 勘查区主要构造线为走向北北东的晏家铺向斜构造。晏家铺向斜为一向北东杨起、两翼地层逐渐收窄的向斜构造。勘查区处于该向斜北部北西翼。地层倾角在向斜翼部30°~45°, 向斜轴部0°~15°, 从目前钻孔控制的2煤层底板标高的变化、地表工程控制的煤系地层宽窄变化及大冶组的缺失、宽窄变化已证实在在0线至2线之间, 2线以北的地段存着舒缓波状起伏。这种沿轴向的波状起伏从目前控制程度来看大约1 000 m左右即可发生一次沿轴向的起伏。勘查区内沿地层倾向视岩性组合的不同, 还广泛发育有强度不一的次级褶曲, 在向斜翼部表现的强烈一些, 近向斜轴部表现的弱一些。这些次级褶曲源于向斜构造形成过程中向斜内外岩层应力不同也形成的剪切应力作用下的地层沿剪切面滑移而形成的。

5.2 断层对煤体结构的影响

(1) 断层构造越复杂, 煤体结构破碎, 软煤发育, 而且占煤层总厚度的比例大;

(2) 逆断层的影响带较正断层大, 特别是落差在2 m以上的逆断层, 上、下盘均发育相当厚度的软煤带。煤体结构的破坏程度随着断层落差的增大而增大;

(3) 煤体结构的破坏程度与断层的性质关系密切, 正断层的影响带相对较窄, 而层滑正断层两侧影响相对较宽;

(4) 在芦岭煤矿东部拐头处和西部断层发育, 煤体结构复杂, 软煤厚度相对较大, 如8煤层的83-12孔软煤厚3.06 m, 占总厚度的44.2%;94-3孔软煤厚10.30 m, 占总厚度的61.5%;煤田中部断层较少, 小断层发育不多, 构造相对简单, 构造煤厚度小, 如9-7孔软煤厚3.98 m, 占总厚度的34.2%。另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0煤层的软煤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

5.3 层滑构造对煤体结构的影响

5.3.1 层间滑动引起的次级褶皱对煤体结构的影响

这种主要沿地层倾向分布的次级褶皱规模较小, 一般几米至几十米, 明显受地层岩性的控制。一般说来, 大隆组中、下部表现为几十米规模的波状起伏, 而大隆组顶部及底部, 大冶组底部表现为几米规模的紧闭褶曲。对于煤系地层来说, 其顶、底部为大隆组、茅口组岩层, 因此在地层发生变形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煤系地层及煤层。沿地层走向主要以几十米-几百米规模的波状起伏为主要变形特征, 沿地层倾向以几米至几十米规模的层间滑动褶曲为主要变形特征。通过钻孔取芯观察, 煤系内的变形主要集中于粉砂质泥岩及煤层, 以出现小褶曲产状急剧变化为特征, 而其上下的粉砂岩, 细砂岩则产状基本正常。小煤窑调查也反映了沿2煤层采掘过程中经常出现起伏。值得注意的是煤层的这种变形直接影响煤层增厚或减薄, 以及夹矸增多。

5.3.2 层间滑动引起的褶曲成因及其对煤系地层及煤层的影响

大治组底部为灰色、灰绿色, 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 微细水平层理发育。其上为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 其下为大隆组薄层状硅质岩、硅质泥岩互层夹中厚层状硅质灰岩。厚度30 m~50 m。大隆组顶部为薄层状硅质泥岩、硅质岩互层, 硅质泥岩中水平层理发育, 含大量云母碎片。其上为大冶组底部岩层, 其下为薄层-中厚层状硅质灰岩。厚度约30 m。大隆组底部为薄层状硅质泥岩、泥岩及硅质岩互层, 夹中厚层状灰岩。其上为中厚层状硅质灰岩, 其下为龙潭组含煤岩系。厚度约20 m。龙潭组含煤岩系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微交错层理发育, 层面富含云母。其上为大隆组底部岩层, 其下为茅口组灰岩。厚度约18 m。

勘查区内晏家铺向斜构造形成过程中, 相对于向斜轴内、外地层处于压性与张性两种方向不同的应力状态。在这一对应力作用下, 较坚硬地层内会发生斜交岩层的共轭X裂隙及近于垂直岩层的张性裂隙。较软或软弱地层内会发生层间滑动引起的褶曲或紧闭褶曲, 这类褶曲典型的特征是小褶曲的轴向与地层的锐夹角在相对向斜轴内部指向轴部方向, 相对向斜轴外部指向背轴部方向。

龙潭组含煤岩系及煤层的变形强度及规模远比大冶组底部地层、大隆组顶部及底部地层弱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1) 龙潭组含煤岩系及煤层总厚约18 m, 远低于大冶组底部、大隆组顶部及底部软弱或较软弱地层度厚;

(2) 龙潭组含煤岩系其上、下地层为茅口组灰岩、大隆组石灰岩或大隆组硅质岩、硅质泥岩互层。属较硬或硬地层夹较软弱地层, 有别于大冶组底部、大隆组顶部或底部地层其上、下地层的较软弱夹软弱地层;

(3) 龙潭组含煤岩系之下地层为茅口组灰岩, 两者呈假整合接触。茅口组顶部古侵蚀面凹凸不平, 水平面上岩性不均一, 摩阻力远大于大冶组底部、大隆组顶、底部岩层层面摩阻力, 因此应力的释放主要靠前述三段地层的强烈变形来完成。

5.4 煤岩成分对煤体结构的影响

煤岩成分对煤体结构的破坏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基质镜质体是由腐殖碎屑和极细分散腐殖凝胶的直接混合物, 由于地球化学凝胶化作用而强烈均质化, 它比均质镜质体有稍高的反射率和较高的氢含量, 常含有壳屑体、惰屑体和粘土矿物杂质, 它是微亮煤、微暗亮煤和微三合煤的基质是煤中起胶结作用的组分。煤中基质镜质体含量越高, 煤的成岩胶结作用越强, 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越强, 煤层不易破碎。而均质镜质体是由木质结构体和腐木质体经凝胶化作用形成, 以较厚分层的微镜煤形式出现, 内生裂隙发育, 易于碎裂。而且, 其含量越高, 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相互接触,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 相互接触处易形成应力集中, 造成组分的断裂、分离、破碎, 从而导致在相同的构造应力作用下, 均质镜质体含量高的煤容易破碎而形成软煤。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层间滑动褶曲对煤系地层及煤层的影响比对前述三段地层的影响要弱, 这也是勘查区内大冶组底部、大隆组顶部及底部广泛发育的紧闭褶曲在小窖开采中并未发现, 在地表追索2煤层露头点时也未见有煤层发生较强褶曲的原因。勘查区内由于大隆组底部岩层往往有相变, 即由石灰岩相变为硅质岩夹硅质泥岩的现象, 因此初步可以推测龙潭组顶、底部均为石灰岩时, 煤系及煤层的变形弱, 煤厚相对稳定一些。而顶部为硅质岩夹硅质泥岩时煤系及煤层的形变强一些, 煤厚相对不稳定一些, 往往呈透镜体波状变化。这一规律对今后2煤层的开采、煤巷的布置十分有利。

6本次勘查结果存在问题的分析

6.1 本次勘查取得如下成果

(1) 通过勘查工作, 现已查明勘查区主要构造为一向北扬起的向斜构造 (晏家铺向斜) , 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起伏, 断裂构造不发育。影响煤厚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沿倾向的层间滑动褶皱, 它使煤层在短距离内规律性逐渐发生增厚、变薄。在南部初采区范围内加密勘查线 (600m) , 已圈定了二个层间滑动形成的次级小褶皱。

(2) 勘查区内聚煤环境不利于较厚煤层的发育, 资源条件较差, 龙潭组含煤岩系仅有2煤层可采, 层位稳定, 勘查区范围内大部分可采, 煤厚0.25-3.21 (一般0.4 m~0.6 m) , 尤以初采范围内 (0线-35线钻孔圈出的资源/储量范围) 2煤煤厚0.28 m~0.77 m, 其厚层变化较之全区更趋稳定。勘查区内2煤层属中灰、高硫瘦焦煤, 结构简单, 仅个别点出现炭质泥岩夹矸, 煤质变化相对稳定。

(3) 初采范围进行了600 m勘查线加密钻孔, 2煤层实际控制点连线基本控制初采区可采边界。

(4) 勘查区内由于次级褶皱的原因茅口组岩溶裂隙型含水层充水是未来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茅口组含水层的地下径流及排泄方向与向斜轴一致自北向南, 其补给依靠大气降水, 从勘查区东、西两侧广泛分布的茅口组灰岩进行补给, 0线以北地段由于多点 (煤窑开采) 长期降水, 茅口组含水层的水位已大幅下降。未来南部开采+250m水平以下煤层时, 建议采用二点 (矿井) 以上降水减轻茅口组突水的压力。

(5) 勘查区内煤层属瓦斯突出煤层, 未来矿井开采时应充分注意。

(6) 勘查区内环境地质条件尚好, 未来矿井开采采取矸石填充沟谷, 预埋管道使地面集水及矿井排水与矸石填埋场地分离可大幅度降低水污染。

(7) 勘查区内估算控制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预测的内蕴资源量分别为73万吨、269万吨 (南部120万吨, 北部149万吨) 、259万吨, 其中在南部332占332+333的比例为37.8%, 可以满足初采的需要。

(8) 本地段地质及开采条件属中等, 先期开采地段探明的资源, 储量占本地段资源, 储量总和的比例对小型井不做具体规定。勘查报告提交的全区332占332+333的比例21%及南部332占332+333的比例37.8%, 符合规范要求。综上所述对于勘查区未来矿井初期开采地段的控制程度达到了设计要求, 其储量完全满足初期开采的需要。

6.2 存在的问题建议

(1) 由于资金的原因, 勘查区南部设计钻孔352、501, 未能施工, 这样对于深部次级褶皱对于2煤层的影响范围未能有效控制, 目前只能根据已控制的构造形态以及大隆组的层厚推测向斜轴至+150水平间构造形态。有待今后进一步工作证实。

(2) 如前所述茅口组含水层是勘查区主要含水层, 虽是间接充水含水层, 但由于次级褶皱的发育, 在采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碰到穿破茅口组引起突水变成矿床直接充水层, 这已经在以往煤窑开采过程中多次遇到。因此有必要在将来施工深部钻孔 (+50-+100) 时进行分层止水抽水试验, 以确定茅口组灰岩的渗透系数, 估算出深部开采时的矿井涌水量。

(3) 按《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T0215-2002) 要求, 应在靠近向斜轴部较深部位进行地温测试工作, 由于工作量等因素的限制, 本次勘查未能测试, 今后深部勘查施工时建议选代表性钻孔进行测试。

(4) 本次勘查区内小窖均已停产, 建议矿井开采时采取2煤层顶、底板不同岩性岩石做工程力学试验。

篇4:大段家煤矿情况

1 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1.1 方法

如滴管内有液体, (液面在1/2~2/3处) 空气仅位于滴管下, 还未到 输液管与头皮针连接处。迅速将调节器下移至空气段下端距与头皮针连接处接近的输液管段, 关闭调节器。用右手食指将输液管从调节器上端开始由下向上用力紧密螺旋缠绕在食指上, 直到全部空气排至滴管内。然后松开缠绕在食指上的输液管, 检查一下确保管内空气排净。将调节器还原到适当处, 调节滴速。如滴管内及滴管下段皆有空气, 在确保输液袋内有液体的前提下, 先按照1.1方法关闭调节器, 然后用手挤捏滴管后再松开, 使滴管内液面在2/3处, 再按照1.1方法进行处理。

如果使用的输液器有通气管, 为避免上排气使瓶内压力增高, 液体从通气管溢出。应先将通气管折叠, 向上固定于网袋上, 再按照1.1方法处理, 然后再松开通气管。

1.2 操作注意事项

①食指在缠绕输液管时, 要注意用力, 保证输液管管腔在缠绕时处于相对吻合状态;②当输液管缠绕数圈后, 空气仍然没有完全排出, 此时输液管与穿刺部位距离缩短易引起头皮针牵拉, 可适当抬高穿刺部位, 切勿将头皮针拔出, 或松开缠绕的输液管, 再次重复缠绕;③如大量空气已进入头皮针段, 应考虑拔针后重新穿刺。

2 优点

2.1 输液时滴管内有空气是一种潜在危险, 应及时处理。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 护士一人便可处理。

2.2 该方法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密闭式操作, 无液体滴漏现象, 避免传统方法分离头皮针可能导致的污染。

篇5:大段家煤矿情况

杭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境凤凰至大兴 (湘黔界) 段起点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城北 (里程桩号K1+500) ,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5′40″、北纬27°59′02″, 终点为贵州省交界的大兴镇东北部 (里程桩号K32+210.72)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8′20″、北纬27°54′27″, 路线里程约30.711 km。

2 地形地貌

工程区地貌类型以溶蚀构造石丘、洼地、谷地为主, 其次为侵蚀堆积河谷阶地, 全线海拔高程300 m~700 m, 最高大兴海拔719 m, 最低沱江319 m, 相对高差400 m, 地形绵延起伏, 总体上西高东低。工程区西段低山区地形起伏不大, 地势相对平缓, 地貌多为相对独立的低矮圆丘, 岩溶洼地也大多平缓开阔;中段低山区山体切割相对较大, 山坡陡峭, 冲沟多为“V”型谷。工程区东段地势变化较大, 山坡较陡, 尤其东端坡势陡峭, 一般地形均为低矮圆丘和“U”型谷与平缓洼地。

2.1 溶蚀构造石丘、洼地、谷地

分布于全线段, 由寒武系敖西组、花桥组、车夫组、比条组、娄山关群地层组组成, 分布于整个工程区, 拟建线路全路段, 标高319 m~719 m, 局部相对高差不大, 一般小于60 m, 少数60 m~100 m, 园形残丘, 洼地相间, 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发育。谷地、洼地紧密衔接, 呈珠状伸延。洼地、谷地展布方向基本与构造线吻合, 呈北东向展布。

2.2 侵蚀堆积河谷阶地

工程区仅沿沱江发育, 分布拟建线路K04+172-K04+523路段, 标高319 m, 以侵蚀作用为主, 堆积物厚度小, 一般厚度1 m~4 m, 分上部粘土, 粉质粘土和下部卵石土, 阶面宽度7 m~9 m略向河床倾斜, 为基座阶地。

3 地层岩性

工程区内出露地层有元古界板溪群、震旦系下统、寒武系下统、中统、上统、白垩系下统和第四系全新统地层 (见表1) 。

4 地质构造

该项目区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 东部新华夏系构造第三个一级隆起带的南西段, 两端位于武陵山和雪峰山两个二级隆起带的南段, 中部为沅麻盆地二级沉降带的西缘。主要构造线呈北北东至北东东向展布。主要构造形迹有:

八斗丘向斜:轴向南北, 两翼平缓开阔, 组成向斜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中、上统花桥组、车夫组、比条组和敖溪组与娄山关群, 岩层倾角一般11°~15°。向斜构造轴向与拟建公路走向呈60°交角相交。

断裂主要有乌藏河压扭性断裂带, 和平镇压扭性断裂, 茶店—凤凰主干断裂。工程区地壳运动处于相对稳定期, 新构造运动微弱。

5 水文地质条件

5.1 地下水类型、特征及分布

区内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严格受地层、构造、岩性、地貌控制, 包括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二大类型。

5.1.1 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岩组由第四系冲积砂、砂卵石组成, 零散分布于沱江河岸, 组成沱江漫滩和一级阶地, 厚度小 (仅1.0 m~2.0 m) , 透水性强, 与地表河水水力联系密切。属基座阶地, 主要地下水补给河水, 含水类型为孔隙潜水, 单井涌水量14.28 m3/d~2.85 m3/d (表1) , 水质类型为HCO3-Ca型, 矿化度0.1 g/L~0.2 g/L, PH值6.8左右, 富水性弱。

5.1.2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分布于整个工程区, 含水岩组包括比条组、车夫组、花桥组、敖溪组和娄山关群等结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地貌位于溶蚀构造石丘洼地, 岩溶特别发育, 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地下河沿构造线方向线状成群排列。距地表20 m~40 m, 多为漏斗、落水洞等垂直管道, 其下基本以地下河、溶洞等水平管道为主。地下水埋深较浅, 小于50 m。地下水丰富, 地表水严重缺乏。按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可分为:

(1) 极强富水层 (组) 。

工程区主要为比条组和车夫组, 分布于拟建线路的K07+100~K30+300路段, 岩溶普遍发育, 广泛发育地下河、溶洞、落水洞、岩溶漏斗和岩溶洼地, 地下水补给来源广泛, 集中管道式迳流, 地下迳流模数2.75 L/s·km2, 泉流量一般4.29 L/s~12.2 L/s, 地下河最大流量可达3 000 L/s。

(2) 强富水层 (组) 。

工程区主要为娄山关群, 分布于拟建线路的K30+300~K32+210路段, 包括部分比条组和车夫组, 岩溶较发育, 漏斗、落水洞、洼地分布较普遍, 地下迳流模数1.53 L/s·Km2~2.45 L/s·km2, 泉流量一般3.84 L/s~6.98 L/s。

(3) 中等富水层 (组) 。

工程区主要为为花桥组、敖溪组, 分布于拟建线路的K00+000~K07+100路段, 岩溶发育规模一般较小, 地下迳流模数0.4756 L/s·km2~0.932 L/s·km2, 泉流量一般0.87L/s~1.83 L/s。

碳酸盐岩岩溶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Ca、HCO3—Na·Ca、HCO3—Ca·Mg型, PH为5.5~7.8, 总硬度8.4~16.4德度, 矿化度0.054 g/L~0.59 g/L。

5.1.3 地下水补、迳流、排特征

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地表水、浅层松散层孔隙地下水补给, 补给来源广泛, 补给量丰富, 地下水的迳流受岩溶发育情况的制约, 多为管道式集中迳流, 迳流方向总体由西南往东北, 局部受构造和地形地貌因素影响, 工程区西段地下水由北西往南东迳流, 工程区东段地下水由南往北东迳流, 总体向工程区东部沱江排泄, 排泄方式以地下河排泄为主, 上升泉形式为次。总之工程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丰富, 迳流条件通畅, 排泄条件好, 水交替强烈。

5.1.4 地下水动态特征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 则其动态变化也随着降水周期性变化, 同时受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补、迳、排条件影响显著。工程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沿沱江分布, 受河水水位变化影响极大, 水位随河水水位变化明显。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变化比较特殊, 在裸露型岩溶区多形成暴涨暴落的大幅度变化;隐伏岩溶区地下水, 则因管道复杂, 且相互起调节作用, 其动态变化呈缓慢状, 因此工程区东段较西段岩溶水动态变化幅度要大。

6 岩土体类型

工程区内包括岩体和土体两大工程地质体类型。区内岩体主要包括坚硬中厚层、厚层、块状碳酸盐岩岩组;较软—半坚硬中厚层砂岩、泥岩、砾岩岩组2种类型, 土体主要是零星分布于沱江的冲洪积砂砾类土, 另外区内存在分布较广泛的两类特殊性土体:残积红粘土和分布于低洼地段的软土。

7 岩溶发育状况

工程区地层岩石主要为可溶性碳酸盐岩, 线路东段主要属裸露型岩溶区, 地表到处可见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等。据区域地质资料, 工程区七梁桥至大坪区段地下河、岩溶洼地、漏斗特别发育 (图1) 。工程区西段主要属覆盖型岩溶, 红粘土覆盖层厚度一般在5 m~10 m之间, 地面调查中, 亦多处发现溶洞、岩溶泉等, 初步分析其地下岩溶中等发育。

7.1 漏 斗

直径一般为30 m~50 m, 边缘多见岩石陡坎, 底部多见有塌落碎石。漏斗常沿地下河呈线状分布, 底部往往发育着若干落水洞, 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的良好通道, 一般沿地下河呈带状分布。

7.2 落水洞

在岩溶洼地中, 广泛发育有落水洞, 形态及规模各处不同, 一般洞口直径5 m~110 m, 深20 m~40 m, 多为地下河天窗, 其成因与断裂密切相关。一般洞口较窄, 一定深度下洞体扩大, 为洞口的5倍~10倍。最终通入地下河。

7.3 溶 洞

溶洞有顺层溶洞、切层溶洞或有水溶洞、无水溶洞等, 主要发育于不同时期的地下水位变幅带。洞径一般1 m~5 m, 大者30 m~50 m, 洞身长短不一, 个别达百余米, 规模大者发育有支洞。除近谷底外, 一般无经常性流水。拟建线路

7.4 地下河

路线所在的廖家桥一带, 发育地下河8条, 总长度约30 km, 构成地下管道系统。与路线密切有关的地下河有3条:齐梁洞地下河、凉水田地下河、鸭保洞地下河。

齐梁洞地下河 (A1) 发育于敖溪组泥质条带灰岩中。进口沿一组北80°东的构造裂隙发育, 距进口800 m处, 转沿压性断裂发育, 总的发育方向为南西向。全长约2 km, 宽20 m~40 m, 最宽100 m, 高50 m~60 m, 最高100 m。石笋、石钟乳、石柱遍洞皆是, 犹如地下松林。洞内跌水多处, 坡降大, 流速快, 转弯处有砂土淤积。进口标高360 m, 出口标高325 m, 地下河流入沱江, 出口流量50 L/s~100 L/s。

凉水田地下河 (A2) 主体发育于车夫组、比条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中, 出口在敖溪组泥质条带灰岩中。长度1 km~1.5 km, 由南西流向北东。进口标高350 m, 出口标高310 m, 地下水排入沱江, 出口流量10 L/s~30 L/s。

鸭保洞地下河 (A3) 发育于比条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中, 长度达5 km~6 km, 位于八斗丘向斜轴部, 展布方向亦与向斜轴向一致, 由南部的北东东向转为北部的北东东向, 线路与之大角度相交, 与地下河相关的岩溶洼地、漏斗极为发育。出口标高350 m, 地下河排入沱江, 出口流量40 L/s~100 L/s。

7.5 岩溶洼地

主要分布于路线K0—K14公里路段, 多为近似椭圆形的半封闭形式, 中间低缓平坦, 面积一般为0.1 km2。底部分布有漏斗、落水洞。

8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8.1 路线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全线路段地貌类型为溶蚀构造石丘、洼地、谷地, 海拔标高319 m~719 m, 地形波状起伏, 比高一般50 m左右, 处于坚硬碳酸盐岩工程地质亚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水量中等—极丰富。主要不良地质为岩溶, 岩溶中等发育—发育。齐梁桥地下河分布于K0+830—K3+370段右侧, 距路线约380 m—690 m之间;凉水田地下河分布于K4+370—K10+420段右侧, 距路线0 m—400 m之间;鸭保洞地下河分布在K10+440—K16+000段, 几乎和线位重合, 其中K10+440—K11+700、K12+370—K13+100和K15+000—K15+630段穿越岩溶洼地。

8.2 主要工点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8.2.1 K4+347.5沱江大桥 (长351m)

地貌类型为溶蚀构造石丘、洼地、谷地, 标高550 m~700m, 地形较平缓, 比高50 m左右。地层岩性为寒武系中统敖溪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薄层灰岩、泥灰岩夹炭质页岩。处于坚硬碳酸盐岩工程地质亚区。主要不良地质为岩溶, 桥址两侧分布有地下河出口, 右侧为凉水田地下河出口, 距线路约250 m, 左侧地下河出口距线路约800 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8.2.2 K3+335王家寨2号大桥 (长616 m)

该桥位于七梁桥乡东部王家寨村北面, 桥址地貌单元为低山垄脊谷地, 属岩溶地貌。地表基岩裸露, 地层岩性为下石炭统岩关组和大隆组灰岩夹碎屑岩, 属坚硬半坚硬碎屑岩夹碳酸岩工程地质岩组, 桥位处未见断裂构造。含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水量中等。主要不良地质为岩溶, 岩溶较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8.2.3 K4+347.5沱江大桥 (长351m)

本桥位于凤凰县县城西北方向, 桥位处地貌类型为冲沟及丘垄槽谷, 地形起伏较大。大桥呈东西向横跨沱江, 河床主槽呈U形, 宽度约70 m, 无旁河槽, 东岸河床宽约30 m, 西岸没有河滩, 现布设一条县级公路, 路基宽度为8.0 m, 路面宽度7.0 m, 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桥位与河道夹角约为88度, 桥位上游约350 m处修筑消力坎, 该河道无通航要求。

8.2.4 K18+552.5把总湾大桥 (长651 m)

把总湾大桥位于拉豪旅游风景区南城墙脚下, 把总湾村北侧, 桥址处地形地貌单元为低山龙脊谷地, 属岩溶构造地貌。地表基岩裸露, 地层岩性为下石灰统岩关组和大隆灰岩夹碎屑岩, 属坚硬半坚硬碎屑岩夹碳酸盐工程地质岩组, 桥位处未见断裂构造。含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水量中等。主要不良地质为岩溶, 岩溶较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8.2.5 对门坡隧道 (K20+765~K21+050)

地貌类型为溶蚀构造石丘、洼地、谷地, 标高550 m~700 m, 地形较平缓, 比高50 m左右。地层岩性为寒武系上统车夫组灰岩。隧址区未见断裂, 含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水量极为丰富。不良地质为岩溶, 岩溶发育, 但未见地下河发育, 溶洞、岩溶洼地发育。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摘要:杭瑞国家高速湖南境凤凰至大兴 (湘黔界) 全段位于碳酸盐岩分布区, 区内岩溶极为发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文章根据沿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对岩溶分布规律及发育形态规律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了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及岩溶发育的历史, 以期能为查明区内岩溶发育特征对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凤大段,岩溶发育,初步分析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394号) 2003.11.24.

[2]刘传正.地质灾害勘察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3]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境凤凰至大兴 (湘黔界) 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8, (12) .

[4]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 (第3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上一篇:合同管理审计方案下一篇:五星酒店开业筹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