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栽培技术

2024-04-21

猴头菇栽培技术(精选9篇)

篇1:猴头菇栽培技术

1栽培场地选择

猴头菇场地选择一定要以无毒无公害、生态效果好、水质优良的环境为主。不仅仅猴头菇本身栽培的场地要保证以上特点,同时以猴头菇栽培场地300m半径内都不能有污水以其他的污染源。

2栽培季节

根据猴头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是9月下旬到次年1月适合栽培。猴头菇的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6℃左右,可以正常生长的温度最低不能低于10℃,最高也不要超过33℃.猴头菇子实体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6℃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2℃,最高建议不要超过24℃。猴头菇栽培,应以秋分接种,至小雪出菇1~2批,翌春再产一批菇。山区也可采取早春1月接种,加温发菌培养,3~4月份长菇。

3配料和装袋

栽培原料应按无公害食用菌基质条件,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不含有毒有害菌丝的物质,添加剂含量不超5%。比较合理配方:①杂木屑80%,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②杂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③棉籽壳82%,麦麸15%,石膏粉2%,磷肥1%。④棉籽壳38%,杂木屑20%,种过银耳废筒20%,麦麸16%,玉米粉3%,磷肥1%,石膏粉2%。配方的含水量60%左右,灭菌前pH6为适。栽培袋规格:春栽12.3厘米×52厘米,秋栽13.5厘米×56厘米。装袋、灭菌、冷却按常规。

4灭菌和接种

一是灭菌,灭菌消毒处理十分关键,要科学合理灭菌,否则可能影响到猴头菇的产量及质量。一般建议高压灭菌2小时或常压灭菌12小时。高压灭菌温度要超过100℃,一般控制在125℃为宜,常压100℃。二是接种。料温冷却到28℃以下时,将袋料放入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放适量的消毒药剂,密闭熏蒸半个小时接种;每瓶菌种接35瓶左右,最高50瓶。

5菌丝培养与揭盖、套环

菌丝培养过程中培养室十分关键,一定要保证培养室干燥、通风良好,一定要进行避光处理,避光可以选用草帘或者是遮阳网。最后培养室一定要严格消毒。培养方法可以采取瓶栽:墙式叠放,瓶高不超过15个。也可以选择袋栽:接种面朝上双层叠放。培养管理方面,对于温度要求较高,也是菌丝培养的关键,最适宜温度在23℃左右,一般控制在22-25℃之间都比较合理。同时对于空气湿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建议空气湿度必须大于50%,最好控制在65%-70%之间;接种后一周内结合翻堆检查一次,及时剔除不良栽培瓶(袋)。培养时间上,室内培养20-25天,菌丝伸入料内1/2-2/3。揭盖、套环:针对袋栽。菌丝长满菌袋1/2以上时,开袋套上直径5厘米左右的套环。针对瓶栽,菌丝长满菌瓶1/3-2/3时揭去瓶口包扎的牛皮纸。

6出菇与采收

菇房应消毒处理,达到清洁、通风、有散射光;出菇温度为12℃-18℃;采用地面洒水,空间喷雾,保持菇房空气湿度90%,子实体生长阶段,保持在85%左右;保证有散射光,诱导原基形成;保持菇房空气新鲜,门窗挂草帘,防止风直吹。采收。菌刺在0.5-1厘米以内,未弹射孢子前为采收适期。采摘方法:用割刀从子实体边缘插入料面,沿料面切割,除去杂质后,按规格分类。采收后除去料面杂质停水养菌2-3天,再按出菇要求管理。

7病虫害防治

猴头菇的病虫害防治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充分做好猴头菇预防病虫害工作,有利于猴头菇的高产丰收,同时有利于猴头菇的商品性。猴头菇的主要病害预防:主要病害有霉菌和细菌性基腐病。预防方法:严格检查种源,尽量选择抗病还能力强的品种,再者培养室和猴头菇栽培室内一定要干净整洁,及时消毒,通风良好,一旦发现病菇,一定要及时的去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出菇期间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主要虫害防治:猴头菇的虫害种类也比较多,其主要虫害有菇蚊、菇蝇和螨类。防治方法:建议菌农可以在场地周围挖沟,在菇房安装纱门窗阻隔害虫危害。需要注意的是猴头菇虫害严禁化学防治。


篇2:猴头菇栽培技术

有“山珍猴头、海味鱼翅”之称。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菇”,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称。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

【猴头菇如何泡发】

第一步:用清水先将猴头菇表面的赃物洗净,除去根蒂(苦味的根源之一)放入盆内,加入30°-40°的温水(用淘米水更好)浸泡3.5-4小时,直至用手捏猴头菇无硬疙瘩时即可。

第二步:将泡发的猴头菇捞出,用手挤出猴头菇的黄水,然后,再放一盆清水泡发15分钟左右,再挤出黄水,如此反复2-3次即可(可以用手指轻轻蘸一点猴头菇表面的水放在舌尖,感觉不出苦涩为好)。

第三步:将蒸笼烧开,放入猴头菇大火10分钟,再小火蒸1个半小时,也可先放入沸水加盖煮10分钟,再用小火慢慢焖煮1个半小时,直至将猴头菇软烂为止。

此环节,记住水一定要烧开才放猴头菇,因为这样才能利用高温迅速锁住猴头菇的营养成份和味道,用水煮的方式汤汁不要丢掉,营养呀。

【猴头菇吃法】

肚片炒猴头菇

原料:干猴头菇30克,熟猪肚260克,韭菜80克,植物油、香油、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各适量。

制法:将干猴头菇用温水泡发,洗净,顺刺切片,人沸水锅氽去苦味,捞出控干水;熟猪肚切成片。炒锅上旺火加植物油烧热,下熟猪肚片、猴头菇片煸炒,加料酒、精盐、白糖、味精、韭菜,淋上香油,炒匀后装盘,撒上胡椒粉即可。

功效:助消化,补虚损,健脾胃。

菜心炒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800克,火腿片20克,青菜心120克,鸡蛋2个,葱段、姜片、精盐、湿淀粉、鸡汤、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顺刺切片,人沸水锅内氽10分钟,捞出,控干水,放碗内,加葱段、姜片、精盐、鸡汤,上笼蒸35分钟,取出滗去汤汁,去葱、姜。在鸡蛋清碗内加湿淀粉、鸡汤调成糊,涂在猴头菇片上,投入烧热的熟猪油锅中炸成黄色 出锅。锅内留底油,烧热后下火腿片、青菜心翻炒,投下猴头菇 片、鸡汤烧沸,用湿淀粉勾芡即可。

功效:开胃健脾。

肋条肉烧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250克,猪肋条肉150克,水发黑木耳、水发玉兰片、油菜心各50克,海米、精盐、味精、鸡蛋、醋、葱、姜、干淀粉、清汤、香油、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去根蒂,切成片,人沸水锅中略氽后捞出,挤干水;猪肋条肉去皮,洗净,剁成茸,放人碗内,加鸡蛋清、水、精盐搅匀上劲,挤成圆子,放人沸水锅中氽熟捞出;水发玉兰片、油菜心洗净,切成片;葱、姜洗净,分别切成细丝。将油菜心放人沸水锅中氽熟捞出。

炒锅上小火,放人熟猪油和用干淀粉调成的鸡蛋黄液,摊成蛋皮取出,切成片。炒锅内加入清汤、玉兰片、海米、黑木耳、油菜心、葱丝、姜丝、蛋皮、猪肉圆子、猴头菇片烧沸,加精盐、味精、醋,撇去浮沫,淋人香油出锅即可。

篇3:优质猴头菇生产技术

1 菌种制备

1.1 母种制备

供试菌株988, 购自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食用菌研究所, 生产前需对母种进行组织分离、提纯复壮或紫外线诱变选育, 以保证菌种质量, 避免老化。母种培养基配方为土豆200g, 蛋白胨2g, 硫酸镁0.5g, 磷酸二氢钾0.5g, 葡萄糖20g, 维生素B110mg, 维生素B210mg, 琼脂20g, 水1 000mL。高压灭菌、摆斜面、接种。

1.2 原种制备

配方为棉籽壳80%, 小麦粒15%, 石膏粉2%, 过磷酸钙2%, 蔗糖1%。用小麦粒代替麦麸的好处是菌丝发满后, 每个麦粒都是一个生长单元, 接种到栽培种后, 有利于形成生长优势, 减少杂菌污染机会, 并且菌种不易老化。高压或常压灭菌后接种。

1.3 栽培袋制作

猴头菇栽培, 一般选用棉籽皮、玉米芯或杂木屑作主料, 结合生产实际, 介绍3种成本较低的配方。配方A:棉籽皮40%, 杂木屑30%, 玉米芯15%, 麦麸10%, 石膏粉2%, 过磷酸钙2%, 蔗糖1%。配方B:木屑50%, 棉籽皮20%, 麦麸15%, 豆饼粉10%, 石膏粉2%, 过磷酸钙2%, 蔗糖1%。配方C:玉米芯60%, 棉籽皮10%, 豆饼粉10%, 木屑15%, 蔗糖1%, 过磷酸钙2%, 蔗糖1%。

2 管理

2.1 主要栽培料预处理

生产厂家一般都是混杂木屑, 木屑中常混有芳香类物质, 影响现蕾和菌丝体生长, 因此应除去。此外木屑质地紧密, 水分很难浸透, 因此木屑要提前7d左右用大水浸泡并堆闷, 使水分浸透, 装袋前要晾一段时间, 以除去芳香类物质, 调节水分含量。棉籽壳要选择绒长壳小无棉酚的种类。先在太阳下曝晒3d灭掉部分杂菌, 拌料时先将棉籽壳与处理过的木屑拌均, 加水2/3堆闷一夜, 第2天加辅料, 再加1/3水拌匀即可。玉米芯先曝晒几天, 然后用水湿透, 因其吸水慢, 可装袋浸水, 然后堆闷7d, 用时先晾晒一下即可。麸皮和豆饼粉等辅料要在装袋前拌入主料, 以免营养损失。

2.2 装袋灭菌接种

2.2.1 装袋

选用17cm×33cm聚丙烯袋, 每袋装料400g左右, 因为猴头菇转化率不高, 避免浪费。料面距袋口要近, 以免将来出长柄菇, 装袋要紧密, 防止菌丝徒长而造成菌丝稀疏和量少从而导致产量过低。

2.2.2 灭菌

装袋完成后要迅速入灶灭菌, 袋与袋之间要有空隙, 利于蒸汽流通, 以免造成灭菌死角, 提高灭菌效果。先旺火猛烧, 然后排出冷气, 中途不停火, 不添加凉水, 灭菌后期要猛火, 然后焖一夜, 出锅要迅速、干净。最好将菌袋装入编织袋一起灭菌, 可以减少菌袋在运输途中感染杂菌的机会。

2.2.3 接种

猴头菇菌袋最好要两头接种, 因为原基分化早, 如果一头接种, 导致发菌期过长, 往往会在菌丝未满袋的情况下早现原基, 造成产品质量差、个头小, 也可采用打穴接种的方法。

2.3 菌丝培养

发菌室要密闭, 须防虫、防鼠害;门窗要用黑布遮挡, 造成黑暗环境, 以利菌丝生长;室内要干燥通风。此阶段最关键是温度的调节, 开始3d温度要高, 27℃左右, 有利于菌丝定植、吃料, 形成生长优势, 以免杂菌污染;4~5d后菌丝生长开始产生热, 菌袋内温度上升, 此时室温要下调至25℃左右;随着菌丝代谢的逐渐旺盛, 菌丝长到菌袋1/3时, 继续下调温度至22℃左右, 并要增加通风次数, 最好有开放的细小通风口, 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检查菌袋, 发现感染杂菌, 要及时清除, 并远离发菌室回炉或者深埋处理。

2.4 催蕾管理

2.4.1 温度

猴头菇属中温且变温结实型真菌。菌丝体生长阶段温度要高于实体分化和生长阶段。因此此阶段需要降温, 一旦遇到高温, 菌丝营养生长加快, 菇蕾难以形成。菌袋进棚后, 需要给予一个迅速的低温刺激, 调节温度至18℃左右, 原基不能形成;温度高了, 与发菌室温差不明显, 形不成低温刺激, 原基也不易形成, 18℃左右比较合适。原基形成后温度要稳定在18~20℃, 若低于18℃, 猴头菇颜色会变黄甚至变红, 影响品质;若高于20℃, 则菇质疏松;高于23℃, 生长发育缓慢, 菌柄增长, 形成畸形菇。

2.4.2 湿度

菌袋进入菇棚后, 要适当保持一定光照, 但不要太强。要向菇棚地面喷水, 在棚内排水沟内灌水, 尽快将湿度提高到90%, 可见菌丝体明显变白, 浓密扭结。避免喷水到菌袋口或者出菇口, 以免造成细菌感染发生黄菇病。菌丝体生长阶段, 猴头菇菌丝体能忍受较高浓度CO2;而猴头菇子实体则对CO2很敏感, 因此进入出菇棚后, 要定时通风换气, 最好要有常流风, 但不能直吹菌袋。

2.4.3 光线

进入出菇棚后, 要适当保持一定光照, 催蕾期光照不要太强, 控制在800lx左右为宜。

2.5 出菇管理

2.5.1 温度

此阶段可适当控制温度稍低些, 但是要比催蕾期稍高, 温度为20℃左右时菇质最好, 颜色白、菌刺密、菇型好、个体重、肉质实。高温可导致菌蕾萎缩, 因此要注意温度调节, 通过观察菌刺可以判断菇棚温度高低, 若菌刺细长且分枝, 温度则过高, 可通过喷地面水、挂水帘及加大通风等方式来调节, 但不可通风过大, 以免影响湿度。

2.5.2 湿度

此阶段菇体生长旺盛, 需水分高且猴头菇表面没有蜡质等保护层, 是裸露肉质型, 极易失去水分而导致变黄, 进而生长变慢或停止, 因此湿度要控制在95%左右。尤其是现蕾后5d之内, 要特别注意湿度调节, 宁可大勿小, 但湿度过大容易导致黄斑病。因此要注意勤通风, 但是要减少每次通风时间, 以免降低湿度。如果菌刺细且少, 湿度则过低, 要及时调整。

2.5.3 空气

猴头菇子实体阶段要求低温高湿环境, 对通风要求尤其严格。猴头菇是好气型真菌, 对CO2浓度非常敏感, 因此需要保持菇棚空气新鲜, 为了解决保湿与通风的矛盾, 可以采取先喷水后通风的方法, 勤通少通的原则。通过观察菌块判断通风状况, 如果球块分枝小且成珊瑚丛状, 不形成球块, 则通风不良, 要及时通风。

2.5.4 光线

与催蕾期一样, 光线不要太强, 稍有散射光达可看清报纸程度即可。光线强容易导致猴头菇变黄, 产品品质差。

篇4:猴头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适时栽培 北方栽培一般2月或9月接种,3~4月或10~11月出菇最好,南方春秋栽培可分别提前或推迟20~30天。实践证明,北方春栽出菇不宜迟于3月中旬,以免菇期遇25℃以上高温而导致减产,降低品质。秋栽若气温偏低,可尽量提前接种,以便在气温降至12℃以下前结束出菇。

3.原料配置 原料配置是获得稳产高产的基础。原种、栽培种培养料可就地取材,常用配方是棉子壳87%、麦麸10%、蔗糖1%、石膏1%、木屑1%。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培养基中麦麸添加量增加,猴头菇产量随之提高,配方中棉籽壳栽培,麦麸量不宜超过15%,否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子实体分枝松散,呈菜花状或珊瑚状,降低产品品质。为提高产品质量,拌料时在允许范围内可增加水量,料水比1∶1.5~1.6较好,这样头潮菇朵大球重,色白味佳,商品质量好。

4.小袋栽培 猴头菇采用小袋(14×30cm)加套环栽培,两端接种,出菇早、产量高。一般头潮提前2~5天,球径达8~9cm。装袋时要外紧内松,以防基质失水影响正常出菇。此外料要装满,少留空间,以免柄过长,多耗营养。

5.彻底灭菌 高压灭菌小袋要求在14.7×104帕的压力下保持1.5~1.8小时,大袋保持1.8~2.4小时;常压灭菌100℃保持4小时,再保温4小时为宜,若温度不够,须延长灭菌时间。高压灭菌还要防止菌袋胀气破裂,装料扎口不必过紧,灭菌时采用开阀加热,文火升温,缓慢排气,自然降压的方法来控制胀气。

6.菇期通风 猴头菇栽培管理的重点在菇期,菇期管理的关键是控温、通风、保湿。小袋栽培19~24天开始形成原基,此时应移入菇房,及时开口通风,以防原基萎缩,推迟出菇。筒栽可在菌丝扭结处用小刀开1~2cm的十字口,以增加氧气,促进子实体分化。开口后要增加空气相对湿度80%~90%。出菇后切不可向幼蕾噴水,要少喷勤喷,随菇体生长加快,水量要增加。若温度高、通风差,要少喷或不喷,通风好、温度适宜,可多喷勤喷。子实体对CO2极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超过0.1%时会刺激菇柄不断分化,形成菜花状或珊瑚状子实体,降低口感。因此,必须加强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亦可常开窗扇,确保空气清新,但不可直吹菇体,以防变色萎缩。

7.及时采收 猴头菇自现蕾到成熟一般需10天。因用途不同,采收标准不一。若鲜食、制罐或盐渍,以菌刺长0.3~0.5cm采收最好,此时菇体内实朵重,适口性强。若刺长1cm以上,则开始散发孢子,必然降低营养,同时菇体变软,口味下降。采时用小刀割下,留l~2cm菇柄。为提高产量,采收第一潮菇后停水3日,通风1日,使菇根表面收缩,随后用竹筷在袋端打2个8~10cm深的洞,补水50~100ml。24小时后控出多余水分,在适温下培养7~10天可出二潮菇。

篇5:杏鲍菇栽培技术

杏鲍菇栽培技术

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征:

1.营养: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特别是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也越高。它是一种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可在棉籽壳、木屑、蔗渣、麦杆等农副产品下脚料组成的基质上生长,并非一定要用伞形花科植物才能栽培。栽培料中添加棉籽壳、棉籽粉、玉米粉、黄豆粉,可以提高子实体产量。

2.水分: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要求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生长阶段以85-90%为宜,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相对湿度要求各在85~90%左右或95%左右。因栽培时不宜在菇体上喷水,水分主要靠培养基供给所以培养料含水量65~70%更适合子实体发生和生长。

3.温度:温度是决定杏鲍菇生长和发育的最主要因子,也是产量能否稳定的关键。杏鲍菇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左右。原基形成的最适宜温度是10~15℃(台湾报道的是16~18℃)子实体发育的温度因菌株而异,一般适宜温度为15~21℃,但是有的菌株不耐高温以10~17℃为宜。超过18℃容易发生病害。有的菌株以20~30℃为适宜温度,而低于8℃子实体不会发生也难生长。

4.光线: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阳光,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是500~1000勒克斯。

5.空气: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在营养生长期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6.酸碱度(pH值):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宜pH值是6.5~7.5其生长pH值范围是4~8,出菇时的最适宜pH值是5.5~6.5。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一)栽培材料

1.栽培原料:据国外资料介绍杏鲍菇的“自然栽培法”是室外用段木栽培,但产量低。也可在室外用麦杆栽培,产量不稳定。用消过毒的木屑或谷草栽培,产量偏低。木屑、麸皮培养料栽培,生物学效率仅20%,若用麦杆做培养料产量只有木屑的一半。我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其副产品如棉子壳、废棉团、蔗渣、木屑、黄豆杆、麦杆、玉米杆等均是栽培杏鲍菇的主要原料以棉子壳为主料掺入部分棉子粉能提高产量10~20%,用蔗渣或木屑为主料只要配方得当,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用稻草做主料即使添加有棉子壳,麸皮、出菇都比较迟出菇率低,产量也低。

2.栽培辅料:细米糠、麸皮、棉子粉、黄豆粉、玉米粉、石膏、碳酸钙、糖均是杏鲍菇栽培很好的辅助材料。

(二)栽培方式:杏鲍菇的栽培方式有瓶栽、箱栽、柱形栽培和塑料袋栽培方式。国外有人认为要在上述栽培方式基础上覆土进行栽培,但实际上没有必要。在我国最方便和适用的是塑料袋栽培方式。袋栽方式如下:

1.母种制作:母种培养基可采用普通 PDA或PSA培养基。一般菌丝长满试管需要8~10天。

2.原种及栽培种制作: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相同,可采用普通木屑、麸皮、棉子壳培养基。其配方为:

(1)木屑73% 麸皮25%糖1% 碳酸钙1%

(2)棉子皮90% 麸皮10% 玉米面4%磷肥2% 石灰2% 尿素0.2%

(3)棉子皮50% 木屑30% 麸皮10%玉米面2% 石灰1.5%

(4)玉米芯60% 麸皮18% 木屑20%石膏2% 石灰适量

(5)木屑60% 麸皮18% 玉米芯20%石膏2% 石灰适量

原种栽培种长满瓶或袋大概需30~35天,也可用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等谷粒制作原种和栽培种,菌丝20天即可长好。

3.栽培袋制作:制作栽培袋过程与金针菇等品种相同,不再多述。要注意原料必须过筛,以免把塑料袋扎破,影响制种成功率,选17*33cm,厚0.03mm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折角袋,每袋干料重以400~500克为好。湿料1公斤左右,料高20cm,塑料袋内装料松紧要适中。

培养基营养丰富,可使子实体朵大,产量高。有棉子皮的地区可以其为主要原料或掺加部分棉子粉原料能提高10~20%的产量。经过灭菌,接种之后的栽培袋置于25℃左右培养室中培养,3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到底。

(三)栽培季节:杏鲍菇出菇的温度是10~18℃,最适出菇温度15-18℃,根据杏鲍菇的适宜生长温度在北方地区以秋末初冬,春末夏初较为适宜。

杏鲍菇的特点是:第一批菇若未能正常形成会影响到第二批菇的正常出菇,从而影响产量。因此无论南方、北方都应该根据出菇温度来安排适合当地栽培的季节,一般南方地区安排在10月下旬进行栽培更为适宜。

(四)栽培场所:干净、通风的房间均可用于栽培杏鲍菇。

(五)杏鲍菇的栽培管理:

1.开袋 在菌丝尚未扭结时开袋,难以形成原基或原基形成很慢,出菇不整齐,菇体经济性状差;在原基形成或出现小菇蕾时开袋,原基分化和小菇发育正常,出菇整齐,菇体的经济性状好;如果在子实体已长大时开袋,在袋内会出现畸形菇,严重时长出的菇会萎缩、腐烂。因此袋栽杏鲍菇的开袋时间,应掌握在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已出现小菇蕾时开袋,解开袋口,将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高于料面2cm为宜。

2.控温 菇房温度直接影响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气温低于8℃时,原基难以形成,即是已经长的菇体也会停止生长、气温持续在l8℃以上时,己分化的子实体突然迅速生长,品质会下降。

温度20℃以上时,菌丝又转向营养生长,低温刺激的效应也就消失,原基停止发育,菇蕾中的营养倒流而萎蔫,已形成的幼菇也会萎缩死亡。因此,出菇期菇房气温应控制在15-18℃,这样出菇快,菇蕾多,出菇整齐,15天左右可采收。

3.保湿 菇房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5%-95%,湿度太低,子实体

会萎缩,原基干裂,为了提高空气湿度,最好用喷雾器喷头朝上喷雾水,切勿将水喷到菇体上,否则子实体会变黄影响品质,严重时会造成腐烂。

4.通风 现原基期则需要充足的氧气,CO2浓度应降低到0.5%左右。否则原基不分化而膨大成球状。菇体生长发育期,也需要空气新鲜,CO2浓度以不高于0.4%为宜。

出菇期如果通风不良,由于CO2浓度过高,会出现畸形菇,若再碰上高温、高湿天气,还会导致子实体腐烂。因此,出菇期菇房内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特别是当菇蕾大量发生时,及时拉直菌袋口薄膜,以避免菇蕾因缺氧而畸形。

5.光照 现原基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0-500Lx。注意每层或每排床架都应有适宜的光照,不能有死角。

三、采收与产率 一般在现蕾后15天左右可采收。在菇体呈保龄球形,菇盖未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标准应根据市场需要而定:外贸出口菇要求菇盖直径4-6cm,柄长6-8cm;内贸市场对菇体要求不甚严格。

采完头潮菇后,再培养10天左右又可出第二潮菇,第二潮菇朵形较小,菇柄短,产量低。在正常情况下,头潮菇每袋产量约在150-400克,一般总生物学效率为40-80%。如果后期进行料袋补水或覆土栽培,产菇率可达到所投干料重的的100%。

四、覆土栽培 据王淑芳等报道,在出菇前脱袋床式覆土生物转化率最高(99.34%),出三潮菇后再脱袋床式覆土效果次之(78.10%),而不脱袋不覆土生物转化率最低(59.76%),说明杏鲍菇覆土栽培比不覆土栽培产量高,覆土早比覆土晚产量高。

五、病虫害防治:绿色木霉是杏鲍菇的主要病虫害,一般在气温升高时,子实体易发生的病

虫害是细菌、木霉及菇蝇。加强通风和进行温度调控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生要及时把菌袋取出处理。通常低温时病虫害不易发生。

六、销售和加工:

(一)销售:鲜菇可直接在市场上按等级进行销售。杏鲍菇肉质肥嫩,菌柄、菌盖、口感较好,风味独特。与一般菇类比较保存时间较长,一般在4℃冰箱中敞开放置10天不会变质,气温10℃时可放置5~6天。15~20℃时可保存2~3天不会发生变质。

(二)加工:加工是保证商品菇质量的主要环节,也是保证信誉的关键。

① 干制:杏鲍菇适合烤干,干品风味极好,口感脆、韧、鲜,因菌盖、菌柄肉质厚整朵很难烤干成为合格产品,所以烤干之前需要把菌柄和菌盖切片,之后根据食用菌产品烤干要求进行。干品白至奶油黄色,外观好。

② 制罐:杏鲍菇因口感脆,不象平菇属其它品种煮熟后易烂和破碎,把它切片后制成罐头风味极好,仍保持脆嫩特色。制罐加工法与其它食用菌的罐头制作方法相同。

③ 盐渍:具体规格质量加工方法按收购单位要求进行。

篇6:秀珍菇栽培方法

基本环境

秀珍菇生长发育需要碳素、氮素和各种矿物质养分等。它是腐生性菌类,同其它真菌一样,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而完全依靠现成的有机物质营生活。在它的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碳素、氮素、矿物质及生长素等,均从栽培料内获得。

温度

菌丝生长的湿度范围为10-35℃,最适宜生升温谟25-27℃。温度低于10℃,菌丝基本停止生长;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温度高于30℃,菌丝生长、稀疏,色泽变黄,易于老化;温度高于37℃,菌丝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在10-32℃条件下都能出菇,这是与其它平菇不同的地方。原基形成和菇蕾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5-20℃,温度低于10℃,很少再产生原基。低于15℃,子实体生长缓慢。温度高于25℃,菇蕾生长快,成熟早,菌盖成熟时多呈漏斗状。出菇阶段,如果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刺激,原基容易产生。

水份与湿度

菌丝体生长的基本要求含水量65%,从原基形成至了实体成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原基产生少,菇朵易干萎。相对湿度高于95%时,子实体易变软腐烂。

空气与光照

菌丝体阶段,一需要特殊的通气条件,子实体阶段,则需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如果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极易形成菌盖小,菌柄长的畸形菇。菌丝体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阶段,需要光照,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和分化。没有光照,子实体不能产生。子实体在200-勒克斯光照之间,生长正常,光线过暗,易形成畸形菇,过强,特别直射光子实体易干枯。

PH值

秀珍菇适宜偏碱的的环境生长,因此生产上常用3—5%的生石灰水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一般调整至7.2-----7.5。这样不仅能促进菌丝生长,而且还能抑制夏季高温霉菌的影响。

秀珍菇栽培方法:

秀珍菇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食用菌,原产于印度,1974年Jandiaik,C.L在印度詹务效外,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罗氏大戟的菇木上发现的。经过分离和人工栽培,证实是一株高产优良食用菌。1978年,凤 尾菇菌种经香港引起之后,广东、福建、山西、吉林等省都栽培成功。福建三明真菌所经过几年来引种试验,发现凤尾菇无论在食用方面或栽培、产量等方面均比通常栽培的平菇有更多的优点且菌丝生活在力极其旺盛,具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可以在稻草、麦秆、香蕉秆、废棉、茶叶渣等各各植物残渣上生长,极易进行人工栽培。90年代,台湾等地发现,如果将凤尾菇的采收时间适当提前,其风味异常鲜美,余味无穷。

栽培场所的选择

菇房应选择通风良好,清洁的地区,四周没有杂草和臭水沟等菌蝇和菌蚊滋生的场所。菇房应安装通风设备,门窗均应安装细眼纱网,以防蝇蚊类进入。

出菇前的准备

栽培种发满后应该菌丝洁白,均匀,健壮,无杂菌感染;对菇房应该进行预处理,DDV药剂熏蒸一整夜后散气,再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一夜,待气味散尽后,对菇房进行预湿处理,在整个床架,房间(包括大棚)的地面和墙壁均应大量喷水,使整个房间的湿度增加上去。在菇中布置2-3个杀蚊灯,以便控制虫口密度。

栽培袋入棚

将菌包摆放于栽培床架上,高度以床架高度为准,搬入栽培房中可以养菌两天,不用通风,房间仍然喷水保湿,一个棚中能放多少菌包,且放置多少层,这要与菇棚中的通风换气量匹配

第一潮菇出菇

第一潮菇菌丝的养分积累最为集中,所以将来的产量也是所有潮次中最高的。开袋时沿着颈圈将塑料袋割掉,刮去原先老的菌种或肥大的原基。此时保持菇房的相对湿度达90%(可通过在菇房中悬挂无纺布喷湿来实现,有加湿器则最好),连续保持3-5天,房间温度保持在23-25℃,每天给予一定的漫射光,此时菇房应该勤加喷水,在喷水的时候给予通风。此阶段对通风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使CO2浓度控制在1000ppm以下即可。3-5天后可见料面上原基已经开始分化,并形成行大量的菇蕾,此时应该将无纺布收起来,增强通风和光照时间,或全天通风,但湿度一定要保持在85-90%,此时菇蕾分化很快,等菇柄伸长达3-4cm,菌盖直径达2cm即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服喷雾器勤加喷雾,雾点可直接喷在菇体上,要细喷和勤喷,尤其在晴天干燥的天气条件下。条件合适一天后即可采菇,采菇后,去除料面的老根和一些没有分化的原基,可直刮至新鲜的培养料,刮完后不可直接向料面喷水。如果菇房中出菇不太整齐,则需将新采完的菌包转移,以方便其它菌包的出菇管理。一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能全部刮净(刮去表面老根与枯死的幼菇及菇蕾,这些地方最容易受双翅目害虫的危害而烂包),此时菇房的湿度只要维持在70-80%即可,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培养料表面干燥一点,这样可以防止霉病的大量发生及防止部分虫卵的孵化(太干燥时每天可用喷雾器稍稍喷一点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7-10天。

第二潮菇的管理

第二潮菇出菇前需对菌包进行浸水处理(处理措施是用刀刮去表面稍干的培养料,这样处理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去除表面可能携带的一些虫卵与病斑;另一个是增加菌包在短时间内的吸水性,一般一天的浸水可使菌包增水30-50克,这就为出好下一潮菇提供了水份的保证),此时有霉病的最好能分开处理,以防交叉感染,然后放入4℃的冷库中24小时给予低温刺激,同时给杂菌以抑制处理。低温刺激一天,这个时间可以对菇房进行清洁处理,也可以用杀虫剂控制一下虫口密度。将菌包从冷库中搬出后,尤其要注意保湿处理,可以重新搭上无纺布随时喷水保湿,并增加菇房的光照时间和频次。待菇蕾再次显现后,管理同第一潮,此时通风与保湿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潮、第四潮及五六潮等的管理同二潮类似,关键是一个养菌与增水的处理上要合适。

末潮菇的处理

篇7:杏鲍菇栽培方法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索、木质素、蛋白质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和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都能吸收利用,尤以棉籽壳、废棉、阔叶树木屑、玉米芯等主料,适量添加麦麸、米糠、玉米粉等辅料提高氮源为最佳。因为杏鲍菇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

温度与湿度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60%~65%,最适温度20℃~26℃,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温度调控在10℃~25℃之间,15℃~18℃为最佳。

光照与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却需要新鲜空气:出菇期给以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或散射光,加强通风换气。通风不良,菌丝生长缓慢,原基分化延迟,菇蕾萎缩。

酸碱度

篇8:猴头菇富硒生产关键技术

1 品种选择

应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主要有猴杂19、猴头泰山—3、猴头猴冬、猴头3008、猴头泰山—4等。

2 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适宜的栽培季节为当年10月上旬至翌年1月上旬。

3 场地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气体、周围300 m无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 符合NY5010-2002无公害栽培要求的环境。

4 培养料配制

4.1 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98%、石膏和白糖各1%;或阔叶树木屑78%、麦糠20%、白糖和石膏各1%;或玉米秆粉80%、麦麸或米糠18%、石膏和白糖各1%。调料至含水量65%, p H值5~6。

4.2 科学施硒

4.2.1 培育机理。

猴头菇富硒生产是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培育的。在猴头菇生产过程中, 培养基中加入粮油型锌硒葆 (原粮油型富硒增甜素) , 猴头菇生长发育过程中, 把无机硒吸入猴头菇体内, 通过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 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富集在猴头菇子实体中。经检测硒含量≥0.15mg/kg时成为富硒猴头菇[1,2]。

4.2.2 使用方法。

在拌料时施硒。先将粮油型锌硒葆21 g加5 kg水溶解, 并拌均匀, 然后与培养基充分混匀。一般每40kg培养基加入硒溶液5 kg[3]。具体施硒量根据培养基的数量按上述方法配制。

4.2.3 注意事项。

一是通过称重准确掌握培养基数量;二是硒溶液与培养基必须充分混匀;三是采收前20 d停止施硒。

4.3 装瓶 (袋)

先装棉籽壳等主料, 加等量水预湿, 然后加入其他辅养料拌匀, 用750 mg菌种瓶或14 cm×27 cm×0.045 cm聚丙烯塑料筒袋装料。料面压紧压平, 内部稍松。

5 灭菌接种

5.1 灭菌

高压 (125℃) 灭菌2 h或常压 (100℃) 灭菌10~12 h[4]。

5.2 接种

料温冷却至28℃以下时, 将瓶 (袋) 放入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种。

6 发菌管理

培养室培养时每层架高30~40 cm, 室内事先用30%来苏水喷洒, 或高锰酸钾6 g/m3、甲醛6 mg/m3熏蒸待混合后产生蒸汽关闭门窗, 将已接种的菌瓶 (袋) 摆在架上, 室内保持20~30℃,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70%左右。培养菌丝时要遮光, 室内有弱光即可。30 d左右菌丝长满全瓶 (袋) 。

7 出菇期管理

7.1 开口

瓶栽猴头菇, 拔去瓶塞或去掉牛皮纸, 在封口塑料薄膜中央开一直径2 cm的圆孔即可;袋栽猴头菇, 开袋套上直径4~5 cm的套环。

7.2 控温调湿

菇房温度应保持在12~20℃, 以18℃左右最为适宜,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 每天用喷雾器向室内喷水3~4次。高温时, 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如菇顶部覆盖、通风换气、增加喷水次数等;低温时, 要加强增温、保温措施。

7.3 适当通风

猴头菇子实体生长在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子实体个大、质紧、包白, 生长快、产量高, 菌刺长短适中, 商品性好、否则产量低, 甚至会出现畸形。因此, 应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 每天定时打开通风口。高温时, 多在早晚通风, 每次30 min左右;低温时, 可在中午通风, 经常保持菇房的空气新鲜[5,6]。

7.4 光照调节

猴头菇子实体虽然能在黑暗条件下形成, 但常会出现畸形菇, 而强光又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一般以光照200~300 lx为宜。一般菇房要保证有一定的散射光。

8 病虫害防治

猴头菇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的原则。主要虫害有菇蝇、菇蚊、螨类, 防治方法:在场地周围挖沟、在菇房安装纱门窗阻隔害虫危害, 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主要病害有霉菌和细菌性基腐病, 预防方法:严格检查种源;保持环境清洁;发现病害及时清除,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出菇期间禁止使用化学农药[7]。

9 及时采收

猴头菇要在子实体完全成熟前采收。标准是子实体大小基本长足, 坚实, 孢子还未发散, 菌刺1.0~1.5 cm长即可采收。采摘过晚, 则肉质松、苦味重, 不利于加工, 而且影响下一批菇的形成。采收后保鲜不可超过12 h, 也可晒干或60℃烘干, 再用双层塑料袋包装贮藏。

摘要:介绍猴头菇富硒生产关键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场地选择、培养料配制、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猴头菇,富硒生产,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广仪.硒与人体健康[J].世界元素医学, 2006, 13 (3) :65-69.

[2]杨俊, 颜送贵.硒与全民补硒工程[M].香港: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2009:33-41.

[3]邓正春, 郑海涛, 颜送贵, 等.富硒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M].海南:南方出版社, 2011:150-155.

[4]许云昭.种植业关键技术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19-324.

[5]郭恩江, 李兴奎.猴头菇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1 (7) :28.

[6]蒋学杰, 孙瑞强.瓶栽猴头菇标准化培养技术[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11 (5) :43.

篇9:猴头菇栽培技术

一、经济价值与发展前景

猴头菇因其形似猴头而得名,是我国久负盛名菇品。其营养价值很高,据化验表明:每100克猴头菇含有蛋白质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粗纤维6.4克。此外含磷856毫克,钙2毫克,铁18毫克,硫胺素0.69毫克,核黄素1.89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尤其含有人体9种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具有医疗保健和养生功能。早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之功能。近期研究证明,猴头菇含有多糖、寡糖、多肽、甾醇、菇类、酚类、腺苷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胆固醇、滋补、保肝、健胃,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养生保健作用。

据《中国食药用菌学》文献记载:近代医药学研究发现,猴头菇提取物可治胃黏膜损伤,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因此广被医药和保健工业部门用于研制药物及保健食品,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猴头菇栽培原料为农林业下脚料,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栽培方式有室内外架层袋栽、冬闲田露地袋栽,或免棚地沟袋栽长菇。每栽培1万袋可产鲜菇7000千克,目前产地交易价每千克8~9元,产值5万~7万元,成本一般2万元,可获利3万~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精准项目。

二、生长发育基本条件

要实现猴头菇高品位栽培,首先要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1.营养 猴头菇属木腐菌,栽培原料以阔叶树种的杂木枝条、碎屑、农作物秸秆、棉籽壳、木薯秆等均可,辅以麦麸、玉米粉,此外可添加复合肥、石膏粉等。

2.温度 属于中温发菌,低温和变温结实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温度10~32℃均可,但以25~28℃最适,高于35℃停止生长,低于10℃生长缓慢。子实体发育12~24℃均可,但以16~20℃最适,高于25℃即使现蕾,但也难长大;低于12℃菇体呈现红色,影响品质。

3.水分 培养基含水量要求60%~65%。空间湿度菌丝长阶段以70%以下为适,也就是干燥发菌培养。子实体形成保持在85%~95%才能正常发育,菇体洁白;低于70%时出现萎缩、变黄;高于95%,菌刺过长,易感染杂菌。

4.空气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会发生菇体珊瑚状等畸形。

5.光照 菌丝生长不需光照,子实体没有趋光性,栽培场所要求散射光,光照度300~600勒克斯为适。

6. 酸碱度 猴头菇属喜酸性菇类,pH值3~7均可,但pH值5~6最适,大于7.5时菌丝难以生长。

三、高品位栽培核心技术

猴头菇进入商品化栽培,在各地已不同程度地形成规模生产。要达到产品高品位标准,其生产管理核心技术如下:

1. 把握最佳接种期 根据猴头菇生物特性对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顺应自然气温的最佳栽培季节,长江以南省区,应以秋分(9月下旬)接种育菌,至小雪(11月下旬)出菇1~2潮,来年春季再产1潮菇。北方省区可提前10~15天接种,利用温棚长菇。高寒地区可在早春接种,加温培养菌丝,清明后自然气温适于长菇。

2.合理配制培养基 栽培原料应按无公害食用菌基质条件,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不含有毒有害菌丝的物质,下面介绍3组配方:①杂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②棉籽壳82%,麦麸15%,石膏粉2%,砱肥1%;③棉籽壳38%,杂木屑20%,玉米芯20%,麦麸16%,玉米粉3%,砱肥1%,石膏粉2%。

以上配方的含水量60%左右,灭菌前pH值 6为适。栽培袋规格(袋径扁宽×长),春栽12.3厘米×52厘米,秋栽13.5厘米×56厘米。装袋、灭菌、冷却。

3. 优化基质育壮母体 猴头菇栽培袋通常打3~4个接种穴,为防止“病从口入”。接种时严格做到“三要求”,即袋温应降至28℃以下方可接种;菌种预处理,即刮除表层老化的菌丝和已形成瘤状或珊瑚状子实体;选择晴天晚上或清晨接种,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接种后,从菌丝萌发到培养成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20~25天即可长满袋。管理上主要调节好温度,接种后头4天室内温度以26~28℃为好,使菌丝在最适的环境中加快吃料,定植蔓延,造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第五天起至15天内,随着菌丝发育,袋内温度上升,袋温自然会比室温高2℃,此时温度应调至25℃左右为好。16天之后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温度控制在20~23℃。春季栽培自然气温较低,可采取加温发菌,促进菌丝正常生长发育;秋季注意防止高温。发菌期要求室内干燥培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为宜,而且注意避光。

4. 摆袋诱导定向出菇 猴头菇是好氧性菌类,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野外菇棚较为理想。菌袋经过室内发菌培育25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便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通常出现菌丝尚未走满袋,就开始出现原基,分化成子实体,因此要注意观察,及时把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摆场,并进行搔去原菌种块表层,诱导定向整齐出菇。

排袋常见有3种方式:第一种菇棚搭架5~6层,集约化摆袋立体栽培;第二种是畦床露地斜靠摆袋栽培;第三种是免棚地沟摆袋,无论采用哪一种摆袋方式,穴口均要向下长菇。以上3种方式摆袋对比,第一种,空间利用率高,形成立体,但保湿性差,易形成光头菇和萎缩菇;后两种依靠地湿,有利菇体形成刺毛,色泽较白,因为猴头菇刺毛有明显“向地性”长势。但在管理上要注意雨季畦床水沟积水,通风不良时,易出现烂菇。尤其斜靠摆袋出菇期,不要轻易倒调菌袋,否则造成刺毛不顺势生长,变成畸形菇。

5. 控制生态提高品位 要获得高品位的产品,长菇阶段必须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科学管理。

nlc202309091037

①调节温度。菌袋下田后应从原来发菌期温度,降到出菇期最佳温度16~20℃条件下进行催蕾。气温超过23℃时,子实体发育缓慢,会导致菌柄不断增生,菇体散发成花菜状畸形菇,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超过25℃还会出现菇体萎缩。因此出菇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若超过规定温标,可采取空间增喷雾化水、畦沟灌水增湿、荫棚遮盖物加厚等方法来降低温度。同时要错开通风时间,实行早晚揭膜通风,中午打开罩膜两头,使气流通顺,创造适合温度,促进幼蕾顺利长大。

②控制湿度。根据菇体大小、表面色泽、气候等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用量喷水。菇小雾喷,特别是穴口向下摆袋或地面摆袋的,利用地湿即可,一般不喷水。若气候干燥时,可在畦沟浅度蓄水,让水分蒸发在菇体上即可。检测湿度是否适当,可从刺毛观察,若刺毛鲜白,弹性强,表明湿度满足;若菇体萎黄,刺毛不明显,长速缓慢,则为湿度不足,就要喷雾化水增湿。喷水必须结合通风,使空气新鲜,子实体茁壮成长。但要严防盲目过量喷水,造成子实体霉烂。

栽培场地必须创造85%~90%的空气相对湿度。幼菇对空间湿度反应敏感,若低于70%已分化的子实体会停止生长,即使以后增湿恢复生长,菇体表面仍留永久性斑痕;如果高于95%,加之通风不良,易引起杂菌污染。创造适宜湿度可采取畦沟灌水,增加地湿;喷头朝天,空间喷雾;盖紧畦床上塑料薄膜保湿;幼蕾期架层栽培的,可在表面加盖湿纱布或温报纸增加湿度等措施。

③加强通风。猴头菇是好气性菌类,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就会出现珊瑚状的畸形菇或引发杂菌繁殖污染。为此野外畦栽,每天上午8时应揭膜通风30分钟,子实体长大时每天早晚通风,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但切忌风向直吹菇体,以免萎缩。

④适度光照。长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野外荫棚掌握“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以满足子实体生长需要。

6. 采收及再生菇管理 猴头菇从菌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10~12天即可采收。有的还可提前成熟8~10天开采。成熟标志:菇体白色,菌刺粗糙,并开始弹射孢子,在菌袋表面堆积一层稀薄的白色粉状物。根据猴头菇市场的要求,采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别。作为菜肴保鲜应市或盐渍加工的猴头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长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释放孢子时采收,此时色泽洁白,风味鲜美纯正,没有苦味或极微苦味; 若是作为药用的猴头菇,以脱水烘干为商品,其子实体成熟度可以延长些,以菌刺1厘米左右时采收。

猴头菇一般可采收3批,有的还可收4批,但以头1~2批产量高,品位高,占总产量的80%。再生菇培育方法:在第一批菇采收后,停止喷水3天,并揭膜通风12小时,让采收后菇根表面收缩,防止发霉;再把温度调整到23~25℃,使菌丝体积累养分。5天左右原基出现,10天左右幼蕾即可形成,此时把温度降到16~20℃,空气湿度提高到90%左右,子实体即健康成长。整个生产周期正常气温条件下60~70天结束,生物转化率一般90%~100% 。

四、畸形菇表现及防控措施

从现有各地栽培情况看,突出的问题是产量虽然达标,但高品位产品的比率不高,表现菇体光秃无刺毛、珊瑚丛集、色泽异常、萎缩腐烂等,也就是畸形菇比率大,降低了商品价值,影响了经济效益。下面介绍畸形菇的类型体态,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1. 光秃无刺型 病状:菇体呈簇状分枝,个肥大,表面皱缩粗糙,无刺毛,肉质松脆,略黄褐色,香味正常。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温度偏高,空气相对湿度偏低,常在25℃情况下子实体水分蒸发量过大,架层栽培的顶层,空气相对湿度没及时跟上。

预防方法:注意控温保湿,当气温超过25℃时,野外菇棚栽培应早晚揭开盖膜通风,白天把两头盖膜打开,使其透气;畦沟灌水降低地温,顶层空间喷洒雾化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把荫棚遮盖加厚,减少阳光透进水分蒸发。

2. 珊瑚丛集型 病状:基部多次分枝丛集,形似珊瑚,形成多个猴头菇状态的小子实体。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刺激菌柄不断分化,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

预防方法:加强菇房通风换气,改善环境条件。已形成珊瑚状的子实体,在幼小时立即将它刮掉,然后再行培养正常出菇。

3. 色泽异常型 病状:菇体色泽变黄,菌刺短而粗;有的子实体发红色,或幼菇开始到成熟均呈红色,其菇体味带苦。

发生的原因:主要因湿度偏低,常因秋、冬季节栽培,气温突降,子实体受到直流风刺激,菇体萎黄。变色的菇应区别病因。

预防方法:若是因低温引起的,则是安排好菌袋最佳的接种期,当地气温以不低于14℃为宜。升温办法:野外栽培可把盖膜盖密,中午气温高时通风,并把遮盖物排稀,引光增温。室内栽培避免通风直吹菇体上,在风口处的菇袋上盖上湿布,缓冲风速。

4. 萎缩霉烂型 病状:前期生长势正常,中间刺毛萎倒,形成皱缩;有的菇体变褐发霉。

发生原因:因温度过高,空气干燥,明显缺水,逐渐萎缩干枯

预防办法:应及时空间喷水,菇体上微量喷雾,使其恢复。如发现菇体霉烂,则为病害或霉菌侵袭,应加强通风降湿。已出现霉烂的,及时摘除,并局部涂抹3%的漂白粉水或1%石灰水,控制患处,避免蔓延。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古田县城西过河路13号 邮编:352200)

上一篇:油库规章制度下一篇:党会发言学习和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