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

2024-05-09

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精选6篇)

篇1: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

作者:林景新 wdyxlinjx@163.com 作者单位: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简介:Flash介绍常用化学元素的基本知识:

核外电子层构型、周期表中位置、发现来源、命名、物理性质、重要的反应等。

相关课件:

篇2: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

1.2.3.4.沁园春 雪 毛泽东 雨说 郑愁予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夜 叶赛宁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7.傅雷家书两则

8.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9.故乡 鲁迅

10.孤独之旅 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2.心声 黄培佳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5.短文两篇

谈谈书 培根 不求甚解 马南邨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18.杨修之死 罗贯中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20.香菱学诗 曹雪芹 21.陈涉世家

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23.隆中对 陈寿 24.出师表 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钧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观刈麦 白居易 月夜 刘方平商山早行 温庭钧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篇3: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形象地展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递变关系,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相对原子质量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基本数据, 是进行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石。二者历来受到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清朝末年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批化学教科书, 如19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中学教科书化学》列入了“原质简要表” (“原质”即元素) 。表中将相对原子质量称为“元重”, 列举了68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发现日期, 可谓相对原子质量表的雏形。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化学新教科书》在附录中加入了“周期律表”和“金类之比热、原子量及原子热”, 开始使用了原子量[1]这一名词。相对原子质量以前称原子量,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3102.8-1993, 目前在国内教科书和文献中大都使用相对原子质量 (relative atomic mass) 。而出于习惯, 部分国外组织和文献仍使用原子量 (atomic weight) 的说法, 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下属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 (Commission on Isotopic Abundances and Atomic Weights) 及其发布的《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两种说法在当下文献中均有出现,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 而1907年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最新化学理论解说》[2]中则已经出现了和现代教科书中形式非常接近的元素周期表和原子量表 (图1) 。百年来, 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出现在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化学教科书中, 成为公众视野中化学学科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是自然界中物质固有规律和性质的具体体现, 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其基本形式百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测量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元素陆续被发现, 数据精度日益提高, 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的内容也跟随时代不断地被充实和修正。2013年出版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权威数据, 对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作了较大的修订。本文以下内容就二者的主要变化进行说明, 并对修订的原因和依据进行了解析。

二、元素周期表中新元素的补充

门捷列夫在创制元素周期表时, 敏感地认识到当时已知的60余种元素远非整个元素大家族的全部成员, 大胆预言了尚未发现的元素, 并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 而随后这些元素的一一发现也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远见卓识。最近几十年, 美、俄、德、中、日等国的研究人员合成了101~118号元素, 不断填充了周期表中的空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陆续对新发现元素给予定名, 最近的是2012年5月公布的114、116号元素[3]。目前101~112号, 以及114号和116号元素均已取得正式定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IUPAC的决定, 经过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 对专家提出的拟定名进行筛选和讨论, 陆续确定并公布了101~112号元素的中文定名 (表1) [4]。2013年版的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已将第7周期原有的空位填充完整, 对尚未取得中文定名的元素以浅灰色加以区分。相对原子质量表中也相应补充了这些元素。

三、相对原子质量数据的修订

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十分重要, 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所说, 没有可靠的原子量, 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 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 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 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下属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根据大量文献资料, 逐一权衡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自1969年起, 一般每两年在《纯粹与应用化学》杂志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上以IUPAC技术报告的形式发布一次新的“标准相对原子质量”[5]。目前, 人教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依据该委员会2011年发布的数据[6]进行了修订。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式中Ar (E) 为元素E的相对原子质量, fi为同位素i E的丰度, ma (iE) 为该同位素的原子质量。根据式 (1) , 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度 (不确定度) 一方面来源于测量的实验误差, 包括同位素质量的测定误差和同位素丰度的测定误差;另一方面来源于天然样品的同位素丰度差异。目前使用质谱法测定同位素质量的准确度很高, 因此相对原子质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于同位素丰度的测定[7]。

多年来, 很多人一直认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单一的确定数值。对于目前已知的单核素元素 (mononuclidic element) , 即Be、F、Na、Al、P、Sc、Mn、Co、As、Y、Nb、Rh、I、Cs、Pr、Tb、Ho、Tm、Au、Bi、Th、Pa22种元素, 式 (1) 中fi=1, 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度仅取决于单一核素原子质量测定的实验误差, 由于质谱法的测量精度很高, 故这类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准确度很高。对于存在两种及以上同位素的大多数元素, 同位素丰度的差异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度具有较大影响。

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没有代表性的同位素丰度组成, 除了钍、镤、铀三种元素存在寿命较长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外, 其余放射性元素均无相对原子质量可言[8]。在化学教科书的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中, 取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的质量数, 并加方括号予以区分。修订后两表中的新增元素均为人造放射性元素, 今后如有寿命更长的同位素被发现, 这部分数据还将相应变化。

在自然环境中, 含有轻重同位素的物质由于理化性质略有差异, 当它们参加反应或经历其他变化时, 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分离和富集, 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 (isotope fractionation effect) , 引起同位素丰度的变化。例如, 自然界的碳循环, 12C、13C和14C三种同位素中的轻同位素容易进入有机质中, 而重同位素在无机碳酸盐中得到富集。海洋碳酸盐中的14C丰度比大气二氧化碳中的高, 海生植物中的13C丰度也较陆生植物的高。对于大多数元素而言, 这种丰度变化极其微小。但少数元素天然同位素的组成变动范围较宽, 例如天然样品中10B的丰度为19.1%~20.3%, 18O的丰度为0.188%~0.208%。在这种情况下, 测量数据的变异范围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中该元素同位素的丰度涨落, 导致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不确定度大于测量准确度, 难以得到更为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5,9]。2009年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会议, 决定将H、Li、B、C、N、O、Si、S、Cl、Tl10种元素的标准相对原子质量采用区间的方式[a;b] (表示a≤Ar≤b) 进行标注 (表2) , 表明这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一个定值, 以反映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性, 更准确地体现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实际存在状况[10]。2013年版的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采用了这些新的数据。而在一般情况下, 对于未特别指明的样品的相关计算, IUPAC技术报告中也给出了供参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 作为惯用相对原子质量。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则采用了这一系列数据。

随着对一系列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调查和评审的进行, 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还可能进行修正。实际上, 根据2013年4月29日IUPAC公布的技术报告《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2011》[11], 溴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由79.904 (1) 改为[79.901;79.907], 镁则由24.3050 (6) 改为[24.304;24.307]。因此表2中的元素种类还可能继续增加, 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还将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完善。

四、结语

在教科书中列入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 是百年来化学教科书一直保持的一个优良传统。与二者相关的化学知识也历来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在实际教学中, 应充分考虑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初中阶段, 相对原子质量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引入通行的严格定义, 学生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在后续课程中继续深化;即便在高中阶段, 相关问题也并不能彻底解决。教学时应依据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水平完成基本教学要求, 竞赛辅导时适当提高。在正常课堂教学和普通考试试题中如果刻意或不自觉地增加深度、提高难度, 往往容易因概念把握不准确而出现科学性错误, 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混乱。

发现新的元素和测定相对原子质量事关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根本认识, 化学教科书中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的新变化, 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学研究的永无止境。新变化挑战了常人的惯性思维, 但却更接近于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作为化学教师, 有必要搞清楚相关内容的准确定义和来龙去脉, 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变化, 才能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灵活、适当地把握深度,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 开启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肖应凯.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替代“原子量”.中国科技术语, 2008 (1) .

[2]池田清.最新化学理论解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 1907.

[3]http://www.iupac.org/news/news-detail/article/element-114-is-named-flerovium-and-element-116-is-namedlivermorium.html.

[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12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中国科技术语, 2011 (5) .

[5]张青莲.原子量的测定和修订.化学通报, 1986 (10) .

[6]Michael E.Wieser, Tyler B.Coplen.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2009 (IUPAC Technical Report)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11 (2) .

[7]钱秋宇.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大学化学, 2011 (6) .

[8]张青莲.漫谈原子量的质谱法测定.大学化学, 1995 (6) .

[9]张青莲, 陈刚, 肖应凯, 祁海平.锂原子量的校准质谱法测定.科学通报, 1991 (4) .

[10]Tyler B.Coplen, Norman E.Holden.Atomic Weights:No Longer Constants of Nature.Chemistry International, 2011 (2) .

篇4: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递变关系,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相对原子质量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基本数据,是进行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石。二者历来受到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清朝末年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批化学教科书,如19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中学教科书化学》列入了“原质简要表”(“原质”即元素)。表中将相对原子质量称为“元重”,列举了68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发现日期,可谓相对原子质量表的雏形。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化学新教科书》在附录中加入了“周期律表”和“金类之比热、原子量及原子热”,开始使用了原子量[1]这一名词。 相对原子质量以前称原子量,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3102.8-1993,目前在国内教科书和文献中大都使用相对原子质量(relative atomic mass)。而出于习惯,部分国外组织和文献仍使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的说法,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下属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Commission on Isotopic Abundances and Atomic Weights)及其发布的《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两种说法在当下文献中均有出现,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而1907年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最新化学理论解说》[2]中则已经出现了和现代教科书中形式非常接近的元素周期表和原子量表(图1)。百年来,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出现在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化学教科书中,成为公众视野中化学学科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是自然界中物质固有规律和性质的具体体现,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其基本形式百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测量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元素陆续被发现,数据精度日益提高,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的内容也跟随时代不断地被充实和修正。2013年出版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权威数据,对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作了较大的修订。本文以下内容就二者的主要变化进行说明,并对修订的原因和依据进行了解析。

二、元素周期表中新元素的补充

门捷列夫在创制元素周期表时,敏感地认识到当时已知的60余种元素远非整个元素大家族的全部成员,大胆预言了尚未发现的元素,并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而随后这些元素的一一发现也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远见卓识。最近几十年,美、俄、德、中、日等国的研究人员合成了101~118号元素,不断填充了周期表中的空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陆续对新发现元素给予定名,最近的是2012年5月公布的114、116号元素[3]。目前101~112号,以及114号和116号元素均已取得正式定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IUPAC的决定,经过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对专家提出的拟定名进行筛选和讨论,陆续确定并公布了101~112号元素的中文定名(表1)[4]。2013年版的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已将第7周期原有的空位填充完整,对尚未取得中文定名的元素以浅灰色加以区分。相对原子质量表中也相应补充了这些元素。

表1 101~112号及114、116号元素的名称及有关信息

三、相对原子质量数据的修订

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十分重要,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下属的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根据大量文献资料,逐一权衡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自1969年起,一般每两年在《纯粹与应用化学》杂志(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上以IUPAC技术报告的形式发布一次新的“标准相对原子质量”[5]。目前,人教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依据该委员会2011年发布的数据[6]进行了修订。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Ar(E)=■ (1)

式中Ar(E)为元素E的相对原子质量,fi为同位素iE的丰度,ma(iE)为该同位素的原子质量。根据式(1),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度(不确定度)一方面来源于测量的实验误差,包括同位素质量的测定误差和同位素丰度的测定误差;另一方面来源于天然样品的同位素丰度差异。目前使用质谱法测定同位素质量的准确度很高,因此相对原子质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于同位素丰度的测定[7]。

多年来,很多人一直认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单一的确定数值。对于目前已知的单核素元素(mononuclidic element),即Be、F、Na、Al、P、Sc、Mn、Co、As、Y、Nb、Rh、I、Cs、Pr、Tb、Ho、Tm、Au、Bi、Th、Pa22种元素,式(1)中fi=1,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度仅取决于单一核素原子质量测定的实验误差,由于质谱法的测量精度很高,故这类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准确度很高。对于存在两种及以上同位素的大多数元素,同位素丰度的差异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准确度具有较大影响。

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没有代表性的同位素丰度组成,除了钍、镤、铀三种元素存在寿命较长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外,其余放射性元素均无相对原子质量可言[8]。在化学教科书的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中,取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的质量数,并加方括号予以区分。修订后两表中的新增元素均为人造放射性元素,今后如有寿命更长的同位素被发现,这部分数据还将相应变化。

在自然环境中,含有轻重同位素的物质由于理化性质略有差异,当它们参加反应或经历其他变化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分离和富集,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isotope fractionation effect),引起同位素丰度的变化。例如,自然界的碳循环,12C、13C和14C三种同位素中的轻同位素容易进入有机质中,而重同位素在无机碳酸盐中得到富集。海洋碳酸盐中的14C丰度比大气二氧化碳中的高,海生植物中的13C丰度也较陆生植物的高。对于大多数元素而言,这种丰度变化极其微小。但少数元素天然同位素的组成变动范围较宽,例如天然样品中10B的丰度为19.1%~20.3%,18O的丰度为0.188%~0.208%。在这种情况下,测量数据的变异范围实际上反映了自然界中该元素同位素的丰度涨落,导致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不确定度大于测量准确度,难以得到更为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5,9]。2009年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会议,决定将H、Li、B、C、N、O、Si、S、Cl、Tl10种元素的标准相对原子质量采用区间的方式[a;b](表示a≤Ar≤b)进行标注(表2),表明这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一个定值,以反映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性,更准确地体现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实际存在状况[10]。2013年版的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采用了这些新的数据。而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未特别指明的样品的相关计算,IUPAC技术报告中也给出了供参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作为惯用相对原子质量。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则采用了这一系列数据。

随着对一系列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调查和评审的进行,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还可能进行修正。实际上,根据2013年4月29日IUPAC公布的技术报告《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2011》[11],溴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由79.904(1)改为[79.901;79.907],镁则由24.3050(6)改为[24.304;24.307]。因此表2中的元素种类还可能继续增加,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还将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完善。

四、结语

在教科书中列入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是百年来化学教科书一直保持的一个优良传统。与二者相关的化学知识也历来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初中阶段,相对原子质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引入通行的严格定义,学生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在后续课程中继续深化;即便在高中阶段,相关问题也并不能彻底解决。教学时应依据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水平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竞赛辅导时适当提高。在正常课堂教学和普通考试试题中如果刻意或不自觉地增加深度、提高难度,往往容易因概念把握不准确而出现科学性错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混乱。

发现新的元素和测定相对原子质量事关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根本认识,化学教科书中元素周期表和相对原子质量表的新变化,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学研究的永无止境。新变化挑战了常人的惯性思维,但却更接近于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作为化学教师,有必要搞清楚相关内容的准确定义和来龙去脉,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变化,才能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灵活、适当地把握深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开启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肖应凯.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替代“原子量”.中国科技术语,2008(1).

[2] 池田清.最新化学理论解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07.

[3] http://www.iupac.org/news/news-detail/article/element-114-is-named-flerovium-and-element-116-is-named-livermorium.html.

[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12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中国科技术语,2011(5).

[5] 张青莲.原子量的测定和修订.化学通报,1986(10).

[6] Michael E.Wieser,Tyler B.Coplen.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2009(IUPAC Technical Report).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11(2).

[7] 钱秋宇.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大学化学,2011(6).

[8] 张青莲.漫谈原子量的质谱法测定.大学化学,1995(6).

[9] 张青莲,陈刚,肖应凯,祁海平.锂原子量的校准质谱法测定.科学通报,1991(4).

[10] Tyler B.Coplen,Norman E.Holden.Atomic Weights:No Longer Constants of Nature.Chemistry International,2011(2).

[11] Michael E. Wieser, Norman Holden, Tyler B. Coplen, et al. 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2011 (IUPAC Technical Report).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13(5).

篇5:人教版化学九上元素

 中学教考网

过化学键连结成链状或环状,从而形成生物大分子。以上事实可以说明()①碳元素参与生物体内所有化合物的组成 ②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③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的元素 ④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元素 A.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④

4、据测定苹果中Zn的含量为0.19毫克/100克,但苹果缺锌时,往往患“小叶病”,这个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对鸡和鸭两种动物体内的某些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得到下表:(每100克中的毫克数)[反思总结]

此表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

白居易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理解。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3、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理解。

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二、默写: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家田输税尽而抱子拾麦的句子 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4、《观刈麦》中表现诗人对重赋下农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作由面到点,由叙转议。直抒对农家同情关心的诗句)

5、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同意。“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7、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8、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9、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10、主要写了那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11、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繁忙的情境,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愧疚之情。

月夜

刘方平

【注释】:①更深:深夜。②北斗:指北斗七星。阑干:横斜的样子。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③偏知:忽然感到。④新:初。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

“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 6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意对即可)

二、(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仰望,写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商山早行(温庭筠)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

凫:野鸭

回塘: 圆而曲折的池塘(2)“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思念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3、《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4、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5、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6、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7、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破阵子 晏殊

1.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春(某一季节),作者晏殊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2.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更透出幽静与悠长。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 6

3.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答题要点: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4、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6、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请作简要赏析。

下片写青春少女的小故事。两个东西相邻的少女,在采桑小路上相遇。东邻女伴的笑容引起了西邻女子的疑问,以为是她昨晚作了好梦。问答中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两个笑字,一写笑容晏晏之美,一写笑挂双脸之盛,写出采桑女子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形象。

7、词的上阕情景交融,清新活泼,请简要赏析。

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来写美丽的春色。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2分)

8、词的下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

通过刻画人物的笑,描绘了一个美丽、清纯、活泼、浪漫的农家少女形象。(或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描绘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农家少女形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1、(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3).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4).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分)

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5).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2.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 6

5.阅读这首宋词,续写下片赏析(150字左右)。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这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醉花阴 李清照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6.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7.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8.“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9.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分)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2分)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 6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武陵春 李清照

1、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答:倦梳头,泪先流;

2、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 答:又多又重。

3、上片中,“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4、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答: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1、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4、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5.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6.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7.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 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 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 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 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 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 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8.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6分)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 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 6

赏析: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1.《朝天子•咏喇叭》体裁是 散曲,朝天子属曲牌名,咏喇叭属散曲题名。作者王磐是明代散曲家。词中用曲儿小腔儿大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喇叭、锁呐的特征,用__只吹的水尽鹅飞罢_!表现了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3.赏析“腔”。腔调之意,道出了宦官与喇叭的共同特征,揭露了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恶世态。

4.赏析“抬”。

抬高之意,与喇叭特点相对应,暗含对比,讽刺了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的嘴脸。

5.赏析“乱”。表面写的是官船来往之频繁,也侧面表现官场的混乱和黑暗,表达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6.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形象的写出了官船喇叭声声,刻画了他们仗势欺人,横冲直撞,揭露了他们欺诈百姓,鱼肉百姓的罪行。

7、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8、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9、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上一篇:五环教学观摩课教学反思下一篇: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