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上

2024-05-18

化学人教版九上(共8篇)

篇1:化学人教版九上

人教版九上语文目录

1.2.3.4.沁园春 雪 毛泽东 雨说 郑愁予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夜 叶赛宁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7.傅雷家书两则

8.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9.故乡 鲁迅

10.孤独之旅 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2.心声 黄培佳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5.短文两篇

谈谈书 培根 不求甚解 马南邨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18.杨修之死 罗贯中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20.香菱学诗 曹雪芹 21.陈涉世家

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23.隆中对 陈寿 24.出师表 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钧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观刈麦 白居易 月夜 刘方平商山早行 温庭钧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篇2:化学人教版九上

《古代日本》基础练习

1.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日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的过程,其中“汉化”是指()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有()①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②土地收归国有

③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④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646年,日本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即“大化改新”,下列属于“大化改新”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政治内容之一的是()

A.学习唐朝文化 B.土地改归国有 C.实行中央集权 D.推行种姓制度 4.古代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是()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查理·马特改革 5.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畅言教育

6.隋唐时期中国人处理事务的方式构成了七世纪日本《十七条宪法》的总体模式,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模式处处和中国隋唐相像。“这一时期”是()A.日本远古时期 B.大化改新时期 C.幕府统治时期 D.明治维新时期

7.大化改新是大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下列历史知识概述准确的是()①苏我氏父子专权,统治出现危机

②中大兄皇子依靠西乡隆盛等人,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③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国国家管理;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④实行中央集权

⑤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8.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相同点是()A.都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了本民族的发展 B.都实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统一 C.都缓解了社会危机,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D.都善于向外国的先进文化学习

9. 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②废除贵族世袭制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④“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畅言教育

10.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你知道其效仿唐所进行的改革的名称吗?()A.明治维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大化改新

11.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 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12.某班级要进行一场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表演,他们采用的台词应该是()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13.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 废除官职世袭的陋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是哪个国家在何时进行的?(2)材料一、二分别是哪方面什么措施?(3)此事件对该国有何重大意义? 15阅读下列材料: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请完成:

(1)这是哪国何年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2)这次改革除作以上规定外,还有哪些内容?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3)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当时这一国家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4)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大化改新给日本政治、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对我们有何启示?

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是7世纪中期;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中臣镰足;

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力主改革的人物是中臣镰足;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4.、【答案】(1)大化改新;日本;7世纪中期。

(2)材料一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材料二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3)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

【解析】(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这个事件是7世纪中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得改革,材料内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容反应的就是大化改新得内容

畅言教育

(2)通过材料分析,材料一是大化改新在土地方面的措施即经济措施;材料二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难度不大。

(3)根据识记叙述大化改新的意义即可。考点:日本大化改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得时间和措施以及历史意义得识记,难度不大属于基础识记题。

15、【答案】1)日本,公元646年。大化改新。

(2)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3)中国。“贞观之治”。

(4)日本民族的显著特点是善于模仿学习。变化:大化改新学习的是中国隋唐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启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篇3:化学人教版九上

一、存在“碎片化”问题典型课题及分析

1. 版面“碎片化”

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部分, 正文只2页 (P113~115) , 共有597个字, 包含有实验4个, 表格4个, 图片5张, 段落15个, 平均每段不到40字;从版面上来看, 由图片、表格和不同的字体, 以及独立占行的化学方程式作为分割, 整个课文可以大致分割为12块 (加上页面分割) , 显得过于分散。

2. 课文知识呈现方式“碎片化”

如“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一个实验是物理性质;第二个实验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三个实验为物理性质, 然后带出了化学性质, 算是显示出较好的转接关系;后面三个化学性质;紧接着又是物理性质。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错安排, 但缺乏比较外显的逻辑关系。

二、课题内容“碎片化”所带来的教学问题

1. 课堂教学“碎片化”

一节好课应该有一个鲜明而连贯的主线, 如果教材将知识点分散成几个相互独立 (起码是相互逻辑关系不外显) 的实验, 课堂教学只能被实验牵着鼻子走, 把一个课堂变成了一个“实验——记录现象——呈现结论——实验……”教学过程的重复, 课堂也就变成了几个实验“碎片”的混合。

2. 学生阅读“碎片化”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的阅读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部分。但由于课文排版“碎片化”, 阅读的时候感觉课文分布零碎, 内容四分五裂, 学生很难在这样的“碎片”中找出一条能串联所有知识点的主线, 不容易进行一个连贯流畅的阅读, 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理解也难免变成了“碎片”, 也不利于学生课外自学和探究。

三、课题内容“碎片化”问题的原因探究

1. 教材编写者放弃了以知识系统为教材编写主要逻辑线后, 没有找到更好的编写思路

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路, 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老教材编写主要是按知识体系来编排, 侧重于对知识内容的识记与再现, 如物质性质知识, 总是严格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顺序呈现。这种编排思路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但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思想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不利。新教材编写更多考虑了单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 基本只是简单地使用实验作为知识的载体, 而对于每个知识块或课题中各知识点的串联和逻辑线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式, 就容易让人感到零乱, 表现出“碎片化”问题。

2. 大课题编排思路

以前面所举的课题为例, 相同的内容在大纲版教材分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一氧化碳两个课题, 两个课题起码要3个课时才能授完, 而现在的内容虽然比老教材稍有删减, 但知识容量绝对比原大纲版教材的两个课题相加的内容要多, 硬塞进一个课题内, 这样就使一个课题知识容量过大, 又不能让单个课题所占的篇幅过大, 就只能将陈述尽量简略, 把所有进行知识串联或将知识点形成外显逻辑关系的“次要”文字省去, 就变成了知识点以实验的直接方式呈现, 因此课文的“碎片化”也就成了必然。

四、课题内容“碎片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 更多以生活中的事例或活动方案作为知识呈现方式, 解决课题内容缺乏比较外显的逻辑的问题。课题内容要符合以下观点:“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3点) 。

其次, 应采用大章节小课题的编排形式, 最好能做到一个课题用一个课时完成。因为一般老师在课时安排上更倾向于将一个课题内的内容在尽量少的课时内授完, 这样更利于练习的处理、实验的准备和安排。比如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分为2~3个课题进行授课, 将有关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变红的探究实验独立出来, 在时间上这样更能保证学科过程的完整。

最后, 如果可以的话, 最好能适当减少九年级化学知识量方面的要求。

篇4:化学人教版九上

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们不能说化学使环境恶化,同样,说化学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也不妥。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并不能对世界做什么改变,只是人们掌握了化学原理之后,在进行生产和使用其产品的过程中,让这个世界发生了某些人为的改变,让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对自然界造成了一些破坏,而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反过来又危害人类。

比如,农药化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但其弊端不容忽视。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物随雨水和灌溉水进入江河湖海,造成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水华,使水质发臭、鱼虾死亡,被污染的水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食物中残留的农药等有害物质常常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农药化肥的使用还会破坏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使生物生存受威胁。

又如,塑料等合成材料制品的使用,虽然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但废弃的这些物品却让环境遭到污染。由于不能降解,废弃在环境中的这些物质将长时间留在环境中,并威胁动植物的生存。有些动物因为误食了塑料薄膜之类的物品,阻塞消化道,最后痛苦死去,而植物可能由于土壤中塑料制品的阻碍,影响其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枯萎。

最近频繁曝光的“癌症村”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行为失当;另一方面也说明化学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对人类和自然生态会有很大的危害。

总之,我们开山采矿获取生产原料,会破坏地质地貌和森林植被;我们开足马力地生产,会排放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危害人类健康,危害动植物生长;我们生产出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影响着地球生态。当我们呼吸着雾霾弥漫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时,不会感觉世界绚丽多彩。

所以,在绪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化学这门学科应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应介绍一些给人类带来危害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一体两面、有利有弊的。在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如何让利发挥到最大,弊降到最小,则需要人类的智慧。如果不想在一开始的化学教学中介绍化学学科应用造成的弊端,那也不必做些粉饰,以免教学过程中前后矛盾,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引起学生反感。建议删除“绪言”二字之后的“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并删除绪言内容中的最后一句“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二、“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广义上是指地球上的总水量,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通过水循环得以不断补充和更新,人类利用这些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是第四单元课题一“爱护水资源”的第一标题。“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人类拥有的”,这也不免让人感觉到人类好像是自然界的主人,显得自私、狭隘。曾经有一段时期,人们就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认为探明到的或有能力利用到的资源就是人类拥有的,从而对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进行疯狂地侵占和掠夺式地开发,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考虑其他生物的利益。人类在获得自身利益方面,确实有很大收获,同时也陷入一系列的困境:环境污染、资源耗尽、能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灭绝等。这些困境,历历在目,有的还在不断加剧。现今,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们意识到,为了人类的未来,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人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员,不应以主人自居,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很显然,“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个说法与“人类跟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理念相左。这一点学生也能感知到,在课堂上问及“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一说法好不好时,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好。他们在初二地理课中已学过水资源的知识。查阅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书,在介绍水资源的内容中,没有“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种说法。

从这个标题下的课文内容看,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而不是介绍人类拥有哪些水资源。况且,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是利用水资源而不是拥有水资源,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影响。这个标题既与课文内容不符,又有些标榜人类是自然的统治者之意味,不利于环境友好意识的建立。所以,建议不要用此标题,改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或“水是宝贵的资源”为妥。

篇5:人教版九上语文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各篇课文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连同综合性学习,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一、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积累、掌握约50个字词;

2.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如四位作者的生平、成就概况);

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4.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5.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6.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分要点等方法说清一个看法或道理(即议论的能力);7.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强批判、反思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老师的讲解;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不去孤立地死记硬背“中心思想”和“练习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里分项罗列,是便于教师具体把握;教学中,不宜为学生拆解过细。

(2)各项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处理。

(3)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应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从业观,你能否在其他课文中发现相应的表现(如《傅雷家书》中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与痴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与《致女儿的信》中,反映了怎样一种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了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植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2.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励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的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理性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意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口语和书面语特色的比较,各篇课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怎样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都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进行点拨。

三、各篇课文的简要说明及教学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练习二),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教师可通过与历史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视之为语文课的“跑题”和“僭越”),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6:化学人教版九上

第一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反映当时赋税繁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语句是: “。”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出师表》)

5、把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默写完整。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二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

3、“饮酒”常见于古代诗词,无论是苏轼的“。鬂微霜,又何妨!”,还是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诗人都借助“酒”抒发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默写下面白居易《观刈麦》空缺的部分。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第三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2、鬂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抒写作者理想追求的诗句是:。

4、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默写完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第四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从感受角度写边塞萧瑟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

4、力尽不知热。(白居易《观刈麦》)

5、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上片写完整。醉里挑灯看剑。。第五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现作者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的语句是:“,?”

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下片默写完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

第六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毛泽东《沁园春·雪》)

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

3、温庭筠《望江南》一词中,反映了女主人公孤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的语句是:“。”

4、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晏殊《破阵子》)

5、把李清照《武陵春》默写完整。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第七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3、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愁苦浓重的语句是: “。”

4、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

5、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默写完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第八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2、只恐双溪舴艋舟。(李清照《武陵春》)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4、后值倾覆。尔来二十有一上矣。(诸葛亮《出师表》

5、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默写完整。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第九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4、白居易《观刈麦》中最能直接表现刈麦者在艰苦环境下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第十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5、将温庭筠《望江南》补充完整。

梳洗罢。。第十一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2、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3、池上碧苔三四点,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4、,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5、足蒸暑土气。(白居易《观刈麦》)

6、。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

7、刘方平《月夜》中描绘春气萌发,春天脚步已近的两个句子是:。第十二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莫道不消魂。(李清照《醉花阴》)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诸葛亮《出师表》)

3、李清照《武陵春》中被词论家称赞为写愁“创意出奇”的句子是:。

4、,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把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默写完整。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第十三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5、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第十四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2、,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把刘方平《月夜》默写完整:

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5、,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第十五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第十六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3、为报倾城随太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现作者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

5、写出你学过或自己积累的古人有关离愁别恨的一句诗句:

6、写出你学过或自己积累的含有“风”的诗句两句:

。。

7、写出你学过或自己积累的含有“雨”的诗句两句:

。。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复习总汇训练 出题人:黄珍 审题人:彭丽华 2011-1-4 第一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反映当时赋税繁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语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4、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把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默写完整。

酒酣胸胆尚开张。鬂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二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饮酒”常见于古代诗词,无论是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鬂微霜,又何妨!”,还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诗人都借助“酒”抒发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默写下面白居易《观刈麦》空缺的部分。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第三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鬂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抒写作者理想追求的诗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默写完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第四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从感受角度写边塞萧瑟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上片写完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第五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现作者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的语句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下片默写完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第六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温庭筠《望江南》一词中,反映了女主人公孤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的语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4、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划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5、把李清照《武陵春》默写完整。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第七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3、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愁苦浓重的语句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5、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默写完整。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第八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上矣。(诸葛亮《出师表》

5、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默写完整。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九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4、白居易《观刈麦》中最能直接表现刈麦者在艰苦环境下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蒸足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第十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将温庭筠《望江南》补充完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第十一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5、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6、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浣溪沙》)

7、刘方平《月夜》中描绘春气萌发,春天脚步已近的两个句子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第十二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3、李清照《武陵春》中被词论家称赞为写愁“创意出奇”的句子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把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默写完整。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第十三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第十四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把刘方平《月夜》默写完整:

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4、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第十五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第十六套: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现作者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写出你学过或自己积累的古人有关离愁别恨的一句诗句:

6、写出你学过或自己积累的含有“风”的诗句两句:

。。

7、写出你学过或自己积累的含有“雨”的诗句两句:

篇7:人教九上化学导案(共)

2.理解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清晰重点难点 1.对学生实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重点)

2.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P 4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新的学期,我和大家将一起走进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很多知识当前相对于同学们来说,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

师: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

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很多知识会表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生:将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感谢这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们,你知道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吗?请大家猜测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导入: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作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一)魔术激趣:(教师演示)

实验 1:烧不坏的手帕:将酒精与水按体积比例 1∶2 配成溶液,将一块手帕浸入溶液中,用坩埚钳夹住手帕一角在酒精灯上点燃,剧烈燃烧之后,手帕展示给同学们观看,手帕完好无缺。

实验 2:魔杖点灯:在酒精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实验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点燃酒精灯。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二)讨论:(1)对于上面两个实验,你有哪些疑问?(2)举例说明化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3)预测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教师点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具有特性的东西称为物质,如玻璃、木材等;由物质组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用途的东西称为物体,如玻璃杯、桌椅等。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物理学主要研究物体及其运动。

探究点二:人类理解化学的历程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三)讨论:化学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教师点拨】(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

(2)近代化学(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典例精讲】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 2011 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思路点拨:化学为人类的衣食住行、能源、健康、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一定是化学的发展引起的,还有其他的原因。

答案:B 归纳:理解化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看,既要准确理解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也要重视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的发展史:

(1)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2)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3.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

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易错易混提示】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色化学、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术语中的“绿色”都是借用义,与本义没有直接关系,这里“绿色”的含义是指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且对人体有益。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1 针对训练第 2 题】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和造纸属于化学研究成果;烧制陶瓷及青铜器的制造过程也属于化学变化。

2.【见导学案 P 1 针对训练第 3 题】

以上四个选项都是世界化学发展历史中比较重要的发明或发现,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是(C)

A.培育新花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2.绿色化学是指(B)

A.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原料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有再生的化学产品 3.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制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下列相关古代文明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

A.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属于化学工艺

B.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 C.春秋战国就会冶铁炼钢

D.西汉时期就会湿法冶金 4.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B)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利用化学方法能够合成很多自然界不存的新物质 B.利用化学方法能够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C.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是轻纺工业,与化学没相关系 D.自然资源的综合应用和环境保护与化学有密切关系。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1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多多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的向往,同时,教师还能够提醒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化学的资料,实行网上自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 1 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使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初步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相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 ●清晰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使用(重点)

2.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6-P 8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有着多种相互作用,也持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归纳导入: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你知道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吗?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 P 6~8 【实验 1-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 P 7 的表格中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二)讨论:

(1)实验(1),(2)的相同之处是

,实验(3),(4)的相同之处是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3)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A.无色的氧气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B.水沸腾变为水蒸气

C.把泥沙放入水中,泥沙沉入水底产生沉淀

D.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

(4)凡是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教师点拨】1.我们日常看到的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水铸成锅、冰受热融化等都是物理变化。而木柴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变质、酿造、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都是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中物质的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仅仅在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3、发光、放热、变色、有气体、有沉淀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4、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典例精讲】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

C.燃放烟花

D.粉碎废纸 思路点拨: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拧干衣服,这个过程仅仅将衣服中含有的水,通过力的作用挤了出来,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写粉笔字,粉笔仅仅由块状变化为粉末状,也没有生成新物质。粉碎废纸,仅仅开关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燃放烟花是火药的燃烧过程,它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口决:物理变化不难辩,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有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质作判断;两种变化相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仅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2.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易错易混提示】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或气体等现象,但有此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也可能有如此的现象,如灯泡发光)。物理变化仅仅物质的形状、状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其特性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有此现象的变化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3 针对训练第 2 题】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象,能够协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2.【见导学案 P 3 针对训练第 3 题】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请你判断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的不同:(D)

A、剩饭变馊

B、自行车生锈

C、牛奶变酸

D、电灯发光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榨取果汁

B、粉碎废纸

C、切割玻璃

D、燃放烟花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C)

A、小麦酿酒

B、牛奶变酸

C、湿衣服变干

D、铁锅生锈 4.下列说法准确的是(D)

A.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光、放热 C.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D.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其依据是(D)

A.中火星四射

B.发光现象

C.有大量的热放出

D.黑色固体生成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3 作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实验的成败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演示时,要边做实验边讲解注意事项。同时实验 1、4 难度较大,能够由教师来完成,而实验 2、3 则能够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能够把实验 2、3 作为学生实验来设计教学。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水平,又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第 2 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准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清晰重点难点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使用(重点)

2.变化与性质的区分(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8 —P 9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请大家根据上课的知识完成下列习题 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碾米 B 淘米 C 洗菜 D 酿醋 2.下列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西瓜榨汁 B 铝块抽成丝 C 石蜡融化 D 玉米酿酒 3.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台风 B 雪灾 C 山体滑坡 D 森林火灾 4.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燃放鞭炮 B 铁矿石炼铁 C 米酿成醋 D 美酒飘香

5.下列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

A 纸张燃烧 B 粮食酿酒 C 火药爆炸 D 湿衣服晾干

归纳导入:这节我们进一步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一).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

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是铁的性质;木材在空气中燃烧是

变化,木材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是木材的 性质。

(二)酒精挥发是

变化,酒精易挥发是酒精的性质。石蜡受热熔化是

变化,石蜡受热能熔化是石蜡的 性质。

(三)我的发现:描述性质时往往有、、、等字眼。

(四)教师演示[实验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颜色 状态 气味 木条燃烧情况 氧气

二氧化碳

(五).小组讨论:(P 9 讨论)

氧气的性质:①

;②

;③

;④

……其中

属于物理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①

;②

;③

;④

……其中

属于物理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有:

【教师点拨】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典例精讲】:1、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B、C 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

答案:D 2、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丝用做电线 思路点拨:氢气用于填充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小;“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铜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铜具有导电性,它们属于物理性质。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光,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

B 归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能够通过感官感受到或用仪器测定出来。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3.性质与变化的区别:性质前面一般加上“能、会、能够、容易”等表示 4.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易错易混提示】1、误认为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小气泡形式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

2、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以下几种情况:(1)无新物质产生的爆炸,如自行车轮胎“爆胎”、蒸气锅炉因压力过大而爆炸等。(2)发生在有限空气的急速爆炸,因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3)还有一些爆炸,既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也不是简单的化学变化。如原子弹爆炸。

3、误认为描述的物理性质是物理变化。变化是一种过程,是对一种正发生或已经发生过的现象的描述,而物质性质是描述物质具有的水平、状态等。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例如:蜡烛能燃烧描述的是蜡烛的的化学性质,而蜡烛燃烧生成其他物质则描述的是蜡烛发生的化学变化。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5 针对训练第 2 题】

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2.【见导学案 P 5 针对训练第 4 题】

鉴别物质时,要对物质的性质非常熟悉,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采用适当的方法区分。糖和盐能够根据味道来区分;铜和铁能够根据颜色区分(铜为紫红色,铁为银白色);酒和醋能够根据气味;白开水和食盐水也能够根据味道区分。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纯净的铁是①银白色 ②密度为 7.86g/cm3

③熔点为 1535℃ ④在空气中易生锈。在上面的叙述中你认为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B)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A、用铁、铝制作炊具 B、用木头制课桌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制作导线 3.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C)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4.根据所给信息填空: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某些地方冬天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出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面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①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④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②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⑥____,属于用途的有___③_⑤______。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5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的概念多,需要用举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实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他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 ”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鉴别物质时,要对物质的性质非常熟悉,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采用适当的方法区分。例如能够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导电性、可燃性等的不同来区分物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水平。

●清晰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水平。(重点)

2.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1-P 14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 归纳导入: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动手研究蜡烛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现象 结论与解释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2.点燃前(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装水烧杯中

石蜡的硬度较、溶于水,密度比水。

3.(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分几层,

蜡烛火焰分

层,最亮,燃着时

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最暗。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上 1s 后取出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3)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过一会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

4.熄灭时 熄灭时,观察现象,并迅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白烟是石蜡的。

【注意事项】①蜡烛的火焰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称为焰心,温度最低;中间一层称为内焰,温度较高;最外层称为外焰,温度最高。②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应按实验前、点燃时、熄灭时三个阶段有顺序地观察。实验前注意对其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时应注意它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伴随的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现象,实验后注重生成物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③检验某种物质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的水雾证明有水生成。④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不充分燃烧的碳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具有可燃性,能够被点燃。

【典例精讲】1 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思路点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实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品质,是取得重大发现的首要条件,答案中的A、B、D 都符合这些要求,而 C 是不可取的态度。

答案:C 2、下列相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浮于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热。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思路点拨:B、C、D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过程中都得到了验证;而 A 中“蜡烛是无色、透明、质硬”的描述与实际观察的现象不符。

答案:A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3.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4.黑烟:石蜡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碳的小颗粒 白烟:石蜡蒸气遇冷变成的固体小颗粒。

5.探究(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名称、目的、用品、步骤和方法、结论、问题和建议。

【易错易混提示】1.误认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2.描述化学现象,错将结论说成现象。“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是指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本质。反应后生成了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

随堂检测案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蜡烛燃烧时温度最高的部分是(B)

A、焰心

B、外焰

C、内焰

D、都一样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的基础是(B)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体的测量 3.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其依据是(A)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产生黄色火焰和放热 C.产生黑烟

D.质量越来越少。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7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个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实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准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实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清晰重点难点 1.实验过程的准确操作。(重点)

2.实验结论的准确得出。(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4-P 15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入的是空气,呼出的是我们代谢后的气体。在一吸一呼之间,空气在我们体内发生了很复杂的变化经,这个知识我们在生物中都了解到了,那么同学们是否了解空气和我们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呢?这两种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归纳导入: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揭开谜团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参看下面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一).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1)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水槽中。

(2)将饮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瓶中缓缓吹气,收集满后,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口,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1)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一瓶为空气,另一瓶为人呼出的气体,向这两瓶气体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的石灰水。

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

;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石灰水。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而空气中。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

空气中的木条

;呼出的气体中的木条。

呼出的气体中

减少了。

(3)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与空气中玻璃片相比较。

人对着玻璃片呼气时,玻璃片上有

;而空气中的玻璃片。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得出结论:我们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氧气的含量

,二氧化碳的含量,水蒸气的含量。

【注意事项】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叫做排水集气法,当收集到一部分气体时,要用手压住集气瓶,防止因为水的浮力而使集气瓶上浮而漏气;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是毛玻璃片,使用时,应将玻璃片的毛面盖向集气瓶;吹气,尽量把肺内气体吹入集气瓶。

【典例精讲】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为课题,他们将收集的鱼鳔固定在水槽底部,用针刺破后,采用排水法收集两瓶鳔内气体。小明通过相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 1/4,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探究分两步实行:

(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

你认为其中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

,理由是。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协助小明设计实验实行验证。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鳔内含有氧气

验证鳔内含有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若用排水法收集,会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因为氧气有助燃性,故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答案:(1)B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2)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鳔内含有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鳔内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能继续燃烧

验证鳔内含有二氧化碳 在含有鳔内气体的另一个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归纳:探究某种气体的成分时要掌握气体的相关性质:(1)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2)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石灰水。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4.用点燃的木条能够检验氧气,木条燃烧旺说明氧气含量多,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氧气含量少。

5.用澄清石灰水能够检验二氧化碳,石灰水越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越多。

6.用干冷的玻璃片能够检验水分。

【易错易混提示】1、二氧化碳的特性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浓;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2、收集一瓶呼出气体的方法是:集气瓶内装满水,倒扣水槽中,用玻璃管向集气瓶中吹入呼出的气体;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水份增多。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9 针对训练第 1 题】

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燃烧越剧烈,说明氧气含量越多。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二氧化碳,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2.【见导学案 P 9 针对训练第 4 题】

我们吸入的气体是空气,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空气中的氧气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呼出的气体相对于空气来说:氧气含量变少,二氧化碳含量变多,水份含量变多。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 CO 2 气体的物质是:(C)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木条 2.区别一瓶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D)

A、闻气味 B、把点燃的木条放入瓶口 C、观察颜色 D、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内 3.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只能用排水水收集。对一氧化氮的猜想或评价准确的是(B)

A.易溶于水

B.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

C.易和水反应

D.有害无利 4.壹圆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能够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个过程来说,属于科学探究中的(B)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作出结论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9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学生已有了做化学实验的基础,虽然不是真正的基本实验操作,但是学生会懂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本节课的实验又较为简单,无危险性,所以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做好宏观调控。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化学实验报告,学会总结的方法。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1 课时 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3.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清晰重点难点 1.了解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及使用范围、了解实验的安全规则。(重点)

2.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的安全规则。(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7-P 18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理解安全实验的重要性。然后带领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理解常用的化学仪器。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理解初中化学常用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一)小组成员依次说出实验桌上的仪器名称和用途,并相互补充。

【教师点拨】常用仪器的分类:①反应容器: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②存放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液体)、集气瓶(气体)。③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④加热仪器:酒精灯;⑤分离仪器:漏斗;⑥取用仪器: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药匙(粉末状或较小颗粒固体)、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⑦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⑧其他仪器:石棉网、玻璃棒、水槽等 ;⑨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等。

探究点二:小组交流归纳药品取用规则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二)“三不”原则是指:;

(三)“节约”原则:

;(四)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教师点拨】在处理用剩的药品时要做到“三个要”,也应知道“三不要”的原因和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用剩的药品与用过的药品有不同处理方法:用过的药品应倒入废液缸中,交还实验室统一处理.探究点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小组合作用托盘天平称量 10.5g 食盐。

【教师点拨】①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g

②托盘天平的组成: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及调节天平平衡的平衡螺母。③称量方法: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用镊子夹取。称量未知质量的物质的质量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用镊子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求数,即: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称量固定质量药品时,砝码、游码按要求调整好,在左盘通过加减药品的量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天平使用口决:一放平,二调零,三加砝码,四移游码,砝码要用镊子取,先大后小,左物右码要记清。

【典例精讲】某同学在做某实验时,在取用药品的环节采取了部分药品,但还没有使用,对这部分药品,你认为准确的处理方法是()

A、放回原瓶

B、拿出实验室

C、倒入废液缸

D、报告实验老师,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思路点拨:实验室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不能“拿出”实验室;有的药品取出后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放回原瓶,使整瓶的试剂都报废,直接“倒入废液缸”也会造成浪费,如果放在指定的容器中,其它要求精度不太高的实验还能够再用。

答案:D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1.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2.学生展示交流 3.课堂小结:.1.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三不安全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 3.使用托盘天平,注意左物右码,能够称准到 0.1 克。

4.如果药品和砝码倒置,称得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读数减去游码读数。

5.连接仪器的方法。

【易错易混提示】1.几种常见仪器的名称易出现错别字:坩埚钳不能错写为“坩锅钳”;锥形瓶不能错写为“椎形瓶”;铁架台不能错写为“支架台”;长颈漏斗不能错写为“长径漏斗”。

2.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和砝码位置易混:托盘天平在称量物品时,左边托盘内盛放物品,右边托盘内盛放砝码。常简记为“左物右码”。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11 针对训练第 1 题】

实验中能够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需要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也不能做反应容器的是量筒。

2.【见导学案 P 11 针对训练第 2 题】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调零后,理应“左物右码”,即左盘中物质的质量=右盘中砝码质量+游码示数所表示的质量。因为该学生把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称量为 10.5 克,其中 10 克为砝码质量,0.5 克为游码示数,此时应为左盘中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示数,故药品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10 克—0.5

克=9.5 克。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D)

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量筒 2.实验时,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是(D)

A.倒回原瓶

B.倒入水池子 C.原地抛弃

D.放入指定的容器里 3.下列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的是(B)

A.碱式碳酸铜粉末

B.块状大理石 C.高锰酸钾晶体颗粒

D.二氧化锰粉末 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质量时,将药品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的质量为 9.5 克,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C)

A.9 克

B.10 克

C.8.5 克

D.8 克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12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成功完成以后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养成的开始,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化学实验的操作要求,切实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

第 2 课时 药品的取用.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准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清晰重点难点 1.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滴管的使用。(重点)

2.量筒和滴管的使用。(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8-P 20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过程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一)动手实验:

(1)用镊子夹取 1 小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二)规律总结:

(1)取用块状固体的操作可归纳为:一

,二,三

;(2)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操作可归纳为:一

,二,三。

【注意事项】取用方法的速记口决: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一横二放三慢竖;固体粉末药品:一斜二送三直立(用过的镊子或者药匙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探究点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三)小组讨论:

(1)

a.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b.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c.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面要朝向手心处? d.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2)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四)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1-4],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点拨】(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2)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要“掌向标签三指捏,两口相对视线落”,即瓶上标签向着掌心,用拇指、食指、中指捏紧试管,同时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或其他容器口,观察试管内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最后要把试剂瓶口在试管口刮一下。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3)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做到“垂直悬空四不要”,即应在仪器(试管、烧杯等)的正上方竖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伸入仪器内,不要接触仪器壁;吸液后不要平放,不要倒置,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不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用水冲洗)。

(4)使用量筒,要领是“一选,两平、两不”。一选:量筒的选择注意“量一次,选最小”,好在一次量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用量程小的量筒。两平: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两不:量筒不能加热,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作反应的容器。使用口决:讲规格、放平稳、凹面低处视线平;仰望量少实验多,俯视量多实际少。

【典例精讲】1、学习化学我们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准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往试管里加锌粒

C.称量氢氧化钠

D. 量取液体 思路点拨:闻气体的气味不能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取用固体药品要先将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或药匙将药品放在试管口,直接加固体会打破试管底;用天平称固体质量要遵循左物右码,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并具有腐蚀性,故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篇8:化学人教版九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 对化学变化是这样定义的:在变化中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这样的定义比原来的人教版统编教材, 初三《化学》全一册中的化学变化的定义 (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更为准确和科学。因为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是判断这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的本质所在。但如果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就有些欠准确和科学了, 这个“新物质”的“新”, 很容易产生歧义。因为所谓“新”指的是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 (跟“旧”、“老”相对) 。例如, 单质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这一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因为生成了其他物质二氧化碳, 但二氧化碳却不是一种新的物质。同理,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几处“新”, 我个人就认为有些欠准确和科学。

(1) 第27页“在这一反应中, 红磷 (化学符号为P) 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生成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 (化学符号为P2O5) 的·新物质”; (2) 第47页“在水的分解反应中, 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 但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3) 第136页“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 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我认为 (1) 、 (2) 中的“新”可以直接删去, 而 (3) 中的“新”改为“其他”则更为准确一些。

2. 表述较为笼统或在设置上存在着缺陷

(1) 在《化学》下册第16页中, “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这一句表述较为笼统, 我认为应改成“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把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较为合适。

(2) 在下册第28页中有这样一个表格:

我认为这个表格的设置存在着缺陷。因为从溶液的组成来看,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结合这个表格内容来看, “水”是溶剂, “碘”是溶质, “水”和“碘”组成的就是溶液;“高锰酸钾”是溶质, “汽油”是溶剂, 因此“高锰酸钾”和“汽油”组成的就是溶液。但是“碘”不溶于“水”, “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这两组不符合溶液的特征, 所以它们不是溶液, 而不是溶液也就无所谓溶质和溶剂之分了, 因此这个表格在设置上存在着缺陷。我认为应改为下表:

3. 资料设置欠完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有很多“资料”, 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化学》下册第36页中有这样一个“资料”:

上一篇:幼儿老师感悟幸福下一篇:年度党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