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少年王勃

2024-05-03

9课少年王勃(共8篇)

篇1:9课少年王勃

第9课、《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分小组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篇2:9课少年王勃

9、少年王勃

课时 授课人

邹莉

教材简析

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文章秉承苏教版教材“文包诗”的特色,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溶入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为突破口,由此带动全文,使文本的人物、中心都通过这一突破得到圆满的解决。并巧妙地通过对王勃的正面描写和对“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的侧面描写,表现出王勃的“才气”。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少年王勃有什么特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语言文字训练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

表达方法的领悟 文包诗的特点

拓展读写

读有关王勃的故事。

资料补充

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教学目标 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重点强调:督、序二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胸有成竹、拍案叫绝”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入情入境朗读,体会、想象、抓关键语句品味、补充资料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2.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彩,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节及师生活动

反思及改进措施

课前头一天布置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碰到不会读或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标注读音,反复朗读,读会为止。

2.再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3.通读课文。用笔画出不理解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等。借助字典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将意思写在书上。4.勇于质疑。在以上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来,在后面用“?”表示。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听讲。如还不懂,可以通过质疑来解决。

【设计意图】良好的预习习惯,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们一定不能忽略,而应舍得用时间、下功夫、想办法去训练培养。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直面王勃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少年王勃英姿勃发的图

2.预设:这位英俊少年是谁呢?由这幅图,你想到哪些有关的词语来形容王勃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读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少年王勃有什么了解?

4.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少年英才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迷人秋景。【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让学生直面本课的主人公——王勃:看,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冲击;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认同。从而使学生对王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要去认识他,探究他。

二、检查预习1.出示二类字

自己练读;指名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生字词语

指2名同学读;齐读。3.学习生字:

哪个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同学们?学生交流。预设:重点学习:“督”学生交流写法,教师补充。教师田字格范写,生书空。

描红,练习写两个,提醒书写姿势。4.出示多音字 重少都

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读。

6.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王勃的什么事? 2.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写《滕王阁序》

过渡:那么,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去滕王阁呢?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讨论: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去滕王阁呢?教师相机(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感悟体会“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这句中,从“听说”感受到都督觉得王勃怎么样?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抓住“听说”让学生体会到都督请王勃来参加宴会,是想来证实下王勃是否像传说中的那么有才气。

过渡:王勃在什么情况下写《滕王阁序》的,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呢? 1.自由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划出重点句子。

2.读后讨论:王勃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讨论后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预设:(1)从“谁也不敢答应”看出什么?(2)客人们这时心里会怎么想呢?(3)读好这句话,体会客人们面面相觑,极其慌张,不只如何是好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明白写庆贺文章之难,暗示王勃写此文是如何难能可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B.先讨论王勃在干什么呢?再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C.指名读这句话。预设:(1)从“凝望”、“边看边想”中感受到什么?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2)从“突然回转身来”感受到什么?(3)王勃“胸有成竹”是个什么样子呢(演一演、说一说)(4)既然王勃那么胸有成竹,为什么还要说“试试”呢?

D.多形式地读“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体会王勃目不转睛地看,情不自禁地构思,诗情大发,不吐不快地激情。

【设计意图】此处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王勃那种主动请缨,一试身手的澎湃激情。1.王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是怎样写《滕王阁序》的呢?(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想象王勃是如何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读好这个情境。

过渡:王勃在事先毫无准备,在极短时间之内写的《滕王阁序》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他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体会诗意,欣赏秋景:(1)多媒体播放课文秋景图,想想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边读边欣赏秋景,边看边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3)对比着读诗、文,体会意境。【设计意图】这里着力引导学生品读,比较诗句、文本的语言精妙。引导学生欣赏秋的宁静、壮美、深远。

1.王勃看到眼前的美景,浮想联翩,诗情大发,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了这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都督听人读到——(引读诗句)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引读)预设:(1)讨论:都督为什么拍案叫绝?(2)为什么称王勃为“奇才”?(3)学着都督的样子来称赞王勃。(4)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讨论交流: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王勃是个“奇才”。2.自主搜集王勃的古诗。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同位互批互改。2.指名朗读课文,生评价。

二、理解诗意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2.自由朗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画出来。3.同位交流一下。

4.指名交流,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三、背诵诗句

1.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诗句。指名背诵,同位检查。2.默写诗句,同位批改,纠错。

四、拓展延伸,敬仰王勃

1.搜集并背诵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2.读有关王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设计注意立足语文,把握文本,凸现语文的本真。教学中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读书、感悟、体验、内化等学习语文的过程,获得言语的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五、小练笔

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1.同位交流,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2.学生练写。3.全班交流。(投影展示、评价修改。)

六、总结作业。

教学反思:

【资料补充】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王勃诗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有关王勃的典故: 一字千金

篇3:9课少年王勃

师:王勃的《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课件出示, 生齐读。)

师: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并把它画下来。

(生读、画后交流)

师:找得很对。 (出示: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秋天的傍晚, 夕阳西下, 灿烂的晚霞染红了天空, 映红了水面, 水天一色, 还有一只野鸭在缓缓地飞翔。静中有动, 有声有色, 这样的景色多美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学生好像领会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但仔细研究一下上面的教学过程, 有哪些活动是属于学生的呢?他们又拥有哪些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呢?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找”, 在教师的命令下“读”。再深思一下:一段时间甚至若干年后, 孩子们是否还记得这一名句的意思呢?或者当他遇到“新月已生飞鸟外, 落霞更在夕阳西”“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时, 他是否也能独立理解呢?“落霞”究竟是什么?“孤鹜”又是什么?句中又传达出了怎样的诗境和情感……

十年间, 我曾听过三次《少年王勃》的教师随堂课, 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异, 只是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有先后之分。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教师全盘掌控课堂, 用细碎的“小花步”生拉硬拽着学生往前奔赶, 甚至为了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不惜用简单的“告诉” (“暗示”) 或反复的“强调”进行教学, 课堂中也就缺失了让学生自己理解、想象、体悟、探究的时空。长此以往, 缺失的将会是什么呢?

教学的归宿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就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展开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徜徉其间, 张开思维的翅膀, 亲自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从中习得思维与方法, 形成初步的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真正获得学习的经验, 走向“学会学习”。

一、经历:在开放问题情境中得到释放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首先要“点燃”他们的思维, 而问题正是“点燃”这个思维的“火星”。事实上, 在语文课中, 教师往往用“问题”来串引教学, 但问题往往过于细碎、频繁, 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按照教师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匆匆赶路, 应接不暇地接老师的“招”。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 收获的也只是零星的、支离的“碎点”。如在上一课例中,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 教师总共提问达70多次: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都督是怎么夸他的?什么叫“奇才”?“拍案叫绝”又是什么意思?都督在夸奖王勃时, 心情怎样?之前都督又是怎么看王勃的?后来为什么又对王勃赞不绝口了呢?……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连珠炮轰。这些问题看似环环相扣, 实际上却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窄化了学生的思维轨道, 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课堂一定要开放。而开放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空极其开阔, 宏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聚焦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高质量的、探究空间大的主问题。对于《少年王勃》这一课,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题“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进行质疑, 从而带动全文的教学。这样一来, 学生产生了一种思考、探索的心理, 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过程中。

二、经历:在展开学习过程中得到历练

学生要掌握某个知识、某项技能, 有其内在的过程。作为教师, 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 提供合理适宜的学习方式或平台, 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主地去经历学习的过程, 从而不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习活动经验。例如, 面对“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 从文章内外寻找答案, 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学生在充分触摸、感受文本的基础上, 搜集并提取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圈画) ,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释 (批注) ;内化于心的时候,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 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理解用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 并且在“倾听”其他组员发言中得到启发, 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然后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清晰。这样操作,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学习的过 程中 , 在“思维中、情境中、联系中、创新中”学习;在交往和对话中, 个体思维之间通过相互确认、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得以发展 ;在“阅读—思考—表 达—倾听—再表达”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经验被不断地进行再建构, 学生体验到新知形成的过程, 领悟到学习阅读的方法:用圈画、批注的精读方法, 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 用对比读书的方法, 多次重复情境读懂作者情感的方法……真正实现了多方位让学生从“读懂”到“会读”的教学态势。

三、经历:在进行自我评价中得到提升

篇4:9课少年王勃

1. 唐朝是诗的繁荣时代,你们背过哪些唐诗呢?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老师也很想背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背诗)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引诵,拨动学生学习动力之琴弦,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 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板书:王勃)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显现出惊人的写作天赋,曾写过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téng王阁gé序xù》(投影出示后)请大家举起小手,跟着老师将“序”写一遍,注意,广字头的下面是“给予”的“予”,不是“矛盾”的“矛”。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齐读三遍。

4. (板书:少年)“少”在这儿读“shào”,这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呢?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少年王勃”这个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5. 齐读读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少年王勃有什么了解?你想到哪些有关的词语来赞美王勃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文题,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且将生字词的教学分散到具体的语境中,避免字词教学的机械性。

6. 少年王勃是怎样写成《腾王阁序》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初读要求:

A. 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

少年王勃去()父亲,路经()时受到姓()的()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那天,王勃()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都督()“(,)”时,赞不绝口。

B.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2. 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音,以及初读要求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3. 读后交流:少年王勃去(探tàn望)父亲,路经(南昌chāng)时受到姓(阎 yán)的(都dū督dū)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宴yàn会)。那天,王勃(凝níng望)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文章zhāng)。都督(读dú到)“(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赞不绝口。

4. 去掉生字的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A. 指名读,齐读

探望南昌都督宴会 读到

滕王阁序 姓阎 邀请 凝望

B. 联系课文与填空,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5. 全班自由交流: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诗文对照,赏析美景

1.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A. 自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B. 全班交流,出示句子: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yā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 自由读句子,注意把句子读正确。

② 指读,认识生字词“鹜”即“野鸭”。

③ 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 这么美的景色,王勃用短短的14个字就描绘出来了,(指诗句,多媒体播放课文秋景图,想想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齐读。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则千古名句,怎样才能读出它的节奏来?

A. 同桌互读,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并请他再读读。

B. 指名读,标上停顿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齐读。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四、 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1. 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王勃的什么事?(下转第40页)

(上接第46页)

2. 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谁)在 (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都督请人写庆贺文章,在座的客人

,(谁)文思如泉,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设计意图】开头的“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而此处填空的目的则是训练学生的阅读之后的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3. 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 自由质疑,拓展阅读

1. 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

(预设: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客人都不敢答应写庆贺文章,为什么呢?阎都督夸王勃是“奇才”,奇在何处呢?)

2. 小结:王勃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居然被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不过,这也只是听说而已,王勃是否真是那么有才气呢?你们还有这些问题没有搞懂,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有关王勃的故事,再联系课文思考。我们下堂课接着学。

【设计意图】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的故事。

篇5:9.《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要介绍背景,让学生带着无比敬佩的心情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重难点分析:1.知道王勃在少年时期就很有才华;

2.感知文中的美景佳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少年成名、文采出众的诗人——王勃,一起走进《少年王勃》。(板书课题)2.王勃简介。

二、初读感知

1.认真听原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生字词; 4.理清文章脉络;

一(1):主要讲了滕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三(5):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5.请学生开火车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

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看看这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都督为什么要请王勃参加宴会?(探望父亲路过滕王阁、很有名气)

2.“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通过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王勃文才出众,美名远播。)3.补充介绍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句子,思考:

(1)“参加宴会的人很多”,想象一下,可能会有哪些人?(2)那么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客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写文章呢?

2.默读第3、4小节,思考:当谁也不敢答应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请找出关键词语。(凝望、边看边想)

3.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怎样迷人的秋景?在课文中画出有关句子。赏析并有感情地朗读。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4.这么迷人的江景图,王勃只用一句话就写出来了,是哪句话?在课文中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5.“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请用这个词语造句。6.王勃为什么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7.王勃写的文章得到都督的认可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 奇才!真是奇才!”)8.写作手法研究

对比:客人的反应——王勃的反应

好处:通过鲜明的对比,可以将人物的形象更完整更突出地展现出来。

四、课内延伸

1.形容有才气的成语。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满腹经纶 出类拔萃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滕王阁序》。

篇6:《少年王勃》公开课教案

1、说笔顺

2、读写词语

南昌 庆贺 才气 文思 如泉

宴会 叫绝 秋景 笔走 如飞

二、通读全文,练习背诵3、4自然段

三、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篇决()诵()

遍()绝()解()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的余辉()的云霞()的秋景

篇7:少年王勃的故事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1]。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

十四岁时,王勃以神童而被举荐,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十六岁那年,沛王把他召去当沛府修撰,对他很是爱重;十八岁那年,由于当时盛行斗鸡,各个王爷之间的斗鸡更是热闹非凡,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游,“远游江汉,登降岷峨”,得到山川灵气的陶冶启悟,在诗文上进步神速,“神机若助,日新其业”,每写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赞赏,特别是《益州夫子庙碑》,被认为“宏伟绝人,稀代为宝”。后来他又被启用为官,但因杀一犯罪的官奴而险些自己丢了性命,连累他父亲也贬官。以后他弃官在家,一心著书。当他27岁时(虚岁28岁),去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卒”。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27岁,但同时又是富于变化的、丰富的一生。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并不比一个活了80岁的人少。作为一个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龄人、甚至超过博学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活了81岁的人,只不过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经历和作过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这样再去观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他的超常的才华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个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来知道他的人始终惋惜、遗憾并感叹不已。不过,我们如果从修炼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觉得自然得多、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任何一个修炼人的一生总是按照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修炼道路来安排的,历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轻就以“死亡”的形式而离开这个世界的。在他短暂多变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修炼人的、和他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的一条修炼的道路。

王勃从小就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父亲对他很慈爱,并经常教导他说:“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他便牢记心头,暗中到处查访良医,希望学一手好医道,作个孝子。在公元661(或660)年,当他才十一、二岁时,便令人惊讶地碰到一个远远超过他期望的绝好机会:在长安遇到了曹夫子。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称是京都的人。他能象扁鹊那样从远处观望人的气色,清楚地透视人的五脏六腑;还能象华佗那样作开胸洗肠一类的大手术。根据他收王勃为徒后讲述自己的师承,他实际上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直系传人。该书是上古秘籍,由歧伯传给黄帝;黄帝往下传时又经过了53个传人才传到曹夫子手中。在这53个传人中,就有第三十六个传人扁鹊,并由他首次厘定了原书章句;还有第四十六个传人华佗。

曹夫子虽然医术高超入神,但他小心谨慎,很少有人知道他。他和王勃见面时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并说道:“无欲也。”王勃再次向他下拜,诚心作他的徒弟。这件事情家里的亲人也没让知道。曹夫子教他《周易章句》、《黄帝素问》、《难经》,还有“三才六甲”、“明堂玉匮”等等,一共学了十五个月。分手时他对王勃说,“阴阳之道不能随便向人讲,针灸技艺不可随便传授给别人;不要得意忘形地显示自己,应当不露声色地自我提高。”王勃遵照师训,自己悄悄地又学了五年,终于“有升堂睹奥之心”,最后“钻仰太虚,导引元气”,觉得自己身体中的污秽全都没有了,内精澄明,因此产生了放弃常人生活、修成神仙的愿望。

有了上述六年多的由医入道的修为,可能是因为修出了内视脏腑的功能,王勃开始觉得“人间龌龊”、世人不洁,因而产生了厌世离俗的情绪,声称“已厌人间”,向往幽居避世的修道生活。加上有时修道的朋友来讲一些神奇的故事,有时自己也梦中与仙人同游,愈发增加了对去俗离尘、沐浴烟霞的神仙生活的向往;当时的道士又喜欢服食“石髓”,认为吃了可以帮助飞升,也弄得他心里痒痒的。他也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现实生活是有矛盾的。他在20岁时写的《游山庙序》中说,自己常学仙经、博涉道记,但事奉尊长和亲人就必须要去求衣食,而做官又会被名利所累,最后把真性和先天的根基毁在常人社会中。但他毕竟是个道心坚定的人,相信自己“自得会仙家”,下定决心“清贞静一,保其道”,不顾世间得失“抱直方而守道”,直到“安真抱朴…全忠履道”,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夫神明所贵者,道也”,“道”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所宝贵和追求的,并且深深地感到“道”是高不可测的。以他20岁左右的年龄,加上才华出众,正是搏取功名、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他却看淡了世间的荣华富贵,认为修道是“上策”而“图富贵”是“下策”。如果一个人年事稍长,经过了许多生活的坎坷和搓磨后回心向道,那是一件自然而不太难的事,但一个风华正茂的大才子要放下世间得失而坚心于道,实在是极其难得的。

王勃曾说自己“最初是学的周礼,偶然也喜欢读儒家的东西,后来读了道家的书才感到与自己的真性吻合了”。他在《益州夫子庙碑》中对于孔子的称赞是耐人寻味的:“圣人之设教也,……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索众妙于重玄,篡群徽于太素。”又引《易经》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他是站在道家的角度把孔子往上拉,而后世、特别是宋代以后的“大儒”们都是站在儒家低层的理上把孔子向下扯。然而,后世的人大都认为这些“大儒”们是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博大思想!

曹夫子向王勃授业时最先给他讲《周易章句》,因此他对周易熟而且精,包括算卦、推算万年历等当时一般人觉得很难的东西他都很在行。他甚至还推算过一本《大唐千岁历》,为唐朝的人准备好了一千年可用的历书[2]。但这些东西既没有使他对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没有使他的修炼向前推进一步。他对道的深一层认识是从与常人相反的方向去应用《易经》之理而得到的,而且这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也象他碰到曹夫子一样的来自一个令人惊异的天外奇缘。

就在他刻苦钻研《周易》那一段时间里,有天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见孔子来对他说:“易有太极,子其勉之。”他醒来后反复琢磨,终于想清了是怎么回事,写出了多篇对《周易》有创见性发挥的文章。他曾经写过五卷《周易发挥》以及《次论》等多部著作,后来都散失了。但他这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现存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一点痕迹来。他在《八卦卜大演论》中曾说,“当你没有了思虑、没有了对任何东西的喜好时,你离太极的境界就已经不远了;一切可以看到的东西都来自两仪,当你把这些可见之物都忘得干干净净时,那就是太极”。

读过《周易》的人谁不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呢?但一般人都是顺着这个“生发”的路子往下走,直到把64卦弄得烂熟,再把它用到常人事务中去:常人总是重“物”重“用”的;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朴散之则为器”;但修炼人要“返朴归真”,放弃“物”和“用”,因此要反过来从世间万象中回到64卦,再从64卦回到四象、两仪而太极,太极就是“有”、就是“一”,也就是“朴”。这个过程正好应了张三丰传道的“疯话”:“正则凡,逆则仙,只要颠倒颠”。而在一千多年前,王勃这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对“道”、特别是对“易”有如此超常的认识,这真要让其后迄今的许多修道人惭愧莫名了。

王勃的修炼道路到此应该是很确定的了:由医而入道,由易而提高;又都是超凡入圣的人在亲自指导或者梦中点化,并且已经修到看淡红尘、放下名利、守道不移的地步。他毫无疑问地应该是一个道家的修炼人了。然而,他偏偏在“一而再”地让我们惊讶之后,又“再而三”地让我们再惊讶一回:他又全心全意地修起佛来了!

但这回不象前两次,促使他修佛的突发性机缘没有被后人记录下来。

由于他的著作绝大部份已经散失,现在留下的一本《王子安集》已经是明代崇祯皇帝庚辰年间刻“初唐四杰”著作时根据后人收集到的一点断简残篇凑合而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他决心修佛始自何时。但根据《王子安集》,我们至少知道他20岁时还没有决心修佛。所以他正式开始修佛大概是在20岁以后、27岁以前的某个时候。在他留下的十篇碑文中,除了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庙碑》外,其余九篇全是为佛寺写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后两篇则是《释迦如来成道记》和《释迦佛赋》。

《释迦如来成道记》是一篇很长的赋体文,讲述释迦牟尼佛发心修道和最后成道的经过。由于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专门词语,一般人很难看懂,所以有名的钱塘慧悟大师专门为它写了详细的注解;原文加上注解一共26页。《释迦佛赋》是一篇赞颂释迦牟尼佛的短赋,它的最后两句“我今回向菩萨,一心归命圆寂”正是王勃决心修佛的誓言。在慧悟大师为《释迦如来成道记》写的注解中还提到王勃的《释迦画像记》和《维摩画像碑》也是当时“盛行于世”的名篇,但现在的书中都没有。另外,王勃还为《四分律宗记》写过序文。该书是讲佛家八正道的,全书共有几十万字。

篇8:9课少年王勃

(一生背《清明》)

师:真棒, 背出了诗的节奏, 掌声送给他。还有谁来?

(一生背《咏华山》)

师:我们很早以前就认识了两位7岁的小诗人, 一位是7岁的寇准, 我们一起背背。

(生齐背《咏华山》)

师:还有一位7岁的小诗人, 他叫骆宾王。 (引背《咏鹅》)

师:听你们背得这么好, 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背一背, 想不想听?

生:想。

师: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生鼓掌)

师:其实, 不是我背得好, 而是一位少年写得好。 (板书:少年)

二、简介人物, 初识“奇才”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少年, (课件出示王勃画像) 他的名字叫王勃。拿出你的手, 跟着老师一起写写他的名字。 (在“少年”后板书:王勃) 三横王, 生机勃勃的勃。 (生跟着书空) 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王勃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从小就饱读诗书, 少年时他就已经才名远扬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师:王勃写下的千古传诵的佳作是《滕王阁序》。滕王阁是江西南昌赣江边的一座楼。《滕王阁序》就是为滕王阁而写的文章, 正因为王勃的这篇文章才使这座楼名扬四海。谁能把它的题目读好?

(一生读)

师:你看他的停顿停得多好。你读。

(一生读)

师:《滕王阁序》一共有800多字, 老师背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这篇文章里面最有名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课件出示)

师:谁能把它的节奏读出来?

(生练读)

三、初读课文, 感知“奇才”

师:关于这个《滕王阁序》还有一个故事呢, 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生:想。

师:打开书, 自己轻轻地读读课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且想一想课文里边的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读课文)

师: (课件出示词语:探望、宴会、姓阎的都督) 看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生1读词语)

师:前鼻音读得真准。谁再来?

(生2读词语)

师:“都”是个多音字, “督”是轻声, 读得真准。再请一个同学。

(生3读词语)

师:都督是怎样的人啊?猜猜看。

生:是当时的一个官。

师:是的, 在唐朝的时候, 地方上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 就叫——— (生:都督。)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一位都督。来, 把这个词读好。

生 (齐读) :姓阎的都督。

师:“督”字是上下结构, 怎样才能把它写得好看呢? (出示田字格) 上面要写得宽一点, 下面要写得窄一点。看老师写。

(师边讲解边范写“督”)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生练写字)

师: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我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要听仔细, 想想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生轮流读课文)

师:不多字, 不少字, 真好, 真认真, 字正腔圆。掌声谢谢他们。

师: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少年王勃是个风华正茂的人。

生2:少年王勃是个才思敏捷的人。

生3:少年王勃是个有才气的人。

师:用课文中姓阎的都督的话来说, 就是———

生:奇才。

师: (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一个奇才夸不够哇。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奇才”就是指有着杰出才能的人。

四、品词析句, 感悟“奇才”

师:少年王勃“奇”在哪儿?课文中又是怎样写出来的?自己再静静地读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想一想。开始。

(生默读课文)

1.正面描写, 直面“奇才”。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个奇才, 课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生:我从“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看出他很有才华, 如果他没有事先想好的话, 不会胸有成竹的。

师:你找到了一个关键词。什么叫“胸有成竹”?

生:自己很有把握。

师: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词语是有感情的, 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胸有成竹。

师:多有信心啊, 读。生 (齐) :胸有成竹。

师:还找到什么词语感受到了?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这儿有两个“如”, 什么意思?

生:像、好像。

师:你看, 他写文章的思路就像———

生:泉水涌出来。

师:他的笔一直不停地在写, 都快———

生:飞起来了。

师:真是———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再快一点儿。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一口气写了800多个字, 真是才思敏捷。谁再读?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谁还有? (指名读)

生:我从“让我来试试吧”看出来的。

师:“让我来试试吧!”听, 自信当中还有点儿谦虚呢。

师:我们从王勃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中感受到他是一个———

生:奇才。

对比描写, 反衬“奇才”。

师: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我是从“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谁也不敢答应”看出来的。

师:为什么?

生:都督请来的客人都是一些年纪已经很大的、有才气的人, 他们都写不出来, 而小小年纪的王勃却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明明是写少年王勃, 为什么要写这些客人?

生:因为写这些客人更能反映出王勃很有才气。

师:课文正是通过写客人的表现和王勃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衬托出王勃才华出众, 真是个———

生:奇才。

3.侧面描写, 烘托“奇才”。

师:真会找句子, 还有吗?继续交流。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说说你的体会吧。

生:我是从“竟忍不住”中的“竟”体会到的。

师:“竟”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出乎预料, 没想到。

师:都督想不到什么呀?

生:一个少年, 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写得这么好。

师:奇才出少年, 他还想不到什么?

生:他在南昌的时候就知道王勃很有才气, 现在王勃参加了这个宴会, 都督想不到王勃真的这么有才气。

师:是啊, 百闻不如一见, 真是名不虚传。还有吗?还会想不到什么?

生:他想不到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其他那些年纪大的、很有才气的人都不敢写。

师:是呀, 据说这位都督在宴请之前已经让他的女婿准备了一篇文章, 初闻王勃要试试时, 他心里可是很不屑一顾的。都督请到的都应该是怎样的人?

生:才华横溢的人。

师:是的, 可他们都不敢说, 王勃却胸有成竹地说———

生:让我来试试吧。

师:真是出类拔萃。

师:还从哪儿能感受到?

生:“拍案叫绝”, 要不是他很欣赏王勃的才气的话, 他不会拍案叫绝的。

师:说得真好, 你知道“案”是什么意思吗?

生:桌子。

师:你看, “绝”, 老师这儿有四种意思, 你选哪一种? (课件出示义项)

生:独一无二的, 没人能赶上的。

师:是啊, 是最好的。都督拍着桌子是在为王勃———

生:叫好。

师:谁来为王勃叫好?

(生练读)

师:两个感叹号, 语气多强烈呀!

(生练读)

师: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生练读)

师:此时, 都督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1:惊讶。

生2:震撼。

生3:激动、佩服。

师:谁拍着桌子为王勃叫叫好?可以加上动作。

(生表演读)

师:让我们一齐为他叫好。

(生集体表演读)

师:你们是从都督的动作、语言中感受到, 王勃是个———

生:奇才。

4.赏析名句, 领略“奇才”。

师:王勃写下的这个句子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为什么能让都督拍案叫绝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找找相关的内容, 先试着读懂这个句子的意思。

(生自读)

师:有谁读懂了?你读懂了哪些意思?

生:“鹜”指的是野鸭。

师:“孤鹜”指什么呢?

生:指一只野鸭。

师:你读懂了一个词, 不错。还读懂什么了?

生:我把“落霞与孤鹜齐飞”全都读懂了。

师:那你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什么意思。

生:前面都是余晖, 一只野鸭正在慢慢地飞行着。

师:是啊, 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生读相关句子)

师:你读懂了一行诗, 了不起!还有谁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别着急, 就用书上的句子把你读懂的说出来。

(生读相关句子)

师:王勃写的这句诗, 正是他在窗前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咱们对应着读读, 我读诗, 你们找意思, 行不行?

师:落霞与孤鹜齐飞。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

师:想不想去看看秋天的景象?

生:想。

(课件出示秋天景象, 师描述。)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那是多么深远辽阔的天空呀, 一只野鸭缓缓地飞翔。读得再慢一点, 女生们一起来。

(女生读)

师:多么祥和宁静的画面, 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生配乐读)

师:这正是———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名句呢?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这两段中, 有两处写到了王勃的“看”, 发现了吗?

生1:凝望。

生2:边看边想。

师: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两处“看”啊, 可有讲究了。凝望是怎样地看?

生1:目不转睛地看。

师:用了一个成语。

生2:专注地看。

生3:全神贯注地看。

生4:一心一意地看。

师:他不仅在专心致志地看, 一边看还一边———

生:想。

师: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生:他在想我要把这美景写下来。

师:你和王勃心灵相通。还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如何用诗句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

师:对呀, 王勃满腹诗书, 现在有用武之地了呀。

师:你看, 就这样, 用词、情感、表达方式一气呵成, 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诞生了。 (出示课件: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齐读)

师:仅仅用了14个字, 王勃就把这迷人的秋景展现了出来, 字字读来皆味道。

师:看, 天水相连, 浑然一体!读———

(生齐读诗句)

师:看, 野鸭缓飞, 云霞轻飘!读———

(生齐读诗句)

师:水天一色, 霞鹜齐飞, 一静一动, 真是美妙绝伦。再读———

(生齐读诗句)

师:阎都督听到这句时, 心潮澎湃, 竟忍不住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在座的宾客自叹不如, 纷纷跟着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这句名句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读到它, 怎能不为王勃拍案叫绝———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有条理地写了王勃创作的过程, 先写他观赏美景, 再写他边看边想, 写下佳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过程, 想不出的地方你可以看看书。

(生配乐背诵)

师:后来啊,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成了千古传诵的佳作。

五、拓展积累, 深化“奇才”

师:孩子们, 读了这个故事, 你能不能用个成语来夸夸少年王勃?

(出示:少年王勃)

生1:少年王勃出类拔萃。

生2:少年王勃风华正茂。

生3:少年王勃才华出众。

师:老师课前也积累了一些形容人有才华的成语, 一起来读读。一边读一边记在心里, 看谁记得多。 (课件出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才华出众)

(生齐读)

师:成语是有感情的, 读出来。 (课件出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类拔萃、文采风流、妙笔生花、博学多才)

(生齐读)

师:今天, 咱们认识了一位奇才———

生:少年王勃。

师:了解了他的一篇名文———

生:《滕王阁序》。

师:记住了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王勃笔下的名句还有呢, 比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下节课, 我们再来走近王勃, 慢慢品味。少年王勃是个奇才, 我看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有才。今天我们还学到了许多表示看的词语, 记得吗?

生1:凝望。

生2:边想边看。

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生:仰望。

师:对呀, 这是从下往上看。

生:眺望。

师:往远处看。还有吗?

生:俯瞰。

师:从上往下看。

师:远远地看, 我还可以说成———

生:遥望。

(课件出示表示看的词语)

师:会不会用呢?能用上这些词说句话吗?选择一句, 可以说说感受, 也可以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当凝望______, 我______。

当仰望______, 我______。

当遥望______, 我______。)

(生选择练习, 师巡视。)

师:交流一下。

生:当凝望山腰间的云雾时, 我感觉自己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如梦如幻。

生:当仰望拉萨的天空时, 我久久不忍移开自己的视线。

师:能联系学过的课文, 学以致用。

生:当遥望庐山瀑布时,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上一篇:游济南动物园1000字作文下一篇:2022央视《天宫课堂》观后感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