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赏析王昌龄

2024-04-17

从军行赏析王昌龄(共16篇)

篇1:从军行赏析王昌龄

从军行,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的意思,从军行赏析 -诗词大全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篇2:从军行赏析王昌龄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①碛:沙漠。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两首诗均以乐曲、月光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两首诗都表达了征戍士卒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

2.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4分)

答:尾联李诗以细节描写作结,而王诗以景物描写作结,各具匠心(2分)。李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细节,寓情于细节描写之中。王诗前三句就乐声抒情,到第四句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之景收束,融情入景,把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2分)。

李诗赏析

《从军北征》是唐代边塞诗人李益的作品,全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篇3:从军行

孤城遥望 玉门关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身经百战 ,虽然盔甲都被磨穿),

不破楼兰终不还(但是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以宫怨、闺怨、边塞、送别这类成就最高,最擅(shàn)长的是七言绝句。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等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

[品诗]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 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 借雪山孤城作背景, 有力地显示出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情景交融,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扣人心弦。

[故事]

王昌龄有一首诗没有收入其诗集, 也不见于文字记载, 只是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代代相传。话说王昌龄曾被贬至湖南去当县尉, 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 他们的生活还处于茹 毛饮血的 落后状态。王昌龄想为这些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所以他在少数民族地 区推行唐 朝的教育, 并且教给他们种植庄稼的技术。几年以后,这个县让他治理得非常富足。

当地人都十分爱戴王昌龄这个被“贬(biǎn)”来的县令。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王昌龄是有名的大诗人, 终于有一次机会让他们见识了王昌龄的诗学。

有一回, 一位苗族女将领率兵前往黔(qián)阳,她声称要索取一件无价之宝 ,如果朝廷不能给, 他们就要攻打黔阳。王昌龄接到命令后前去处理,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女将军谈判 ,争取和平解决。女将军不愧见多识广, 她听说来人是王昌龄,心里突发了一个念头。此时正值盛夏,虽然气温湿热,但是池塘 里的荷花 开得正艳,蛙鸣阵阵。

女将军伸手指了指周围的景物, 轻蔑地说:“如果你能在我拉开弦的刹那完成一首诗,我便罢兵回去,不然的话,我就杀光你们。”可是她的话还没说完, 王昌龄已经微笑着成诗一首:“雨过芙池暑气凉,红莲花共白莲香。四围碧叶三分水, 几个沙鸥破斜阳。”女将军听了先是一惊,然后连称佩服。既然王昌龄已经作出了诗, 她就不得不拔营而去。王昌龄只用一首诗就平息了干戈, 虽然这不是王昌龄最好的诗作 ,但却在当地广为流传, 这件事情也传为佳话。

篇4:赏析杨炯《从军行》

在初唐时期,外族入侵频繁,战事连绵不断,边境亟需安定。当时一些有志向的书生投笔从戎,奔赴边境,保卫国家。杨炯的《从军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史实,表达了一颗忠贞的报国之心。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首联就將军情与心情和盘托出,使诗显得惊心动魄。“烽火”,指战火;“西京”,就是京城长安。战火将要烧到京城长安,形势十分危急,一个满怀报国之心的读书人,心中怎么能够平静呢?真巴不得立刻披甲上阵,投入到血与火的战争中去。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颔联,写出征和守城的情形。“牙璋”,古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了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铁骑”(jì计):精壮的骑兵。“龙城”:有人说指敌城。“绕龙城”,是包围攻打敌城。我认为不对。“龙城”应该是唐朝的边陲重镇,军事要冲。王昌龄《出塞》诗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龙城”指卢城,后为唐北平郡治所,“飞将”指汉朝右北平太守李广,英勇善战,威振龙城,人称“飞将军”。再说,“铁骑绕龙城”,一个“绕”字,是绕着龙城巡逻,是守城。而不用“打”龙城,或“取”龙城,所以正好说“龙城”是唐朝的边陲重镇,“绕龙城”不是攻打敌城。“铁骑绕龙城”,写出了守城的森严壁垒,突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颈联写战争场面。“雪暗”,是雪大而天暗。凋,凋落,这里暗淡的意思。大雪纷飞,天昏地暗,连战旗上的彩画也看不清楚,在凛烈的北风中夹杂着进军的鼓声。鼓声动地,呐喊震天,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殊死之战。诗人的高妙之处,是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战争场面一同描绘,烘托出了战争的激烈程度。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尾联,以述志作结。“百夫长”,指率领一百来士兵的小官。“宁为百夫长”,既突出了“百夫长”的官职低微,又说明了英勇善战。试想,如果不是英勇善战的人,能做“百夫长”吗?“百夫长”与“一书生”,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百夫长”只是一小官而已,而“一书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耀祖光宗,前途是无可限量的。诗人运用了一个选择复句,而旗帜鲜明地选择了“百夫长”。充分地表达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这首诗仍具有现实意义。

篇5:从军行赏析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七),从军行(七首其七)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的意思,从军行(七首其七)赏析 -诗词大全

从军行(七首其七)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篇6: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

【内容】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边塞军旅生活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雄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乡愁?是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篇7:王昌龄《从军行其二》赏析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複道奉恩时。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长信秋词五首》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写了宫怨,这一首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複道(宫中楼阁间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这里隐含着好几重对比。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複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寂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则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新承宠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过去,焉知将来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这一层意思,隐藏得比较深,但却可以意会。

篇8:李颀《古从军行》赏析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①,黄昏饮马傍交河②。

行人刁斗风沙暗③,公主琵琶④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⑤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 ⑥入汉家。

①烽火:古代的一种警报。

②饮马:给马喂水。傍:顺着。交河:古代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以西。

③行人:出征的战士。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为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上敲击它代替更柝。

④公主琵琶:汉武帝时将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嫁给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⑤“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⑥蒲桃:今作“葡萄”。

李颀,生卒年不详,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人,祖籍为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少时家本富有,后因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之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他任职多年均没有升迁,晚年仍过着隐居生活。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等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的首头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的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以西,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中的“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为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敲击它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了“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的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相映,引起了共鸣。

接着,五六句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边塞土生土长的,尚且哀鸣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还朝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锋一转,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李广利率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李广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并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讽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接一句“应将性命逐轻车”,罢兵不能,只能跟着本部的将领去与敌军拼命。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二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频繁性。全诗一步紧跟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路通西域。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昏庸无道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跟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量。该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篇9:从军行其五王昌龄赏析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述,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队伍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队伍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队伍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队伍,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篇10: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隊。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赏析

篇11:从军行王昌龄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注释

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⑵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⑶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⑷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⑸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⑹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⑺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⑻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⑼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持弦:张弦。

⑽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⑾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⑿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

篇12:志相同而情有异——从军行

一、军旅生活十五载

从军生涯十五载,短暂又漫长。浓浓的战友情、赤诚的爱国情、经得起考验的爱情,与之交融在一起,百感交集,每每回想起来,泪水便不自主的打湿眼眶。从军十五载,一个华丽的蜕变,收获颇丰……

遥想当年,一腔爱国热血,义无反顾的穿上了这套军装,从此自己的军旅生涯拉开了帷幕。一次又一次艰苦的集训、拉练,训练场上我和我的战友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咬牙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酷暑和寒冬,汗水和伤疤充斥了那些岁月,但是现在回忆起来只有满满的欣慰、自豪和深深的怀念,那段时间真实如昨日,那么圣洁,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让人无法释怀。从此收获了强健的体魄和不朽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最弥足珍贵的战友情。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老兵和新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留下的都是真情啊。现在每每和战友们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都是把酒一壶酣畅淋漓。犹记当年,站岗夜,无数个,丝毫不懈怠,紧握手中枪,警钟长鸣于心间。站好每一班岗,恰如站好人生路上的每一班岗,回忆中,那时的月亮那么的皎洁明亮,以至于现在的我还能透过时光机看清当年那一个铁骨铮铮的自己。

二、铮铮铁骨铸坚强

阔别十五年,再回归。十五载,白云苍狗,社会早已不似从前。之于我,一切将会从零开始,恰如初生的婴儿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未知又迷茫。而多年来,我已习惯军队的一切,训练有素,生活规律,单一却不乏味,而即将面对的一切似乎和我多年以来已经熟悉和眷恋的这种行为方式有些格格不入。

为此,和这个社会,摩擦、冲突、甚至格格不入,在所难免。涉世未深的我之前有过担忧,短暂的接触会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但是每一次挫败感产生的时候,我都会冷静的面对自己,勇敢的面对问题,最终,支持我战胜这些负能量和小挫折的都是我在军旅生涯时培养的优秀品质,是漫长的军旅生涯教会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坚决,坚守岗位的忠贞。现在,面对人生的这一转型,在即将转业之际,我坚信我会超越自己,让自己和这个全新的角色完美融合,只因为,我是一名合格的转业军人。

三、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即将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奔驰着。中国梦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它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断追求的梦想。作为一个转到地方的转业军人,我为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感到无比的荣幸,我为自己做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以一名军人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工作之中。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积极的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要以军人和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要不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空谈误国,实业兴邦,在工作之中要切实树立实干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规定,以求真务实之风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做好共产党员的榜样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带动更多的人。

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但是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中国梦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指日可待。最后,祝我们的部队可以更加强大,我们的祖国可以更加繁荣富强。

篇13:《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篇14:从军行 王昌龄其一

【原文】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杨炯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篇15:从军行 王昌龄其一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4,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5,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7,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

3,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4,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5,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6,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 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 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 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篇16:从军行王昌龄参考

《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x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变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很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想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有力,写法上很有特色。王昌龄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上一篇:矿领导带班下井考核表下一篇:公司劳动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