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2024-04-27

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通用15篇)

篇1: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闺怨,闺怨高骈,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诗词大全

闺怨

作者:高骈朝代:唐体裁:七绝 人世悲欢不可知,夫君初破黑山归。

如今又献征南策,早晚催缝带号衣。

篇2: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闺怨

作者:周在朝代:明 江南二月试罗衣,

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

篇3: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诗人们不约而同借助外部“象”表起意,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楼,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建筑物,在人们有意识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走入了古典诗词中,成了写思妇闺怨类诗词借助的意象之一,而且是同类诗词意象组合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意象,这在唐宋思妇闺怨诗词中更为多见。

在漫长的诗歌历程中,“楼”渐渐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象,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读者从中领会到作者隐藏在这楼背后的主观意图和感情色彩。“楼”在思妇闺怨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楼”的示现作用

示现作用即指将难以言状的心态、情思,通过作为其载体的具有可感性的意象生动具体地显现出来。那么“楼”出现在思妇闺怨诗词中和“楼”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或者传统文化中所赋予楼的内涵是分不开的,正如我们提到“鸳鸯”会使人们想到美好的爱情;而说到“落叶”则会产生一种萧条冷落的感受;“楼”作为意象传达出了“愁”与“思”的特定情感。

(一)“楼”与“愁”

历代男子游学、游历、游脚甚为风行,给室中女子留下难以平填的感情空白。对此文学作品中不乏有种种反映。南朝民歌中早有“望郎上青楼”诗,在唐宋诗词中相当普遍,登高望远,常兴愁叹——“画眉楼上愁登临。”

“楼”与“愁”的微妙关系,使思妇闺怨诗词染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深沉的暮色和高楼上孤单的愁人相融合,点缀上远处的平林、寒山、宿鸟、长亭组成一幅清冷的图画,可是愁人为何但在楼上愁,因为“独上高楼”,可以“望尽天涯路”,可是却“楼高不见章台路”,于是就只剩下独自守望,渴盼归人的思妇愁上加愁。

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高楼望归不得,思妇断肠、断魂,冷色调景物楼的衬托更加增加了思妇的愁绪,强化了思妇的愁人愁态——“对景无时不断肠”。

楼与愁人思妇的同时出现在作品中,并不是诗人们的偶然组合,思妇闺怨诗人利用“楼”与“愁”千思万缕的联系,巧妙的表现了思妇微妙复杂、孤寂冷清、哀怨伤感的内心世界,有一种“物尽其用”懂得表达效果。

(二)“楼”与“思”

楼与思之间的联系也颇普遍,“楼”作为一个制高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被游子思妇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为思乡、思人的去处,“今日凭栏楼上望”“思入水云寒”。游子们是“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思妇们一定是:“马嘶芳草远,高楼帘半卷。”楼上帘开思妇们伤高怀远,柳永的《八声甘州》中对这一镜头作了这样的描写:“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与此句中意境描写极为相似的还有: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眼前的离恨使得思妇不相信人间还有白头偕老的爱情,即使这样,思妇肠已断,泪难收,相思却不减,一个相思重上,便使小楼被浓重的思念相包围。

思妇的闺怨源于别离,起于相思,但诗人们很少描写抒情主人公的言行,而是重在一个侧面,借助外部周围环境的描写透露出她们的思念之情,其中“楼”亦是道具之一,与思妇相结合,真切表达了“思”使她们悔怨、忧愁、绝望、痛苦,使人不得不为之哀叹深思。

二、“楼”意象的造型作用

意象除了示现之外,也可以造型,顾名思义,乃是运用意象来塑造诗中的人物形象。而用“楼”点缀在思妇闺怨诗词中,造型最成功,也是写得较多的莫过于“倚楼、怕楼、楼空”等几类,初看“楼”在其中好像只是一个摆造型的道具,但是仔细分析如果少了“楼”这个道具,对于闺怨诗词中思妇形象的塑造就大打折扣了。

首先是倚楼。只是一个动作,它只反映了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及言语其他方面一句也没有说,只是描写了思妇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却可以透过这一个“剪影”,可以看到“全影”。

“愁”与“思”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们本无形,却有提不起,放不下,排不开,甩不掉,如影伴形,终日缠绕,无以脱身。在表现“愁”与“思”,主人公除了用泪眼、敛眉有多流露以外,就别无其他具体形态可言了,于是思妇们这种孤独的情绪被诗人们借助一个客观事物的“楼”,组成一个固定的、具有雕塑、凝固意味姿势的形象——“高楼独上,倚楼归望”。

同样的主题和意象在温庭筠的笔下,则处理得更富有情节性,也更加哀婉凄切。《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诗人定格于“独倚望江楼”。把思妇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理变化刻画的细致到位。

同样定位于“倚楼”形象的还有:

寇准《踏莎行》中“独倚无语欲断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写别后音书不通,少妇倚楼凝望,只见长空暗淡,芳草连天,心中不胜怅惘愁苦。

辛弃疾《满江红》中:“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这些诗词在抒发思妇的闺怨之情时,不是通过呼告式的直接倾诉内心苦楚的心情和迫切的盼望,而是用“楼”点缀其中,叙写了思妇日常生活中最具情感内涵的动作意态——“倚楼”令人回味深长。

其次是“怕楼”。思妇们为何怕上层楼?“怕楼”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到底表现了什么?诗词不一定像小说那样要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形象,但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写出人的思想感情。这就像画家那样绘出人的形可能并不难,但要画出人的神,就不那么容易了。而有些诗词,只是短短几句就既写了人的思想感情又写出了人内在的神。在表现人的神的时候,有时往往要借助外物,于是在写思妇闺怨诗词中又运用了一个“怕楼”,以显示出人物心声的不平静,使其情、神毕现。

再次是“楼空”。“人去楼空”,可最直观地表现寂寞哀伤。朱楼、秦楼、妆楼、翠楼、画楼、十二楼等,楼楼皆空,楼中人的寂寞哀伤该是何等深重。秦湛《卜算子·春情》中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有时闺怨诗并不直接写那些丈夫在万里之遥的思妇们的离愁别恨,寂寞哀伤,而且处于民族传统文化含蓄蕴藉的心理习惯,着重描写她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表现她们深沉的痛苦和对丈夫的刻骨相思,“正是落花寒食夜,夜深无伴倚空楼。”

以上就是“楼”意象点缀在唐宋思妇闺怨诗词中所起的造型作用,通过“倚楼”“怕楼”“楼空”直接、间接塑造了思妇特有形象,使其神形兼备。

三、“楼”意象的沿袭作用

诗歌的意象,是前人、后人延续了千百年时间,经过了千百人之手的集体创造。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一种意象使用多了、久了,它们所具有的情感特点也就慢慢增加,一旦被赋有一种固定的公式化的意义,便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情物相融,意象合一。在历代诗词中,楼总是和愁、思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楼”本身也流露出一种感伤意识。

在历代诗词中常以楼为核心载体,组合诸多传统意象,或述思乡怀远之愿,或道羁旅行役之痛,或别友人,或思征夫,营构出了动人的词境,基调凄凉落寞、沉郁感伤,楼所形成的这种感伤情怀,成了诗人们写思妇闺怨诗词时屡次运用“楼”的依据,同时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为思妇形象的描写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楼”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得诗人们对“楼”特别关注,但是它与传统闺怨诗中的传统意象,如象征深闺女子心事的帘,同样有造型作用的阑干相比,在全诗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意象,只能说是“楼”点缀了这些思妇闺怨诗词,但是这类诗词如果少这些看似只起点缀作用的“楼”,恐怕在表达效果上是迥异的,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摘要:思妇闺怨诗指以书写闺阁中女子怨愁的诗,往往借助“楼”这种意象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思妇闺怨诗词中的“楼”为思妇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意象示现的角度上,“楼”与“愁”“思”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次在意象造型上,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最后“楼”具有沿袭作用,本身流露出一种感伤意识。“楼”入诗词所形成的感伤情怀,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

关键词:思妇闺怨诗,楼,示现作用,造型作用,沿袭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历朝闺怨情爱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喻朝刚,周航.分类新编两宋绝妙好词[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3]何庆善.诗情词境堪吟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卢枫.论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J].岱宗学刊,2005(5).

[6]许兴宝.宋词楼意象内容融摄概览[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5).

[7]李旭.五代、北宋词“庭院楼台”意象的文化诗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3).

篇4:解析王昌龄宫怨诗闺怨诗的艺术美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圣手 宫怨诗 闺怨诗

唐代七绝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推王昌龄和李白。正如明朝胡应麟《诗薮·内编》中所评:“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龙标即王昌龄,因其曾被贬为龙标尉而得名。与李白相比,王昌龄对七绝着力更大,把七绝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体式。他的七绝诗,题材非常广泛。从军、出塞、闺愁、宫怨、赠别等内容,王昌龄皆以七绝为表现形式。尤其是他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代人抒情,构思新奇,意境阔远,含蓄婉转,细腻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的阴柔之美。王昌龄在七绝诗创作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故被尊为“七绝圣手”,清人宋荦更因而称之为“诗天子”。

绝句作为一种诗歌形式,篇幅短小精悍,比较适宜表现生活断面或抒写单纯情思。王昌龄用七绝创作宫怨诗和闺怨诗,代人抒情,可谓恰到好处。诗人用含蓄婉转的笔调,表现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与李白清新自然的七绝诗可以媲美。正如清代诗评家叶燮《原诗》中所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一、宫怨诗

王昌龄的宫怨诗,细腻真切,以情取胜。如著名的《长信秋词》五首,就以与众不同的构思写出了宫女孤寂的生活及幽怨之情。《长信秋词》之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前三句都在写景,通过桐黄夜霜等萧瑟景象的渲染,尽现宫苑的清冷气氛,充分烘托出末句所写宫女孤寂黯淡的心情。《长信秋词》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则借汉代才女班婕妤失宠而去长信宫侍奉太后、以度余生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宫女凄凉的生活。此诗妙在后两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以“玉颜”与“寒鸦”作比,突显宫女羡慕寒鸦的非常心理,委婉含蓄地表现出宫女失宠憔悴的形象和她的幽怨之情。构思新颖巧妙,富有创造性。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则开门见山,直抒失宠妃嫔的内心活动。虽显突兀,却引人深思。“真成薄命”四字,反映出妃嫔们的命运。主人公由“思”入“梦”,由“梦”而“疑”,心理刻画非常细腻。此诗又隐含多重对比,如失宠者与新宠的对比,失宠者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新宠现在与将来厄运的对比。诗人通过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进行抒情,充分表现了其七绝诗含蓄的风格。

《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日轮高。乎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则以一位失宠者的眼光,极力描写新人受宠的情景。末句“赐锦袍”三字,又采用细节描写,前句已交待时节:春暖花开,皇帝却给新宠添加锦袍,表明他的过分关心,暗含失宠者对皇帝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行为的怨恨。全诗未用一个“怨”字,但字里行间都饱含怨意,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把西宫凄凉的夜色与宫女哀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表现宫女渴望受宠而又无法见到君王的无奈之情与绵绵恨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唐代诗人中,以关注妇女、同情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诗作很多。如白居易的讽喻诗《后宫词》、《上阳白发人》等,白居易把宫女问题作为政治、社会问题,一方面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的生活,同时抒写诗人对宫女的同情之情。白居易的这些宫怨诗,采用较长篇幅,反映社会问题,使情感表现更加淋漓尽致。而用七绝形式创作宫怨诗,仅仅28个字,诗人要完成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过程,并非易事,这正是对诗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验。王昌龄的宫怨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与白居易的抒情长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闺怨诗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环境、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唐代有不少诗人曾以此为题材,反映重大或普遍的社会现象。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具有民歌色彩的语言和层层倒叙的手法,生动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真挚深情。活泼俏皮而又不失深刻。此类闺怨诗与唐代边事频繁,士卒长期戍边,甚至埋骨荒陲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丈夫长期在外,家中的妻子日思夜想,只有梦中相见。诗人借闺中少妇的思念之情,以小见大地反映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生活的愿望。

另外,青年学子为了博取功名利而远离妻室,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关注到这一问题,以代人抒情的方式进行揭示。如李商隐的《为有》一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王昌龄以闺怨为主题的七绝,更是脍炙人口,耐人回味。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是闺怨七绝的代表之作。本写少妇之愁,却从“不知愁”写起,别开生面。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主题。“忽见”二字,与前句“不知愁”形成对照:闺中少妇因眼前新春景色而突生感触与联想,情绪遂由对功名富贵的企慕悔而急转为对感情幸福的渴求。诗人抓住女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这一微妙细节进行集中描写,却又并不直说其心理变化的具体原因,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诗大富意趣。

由上可见,王昌龄非常擅长体察宫女妃嫔、闺中少妇的心理,模拟她们的口吻,抒写她们的情思,笔调委婉含蓄,感情真挚细腻,注重炉锤之功而又不留痕迹,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诗艺。正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王昌龄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凝炼含蓄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意境,是王昌龄宫怨诗、闺怨诗的主要特色。除此之外,注重细节描写,重视诗尾的锤炼,用词的贴切,亦属独特之处,表现出诗人注重锤炼的艺术追求。

总之,王昌龄的七绝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株奇葩。其诗重视意境的营造,语言委婉含蓄,开中晚唐七绝主意派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七绝这种诗歌形式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与王昌龄的辉煌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深入了解王昌龄的诗歌,不能不对他的宫怨诗与闺怨诗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主编.古代文学史(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韩兆琦主编.文史英华诗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

[3]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篇5: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闺怨

作者:陆龟蒙朝代:唐体裁:七绝 白袷行人又远游,日斜空上映花楼。

篇6: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闺怨二首

作者:沈如筠朝代:唐体裁:五绝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篇7:闺怨 王昌龄赏析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说它有来历。主要是指“闺怨”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很明显,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化用了谢诗的某些语句。武则天的《苏氏织锦回文记》曰:“锦字网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全唐文》九七)所谓“织锦回文”和“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字若兰)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龟镜”就是借鉴,王昌龄的《闺怨》诗虽然不是直接“传写”窦滔妻之事,但它表现了“少妇”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不知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的突兀转折作铺垫,构思新巧,对比强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审美内容上的出新。在《诗经》中,每每以昆虫和植物来触发离人的悲心,但一般没有更深的含义,而这里的少妇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这个少妇看来,“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更有追求的价值。这里不仅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的。

从思想意义上说,这首诗的价值主要是由第四句体现的,而此句的重点是“觅封侯”三字,这与初唐“属文之士”所“龟镜”的“闺怨之宗旨”,则是相通的。

在王昌龄现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诗中,绝句约占一半,人称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如果说这一首堪称“神品”的话,那么其“神”主要表现在一个新字上。

篇8: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一、《中国小姐》写作背景探讨

对于《中国小姐》写作背景的探讨其实就是弄清楚诗人为何要写这样一篇诗歌, 这可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及其创作实践来分析。古米廖夫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在《象征主义遗产和阿克梅主义》一文中, 在这篇宣言性质的文章里诗人宣称要以阿克梅主义取代象征主义, 要革新传统的美学和俄国象征派诗学, 方法则包括“寻求一切诗艺手段间的充分协调, 建立一个更自由、更有力度诗律体系”。这种为革新诗歌而进行的“寻求一切诗艺手段间的充分协调”的主张使得诗人在诗歌的实践中敢于创新, 而这种创新中自然就包括引入异域文化中的全新题材。通过对异域文化题材的借鉴来达到文学革新的目的, “借他人酒杯, 浇胸中块垒”, 这对于中国新文学来讲是很常见的, 也是很好理解的。

古米廖夫对异域文化是十分向往的, 这可能与其性好猎奇、冒险有关。正如刘文飞先生所说:“古米廖夫曾将自己诗的灵感称为‘远游的缪斯’, 他一生不安分的游历, 为他的诗歌提供了大量新鲜、神奇的素材。非洲的沙漠, 北欧的雪景, 罗马的名胜古迹, 东方的宫廷秘史, 纷纷成了古米廖夫诗作的对象式主题。值得一提的是, 不懂汉语, 也没有到过中国的古米廖夫与中国也有过诗的联系, 他曾用法文转译过一本中国诗集, 其中收有李白、杜甫的诗10余首, 这部诗集于1918年在彼得格勒出版, 他还写过几首中国题材的诗, 如《珍珠集》中的《中国行》、《箭囊集》中的《中国姑娘》等。可以说, 古米廖夫的多数诗作, 都是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为灵感源泉的。”[1]可见在古米廖夫的异域题材诗歌中, 大部分是猎奇、冒险的实际经历, 而诗人有关中国的诗歌却只是他的阅读、想象的结果。古米廖夫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进行这种跨文化的阅读、想象, 那么其中必然会充满文学的“误读”, 这种“误读”中就包括《中国小姐》。当然, 我们可以肯定古米廖夫在阅读、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时涉及了“闺怨”这一题材, 但具体阅读的是哪一首却是无从考证的。为了比较研究的方便, 笔者以“闺怨”这一题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即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为对象。

二、误读的具体表现

“误读”一词的英文是“misread”, 《牛津字典》解释:“read or interpret (text, a situation, etc.) wrongly.” (错误地阅读或阐释文本或某一情境等。) 当然这是“误读”的本意。但笔者要讨论的却是另一层意义, 即里贝尔·埃斯卡皮尔所指出的:“因为他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 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2]这是一种“创造性背离”的误读, 一种文学意义上的“误读”。在这种“误读”中更多地体现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文学审美差异, 进而产生出一种奇特的文学审美效果。那么古米廖夫的《中国小姐》“误读”了哪些东西呢?下面笔者就从诗歌的景物描写、情感描写、意境的建构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 景物的误读

王昌龄的《闺怨》中景物的描写是占了很重要的部分。“春日凝状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 两句是诗中具体的景物描写, 有“春日”、“楼阁”、“陌头”、“杨柳”这样一组极为典型的中国诗歌中的意象, 其中“杨柳”由于历代诗歌中的沿用更是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 这个意象之中包含离别、相思与恋恋不舍等人物的情感, 是无可替代的。而身处西方文化之中的古米廖夫是很难了解《闺怨》诗中的意象的, 当然更难理解这组景物所构成的意象之后的象征意义。那么《中国姑娘》又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呢?“河心的凉亭”、“鸟笼里的黄莺”、“婆娑的树叶”、“滑行的轻舟”、“瓷玫瑰”、“金色的小鸟”, 以上就是诗人为我们描写的“中国姑娘”周围的景物。这里他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场景:姑娘被困在了家庭里, 过着闲适但是却百无聊赖的生活,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比较而言, 王昌龄诗歌中的少妇要快乐、单纯得多, 也许正是如此才会“不知愁”。以喜景衬忧伤之情, 这是王昌龄《闺怨》最受称道之处, 而古米廖夫却用了写实的笔调, 不断渲染着“中国姑娘”的“困境”。

(二) 人物的误读

从两位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上, 我们能看出诗歌所传达的人物的情感是有差异的。王昌龄诗歌中的人物情感是有层次感的, 这种层次感体现在情感的前后转变上。从开始“不知愁”到“凝状上高楼”都可以看出, 诗中的女子是抱了一份愉快的心情来欣赏美好的春光的, 但“陌头杨柳色”却坏了她原本的好心情, 勾起了她的情思, 想到了远离在外的夫婿, 自然而然地“悔”了起来, 这里的“悔”自然是出自于对夫婿的爱恋。而古米廖夫诗中的“中国姑娘”的情感首先是描写上缺少了王昌龄诗中的层次感。“鸟笼里面饲养着黄莺”, “有时我也在观赏:枝叶怎样婆娑, 轻舟怎样滑行”, “在绢帕上我写下诗章, 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忧伤”。从头至尾, 诗人都在渲染着姑娘的忧伤。再则这份忧伤是出自对未婚夫的爱恋吗?“我的未婚夫愈加使人迷恋;尽管他秃顶和疲累, 可不久前他在广东, 考试门门及格”, “尽管”一词使得“中国姑娘”的“迷恋”看起来有点言不由衷。衰老、迂腐的未婚夫形象不免让读者觉得“中国姑娘”的忧伤似乎另有原因。

人物的误读还体现在了诗人对人物的理解上。这个人当然是指两首诗歌中被思念的对象:丈夫或是情人。首先, 《闺怨》诗中“凝装”少妇的夫婿会是什么人呢?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诗歌中没有直接点出夫婿的身份, 更加没有丈夫的形象描写, 但我们可以看看其它类似的中国古诗中“夫婿”的形象:

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 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3]

这里这的是《陌上桑》中女子———罗敷的丈夫, 从十五岁到四十岁这应该就是《闺怨》中“觅封侯”的“夫婿”的人生的写照。就形象而言自然也是差不多的:白皙、美髯, 风度翩翩并且更加年轻。而古米廖夫的“中国姑娘”的未婚夫却是以一副不堪的形象出现的:“尽管他秃顶和疲累, 可不久前他在广东, 考试门门及格。”这个辩白想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为他的丈夫卡列宁所做的辩白:“‘他毕竟是一个好人:忠实, 善良, 而且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非常卓越, ’安娜在返回她的房间去的时候这样对自己说, 仿佛是在一个攻击他、说绝不可能有人爱上他的人面前为他辩护一样。‘可是他的耳朵怎么那么奇怪地支出来呢?也许是他把头发剪得太短了吧?’”与安娜·卡列宁娜一样, 诗中的“中国小姐”也在内心中为自己的“未婚夫”辩白。但是, 两个辩白都是苍白无力的, 两个丈夫都是衰老的、迂腐的、毫无生气的。被思念的男子的形象的差距表现了古米廖夫对中国“闺怨”题材类诗词中的男女婚恋关系的“俄罗斯化”, 一种对中国古代婚恋文化的误读。

参考文献

[1]罗贝尔·埃斯卡尔皮著.符锦勇译.文学社会[M].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2]刘文飞.二十世纪俄语史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篇9: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闺怨诗

作者:庾信朝代:南北 明镜圆花发。

空房故怨多。

几年留织女。

篇10: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闺怨诗

作者:何逊  朝代:南北 闺阁行人断。

房栊月影斜。

谁能北窗下。

篇11:王昌龄的闺怨诗赏析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暂徘徊。

篇12:闺怨,闺怨王昌龄,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南征闺怨诗

作者:阴铿朝代:南北 湘水旧言深。

征客理难寻。

独愁无处道。

长悲不自禁。

逢人憎解佩。

从来懒听音。

唯当有夜鹊。

篇13:闺怨的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篇14:闺怨的古诗

作者: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篇15:闺怨的古诗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上一篇:给闺蜜的元旦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