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家规正家风

2024-04-16

立家规正家风(共8篇)

篇1:立家规正家风

家规易立,家风难承

家风家训是传播家庭正能量教导子孙后代的一种社会风尚,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在如城街道龙游河村5组有一名党员王锦安,他的家庭一直以“孝敬老人,严教子孙”的家风教导子孙。

一、孝敬老人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美德,无数的孝子被讴歌称颂,孝子的事迹被人们千古传颂。早年,王锦安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家中孩子拉扯大,吃了很多苦,这一切,王锦安看在眼里,后来母亲也因病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姑姑。他把这份爱转移到姑姑身上,也落实在孝敬老人的行动上,平时工作闲暇之余,就回家给老人做饭,在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让姑姑心情愉悦,为了让老人精神上达到满足,不让姑姑为家庭琐事烦心,工作和家中的烦恼从不带到家里。他经常陪同姑姑检查身体,帮姑姑梳头洗衣,料理床铺,打扫房间。有病时细心照料,他都亲自陪护,端茶倒水,送汤送饭,喂药。而且经常嘱咐妻子、儿子要关心照顾好老人。

二、严教子孙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初的言行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因此,王锦安特别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平时,坚持诚信做人,诚实做事,友善待人,务实工作,对自己的事业从不懈怠,从各个方面给孩子做一面镜子。并常对孩子说,要想别人对你好,首先你得对别人好;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姚孙章守法,尊重他人,孝敬长辈,关心他人。让子女从小就养成正直友善、勤奋上进的态度。

在他的带动下,兄弟姐妹团结,家庭和睦,整个家庭长尊有序,形成了老人关心孩子,孩子孝顺老人的良好家庭氛围,对老人恪守孝道,尽心尽力,子女做人诚实友善,工作兢兢业业。他的家庭以实际行动在村里形成了争相尽孝,严教子女的良好家风,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他给我村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家风,正像“播下了一种行为,收获了一种习惯,播下了一种习惯,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了一种性格,收获了一种命运”。

篇2:立家规正家风

一、指导思想

家规是一个家庭的主流价值观,对家庭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建立和谐温馨、品德高尚、充满正气的幸福家庭的基础,是党员干部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更是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的基石。开展以“三学三亮三比”为载体的“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活动,是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落实全面从严管理干部的有力抓手。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守规矩、重家风,同时有效地融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三学三争”主题实践活动工作中,为建设繁荣宜居幸福新清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活动安排

(一)范围对象

重点在全院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

(二)内容步骤

1、三学,认真定立家规

一是专题培训学。为全院中层及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发放《古今家训家规选编》,开展自学,学习借鉴古今圣贤家规家训,由古昔今,深刻领会立家规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思考家规的本质所在。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专题片,学习周恩来的家风家规,在学深悟透、深查细照、笃行实做上下功夫,对照思考如何定立家规。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家属共同到德园接受警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家风,构建和睦家庭,当好“贤内助”,守住廉洁底线。二是网络互动学。指导党员干部订阅“家有家规”微信公众号,利用平台刊载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家训家规,以及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开展学习,展开互动交流,推动立家规入脑入心;建立互动专区,充分开展讨论。三是家庭讨论学。寻找祖辈流传下的家规家训在家庭内部开展学习讨论。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对照党纪国法和中华民簇的优良传统,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市委十二项规定和区委十二项规定,对照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以周恩来总理“十条家规”为标杆,召开家庭会议,结合个人实际、家庭实情,与配偶、子女就家风建设进行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原有的家规家训,没有家规家训的与家人一起研究定立自己的家规。立家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党员干部要结合自身工作和家庭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以诠释家风长久流传。

2、三亮,全面公开家规

一是专栏公示亮家规。在本单位公开栏、展牌等显著位置公开亮出各自家规,接受党员群众对家规内容的评议和执行家规的监督;手写家规摆放于各自办公室,随时提醒自己牢记家规,推动党员干部强化家风意识和行动自觉。二是学习研讨亮家规。召开班子会议,专题评议讨论定立的家规,党员干部亮出自己的家规,介绍自己学家规、定家规的情况,并就遵循家规做出承诺,其他班子成员展开讨论,并开展评议,相互启发、凝聚共识、共同提高;宣讲自身具有代表性的家规故事,建立传播好家规、宣传好家风的浓厚氛围。三是典型宣传亮家规。深度征集挖掘领导干部立家规活动中的家风故事,选树一批家风正规矩严的正面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开展宣传,树立典型,弘扬中华民簇优良传统,通过新媒体,增加宣传覆盖面。

3、三比,带头践行家规

一是比风尚。家规好则家风正,家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民风淳。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觉“立家规”,带头“行家规”,为身边人树立榜样。将立家规活动情况纳干部德的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比有没有按照自己定立的家规为人、做事、当官,道德品德是否得到党员群众的认可,是否做到为人公道正派、勇于担当,是否以诚待人、乐于助人。二是比作风。利用“三严三实”“三学三争”走访调研,工作推进检查、干部考察和谈心谈话等时机,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立家规、守家规情况。比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是否有作风飘浮不实事求是的现象;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家人;是否做到生活朴实,不奢靡不浪费。三是比实绩。将立家规活动开展情况纳入述职述学述廉和科学发展目标考核,看党员干部是否“立”“行”统一,比工作实绩是否突出,创新工作是否有突破,全县排名是否有进位,并将其融入干部培养选拔、监督管理全过程,切实加强综合研判和结果运用。

三、工作要求

篇3:毛泽东家风的正能量

关键词:毛泽东家风,严格,不搞特殊,正能量

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妇联讲话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2014年2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由此可见家风的重要性。家庭至今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构成生活的细胞。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每个孩子都在家里孕育,走向社会,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家风的价值和作用就会凸显出。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塑造着家庭成员。谈及家风建设,毛泽东堪为楷模,在今天仍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对待子女严格要求,不搞特殊

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严格谨慎,不仅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努力向上、帮助关爱他人,还要求他们恪守本分,不要因为自己的爸爸是毛泽东就可以搞特殊、享受特权。

在学习上,要求子女们认真学习、持之以恒、虚心求教。1947年10月8日,他在给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讲:“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1963年1月15日,他还鼓励李讷:“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读得出毛泽东对子女的疼爱有加,但更多的是严格要求,要认真学习、要有雄心壮志、要与同学和睦相处等。

在生活中,毛泽东要求子女恪守本分,从不为子女搞特殊。

小时候的李讷,与毛泽东生活在一起,但毛泽东并不会在生活中为她搞特殊。1947年,胡宗南率大批军队进犯陕北,陕北的粮食供应非常困难。毛泽东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韩桂馨说:“小韩,以后你就带李讷吃大食堂吧。”大食堂的伙食是一天两顿白水煮黑豆,连皮都不去,大人吃了肚子都会胀气,何况小孩子?卫士们纷纷劝道:“孩子才7岁,还是跟妈妈一起吃吧。”毛泽东的手臂弯着,大手由里往外一挥:“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一样长得壮,你们不要说了。”毛泽东说定的事情,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就这样,7岁的李讷每天与战士们一起吃着大食堂的黑豆饭。

不仅如此,毛泽东对待李敏也是一样严厉。李敏长大后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因为学校在郊区,离家比较远,尤其到了冬天,天比较短,有的时候天黑了才回到家。但毛泽东不准许派车去接,让她和其他同学们一样骑自行车回家。有一次,卫士李银桥悄悄地派车去接,毛泽东发现后,严厉地批评他。李银桥正辩道:“天黑了,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毛泽东生气地反问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独自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别人的孩子敌人不感兴趣,毛泽东的孩子敌人可是很感兴趣呢!”李银桥的这番话倒是提醒了毛泽东,但他还是说:“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毛泽东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搞特殊,不准子女们和他一起吃饭,好像不是一家人一样。他认为自己吃的小灶是人民给他的待遇,子女们不该享受,就应该吃食堂。毛泽东对孩子的教育注重言传身教,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定,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按照党的政策制定了实施办法。从毛泽东的日常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虽身为主席,却绝不搞特殊化,勤俭节约。

二、对待亲属关心有则,不搞特殊

毛泽东非常关心乡里的亲属和朋友。他常常慷慨救济,资助亲属。杨开慧的母亲过九十寿辰,毛泽东于1960年4月25日请杨开智转交过去二百元表示祝贺。得悉杨开慧母亲去世后,他又于1962年11月15日寄去二百元表示哀悼。堂弟毛泽连家境困难,丧母未葬,又患脚疾未愈,毛泽东于1952年10月2日寄去三百元,用于丧葬和治病。其实毛泽东常常拿出自己的稿费送给乡里的亲属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且叮嘱他们要节俭。

毛泽东关心亲属,但也很有原则,他明确表示不能因为自己现在身处北京成为一国主席,就搞什么裙带关系。他到北京后,收到很多亲属和乡里朋友的来信,毛泽东都给予回复。他还提出邀请,让他们到北京参观游览,畅谈叙旧,但这些费用都是毛泽东自己的稿费。在交往中,亲戚朋友有人提出要留在北京,让他在北京帮忙谋一官半职,毛泽东都拒绝了。他明确告诉亲友们:这样做“人民会说话的”。他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他说无论谁都要按常规办事,要听政府的安排,多做事。毛泽东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公私分明。文家的一些亲戚,经常去北京看望毛泽东,回到乡下逐渐神气起来,摆起架子,不把政府放在眼里。毛泽东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1954年4月29日,他给当地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信中说:“我的亲戚唐家圫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文家是我的亲戚,就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收到这封信后,石城乡的同志们无不为毛泽东那种支持基层领导、严格约束自己亲人的行为所感动。毛泽东坚决反对裙带关系,坚决反对徇私枉法,坚决反对滥用手中职权给亲戚朋友行方便。

三、毛泽东家风的正能量

从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妇联的讲话、2014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2016年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强调,到2016年3月浙产动画片《郑义门》在央视的播出,家风就成为热门话题,广受关注。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党风作风建设问题日渐突出,社会风气也出现低俗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家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毛泽东对子女及亲属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教育子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对待子女严格要求,磨练其意志

毛泽东教育子女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恪守本分,培养子女们的自立自强意识、磨练他们的顽强意志。1958年李讷因患急性盲肠炎和取小时候打针断在肉里的针头,连续做了一个手术。后一个手术因年久断针移位,动刀后一小时找不到,医生只得把李讷抬到X光透视室,一边照,一边找,才把已经生锈的断针取出来。这个手术不顺利,且在无菌室外做的,引起发烧及伤口感染。对此,毛泽东非常担心李讷精神上受到影响,不利于恢复健康。毛泽东非常担心,最后给女儿写一封信,要求女儿锻炼意志,克服病情。毛泽东要李讷充分体验意志的力量,通过与疾病作斗争,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建国后,条件好点儿了,环境比较优越,李讷身上出现了“娇”“骄”二气。毛泽东经常和她谈心,帮助她克服身上的弱点。然而在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观念也受到改变,许多家庭都只孕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问题便产生了。每个家庭视这个孩子为掌上明珠,由于家长溺爱,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不懂得与人分享,唯我独尊,心理承受能力差。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值得我们家长去学习和借鉴。

(二)对待亲属绝不搞特殊化

毛泽东以身作则,绝不搞特殊化,他不会因为自己身为国家领袖就提各种要求,也绝不滥用职权。在处理乡里亲属朋友提出的无理要求时,毛泽东都一视同仁,全部拒绝。他始终坚守国家政策法规,并且还要求乡里亲属朋友遵纪守法,要服从领导,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取得工作。毛泽东坚决反对裙带关系,也坚决反对亲戚利用他的威望占取任何便宜,包括子女也不能占取任何便宜,不能因其职位为自己谋得利益。就连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严格遵守制度,不能收礼品,不能搞特殊化。有一次,身边个别工作人员在下面索要物品,毛泽东发现后予以严厉批评,将其调离,并用自己的稿费到各地退赔。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家风建设,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齐家而后治国。相比之下,当下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任人唯亲、腐化堕落。这样的家风,违反党纪党规,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家风不仅伤害了自己,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人,腐蚀着他们的精神,很容易让他们陷入犯罪的深渊。关爱家人,这都属于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关心亲友却不失原则。我们要引导家人安分守己,恪守本分。作为一个领导,有责任塑造良好的家风,并将其传承下去。“民风之本,在乎家风”,“家风之本,在乎党风”,加强党风建设,让党风吹进家庭,吹入社会,以党风正家风,以家风正民风,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毛泽东对于人民来说,是伟大的领袖;对于家庭来说,他又是儿女们的好父亲。几十年前,毛泽东的亲民作风就为人所称赞,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尤其对于现在的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仅从文中的表述来理解,似乎只能掌握表面的几条。然而毛泽东的家风思想所蕴含的正能量,不是区区几万字就可以描述清楚的。本文只是自己的简单描述及感想,希望能对家风的建设有所帮助,对改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祥涛,孙先伟,刘翔宇.毛泽东家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1):212-213、215-216、227-230.

[2]张民,曹志为.一代领袖的家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1)31-32、40-41.

[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166-167、590-591.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1)622-623.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01)637-638.

篇4:立家规实战守则

Part A0 ~ 6 岁:孩子可以接受哪些规矩?

我们不能对9 个月的婴儿和6 岁的儿童提同样的要求。0 ~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接受哪些规矩?

0 ~ 1 岁规矩的建立,从生活常规开始

从出生开始,宝宝就会从父母、家人那里得到无微不至的爱,爱意味着给予、允许、宽容和接受,一切是无条件的; 也会看着父母摇头说“NO”,感受到规矩的存在,规矩意味着有所约束、有所拒绝。表面上看,慈爱与建立规矩好像是对立的。但对父母来说,规矩是出于爱而建立的;对孩子来说,爱的滋养奠定的情感关系是建立规矩的前提,唯有爱并有所约束,才能使规矩不至于影响和束缚身心发展。

对于0 ~ 1 岁的小婴儿来说,最重要的规则就是父母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帮助其建立起基本的生理习性,包括间隔多久喝水吃饭,安然入睡及养成排便习惯。

家规要点:

当宝宝哭闹的时候,需要通过满足他生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帮他建立起安全感;在他情绪好的时候,可以帮他发展各种感觉、运动协调等能力。生活规律的建立,需要有弹性。

创造安全的环境,宝宝不能把什么物品都往嘴里放,不允许动的东西,任他怎样发脾气都不可能拿到。

这个阶段,运用规则的权力掌握在抚育者手中,所以父母要明确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成长中的表现,通过行为观察来决定发展什么、阻止什么,孩子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家庭的熏陶与教养。

在建立规矩方面,父母家人要统一态度,并且坚持一致的做法,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并遵循要求去做。

宝宝表现好时,父母可表现出微笑、拥抱、喜悦的脸色,这样宝宝获得的就是积极情绪的奖励。

1 ~ 3 岁从初识是非到故意对着干!

当孩子长到两岁左右时,真正意义上的立规矩就开始了。2 岁宝宝不会总是畅快于“随心所欲”,从成长的角度看,遵循天性的“快乐原则”早晚要受到规矩的挑战。此时,父母要告诉宝宝事情该怎样做,为了巩固适应性行为,还要告诉宝宝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宝宝初识行为中的是与非。

2 岁宝宝已经能通过成人的言语和表情,对事物做出最初的判断。比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开始尝试到最初的两难。是遵守规矩,忍受克制带来的痛苦,还是随意而为,拒绝束缚——宝宝需要做出选择,因为他们已经进入到识别好坏、建立规矩的年龄了。

家规要点: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学着自己穿衣、吃饭,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洗漱,收拾玩具,模仿成人礼貌称呼,接触小伙伴并在一起玩耍。

明确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你的判断是最好的指导原则。比如,如果他拽了小猫的尾巴,你应该把他的手拿开,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行,这样小猫会疼。”

这个阶段的宝宝还要学着体验、忍受、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当他大发脾气,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他先平静下来。风暴结束后,再平静但坚定地告诉他现在要把积木都捡起来。你可以帮忙,但宝宝一定要完成他自己应该做的那份事。

鼓励方式:采取明确的即时奖励,可以是食物、玩具,也可以是言语表达。

3 ~ 6 岁坚持原则与灵活创意相结合

在成长中, 人们要接受约束,被要求符合一定的行为规范,这与乐得自在的人性之间会产生一连串的冲突。

在宝宝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有时能听从父母的指教,但也会时常显现出另一类行为——违拗不从或倔强反抗。即便表现顺从,也会不时地有所发泄,以耍点小脾气来表示不情愿。在行为上,孩子还远远做不到自觉约束自己。在这个阶段,宝宝时常分辨不清自己行为的对错,已经懂得的道理也可能做错,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受自身情绪的调控,所以他们时常会“蛮不讲理”。家规要点:

当孩子明知故犯时,允许其有一个情绪发泄的过程,坚持原则与灵活处理相结合。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需要负一点责任的事情,若能胜任予以鼓励。

珍视并接受孩子偶尔产生的内疚、羞愧心理。知耻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助于日后遵守规矩。

适当运用评价。不针对人,而是针对某个具体行为,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逐渐将各种规矩内化形成道德感、美感。

鼓励方式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可以即时,也可以延迟(说好以后特定日子补),但要明确承诺,说到做到,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通过承诺来建立信任感的。

Part B 4个家庭样本:家规进行时

无论是小宝宝长时间的嚎啕大哭、咬人、抓人,还是幼儿吃饭时的习惯,或是上了幼儿园以后的新麻烦,有时候父母的愿望与孩子实际学到的规矩会出现偏差。

守规矩孩子的一日生活

讲述:晨阳妈妈,孩子5 岁

晨阳是个很乖的孩子,家里的规矩他很快就能学会并遵守。小的时候给他念“孔融让梨”,新买的好吃的,他会先分给大家尝。自从晨阳上幼儿园后,家里的规矩就多了,比如:早上7 点闹钟响了,必须起床,不管春夏秋冬都一样;放学回家不能马上看电视,必须先完成幼儿园的作业;每晚看电视的时间是19:00-20:00;晚上21:00 必须关灯睡觉。

如果晨阳能按照上面的作息时间来完成的话,我会奖励他小红花。集够10 朵小红花就奖励去公园玩1次;集够20 朵奖励1本故事书;30 朵可以买1个玩具。

专家点评:

建立规矩是必要的,不但要因年龄而异,还要因人而异。对一个性格温和、顺从、忍让的孩子,就不要过度强调安分守己,而是要让他懂得适度表达,懂得在伙伴中争取话语权,懂得面对攻击怎样保护自己。不同气质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规矩,个性下的规矩才有实际意义。

关于奖励,晨阳家长的做法是精神加物质,这个思路不错,只是要达到次数要求,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耐力及毅力等诸多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出来,建议次数减半为宜。另外,就是奖项还值得斟酌。去公园、读童书是孩子童年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因孩子无法集齐相应数量的小红花就被剥夺。

好习惯自然演化成规矩

讲述:宸宝妈妈,孩子17 个月

在我家,没有刻意制定的家规,有些习惯自然养成了就成了规矩。

比如:

从小开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10 个月左右,每次当他玩玩具时都会把筐里的玩具倒满一地,之后,大人们都会教他把散落的玩具一一收回到筐里,让他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的好习惯。但是通常他这一刻照做了,一转身,却又把筐里的玩具全倒出来了。

11 个月大,外公下班回来,我会对宝宝说:快去给外公拿拖鞋。说了一两次之后,每次听到门铃响,他就会赶紧跑过去“招呼”外公。1 岁左右,让他不撕书或者不打人,但是好像他并不会时时遵守。

当他撕书的时候,我就会用一件玩具或者一个小故事、图片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打人的时候,我就会边摇头边对他说:“不要,不能打人,会痛。”让他知道他这样做,被打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专家点评:

宸宝家的做法让好习惯自然演化成了规矩,例子中妈妈的要求基本上与宝宝的心理发展水平相符合。这一点,从宸宝不同时期的行为基本能达到要求可以为证。

要求10 个月左右的宝宝“收拾”玩具为时尚早,因为他还不懂得“筐”内外有别,拿出来和放进来分别是什么意义。不妨就把收拾当做游戏和他一起玩吧,还可以比比谁收拾得快,看谁能先把玩具放到筐里。

过来人的经验都可靠吗?

讲述人:桃桃妈妈,孩子2岁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家宝宝半岁以前经常喜欢让人抱着,不抱就大哭。婆婆说不能一哭就抱,这样桃桃会越来越娇气。于是我跟家人商量,她哭的时候大家先不急着过去抱她,让宝宝明白,要求并不都是哭就可以得来的!果然,宝宝后来的情况就明显好得多了。

专家点评:

孩子适应规矩,需要一个过程,而建立规矩的成人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在规矩面前,两者显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我们制定规矩时,暂时将自己的身心“还原”到和宝宝一样的年龄,想象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或许将心比心之下会有不同的感觉。

宝宝周岁内最需要人抱,一是不能自主活动,活动范围小,被抱着可以看到接触到更多的物体,更重要的是宝宝需要肌肤之亲传递感情。哭了,却不可能得到即刻回应,好像有点硬性剥夺的味道,另外,宝宝又不是要挟父母,父母为什么要选择“对峙”呢?至于“宝宝后来明显好多了”的结果,可能是宝宝在规矩之下不再采用自然的表达方式,减少了自身需要时应有的诉求——因为她的哭不被接受,不被理睬。

总之,小宝宝哭的时候是在告诉你他有需要。

尽管你不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也要试着抱着他走走,再喂喂他,或给他唱唱歌,让他感到安全。

隔代养育之见招拆招

讲述人:燃燃妈妈,孩子4岁

因为我不是全职妈妈,燃燃跟着老人生活,慢慢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吃饭要喂,且边玩边吃 ;爱吃零食 ;看电视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诸如此类的事。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并以此来约束燃燃的行为,锻炼他的能力:

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不能让大人帮忙。包括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整理玩具和书,自己吃饭,自己上洗手间等等。这个要求一实施,我们发现燃燃一天比一天能干。现在4 岁的他可以自己穿毛衣了!

2 吃饭前半个小时内不得吃零食,吃饭认真吃,不看电视,不边玩边吃。

3 每天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

以上3 点做到并坚持1 个月时进行奖励,不能坚持时提出警告,不排斥实施惩罚,不排除体罚。体罚次数不能多,但必须有效。

专家点评:

隔代教养因为理念不同会产生一些分歧。在这样的家庭中立规矩需要有些特别注意的地方。首先,父母不能全

盘否定老人带孩子的辛苦。其次就是多一些沟通,尽可能让老人明白规矩的意义,步调一致,避免两代抚养的方式“背道而驰”,让孩子无所适从。

燃燃妈妈先找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规矩,对一个4 岁的孩子来说,规矩的内容是比较

妥帖的。但是惩罚甚至体罚的办法值得商榷。非惩罚性的积极养育就是要我们尽量鼓励好的行为,而不是惩罚错误行为。适度“剥夺”准备给孩子的好处——因为没做到而去掉一个好处,都会优于直接运用惩罚,这一点在心理学行为研究中是得到认可的。

小结:家规建立

根据年龄升级,不超越孩子能力的发展水平。

根据孩子的脾气秉性而异,讲究因材施教,让规矩有助于孩子的发展,而不是压抑。

不要将自己的担心忧虑、别人家宝宝的现象,拿来为自家宝宝制定预防性规矩。因为这明显是你的需要,而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严厉的管教经常适得其反,孩子在放松的环境中,更易逐渐接纳规矩。

成长是一个人终生的任务,不可能在幼儿期一蹴而就地达标。慢慢来,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不断重复。

篇5:学家训、立家规、正家风简报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继总书记强调家风之后,一时间成为举国关注的热议话题。为进一步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快推进美丽家庭品牌提升,助推美丽大观的建设。我校经过精心准备,于2017年12月7日,举办“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广大家长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引导未成年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全校板报、分年级主题班会及诵读家风家训家规等项目进行推动。

一、全校板报

全校师生积极响应,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各班整体推进。广泛收集本土优良家规家训,通过各班级的板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的建设宣传,将好家风建设意识送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二、诵读“家风、家训、家规”

本校四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诵读“家风,家训,家规”的活动中。活动后,同学们发现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优良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主动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三、主题班会 本校五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 “家风,家训,家规”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同学们回家认真学习了古人的家风、家训、家规,并且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分享我国古人的良好家风、家训、家规。大部分同学甚至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集成一篇演讲稿,向同学,向老师娓娓道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相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

篇6:立家规严家训正家风征文

——“家规、家训、家风”系列活动有感

组家伊始

你我便成了围城里的自由者 随心驰骋吗 是享乐 或追梦 再抉择

“规”为我们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背上阳光,继续前行

孕育

是一首关于十月的诗歌 眺望 踌躇

训子须从胎教始 训,母之重任

呱呱坠地

一声啼哭甜醉了我 放在手心 宠爱 溺爱吗 训,宽而不溺

我的小家 你、我、他 斩风劈浪吧 任尔东南西北风逢山开路吧 千磨万击后 便是晴天

篇7:立家规正家风

每位党员都积极主动地立家规、正家风、传家训,争做一名廉政为民、家风清正的合格党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1: 总书记对家庭建设问题作了生动论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他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又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习近平对家庭建设问题的生动论述,既亲切温暖又发人深省。

中华家风各有不同,但基本认同是重视知识、文化教育和道德培养,讲究俭朴、谦逊、敬老、善良、懂礼、和睦、诚实、与人为善等。

家风是家庭的性格,是家庭的形象,是家庭的魂魄。对党员干部家庭来说,家风涵养作风、折射党风、关乎政风、影响民风。建设、传承、弘扬好家风,以纯正家风涵养良好作风,应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好家风才有好家道。家道亦治家之道,是家庭赖以发展与维系的规则和道理,“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所表达的就是人们慎终追远、敬祖承德、家风永续、润泽后世的观念。好家风才能出好子弟。“父慈子更孝,夫唱妇亦随,老少皆同乐,家和万事兴”。虎父无犬子,曾国藩、左宗堂、张之洞、梁启超后人往往是一时俊彦,没成为“官二代”,这与他们的家风家教密切相关,《曾国藩家书》便是明证。

好家风是文明道德的涵养池,一张永不失效的文明通行证。蔓藤没有枝干支撑,永远匍匐在地上;林木无主杆,不能成为参天大树。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枝干,支撑起文明脊梁。

好家风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家风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家教故事;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都已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比如,毛泽东《祭母文》说母亲传承的家风是“首推博爱”,还有“不作诳言,不存欺心”,“但呼儿辈,各务为良”。这些例子表明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同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我们的民族品格,其精神血脉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好家风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平安”,好家风为权力增设防线。严是爱,宽是害。良好的家风是传家宝,让家人终身受益。毛泽东要求子女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周恩来针对亲友“进京做事”的要求,定下了“十条家规”,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焦裕禄“书记的女儿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的家规,成为子女一生的骄傲。无论是一代伟人,还是党的优秀干部,他们良好的家风带出家庭廉洁作风,家庭廉洁作风又涵养着良好家风。

家风不正则政风难平,很多贪官腐败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风这道“防火墙”失去效力,家风淡然、家规失范、家庭不睦,是导致干部腐败或全家“一锅端”的一大原因。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坑夫”“坑爹”“坑子”“夫妻沆瀣一气”“情人反目”“小三杀手”的例子历历在目,警钟长鸣。廉洁治家、从严治家是廉洁从政的重要环节,绝对不可小视。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曲有声的赞歌。家风好不好,家长、“掌门人”起主导作用。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都是核心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是家规的模板、家风的旗帜,只有以身作则,恪守家规、传承家风,才能为家人作出榜样,才会有威严、有说服力。严以修身是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做到严以修身,除了党纪国法的刚性约束,还要靠家规家风的潜移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家风是领导干部严以修身的必修课。维护好家风是干部一生研究的课题。

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2: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促进党员干部家庭建设、培育良好家风。最近,各个党支部都在开展“领导干部立家规,共产党员正家风”主题活动。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正则作风正、律己严,家风正则坐得稳、行得正。总书记一向注重家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

那么,该怎样把这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呢?如何真正抓准抓实抓出成效呢?

我们党支部一是组织集中学习。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家风建设活动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通过寻找身边优秀的家规祖训,总结提炼自己家庭的家教心得、家训家规等,使“好家风好家训”得到了传承和学习。要求每个党员围绕“立家规、正家凤”说出自己的座右铭,促进党员家庭建设、培育良好家风。

三是要求每个具体书写能力的党员通过此次的活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在每月的党员统一活动日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大宣传力度,组织讨论交流等方式大力营造“立家规、正家凤”的良好氛围,组织引导广大党员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做合格党员的要求融入家庭建设,主动学家训、立家规、正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家风连着党风,家事连着国事。所有党员及党员干部务必时时牢记使命,让共产主义理想、精神、道德在家风中闪闪发光,让爱国、爱民、爱党之情高于爱家、爱妻、爱子之情。

党员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心得体会3: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促进党员干部加强家庭建设、培养良好家风,推动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4月27日,黎平县统计局开展“领导干部立家规,共产党员正家风”主题活动。该局每位党员都积极主动地立家规、正家风、传家训,争做一名廉政为民、家风清正的合格党员。

切实立家规

家规好则家风正,家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民风淳。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党员干部要主动学习借鉴古今圣贤家规家训,由古昔今,深刻领会立家规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思考家规的本质所在。例如,学习周恩来的家风家规,在学深悟透、深查细照、笃行实做上下功夫,对照周恩来的家风家规思考如何定立自家家规。

党员干部立家规要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和党的优良传统,对照“两学一做”要求和好干部标准,采取召开家庭讨论会等方式,与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深入交流、反复商议、形成共识,严肃认真地制定有约束力、有自身特点的家规。

党员干部立家规要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家规、家训。党员干部的家规应该体现三个字,即“公、忠、能”。公,一个家庭有了“公”的风尚,则能拒诱、无私。忠,既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又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也指应尽的道德义务。这是家庭传承的基本,是敬老爱幼的源泉。能,便是能力、才干、本事。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家庭成员能保证一个家庭得以长盛不衰的根。党员干部家规的内容要做到见党性、知底线,立得住、可传承。带头正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良好家风有助于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夯实道德根基、涵养清廉之风。家风正,则政风清、子孙兴。

关于家风,习近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总书记的话对我们是一种教育,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深情期盼。党员干部务必时时牢记使命,让共产主义理想、精神、道德在家风中闪闪发光,让爱国、爱民、爱党之情等同于爱家、爱妻、爱子之情。良好家风的形成要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党员都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家风、营造良好社风、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之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

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正家风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觉“立家规”,带头“行家规”,为身边人树立榜样。党员干部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有没有按照自己定立的家规为人、做事、当官;道德品德是否得到党员群众的认可;是否做到为人公道正派、勇于担当;是否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是否有作风飘浮不实事求是的现象;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家人;是否做到生活朴实,不奢靡不浪费。

党员干部正家风要以身作则。坚持立言立行,带头行家规、严家教,带动家庭成员守家规、正家风。党员干部应该认真践行“四讲四有”,在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子女教育、勤俭持家、邻里和谐等方面作表率,带动家庭成员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严格传家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党员干部传家训要严格,要加强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约束,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党员干部自己不出事,又加强对家属子女的教育管理,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平平安安,这也是一种幸福。

篇8:立家规正家风

2013年,海南万宁,校长带着6名小学女生开房,2014年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被指猥亵诱奸女学生。(来源:《钱江晚报》)

人们寄予教师太多的期望,当期望没有达到反而还有所失望时, 质疑声、谴责声,声声不绝。教师师德本约定俗成,在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 处理问题、做好工作。

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将中小学教师骚扰学生、体罚学生、要求学生有偿补课等10大项行为, 划定为“违反师德”。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高校师德建设6大长效机制,划出高校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高校教师不得抄袭剽窃、 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索要或收取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 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近年,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事件曝光次数居高不下, 将教师群体推到风口浪尖。抄袭、剽窃、性骚扰、假公济私、暴力体罚,一一出现在教师这一群体当中并蔓延开来,这个社会还拿什么来信任教师?信任的底线在哪里?教师教书育人,自身的修为如此不堪, 还拿什么教育学生?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此师德, 如何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师德失范今何如

1. 职业理想不坚定

一些教师对本职工作倦怠感重,经常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认真备课, 照本宣科。如此,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降低,造成教育信任危机,进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有些老师工作多年,工作却毫无起色,毫无成绩可言;有些老师按捺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 寂寞,心理上出现扭曲、失衡或热衷于 “第二职业”,身在课堂,心在商场。

2. 师生关系失调

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师生间的冲突,造成师生间矛盾激化。某些学生言行举止不当,教师便挖苦讥讽,变相体罚或直接体罚学生。一些教师对某部分“讨喜”的学生亲近,经常关注; 而对相当一部分“不讨喜”的学生则放任不管。据有关调查,学生辍学80% 以上的原因是在班上经常受到忽视、批评、嘲讽。

3. 专业化水平不够高

一些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研究,不能深入挖掘、有效整合资料,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唯分数至上, 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培养,素质教育未能实施到位,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教学方法呆板,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4. 职业言行不当

部分教师不注重细节,衣着不整, 在各类场合不时冒出脏话、粗话;从教不廉,利用家长关系牟取私利,收取财物;弄虚作假,套取公共资金;学术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有意挑逗异性学生,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 误人误己。

缘来何事煞师风

1. 内因

(1)有些教师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言行缺乏约束,对有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侮辱,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更有甚者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伤害,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此外,还有不少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参加职称评定, 恶意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贪污学校的资金。这些都是师德陨落的表现。

(2)有些教师教书而不育人,只注重教授课本知识,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顾。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单位的矛盾,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带到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其泄愤的工具。

(3)有些教师本身文化素质水平低,但又不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对待学校开展的教育培训,态度消极, 毫不放在心上,完全不在意对自身职业素质提高的机会。同时,在平时也仅仅是研究教科书,对其他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书籍不感兴趣,忽略自身素养的提高。

(4)现实中有部分教师师表意识淡薄,上课散漫、迟到早退,不注重仪表、举止粗俗;不顾职业道德,考试送感情分,泄露考题;极个别教师因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抱怨,表现不满情绪,而给学生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

2. 外因

(1)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教师面临竞争上岗、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问题。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剧了教师的竞争压力。而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重科研,轻教学”,致使一些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而在科研方面不擅长的教师职称多年得不到晋升。一些心理较脆弱的教师往往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产生自卑、嫉妒等情绪。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容易使一些教师在教学上掌控不好,从而导致多种施暴行为出现。

(2)经济利益的驱使。随着社会意识的多元化,有许多的教师抵制不了物质财富的诱惑,甚至把教学仅仅当成获取金钱利益的手段。除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许多的教师利用各种时间、机会开设各种补习班、辅导班,违规招生, 收取高额的培训辅导费用,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本职工作之外的补习班、 辅导班上,以致对本职的教学工作不上心,对学生不负责任,造成教学工作的失职。

(3)教师待遇不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国民经济16行业中,教职工的平均工资排在第11位。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得许多教师无法安心地站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的教师而言,许多的教师在教书之外还“盘算”着借用各种机会“跳”出教师这个岗位。

比如,由于工资待遇较低,有的教师虽已有十多年的教龄,但依旧私下坚持着想通过国家公务员的考试进入待遇较好的公务员系统。此外,也正是由于教师职业的工资待遇不高,使得越来越少的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加入教师这个行业,使得教师行业整体的职业素质水平不断降低。

(4)教师声望的下降。教师的社会声望是由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教师的素质决定的。教师待遇不高极大地影响了这一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大大降低了教师职业受人尊重和受人羡慕的程度。此外,教师行业的负面新闻使得人们对教师师德质疑越来越多,使教师声望大打折扣。

为师千法,师德为本

(一)立师德,制度完善始

1. 现行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现行的评价制度包括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人才考核的制度,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 等等。

(1)人才的成长是通过在社会的不断实践以及自身的努力实现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只是基本教育,不能仅凭分数高低判断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教育部门须切实改革以往对学校教育、学生成才的评价,由重升学率、重分数转变为对学校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环境。这样,广大师生才能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主动学习,健康发展,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学校不能只以科研成绩或学生升学率、优秀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应从教师教学、思想品行、科研、继续教育、考勤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小学若不单纯以考试论英雄, 高校不单一以科研论英雄,教师压力减轻,可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激励,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学校可以举办各种表彰教师的活动来激励教师,比如评选“优秀班主任”,设置“教书育人奖”,开展“最美教师”等活动来激励在岗的教师职工。 其次,学校可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应当注重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师德的表现可与奖金、工资等挂钩,激发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内驱力。学校可参考教育部有关规定, 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职业道德进行检查、考核和评比,把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和依据。

教育部划出对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的“红七条”,这样依靠外力重建师德底线或许能起到不小作用,然而再严厉的惩罚也只是起到震慑的作用。师德是没有“红线”的,所谓的“红线” 应该在教师的心里。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学识这么简单,职业精神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负有一种宗教般虔诚的道义责任。教师声望、师德的重建需要每一位教师发自内心的身体力行。

(二)立师德,教师修身起

1.懂法知法,以德执教

近些年不断披露出未成年犯罪、教师违法犯罪等事件,说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教师需要了解掌握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以此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除此之外,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对教师形成一定的法律约束,让教师明白教学主体以及教学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享有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体现和提高职业水平。

2.治学严谨,术专业精

(1)教师是一门专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所面对的是人, 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要做好教师,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

教师需要有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等。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丰富、充实,与学生共同成长。

(2)专业技能。教师除了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外,还要会教学生,并进行教育研究。了解教育的规律,学会“怎样教”“如何教”,利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一般知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师德得到认同,教师的社会地位、声望等自然也就随着提高。

医生的专业能力不强,就可能出现医疗事故;律师的专业能力不强,就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当事人的利益;建筑工人能力不强,就砌不正墙,盖不好房子。“专业责任与它的专业能力紧紧相连,专业水平越高越能体现职业道德。 缺乏基本专业能力便不可能很好地履行专业责任。”同样的,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就不可能教好学生,也就体现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高于一般的社会要求,它要求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师德也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当中,师德与能力相互统一。

3.爱校爱生,公正平等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说过“有教无类”,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 善恶等原因而把人排除在教育外,2007年我国真正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所有孩子都可接受教育。但是在学校、在班级课堂,关注一部分“好”学生,忽视一部分“坏”学生的现象严重。成绩好的、家庭条件好的、长得漂亮的学生通常受到更多的关注,而那些默默无闻的、 成绩较差的“不讨喜”的学生经常会受到冷遇甚至嘲讽。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知学有难易,材有美恶,广博引导,开启心智,好教师所为也。

4.淡泊名利,自励自省

一个人生活的价值不在于其平凡或是伟大,而在于能否在大千世界寻得真正的自我,并展现真实的自我。不计得失,愿意付出,是许多平凡教师的写照。

2014年最美乡村教师张伟,农村推广新课改模式的积极推行者。为了让学校教师开阔眼界,他组织学校教师去省内外先进的学校学习,并且自己带头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评课赛课。因为生活清苦,张伟的妈妈甚至要每天在学校的食堂捡别人吃剩的馒头。张伟去世后, 家人在他钱包里发现了两张银行卡,一张的余额为零,一张为1700多元。这是他做教师20年,任校长10多年给家里留下的全部积蓄。正是因为许许多多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教师,使得更多的孩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山的伟大在巍峨,海的伟大在深邃;教师的伟大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

当教师站在三尺讲台的舞台上,最富有生气的“戏剧”就开始了。这戏剧也许是世间最长的,也许除了学生再不为其他人所知、所闻,这样的舞台平凡而冗长。但对学生,三尺讲台上的教师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做演员需要演好戏,做教师就要谨守职业道德,做好教师。

《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须从自身做起,广博才学,修身养德,赢得社会尊重。

上一篇:黑山谷小学作文下一篇: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鲍溶,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的意思,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