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成长

2024-05-13

困境中成长(通用12篇)

篇1:困境中成长

学会在困境中成长

----读《可爱的中国》有感

南通市竹行小学 五(3)李子悦

读完《可爱的中国》,我深深地被作品中那种赤诚的爱国主义感情打动了。它,使我振奋,同时又给我鼓舞和力量。方志敏烈士的这篇遗作是一曲祖国的颂歌,母亲的赞歌。它,热情讴歌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的河山、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人民;它,愤怒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它,又满怀激情地号召我们来爱我们的祖国,“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就是祖**亲的忠实儿子为国而忧的呐喊;这就是坚强的共产党人向祖国捧出的赤诚之心!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为了祖国的光明和富强,有多少革命烈士像方志敏烈士那样,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啊。昔日,我们的先辈用生命和鲜血,使祖国挣脱锁链,获得新生;今天,我们用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和青春的热血,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富饶。

明天是美好的,但通往明天的路不是笔直平坦的,它也许会有崎岖小路,也许会有惊涛骇浪……通往明天的路需要我们去开拓,去排除障碍,去铺路架桥,甚至需要我们抛弃一切,立足今天,放眼未来,学习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

雄气概,克服困难,我愿用全部聪明和智慧,用全部的生命和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指导老师:姜红英

篇2:困境中成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11建2班的肖汉,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学会在困境中成长》

没有风吹雨打,那会有秋天的果实;没有困境那会有人生的成功。人生的道路,不会永远一帆风顺。那么面对困境该怎么办?一昧的怨天尤人当然不行,要多考虑怎样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这些困境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中。

虽然在十七年的人生路上,我也遇到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我依然感觉自己很幸运!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息,那么想一想那些战胜困难而成功的人吧。海伦·凯勒一个著名的作家,在她的人生路上,充满了坎坎坷坷。但她全然不怕,她用她的毅力,撑起了她的一片蓝天,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毛泽东,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埋葬了剥削制度。但小时候家里没有钱买书,他徒步走了二十多里山路到亲戚朋友家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读。因为困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毛主席。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不顾家人的反对、朋友的劝阻,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一个亏空147万元的冰箱厂。在如此困境中,他不断强化质量,改革创新。也才有了今天年创收一千五百亿元的亚洲企业200强。古往今来身处困境,而奋发成功的人数不胜数。困境是你走向成功绊脚石,阻碍你前进的脚步。但是你如果用正确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么他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它会使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从而攀上人生的高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从来都不是一路平坦,不经历“风浪,就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身处顺境,请走出“温室”,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如果你身处逆境,也不要退缩,要勇敢地去征服他。因为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曾经我也因为困境,而极度失落过。那时团委一个学长的一句话至今萦绕耳边:学会在困境中成长“。正是因为这一句话,让我走出了阴影,学会了坚强和勇敢面对。所以我今天才会站在这里和大家说说心里话。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面对困境让我们拿出绝不认输的勇气,勇敢的挑战困境。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雷锋,不就是从父母早亡的困境中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吗?成功的人不一定遇到困境,但在困境中成长的人一定能成功。

篇3:初任教师成长的困境

初任教师所处职业阶段的特殊性

初任教师是指那些刚毕业于高等院校、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他们处于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学习到教育别人,适应教师角色的过渡阶段,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教学常规及教学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主要呈现如下特征:(1)关注自己在陌生环境中能否生存下来,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由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关于教学活动和环境的知识有限,他们会发现所预想的成功与教学实际、教学状况之间存在差距,因此会感到自己不能胜任,或感到自己对教师这一角色尚未准备好,对于所面对的各种事物都在适应之中。这一时期教师最需要支持、理解、鼓励,同时也需要得到教学现场的支援及各种教学技能的指导。(2)此阶段的教师通常都会努力寻求学生、同事、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人员的认同与接纳,因此教师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紧张,工作压力很大。(3)由于他们初为人师,有了属于自己的班级、学生和教学方案,又表现出理想主义、活力、富有创意、积极进取、热情的一面。

初任教师所处阶段不仅面临着“现实的冲击”,也是其掌握教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将教师的知识概括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大类。教师的理论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体悟、反思和研究才能实现。长期以来,教师在职前阶段局限于学习一些关于一般原理和规则的、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只有到他们真正从事教学时才能获得。所以说,初任教师所处阶段是实践性知识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此外,初任教师所处阶段是影响职业倾向、职业持久性以及专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时期,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因此,初任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帮助初任教师成长的传统支持方式

针对初任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成长需要,对初任教师成长较为有效的传统支持方式主要有:听课、公开课与师徒制。

听课。听课因植根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对初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产生直接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而深受初任教师欢迎。这一活动虽并非为帮助初任教师成长而提出的专门要求,但通过参加听课,能够为初任教师带来巨大益处:既为初任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成为滋润自己的源头活水,又可为诊断、反思、改进实际的课堂教学提供素材。

公开课。公开课包括了备课、说课、上课、听课与评课等基本教学活动。因此,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初任教师进行培养,可以使初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找问题———改进问题———直至完善的过程: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很容易被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课既是课程的公开过程,也是问题的公开过程;二是公开课可以一遍一遍地试教,这为教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有些问题可以在试教的过程中加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能促使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解决;三是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任课教师不断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实践提供了一根“拐杖”。因此,公开课为初任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师徒制。师徒制又称“师徒结对”“师徒帮带”或“青年教师带教”,是指给刚入职的初任教师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优秀的老教师,以帮助其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尽快独立与成长。这种形式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其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师傅”教一个“徒弟”。作为一种传统的初任教师培养方式,人们对“师徒制”的评价一直很高。

以上三种传统的支持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对优秀教师具有依赖性,即都需要有优秀的、教学能力等各方面比较成熟的教师,以便为初任教师的成长提供学习的榜样、示范和指导。

教育变革对传统支持方式的冲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带来了冲击,更对帮助初任教师成长的传统支持方式带来了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优秀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尚处在适应过程之中。此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准确地理解、有效地运用这些理念和内容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尤其是那些教龄较长、对旧教材较为熟悉的教师,他们对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内容的把握更需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二是优秀教师对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尚处于摸索之中。新理念强调教学过程设计从封闭性、确定性、硬性向开放性、可能性、弹性转换;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共时交往、同生共长、互动生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由于新理念的要求较为抽象,广大教师对新理念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出现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新瓶装旧酒”或“穿新鞋走老路”。这部分教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口头上可以把新理念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实际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种类型是感到迷茫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理念给这部分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意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但由于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没有可供参照的模式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他们对如何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还处在探索、学习和思考阶段。

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原本经验丰富的、优秀的老教师不仅需要重新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转型。优秀教师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任教师向他们学习将会多走许多弯路,对其成长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教育变革背景下,传统的支持初任教师成长的听课、公开课以及师徒制等形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优秀教师的拐杖作用,或者说初任教师似乎失去了学习的榜样以及优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对他们的成长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走出困境的思考

实现初任教师的顺利成长,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初任教师的成长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初任教师对自己职业活动的积极反思。初任教师要想尽快实现成长,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以及教学中施之于学生的影响进行评述与分析,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进行判断与反省。反思性思维能够帮助教师改进课堂认知加工技能或增加课堂教学知识的“图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引。每一位初任教师要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并理解、领悟这些理论及其与传统的、已经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个人理论的差异乃至冲突,从而产生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和行为的需求、愿望与行动,逐渐使自己成为自觉的、有新理念作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使学习理论和在实践中捉摸理论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需要,从而促使教师由“操作者”向“思考———行动者”的独立专业人员转化。

“前移后续”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前移”是指教学前的探究指向和教学设计中的理论渗透。在这一过程中,专业人员帮助教师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继而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后续”指的是教师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重建的设想与再实践,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最终达成新的观念与行为的统一,形成新的实践能力、素养和习惯。“新基础教育”不仅强调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将说课———听课———评课制度改为听课———说课———评课制度,还强调评课中的“捉虫”和“喔”效应。“捉虫”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对现代教学发展方向脉搏准确把握的专业人员,通过现场观看教师的教学,敏锐指出一些在一线教师看来司空见惯,但从来没有引起过他们注意,却很有教育价值的课堂现象。同时把这些现象背后的教师观念层面上的问题提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重构教学行为,使教师得到真实的成长。“捉虫”分为两类,一类是“萤火虫”,即发现教师自己未能发现的优势,并与其他教师一起研讨在这一高度上如何做得更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类是“臭虫”,即教师教学行为中呈现的问题及其背后隐藏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喔”效应是指专业人员的评课不只满足于对问题的揭示,更在于提出改进、重建教学观念与行为的具体建议,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对新理念指导下具体教学行为的形态应当是什么有所启发,对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内在关系有所体悟。

篇4:自主品牌:困境中成长

2014年7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轿车市场份额同比双双“十一连降”,分别降至34.6%和17.7%。其中,轿车市场份额首次跌破20%,创2009年以来的月度新低。上半年自主品牌整体抵不过上海大众一家销量,一系列惨痛的数字不断告诉我们自主品牌需要改变。然而,销量下滑的背后是否真正意味着自主品牌品质的落后呢?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虽然发展较晚,在技术开发上的总体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改革开放30年,我国自主品牌一方面引进技术,一方面在自主开发上不断追赶,原来30年差距,现在已经缩小到10年。

产品的差距是一方面,更多的阻力来自于政策和消费者的观念。

外资品牌下探低端市场,全面开放让我们在吸引了国外资金,学习了国外技术,引进了国外产品后,不可避免地造成外国品牌和资本在中国汽车生产领域所占的比重很大。限购、摇号政策的施行等因素导致自主品牌在本就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更是举步维艰,让消费者者更多追求品牌,主要是外资品牌,进一步挤压了中国品牌生存空间。技术进步的压力,比如排放法规和油耗法规的加严。一方面,中国品牌技术储备少,跟不上,更要命的是,技术进步将增加单车成本,大大压缩中国品牌的生存空间。政府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方面支持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的开发上缺乏支撑。

最难解决的是中国品牌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国企的短期行为和活力不足问题,民企的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问题,都很严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其他产业一样,主要是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市场迅速扩大。因此。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外部因素大于内部因素,科学体制的形成、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还差得很远。

就自主品牌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本次车评的几位评委: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主任张红光与这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宋慰祖。以下为采访实录。

有压力才能有动力

《汽车观察》:在8月23日召开的“中国汽车燃料经济性与低碳发展圆桌论坛”上,多位专家建议国家应切实提高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标准,并使之尽快落地。但也有专家担心我国自主车企提升燃料经济性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企业受政策影响较大,难以适应新标准要求。您认为燃料经济性标准的提升对于自主品牌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张红光:燃料经济性标准的不断提升是必然的,这是中国汽车燃料经济性与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却不只是单纯的压力,更是一种不断向前进步的动力。自主品牌车企提升燃料经济性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近些年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实则与外资品牌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虽然无法断言能多少年内追赶上外资品牌,但是自主品牌车企之中也不乏在燃料经济性上表现出色的企业。

同时,国家标准的不断提升也是对自主品牌的一种激励,在中国市场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政策扶持自主品牌,但是中国车是要走出去的,是要与国际品牌相竞争的。如果现在只依靠国家保护,而不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到了国际上反而迈不开步。张红光特意强调,政策的提升是必然的,但是一定要让自主品牌看到通过国家标准的希望,这样才能给自主品牌车企带来一定的动力,督促其不断的进步。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中有哪些企业表现突出?

张红光:在自主品牌车企中,近些年在发动机技术与燃料经济性方面表现较出色的车企集中于几大自主品牌。如长城、奇瑞、吉利等。这些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实际上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

设计水平不输外资品牌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单在设计水平上与外资品牌存在多大差距?

宋慰祖:自主品牌的设计师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并不逊与外资品牌。自主品牌所欠缺的是对汽车观念的认知,究竟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是怎样的,是自主品牌需要深挖的重点。技术层面虽然落后但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已经渐渐形成了家族脸的设计风格,但是相比外资品牌却已经晚了很多年。家族脸的设计潮流对于自主品牌有何利弊?

宋慰祖:自主品牌形成家族脸的设计风格是必然的。因为自主品牌面临的问题是品牌形象较弱,而形成独有的设计风格则会有效的提升其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单独就设计水平而言,宋慰祖表示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其实并不大。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宋慰祖:自主品牌在中国是场是具有很大优势的。第一,近十年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以及零部件厂商的制造能力不断上升,是有能力与国际标准看齐的。第二,中国汽车市场现如今是最具有潜力的市场,而自主品牌是手握主场之势。而自主品牌所欠缺的关键在于集成技术的创新与运用。例如特斯拉,电动车技术中国并不落后于国外,然而特斯拉将以前汽车上没有的元素外理增入其中,让其产品具有很强的科技魅力,而自主品牌所欠缺的就是对于集成科技的创新。

《汽车观察》:自主品牌在设计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宋慰祖:长城哈弗系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是中国自主品牌第一次成功跳出模仿国外设计潮流的成功案例,也在消费者心中有了十分高的品牌辨识度。

篇5:在困境中成长作文

痛苦是一笔财富,挫折是上帝掉下来的礼物。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多受一些磨难人才会使人发愤图强从而得生。中国首富马云曾经说逆境成才,为什么马云现在有很大的成就呢,有些人会说了,当然是他的命好啦!当然是他聪明啦,不是的,在她成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困难,挫折,像马云这样的伟大人物还有很多,只有经历了一般人所没有经历的挫折,在挫折的道路上永不害怕退缩,才会有一所成就。

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很小的时候换有先天性疾病,并在26岁那年一次意外,使他双耳失聪。可是意想不到的事,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并且他立下誓言说:“我要紧紧扼住生命的咽喉,”最终他创作了闻名世界的曲子,他面对挫折的不屈不挠不得不是人们所感动,所以挫折是上帝掉下来的礼物,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命运的不公.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挫折,你选不选择低头这看似明明白白的话语数,不知这句话要怎样深刻的意义挫折让成功之花悄然绽放,许多人面对种种挫折,总是抱怨老天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公平,有些人面对挫折选择自暴自弃。

德国有一位老人名叫班纳德,在风风雨雨的人生中竟遭受了150次的磨难,当他在三岁时便摔伤了他的后背,当他刚上学的那天掉进一个大垃圾堆里,不知怎的竟将它埋在了下面,在很小的时候他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是生活的磨难并没有使班纳德退缩,而是使他越来越坚强,最后终于成为了德国的栋梁之才。

篇6:在困境中成长作文800字

我不禁回想起我的奶奶,她就如我面前的这位老奶奶一样,坐在家门口,张望着放学回家的我。

思绪一转,我又回想起儿时的那件事。小时候,我住在农村,与爷爷奶奶相伴。白天,爷爷外出耕作,我便与奶奶在家长玩耍。那时刚学会自己梳头发,我刚梳完自己的头发,顿时玩心大法,灵光一现,吵着闹着要给奶奶梳头。奶奶笑着,将头上的皮筋摘下,坐在我身旁。

我拿起梳子,左手轻按奶奶的头发,右手用梳子轻轻贯穿在她发丝之间。奶奶的头发已不如照片中的乌黑。我轻抚着那发丝,细得仿佛都抓不到。继续梳着,那银丝从黑发中露出了身影,轻轻拨开黑发,那银丝已布满在她的黑发中。我摸了摸,奶奶的头发已不如我的细腻光滑,她的发丝干燥而粗糙。她的两鬓已经被皱纹覆盖。那时的我并不懂事,天真地问奶奶:“奶奶,你怎么有这么多白头发呀?”奶奶顿时被这稚嫩的问题逗笑了,摸着我的头。我看着她那弯如月亮般的眼睛,也笑起来。“因为奶奶年纪大了啊!”“那你把年龄分我一点,你快点年轻,我快点长大!”她再次被这份孩童的天真逗乐,捏了捏我的脸,“好呀!”。她转了过去,我继续坐在她身后,为她梳头。抚摸着她的发丝一遍又一遍。梳完,我爬在奶奶的背上,又开始纠缠着她陪我玩。她用瘦弱而又粗糙的手托着我,那双手,即使很小,却能把我托起;那个身影,即使很瘦,却能为我支起一片天。

回到现实,我晃过神来,此时的我泪水已充溢眼中,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因为我的奶奶已离我远去。对于奶奶的印象,也只有几个场景:她等我回家。陪我玩耍、给我做美味的热汤……我已长大,她已不在,我没有办法为她尽一份孝。她对我的感情,我无法忘记。那次为她梳头,那满头白发,就是她为我们的操心。

篇7:在困境中成长崛起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奋起在困境之中

20xx年,是注定载入公司史册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先后获得了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用户满意企业、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企业资质从“土石方一级”增加到了“拆除与爆破一级”。虽然,这一年公司的帐面盈利额仅为33.6万元,可在两年前的20xx年,这一数字还是负的1363万元。

亏损1363万元,对于一个在残酷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搏杀的企业,无异于被宣判了死刑。人们不会忘记两年的情景,机关总部累计十三个月不发工资,许多年轻人不辞而别,技术人员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四十多岁职工坐等破产,五十多岁职工的盼着退休。“哀,莫大于心死”。可以说,所有职工的心里已经由失望转向了绝望。

20xx年的6月,新的领导班子走马上任。说实话,一开始,大家对这个平均年龄仅有30多岁的领导班子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这样一个烂摊子,3个月他们就得走人。”有的“高人”甚至这样提前宣判了他们的命运。在这样内外交困、百废待兴的局面下,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并没有多少豪言壮语,而是一头扎进重振公司,那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新班子清醒的认识到,企业要想走出困境,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为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上无愧于组织,下无愧于职工,对己无愧于良心”,新班子上任后第一把火先烧给了自己。他们一手狠抓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把握全局的`领导能力。一手对二级机构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把一批“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中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大大增强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他们提出了“保持一个状态、坚持两个务必、增强三种意识”的要求,出台了“六条禁令”,重申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了执行力,树立起了言必信、行必

果的权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迅速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中心。

篇8:困境中成长

1 家庭因素对高校“三困生”成长困境的影响

1.1 不同家庭结构对“三困生”成长困境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之间稳定关系的模式, 包括家庭成员、成员数量和家庭规模等等。家庭结构的划分方式比较多, 按家庭成员的构成来划分, 可分为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构成的家庭, 家庭层次较多, 人口数量和规模较大, 关系复杂;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及一个或几个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一般来说, 核心家庭的规模都不大, 其成员在3-5人之间, 家庭层次少, 成员之间交往比较密切;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与一个或几个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这类家庭主要是由于离异、丧偶或未婚造成的, 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特殊。

家庭结构是家庭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家庭生活环境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心理承受力以及为人处事方式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也决定了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和成长。对于主干家庭, 成员多, 层次多, 一般都是三代同堂, 除了父母还有祖父母。孩子从小享受两代人的关爱, 在与祖父母、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交往方式多样化, 交往能力强。这类家庭出身的学生, 由于善于交流, 和周围同学老师关系融洽, 往往不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即便家庭条件不好, 他们也善于与周围人沟通学习找到解决的办法。然而, 由于他们从小受关爱较多, 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魄力和决心, 在学习遇到较大困难的时候会产生一定问题。在核心家庭中, 家庭成员一般比主干家庭少, 但家庭的向心力强, 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性强, 子女与父母的感情也较好, 此类家庭子女对人的信任度较高, 容易与人相处。但由于对家庭较强的依赖性, 在来到大学以后, 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遇到困难时, 会产生心理的问题, 同时, 有部分学生因为无法适应集体的学习生活, 而导致了学习上的障碍。对于单亲家庭,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 家长由于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一般很难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子女, 要么国语严厉, 要么过于疼爱, 这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状况及与人相处的能力, 造成这类家庭的子女比较敏感、脆弱, 较难与人相处, 这会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 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1.2 父母教育态度对“三困生”成长困境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态度是家庭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民主、专制、溺爱和放任四种类型。

1) 民主的态度

一般这种类型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较为民主, 通常以讨论、引导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比较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论在学习、心理及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 此类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 家庭相处较为和睦, 沟通顺畅, 都能很好的处理目前孩子或家庭所遇困难, 对孩子的成长负面影响几乎不存在。

2) 专制型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采用高压政策, 不善倾听, 孩子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这种态度会导致孩子产生对家庭的厌恶感, 缺少对父母的信赖。尤其是“三困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不仅问题在父母身上得到解决, 反而引来父母的不满, 更易导致孩子自卑心理加重, 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

3) 溺爱型态度

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 强调优点, 忽略缺点。孩子在出现三困问题时, 不能得到正确的疏导和解决, 反而助长其不正确的思想的进一步膨胀, 会导致孩子人生观等扭曲, 往往行为也变得肆无忌惮, 耽误了学业, 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4) 放任型态度

家庭极度缺少沟通, 对孩子的事情不管不问, 不鼓励也不批评, 喜欢说时说几句, 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交流。“三困生”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因缺少父母的关爱, 自身问题得不到解决, 易致性格孤僻、古怪, 压抑太久问题得不到解决, 易出现精神问题, 并做出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进行宣泄。

2 克服家庭因素帮助“三困生”成长的对策

从学校的角度讲, 对经济有困难学生要进一步健全“奖、贷、助、补、减”资助政策体系外, 也需要增强社会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 某种程度上降低受资助标准, 让不仅学习好的学生能够得到资助, 也让学习成绩不突出, 但积极上进的学生得到一定资助。让更多地学生能够得到帮助;对心困和学困的学生, 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 注重学生的行为引导及心理疏导, 使学生树立自信, 健全人格。

从家庭的角度讲, 首先要尽力完善家庭结构, 父母感情不和、单亲家庭会对孩子的成长缺失亲情, 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影响。为了孩子的成长, 要尽可能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 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利于三困生的人格发展;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要走出教育误区, 过度的关爱是溺爱, 过少的关爱是冷淡, 经常与孩子谈心, 注重孩子遇困时的心理及行为引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与孩子相处上, 要始终保持平等的关系, 与子女建立融合的关系。不论是三困中的哪一种, 上下齐心, 家庭的问题或是孩子本身的问题, 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从学生自身建设的角度讲, 一方面, 学校及家长要注重对三困生的引导, 加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心理抵抗力即抗挫折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培养健康的心态。另一方面, 学生要接受他人的关心与帮助, 并进行积极鼓励与暗示, 相信学校及家长所给予的关爱能够度过困难, 助其成长。多给予自己一些正能量, 培养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

3 结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家庭的主导, 家庭的各方面因素对三困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将为以后的生活打下烙印, 需要不断地优化家庭要素, 才能让在学困、心困和贫困的学生具备健康的应对心理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为他们的成长成才铺平道路。

摘要:目前高校有这样一些学困、贫困、心困被称为“三困”的学生。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家庭因素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本文着重从家庭因素中家庭结构与父母态度对三困生的影响入手, 分析了家庭对三困生的成长影响, 并从学校、家庭及个人三个角度探求克服家庭因素帮助三困生成长的对策, 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三困生,成长困境,家庭因素

参考文献

[1]殷利红.李明倩.“三困生”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科学之友, 2008, 12.

[2]廖敏.优势视角下高校“三困生”帮扶工作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6 (3) .

[3]黄河清.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J].家庭教育杂志, 1998, 3.

[4]夏金元.离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 2007.

篇9:“孝心基金”的成长困境

东溪单村,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一个普通的老龄化村庄,全村户籍人口2048人,其中村老年协会会员已有508人。2011年2月,东溪单村设立了全国首个村级孝心基金会,至2012年已筹得善款507,303元。每逢农历正月初六和重阳节,基金会都在村里的广场摆上50桌宴席,为508位老人举办“孝敬日”活动和集体祝寿仪式。让这一切变为现实的人是一个在东溪单村土生土长的干部——单益波。

34岁的单益波在贫困家庭中长大,他从小就有一个夙愿——将来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参加工作后,他发现村子里的老人中有不少因子女在外工作而身边缺少照顾,过着出门一把锁、进屋一盏灯的孤独生活,有的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单益波心中的梦想开始渐渐清晰:让全村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2010年10月6日,单益波主持召开东溪单村教育奖励基金会理事会议(单益波担任村教育奖励基金会秘书长),讨论过程中,单道舍理事长一起提议,设立一个专门帮扶老人的基金,取名为“孝心基金”,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并一致推选单益波兼任孝心基金会秘书长。

高门槛难迈

单益波知道,“孝心基金”从孕育到成熟一定会走得非常艰难,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基金会的合法化。“根本办不了基金会。”单益波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有关部门后十分失望,“门槛我们都迈不过去。”

国务院2004年6月公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把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法人定义为基金会,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这意味着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出资成立基金会,但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要求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

而“孝心基金”连非公募基金会需要的原始基金都募集不到。一位业内人士说:“有实体撑着,本身就有钱的企业家开办基金会还能支撑。如果负责人自己不够有钱,又募集不到善款,经营起来肯定十分困难。”

虽然孝心基金在成立大会和2012年孝敬日活动上,分别筹到了353,292元和154,011元的孝心善款,但对于基金会的合法化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募捐瓶颈

由于跨不过合法化的门槛,当地的企业和个人享受不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抵扣政策,给基金的募集造成了消极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民间基金组织都属于‘非法存在’,这不仅限制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绝大多数民间慈善捐款活动的不合法。”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道。

而税收政策的滞后性和缺乏“人性化”也成为影响中国企业或个人捐赠的一大瓶颈。国家税务总局税制改革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也就是说,企业捐赠款物的金额如果超过企业当年税前利润的3%,超额部分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以,税收政策对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会起到太大的激励作用。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慈善机构不能共同分享统一的税收政策,这一点也给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带来了制约。根据有关规定,企业或个人在慈善捐款时,只有把钱捐给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所规定的20几家慈善组织,才能够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

“以孝心换信用”

在我国,慈善机构注册的前提是,必须找到一个主管单位,而且这个主管单位必须是政府部门。虽然孝心基金的注册之路阻碍重重,但孝道伦理一直是东溪单村文化的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孝心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得到临海市及东塍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方面的支持,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和褒奖。

2011年,“孝心基金”案例入选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100例,被评为临海市改革创新奖、临海市党建工作创新奖等。2012年1月24日,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亲赴该村调研并题词:“让‘孝心基金’之花开遍中国大地。”同年5月,孝心基金被评为临海市时代榜样。

今年以来,单益波除了操心孝心基金的日常运转和看望老人外,还策划了“十佳孝星”海选活动和浙江省首笔“以孝心换信用”贷款,会同当地信用社授予孝子、孝媳“金牌信用户”称号,为他们争取到每人10万元的信用贷款,统一办理了免担保手续,享受普通农户一半左右的利率优惠,并成功将东溪单村创建为浙江省首批省级信用村——全省唯一以“孝”为理由入选的村庄。

回报源自付出,由于单益波在“孝心基金”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12年6月他被评为“台州市十大孝贤人物”,同年8月被评为“临海市孝亲敬老楷模”。

“孝心基金”的理事会成员几乎都是兼职。东溪单村“孝心基金”理事会由14名成员组成,其中10名在外工作人员,2名本村在外企业界人士,2名村干部。理事会设2名理事长,1名秘书长,4名副秘书长,其中2名在外工作同志负责财务工作。理事会下设的执行委员,共25人。理事会成员均是自愿参加,没有工资。基金会运作过程中,执行委员会还不得不加强内部的管理,为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行政成本。

其实,中国慈善起步也没多少年,本就缺乏慈善人才,加上大多民间慈善机构对资金的预算都有限,没有一腔热情,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但单益波明白,“孝心基金”不止是个慈善机构,还是东溪单村孝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之一。

该村“孝心基金”会理事长单坚说:“一个人若不能关爱和孝敬生他养他的父母,那么也就很难为他人、集体以及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倡导孝敬长辈,弘扬感恩精神、善化人性,也会起到和睦邻里、稳定社会的作用。”他认为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

篇10:困境伙伴成长的作文

小种子聚足了劲,用尽全身力气顶开了上面的土,冒出了嫩绿的、娇小的、顽强的小芽。他伸着头,仔细打量着新世界,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呀,有着许许多多自己的同类也伸出头望着,闻着雨的气息,自己陷入了陶醉。

不过他想:“我怎么没有感受到雨的滋润呢?”他抬头一看,“呀,一块冰冷的大石头在自己头上,正好遮住了自己。”“这可不行,我要快快生长,把这个家伙顶走。”

小芽闻着雨的气息,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一个劲地往上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芽终于成了一棵有型的小树,他正想着把石头顶开,小树用尽吃奶的力气,最终也无法将大石头推开。小树十分沮丧:“唉,我完了,最终也无法重获新生,无法获得自由,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这时,旁边的一棵顽强的小草说话了:“你无法打败困难,你就要顺着困难生长!”

小树恍然大悟,用根抓在石头上,用出全身气力一蹬,把身体拉的尽可能的长。

终于,小树把头伸出了那石头的阴影外,看见了久违的阳光。啊,那阳光照在脸上是多么的舒服,看到湛蓝的天空,心情无比舒畅,听到万物的声音,看到从来没见过的景色,小树开心坏了。

他跟旁边的小草说:“谢谢你让我知道了要顺着困难生长,谢谢。”

这时,一个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提着手提箱的人走了过来,看到可怜的小树被压在石头下只露出一点身子,于是找来了一根树枝,想尽办法,发狠地把大石头挪开了,不过同时也拽掉了小树附在石头上的根。

篇11:中考作文素材:困境助我们成长

人生,就好比爬楼梯,一个台阶就是一个困境,过去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过不去,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也许,你见过蚕蛹吧!很多人不理解蚕为何要作茧自缚,殊不知,只有破茧而出的蚕才能化成蝶。茧,就是上天所设下的困境,冲出茧,蚕就能成为翩翩起舞的美丽的蝴蝶,而冲不出去,就只能困死在茧内,凄惨的结束它的一生。

有人曾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只快破茧而出的蚕得茧挑破,本以为是帮了它,可以让它提早在阳光下飞舞,结果却出人意料,它只能有一副美丽的外壳,却不能飞,只能拖着它那美丽的“包袱”慢慢爬行,那是为什么呢?因为,蚕必须经过茧的挤压,流血,唤醒它那还在沉睡的细胞,破茧而出后,才能飞。人生不也如此吗?只有接受困难的挑战与洗礼,才能破“茧”而出,化为“蝶”。

我听说过一歌故事:原来,鸡和鹰都是可以在天空中飞翔的,但是,鸡不努力,只想着:我只要能飞过草垛就可以了,没必要怎么练习,这样,鸡就永远只能飞过草垛了,因为他不肯接受困境。而鹰不同,它不顾严寒酷暑,不管风吹雨打,不怕困难,挑战自我,才能翱翔在天空之中,成为鸟中之王。

是啊,不经风雨,哪来彩虹,只有肯付出,敢于迎接困境,才能成功!

篇12:困境中成长

位:濮阳市范县颜村铺乡第二中学姓

名:栗自民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ssuthdn@163.com ***

关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困境的分析及对策

濮阳市范县颜村铺乡第二中学 栗自民

【内容提要】新课程的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能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农村教师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外部性的支持条件诸如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以及家长的素质和农村人文环境的缺失,直接制约着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缩短农村教师和新课程改革的距离,我们必须共同关注并采取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困惑与思考 出路及对策

正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村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的问题凸现出来。新课程的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能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农村教师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外部性的支持条件诸如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以及家长的素质和农村人文环境的缺失,直接制约着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缩短农村教师和新课程改革的距离,我们必须共同关注并采取一些对策。

一、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遇到的困难(一)教学任务繁重

农村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肩上和心上都压着沉重的负担。一是任务负担重。首先,超课时。一般而言,教师每周课时在7节以下为较轻,8—17节为适度,18—24节为较重,24节以上为很重。“据调查,47.8%的农村教师每周课时在18— 24节之间,17.4%的教师每周在24节以上”,教学强度很大。其次,跨学科。由于缺编严重,乡村教师的角色庞杂,有的既要当班主任,又要全包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多门功课的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光是上课、备课、批作业、写教案、编考卷、管班级、辅导学生、联系家长、应付检查等日常工作,已是重担在肩。用农村教师们的话说:“两眼一睁,忙

到天黑。两头不见太阳,夜半还没上床。”再次,控流生。巩固生源是农村教师们日常工作的一个重头,三天两头的家访、动员,常耗去教师们的宝贵时间。最后,多杂役。有的农村教师还要兼职生活老师、教务员、门卫等其他活儿,而且是“半义务”甚至是“义务”的。杂务缠身,使得教师们身心疲惫,无力从事教学科研。二是心理负担重。农村教师们心理上的“沉重”来自工作的繁重与地位的卑微而产生的“落差”。一句乡村顺口溜道出了事实:“乡村教师是根草,地位不高奖金少。”其一,地位低。“老九”之名耳熟能详,农村教师较之,其地位又更为卑下。在学校中,“人微言轻”。找对象时,提起乡村教师,人家摇头双手摆。凡此种种极大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就感,消磨了教学研究的意志。其二,工资低。“教师涨工资——空调”,这是对农村老师经济情况的冷嘲热讽。在农村,教书的不如种菜的,此言非虚。

(二)学校条件严重落后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要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硬件的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教学硬件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的现象。一是无研究经费。不少农村校维持日常教学尚且捉襟见肘。一有经费都以保运转为第一生存要务,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教学设施的改造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无力投资科研和培养教师。所以,研究经费为零,是广大农村学校司空见惯的事。教师想搞研究,注定是个人“独资”。二是无实验设备。有的农村学校没有理、化、生实验室,没有图书室,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全校仅订一份教育杂志,缺少必备的研究资料。由于对研究硬件资源的“空投”,无法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条件支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投空”。三是无信息交流。不少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办学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与世半隔离的“边缘地带”,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一问三不知。“走出去,请进来”对于许多农村校而言,教师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请进来”是“猴年马月”,“走出去”是“猴子捞月。”一些有幸外出的教师回来发出这样的感慨:“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这种境况使农村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边缘状态”。

(三)教研骨干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农村骨干教师呈“逆向流动”趋势,出现“教而优则进城”的现象。乡村教师往镇里走,镇里的往县里走,县里的往市里走,市里的往更为发达的地区走,又加之公务员考试、考研、企业招聘等,“跳出农门”的倾向不断加剧。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制约着对农村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直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梯队的青黄不接和教学军心的动摇。

(四)教研能力不强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滞怠源于日常教研水平的低弱。

一是研究心理的矛盾。阿瑟·阔伯斯有言:“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农村教师对“研究”普遍有一种“中看不中吃”、“爱怨参半”的复杂心理。一方面,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渴望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学的“生产力”。但限于自身功底和条件,一接触前沿理论,一比照城市校的条件,自我失落感顿生,用农村老师的话说:“连燃烧自己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对当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状况深感不满,认为对自己的教学没帮助。

二是教研内容的老化。“老路子好走,老办法顺手”。“老三样”是农村学校教研内容老化的真实写照,一样:查教案;二样:旁听课;三样:交小结。这一教研内容的“老套路”是“三重”,即重布置,重检查,重完成,它关注的是教师“教了没有,有没有按时教,教完了没有”,只求“做完”乃至“做过”,究其实质是指令性质的,是自上而下对教师的检查,是一种重“教”轻研乃至只教不研的低效化教研,停滞于教研实践的低水平重复上,打教学研究的外围“攻坚战”。然而,教师“教得怎样,怎样教,教得快乐吗”等等重指导、重服务、重协作的以研促教的发展性教研却寥寥无几,苍白无力。当前,多数

农村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就围绕着这“老三样”,日出而教,日落而息,无声无息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陷入周而复始的“磨道式”的怪圈。

三是优势资源的旁落。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多寡丰约不仅直接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直接体现出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无充足资源可供教,无优势资源可供研”,此种资源劣势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师教学研究的“心理疙瘩”,牵制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表现在:其一,动态资源的旁落。农村教师普遍习惯于采用“三一式”静态资源的教学,即一本教科书,一面黑板,一支粉笔,而对动态资源的重视不够。即对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的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开发力度弱化。相比较而言,前者是“固化”的,后者是“生成”的;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遗憾的是,教师往往将这种生成的、无限的“黑金”资源当作“黑炭”遗弃不顾。其二,情感资源的旁落。教与研终归不是一种“以物为本”的资源开发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资源提升。乡村教师在这一方面无疑有天然的优势。几乎每一位乡村教师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感故事。但遗憾的是大都没有及时的“表达”,普遍被“冻结”起来。其结果是,如此真实、丰富、感人的教学资源,要么冷冻过期,时过境迁,要么永远尘封,悄然淡忘。其三,乡土资源的旁落。走访中,听到一些农村教师说乡下学校“土”,不如城市学校设备好。果真如此吗?难道在多媒体教室里亲近自然,能比此时此刻就生活在乡村田野的自然怀抱中真切吗?难道潺潺溪水、绿油油的稻田、清脆的鸟鸣、淳朴的乡风、古老的传说,不是一种价值连城的资源宝藏吗?看来,陶渊明先生的“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的诗句,值得乡村教师细细评读——教学资源到底在哪里? 四是课题研究的“空”。其一,空白。从校长到教师,从教学到管理,从教法到学法,一直维持着课题研究的“零”记录。其二,空洞。“高、大、全”是农村学校课题研究的病症。高:追求课题的级别,致使课题实践有“名”无“实”,无法本土化。大:追求课题的选题,致使课题漫无边际,无法实践化。全:追求课题的涉及面,致

使课题面面俱到,无法实效化。例如,某农村校立项一个市级课题——“课堂教学改革”,统一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包干到户,分立XX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子课题,全面覆盖各学科教学,结果老师们听时满怀激情,做时茫然若失,收获海市蜃楼。这个课题案例就是高、大、全的典型,农村教师不仅做不完,做不好,更做不了。

(五)教研机制不灵活

教研机制在建设上的缺乏,在实践中的乏力,成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一是,口头章程。教研的实施制度由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仅停留于口头,出现空口无凭,朝令夕改,视心情而飘忽不定的现象。这种状态下,教研就像六月里的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教师捉摸不定,无法专注。二是,规章繁琐。教研机制的运作方式太过繁琐,特别是教师外出研修的批准机制。用农村教师的话说:“学校事无大小,规章处处要‘咬’。”以外出研修为例,只要不是“官方”的XX红头文件,教师的“民间”研修一律不准,接下来是请假、准假、销假、调课、补课、核算、报销等等条目繁杂的填表和一关关的报批手续。由于农村校缺编和教师“兼职”甚多,常是一人出差,惊动全校。三是,评价刚性。年度考评制度是对教师一年来教与研情况的集中体现,但纵观整个考评表,上至板块下至项目几乎都是以“教”代研,即以“教了没,教多少,教完了吗”来考量教师。而且,教又被绝对数量化,每一个项目都给定一个分值,而这个分值直接同教师所教科目班级的统考或抽考的分数挂钩。究其实质,这种考评机制,在取向上,是以教代研,以分论教,是典型的以应试为中心的评价思想。在类型上,以去过程化的终结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判和监控。在主体上,是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行政对教师全体的评定和管理。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教学被狭隘地锁定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并以此作为教师招聘、解聘、晋级、降级、加薪、扣薪的决定性指标,教与研不仅被人为地对立起来,而且共同沦为分数的仆人。

二、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路(一)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政策

毛泽东有句名言:“政策和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当前,教育政策应致力于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办学经费问题。在来源上,可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结构上,应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现平等性。在机制上,可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确定学校最低经费保障线,建立区域教育经费的核算和监督机构,防止教育乱收费和教育经费被挪用。二是工资问题。农村教师的工资兑现应做到按时不拖欠,足额不克扣,建立农村教师的特殊津贴制,这已经在许多地区实行了。三是师资问题。教育部近期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四条重要举措实现“以城带乡”:其一,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工作,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其二,组织县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其三,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募大学毕业生到岗任教,逐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四,开展短期支教、兼职支教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支教活动。四是学杂费问题。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防止失学和辍学,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的政策实施。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已明确规定了这一内容。

(二)立足实际,着眼于校本教研

我们农村一定要以本校实际为立足点,以自我教学问题为中心,达成自我专业成长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策略。

一是,问题即研究。教与研相隔离是农村教师教学研究的根本病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问题的来源有误及问题解决方式失误”。首先是问题来源的“假”:其一,不具备“教”的发展性的问题是假。老三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趋向将“教”静态化、固定化而定格出来的“假问题”,而不是将“教”动态化、发展化而生成出来的“真问题”,这必然造成“研”的问题不具备“教”的与时俱进,而导致教与研严重脱节。其二,不具备“教”的本土性的问题是假。农村课题研究之所以“空”,是因为问题大多是自上而下给定的“他我的问题”,而不

是教师自下而上生发的“本我的问题”或者说是无法同化为本土化问题,从而为了达成课题既定的一系列研究“假设”,让理论来规定实践,而不是实践生成理论(一些课题为立竿见影,以预设的理论来推导实践最为典型)。其次是问题解决的“误”。课题研究之所以“一空再空”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解决方式的失误。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课题研究大体遵循“开题→实施→验证→结题”四大环节,其关键的实施环节,又线性地分为泾渭分明的提出问题、分析条件、解决问题、验证假设四个阶段,并依此流水作业式地“赶完”。这是一种典型的由现成预设的“已知”,凭借“条件”,依据“假设”,求解标准答案的线性过程。可以说,不少课题研究还没开始就已经“知道”成果,然后由成果往上逆推来还原过程,旨在让过程“对上”结果,于是乎只要课题一结题便有“成果”。这就好比学生做数学的应用题,大多是一种结构良好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化的问题。然而,在真正的教学研究中,情况并不是都如此。课题大多是结构不良的问题,可能仅是一个最初的、模糊的问题意向,需要不断的廓清,已知是隐而不现的,条件不仅不具备而且有待创造,假设是暂时的还有一个验证、确认甚至推倒重来的过程,答案可能不仅不是唯一的,而且有无还是一个问题等等未确定的情况。其整个研究过程不是一个由已知到答案的直线过程,而是问题不断穿梭于主客体,三者不断碰撞、交织、生成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其间有反复、跳跃、迂回等等多向化的发展,其验证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情景下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草根化研究正是秉持“研究在真问题中,问题在真研究中”的问题即研究取向,真正达成教与研的珠联璧合,使得农村教师的“研”始终处于一种在本土化教学问题的真实关照之下,并高效地转化为教学的生产力。

二是,反思即学习。校本教研立足于反思与学习一体化的构建,其一,反思是一种随机性学习。“能力只有在某种需要这种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培育”。农村教师的日常教学是一场每天随时随地的“现场直播”。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即时即学,即地即学,即用

即学,即教即学,即研即学”,而要达到“即学”,就必须通过反思。其二,反思是一种行动性学习。它要求教师:在行动中反思,既对自我的教学行动反思,也对他人的教学行动反思;通过行动反思,坚持在做中学,用行动催生自己反思的意念和动力;为了行动反思,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动而反思。其三,反思是一种合作性学习。“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它要求教师的反思即学习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冥思苦想”,不是一家一户的“孤耕苦作”,而是大家手携手,肩并肩的合作化学习。

三是,乡土即资源。在实践中,“乡土即资源”应把握以下原则:其一,来源:生于斯。乡村教师要始终把教学资源开发的立足点聚焦在“土生土长”的乡土地上,做到教学“脚踏乡土地,头顶乡土天”,走有农村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发展之路。其二,培育:长于斯。农村教师对乡土资源的发现和培育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处处留心,点滴积累,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环境资源的特点,地区民风民俗的特色等等同日常教学相呼应的结合点,更需深入思考和挖掘,以期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三,开发:用于斯。乡土资源的利用需要整体的实践规划和开发利用,即清楚以何种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在何时,在何地,需要哪些支持等,对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归类、统整与二次开发,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与有效率。

(三)建立灵活务实的机制

农村教研机制的重建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极端,应在高度集权和自由放任两者之间走中间路线。教研的民主化就是这样一条道路,一个造就“更加开放、更具参与性和更少权威的社会的过程”。为此,一是,要克服以章为本位,见章不见人,见章不见研,过分把规章琐碎化、标准化、刻板化,以致“大章”、“小章”上满墙,动辄“制裁”,将教师与学生当成“技工”,领导变成“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以罚治校,致使教师在教与研的头上时时悬着一把“刀”。二是,要克服以分为本位,以分论教,以分取人,过分将教与研进行全过程、全封闭的量化管理,以致“大分”、“小分”写满纸,简单将

评优、评先、评职称同量化的考试分数挂钩,把教研立校变成以分数建校,导致教师为分奔命而非为教研奋斗。三是,要克服以权为本位,以权压人,以权管教,以权定研,过分崇尚管理权,搞教与研的“一言堂”,把民主化学校变成家长制学校,导致教学研究失去应有的“合法性”。总之,学校教研机制的重建惟有自觉地“把学校中‘既定’的结合(即外部强加的结合)变成‘建立中’的结合(即根据个人之间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结合)”,热心为教师的教与研提供民主化的“菜单式”服务,将自上而下的服务、组织与自下而上的选择结合起来,才能探索出以教师发展为本位的教研制度。

(四)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

作为学校领导,不应只是告诉教师必须做什么,要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柔性管理。应以人为本,搭建民主平台,创建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要使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以充分的自由权,引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体验、感悟,使他们富有智慧地进行自主管理,鼓励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领导还要在尊重教师个人的意愿基础上整合,产生共同的意愿和目标,使教师能够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学校应努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给教师“松绑”,使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推动教师自主管理。

上一篇:我的班主任工作与创新下一篇:在读书中成长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