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诗歌教案

2024-05-17

《雨霖铃》诗歌教案(精选6篇)

篇1:《雨霖铃》诗歌教案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篇2:《雨霖铃》诗歌教案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篇3:浅谈《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一、关于词牌的选择

《雨霖铃》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安史之乱时, 唐玄宗避地蜀中, 于栈道雨中闻铃声, 起悼念杨贵妃之思, “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可作证明。《雨霖铃》声调哀怨, 篇幅较长。柳永以此写离情可谓尽情尽致。

二、借景抒情

1.时间、地点、场景的选择都带有浓重的感伤意味

“寒蝉凄切”暗示离别的时间, “寒蝉”即秋蝉, 用“寒”比用“秋”更具感伤意味。蝉鸣无所谓凄切, 因离人心情悲伤, 所以听到衰弱的蝉鸣便产生凄凉之情, 此是移情之法。长亭并非实指某个长亭, 而是离别之地的代称, 如王褒《送别裴仪同》:“河桥忘行旅, 长亭送故人”, 一提及长亭, 离别的伤感不言自明。词作开篇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场秋雨过后, 景物愈发萧瑟, 周围是凄切的蝉声, 又正值暮色苍茫时分, 面对着送别的长亭, 这是多么令人愁思的境界啊!

2.运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描绘了这样的情景:词人踏上船, 兰舟渐行渐远, 岸边泪眼相望的情人的身影也渐渐模糊, 直到消失得无影无踪, 唯有千里烟波, 沉沉暮霭, 楚天空阔。这一句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描绘的景物是模糊的, 模糊的景物既能衬托离人的黯淡心情, 又能表现环境的空阔。试想, 假如江上风光明丽, 这里一只小船, 那里一个小岛, 看得真真切切, 而视线受了阻碍, 还会有空阔之感吗?词人为何将环境描绘得如此空阔?因为环境越是空阔, 越能衬托个人的渺小、孤独、空虚、失落。那诉不尽的离愁, 那虑及前程的渺茫之感不就在这空阔的大背景下弥漫得无边无际了吗?

三、借描写抒情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几句是这首词中对离别场面的具体描写。在汴京城门外, 恋人设帐饯行。可是离别在即, 纵有佳肴美酒也食之无味。“帐饮无绪”已经写出了离别的伤感, “留恋处兰舟催发”又将离情推向一个高潮。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越是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 离情越浓得化不开。“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了两人难分难舍的形象。这一刻画, 看似简单, 实则深挚动人。离别当有万语千言, 为何此时竟无语凝噎?其实, 这是悲痛到了极点的反应, 不是不想说, 而是说不出来。再者, 千言万语说不尽, 不如干脆不说, 留下更多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 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写法正是运用了古典诗论中常提到的“空白”的艺术。

古代京城画院组织了一次考试, 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不少画师费尽心机, 将巍峨群山、千年古寺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一位画师未画古寺, 只画了一座山, 山腰间有一个挑水的小和尚迤逦而行。这副画得了头名。推想其成功的原因, 其实也正是运用了空白的艺术。有和尚必有寺, 这种构思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不仅更好地体现了一个“藏”字, 而且更让人觉得画面意境幽远、韵味无穷。这个故事能充分证明“竟无语凝噎”这一句的艺术感染力。

四、借议论抒情

诗歌中的议论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阕开头的议论就是这样的点睛之笔。“多情自古伤离别”将个人的离情泛化, 增加了抒情的广度;“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运用了递进的手法, 增加了抒情的深度, 与吴文英的名句“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是对全词内容的极好概括。

五、借想象抒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词人在行舟之上的推想。写酒醒比写酒醉更令人伤感。酒是用来消愁的, 酒醒愁复来。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就表现了酒醒后的无奈。“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不仅在于用清冷的景物表现离别后心境的悲凉, 还在于这些景物本身都与离别有关, 都能触动离愁。杨柳与离别的关系众人皆知。“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 古时行人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 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韦庄《荷叶杯》中写道:“惆怅晓莺残月, 相别。”“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成为名句, 也与这句词本身的意蕴丰富有关。

篇4:《雨霖铃》诗歌教案

关键词:《雨霖铃》;诵读;声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要通过诗歌获得使人

“温柔敦厚”的教化效果,领悟其中的“真”“善”“美”,必须进入诗境,领悟其神韵,让自己的心灵与作者、诗歌碰撞,形成共鸣或“顿悟”。而在这个过程中,诵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诵读是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诵读教学仍存在重技法轻方法、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

所谓重技法、重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诵读的活动组织,例如,古诗词吟唱、配乐朗读、配画朗读、比赛朗读等操作形式问题,却忽略了诵读本身的指导,这首诗为何这样读?怎样具体指导学生诵读?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然而老师在教學中并没有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把诵读当作了一个装点门面、可有可无的活动环节,甚至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为了突出诵读的重要性,一堂课都是读,从个人读到集体读,从教师范读到听诵读音频,从读准字音到读懂大意乃至读出情感,诵读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更成了古典诗歌教学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点在公开课中表现尤为突出,这就是将诵读形式化乃至程式化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并没有给出正确的指导,没有教给学生诗词格律的相关知识。笔者就以《雨霖铃》为例谈诗歌教学课堂中如何从诗词格律的角度指导学生诵读。

一、读曲调

“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词源》),双调《雨霖铃》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宋词不同的曲调往往表达不同的感情,也正所谓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所说“哀声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协故也。”了解《雨霖铃》的曲调特点之后,再安排学生自读,尝试能否读出该词“哀怨”的情感。当然这只是初步的感受,学生难以读出哀怨之情,还需进一步的引导。

二、读韵脚

“大抵词自民间转入文人之手中之后,到温庭筠严分平仄;到晏殊渐辨去声,严于结句;到柳永分上去声,尤谨于入声。”而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声调与诗词表达的情感紧密相连,尽管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字,然而笔者所在的吴方言区,入声字是方言中常见的声调。入声字是短音,有顿挫凝滞之感,押入声韵的诗词,都是表达痛苦、坚韧、感慨、愤懑等情绪的。给学生有关古汉语音韵知识的简单介绍后,再去读《雨霖铃》的韵脚,如“切”“歇”“绪”“发”等入声字,在发音的时候急促而收,不带拖音,学生再读该词,对该词“哀怨”的体会就更深了一层,这时教师再鼓励学生从这些字出发去理解体会词人别离时的不舍,如“发”字背后是词人复杂而又微妙心理的体现。

三、读领字

诗词的诵读要讲究停顿,学生一般是依据句子语法结构来停顿,这有其局限性。龙榆生在《词学十讲》中指出“所谓名词(名家所填之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我们把它叫做领字,这一个字具有领起下文、顶住上文的特等任务,作为长调慢曲转筋换骨的关纽所在,必须使用激厉劲远的去声字,才能担当的起。”而《雨霖铃》中的“对”“竟”“念”“更”“便”等字,都是去声,在转接停顿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了声情上的感染力,学生只要耐心往复吟咏,就能体会。学生再次诵读,读到这些领字时稍作停顿,并作重音处理,再带出所领内容。

四、读联绵词

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有的是韵部相同,有的是同音重复,联绵词的存在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这一点在古典诗歌诵读教学时必须要告知学生。《雨霖铃》中有“凄切”双声词,“寒蝉”“无绪”叠韵词。除了双声叠韵之外,还有“去上”连用,如“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纵有”“更与”,吴树在《词学通论》中指出“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励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指出这类词声调变化的特点,在变化中体会词人的情感。

诵读不是要求学生怎么读,而是告诉学生为何要这样读,该设计紧扣诗词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曲调、领字、四声等声律知识,知道词的声乐是如何与情感紧密相连的,知道如何“因声求气”,学生细细揣摩,反复吟咏,才能抵达诗词的内核。诵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告知学生古典诗词音韵格律的浅显知识,对其作出专业的指导,学生才能迁移掌握。

总之,学习古诗词,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课堂诵读贯穿始终,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古诗词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沈奇.西方诗论精华[M].花城出版社,1991.

[2]夏承焘,吴熊.读词常识[M].中华书局,2000-04.

篇5:《雨霖铃》教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三、学生再读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四、学生品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师:好。现在我也来说说最打动我的一句。我们知道这次离别的时间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处白描写得很传神。大家说,是哪一句?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五、教师范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六、熟读成诵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师:下面我们试着来背诵这首词。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长亭、两个人依依送别。雨霖铃,柳永,开始……

生齐背。

七、读的迁移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八、作业迁移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篇6:《雨霖铃》教案(推荐)

深州市中学 李志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本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品味诗歌语言,鉴赏《雨霖铃》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

提问点拨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离别是永恒的话题,有关离别的诗句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6、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派代表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54岁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三、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整体感知 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由学生展示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柳、风、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五、精品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日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2)合作、探究。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进行讨论,谈谈看法。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七、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八、作业

1、背诵《雨霖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雨霖铃》诗歌教案】相关文章:

雨霖铃教案 简案05-06

柳永雨霖铃教案05-26

大班诗歌教案05-25

诗歌上课教案05-03

诗歌教学教案范文05-31

诗歌诵读教案范文05-31

诗歌鉴赏教案范文05-31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06-03

中班诗歌教案范文06-04

走进诗歌教案范文06-05

上一篇:外贸专业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八年级〈二〉班班规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