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形象设计发展趋势

2024-05-06

公共形象设计发展趋势(精选6篇)

篇1:公共形象设计发展趋势

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公共关系市场在80年代经历了一个大传播热潮之后,冷静地进入了市场化运作时期。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发展趋势中国市场的竞争,正如一些专家所描述的那样,经历了一个从产品开发,商品推销到形象塑造的过程。今天中国市场的竞争是形象竞争的时期,企业更加重视营销传播。人们通过大众媒介,家庭邮箱,以及在大街小巷,接触的都是大量的广告信息。在这个广告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的作用力在明显下降。更具人情味的公共关系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偌大的中国市场中,公共关系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世界最大的市场进入了国际化运转的轨道,中国市场直接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市场竞争将再也难以按地域划分国内市场竞争和国外市场竞争。国外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市场的演变,为中国公共关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肥沃的土壤。发展的动力首先是来自市场的要求,即使本土的公共关系公司,也必然要因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升国际化的服务标准;其次是来自国际公共关系界的研究成果和公共关系理论的导入。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领导人,国际权威的公共关系学者先后到中国演讲,国外公共关系学者的不少著作被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推动了中国公共关系理论与国际接轨。还有国外公共关系咨询集团带来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对本地公共关系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国西部的大开发,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必将大大促进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如沿海城市改革开放把公共关系带入中国一样,公共关系市场必将在西部地区广为拓展,成为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一个新增长点。可以预见,西部公共关系的发展是站在沿海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紧随国际公共关系的步伐而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属于初始阶段的中国公共关系市场曾经良莠混杂,公共关系公司能力参差不齐;广告公司承揽公共关系业务;一些临时的组合也凭借人际关系承揽公共关系业务;致使公共关系市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市场进入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的要求促进了近年来公共关系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公共关系教育进入了正规化阶段.继广州中山大学开设公共关系本科专业 之后,北京,上海也在陆续开办;专科专业则不计其数。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队伍逐步扩大,日趋成熟。组成这一支专业队伍的一是本土公共关系公司。二是国际公共关系咨询集团的在华机构。

公共关系实践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两年一度对在中国境内实施的公共关系活动进行最佳公共关系案例评选.。从近几届评选案例来看,国际公共关系咨询集团在华实践的案例越来越多参赛,本土公共关系公司的案例水平明显一届比一届提高,案例涉及企业形象总体策略,整合营销传播,企业文化,危机管理等公共关系新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共关系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市场国际化的要求,中国公共关系必须适应国际运作的需要, 提升专业化,技术化水平,这是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2:公共形象设计发展趋势

郭磊 人力资源

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结构发展趋势

摘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部分地区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组织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组织结构单

一、专业性不够。针对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组织保证,可以真正发挥警察公共关系的作用。

关键词:公安机关 公共关系部门 组织发展趋势

引言:目前,公共关系理念已被我国政府部门广为接受并付诸实践,且已将公共关系建设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警察约占公务员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公务员队伍中人数是最庞大的,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方兴未艾。在2003年11月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公安部明确提出了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要求。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警察公共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并能直接转化为公安工作效率和战斗力,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工作更需要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关系组织保障,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公安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公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正是适应这一伟大的社会改革需要而产生的。

(一)、是适应政府信息公开形势的需要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行政公开法制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丰硕成果,对警务公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坚持警务公开,保持警务工作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监督和评判,促使公安机关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此,公安机关

要善于运用传播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各类载体,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警务信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接受社会监督,使警务决策更加公开透明、科学合理,从而改善警民关系,更好地执法为民。

(二)、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维护公安机关形象的需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警察公共关系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互动性更强的平台,但如果对涉警关系处理不当,也可能给警察公共关系带来危机和不利影响。网络媒体受众多、影响大,它既是警察组织的公关对象,也是警察组织与公众沟通的中介,因此,公安机关应主动邀请媒体参与到警务工作的宣传中来,努力增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通过与大众传媒的长期友好合作实现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同时也进一步增强警务工作的透明度。

(三)、是适应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从当前的执法背景看,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公安部党委提出了包括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内的“三项建设”,将其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促进警民关系和谐、改善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形象的有效途径,同时,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是以公正、文明、规范的公安执法工作为前提的。

(四)、是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安工作新要求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对突出,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主体之一,在社会舞台上担任着重要角色,其警务活动和形象,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越来越成为广大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因此,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外部良好形象的树立,得到媒体和公众的支持,为公安机关各项执法活动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打击犯罪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二、我国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现状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实践在各类警务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安机关不论在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组织结构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上公安机关公共关系机构设置上缺乏规划性

现代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已使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公关队伍去承担。而我国除了个别大中城市成立了专门警察公共关系的部门外,绝大部分公安机关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关机构,公关工作分散在指挥中心、政工监察室、法制信访等不同部门,缺乏对公关工作的系统经营,没有培养专业的公关人才,即使开展了一些公关工作,也难以取得长效。此外,从2004年起,公安部在全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各级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一般也是由政工部门的宣传机构负责人或者办公室的负责人担任。这样的组织构架,既缺乏专业性和职能性,也缺乏应有的组织地位,不利于对警察公共关系发展战略的敏锐认识和考虑。

(二)、纵向上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内部缺乏系统性

虽然我国公安机关已逐步建立了公共关系部门,但是这些部门的存在只停留在面上,其内部的组织结构缺乏系统性。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公安机关公共关系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仅局限于宣传层面,其内部组织结构更是简单,通常只有两三位民警负责日常的“公关”活动,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人手更少,甚至根本没有公关活动。我国香港地区警察总署早就设有公共关系科,下设社区关系科和新闻、宣传科,目前大部分国家有警察公共关系机构,而国内各地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的设立并未普及。

三、其他地区和国家警察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实践

新加坡警察部队负责公共关系的专门机构是公共事务局(Public Affairs Department),下设团体关系处、媒体关系处、计划处、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秘书处、礼宾处。它的职责是: 警察形象、外部和内部关系、犯罪预防的积极推动者;所有希望了解警队的计划、政策、程序、统计数字、研究和服务等方面信息的媒体、组织以及公众的第一联系人;告知所有战略性公关事项, 并负责公关战略的维护、管理和发展;作为提高警队内部活力的信息管道;负责维护和发展警队与社区及其他政府机关之间的和谐关系。

香港警务处设立警察公共关系科,目的是促进警察关系、反映市民意见、与媒体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并向市民和传媒提供查询服务。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由一名总警司领导,并因工作性质的不同,分别有一名高级警司、一名新闻及宣传主任协助

工作。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辖下设有两个科——社区关系科与新闻及宣传科,分别负责与市民大众及与媒体接触的工作。共设有8个小组:1.社区关系科的行政及支援小组,为警队人员传授有关面对传媒及公关技巧的训练课程;2.社区关系科的接待组,除接待海外及本地访客外,还跟进或回答公众的查询;3.社区关系科的少年警讯及青少年联络组,协助筹办少年警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远离犯罪;4.社区关系科的电视及电影联络组,主要拍摄警讯的电视节目,呼吁市民向警方提供罪案资料,提醒市民对犯罪手法的警觉;5.新闻及宣传科的 《警声》组,通过编印《警声》双周刊,提高警队人员的士气,推动警队内部的健康文化;6.新闻及宣传科的新闻室,处理新闻界的查询及发放新闻稿;7.新闻及宣传科的编辑和新闻组,及时获取香港社会有关警队的最新资讯,并在需要时作出及时反应;8.新闻及宣传科的宣传组,主要负责警察招募、少年警讯、道路安全及消灭罪行的宣传工作,是市民与警队沟通的桥梁之一。

四、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发展趋势

警察公共关系部门是实现公共关系制度的基础,没有具体的公共关系机构,公共关系很难施展得开。在警察组织中,职能部门本身的任务就很繁重,这就很难有公共关系的精力和能力。同时公共关系部门本身应该作为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得到了证明。所以我国加强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设立很有必要性。在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界对设立警察公关部门的呼声很高,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也已经从实行一些的简单公共关系中体验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这同时也昭示了我国设立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警察公共关系部门设立上,应该根据我国目前的警察组织结构模式,在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加以调整。具体设置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警察公共关系机构的在我国有法律依据。我国《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为警察组织设立公共关系职能部门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在内部职能部门设立,公安当局有权限。在具体的设立过程中,依照警察组织的相关理论“依计划以求适合情势”和“精简、统一”,根据组织本身的情况,因时因地考察。如根据警察组织的规模的大小、公众的需求量、以及警勤区的大小等等。

其次,在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具体设置上,应该和我国现有的组织模式相适应。我国的警察组织结构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因此在具体设置上,也可以遵循此规则。在警察组织结构的层级上设立公安部、各省市公安厅(局)、地级市(州)公安局、县(市)公安局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各级警察公共关系受本级公安机关领导,由上级警察公共关系部门指导相关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各级别做好其辖区内的公共关系工作

篇3:公共形象设计发展趋势

基地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核心商务区, 东临川和路, 南临中科路, 西临百业路, 北临祥科路。方案力求体现“创新之都, 魅力之城”的张江城市精神,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和建筑形式上都体现出了区域的独特性和形式的创新性。地块规划为两栋综合商办楼, 分别为地上7层和8层。其中一层为商业、二层以上为办公, 地下两层为汽车库。两个地块总用地面积为16 721 m2, 总建筑面积为72 000 m2。

一、区位分析

本项目属于《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研发区的东北部分、创业服务区、智慧岛以及教育区。

创业服务区的研发功能, 商务服务和必要的生活配套功能、智慧岛的文化娱乐休闲创意功能以及教育区的文化创意基地、科研教育功能在此地块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规划范围内现状主要是农田和农民宅基地, 并有部分乡镇企业等, 农田占较大比例。

二、项目定位

张江中区的定位是以商务服务为重点, 以科教研发、总部经济为基础功能, 实现科研、生活、文化休闲一体化, 成为张江具有科技园区特征的区域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

绝佳的位置、交通和环境优势, 为该地块成为一个高尚的健康园区创造了必备的外部条件。

三、设计指导思想和理念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 方案设计力求体现“创新之都、魅力之城”的张江城市精神。作为园区核心区域的一部分, 本地块的商办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上都体现着区域的独特性和形式的创新性, 目标是成为最具标志性和吸引力的区域核心。

1. 经过全面的研究和比较, 本项目在总体布局上有以下特色。

(1) 建筑形状上的完整体现了与基地的结合。凹形建筑体量沿街展开, 在北面向祥科路敞开, 并围合成一个城市的商业广场, 和对面地块的商业中心一起为整个中区服务。建筑中间断开, 开口向南, 成为基地联系南北的通道。并将中科路的人流引向中心广场, 利于人流的组织和景观的延续。

(2) 建筑体量由南至北逐渐升高, 两幢办公楼共同形成平缓而倾斜的天际线。倾斜的屋面使平面布局规整的建筑形体更加自由流畅, 严谨中不失活泼。

(3) 基地西侧是百业路, 是整个中区的主要商业中轴所在。因此建筑沿街布置为底层商业, 提供较好的商业空间。南侧中科路和东侧的川和路是城市的主干道, 建筑沿街布置不仅形成了沿街底商, 也将城市道路的嘈杂屏蔽于基地之外, 有利于营造建筑内部环境和中心商业广场的气氛。

(4) 建筑二层以上的出挑形成了建筑体量的变化, 自然地将办公和商业区分开来, 使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相呼应。同时出挑也自然形成了底层的敞廊, 配合底层通透的外墙玻璃立面, 适合营造理想的商业氛围。

2. 单体设计

(1) 首层商业的设计

商业主要沿街布置, 中心广场的周边也布置小面积的商业空间。在靠近广场的内侧布置有办公入口大堂, 沿中科路也有两个较小的办公出入口。即方便了办公人入, 又有效的利用了沿街商业空间。

(2) 标准楼层的设计

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充分体现出一种使用上的灵活性, 楼层以小单元分割为基础, 使用上可以将轻质隔墙打断形成大空间办公。特别是屋顶设计有公共的屋顶花园和小型的咖啡吧, 通过核心筒联系整栋办公楼, 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休憩交流场所。

3. 立面设计

(1) 立面设计随着朝向和方位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建筑的沿街面主要为东、西、南三面, 日照较为充足。考虑到节能遮阳的需要设计为实墙上开竖向条窗的立面形式, 而靠近内院中心广场部分, 立面主要朝北, 无需遮阳措施且景观环境较好。因此设计为大面积的景观玻璃幕墙, 能够保证室内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

(2) 东、西、南立面实墙上的竖向条窗横向上以一层高自由相错, 形成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立面意向, 具有强烈特征的建筑表皮延伸至屋顶, 形成第五立面, 整体的建筑形象得到加强, 也利于向周边较高建筑进行展示。竖向条窗向内凹0.6 m, 不仅使建筑立面更加立体, 也自然形成了立面的遮阳系统。

(3) 环绕内院中心广场的北立面主要是玻璃幕墙, 通透的玻璃将广场的绿色景观和充足的自然光带入室内, 提供了宜人的办公环境。玻璃幕墙的分割也采用竖向框架为主, 竖向为明框设计, 横向为隐框设计, 突出了立面的竖向感。同时幕墙窗框间隔地对竖向线条进行加强, 与整体的立面意向相呼应, 产生了错落有致的立面效果。

4. 景观设计

(1) 景观设计是根据建筑形状的变化和中心广场的需要而进行的内外整体环境设计。整个景观系统统一于斜向的网格之中, 引导人流指向南面的购物中心。

(2) 在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心广场中, 设计了一个缓坡式的绿地广场。绿地中的步行道适合人们坐卧休憩, 高低的变化丰富了景观层次, 也营造出了集聚人气的围合空间。在广场的绿化中, 依据斜向的网格还种植了低矮的树木。而绿化主要以草坪和灌木为主, 即利于表现起伏的地面景观同时, 也避免了遮挡建筑的内立面。

(3) 在庭院及周边的步行硬地地面上, 依据斜向的网格设计了宽细相间、深浅颜色搭配的条状石材, 凸显了整个景观系统的别致。在建筑外围环绕街道的步行地面上, 设计了形体自由的块状绿地。既满足了绿化率的要求, 也丰富了步行系统的环境景观。这些块状绿地局部抬高, 形成了台阶和坡地, 供人们坐下休息。

(4) 地面景观照明以地面不同高度的点光源为主, 在建筑围合的庭院里, 车道边上的灯柱为环境光照明。在建筑外围沿街步行道上, 路边的灯柱和部分树下的地灯为主要的环境光照明。

四、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发展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的城市建设与运行, 意在建立一套健全的对自然环境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 以及节能降耗, 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 并加以严格实施。本工程参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 从多个方面对基地建筑进行控制。最终使地块项目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同时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根据项目资料, 依据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认证的方法, 本商办楼设计方案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等方面提供实施依据, 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1)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

(2)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 m/s, 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3) 建筑屋顶采用种植屋面及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了绿化面积。屋顶绿化面积与屋顶可绿化面积之比大于30%;垂直绿化是沿屋顶石材幕墙设置镜面不锈钢种植槽, 种植物类别为攀援植物络石, 利用石材幕墙背面穿孔石材为其提供生长环境。

(4)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 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5)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室设计为汽车库和设备用房。

(6)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大于40%, 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7)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8)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9)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 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10)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2)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 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

(3) 外门窗的气密性等级为6级, 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规定的6级要求。

(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5) 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6) 新建的公共建筑,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7)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 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

(8) 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 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9) 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10) 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11) 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12)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的现行值。

(13)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的目标值。

(14) 新建的公共建筑,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收集高层屋面雨水, 处理后回用于地面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

(2) 景观设计中, 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3)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4) 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5) 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6) 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 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7) 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8)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9) 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座便器用水量<6 L, 节水率>8%。

(10)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 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 建筑外墙及内部隔墙采用200厚粉煤灰双排孔小型空心砌块。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 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2)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避免重复装修。

(3)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 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屋顶利用女儿墙结合垂直绿化为休憩的员工提供绝佳视野。

(4) 采用预拌混凝土, 在高层建筑采用高强度混凝土, 减小柱墙截面。

(5) 合理采用高强度钢筋, 基础、柱墙, 梁板中主要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保证高层办公楼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级钢筋占受力钢筋总量的70%以上, 节省钢筋用量。

5. 室内环境质量

(1) 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办公设计设计规范》中二类办公建筑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要求。

(2)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 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3) 建筑入口和卫生间、电梯等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4) 地下车库内通过设置导光筒来改善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5) 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6) 办公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要求。

(7) 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

(8) 采用集中空调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计算要求。

(9)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 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要求。

(10) 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有关要求。

五、结语

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建筑师需要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 (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 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增进居住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英) 大卫·劳埃德·琼斯, 王茹等译.建筑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张海兰等主编.理想空间:滨水区规划与工程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公共形象设计发展趋势

从最初的仅仅只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区域划分到对空间形态进行基本的美化装饰,再到现代设计有计划、有标准地对公共空间进行人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提升,公共空间设计逐渐向着艺术与技术并重的方向发展。本文笔者以注重整体规划与科学布局的现代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下流行的公共空间设计思路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以期对大家了解现代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共性有所帮助。

图书馆公共空间概念的诠释

1.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公众活动的场所,其能够对任何人开放,满足人们各种公共活动。具体到建筑学领域中,公共空间既可以是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大型实体空间,也可以是礼堂、图书馆大厅、体育馆入口等小型实体空间。

2.图书馆公共空间的概念

图书馆本身就属于公共建筑,其内部设有入口大厅、借阅厅、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休闲厅等多种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共同组成了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达到各种目的。可以说,图书馆公共空间是人类活动社会化的产物,其既具有其他建筑物公共空间的承载功能,又具有其特殊的服务功能。

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含光环境、材质、色彩三点:首先来看光环境。图书馆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光源、光色等光环境的设计重视起来。一般来讲,光既能直接影响了空间的视觉大小、形状等,还能对空间起到分割、隔挡等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理效果意义重大。在进行光环境设计时,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图书馆的气候、室外环境、景观等环境要素,还要考虑直射光和地面反射光等采光要素,这样方能把握好公共空间的整体照度。其次来看材质。图书馆公共空间的饰面材质不仅要考虑到各空间的功能效果和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感受。一般来讲,石材、玻璃、金属给人庄重、冷硬的感觉,柔软、细腻的织物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木材等天然材质则会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最后来看色彩。公共空间的色彩分为基色调和重点色两种。设计师在对色彩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量到图书馆的功能与气质,尽量选择能够让人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的色彩,从而方便读者安心、静心地阅览。

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1.由平面空间转向立体空间

随着人们使用需求与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读者对于图书馆公共空间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将促使公共空间设计由平面转向立体。以往图书馆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平面区域的划分,这虽能满足其不同的功能需求,却令空间缺少了设计感与美感。现代图书馆除了要考虑平面功能化分割,还要考虑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搭配。为此,设计师努力通过层叠、聚集、异构等方式使空间的点线面相互融合、渗透,从而为读者营造出立体、有序、丰富的空间。如德国柏林自由人文图书馆,设计师悬空架设了一个椭圆形白色隔挡,隔挡离地2米以上,大部分人能够自由行走于隔挡内外,但该区域却从整体上隔离出总空间外,有了单独的功能。

2.光环境与色彩设计更为人性化

以往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设计往往只追求光照充足,忽略了光色的环境条件以及读者的心理需求,这使得公共空间看起来空旷、平淡、冷漠,缺乏艺术性与人文性。近些年来,设计师们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采用公共空间照明分级设计、色彩人性化设计等方式来提升空间的亲和度。具体来讲,在光环境上,设计师会将工作照明同背景照明结合起来,提升工作照度、降低背景照度,从而有效防止过分追求光照而带来的视觉眩晕感,同时,在图书馆公共空间的部分关键区域设置重点照明,使该区域更为醒目、突出,以标示其功能,方便读者在远处对区域进行识别。在色彩上,设计师要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利用不同的色彩来传达不同的视觉形象,以充分发挥色彩的导向作用。如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设计师就用各种色彩来分割区域功能,读者看到红色就会发现楼梯,看到萤光黄绿就会找到扶梯。这为读者提供了很大便利,非常人性化。

3.绿色-生态-低碳设计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生产方式逐渐理性化,对于环境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也朝着绿色-生态-低碳的方向发展。设计师通常会选用实木等更为环保的材料作为图书馆公共空间的主材,同时选择更加贴近自然的设计风格,以减少图书馆公共空间过高、过大所带来的沉闷感,让读者获得更佳的身心体验。如匈牙利佩奇图书馆,设计师选择了浅淡的原木色作为图书馆的主色调,通过环保复合材料的运用提升空间的亮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光照用电,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的。

结语

随着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的日趋成熟,图书馆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这不仅为读者创造了个性而理想的阅读环境,还提升了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设计师要不断探索公共空间的创意方式,以进一步满足公众对公共空间的要求。

篇5: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发展趋势

2011-07-23 17:20:26 来源:携手论文网 作者:论文指导 【大 中 小】 浏览:170次 评论:0条〔摘 要〕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需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对接,并利用新的工作方法、手段和模式,适应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的社会需求,拓宽参考咨询服务空间。〔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参考咨询工作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现图书馆传统参考咨询业务与现代信息咨询工作的对接,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探求适应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信息咨询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摆在了每一个图书馆以及每一位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的面前。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中直接指导读者寻找资料,及利用图书馆资源以解答读者生活中或研究上各种问题之服务。经过图书馆工作者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从层次上、深度上及服务手段都有了丰富的积淀。

1·1 面对面咨询。

(1)需要较长时间指导的读者可与馆员另行约定时间,以便有充分时间指导其利用馆藏资源。

(2)咨询台前有两位以上的读者时,优先服务先到之读者,但若先来之读者的问题短时间无法解决,可征得读者同意后,先服务下一位可迅速处理之读者。

(3)处理面对面读者咨询问题时,若需接听电话,应先向读者致意后再接听,并尽快结束谈话。

(4)个人无法处理之问题,应请求协助,若仅一人值班时,应请读者留下姓名与联络电话或电子邮件账号,并告知读者何时会给予答复,答复时间以不超过二个工作日为原则,若二个工作日之内仍无法解决时,亦应将处理状况告知读者。

1·2 电话咨询。

(1)电话咨询服务限于实时性、可快速查检且不需做广泛搜寻或阐释的问题。

(2)无法利用电话解答的问题,应请读者设法亲自到馆,并告知读者到图书馆时应与谁接洽。

(3)如咨询台有读者询问,同时又有咨询电话响起时,馆员应先向读者致意后接听电话,先记下问题并留下读者联络资料,告知读者稍后再与其联系。

(4)无法马上回答读者的问题时,应请读者留下姓名与联络方式,告知读者将如何为他处理及何时会给予答复,答复时间以不超过二个工作日为原则,若二个工作日内仍无法解决时,亦应将处理状况告知读者。

1·3 外埠复制和缩微复制服务。

代用户向国内大型图书馆委托复制原文服务及代用户将缩微平片或胶卷复制成印刷形式。

1·4 总咨询员和课题组。

总咨询员应由经验十分丰富的资深图书馆员(专家)担任,职称一般是正研,通常由一名副馆长兼任,由其领导参考咨询部的工作。总咨询员的最重要的工作是领导和参与由五人以上的高素质、高水平人员组成的课题组,代表着该馆的最高咨询能力和水平,用于解答由一般参考咨询员所难以解答的问题,对外承接事关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服务的重大课题;集中组织本馆的咨询力量,广泛寻求社会专家支持,使图书馆体现其当地信息咨询枢

纽的作用。

1·5 转介服务。

当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欠缺或馆员本身能力无法提供读者满意的答复或深入的相关资料时,便要将读者的问题转介到其它组织、机构或是能满足需求的个人。在传统基础上的现代信息咨询工作。

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门主要发挥情报和教育两个职能,目前,大都采用手检和机检手段,既开展一般性参考咨询服务(如口头咨询、书面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馆际情报咨询、指导用户利用图书馆等),又开展参与型参考咨询服务(如课题研究、查询跟踪、成果鉴定及推广等),深入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用户进行情报信息教育。可以说,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较好对接。

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新技术环境下,力求与世界接轨,逐步改变和丰富着参考咨询服务内容、形式和手段。

2·1 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1)能为用户检索美国DIALOG系统400多个数据库的信息。

(2)INTERNET网上资源检索。能为用户检索网上信息资源,包括:美国OCLC的First Search检索系统等学术性文献资源的检索。

2·2 光盘检索服务。

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光盘文献检索。

2·3 引文检索服务。

代用户检索已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大型检索工具收录及引用情况。如读者需要此项服务,需提供:(1)论文第一作者姓名,包括汉字、拼音或英文姓名;(2)论文发表的刊物名称及发表的年份、卷、期、页码;(3)需检索的起始年限。

2·4 科技成果查新服务。

查新检索服务是指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为科研立项,评价成果的新颖性和先进性提供事实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此项工作对参考咨询人员的要求相当高。如桂林图书馆就开展此项业务工作。

2·5 虚拟参考咨询台。

(1)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台为例。

参考咨询馆员———介绍本馆从事参考咨询的馆员的情况,让咨询者充分了解情况,有自主选择权。

常见问题解答———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常常会碰到的一些问题。

中图法简介———〈中国图书馆图书资料分类法〉使用及二级栏目介绍。

学习中心———涵盖电子资源的使用指南等,在这里读者可学习如何使用数字图书馆。实时解答———参考咨询馆员通过网络实时解答网上读者的提问。

图书馆常用软件———列出所有在使用本数字图书馆时需要在客户端安装的软件,并可下载。

网上参考工具书———网上免费的在线词典、百科全书、地图集等。

(2)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参加世界性的合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项目为例。

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7月1日加入QP,是以CALIS Administrator的身份加入的,购买的服务是Global &Regional/Local。

QuestionPoint是OCLC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共同牵头的一个合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项目。CDRS(Collaborative DigitalReference Service:分布式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这个项目的前身。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成员馆资源上的相互补充来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QuestionPoint的服务由两部分组成: Global Network和Regional/Local Network。

QuestionPoint的各个成员馆将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提交到Global Network中,由Request Manager根据最优匹配的原则,从Member Profiles中选出最适合回答该问题的成员馆,将问题转发过去由该馆来回答。问题得到回答之后,经过编辑,存储在Knowledge Base中。Global Network是一个“li-brary to library”的结构,并不面向最终用户。

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式加入QP以后,就将为北京大学校园网用户,以后也会代表CALIS和其他中国大学图书馆一起为中国大学用户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地区性的图书馆、信息机构联合会可以通过Question-Point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单个图书馆也可以通过QuestionPoint向本馆的用户提供虚拟咨询服务,QuestionPoint的服务是集中在OCLC的服务器上运行的,因此,成员馆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的软件,只需要用户名、密码以及连接互联网的能力。基于数字图书馆上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发展到21世纪,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存贮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酝酿到逐步实施,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中国已开始了数字图书馆工程,佛山市图书馆在佛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就开始了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工作。

在数字环境下,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要面临多方面挑战。第一,如何全面提高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质;第二,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如何过渡到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第三,如何建立知识库,以便高效率地回答内容重复的读者提问;第四,选择及改进应用软件问题。数字环境下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大体有四种模式可以借鉴。

(1)个性化咨询。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根据其需求,主动为其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是个性化咨询的主要特征。与过去我们所提出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个性化咨询是建立在主动性和知识性的基础上的。

(2)集成化咨询。集成化咨询可以说是定题服务的一种延伸。定题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而集成化服务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以及满足信息用户对信息类型和信息媒体多样化的要求。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其参考源是各类型工具书。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各种联机数据库成为参考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异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对过去的参考源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3)远程咨询。又可称数字信息咨询,是建立在信息数字化传输的基础上,其基本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协作性。一些图书馆进行了试验性实践,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电子邮件系统两种方式开展交互式咨询,与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存在效率方面的优势。

(4)立体化咨询。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参考咨询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劳动,这种信息服务活动已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层次呈立体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业务范围已从过去的科技和管理领域扩大到工程建设、金融贸易以至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并呈现出逐渐创新的发展趋势。

立体化咨询模式是图书馆服务观念的更新与进步,它将参考咨询即信息服务视为社会知识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交互式咨询、个性化咨询、集成化咨询溶为一体,不拘泥于形式,其目的是向全社会提供有价值信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不过,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动态统一体。因此,在实际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要灵活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适时、准确、全面地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充分释放其内在文化能量,并向全社会展示图书馆重要价值、提升图书馆地位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惠丽。开展电话咨询服务刍议〔J〕。情报科学,2001,(3)。

〔2〕张 帆,安 民。图书馆咨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詹德优。知识信息管理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4〕李晓鹏。数字图书馆实现交互式咨询的障碍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0,(1)。〔5〕肖 明,沈 英。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6)。

论文发表:省级、国家级、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等快速发表。

论文代写:硕博论文、MBA论文、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职称论文代写。国外课程作业;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公司商业计划书代写等。

加急:硕士论文指导、职称论文发表、挂名。

其他:著作出版、挂名;外文翻译;论文参考资料出售。

篇6:公共形象设计发展趋势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s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着和着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代理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着。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波特巴认为,过去30年发展变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得课税对家庭行为的影响;社会保险项目的激励效应;资本所得税的效率和归宿;赤字和跨期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实证政治经济学;最优所得税和税种的设计以及转移支付等。未来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则包括了:环境经济学和最适次优政策;老龄经济学;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围;开放经济中的税收和支出政策;最适社会保险项目的设计;征税与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在生命周期视角中的税收和支出项目以及国防经济学等。

罗宾?鲍德威认为,“公共经济学”这个词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采纳来取代财政学的,这是因为财政学这个词语似乎是太狭窄了。特别是,许多学者认为财政学太多地集中在筹集收入(税收),而公共经济学则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词语。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政府在税收、支出、社会保险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问题。人们认为财政学这个词语太狭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领域的更广范围的研究对象。然而,这两个词语现在都被使用着。他猜测这大概是英语的一般常见问题,有很多词语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重叠的。但是,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是太狭窄了。财政学几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预算的操作(尤其是税收和支出),而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它包括了诸如管制和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学权威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全球各个大学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财政学的经典着作。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提出的财政“稳定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三职能说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代表观点,是现代财政学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做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30年前完成的着作,他尽管已经94岁高龄,仍然关注财政学的发展变化。他称,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财政体制所发生的显着转变。他那一代人还认为财政的建设性和积极作用是对市场的`必要补充,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市场。但是,马斯格雷夫一直坚持不懈地认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税制以及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经济作用是在财政学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财政学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许多问题可能是需要许多工具才能解决的,所以,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可能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同时,还有通过共同的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的情况。马丁?费尔德斯坦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转型。他认为自己当初入门学习的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1959)开启了财政学的新纪元,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论述的不足反映了当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同样,马斯格雷夫只是讨论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则,其经典着作没有论及政府支出的具体方面,而这也就成为以往30年中公共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在论文中,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交替使用的。

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财政学理论方面的这些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在许多重要的财政学问题上,对庞大的专业思想体系进行了分类。尽管它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观点的各种错误,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见解。第二,他们吸引了一代优秀的大学生转向公共经济学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继续理论研究,而是完善了财政学理论基础,这种新理论的严谨性对他们的实证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经济学方面实证研究的发展将过去30年的研究与以往所有研究区别开来。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高速计算机、可以依赖的经济计量软件和可读大量数据的机器。这些发展,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标准装备的大学生对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革命都是关键性的。对税收的计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实证研究深化了我们关于税收对个人风险影响、税收对公司融资政策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分析税收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财政学研究这种演变的第二个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扩大研究主题的范围,它涵盖了政府支出和税收。研究焦点的转移无疑是因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财政学领域因此从研究为基本的政府服务融资的税收转变到公共经济学领域,看到了更宽范围内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为了社会保险项目,公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正好与之呼应。社会保障养老金、事业保险、工人的补偿金、老年保健医疗和穷人医疗补助计划的增加给理论和实证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20世纪70年代,对稳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转向宏观领域,更加强调金融政策,而不仅仅研究通过改变预算赤字和盈余的财政刺激的各种变量。然而,财政学研究如何利用税收规定(如投资税收抵免和折旧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刺激企业投资。财政联邦主义也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分析这些政府如何选择它们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级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区财政补贴和匹配财政补贴)如何影响这些选择,以及税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区间差异如何影响私人部门的为政府计划的效果。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马丁教授认为征税和支出问题将继续对公共经济学研究提出挑战。

哈威?罗森的《财政学》目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作为马斯格雷夫和费尔德斯坦的学生,他在其《财政学》教材①的前言中做到:“财政学领域已经与上一代有很大不同了。在理论方面,财政学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将对政府开支和政府的分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一个主要的例子就是最适税收(optimaltaxation)的文献。最适税收就是试图使用标准的经济工具而不是根据一套特别的税制设计原则为政府的财政行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证方面,最为激动人心的发展就是为了理解支出和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政府本身如何制定政策而广泛应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工具”。他认为“财政学的发展都是充满着歧义的”。但是他坚定地认为,财政学就是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分析政府征税和支出政策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河野正道教授认为,日本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父母是金融(父亲)和福利经济学(母亲)。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是次优、公共物品定价、最适税收、最适补贴和外部性等问题。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是效率和微观经济特征的问题。而财政学(日本语)则在某种意义上涉及的是宏观经济问题。按照他的理解,财政学是金融(融资)学的一部分,是日本语中很传统的财政学(日语)。现在,金融(融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学,也是私人企业的财政学。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使用这些词语的原因。他认为,财政学专门研究政府(公共部门)的融资活动。

此外,法国已故着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也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领域中政府如何干预的一门学科。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财政学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标志就是1971年创办了《公共经济学杂志》。

总结几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关系的认识也是存在歧义的:(1)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一回事,都是研究政府作用的,只是题目的变化而已,“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相互替换使用的。(2)存在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的区分: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收入,特别是税收方面,而现代财政学则更多地以政府开支为研究对象。(3)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演变而来的,并且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创建的;(4)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很大不同。财政学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动;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除了政府收支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比财政学宽广。()财政学主要研究的是宏观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则侧重于微观问题。

三、借鉴与认识

上一篇:高三观察蚂蚁搬家日记1000字下一篇:一周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