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

2024-05-20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精选5篇)

篇1: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

端木蕻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4.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

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chi4) 嗥鸣(hao2) 斑斓(1an2) 怪诞(dan4)

亘古(gen1) 默挈(qi4) 田垄(long3) 蚱蜢(zha4 meng3)

污秽(hui4) 谰语(1an2) 辗(zhan3) 辘(lu4)

镐(g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

篇2: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

《土地的誓言》讲学稿

课型:讲读课 课时:2课时 备课人: 马芙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4、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讲述“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背景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gǎo头()默 qì()污 huì()蚱 měng()斑 lán()田 lǒng()(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二、课堂探究:(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4人小组讨论)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设施知道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六、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七、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篇3: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

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第九课:“人”字的结构第一节心灵的呼唤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结合课本完成【知识预习与梳理】部分,做到书写工整。结合学习目标,自学课本P70-73内容,并将知识点你作好标记以夯实基础。

2、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与探究】部分,课前检查。

3、课间合作应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做到集中有序深入。探究时,要求大声、紧凑、口齿清晰、思路集中且起引领作用。

4、学科组长和学科班长认真负责,督促检查,以求共同提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了解交往需要被剥夺造成的危害。重点难点:重点: 使学生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了解交往需要被剥夺造成的危害难点: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

一.【知识预习与梳理】识记要点、领会概念是学好功课的前提哦!该出手时就出手吧!1.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的和往来。人类需要,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生活。2.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的孤独和精神的寂寞,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和精神健康,甚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3.“人 ”字的结构:“撇”代表我们自身,“捺”代表他人,那么,没有他人的支持,我们自己也无法自立于社会。“人字的结构就是。

4.人的安全需要、爱的需要以及的需要等只能通过准入来实现。

二.【合作交流与探究】举一反

三、启发灵感是学好功课的升华哦!我想:你是最棒的!1.人际交往的含义是什么?

2.交往对人有什么重要性?

3.对人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它们都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4.人的交往被剥夺的不良后果?

三、【课堂检测与巩固】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是学好功课的良好方法哦!相信你行你就行!

【典题1】《佛经》中说:“一个好朋友,当看到对方的错误时,会真诚的指出,当朋友遇到好事时,会真心地感到高兴,当朋友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守在朋友的身边,鼓励他,支持他。”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生活,没有他人的支持,我们自己也无法自立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说明了()A.交往的重要性B.学习的重要性C.发展的重要性D.生存的重要性

【典题2】“人”字的结构形象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A.服从关系B.依赖关系C.反对关系D.拒绝关系

【典题3】“我可以划船不用浆,可以扬帆没有风向,但是朋友啊!当你离我远去。我却不能不感伤。”《朋友》这首歌词说明了()

A.生活中有了朋友,就不会有困难B.朋友的帮助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本原因C.交往是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D.朋友只在你难过或开心时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典题4】 鲁滨逊流落荒岛的事例说明()

A.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B.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往C.人离不开交往D.人需要世外桃源

【典题5】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感到了()

A.孤独和寂寞B.高兴和幸福C.放松和平静D.前所未有的幸福

【典题6】人”字结构就是()

A.相互抵消 B.相互支撑 C.相互矛盾 D.相互理解

【典题7】深夜一个人在林间小路行走会感到()A.恐慌B.着急C.好笑D.无所谓

四.【我的疑问或收获】说说疑问、谈谈收获是学习效率的提高哦!我猜你是一定不会忘记补上这一笔的吧!

五、【知识链接与补充】延伸课外、博览群书,能够加深巩固课内知识哦!你读读看,定能有所收获的耶!

篇4: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教案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篇5:第九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

【教材来源】

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教材分析 《守护生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材分析】

(一)课标依据

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的主题围绕“成长中的我”展开,本框“守护生命”属于“成长中的我”的相关部分,体现着课程标准中“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相关内容。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第一框,包含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两个层面。本课意在培养学生提高健康的意识,掌握自救自护基本常识,知道守护生命还要养护精神。【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还停留于身体层面的浅认识中,他们对于如何爱护身体、如何养护精神还没有形成意识。本课引领学生认识到要珍爱生命,就要学会爱护身体,养护精神,并且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知道养护精神,守护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可贵,树立守护生命的责任意识,增强安全意识。养成关心身体状况的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以及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能力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守护生命包括爱护身体、关注心理健康和养护精神三个方面;理解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理解关心身体和心理状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理解精神富足,养护精神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守护生命要做的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阅读教材和探究与分享,理解关心身体和心理状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

2通过讨论,学会如何守护生命和养护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一:

小文喜欢打篮球,中午为了多打会篮球,他经常不吃午饭。

小莉特别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她认为那时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问题:对于这两位同学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中常见的坏习惯,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总结:生活的细节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克服那种认为一些小的坏习惯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的错误思想,改正自己一些不良习惯。

教师介绍:列举教材第101页“相关链接”,介绍健康的生活习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除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还应这样爱护自己的身体。

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如被关爱、被接纳、被尊重、渴望自由等,当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有些人容易出现一些过激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爱护身体,我们要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当遇到灾害和灾难发生时,我们要会自救自护。

活动:求生知识大比拼

1.去看演唱会,突然人群骚动起来,一拨一拨的人潮涌着你向前,你以什么样的姿势随人群撤离……

A.两手抱肩

B.两手伸直推着前面的人

C.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后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太阳穴。

2.遇有雷电,头发竖立时…… A.立即蹲下,双脚并拢

B.打手机求助

C.用手按住头发

3.出现车祸,你被关在密闭的车里,你如何破窗而出?

选择A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情境二:

小白、小岳经常比谁的鞋是新款,谁的鞋是限量版,因为谁穿了新鞋引起同学关注,另外一个还非常生气,甚至在家还用威胁的语言让家长必须买新款鞋。

问题:请你评析一下这两个同学的行为?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中常见的坏习惯,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情境三:故事分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养护精神的重要性。引领学生理解养护精神离不开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活动:教师列举养护精神的方法: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诵读经典、学习茶道等。

教师总结: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史诗。养护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它的滋养下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

问题:如何养护精神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守护精神家园,不能丟失优秀的民族文化。

五、板书设计

六、巩固练习

一天的生活里,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 吃饭、睡觉、上课、活动……这些在你的一天里各占多大的比例? 请完成你的“生活花瓣”图。

1.在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方面,你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和改进?

上一篇:我是风筝,父亲是线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1100字下一篇:月考每科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