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2024-04-27

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精选13篇)

篇1: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也许正在筹备大四的毕业论文,也许正奔走在各个求职现场,又或许你有一份不错的实习工作,正在办公室里享受着舒适的空调和氤氲的咖啡……

同样是22岁,唐山市丰润区的张天伟却拥有了不同的人生,他早已通过蝗虫养殖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与之前小编采写的其他农村创业者不一样,张天伟并非大学毕业。中专钳工毕业的他凭着对新事物的好奇、执着的求知精神以及骨子里不服输的干劲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我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养蝗虫时,张天伟显得十分淡然,他表示只是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了蝗虫养殖的新闻片段便有了最初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一开始就遭到了家人反对!

家人的反对不难理解。蝗虫嘛,农村里常见的蚂蚱——田间里的害虫,养它来做什么?农村里玉米抽苗时这小玩意弄不弄不死谁还会想着要养它?!

可张天伟并不这么想,会上网的他早已了解到养殖蝗虫的商机。蝗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餐桌上,蚂蚱卖到好几十元一盘,已有部分人通过养殖蝗虫发家致富,但蝗虫作为特种养殖,还是很少一部分人接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拿定养殖蝗虫的主意后,张天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从哪里着手呢?怎么养?养了卖给谁?技术难题如何解决?

面对着无数疑问,张天伟并没有放弃,他不懂,那就利用网络慢慢的学习逐步的了解,向有经验的蝗虫养殖人讨教经验,后来又打听到,一位远房的亲戚也在搞蝗虫养殖。看着张天伟执着的态度,再加上亲戚的养殖经验,家人最终同意了张天伟的蝗虫养殖项目。

有了家人的支持,就有了强有力的后盾。第一年,张天伟投入8万多元,从搭建大棚搞养殖开始,购买种苗、喂食、病虫害防御等等所有的事情都是张天伟亲力亲为,这其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虽然亲戚传授了一些养殖经验,自己也在网上不断的学习,但是学到的技术永远赶不上突发事件,有一次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蝗虫大面积死亡,死亡后的蚂蚱一盆一盆的往外倒,十分揪心,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时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后来才知道是阴雨天气导致食物发霉,进而导致蚂蚱中毒死亡。“张天伟说道。

还有一次是春天当时刚引入幼苗不久,刮大风,把大棚的塑料掀掉了,棚也吹得东倒西歪,损失惨重。

在经验方面,张天伟总结:”第一年全靠自己慢慢观察、学习的,有时候在30多度高温的大棚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经常满头大汗,甚至中暑。“

但就是在这样不断磨练且坚持不懈的过程中,张天伟一年比一年顺畅。第一年张天伟虽然没有迎来丰收,但依然收入了5万元,第二年8万元左右,且利润一年比一年更高。

2015年,已是张天伟养殖蝗虫的第4年,创业第4年里,不论是规模、技术还是经验等方面,张天伟已算是大半个行家了。今年的养殖面积多大20多亩,养殖大棚30个,实现了总销售额16万多元。

(正准备销往京津冀、山东地区的成品蚂蚱)

对于今年的销售业绩,张天伟感到满意但并不满足,他告诉小编:“蝗虫养殖第一年投入比较多,投入大概8万元,搭建大棚和购买种苗,以后的投入会相对少一些,今年除去成本外,大概盈利10来万元,对于只有大半年的养殖期来讲总体还不错。”

在唐山,蝗虫的养殖期最多只有8个月,每年从3月开始10月结束,每2月出1茬。售卖分为种苗和成品两种,种苗主要是小蚂蚱或是蚂蚱卵,能卖到200元/斤,成品的批发价在8-15元/斤,零售价在25-30元/斤左右,张天伟的成品蝗虫主要销往京津冀以及山东地区。

对于未来,张天伟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一是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做好特种养殖带头示范作用;二是希望能成立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为村民们提供种苗、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帮助销售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实现致富梦。

★ 创业成功必看的经典小故事

★ 白手起家创业成功故事

★ 成功餐饮企业创业故事

★ 成功商人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小故事精选

★ 金融必看的励志小故事

★ 另类女生成功创业故事

★ 机缘巧合创业成功的故事

★ 另类女生成功创业故事

★ 青年的创业成功故事

篇2: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马化腾,1971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有传闻称,马化腾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是来自股市。他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这为他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第一次网络泡沫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腾讯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曾险些把开发出的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深圳电信数据局,但终因价格原因告吹,无奈之下,只好咬牙坚持下去。6月16日,马化腾带领腾讯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篇3: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你也许什么都没有, 但你必须拥有忠诚

20世纪80年代初, 拥有1.5万多名员工的日本十大纺织公司之一的钟纺纺织公司的董事长伊藤先生, 是从小职员被前任武藤董事长一手提拔起来的。

钟纺公司曾经有许多分公司, 其中有一家分公司曾做得非常不理想, 年年亏损。武藤董事长便打算让其停止生产, 同时把员工们也一并遣散。

得知这个消息, 员工们开始无心工作了, 连对董事长的态度也变得十分无礼。这时候, 只有伊藤一个人始终在岑寂的办公室里日夜不停地工作, 整理及处理公司收尾工作, 甚至比以前更有劲头, 更负责任。伊藤这种忠诚无私的品质与气节使武藤先生大为感动, 从心底里看重这位年轻人。

于是, 武藤先生请伊藤到钟纺公司当他的秘书, 并且对他十分器重。由于伊藤的表现非常突出, 3年后他当上了常务董事。几年后, 武藤就将这家日本有名的大公司交给伊藤来管理了。

在自传中, 年轻有为的伊藤董事长深情地回忆道:“自己服务的公司濒临倒闭之时, 就是你留下来发挥潜力的最好机会。如果没有关闭那个亏损单位的机会, 也许, 我一辈子都是个小职员呢!”

感悟:每个人最值得别人留恋的, 就是对别人的忠诚。你也许什么都没有, 但你必须拥有忠诚。忠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做人境界。忠诚, 让人铭记一份真情, 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有好的态度, 才会有好的结果

有三个人在盖房子, 每人盖一间房。

第一个人边盖边骂:“妈的, 老子累得满头大汗却让别人来住, 我凭什么认真?”于是胡乱地盖, 把乱糟糟的牢骚也砌了进去, 硬是把房子盖成了一间危房。

第二个人默默地干着, 心想:“我拿了人家的工钱, 理应好好地干。”于是认真地干, 砌墙的时候, 也把自己的责任心小心翼翼地砌了进去, 那间房盖得挺结实。

第三个人的心情极像一首明亮的诗, 他一边挥汗如雨地砌着墙, 一边想:“等这里住上了人, 房前种了花草, 屋后一片绿荫, 那该多美!”于是越干越有劲, 那间房不仅盖得无比结实, 而且盖得美不胜收——他把自己金灿灿的幸福感全砌进去了。

至于结果——才过了三年, 第一间房就被列为“危房”, 拆了。第二间房挺结实, 住在里头的人也挺安全。再看第三间房, 屋后结满了金灿灿的果实, 屋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笑声, 高墙上还爬满了美丽的花枝, 远远地看, 就像一个笼罩在花丛中的美丽的童话。

再打听, 才知道, 第一个人未老先衰, 早就什么也干不动了。第二个人则身子骨硬朗, 仍然干着老本行。第三个人呢?因为深刻理解创造的意义, 早已成为名扬天下的建筑大师了!

感悟:这三个盖房子的人就是对工作抱着三种态度的人, 敷衍或消极地对待工作, 成绩永远不可能出色;只有在工作中注入自己的喜爱和快乐, 事情才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手上的小事情做到完美的境界

在荷兰, 有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 来到了一个小镇, 找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 没有再换过工作。

刚开始,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 他又太年轻, 需要打发时间。于是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 他磨呀磨, 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地专注和细致, 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 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 比别人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 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界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 他声名大噪,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 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 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 就是科学史上大名鼎鼎、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 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 用尽毕生的心血, 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 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 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篇4: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送肥到田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农业,绿色农业,大力提倡生态、无公害种植。因此,将城里大量的人粪尿送到农村田间,必将大受农民欢迎。经营者不仅可在需肥的农民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用,还可在城里的某些单位或用户那里获得一笔粪便清理费。真可谓一举多得。

农资专卖店

在农村做农资生意肯定有钱赚,在人口较多的村子或乡镇所在地,租一家沿街门店,开办一家农资专卖店,出售种子、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投资约需一万元左右,由于商品是农民生产中必须之品,使用数量较大,是个很好的投资项目。如自己资金不够,可考虑和县城或省城大店联营,获取专卖的利润。

自然肥产业

自然肥是农家有机肥的统称,自然肥除了提高质量外,还要针对市场需求“绿色化”,这是市场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自然肥产业也是城市垃圾的最终归宿,自然肥生产完全可以人工化、工厂化、产业化。

书店

现在的农村大都搞多种经营。农民也广寻致富门路。通俗易懂的农村科技致富书籍能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及相关知识,越来越受农民朋友们的欢迎。倘若能够因地制宜地提供一些适合实用的科技书刊供农民选购或租借,一定会有可观的收入。

开通蔬菜专车

开通连接菜园和市场的蔬菜专车,既能解决菜农卖菜的劳动强度,又能使菜园和市场供需紧密结合。若铺以开通传呼送菜,更能满足主妇们烹饪时对营养和美味的需求。

开办屠宰场和冷冻库

从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来看,养猪的农户比较多,而针对这个行业,猪肉市场价格并不是很稳定的,首要面对的问题:养猪的成本以及市场行情是否理想,当养到要出栏的时候,如果市场情况并不理想,而又苦于养猪的劳累以及养殖中需要大量的饲料成本,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出栏了,从而就造成了养猪回报率低、劳动得不偿失。如果在农村开办一家屠宰场和冷冻库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当市场行情不好时就可以把猪进行屠宰冷冻,当市场行情转好的时候再投入市场。充分发挥有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而又有高效益的回报,这就降低了农村养猪的市场风险,所以在农村开办屠宰场和冷冻库是很有潜力的。

照相

现在农村中需照相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农村还缺少照相馆,尤其是老弱病残者,照相就更难。专门下乡照相,上门服务,不失为一条较好的生财之路。

家具调剂

在农村做二手家具商机不错,城市中有不少人将那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旧家具,以低价卖掉,重新购买新家具。而这些旧家具,在某些乡村却很抢手,投资者不妨把在城里收购的旧家具运到那些地方出售,生意必将十分红火。

流动修理

农村的VCD、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各种农机具都有一定的拥有量。但如果这些东西坏了,往往要跑很远的路送到修理部去修理,对农民朋友来说,实在不方便。若办一个流动修理部,开一部小型人货两用车,带上一些维修工具和零部件上门服务,一定会大受欢迎。

物品互换商店

城市居民淘汰的家用物品,卖给旧货贩子太便宜,放在家里又占地方;农民对二手货有热情,从旧货贩子手中买又太贵。开设物品互换商店,能使城里人和农村人都得到实惠。

乡镇开设中药店

城市人嫌麻烦而远离中药,农村中药市场却大有潜力可挖,乡镇现有中药店远不能满足需求,往往一个镇上都有一家中药铺。创业者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开办中药店。

篇5:创业成功人士的小故事

马云,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2岁时,马云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开始感兴趣。13岁起,马云骑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小时候喜欢打架,因为打架记过太多,马云曾被迫转学到杭州八中。之后参加中考,马云考了两年才考上一所极其普通的高中,其中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首次落榜,数学只得了1分。马云充满了挫败感,之后他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云又瘦又矮,长相不好。后来马云做过秘书、搬运工人,再后来,不得不通过父亲的关系,蹬三轮送书。1983年,马云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数学提高到了19分。1984年,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在经历多种身份转换之后,,马云与其团队在杭州凑了50万元创业,对外推出阿里巴巴网站。

篇6:3个成功创业者的小故事

可是在21世纪初,整个公司却陷入了瓶颈,公司的发展停滞不前,而他和当初一起创业的伙伴也陷入了迷茫之中。一天他来到了广济寺,广济寺是他最常来的地方,当工作或者生活有什么不顺心的时候,他都会到广济寺去散散心,因此广济寺的住持和他是很好的朋友。

他在广济寺又碰到了住持,住持看他满腹心事,于是和他攀谈了起来。他和住持一向交情甚好,于是他一五一十把自己的困境告诉了住持:现在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靠自己的经验来管理了,而是信息化管理。可是自己擅长的却是过去那种依靠自己经验管理的模式……

住持静静地听完了他的话,然后对他说道:“你说的这些我不懂,可是有一个故事讲给你听,也许对你有所帮助。”住持从禅房里端出了两杯茶,然后开始讲故事。

住持喝了一口茶开始讲了:“从前在一个小镇有一个木匠,他的木工做得最好,因此他家的家具是整个小镇上最漂亮的,小镇上大部分人家的家具都是他打的。每次当家具有损坏的时候,他总是很快就能修好。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是夸奖他心灵手巧,可是时间长了,人们再也不夸奖他了。而是告诉他他的家具已经落伍了,可是他却不信,他以为是人们骗他。可是在几年后,当他偶然去别人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家的家具真的已经是整个小镇上最落伍的家具了。”

住持顿了顿接着说道:“你知道为什么他的家具是最落伍的家具吗?”他摇了摇头。住持说道:“因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家具是做得最好的,因为他是小镇上最好的木匠。可是小镇上已经不流行他做的家具了,再加上十多年了,他总是对家具修修补补,所以他的家具已经是小镇上最难看的家具了。”

他看着住持,不明白住持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给自己。住持笑着对他说道:“你是不是那个木匠?”他恍然大悟,是呀,自己现在的处境与那个木匠又有什么区别,都以为自己拥有一身的本领,可是不知道这身本领已过时,自己最擅长的却成了阻碍自己继续前进的障碍。

篇7:农村创业成功的故事

这位昔日的武警“兵哥哥” 眷恋故土,放弃利润丰厚的药材生意,重返家乡承包300亩撂荒地,成了地地道道与土为伴的“庄稼汉”,“土里刨金”险些让70万元投资血本无归,创业过程一波三折,“西凤脐橙”实现了他的农村创业梦。

选错种植项目

前期投资险些“打水漂”

今年35岁的庞胜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凤和乡荣坪村村民,19岁时,他就离开父母,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于2004年冬季退役,便前往沿海务工。

他曾当过武警、做过保安、干过电工,也从事过药材生意……通过7年的努力,他带着70多万现金和对故土的热情又回到家乡,打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我做保安时,有位老板很赏识我,教我做药材生意。”庞胜说,24年自己只身一人来到广州,靠着在部队练就的本领和自己的诚实,赢得老板的信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积攒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庞胜清晰地记得,刚刚做药材生意,有时一天要辗转很多地方,选购、运输、上架、销售,常常累得腿脚发软,回家倒头就睡。起初是做成品药材,慢慢地做半成品或者原料加工,为了节约成本、多挣钱、保证品质,凡是自己能够做下来的,庞胜总是尽心尽力去做,哪怕是药材开片、晾晒烘干都亲力亲为。

“很少有人种地,好多庄稼地都长满了杂草,便决定回来种地。”庞胜说,2011年春节回家,看到农村土地撂荒越来越多,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没有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与人合伙承包了村里300亩撂荒地,搞起了种植农业。

“刚开始不知道种啥子好。”庞胜说,很多年都没有种过庄稼,不知道种什么才能赚钱,凭着做药材生意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块主要种植了黄精、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也种有萝卜等常规作物。“搞起多种经营,萝卜产值用来支付开支,药材产值就是纯利润。”他说,首次投入在土地租金、购置农资、人工等的资金近30万元。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庞胜正做着成功的美梦时,无情的现实无疑给了他“当头闷棍”,将他的梦想撕得粉碎。

回忆起创业初期,庞胜已经掩饰不住内心的痛苦,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用哽咽的声音说:“万万没有想到连翘居然不挂果,金银花苗几乎全部枯死,眼看能卖钱的萝卜,到成熟时却被人偷得没剩几个。”

故土情深的庞胜,本想在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这下可麻烦了,原本不支持的家人强烈要求他放弃,就连合伙人也要求撤资,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不善言辞的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了整整一个月。之后,他仍然没有放弃,一个人奔忙在300亩庄稼地里,除草、松土、施肥……

“看着他那么辛苦和坚持,我只好支持他。”庞胜的妻子马伶俐说,期初她并不不支持庞胜种地,就一个人在外打工,听说庞胜创业失败,打过多次电话,庞胜却未接听,担心他出事,马伶俐专程回来看他,在庄稼地里看到庞胜又黑又瘦,双手结茧,夫妻俩空旷的山谷里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得到家人的支持,庞胜干的更起劲,在这5年期间先后投资近70万元,前期药材、常规农作物等项目相继失败,唯有西凤脐橙给他带来了希望。

300亩西凤脐橙

孕育致富的希望

一排排整齐的脐橙树郁郁葱葱,叶下金灿灿脐橙丰硕诱人,十来位工人正在在树下忙着摘果、挑选、装箱……日前,记者来到庞胜的西凤脐橙基地,看到一派丰收的景象,庞胜通过种植西凤脐橙,将一片杂草荒山变成了增收的“聚宝盆”。

“是脐橙让我找回来了种地的信心,不然,我怎么面对支持我的家人。”庞胜有些庆幸地说,2012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他已打算放弃农村创业,重操药材生意的老本行,就在临行前他想再在300亩土地走走看看,“一棵棵脐橙小苗给我了希望。”庞胜清楚的记得,小脐橙苗几乎被周围的杂草遮住,但叶片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还有几棵脐橙已经开始挂果,加之有了家人的支持,庞胜说,“谁的人生没有点挫折,大不了从头干起。”

从2012年起,庞胜和母亲起早贪黑,到乱石堆里开山劈石、垒石挖坑,原本的帅小伙,也变得又黑又瘦,双手开满口子,还带着血丝。严冬里天寒地冻也不顾。为方便干活,他在山上搭了几个窝棚,困了就钻进去休息。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差点揭不开锅,连电费都交不起。然而,他和母亲一刀一锄地清理干净了300亩的荆棘茅草,选定了西凤脐橙种植项目,将原有的脐橙大树改良嫁接,挖成1.5万多个标准树窝,购进西凤脐橙幼苗,一窝窝栽上。

刚开始种植脐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庞胜以前没有专门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既无技术也无经验,对于一个脐橙种植的“门外汉”来说,真是举步维艰,但他没有畏惧,而是一心扑在果园里,向当地有经验的种植户学习除草、施肥、整枝、防病打药。白天在果园里劳动,晚上闲时就学习种果技术,县里举办的果业技术培训班,他一期也没落下,而且密密麻麻做满了笔记。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保花保果,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经过他的认真学习,已熟练掌握,

由于脐橙种植的辛苦,前几天,他发现以前的衣服也“长大”了,才知道自己又瘦了一圈。他说,即便是再苦点、再累点,只要付出的劳动和艰辛能得到回报,心里就会有说不出的喜悦。而且,生产出的脐橙果实匀称,外观漂亮,相信一定能得到客户的青睐。

“今年有5000株挂果了,产量有15万斤,终于有了效益。”庞胜开心地说,明年就可以全面挂果,有部分脐橙也进入盛产期,产量会逐年增加,“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将会还请所有债务,另有结余。”

通过这5年的摸索,他根据地块将在300亩脐橙树搞起了林下经济,在脐橙树下套种半夏、黄精等中药材。“这些中药材可以减少脐橙的病虫害,节省人工除草、施药等成本,提高土地产值。”庞胜说,这次的套种,他已经试种过,效果很明显,每亩套种半夏将增加5000元,每亩套种黄精将增加10000元,这样既提高脐橙的质量,又减少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脐橙”网销受青睐

40万元揣进腰包

随着300亩西凤脐橙的相继挂果,庞胜对脐橙的销售已在积极想办法,除了散客或批发商到园子里现场采摘外,他还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网络直销。

“庞总,预付的1万元,已经转到你账户,请查收。”“庞总,我前天要得500箱西凤脐橙什么时候可以到?”……庞胜的手机不断地收到客商信息。

“通过网络已有5家团购,6家批发商下单、付款了。”庞胜对今年的脐橙销售很有信心,他说,现在已60多单在电商平台完成交易,交易金额12万余元。“对于网上的大客户,都是主动发样品过去,客户品尝才下单的。”

据庞胜介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讲快捷,随之而来的西凤脐橙“电商销售”也是越来越火。要想在进入电商平台销售,就需要注册网店,做好自己的宣传,做到图文并茂。“新鲜脐橙,香甜可口,入口化渣,各位朋友,欢迎品尝!”说着,他掏出手机,将发在朋友圈的宣传内容展示出来。他说,网络销售营销策划主要由妻子马伶俐负责,庞胜主要负责按质按量发货,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网店等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进行销售。“这个快得很,只要品质得到保证,销路不存在问题。”庞胜高兴地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庞胜看来,随着礼品经济的萎缩,加之西凤脐橙产量逐年增加,如果不拓展新的市场,西凤脐橙将会产生滞销的可能。

电商平台开启了远距离的销售窗口,让外地消费者享受产地价格,有更多的客户愿意借助电商平台进行网上下单购买。“真没想到在网上卖水果会这么火。”庞胜说,他把西凤脐橙价位定在每公斤8元左右,这是吸引消费者的价格因素,例外一个因素是,消费者能和他直接沟通交流,让消费者感觉到购买的是正宗西凤脐橙,吃得放心。

“我们的脐橙已经卖出过半,今年的产值将超过40万元。”据庞胜介绍,通过电商平台的应用,采取线上加线下的互动模式,来自网络销售预计将突破30万元。庞胜透露又有客商打来电话,预定10吨西凤脐橙,他表示,将这一订单帮助相邻的种植户进行销售。

★ 农村创业成功故事3个

★ 农村创业励志故事

★ 浙江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

★ 90后小伙成功创业的故事

★ 90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大学生创业故事

篇8:农村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50岁学英语,60岁学电脑,73岁二次创业,77岁还在路上……

黄戊朴在创业前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毕业于上海产业大学,是共产党培育的第一批红色大学生,工作后响应毛主席号召“积极投身到大三线经济建设当中”,在四川的落后地区生活了20年。改革开放以后,他又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合资企业长飞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假如不是黄老醉心于科学研究,他做上长飞的一把手也不成问题。”回忆起黄戊朴在长飞的日子,20年前的老部下,现在的合伙人李涌说。

1995年60岁的黄戊朴从长飞退休,退休的他并没有选择像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忙碌了一辈子,忽然闲下来让黄戊朴无所适从,“本以为退休后自由了,可没想到后来自己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黄戊朴口中的紧箍咒便是他对创新的追求。他的一生都在和自己较劲,不理会世俗的眼光。

固然退休了,可他仍然心系工作了几十年的长飞。为了给公司做一个网站,黄戊朴从60岁开始自学电脑,当时CPU还是586,一台电脑要两万多,61岁时他开始接触互联网,从市场上买了个美国软件就开始自己研究,长飞公司的第一个网站就出自黄戊朴之手。为了把公司生产光导纤维的工艺教材做成动态的,他就自学Flash,到最后他的水平已经可以将玻璃纤维拉成丝的过程演示得像真的一样。

黄戊朴说:“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时,就不会觉得累。”由于要跟康宁等很多国外的光纤公司谈判,黄戊朴从50岁开始自学英语,那时候他天天早晨听VoiceofAustralia(澳大利亚之声),到了单位在房间里还要跟自己讲2个小时,有很多同事不理解说:“傻子,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学英语干什么。”但是他绝不理会。

那时的黄戊朴坐公交时也想着构思英语句子,天天学14个小时,谈判时尽量讲话,等到跟荷兰和日本合作的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就可以写文章了。基本上是第一年学会看文件;第二年能说话;第三年给武汉的一些设计师们当翻译。“当时就想着长飞需要跟国外合作,所以英语学起来就特别快。”黄戊朴说。

2000年的时候,黄戊朴曾去深圳创业,那一次他差点成功,当时他受邀和一个长飞光纤光缆厂的美国客户去深圳,用微波等离子技术做二氧化硅,这是来自于长飞的技术灵感。这个项目很好,科技含量也很高,但是遇上了互联网泡沫,股市一落千丈,由于资金不足项目最后夭折。闲不住的黄戊朴回到武汉后不但没有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而退缩,反而搞出了更大的动作。

那时候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更是出现了很多震动世界的研究成果,这让通讯专业出身的黄戊朴心惊不已,于是60多岁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从零开始自学新能源知识,并创造出一项可用于量产的专利技术。黄戊朴50岁时自学的英语再次派上了用场,他通过浏览国外的技术类网站,下载麻省理工等大学的新能源研究报告,利用几年的时间进行了一次跨领域的知识长征。“我扫描了全世界的新能源技术,发现自己手头上的材料能启动的项目,就只有做节能减排装置。又想到中国庞大的汽车,发现即使有10个大厂同时做这种节能减排装置都不够用,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项目一定会成功。”

黄戊朴确定了创业方向便进入了艰苦的试验阶段,他用自己的积蓄买太阳能盘模子,在家里的阳台上做实验,模子转得很快,那一刻他更确定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第一次实验最后失败了,发生了强烈的爆炸,后来的实验越做越难,越做越复杂,投入也越多。这让本就积蓄未几的黄戊朴变得捉襟见肘。“我当时就想,只要有钱就做,没有就算了。但我会一直坚持,我总感觉节能减排需要我,研究这些东西又是一种乐趣,对我来说,这些就是生命里的一部分。”

李涌是在黄戊朴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的,用黄戊朴的话说他们两人是忘年交,一对“70后”。那时候黄戊朴的钱只够维持半年,而李涌对节能减排的项目一直很感爱好,他看到20年前的老领导黄戊朴的实验演示后立即便决定投资。

“他说我老骥伏枥,我说他慧眼识宝,我们在产业发展上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合作计划一拍即合。”谈到黄李二人的合作,黄戊朴满面东风,这次合作为黄戊朴的创新之路解决了后顾之忧,于是他便开始了在家中潜心研究这套节能减排装置,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的骨干技术员工,黄戊朴有着坚实的“闭门造车”基础,“在长飞的时候,国外的先进设备运到中国,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就能造出一套比原设备效率更高、本钱更低的新设备。”黄戊朴所要做的节能减排装置在国外同样存在技术原型,但是每套设备大概需要1万~1.5万美元,这样的价格在中国很难推广。

黄戊朴似乎面临着和他在长飞工作中一样的技术困难,那就是如何在保证功效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本钱。只不过这次的他没有了同事,没有了丰富的行业知识,而只有自己的一腔创业激情。项目的实验过程非常艰苦,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采集数据,检测自己组装的OEM核心部件。不管白入夜夜,一开就是一万公里,李涌有时深更半夜还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70多岁高龄的黄戊朴有时也跟上车,在上面坐三四个小时,查看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找规律和数据最佳值。

经过两年的实验,黄戊朴成功地研制出了同样功效的节能减排装置,它能使车辆的耗油量降低10%、尾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50%。并将美国1万~1.5万美元的设备价格压缩到了1万~1.5万元人民币,这是一次成功的中国式技术创新。2005年微氢集团创立,李涌任CEO,黄戊朴任CTO,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公司走得很顺利,节能减排装置也成功地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的技术成果鉴定。2010年公司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经过前期的投入,从研发产品到小批量生产,再转化成合格的产业产品一共经历了7年。目前,这项节能减排技术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也在申请过程当中。

“公交车市场集中度高,可以降低市场开发的难度。”李涌说。所以前几年微氢的产品主要针对公交,现在已经有了300台的装机量,武汉大街上有不少公交车装上了微氢的节能减排装置。今年6月,微氢拿到了国内某投资人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正在筹划建设新的厂房。公司员工从去年的4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70多人,专注领域也从公交市场转为了煤矿大型机械以及航运市场,“我们已经和中煤、中远等大型国有煤矿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产生1个多亿的节能量,预计微氢可实现年5000万元的利润。”李涌说。去年微氢还参加了《创业邦》传播举办的创新中国DemoChina的比赛,进入了总决赛并获得了创新之星第三名的好成绩,76岁的黄戊朴亲身上台先容项目,感动了在常的所有观众。

篇9: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故事

现代快报报道 1988年出生的何东,为了养家休学回家养鸭子,经过4年的拼搏,现在成了无锡地区最大的鸭子养殖个体户,赚下了百万资产。和同龄人比起来,何东略显“沧桑”,每天与鸭子打交道,这个“85后”小伙子连找对象的时间都没有。在何东看来,和当初的大学同学比起来,自己这几年在社会这所大学的历练,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为养家休学回家养鸭子

何东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先来到位于江阴临港新城申港街道申南村4000多平方米的鸭棚里,从四五万只鸭子里把健康出状况的鸭子挑出来治病,然后开始喂食。中午简单吃点午饭,下午再去鸭棚巡视,然后又是一阵忙碌地给鸭子们准备“晚餐”。

,何东的父亲因患胃癌入院治疗,当年底,手术后的何父开始自己创业,学起了养鸭子。从下半年到,何家靠养鸭赚了二三十万元。

20,何东考取了徐州师范大学。全家人没想到的是,在何东考上大学的第二年,因为鸭子价格回落、疫病的增加等不利因素,何家不但把此前所赚的几十万元都赔光了,还亏了不少钱,何父的身体再次出现状况。大一结束后,何东决定回家帮父亲撑起这个家。“大二新学期报到时,我向学校申请休学。”当听到儿子不念大学要回家养鸭子,何父立即赶到徐州阻止,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平时很听话的儿子这次却铁了心。知道拗不过儿子,何父突然一下子坦然了,只对儿子说了一句:既然决定了,就要好好干。

上手快85后成养鸭能手

让人欣慰的是,何东回家没几天就“赚了”自己养鸭生涯的第一桶金。“我从网上查到,从徐州买鸭饲料,即使加上运输费,每吨的价格也能便宜400多元。”何东告诉记者,这样每天降低饲料成本三四千元。现在,常州的一些养鸭大户也都陆续开始换用徐州的鸭饲料了。

回家后,何东潜心研究起养殖鸭子的方法。何东发现,父亲的传统养鸭方式只能让鸭子长大,遇到鸭子生病就一筹莫展。于是,何东自建一个养鸭群,拉了不少资深养鸭专业户进群讨论。平时也会在网上搜集各种和鸭子有关的病例,他还是一个全国鸭子养殖网的常客。现在,鸭子的常见病,何东都能自己帮它们医治。“去年,有2万多只鸭得了胰腺病,多亏儿子天天在鸭棚里照顾吃药,才将损失降到最低。”何父说。

现在,何家的养鸭场已经有60多亩地,鸭棚4000多平方米,这些硬件的投入就有两三百万。

“鸭司令”还想返校学习

养了4年的鸭,何东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目前养鸭子的创收风险也越来越大。何东说,他已经在考虑做别的创业项目。“养鸭,是为了挑起养家的担子,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积累第一桶金。”

对于儿子当初的选择和如今的成就,何父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对儿子的选择和未来一直很纠结,现在实践证明儿子当初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踏踏实实地在干,这几年也让他对儿子有了更深的认识。

何东说,今年他的那些大学同学就要毕业了,和他们相比,自己并不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可惜,因为在社会这所大学里,这几年他所学到的“财富”是同学们体会不到的。

篇10: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故事

大学生回农村养鸭创业

尹玉哲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在创建企业努力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他时刻不忘家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有感于寒门学子求学的艰辛,尹玉哲成功地帮助了当地近百人次的贫困生迈入大学校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企业感召力。

自主创业 彰显实力

尹玉哲毕业于莱阳农学院,毕业后他分配到了博兴县第一油棉厂工作,因工作表现出色,2001年被调入华康食品有限公司,他扎根基层一干就是10年。2007年,三十而立的尹玉哲,创业的念头愈发膨胀。2007年以前,因为业务关系尹玉哲经常回自己的家乡无棣县,也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当时樱桃谷鸭养殖在黄河以北相对空白,在无棣县更是缺少,但无棣的养鸡业发达,养殖环境好。2007年3月份 ,尹玉哲不顾父母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与其同学一行四人筹集30万元,成立了无棣县智诚鸭业有限公司,开始了漫长的创业之路。

一个好不容易从庄稼地里考上大学,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不错收入的大学生竟然回农村养鸭创业,在公司受苦受累的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说不干就不干了,村里人都认为尹玉哲就是没事找事,对于他的创业,大家都不看好。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业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资金的支持,尹玉哲也经受了这样的考验,由于公司成立初期资金受限,没有资金聘用人,他同时以工人的身份在鸭场工作,和普通工人穿着一样的工作服,清理鸭粪、喂鸭、捡蛋……工人干什么活他也干什么活。没有地方住,他就住在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室的门后面始终放着一个折叠床,到了晚上把折叠床拿出来,办公室就变成了宿舍。

由于没钱,在养殖大棚上也只能采取边建设边养殖的方法,首先建设了4个低标准养鸭大棚。6月份,公司购进了第一批4700只鸭苗,随后经过向好友借资,每隔二个月购进4700只种苗,连购6批,价值60万元。2008年初,6批种鸭苗陆续出现效益,半年后,公司纯收入达到80万元。在尹玉哲的人生中,这是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虽然辛苦但他感到特别满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发展过程 艰难重重

篇11:80后小伙农村养鸡创业成功故事

不过很有经济头脑的小阮,不想就此默默度过一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在东盟推动广西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他放弃优越丰厚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自主创业。

一次他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红火的养殖业打动了他的心,于是便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阮唯峰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留在大城市工作能够过着安稳的日子。但是现在乡村经济逐渐繁荣,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创业的大舞台,在家创业优势更明显。打工不能打一辈子,生活就是奋斗,人生不应该平淡地度过,要在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月,他回到公正村老家谋划自己的创业之路,在家乡创业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充满阳光、不屈不挠的心。

回到公正村后,阮唯峰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林下养鸡实用技术培训。 年3月,他就和凤翔公司签订了养鸡协议,成为凤翔公司合作养殖户之一。他自筹资金近10万元,在自家30亩松林地建设共计1200平方米的鸡舍,养殖成活率达99.5%。

篇12:五个寓言故事诠释成功创业

1、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3、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4、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

篇13:事业成功的小故事

在鸭子村,石本文是一个传奇。

他右半部分身体完全不管用,站立时体型会扭曲成近似于“C”形,让人担心他会重心不稳摔倒。

但这个41岁的男人没有摔倒。

借助拐杖和左腿,他顽强地往返于自己的养殖基地和门店,管理着小小的“农业王国”:387头猪、年产20吨鱼的两个鱼塘、占地17.6亩的25个蔬菜大棚、散养在山林里的大量鸡鸭……

这个一级伤残者甚至指挥着13名工人和自己一起追寻梦想。

健全人也很难像他这样昼夜颠倒着劳累:每天凌晨2时,他驾驶着花1.86万元订做的三轮车,左手控制油门和离合,靠左脚控制刹车,从城市的门店返回村里的基地,将猪运送到屠宰场,再将猪肉送到门店,天亮后指挥销售,下午睡觉,如此循环。

车祸

1973年,石本文出生于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鸭子村。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父母拿不出6.5元/年的学费和2分/顿的饭钱,于是,在鸭子村小念到四年级时,他辍学了。

他打过零工、学过石匠,也曾贩卖过生猪,成为村里做生意的探路者。刚领到身份证时,打工潮汹涌而来,他和表哥袁大志一道去海南淘金。“师傅”卷款“跑路”后,“带班”的他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打工挣钱兑付了工人的工资。

石本文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广东省陆河县搭建护栏和工棚。吃苦耐劳的他获得了老板的认可和信任,成为工地管理者。

此刻,他春风得意:有帅气的外形,有月薪1200元的高收入,有热恋中的女友。

8月25日,厄运不期而至。

当天,他和老板的妻弟小曾一起,骑摩托车从南宁去柳州办业务,路上和一辆大货车相撞。驾车的小曾当场死亡,戴着头盔坐在后座的石本文被摔出10多米,颈部折断。

此后的两个多月,时年23岁的石本文一直在生死边缘挣扎。

“我们赶到医院时,他谁都不认识,对我说,‘你是蒋介石,快出去!’”石本文现年79岁的父亲石大全抹着眼泪回忆说,“当时心都碎了,我一个农民哪见过这个……”

代表家庭去处理此事的石本文的大姐夫张明安回忆说:“在医院,他一直发着高烧,说胡话,不认识人。”

几个人在医院呆了几天,束手无策地回到老家。几天后,张明安等人接到消息说,石本文死了,要他们去“处理后事”。

他们当即赶到柳州,却发现石本文仍在医院。“当时,有人对我说,石本文已被宣告死亡,送到殡仪馆准备火化,却被人发现还有点呼吸,侥幸捡回一条命。”张回忆说。

惨烈的车祸让石本文成为一级伤残——这是最高的伤残等级,意味着“最重的劳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意识消失,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病情稍微稳定后,家人决定将他带回老家治疗。他们需要务农以维持生计,无法服侍长时间昏迷、在病床上一动不能动的病人。

最初的一年,石本文只能睡在床上。石大全回忆:“当时,我们上午出门干农活前,把他搬成靠右睡,他就靠右睡一个上午;中午回来,把他翻成左边睡,他就靠左睡一个下午。”

那个春节后,绝望的妻子提出离婚。

创业

此后,石本文以惊人的生命力,渐渐好转起来。

亲人发明了电视机的“拉式开关”,他用唯一能动的左手拉线,电视就开了,再一拉则能关闭电视——他有了和外界联系的桥梁。

,石本文再次去西南医院,手术成功后病情大有好转。

60多岁的父母下田务农前,把他抬到地边晒太阳,阳光让他的脸上开始有了一抹红色。随后,父母为他当“拐杖”,一左一右扶着他,慢慢挪动。几个月的练习让他能靠拐杖和左脚挪上几步。即便如此,他右半部分的肢体依旧没有任何反应。

“难道就这样由父母养着,一直到死?”端午节后,已能“龟速”移动的石本文开始想“折腾”一下,用打工的积蓄去开一家商店。

家人在出村的米字型路口修了两间房:一间开小商店,另一间开小茶馆,村民可以打打麻将。他每天有二三十元的收入,“废人”基本能自食其力了。

中午不愿回家的村民会一边打牌,一边吃方便面或廉价的午餐,吃剩的就倒在潲水桶里。

“能不能用这些潲水就近喂猪?”石本文有些兴奋,“这是不是一个商机?”

想干就干,他让父母买来一头母猪,在厕所旁养——他就睡在这头320元的猪的旁边。

打牌的村民经常会搭个手,亲人也时常来帮忙。但是,因为残疾太重,石本文为创业梦想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幸运的是,当年,母猪生了8只崽儿。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喂猪赚了好几千元,这让他看到了人生的新方向。“终于能自食其力了。喂猪就必须走路,也是一个锻炼,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所以,为了养病,我也要坚持养猪。”

守候

,看到前景的石本文干脆关了商店,向残联申请了1万元贷款,建起了养猪场,一门心思养猪。那时,他已经有了6头母猪。

他一步一蹒跚地经营着猪场,请一名哑巴当帮手,事业渐有起色。

,一场席卷涪陵乃至重庆的猪瘟——蓝耳病,让石本文的189头商品猪锐减至40多头,他所有的投入几乎都打了水漂,包括3个姐姐的6万元借款、1万元银行贷款、此前打工和经商后的全部积蓄。

祸不单行,因对抗猪瘟而连续劳累的母亲也突然撒手人寰。

“就当这几年没做事,我还在病床上躺着。”历经人生大起大落的石本文并未被困难压倒,更小心地照料存活下来的猪。

很快,市场行情见涨,小猪崽儿的售价高达16元/斤。13头母猪让他过上了几年好光景。

可是,因为垂涎高价格,人们纷纷养母猪,,价格急转直下,石本文又陷入亏损。

就在石本文苦苦坚持的时候,20,重庆在全国率先整体推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乘此东风,4月,他成立了“盘拾水产养殖场”,成为“微型企业示范户”。

在养殖行业浸润多年的石本文掌握了技术,也有了些管理和运营能力。他认为,从事农业养殖应有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产销链条,否则,行情好时,贩子赚了大头;行情差时,小型养殖户承担了最后的风险。

可是,钱从哪来?一筹莫展之际,团涪陵区委举办“微企创业达人秀”活动的消息传来。石本文的事迹让评委们落泪了,为他打了满分。获奖的他得到两万元扶持资金。

更多的利好消息传来。重庆组建了由团市委主管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推出了“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

,团涪陵区委推进“青锋计划”时,想到了石本文,主动联系他。对于正急于扩大养殖规模却苦于资金压力的石本文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

他的创业项目被纳入首批评审并通过,获得了17万元的资金和创业导师“一对一”帮扶。

此后,他还向银行贷款80万元,逐步成长为镇上的种养殖大户,还在村里发起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而今,石本文聘请了13名员工,其中,很多人都是残疾人或有残疾亲人。他为员工开出了超过两千元的月工资,还包食宿。

今年11月1日,他在涪陵城区内的金山农贸市场里租下门店,办起了“石本文农副产品直销部”。

因为运肉的成本高,石本文的销售价格比市价高出0.5~1元/斤,这对他的销售有一定的影响,眼下,他几乎没有利润。“我要在城市开更多的门店,把运送成本摊薄。”多年来,石本文已经创造了奇迹。贷款时,他的资产被担保公司评估为280万元,这意味着他至少有200万元的净身家——这是一名最高等级伤残者10多年里创造的财富。

在物质财富背后,更让人感佩的是他的精神财富。

“我买了两份保险,每年交4260元,后,就能用保险养老。”他对自己辛苦攒下来的家业,已有了初步的设想。

“我的身体让我不便成家,我不想拖累别人。”他说,老去后,自己计划给各个亲人三五万元,基地和剩余的资金则送给有创业和经营想法的残疾人,“我吃饭、刷牙、穿衣、穿鞋都靠左手,深深地了解残疾人的不容易,我要把这些免费给他们。我希望更多的残疾人像我这样,靠自己去活着。”

他用左手拍拍胸口说:“我的身体残了,但我这里没有残。”

上一篇:推门课活动总结下一篇:小班下半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