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2024-05-24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共11篇)

篇1: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税务总局办公厅、机关服务中心、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为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08〕91号,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央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报及审核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国税系统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管理的实际,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竣工财务决算编报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国税机关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通知》的要求,督促项目建设单位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决算编制工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未经批复之前,原机构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不得调离。

必须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严格履行各项审批手续,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施工,严禁超规模、超投资建设;要按照批准的项目投资概算安排预算资金,项目编报竣工决算时原则上不得留有资金缺口。

二、加强竣工财务决算编报管理

(一)编报时限要求

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日常管理和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申请中介机构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审核结束后及时编报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项目建设单位须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并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申请竣工财务决算审批。对于按照规定由省局审批的项目,应及时批复,并报税务总局备案。按照规定应报财政部审批的项目,省局须及时审核并报税务总局。

以前已竣工尚未编报竣工财务决算的基建项目,建设单位要抓紧编报。

(二)编报内容要求

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通知》规定的编报内容,认真编报项目的竣工决算,编报的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要按照《通知》规定事项逐条进行说明,表报的附件必须齐全。

三、加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核管理

主管部门须对项目建设单位上报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按照《通知》要求的审核重点:项目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权限进行立项和开工审批,项目建设中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规模、超概算投资等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是否进行整改等。

对于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应报财政部审批的项目,各地上报税务总局时,必须附省国家税务局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核意见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处理意见。

四、加强对工程结算审核的管理

项目竣工验收后,主管部门须按照《通知》规定时限,督促项目单位及时申请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和财务决算审核,督促项目施工各方配合中介机构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工作,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通知》的要求,对审核报告严格把关,保证结算审核报告数据与竣工财务决算报告数据的一致。

请各地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对已竣工的项目进行清理,已竣工尚未进行竣工决算批复的项目,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进行竣工决算批复。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局系统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税务局系统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批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8〕275号)中规定的竣工决算批复时限,与《通知》规定不符的,按《通知》的规定执行。

篇2: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决算工作的通知

财办建[2008]91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办公厅(室),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全国政协办公厅秘书局,高法院办公厅,高检院办公厅,有关人民团体办公厅(室),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等规定,经研究,现就中央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报及审核工作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依据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

(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及调整文件;

(三)历年下达的投资计划、项目支出预算;

(四)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资料;

(五)招投标文件,项目合同(协议)、工程结算等有关资料;

(六)其他有关资料等。

二、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报要求

(一)时限要求 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并报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收到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后,对于按规定由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应及时审核批复,并报财政部备案;对于按规定报财政部审批的项目,一般应在收到决算报告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核工作,并将经其审核后的决算报告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审批。

以前已竣工尚未编报竣工财务决算的基建项目,主管部门应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抓紧编报。

(二)组织管理要求

主管部门应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未经批复之前,原机构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

(三)编报内容要求

1.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

主要有以下报表(表式见附件1):

(1)封面;

(2)基本建设项目概况表(建竣决01表);

(3)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建竣决02表);

(4)基本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总表(建竣决03表);(5)基本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建竣决04表)。

2.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建设项目概况;

(2)会计账务处理、财产物资清理及债权债务的清偿情况;

(3)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投资计划和资金到位情况;

(4)基建结余资金形成等情况;

(5)概算、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及分析,主要分析决算与概算的差异及原因;

(6)尾工及预留费用情况;

(7)历次审计、核查、稽察及整改情况;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计算情况;

(9)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经验、问题和建议;

(10)预备费动用情况;

(11)招投标情况、工程政府采购情况、合同(协议)履行情况);

(12)征地拆迁补偿情况、移民安置情况;

(13)需说明的其他事项;

(14)编表说明。

3.项目立项、可研及初步设计批复文件(复印件); 4.项目历年投资计划及中央财政预算文件(复印件);

5.经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决(结)算审计或审核的,需附完整的审计审核报告,报告内容应详实,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资金来源、审核说明、审核依据、审核结果、意见和建议,并附有项目竣工决(结)算审核汇总表(见附件2)、待摊投资明细表(见附件3)、转出投资明细表(参考)(见附件4)、待摊投资分配明细表(参考)(见附件5);

6.其他与项目决算相关的资料。

三、加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核管理

主管部门应对项目建设单位报送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审核的重点内容:项目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权限进行立项、可研和初步设计报批工作;项目建设超标准、超规模、超概算投资等问题审核;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金额的正确性审核;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资料的完整性审核;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整改情况审核等。

对于报财政部审批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需附主管部门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核意见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处理意见。

四、财政部按规定对中央级大中型项目、国家确定的重点小型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批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办法,即对需先审核后审批的项目,先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或经财政部认可的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项目单位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核,再按规定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二OO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附件下载: 附件1: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xls

附件2:基本建设工程决算审核情况汇总表.xls

附件3:待摊投资明细表.xls

附件4:转出投资明细表(参考).xls

附件5:待摊投资分配明细表(参考).xls

篇3: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 各中央企业:

近期, 中央企业连续发生3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012年2月20日, 鞍钢集团公司所属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铸钢厂在浇铸大型铸钢件时, 发生砂型型腔喷爆事故, 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2月23日,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8万立方米转炉煤气柜维修改造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发生煤气中毒事故, 造成6人死亡、7人受伤。3月2日,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南京油运紫金山船厂正在维修的长航荣海号轮锅炉发生爆炸事故, 造成4人死亡、12人受伤。这些事故反映出部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是安全责任不落实。个别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岗位;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 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较为严重;对重大危险源辨识不全, 监控不到位,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闭合。

二是安全交底不规范。少数企业不执行作业现场安全交底制度或执行不严格, 特别是对交叉作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 参与作业的各方不清楚存在的危险因素, 没有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责任。

三是现场管理不严格。一些企业作业现场管理不严格,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且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罚。

四是安全教育不扎实。不少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仍流于形式, 特别是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缺乏针对性, 导致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五是源头控制不到位。有些企业在设计、技术方案制定等初始环节控制把关不严, 对供应商质量源头控制不到位, 对分包商或协作队伍管理方式粗放, 以包代管、管而不严, 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现象屡禁不止, 给安全生产工作留下严重隐患。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精神, 切实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全面落实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各中央企业要全面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各级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 加大安全生产考核力度, 按照《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 (国务院国资委令第24号) 的要求, 细化处罚标准, 对违反《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要严格追究责任。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 (国办发[2012]14号) 精神, 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 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切实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 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 并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切实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 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 强化源头管理

各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管理新方式、新方法, 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勘探、设计、研发、测试、技术方案制定等初始环节的安全质量控制, 优化业务流程, 推行标准化管理, 加强过程管控和审核, 把好第一道关口;要加强供应链管控, 建立健全供应商资格审查、产品准入、能力评价、业绩再评价和退出机制, 把好原材料、元器件和设备的入口关;要加强分包商和协作队伍管理, 做好资质审核, 加强过程管控, 将分包商和协作队伍纳入企业管理体系, 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管而不严和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现象。

三、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1]4号) 要求, 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强化现场管理,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 并认真组织实施, 抓好创建工作, 率先实现安全达标;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全面梳理, 查找不足, 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 (安委办[2012]1号) 要求, 建立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自纠系统, 加强对危险源的分析和监控, 加强信息化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 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各中央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突出行业特点, 紧紧抓住高危作业和重大危险源, 不断完善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要突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 要立即责令整改, 并确保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存在的重大隐患, 企业要立即予以排除;对排查不认真、整改措施不落实、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的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人, 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地企联动机制

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应急管理机构, 落实应急管理责任, 并加强地企应急救援联动,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共享区域应急资源, 加强应对重大事故灾难区域一体化应急能力建设, 提高共同应对事故灾难的水平。要整合应急资源, 加大投入, 按照有关规定抓紧建设应急救援队伍, 加强救援装备建设, 强化救援物资和紧急运输能力储备。要加强预案衔接, 落实预案报备制度,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和相关数据库建设, 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

六、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 强化对中央企业的监督和指导

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办[2011]75号) 有关要求, 进一步明确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职责分工, 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省、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央企业进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协调帮助企业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央企业所属各级企业要主动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依法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定期报告安全生产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等情况。

篇4: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思考

随着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的逐渐增加,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企业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难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策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或者是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的财务关系,在企业发展目标下,负责企业的投资,融资,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的管理。但是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并不十分全面,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有效使用率以及企业的发展。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仅仅是重视投资和融资,忽视了对企业资金的营运,导致企业的资金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众多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缺乏监督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财务信息不真实,甚至还会对企业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往往重视财务管理的事后核算工作,缺少对财务管理工作中以及企业资金的预算监督工作,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难以有效避免,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企业预算和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企业的预算虽然制定合理,但是由于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发状况比较多,导致预算难以有效落实。审计工作由于缺少比较专业的审计人员以及完善的审计制度,导致企业的审计工作未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众多的问题。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作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的发展以及规划进行相关的了解,但是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难以针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财务管理规划,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另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往往缺少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众多的风险,甚至出现财务信息错误或者是财务资金投资不当,对企业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足,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进一步认识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企业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和规范,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能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充分重视投资和资金运营工作,确保企业投资的安全性,减少企业发展中的投资风险。

(二)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工作对于企业资金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可以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该进一步完善预算工作,充分发挥预算对于企业资金使用的监督作用,加强企业的预算可以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投资,减少企业盲目投资的现象出现,确保企业发展的资金充足。另外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还需要通过加强审计工作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企业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审计和监督,避免企业资金的浪费。通过财务管理中的审计工作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三)建立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

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或者是经济效益,往往会进行大量的投资,但是由于企业投资管理不当导致企业面临众多的财务风险。在今后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规范企业的投资活动,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对企业的投资进行实地调查,合理全面评估企业的投资行为,避免一些不良投资导致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现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对企业的投资进行实时监控,避免企业面临众多的损失。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企业应该加强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企业不仅仅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还需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工作,提高现有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及时发展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引进一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企业还需要鼓励现有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向其他企业或者行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为自己所用,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减少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监督工作。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竞争的需要,在竞争相对激烈的企业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娜.深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2(36).

[2]王春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3(9).

篇5: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做好2011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管理及报表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资发评价〔2011〕173号

各中央企业:

为做好中央企业2011财务决算管理与报表编制工作,真实反映中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促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根据《中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5号)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我们研究制定了《2011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及编制说明,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和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决算管理,充分发挥决算作用

财务决算报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的阶段性检验。加强财务决算管理既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也是出资人履行职责、加强监管、评价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的重要手段。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决算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财务决算的作用,将财务决算与测试内控有效性、梳理工作流程、堵塞管理漏洞等管理工作相结合,促进企业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管理;要与预算执行考核、综合绩效评价、职工薪酬分配、成本费用控制等监管工作相结合,为相关责任指标清算奠定基础;要与评估经营风险、揭示经营短板、提出对策建议相结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促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做强做优”。各中央企业要在总结以往财务决算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运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加强工作组织、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财务决算工作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对财务决算反映的问题和各类审计及检查工作指出的问题,要积极协调整改,整改落实进展情况要随财务决算向国资委报告。

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夯实决算编制基础

各中央企业要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国资委关于财务决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夯实财务决算编制基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是全面开展户数清理,对所属各级子企业(包括各类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境外企业和基建项目)户数、管理级次、股东结构、经营状况等情况进行清理核实,合理界定合并范围。二是认真做好资产负债清查,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认真做好各项资产清查工作,核实家底,评估管理实效与价值状态。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要及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存在管理漏洞或隐患的资产,要结合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堵塞管理漏洞;对于处于闲置或经营亏损状态的低效或无效资产,要加快资产处置与资源整合步伐,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全面梳理会计政策,及时修订会计核算办法,对新纳入或新并购企业要做好会计政策的衔接;对各业务板块会计估计差异过大的,应在评估和测算基础上予以适当调整;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谨慎适度选用,科学确定公允价值估值方法,认真记录公允价值计量依据和过程,详尽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及参数选取原则。不得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差错变更等调节间经营成果。四是加强对特殊资产和业务的管理,对无形资产、商誉、矿权等特殊资产要完善细化管理制度,对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减值测试等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明确。五是及时做好财务决算重要事项的备案工作,各中央企业应当于2011年11月30日前将财务决算合并范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重大资产损失、以前问题整改、决算审计安排等财务决算事项报国资委备案。

三、紧密结合企业运行特点,突出决算重点工作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部分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增加、存货及应收账款增加、债务水平上升等问题。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工作要针对经济运行中问题,确定决算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应收账款清理与催收工作,强化客户信用评价,及时评估重要客户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层层落实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减少资金占用规模,有效防范坏账损失;二是认真做好存货清查盘点,加快存货处置。全面开展存货清查盘点工作,真实反映存货盘盈和盘亏。对于委托存放在企业外部的存货要加强实地盘点,并完善管理措施;对于长期积压、易损变质、价格波动较大的存货,要加快处理。要根据清查盘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存货管理内控制度,及时堵塞管理漏洞;统筹安排存货规模,进一步提高产销衔接水平。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工作的评估,梳理各级企业资金收支与结余情况,分析资金来源结构与资金成本,对于资金存在缺口、资金成本过高、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规模过快增长等问题,要积极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四是继续做好各类潜亏挂账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消化处理。对于各类客观原因长期未处理的各类挂账资产、费用、收入等事项,要加大处理力度;对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应补未补的各类欠账,要积极消化处理。

四、加强基层企业管理,全面实施全级次编报

为加强基层企业财务管控,及时掌握基层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国资委决定自2011开始,全面推行财务决算全级次报送工作。所有中央企业应将集团所属各级子企业全部纳入财务决算报送范围,除BVI、壳公司等特殊子企业外,均应分户编报财务决算报表。少数中央企业因投资链条长、股权结构复杂、地域分布广、信息化基础薄弱,全级次编报整套报表存在困难的,经备案同意后,三级以下非重要子企业可报送主要指标简表。各中央企业要以全级次编报财务决算为契机,全面摸清基层企业经营情况和股东结构,梳理财务资产管理流程和权限,加强基层企业财务状况监测分析,定期组织开展基层企业财务检查,加大对资金、投融资、担保、利润分配、对外捐赠等重大事项的管控力度,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五、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决算编制水平

企业财务决算涉及数据指标多、信息量大、填报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功能强大的财务信息系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信息化工作,按照《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1〕99号)的有关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决算报表管理水平和编制工作效率。一是要将财务决算报表合并范围内的各级子企业全部纳入集团财务信息化范围,实现财务信息化全覆盖。二是要根据财务决算报表中涉及的编码、会计科目、报表指标、填报口径、计算公式等,做好系统对接,以满足决算报表填报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当利用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合并报告系统等相关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财务决算报表,提高财务决算信息的可靠性。三是要将财务报告系统纳入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决算报表收集审核、分析汇总、传送上报等工作流程网络化和信息化,提高财务决算工作效率。

六、加强境外资产监管,做好境外决算编制工作

随着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境外资产规模快速扩大,加强境外资产的监督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境外子企业(机构)财务决算是开展境外资产管理的基础,也是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中央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6号),认真组织做好境外财务决算管理工作。一是全面清理境外子企业户数、管理级次、股权结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理清产权关系,界定管理责任,认真梳理外派人员、员工薪酬、资金管理、银行账户等基本情况,夯实境外决算管理基础。二是将境外子企业全部纳入决算报表填报范围,并按照境内会计准则、会计和集团母公司会计政策进行调整,规范编制决算报表。三是加强境外子企业财务决算的审计管理,原则上所有境外子企业财务决算均应实施中介机构审计,特殊情况由内审机构审计的,须经国资委备案同意。四是规范建立境外子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库,准确分离纯境外数据库,确保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反映境外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各中央企业要以财务决算管理为契机,利用财务决算成果,加强境外子企业财务监督。

七、认真填报监管信息,规范编制决算报告

为增强财务决算管理的针对性,满足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各类监管信息的填报工作。一是要认真分析和核实年初年末国有资本增减变化及其各项主客观因素,全面提供各类客观增减因素证明材料,真实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结果。二是要加强利润分配及国有资本收益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分配利润,规范测算和填报应上交国有资本收益。三是要加强与薪酬管理部门的沟通,准确、规范填报薪酬管理指标。四是要认真做好业绩考核清算工作,各项考核指标要严格按照责任书约定口径分析填列。五是要加强与计划规划、投资基建、公益慈善等部门的协作,加强长期投资、基建投资、金融及其衍生品业务、对外捐赠的管理,准确统计相关业务信息。同时,各中央企业要强化会计报表附注、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工作,做到填报口径准确、情况说明详细、原因分析客观、信息披露充分,其中专项说明需由审计机构进行鉴证。

八、强化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各中央企业要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强化财务决算审计管理,确保财务决算审计质量。一是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聘用管理,对资质、数量和审计年限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更换,未按规定及时更换的,国资委将视情况纳入财务抽查审计范围。二是要加强对主审所和参审所的统筹协调,做到“统一协调、统一标准、统一底稿”;对集团主审所业务量达不到50%的,要采取措施逐步扩大主审所审计范围;对于多地同时上市的子企业要逐步统一年报审计机构,减少重复审计。三是对特殊子企业、境外子企业等经备案同意采取内部审计方式的,要严格按照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要求实施内部审计,规范出具审计报告。四是要加强对财务决算审计问题的整改,对重大未决事项、与中介机构存在重大分歧的事项要及时向国资委报告。五是要切实采取措施提高管理建议书的质量,充分发挥财务决算审计对经营管理的诊断作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结合财务决算审计探索对企业内部控制开展评价。

九、改进决算审核方法,加大问题整改力度

各中央企业要认真组织做好财务决算审核工作,确保财务决算审计质量。在决算审核中要充分听取审计机构对相关子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子企业总会计师工作报告,检查财务管理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质询决算审核工作发现的有关问题。对决算审核中发现的决策失误、内控缺陷、经营风险等,要进行认真评估和核查,督促子企业及时整改,发生重大资产损失的企业,要组织开展责任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国资委将积极探索财务决算分类审核方法,在财务信息质量审核基础上,重点开展财务管理审核。对财务决算质量保持优良、财务基础管理工作比较扎实的企业,简化审核程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实施重点审核;对于问题整改不力、财务内控不健全的将要求企业进行专题说明。

十、强化数据分析利用,深入开展绩效评价

各中央企业要充分利用财务决算数据,结合各业务板块生产经营情况,深化财务决算分析工作。通过开展财务分析、行业对标、风险预警、趋势预测等,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运行质量、经营风险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经济运行特点,评估经营风险,剖析困难与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各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有条件的企业要按照“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选取同行业国际先进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建立对标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对标,并将国际对标分析内容纳入自评报告之中。各中央企业应当于2012年5月20日之前将本企业2011财务绩效自评报告报送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同时,要积极探索将财务绩效评价纳入子企业领导班子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扩大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范围,完善企业内部业绩考评与激励约束机制。

十一、落实上报要求,及时报送财务决算报告

各中央企业应于2012年4月30日前将本集团合并财务决算报告和所属子企业分户报告报送国资委,并抄送派驻本企业监事会。

(一)企业集团应正式行文报送集团合并的财务决算报表(含会计主附表、财务情况表,下同)、会计报表附注、财务决算专项说明、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材料,以及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和审计情况说明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档。其中纸质的财务决算报表以“万元”为金额单位。

(二)企业集团所属三级以上(含三级)子企业以及所属三级以下重要子企业应报送财务决算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决算专项说明、财务情况说明书、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的电子文档;其他子企业报送财务决算报表电子文档,其中经国资委批准、实施全级次报送全套报表暂时有困难的子企业报送财务决算报表中的企业主要指标简表电子文档。

(三)根据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在2011年已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中央企业及所属上市公司,应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随财务决算抄报国资委。

(四)中央企业应将报送财政部的厂办集体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会计主附表,随财务决算抄送国资委。

(五)2011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另行下发。

国资委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财务决算报告的审核工作,并继续进行财务决算管理和报表编制质量审核的评比,对决算管理成效显著、报表编制质量较高、问题整改到位的企业进行表彰,对于工作组织不力、存在较多问题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

附件(略):

1.2011企业财务决算报表

2.2011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3.会计报表附注内容提要

4.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内容提要

5.财务情况说明书内容提要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篇6: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2-07-16文章来源:办公厅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国资发〔2012〕93号

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

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中央企业: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按照《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大力实施信息化“登高计划”,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在变革管理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战略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较弱,难以适应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迫切需要;信息化与企业战略决策、主要业务、集团管控等方面的融合度不深,难以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增强集团控制力的迫切需要;信息化队伍参差不齐,难以承担建设企业具有全局性、集成性信息系统的重任;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难以适应信息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强,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瓶颈,等等。“十二五”时期是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强做优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登高上水平的关键时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信息化战略部署和“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总体思路,为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助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现就“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以信息化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为主线,以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以强化信息安全为保障,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1.信息化规划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始终把支撑企业改革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坚持把信息化规划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确保信息化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2.信息化工作与管理提升相结合。始终把促进管理提升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坚持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管理提升的促进作用。

3.信息化建设与深化应用相结合。始终把推进深化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坚持建设与应用并重,充分体现信息化效能,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4.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相结合。始终把保障信息安全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支撑点,坚持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与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确保信息化发展安全可控。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信息系统要实现所有层级和主要业务的全覆盖;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与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过程、风险管控深度融合;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运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大多数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A级,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站在国家信息化发展高度,着眼于“十二五”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及本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结合管理提升活动,通过与国际或同行业信息化水平先进企业的对标,从企业发展战略、主要业务、风险管控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本企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确保规划具有战略前瞻性、整体协调性和应用实效性。滚动编制计划,持续深入开展信息化发展“登高计划”,确保信息化规划具体落地。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处理好局部与全局、重点应用与整体推进、单向应用与发挥整体职能的作用的关系,实现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对主要业务的覆盖面,重点加强集约化人财物管理、国际化运营、辅助分析决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全面风险管控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关键生产环节的应用。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持续开展信息系统功能完善、性能优化和应用评价等工作,推进信息系统在企业各层级的纵向贯通。加强信息系统在生产环节与管理环节互联互通的横向集成能力,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的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的转变。积极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

(三)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基础。不断提高信息网络覆盖度和运行可靠性,到“十二五”末实现所属各级单位全部接入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软硬件资源利用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统一开发平台和开发标准,强化技术架构管控,促进流程优化,推进业务协同,为企业集成应用和数据贯通提供基础保障。构建公共数据资源池,强化主数据管理和数据治理,推进数据深度共享,并做好与国资委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并完善使用正版化软件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着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认清信息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全员信息安全意识,健全信息安全和应急处置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安全统一归口管理。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保障,做好网络边界、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桌面终端信息安全状态的监测预警和加固防护。加强异地灾备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企业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开展涉密系统的分级保护和非涉密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军工、能源、电力、交通、通信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要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

(五)着力提高信息系统运维水平。围绕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要求,建立健全与自身信息化水平相适应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强化运维组织体系建设,优化运维制度流程。建设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综合监管系统,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和趋势分析,提升信息系统运行风险预判能力,保障信息系统可靠运行。

三、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深化认识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将信息化作为企业“做强做优、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实施“五大战略”中的关键作用;要将信息化作为实现企业变革与发展的驱动力,建立支撑企业创新、转型和变革的信息化体系和工作机

制。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企业总信息师(CIO)制度,大力提高专职率;明确信息化专项预算,确保投资质量,依法规范操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归口管理和集团管控力度,形成“一把手”挂帅、总信息师具体领导、信息化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业务部门有效参与、全体员工深度配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体制。

(三)全面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制度。要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评价,层层落实信息化建设、应用、维护、升级和优化责任;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信息化先进表彰等形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持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明确信息化工作岗位序列,培养和打造人员配比合理、自主可控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运维和安全的队伍;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员信息化培训,重点加强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对较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应用、运维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员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

(五)持续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指导。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完善评价管理办法;组织开展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先进表彰和示范工程评选工作,培育树立行业信息化标兵;加强中央企业帮扶和经验交流的组织力度,适时开展信息化工作监督检查,为中央企业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篇7: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油建质安发〔2011〕63号

关于转发川庆钻探公司《关于转发国务院安委会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国有 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国务院常务 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的通知

所属各单位、项目部、机关各部室:

现将川庆钻探公司《关于转发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国务

院常务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质安处发〔2011〕37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通知》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并根据当前生产任务和季节特点,及时对国务院安委会、国资委相关文件精神落实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并于8月21日前将针对此次文件的学习、贯彻情况形成总结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

联系人:唐雪洋;联系电话:231269。

二○一一年八月十六日

主题词: 转发安全生产通知

抄送: 公司领导、总经理助理、副总师。

川庆油建公司办公室

篇8: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1 财务预算管理概述

经营预算是对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做出的预计, 资本预算是对企业的资本性投资方案所进行的计划和评价, 财务预算则是在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现金流量的安排, 以及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和一定时期末的资产负债表的预计[2]。

财务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 预计利润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 所以, 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对一定时期内 (一般作为新的一年或几年) 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所做的具体安排[3]。因此, 围绕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求, 需要对资本和业务的预算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当然, 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现金流动和可能发生情况的预算,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 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财务资金的去向和流动。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预算按年度编制一个会计年度编制一次, 而筹资预算、资本预算、业务预算则是分月份、季度进行编制, 作为管理企业重要依据的财务预算是制定、落实企业架构中经济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因此财务预算有时也被称为“企业总预算”[4]。

2 金融工具创新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⑴融资方面。各个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采用普通股和债券的形式, 通过融资创新、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的资本形式。金融创新是融资方面的一个重要环节, 能够很好控制企业链资金的流向, 是企业的融资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⑵投资行为。金融投资方面的有关企业, 对不同的投资组合进行设计利用金融创新的形式, 同时配合金融衍生工具, 达到进行放大收益或风险厌恶的效果。在短期投资工具中, 回购协议金融创新在金融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进行隔夜的回购操作程序, 以此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⑶风险管理行为。资金的流动要充分考虑到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因素, 因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逐渐走向国家, 现代企业随时面临着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的危机。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为了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 大部分企业往往会通过商品互换、商品期货、外汇期货等各种形式来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有关信用风险, 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降低风险以此弥补损失, 比如可以采用新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 即信贷掉期来应收账款保险进行资金的转移。

从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劣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目标和宗旨, 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财务的筹资和投资息息相关, 这就需要运用财务管理来执行。要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就要处理好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的目标。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就不能对企业的资源管理实施直接的措施, 只能通过详细地分析企业的财务成果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

财务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向和经济活动的来往, 因此, 财务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资金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财务管理控制着资金能够顺利进行的有效设备。企业经济的运行, 是从资金投入到回笼再到不断获取利润的循环过程。如果没有财务管理, 资金的流动就会变得十分混乱, 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企业的管理也就变得十分懒散,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比如把一定的资金投入到不同的企业, 资金管理教好的企业就能够合理的运行资金, 而缺乏财务管理的企业可能会造成资不抵债, 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 煤炭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生产经营的特点加强资金管理, 围绕资金运行的方向加大财务管理对于各个部门的控制, 使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统一为企业的核心部分, 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经济从粗放型转移到劳动密集型, 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还比较低, 产品的加工还不完善, 因此, 市场经营面临着严重的危险。这对行业的具体特点, 制定出合理的投资结构, 降低投资的风险性是很有必要的。

3 企业财务状况中预算方面出现的问题

(1) 企业预算和企业计划具有一定的差距。企业进行合理地预算是了实现企业的利润计划, 因此, 企业预算的合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财务计划预算, 又不各种原因可能引起企业的预算和企业财务的支出具有很大的差距, 从而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经济利益。

(2) 预算的数据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企业中经常发生很多的突发状况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了预算不能够计划好的数据来执行, 另外, 企业在做预算评估时并不能预测出即将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发生了意外情况, 而预算的数据却无法得到及时的报送, 就会使预算脱离实际情况的支出或收入, 更体现不出预算所带来的效果。

(3) 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实行民主集中制决策方法, 对于支出的预算结果, 需要公司主要领导层共同协商进行处理。采取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合理预算指标, 对于公司的荣誉影响和业绩评价具有良好的效果。

4 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资金

首先, 建立金融财团融资。具有较大资产和较大规模的企业, 通过银行的资本积累来赚取利息, 一方面减少了公司的利润,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其次, 使用认股权融资。债券有一定的权益及负债行业特征, 是为了引进一个更广泛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财务人员来扩大企业收益, 以至于降低其资本成本产生的混合, 股票期权也能带来额外的资金, 行使价往往高于10%-30%的股票市场的债券发行日期价格[5]。

总而言之,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取得利润的最大化, 要想企业能够在长期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就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和财务的有效管理。各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 处理好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并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

摘要:在煤炭企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 加强煤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现代企业,财务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从京.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2002, 18 (3) .

[2]王静.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03) .

[3]吴媛媛.浅谈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办公自动化 (综合月刊) , 2010 (12) .

[4]陈秀霞.浅谈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J].时代金融, 2013 (12) .

篇9: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为推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电视专题片制作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宣传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和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主办,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协办,《企业文明》杂志社承办,于2009年3月~10月,组织开展了“国投杯”中央企业企业文化活动电视专题片大赛。

在此次大赛中,中央企业积极参加,部分地方国资委和国有企业踊跃参与,共提供参赛作品214部。其中,中央企业参赛作品189部,地方国有企业参赛作品25部。经过专家认真评审,评选出作品综合奖金奖4部、银奖6部、铜奖11部、优秀作品奖50部、好作品奖58部;作品单项奖最佳导演奖1部、导演奖2部、导演提名奖3部,最佳撰稿奖1部、撰稿奖2部、撰稿提名奖3部,最佳摄影奖1部、摄影奖2部、摄影提名奖3部,最佳剪辑奖1部、剪辑奖2部、剪辑提名奖3部,最佳配乐奖1部、配乐奖2部、配乐提名奖3部,最佳播音奖1部、播音奖2部、播音提名奖3部。同时,确定了大赛组织奖10个。现将大赛结果予以公布。

希望各中央企业不断提高电视专题片制作水平,运用好电视专题片这种形式,更好地宣传企业改革发展成就,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 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

篇10: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监管通知》),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就出台《监管通知》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介绍《监管通知》出台的背景。

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发生后,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从事的高风险业务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和清理整顿,多数中央企业能够按照国资委的有关工作要求,审慎经营,规范操作,严格管控,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但也有少数中央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复杂性和风险性依然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和投机心理,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违规建仓,风险失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汇率和利率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个别企业金融衍生业务产生巨额浮亏,严重危及企业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为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督促中央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实现稳健经营,国务院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情况以及市场监管状况,在多方征求中央企业和有关监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监管通知》。

二、请介绍《监管通知》出台的目的。

金融衍生工具是企业稳定收益、对冲风险、参与国际市场经营与竞争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滥用或运用不当则会放大风险,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出台《监管通知》的主要目的:一是要求中央企业对已经开展的所有金融衍生业务包括期货、期权、远期、掉期及其组合产品(含通过银行购买境外机构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并于2009年3月15日前向国资委书面报告清理情况。二是要求企业审慎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对企业已经开展或拟开展的金融衍生业务提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切实有效管控风险。三是要求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企业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并与国资委建立日常工作联系。四是明确管理责任,对违规经营或发生重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请介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监管要求。

《监管通知》对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一是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明确企业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必须得到企业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批准,对于国家规定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许可的业务,应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并强调集团总部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并负责向国资委报备有关情况。二是要求企业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要求企业选择与主业经营密切相关、符合套期会计处理要求的简单衍生产品,不得从事风险及定价难以认知的复杂业务,并从经营品种、持仓规模、持仓时间等方面进行规范,尤其对持仓规模进行了严格控制。三是要求企业切实有效管控风险。要求企业制定专项风险管理手册,建立规范的授权审批制度,开展第三方风险评估,加强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四是要求企业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强调专门机构专业化操作,要求企业及时与交易对手核对,严格执行前、中、后台职责和人员分离原则,慎重选择代理机构和交易人员。五是是要求企业定期报告。主要分季度报告和报告,发生重大亏损等重大事项要求3个工作日内报告,建立周报制度。六是依法追究损失责任。要求企业建立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违规事项和重大资产损失的责任追究和处理力度。对于发生重大损失、造成严重影响的企业,在业绩考核中予以扣分或降级处理。

四、请介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的责任认定工作。

对从事金融衍生业务发生重大损失的企业或相关责任人,国资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进行责任认定,并依据《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0号)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责任认定工作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对须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才能开展的金融衍生业务,企业是否得到批准;二是企业是否严格遵循套期保值原则对业务品种、规模、时间等进行控制和管理,是否存在投机行为;三是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控机制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或管理混乱等问题;四是企业对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进行整改,对发生重大浮亏业务是否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进行止损;五是企业是否全面、真实、及时上报金融衍生业务开展情况和亏损情况,是否存在虚报、隐瞒或其他不配合监管工作的行为。

五、请介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下一步工作安排。

篇11: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中央企业:

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不仅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发挥率先垂范的带动作用,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近年来,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中央企业处于全国企业信息化的前列,基本具备了大力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企业做强做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整个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信息化高水平人才缺乏,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以及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央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强做大主业的中心任务,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集中管控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央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加强领导。站在战略高度,正确处理信息化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以需求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真正把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组织协调与落实。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需求,编制统一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坚持按照项目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级次序,制订年度建设计划,并统一组织实施。对于支撑企业主营业务的重大信息化项目,要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确保建成并推广应用整个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

3.需求主导,实用高效。始终把提高业务运营水平和实现管理创新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持续完善、改进和优化,建设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真正形成对企业管理决策和业务发展的全方位信息化支撑。

4.集成应用,积极创新。采用科学的项目实施与管理方法,集成先进成熟技术,规避实施风险,缩短建设周期,提高项目成功率。要注重管理创新、流程优化和生产过程改造;着力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逐步从以引进消化吸收与集成应用创新为主,过渡到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硬件产品和服务。

5.强化管理,保障安全。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从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技术设施和运行服务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综合防护和不间断高效运行能力,确保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信息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加快建设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大力建设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系统和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高管理水平和集中控制能力。充分运用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所属企业的战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决策与执行效率,支撑集团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大力推进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支撑主业做强做大。要与国际同行先进企业对标,抓紧建设和完善支撑主业发展、集成共享的主营业务信息系统,为做强做大主业提供可靠的信息化保障。要高度重视各种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主营业务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自主创新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节约资源能源消耗,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发挥集团企业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带动中小企业的应用。加大大宗原材料和重要物资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力度,降低采购成本。搭建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4.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改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信息系统高效运行。深化办公自动化应用,提高协同办公水平。普遍应用安全的电子邮件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系统等,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立上下统一的内部门户系统和外部门户网站,加强工作交流和知识管理,规范在线服务。

5.努力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要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检查教育,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重特大信息系统事故。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重特大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提高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能力。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网络运行和场地安全,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6.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保障信息集成共享和管理科学高效。参与标准

制订工作,要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订符合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加快信息代码、数据源定义、应用平台和业务流程等标准化建设。推进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确立统一的系统设计、程序开发和项目管理规范。推进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的标准化,实现系统集成。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范体系,确立工作管理、规划计划、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系统运行维护、安全和标准等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要加大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执行力度。

三、措施和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工作体制。

从专职领导、专业管理、责任到位、制度健全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推进,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体制;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加强信息化统一领导的工作常规化和制度化建设。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直接参与信息化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落实机构和人员,强化统一管理职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决策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水平。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要在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牵头组织协调各相关业务部门和用户单位,共同推进项目实施,保证项目成功建设和推广应用。企业各级领导要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起表率作用,带头营造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良好氛围。

(二)把信息化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预算管理,确保信息化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和主营业务,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确立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依据总体规划制订并实施年度计划,统一组织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预算要纳入企业预算管理,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集中投入,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持续投入,加强投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信息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要研究制订具体、简便、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考核指标,将信息化建设成效列入企业各部门和各成员单位,以及信息化组织领导、工作管理、建设应用、维护服务等各环节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切实通过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促进信息化建设责任与权利紧密结合,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激励约束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

要将人才培养与推进信息化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急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制订企业全员信息化培训计划,开展针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五)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和咨询工作,总结交流推广信息化先进经验。

上一篇:文员转正自我总结下一篇:感悟生命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