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项目

2024-04-22

2016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项目(精选6篇)

篇1:2016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项目

2016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项目

专项资金绩效自评报告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做好省直预算单财政支出绩效自评相关工作要求,我厅领导高度重视,召开相关业务处室的部署会议,对2016年部门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自评,现将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具体管理部门是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我厅直属事业单位,主要工作职能:开展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具体实施工作由各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完成。

(二)项目基本情况

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本专科阶段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研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助学金、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普通高中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两档

第1页(共8页)实施国家助学金制度,其中,一档每生每年3000元,二档每生每年1700元;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对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中职国家助学金制度,每生每年2000元。

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闽政〔2007〕18号)、财政部 教育部 总参谋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的通知》(财教〔2013〕236号)、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的通知》(闽财教〔2010〕119号)、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财政厅 中国人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福建银监局 福建保监局《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贴息及风险补偿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教财〔2010〕123号)、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闽财教〔2014〕3号)、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财教〔2014〕4号)、《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福建省物价局关于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闽财教〔2012〕135号)、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闽财教

第2页(共8页)〔2015〕75号)等文件要求,2016年省级及以上资金合计下达困难学生资助资金7.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64亿元,省财政资金3.0亿元;高校资助资金6.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资助0.27亿元,普通高中资助0.47亿元。

三、项目绩效分析

(一)指标概况

一级项目指标共七项,分别是投入、产出、效益、项目安排资金、投入(18%)、项目管理(46%)、产出与效益(36%)。

二级项目指标共16项,分别是时效目标、成本目标、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社会效益目标、可持续影响目标、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财政资金小计、绩效目标管理、资金落实、实际支出情况、组织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项目产出、社会效益。

三级项目指标共33项,分别是资金落实、资金支出、资助困难学生数、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受助学生就业率、资助工作满意度等33项。

1.目标值比例项目完成情况

在资金落实、资金支出、资助困难学生数、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受助学生就业率、资助工作满意度完成目标比例的平均分分别为109.04%、100.02%、101.66%、127.51%、100.00%、113.44%、113.43%。

第3页(共8页)2.资金数额项目完成情况

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预算安排、实际到位、实际支出、本结余四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1293.113万元、1345.654万元、1246.620万元、105.259万元。

3.评分权重项目完成情况

绩效目标明确性(权重分4)平均分为3.814、财政资金到位率(权重分)平均分为5.971、非财政资金到位率(权重分4)平均分为3.800、支出实现率(权重分4)平均分为3.030、管理机构保障(权重分5)平均分为4.600、信息系统管理(权重分5)平均分为4.800、管理制度健全性(权重分4)平均分为3.971、资助对象认定(权重分5)平均分为2.986、资助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权重分6)平均分为6.000、资助对象档案管理(权重分5)平均分为4.586、资助育人工作(权重分6)平均分为4.543、财务制度健全性(权重分4)平均分为3.971、资金使用合规性(权重分4)平均分为3.957、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权重分2)平均分为1.971、助学金发放率(权重分5)平均分为4.686、奖学金发放率(权重分5)平均分为4.886、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权重分4)平均分为3.871、不良助学贷款发生率(权重分4)平均分为4.000、资助方式多样性(权重分4)平均分为2.771、困难学生发展情况(权重分6)平均分为5.421、资助工作认可度(权重分4)平均分为3.943、资助政策满意度(权重分4)平均分为3.971。

第4页(共8页)

(二)总体完成情况

总的说来,各单位在各项指标中的完成情况良好,并在部分指标中有较突出表现。其中,在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资助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不良助学贷款发生率三项指标中统计的70所高校都达到了最高值,很好的完成相关项目的指标要求。在绩效目标明确性、财政资金到位率、管理制度健全性、财务制度健全性、资金使用合规性、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奖学金发放率、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资助工作认可度、资助政策满意度十项指标中有90%以上的高校达到了最高值,较好的完成了项目指标要求。另外,在部分指标中个别单位表现突出,例如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在“资助困难学生数”的指标中完成突出;阳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指标分别以345.40%、239%、233.33%的目标完成值远超127.51%的平均值;在福州大学在“预算安排、实际到位、本结余”三个指标中都远远大于平均分,突出地完成了项目指标。福建农林大学在“实际支出”项目上以8334.1万元远超1306万元的平均值夺得最高值之位。

四、存在问题

(一)在个别项目指标上完成情况普遍存在漏洞,且个别指标问题突出

在资助对象认定项目上各单位完成较差,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等44所高校都处于最低值,这在一定程度上

第5页(共8页)看出各单位在资助对象认定工作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地改进提升;在“绩效目标明确性、非财政资金到位率、支出实现率、奖学金发放率、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项目上都存在个别单位得分为0的现象。其中,在“支出实现率”项目上有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校得了0分,因此可知,部分单位在二级指标“绩效目标管理、资金落实、实际支出情况、项目产出”几项指标落实过程中还存在较大问题。

(二)单位内部各指标完成情况参差不齐

例如集美大学在等指标中完成情况都达到最高值,在支出实现率、资助对象认定两项指标中却都处于最低值水平;福建农林大学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各项指标都很好完成任务,在“资助对象认定、资助对象档案管理”指标上却失分较多,失分点主要因在资助对象认定工作上未从多方面考察资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和完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整体良好,但在“资助工作满意度”指标上却没有反馈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造资助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工作上有所不足,忽视了对资助工作满意度调查,不利于后续工作改进。

(三)单位之间绩效评价总分分值差异大

在绩效评价总分上,其中最高分为99(黎明职业大学),最低分为79分(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可以看出得分最高单位和最低单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在非财政资金到位率、支

第6页(共8页)出实现率、资助对象认定、助学金发放率等几个方面得分情况差异较大。各单位要以整体评分平均分为基数,每个部门员工绩效平均分与之比较,各单位之间可扬长避短,通过相互借鉴学习以降低彼此间的差距。

五、建议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资助对象认定工作

加大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让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了解政策、领会政策,特别要理清奖学金和助学的区别。在认定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确保整个认定流程公开、透明,未受到资助的同学心理上也是平和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增进学生对老师、学校和社会的信任。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与提出申请而未能获得资助学生的事后交流,这是一项集教育、安抚为一体的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对认定过程的回顾、评估,以师生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进行心灵抚慰,让他们能正确面对事实,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二)进一步加强中期绩效目标管理、政策落实 在资助工作的具体过程中,要做好管理工作,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充分发挥资金的助学效益,缩小各单位绩效差异。要认真整合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和社会捐助等资助手段,加强对资助资

第7页(共8页)金的统筹使用,避免有的学生获助超过所需,有的学生获助不足的情况;要建立资助资金的监察审计制度,确保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捐助人和受助人的权益;要建立与社会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馈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受助学生的表现情况,增强他们捐资助学的热情和信心。以此,增强资助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进一步加强后期资助工作满意度反馈与校际交流 新形势下的资助育人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资助工作的想法与看法,做好对资助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工作,尽力做到精准资助、精细化资助,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此外,根据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单位的资助工作有不同的做法,各单位之间可扬长避短,加强学习交流,共同促进资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福建省教育厅

2016年6月20日

第8页(共8页)

篇2:2016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项目

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助力度,实施新资助体系,改进经济困难学生状况.本文针对新资助体系,客观地分析其不足之处,提出建立科学认定体系、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诚信教育、公益行动引导、精神鼓励与物质资助并举等时策.

作 者:汪江平潘莉莉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学生处,安徽,合肥,230032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   现状问题   对策  

篇3:论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构

1.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1促进教育公平

接受高等教育是基本的人权, 也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实施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是贫困生享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关键是机会公平, 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重点是……扶持困难群体”[2]。教育公平思想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对最根本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直接反映。只有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 公共资源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倾斜, 才能创造机会平等的竞争起点。高校是一个小社会, 学生来源于各个不同的家庭环境, 家庭富裕的学生一直享用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 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压力, 由于经济困难, 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打工谋生, 无法集中学习, 学习压力极大。因此, 我国采取各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 通过助困育人, 实现高等教育相对公平。

1.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平、公正和友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全体人民应该共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在高校, 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交织产生的矛盾不可避免, 并将各种社会矛盾带进相对宁静的校园。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 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 反而会影响其自身身体、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 甚至直接影响各自的家庭, 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这就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进而影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 只有切实做好助困工作, 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 才能有效缓和因贫困产生的矛盾, 才能提供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才能让大学生安心学习, 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1.3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救助中具有特殊伦理意义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我党和政府向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庄严承诺。“教育救助”和“教育资助”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 教育救助对于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具有关键和根本的作用, 而“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3]。因此, 要根本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 必须强化“教育救助”的理念, 从制度正义的层面思考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与代际正义接受良好教育正是防止弱势群体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 是实施教育救助代际正义的重要表现。

1.4彰显人文关怀

按照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 (1) 生理需要, 即生存; (2) 安全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的需要中, 以生存为目的的生理需要被置于首要的位置, 归为第一层次———物质需求。物质贫困是贫困生问题产生的根源。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实质上体现的就是人文关怀, 因为“幸福”的重要内容是人的正常生理要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尊严”是指人不容侵犯的地位和身份, 核心是人的自主权利, 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 家庭经济贫困给他们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诸多问题, 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 尊严受损。因此, 我们必须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高校助困育人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助困育人措施可以缩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物质需求与目前他们拥有物质条件间的差异, 使他们自信、自强, 强化幸福感与尊严。

2.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

2.1认定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各地的生活指数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 尤其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加上诸如收入申报制度、家庭经济状况评估、统计制度不健全等众多因素, 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一般来说, 实地考察或家访会带来认定的准确性, 然而这种认定方式随之带来了认定成本的增加。还由于求助者与执行者的信息不对称, 容易出现资助标准不清、受助对象随意的情况。因此, 解决贫困生界定标准难,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界定制度, 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率, 变得异常突出和紧迫。

2.2资助力度不大

目前, 我国对贫困学生救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解决一部分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没有从总体把握好各项政策的运用。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 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 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大。如高校大部分经济困难生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 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加之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有的高校在选择救助对象时往往会选择学业成绩优良的贫困生, 由于救助名额有限, 学业成绩便成了是否享有教育救助的隐性条件, 这使得教育救助变成优秀贫困生的救助。

2.3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

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 渗透传统的救济思想, 在把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 还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据世界银行专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 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明显高于社会一般收益率,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可以为其带来较高的个人收益上。这实际上使贫困生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出现“一个收入转移的过程, 这个过程把中低收入纳税人的收入转移给了那些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在未来获得高于平均收入的人”[4], 现有教育救助的无偿资助形式可能会助长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因此, 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果拿包括低收入阶层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的钱作为救助, 赠予那些未来的可以预期的高收入高待遇阶层, 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3.关于构建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探索

3.1加强全过程助困育人

学生助困工作应该贯穿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阶段, 包括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的全过程。一是开辟“绿色通道”使新生报到不再受阻。如南华大学 (以下简称“我校”) 就使入校新生全面详细地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 消除顾虑, 按时报到入学。二是做好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认定及建档工作。我校于2007年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建档制度, 提出“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以及困难情况认定”, 将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两个等级。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 目前我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机制。三是持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助困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就读期间, 我校注重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 做好“奖、勤、补、助、贷”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不同需求, 寻找育人契合点。四是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校后的贷后管理工作。学生离校前, 学校着力加强贷款学生的信息档案建设, 将包括家庭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在内的贷款学生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 做到信息准确、详细, 保证学校与贷款毕业生联系渠道的畅通, 便于及时跟踪学生离校后的去向和还款情况, 我校对于毕业生的助困主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及毕业后还款。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 打造诚信品牌, 全面推进学生成长成才。

3.2做好全方位助困育人

高校不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 而且在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 不仅关注贫困学生的眼前困难, 更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一是开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学校要给予经济困难学生零距离的精神关怀, 关注生活细节, 加强心理健康疏导,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塑造高尚人格。如我校通过组织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回馈社会活动, 唤起他们的感恩心, 融化他们的冷漠心和自私心, 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二是开展发展支持教育。针对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普遍采取的“授之以鱼”的助困方式的缺陷, 我校尝试“授之与渔”的方式, 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如学校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助研、助管、助教”三助活动, 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平台, 开拓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助渠道,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训机会和实践机会, 提升其各种能力, 使他们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而且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避免出现从在校贫困转向社会贫困的窘境。三是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近年来, 我校成立诚信教研室, 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诚信典型, 弘扬古今中外诚信品行, 采取定期诚信教育与不定期诚信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生不断提高诚信意识, 采取建立诚信档案等途径引导贫困生自觉约束行为, 真正做到明德自律、诚信笃行、励志修身。

3.3拓展全员助困育人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参加到助困育人的队伍中, 拓展助困育人多元化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最大化地教育助困。如我校已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实施各项资助工作。我们在校外建立了多个长期的勤工助学基地, 设立长期奖学金, 每年解决1000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和学费, 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二是落实学校助困育人工作, 壮大校内助困队伍。我校建立了一支工作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并采取学院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制度, 通过队伍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 将资助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形成了“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的多层次资助工作育人体系, 推动学校的育人理念深入贯彻资助政策有效落实。三是开拓社会捐赠渠道, 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捐赠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家、校友及基金会等, 具有非交易性、非行政性等特点, 是个人或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同时, 由于校外资源的广泛性, 需要充分利用校外渠道。对此, 我校努力开辟校外资源, 开拓社会捐赠渠道, 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如学校加强与国内外各界的联系与合作, 接受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 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让更多的贫困生获得资助, 极大地帮助全校贫困大学生。

总之, 高校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运行机制, 建立统一、公平、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成人成才。“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实践证明, 这一新的体系消除了过去传统的以经济资助为主的模式所带来的短板影响, 赢得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广泛积极的参与, 激发了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随着学校这一新的助困体系的内涵不断深化,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实效必定愈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姜思宇, 罗大贵, 杨红, 李军.“共享型教育公平”思想及其政策框架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1) :23-27.

[2]王莉芬, 黄建美.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3, VOL26 (3) :55-58.

[3]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7) .

篇4:2016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项目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经济困难学生 学生成长 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贫富差距开始显现,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受到严峻挑战,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鉴于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特别是2007年《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延伸。据教育部新闻网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总额为1421.28亿元,资助学生数为8543.78万人次,无论是资助总额还是资助总人次都较以往大幅提高,正面映证了党和政府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关爱。百年大计,教书育人,如何在实施经济补助的同时捉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使命”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受助学生的教育之中,实现资助工作的最大效益,真正价值,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穷上不起学”是党和政府对祖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用行动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全国资助会议公布的数据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政策的帮助下,通过获取贷款、助学金、减免学费、参与勤工助学等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公平的接受教育、学习本领,可以一样的参与就业创业,回报社会。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切实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的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资助工作通过资助制度设计,功能定位,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比如爱国诚信、励志感恩、自立自强等融入到资助工作实践之中,潜移默化,教化与无形。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途径。受教育、上大学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梦想,党和政府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是对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圆梦之策。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读书报国是每个青年人的梦想,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青年秉持爱国之志,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党和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就是这座巨轮的助推器、护航舰。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完成育人工作使命,需要从资助体系和育人体系两个方面来完善,首先各高校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资助工作体系,其次要通过制度设计、文化培育、能力提升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多样化的育人工作体系。

(一)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始,认定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实现。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要有一定的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来自边远山区、来自孤儿单亲家庭、家庭有重大变故等等,要从源头上把住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入口关。部分高校由于把关不严,一些非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数额不菲的奖助学金,引起了周围一部分同学的嫉妒和攀比,出现了争相回家开“贫困证明”的现象。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应该是一个可进可出的系统。比如部分困难学生在国家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立自强,家庭经济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于此相反,存在部分普通家庭学生突发变故或者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持续恶化,针对家庭情况的变化,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应该及时修正相应学生的困难等级,及时对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更新。通过多年的资助工作经验,我校初步确立了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法(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走访)、生活状况跟踪法(校园卡消费)、师生民主评议、校院班三级公示法以及指标数据权重分析法来确定经济困难学生身份[1],同时对数据库按照季度进行动态更新。

2.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体系

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基,在国家各项奖状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和高校受助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主动性,助人自助。首先,学校应该发挥地缘及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争取校外企业、社会人士对学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建立相应的奖助学金。最后,引导和鼓励受助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建立相应的助学基金。近年来,我校先后设立了农商行助学金、波司登助学金、金才奖学金、徐璞奖学金、理工学长助学基金、爱行天下助学基金等10余个助学项目,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多层面、立体式的资助资金体系。

(二)学生育人工作体系

1.精神帮扶体系

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说,他们是承载在较高期望值的特殊学生,他们背负着全家老小的殷切希望,又背负着由此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2],这些学生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交友问题等等。对此,学校资助工作组应该秉持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资助工作理念,在学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我校结合资助工作实际,在学校成立校院班三级咨询工作网络,即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一是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性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难答疑。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沙龙等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抚慰。第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援助,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增强信心。

2.能力提升体系

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金补助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了发挥勤工助学项目的育人效果和助学功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获得经济收益,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学校资助工作小组应该按照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制度设计,改变单一的劳务型勤工助学模式,由劳务型向助教型、助研型、助管型转变,将勤工助学与能力锻炼紧密结合起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助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要重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和使用考核,充分发挥它在学生完成学业、就业技能磨练等方面的作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发展机会。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友等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示。

3.文化育人体系

诚信文化,诚信是资助工作的生命线,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如果贷款学生不还款或者不能及时还款将关系到这个制度的存亡。以文化为传承,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橱窗展、诚信征文等,在学生中普及诚信文化,使诚信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励志责任文化,“自助者天助”,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担当意识和能力,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自立自强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通过举行“励志、责任、报国、成才”为主题的成人宣誓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作为公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努力上进。成立“自强社团”,实现自助、互助和助他。改变资助形式和拓展资助职能,让受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境况,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解困,改善自我,成就自我;感恩文化,受助思源,要重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的培养,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唱一首感恩歌曲、观一部感恩片、开一次感恩会、打一个感恩电话、捕捉一个感恩瞬间”五个一感恩活动[3],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接收心灵的洗涤与净化。感恩文化的融入,可以提升资助文化的内涵,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资助工作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志愿文化,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社会,传递爱心。通过资助制度设计,要求拟获奖或受助学生每学年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不少于一定的学时,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发放爱心回馈卡,要求受助学生毕业前选取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10件事,记录在爱心卡片上,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爱心传递活动,感染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递爱心、奉献社会志愿活动中来。

三.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牢牢把握高校资助工作的精髓,资助育人,改革资助模式和办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黄建美.基于决策过程理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2]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3]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篇5:2016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项目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指出应树立诚信、公平和和谐的价值理念,减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次性资助金额,增加覆盖面;加大对生源地借贷利息的资助力度;合并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进一步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生源地贷款

2007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理性思考几年来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突出完善贫困生生源地商业借贷制度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贫困生资助单笔款额相对较大,大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贫困的学生申请参评,甚至出现夸大贫困程度的不诚信现象。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费需求的燃眉之急。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境一般,很多来自农村或城镇普通家庭,一些农业院校贫困生个人申请率比例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45%,接近半数。这么大一个群体竞争20%的贫困生资助指标,很难说没有“白要谁不要”的想法。诚信做人是影响社会生存的基础性品德,当

代大学生群体负有承担诚信义务的社会责任,高校最首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从培养品德的角度来讲,如果国家能够把对部分学生的一次性救助变为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诚信借贷得到资助,这有助于减少真贫困和假贫困的现象。为了鼓励高校学生的诚信行为,即使适量增加资助的利息金额也是值得的。

2.贫困生认定中争议问题举证困难,困扰公平价值理念。《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了贫困生认定的原则、组织实施体系和程序,并制定了详细的认定申请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应该说通过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基本可以保障高校公开、公平、公正认定贫困学生工作。贫困生认定实际操作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争议不大。家庭经济困难存在争议的地方集中在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方面。无论是学院认定工作小组还是年级、专业、班级认定评议小组都对争议问题存在举证困难,有时很难把握。农村学生家庭或城镇一般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小或近似,贫困程度甄别存在一定的难度。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村、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家庭经济状况,实际上也存在尺度衡量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个别贫困生由于现实表现、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落选,情绪波动反应激烈,对认定工作的合理性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3.贫且优则奖的设计理念使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评议矛盾相对突出,评议导向存在不确定的缺陷。一般而言,学而优则奖和贫至困则助可以被普遍认可,贫困生与奖学金挂钩,颇有些“矮子里面选将军”的意味,把国家救助以奖励的形式发放给了一部分贫困生。假如一个班级里,学业成绩第二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第三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在只有一个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情况下,按照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应该倾向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毕竟能不能得到5OOO元的救助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效果反差比较巨大。这两名同学都属于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贫困优先还是品学优先,就存在一个评议导向的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1.改革生源地借贷制度,解决贫困学生学费、住宿费用。

(1)谁受益,谁投资,体现社会公平和国家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证明:政府和个人都可以从高等教育中获益,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个人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未来的收入。因此,国家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贫困家庭学生可以通过借贷解决学费和住宿费用。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进,生源地贷款因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大力推广。笔者建议占高校学生总数约20%的贫困生均可自愿申请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住宿费用,以后可以根据贫困生实际数量进行调整。生源地贷款的本金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自贷款之Et起,每偿还10%的本金,十年内还清。以学生上学期间贷款一万元为例,学生及其家庭十年间每年需要偿还本金一千元,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贷款利息按同期贷款利率由国家承担。上例中贷款利率如果按恒定5%计算,国家十年间所支付的利息金额逐年递减,累计需要支付利息2750元,约占贷款总数的1/3。同时,规定学生毕业后可以提前还贷,剩余利息金额可以一次性各按50%奖励贷款银行和贷款学生,以提高银行借贷和学生还贷的积极性。(2)大学生诚信还贷与就业相结合原则。由借贷银行提供贷款学生基本情况及还贷情况,国家建立统一的信息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辅助教学管理询系统,并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员工必须审查其诚信记录。以接受资助大学生群体的诚信行为,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2.继续完善实施贫困生救助制度,保障贫困生最低生活费用。(1)现行国家助学金制度有助于解决20%贫困生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额不宜过高,现行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按十个月计,平均每天6.7元。虽然国家助学金在认定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存在认定困难的情况,但覆盖面较大,资助金额相对较小,实施过程争议较小。高校在积极落实国家资助的同时,也要教育广大贫困学生认识到贫困不是资本,要做到自强、自立、自信,防止产生“等、靠、要”思想。

(2)认真落实勤工助学规定,加强高校学生人身意外保障。《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范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促进了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规定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规定之列。有的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擅自到社会上从事兼职活动,担心学生与用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人单位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事实上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有限,贫困学生甚至家境条件较好的学生私自在社会上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受益的高校应该拿出一小部分经费“雪中送炭”,为全体在校学生上人身意外保险,防止贫困学生家庭因学生打工出现意外造成“雪上加霜”。(3)允许休学打工,挣钱上学。目前一些高校学生休学制度非常严格。建议在学籍管理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休学时间和次数,方便贫困家庭学生求学。(4)积极引入社会资助机制。例如,河北秀兰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从2007年起,出资100万元资助五所驻保高校的110名一年级贫困学生。2008年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在河北农业大学设立“长城助学基金”。

3.合并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奖项,适当增加奖励名额,提倡学而优则奖的公平竞争理念。尽管国家奖学金不是专门为贫困学生设立的,但贫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合并两种奖学金有利于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平等竞争的思想理念。现行国家奖学金(8000元)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篇6:2016创业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一、审批内容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资助;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竞赛等优胜者在深圳实施竞赛项目的资助。

重点支持领域: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等未来产业;先进制造和资源环境等涉及民生改善的科技领域。

二、设定依据

(一)《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委,深发〔2016〕7号;

(二)《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8年7月22日;

(三)《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8〕200号;

(四)《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180号;

(五)《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38号;

(六)《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40号;

(七)《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1〕124号;

(八)《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1〕210号;

(九)《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通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3〕122号;

(十)《深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4〕33号;

(十一)《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4〕97号;

(十二)《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若干措施》,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深府办〔2012〕53号;

(十三)《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深科技创新规〔2012〕9号;

(十四)《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财政委员会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财科〔2012〕168号。

三、审批数量及方式

审批数量:有数量限制,受科技研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和未来产业资金总额控制,单个项目资助强度不超过100万元。审批方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答辩或者现场考察、社会公示、审批机关审定。

四、审批条件

创业项目资助分三种类型,分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资助、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创业大赛资助,申请上述三类创业项目资助应当分别符合以下条件:

(一)2011年1月1日以后,在深圳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国家《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规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或深汕合作区内注册的深圳企业,2015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

(二)留学回国人员在深圳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企业注册成立时间和留学人员回国时间均在5年以内,且未享受过本市同类创业研发资助;留学回国人员为企业创办人及控股股东,或占申请企业注册登记中股份(含技术股)15%以上比例;

(三)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优胜者,在深圳实施竞赛项目并且已在深圳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四)省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予以优先支持。

五、申请材料

(一)登录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在线填报申请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三)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复印件;

(四)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五)上完税证明复印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六)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七)上财务审计报告(注册未满一年的不必提供);

(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

(九)申请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须提供:市外国专家局出具的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证明复印件(验原件);企业信用信息单(申请人占股比例,网上打印加盖公章);留学回国人员与申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十)申请创业大赛资助须提供:大赛晋级决赛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十一)可选择提供知识产权证、查新报告、检测报告、获奖证书、国家/省计划文件等项目技术水平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验原件)。

以上材料一式两份,复印件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需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

六、申请表格

本指南规定提交的表格,申请人登录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在线填报。

七、审批受理机关

(一)受理机关:市科技创新委。

(二)受理时间(按申报顺序,分批处理): 网络填报受理时间:1月5日至5月30日。书面材料受理时间:1月5日至5月31日。

办公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45

(三)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电子科技领域:郑文先、杨俊枫(88102169、88121260)信息科技领域:鲁纲、邹健(88102165、88102234)生物与生命领域:付秀芹、陈献梅(88103567、88102254)资源与环境领域:李付贵、廖敬扬(88121043、88103434)材料与能源领域:傅岳敏、徐晓峰(88103121、88102405)先进制造领域:杜保伟、张智勇(88121726、88103956)

(四)受理地点: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13-14号窗口。

八、审批决定机关

市科技创新委会同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

九、审批程序

申请人网上申报——向市科技创新委收文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市科技创新委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答辩或者现场考察——市科技创新委会同市财政委审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社会公示——市科技创新委、市财政委共同下达项目资金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达)——申请单位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项目合同书——拨付资助经费。

十、审批时限

结合受理情况,按申报顺序,分批处理。

十一、审批证件及有效期限

件:批准文件。

有效期限:申请单位应当在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个月内,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项目合同书。

十二、审批的法律效力

申请人凭批准文件获得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未来产业资金资助。

十三、收费

不收费。

十四、年审或年检

上一篇:卢松松:博客的读者,你是谁?下一篇:新蝉(一作耿??诗),新蝉(一作耿??诗)司空曙,新蝉(一作耿??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