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安排表

2024-04-12

议程安排表(共14篇)

篇1:议程安排表

“激情七月”三地十一县(市)商会

“经营友谊促进招商”论坛(麻江)峰会日程安排表

7月28日上午主题峰会议程表

麻江县工商业联合会(商会)2009年7月27日

篇2:议程安排表

日期 时间

8:30-8:40 8:40-8:50 8:50-9:10 9:10-9:20 9:20-9:30

会议内容

主持人开幕词 销售部总结报告 提问、评价交流阶段 市场部总结报告 提问、评价交流阶段

会场分配

会议主持人

9:30-9:40

人力资源部总结报告

9:40-9:50 __日 上 午 9:50-10:10 10:10-10:20 10:20-10:30 10:20-10:30 10:30-10:40 10:40-10:50 10:50-11:00 11:00-11:20

提问、评价交流阶段 休息 财务部总结报告 提问、评价交流阶段 研发部总结报告 提问、评价交流阶段 运营部总结报告 提问、评价交流阶段 质量部总结报告 第一会场 总经理

11:20-11:30 11:30-12:00 1:00-5:00

提问、评价交流阶段 总经理总结 市场推广头脑风暴分析会 第一会场 市场部经理

1:00-5:00 下 午 1:00-5:00

产品研发头脑风暴分析会

第二会场

研发部经理

职能管理头脑风暴分析会

第三会场

人力资源部经理

1:00-5:00

销售头脑风暴分析会

第四会场

销售部经理

日期

时间

8:30-9:30 9:30-10:20 上 午 10:20-10:30

会议内容

市场推广头脑风暴会总结 产品研发头脑风暴会总结 休息

会场分配

会议主持人

第一会场

总经理

次日

10:30-11:20 11: 20-12:00 1:00-4:00 下 午 4:00-5:00

篇3:议程安排表

1972年由唐纳德·肖(Donald L.Shaw)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 e ll McCom bs)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此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研究了大众媒体在影响受众“想什么”方面效果明显,即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issue),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1]。然而,1990年以来以科技为直接推动力的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整个大众传播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在面对诸多信息的选择上已不再是被动与盲目的。而议程设置理论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着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2]。对受众在议程设置效果上的忽视,使得议程设置理论面临着诸多瓶颈与挑战。这直接体现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获取信息方式,使得受众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自由,使得传统的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

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上的欠缺,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又提出了“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3]。以受众为研究的出发点来探究在信息时代下的受众媒介行为以及传播效果,该假设认为,在媒介生活中,受众通过六个阶段来完成受众个体议程与其所归属的群体的议程的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会通过多种途径来选择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议程融合”这一假设于2001年被引入国内,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他们认识到在当下中国语境下考察这一理论假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是对于议题研究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5],其中,团体议程、媒介议程、受众议程三者的力量博弈使得媒介议程的内在运动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图景[6]。

虽然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的提出已十年有余,但是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国内尚无关于“议程融合”的实证研究,对于现阶段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的动力以及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行为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补充和完善无疑是一个遗憾,因此有必要将这一理论假设的内涵所描绘的图景进行中国语境下的实证检验。

二、研究及假设框架

(一)基本理论模型:基于“议程融合”的基本假设

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等人的“议程融合”理论的内容提取6个基本假设点:群体归属;渴望认同;信息需求;媒体接触;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框架模型中简称事件议程);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框架模型中简称属性议程)。这6个基本假设点提取于“议程融合”理论中受众议程与其所属群体议程融合过程中的六个阶段,为探寻这6个基本假设点的逻辑关系,将议程融合过程的第一阶段———群体归属设为起点,将最后两个阶段———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和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设为终点,根据这6个基本假设点可以做出以下假设:

H1: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

H2: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

H3: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4: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

H5: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6: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7:若个体对媒体产生接触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8:若个体对媒体产生接触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如果媒介能够成功地锁定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它们就可以借此设置议程。它们提供语境,这个语境决定了人们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媒介以此构建公众议程[7]。同时,“议程设置”理论也提出了大众媒介可以通过雄辩的论据来实现属性对客体显要性的效果[8]。而在“议程融合”理论中,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指的是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同样的,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指的是群体中对于其客观事件议程的思考及其评价。为了验证群体内部议程的客观事件议程与属性议程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假设:

H9: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会产生群体对客体属性的评价;

H10:群体中的属性议程会导致群体对客观事件的关注。

(二)扩展理论模型:对于媒介使用的不同方式

无论个体是否是新加入某个群体或已经存在于该群体一定时间,个体对于相关所需信息的收集的途径主要有大众媒体接触和群体间的交流。而产生这两种不同途径以满足个体对信息需求的动机是不同的,同时,这两种途径对议程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故据此对基本理论模型的部分假设做如下调整:

H3a: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3b: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5a: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5b: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6a: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6b: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7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7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8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H8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因为个体的信息需求来源于其未能掌握群体的议程,所以除了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和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外,个体的信息需求对群体客观事件议程的直接效应也是应该得到验证的。同时,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和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这两种媒体接触的途径之间的选择顺序,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满足群体交流的需要,还是通过群体交流来满足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的不足,这个验证也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可有如下假设:

H11: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12: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有利于采集到理想的实证研究数据,方便进行模型拟合。实验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征集到志愿者523名,均为浙江省某高校在校学生。受试者年龄介于19-22岁之间,男性199名,女性324名。同时,数据的收集是通过集中志愿者进行量表填答的方式进行。量表为依据研究假设框架的各阶段假设编制的5级李特量表,共36个。受试者根据自我实际评价与各量表项目的符合程度分别选择1至5的数值,其中1为最不符合,5为最符合。实验结束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内容效度分析,排除量表7个,故该实验数据均为剩余29个量表的数据。

(二)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拟合

将理论模型转化成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ling),共1个外生潜变量和6个内生潜变量,通过AMOS17.0工具软件进行数据拟合,数据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四、实验结果

模型的拟合指数为:CMIN=189.650 (p=.000);DF=87;CMIN/DF=2.180;RMSEA=.034;AGFI=.945;GFI=.972。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实验的模型拟合是可以接受的。

假设H1: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这个是得到支持的,这肯定了个体在社会中有群体归属感时得到群体认同的需求。

假设H2: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这个假设在α=0.05的水平下是无法得到支持的,但是在该假设仍有7%的风险被接受。

假设H3:其中假设H3a: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是得到支持的;而假设H3b: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是得到拒绝的。这说明个体在决定其群体归属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其与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而相对排斥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关于其所属群体的相关信息。

假设H4: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这个是得到支持的。说明个体获得群体认同的渴望是对其所属群体信息的需求的动力。

假设H5:其中假设H5a: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是得到拒绝的;而假设H5b: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是得到支持的。可以看出个体在渴望获得群体认同的时候,是极力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了解其所属群体的信息,而对于直接参与其群体内部的交流有着排斥。

假设H6:无论是假设H6a: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还是假设H6b: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都是获得支持的。这说明个体在面临对其所属群体的信息相对匮乏的时候,会通过多种渠道来弥补其信息掌握的不足。

假设H7:其中假设H7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无法被支持的,同时证明也是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并非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不过这种相反的证明并未表现显著。假设H7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被支持的,这说明大众媒体还是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假设H8:其中假设H8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是被支持的,而假设H8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是不被支持的。这说明群体交流更能够促使个体融入其所属群体的属性议程。

假设H9: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会产生群体对客体属性的评价,是不被支持的。而数据所反映的现状是群体内部的客观事件议程并不能产生群体成员对客观事件的评价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是相反的。

假设H10:群体中的属性议程会导致群体对客观事件的关注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这说明群体内部的属性议程同样会以雄辩的论据来实现其成员对客观事件的关注。

假设H11: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无法得到支持的。相反,数据反映出来的结果显示个体融入其所在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会增加其对所属群体信息的需求,但却不能接受改对立假设(P=0.14)。

假设H12: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说明个体在媒体接触中的选择顺序是优先选择群体交流,其次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媒体信息。

五、分析与讨论

该实证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以受众为主体的“议程融合”理论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一)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

即便长期以来的诸多实证研究均证实媒体议程与受众议程之间显著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媒体议程控制着受众议程。从本次实验的结果来看,在得到证实的假设中,虽然媒体信息仍然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但媒体信息对受众群体的属性议程的直接效应是无法被接受的。同时,当受众进行群体交流时,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得到证实,说明受众的群体议程在媒体议程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选择部分议程以融入群体议程,大众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补充需求的作用。所以,受众在自身及群体的议程的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显得十分虚弱。

(二)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在已经被证实的诸多假设中,可以看出,群体交流与媒体信息对于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的影响的总效应值大体相当,分别为0.6168和0.6600。而媒体信息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是直接效应,群体交流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是间接效应,其中群体交流对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0.2970的效应值是通过媒体信息间接实现的,这占到了媒体信息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总效应值的45%。同时,对于群体的属性议程的影响,群体交流对其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为0.3900,而媒体信息对其产生的效应则未被证实。

六、结论:议程融合的新传播图景

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第二,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虽然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已经证实了“议程融合”过程中个体受众对自己社会生活的一种归属和媒介行为,即每个个体均有群体归属感,并渴望被其所属群体的其他成员认同,为了获得群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而产生信息需求,并导致其媒介行为———通过跟群体其他成员交流或者通过大众媒介获得媒体信息,进而实现了其个体与群体议程的融合。

由于实验限制,所有受试者均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出整个社会层面上的“议程融合”现象,所以,本研究将以上论据作为前提假设,可以描绘出如下的一个传播图景:

受众的媒介生活原本相安无事,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给受众的媒介生活带来改变。但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大量的媒体信息涌入其所生活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受众感到一些恐慌并措手不及。为了降低对这种信息认知的不协调,受众纷纷要选择加入一个或某个群体,而自身对融入群体的渴望又使得受众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群体内的相关信息以实现其个体议程与群体议程的融合,其中最普遍的莫过于群体间成员的相互交流,但群体交流并不能完全弥补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所以,受众会尝试通过大众媒介来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两种媒介行为的互补过程中实现受众与群体的议程融合。

论文系2009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项目“媒介社会中网络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该课题得到了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张雷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崔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毛良斌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刘燕硕士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Maxwell McCombs, Donald L.Shaw.The agenda-settingfunction of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2 (1972) :176-187.

[2][4]黄瑚, 李俊“.议题融合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假设[J].新闻大学, 2001 (2) :29-32.

[3]Donald L.Shaw, Maxwell McCombs, David H.Weavers&Bradley J.Hamm.Individuals, Groups, and Agenda Melding:A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Opinion Research, 1999 (11) :22-24.

[5]王囡囡, 史振宁.从媒介发展看“议题融合”[J].新闻大学, 2002 (3) :33-34.

[6]崔波, 范晨虹.议程设置到议题融合——媒介议题内在运动的图景[J].今传媒, 2008 (10) :56-57.

[7]Doris Graber.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M].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414-428.

篇4:议程安排表

主题: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财富增长之道

上午8:00-8:45,全体签到

8:50,开幕式暨亚洲财富论坛理事会授牌仪式

参加开幕式的有关领导有: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领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致开幕词

上午会议主题演讲:10:00-12:05

演讲内容:

一、财富与机遇:中国企业面临着战略制胜的新时代

演讲人:李家祥,国家民航局局长

演讲题目:应对金融危机,民航责无旁贷

演讲时间:20分钟

演讲人:维韦克·阿罗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

演讲题目: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

演讲时间:20分钟

演讲人:李稻葵,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

演讲题目:金融危机下宏观政策与企业战略调整

演讲时间:20分钟

演讲人:张伯旭教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演讲题目:世界金融危机对开发区经济发展影响及对策

演讲时间:20分钟

二、财富与思想:超凡智慧在商界竞争中的应用

演讲人:陈瑜教授,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演讲题目:创新经济模式,挑战世界金融危机

演讲时间:20分钟

演讲人:叶灼新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演讲主题: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演讲时间:20分钟

中午12:00-12:45 全体午餐(地点:全国政协礼堂餐厅)

13:00-13:45 午休

下午会议主题演讲:(14:00-15:00)

演讲内容:

三、财富与责任:更新观念创造财富,平衡社会责任

演讲人:王连洲,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基金法起草工作组组长

演讲题目:重视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是基金立法的核心主题

演讲时间:20分钟

演讲人:乌·巴特尔,美中经济贸易促进会执行主席

演讲题目:精神财富,儒商的最高境界

演讲时间:20分钟

四、财富与变革: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商业成功

演讲人:段玉贤,洛钼集团董事长

演讲题目:职业精神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演讲时间:20分钟

(15:15-16:30):

演讲人:卢进勇教授,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演讲题目:走出去战略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道

演讲时间:20分钟

演讲人:许宁宁教授,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

演讲题目:全球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强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

演讲时间:20分钟

演讲人:张政权,美中友好促进会会长

演讲题目:加强中美合作,应对金融危机

篇5:议程安排(定稿)

幕式议程安排

第一项、请各位领导嘉宾台前就坐,请各参赛队员入场。(奏乐,负责人: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代表队、队员、裁判员:大家好下午好!为了迎接奥运会,庆祝“五一、五四”双节,增添节日气氛,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为奥运喝彩,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组委会的精心策划,今天在这里准时举办主题为“迎奥运,庆双节”的篮球友谊邀请赛。

第二项、介绍各位领导、嘉宾及参赛队。

(嘉宾:„„)(参赛队:机关、电力公司、学校、开元公司、水管处、阿克兰干派出所、水泥厂代表队)

第三项、请主办单位领导致开幕词。

(二二四团中学书记、校长XXX致词)第四项、请团领导讲话。

(根据情况决定)

第五项、请来宾代表发言。

(开元公司„„)

第六项、请运动员代表发言。

(水管处:„„)

第七项、请裁判员代表发言。(裁判代表:XXX。)第八项、文艺节目表演。(负责人:XXX。)

第九项、由团领导宣布XXX中学“迎奥运篮球友谊邀请赛”

现在开始,揭幕战:

学校篮球队——电力公司篮球队

2008年4月28日

二二四团中学“迎奥运篮球友谊邀请赛”

筹备组

组委会主任:景庆云 副主任:贾兴忠杨冬 音响:屈安成 节目负责、横幅:何万鹏

宣传报道:屈安成樊鹏周广磊二二四团电视台(邀请)

后勤保障:邢正海屈胜利王显明小组成员:屈安成樊鹏樊金普龚小虎王显明张 鑫屈胜利(各代表队领队)

安全保卫组组长:景庆云 成员:二二四团中学体育组

任超社

七(1)班 姜帆贾俊洋

何万鹏邢正海

裁判组

总裁判长:景庆云

执行裁判:(各队出一个裁判)贾兴忠姜帆

金文东李玉山胡永清黄献军

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主任:景庆云

成员:学校体育组裁判组2008 4

各队领队

篇6:同学聚会议程安排

第三次同学会实施方案

(参加活动的人员名单)

吝淑丽

王晓华

李丽萍

王海霞

章乐之

张宝文

程新社

胡永兵

一、聚会目的

以加深和拓展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宗旨,以寻找失去的人脉资源和建立同学关系网为初衷,以提高全班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为目标,以促进同学之间人生体验经历交流与沟通为目的。

二、聚会原则

1、坚持自愿的原则;

2、坚持财务公开的原则;

3、坚持AA制的原则

(每人预计活动费300大洋,含住宿、餐费、娱乐等开支,多退少补。)

4、坚持朴素为本,欢乐为主;众人拾柴,欢迎赞助。

三、聚会时间

公历2010年12月25日——12月26日

报到时间:12月25日早9点在友谊东路91号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门口集合

(10:30分以后来的自行前往聚会地点)

四、聚会地点

常宁宫(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正南五公里)

常宁宫雄踞神禾塬畔,临山望水,景色怡人。此处原为唐朝皇家御苑,后由胡宗南将其改建为蒋介石的西北行宫。如今的常宁宫有三个景区,一是历史文物区,二是疗养山庄区,三是休闲度假区。

五、聚会活动

12月25日活动安排意见: 1、10:30分统一乘车前往常宁宫 2、12:00当地农家乐就餐 3、14:00举行“真情难忘、爱是平淡的流年”主题座谈会 ①、深情相拥、真情沟通

寻一处安静休闲之地相互抱抱,独冷冷,不如热抱抱,冬天不再寒冷!②、活动致辞:

持:章乐之(副班长)新年致辞:赵

蓓(班

长)老师讲话

(张老师)③、同学交流会: ⑴回顾前两次聚会(哪位同学保存有以前在校时的照片,请上传到QQ群内,或联系武强)

⑵给同学们讲讲自己毕业后到目前都在干什么,家庭怎么样?生活怎么

样?工作怎么样?相互学习了解成长经历。(每个人都要说,是必须的)⑶最想给同学们讲的一句掏心底的话(注意,是同学们,不是单个体)⑷赠送礼物(礼物是必须的,一支铅笔、或是一个亲自制作的手工品均可,哼!手工艺品?难不到我的,咱学过嘛!)⑸互动节目(能想起96年元旦时我们班搞的茶话会吗?击鼓传花表演节目,锅碗瓢盆都搬教室做饭的那次啊。)4、17:30当地农家乐餐中活动

①满汉全席。每个人都为其他人夹一份食物,夹多夹少全凭感情了,但必须吃完,不准浪费。这叫撑死他。

②替罪羊。抽签游戏,是有每个人名字的签,抽到谁,那么你报复的机会就到了,这可真是新年新气象,当头一棒中头彩啊。在一定区域内你可以让他做任何一件事情。比如:背你饶一圈等等等。这叫整死你。③打死我也不说。聚会中其实大家都很了解,可是又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深入。所以,给你一个机会,抽到谁,那么在座每个人都可以问他一个问题。尽量问吧,但回答方必须说实话。这叫不得不说。

5、晚饭后:集体泡温泉(男女天体共浴,给你(妳)个机会!男的左边,女的右边。看方案的,说你呢,你站中间干嘛?)

6、温暖后:圣诞狂欢k歌到天亮(酒店有很多活动设施、游泳、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等)

12月26日活动安排意见:

8点—9点:农家乐早饭(睡到自然醒也行啊,不信你能睡的着!)9点以后:集体爬山活动

工作压力大,生活的烦恼,身心疲惫啊,但是今天,把一切统统抛到脑后去吧。有多久没给自己放假了,有多久没感受大自然了,有多久没见到这些可爱的人了?一路美景陶冶着情操、上上下下锻炼着身体的好去处!午 饭:想吃什么啊?我们上山烧烤去哦!14:00之后自由活动,单独约会,聚会结束。

六、费用预算

基本费用预算: 住

宿

2600 唱

880 会议室

600 餐

1200 机动费用

800 交通工具暂定:杨镇、张宝文、武强、吴峰、胡永兵,往返油费、过路费用由司机本人友情资助。

七、温馨提示:

1、天寒地冻,要穿厚衣、厚鞋,以免冻坏小身体,切勿将同学聚会搞成风(寒)流(涕)聚会。

篇7:庆典议程安排

1)8:00主席台布置就位,剪彩用品、礼花礼炮等准备到位。军乐队演奏迎宾曲

2)8:10礼仪小姐到场,准备迎宾工作

3)8:15礼仪小姐引导来宾签到并佩戴胸花(舞狮表演)4)8:30剪彩嘉宾入场

5)8:40礼仪小姐引导官方来宾入场

6)9:00主持人宣布开业仪式开始,剪彩、施放礼花、礼炮、舞狮表演

7)9:05—10:05致辞环节,具体时间由主持人把握。议程如下:

A.主持人介绍参加开业仪式的主要领导人(官方

及企业)

B.名店街负责人简介名店街概况及愿景

C.嘉宾致辞(官方与企业可分别致辞)

D.官方领导宣布京津步行街1号名店街正式开业

(军乐队奏乐,燃放礼炮)

E.嘉宾剪彩(军乐队、礼花、礼炮、舞狮,庆典

气氛达最高潮)

8)10:10主持人宣布开业仪式圆满结束(军乐队奏欢送曲)嘉宾合影

9)10:15嘉宾参观名店街

10)11:00媒体自由采访(供参考)

篇8:议程设置的功效探究

议程设置是传播理论当中极其重要的理论之一。在美国著名学者沃纳·赛佛林与小詹姆斯·坦卡德合著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这样提到:“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2 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

最早发现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是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他1922年出版的著作《公众意见》(中国译为《舆论学》)中这样写道“人们直接面对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时间要少于面对他们头脑中虚拟世界的时间”。人们头脑中的虚拟世界正是大众传媒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报道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是媒介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加工的一种折射,大众媒介创造出了人们关于世界的图像,但往往这些图像并不完整,但却是构成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基础。

3 议程设置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和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比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四川境内的汶川大地震,当时参与报道的媒体多、范围大、时间长,形成了积极的全国性的媒介议程,使全国人民对灾区的了解更加深入,对这一事件更加关注。全国各民族同胞自发向灾区捐款捐物,一时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别哭”的标语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各大媒体还出专栏、专刊普及地震自救知识。各大媒体在地震发生时和地震发生后引导受众该想什么问题和该关注什么问题上是做得相当成功的。在这一方面媒介议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一旦产生便可能会损害国家和人们的利益,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新闻媒介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会引发更多的自杀事件,因为媒介对自杀事件的连续报道会形成一个特定的议程,进而引发模仿媒介报道的自杀方式放弃自己的生命。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很多人选择使用新的地铁系统作为自杀的方式,原因在于当地的媒介对这种自杀方式的非常夸张的大量的报道。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大众传播时,作为媒体消息“守门人”的编辑,必须把握好传播过程当中的这个度,在把握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做到该强化的消息要强化,该过滤的消息要过滤。对事件的报道不能误报、扭曲。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应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而让受众凭借意识的能动性自己判断。

4 议程设置与有限效果模式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率领研究组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非常著名且影响深远的实证调查研究,其研究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革命性的观点,就是后世所称“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主要包含四个结论。一是“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指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政治态度。二是“选择接触性”假说,指人们既有的政治倾向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三是“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指大众传播信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流向一般受众,即存在两级传播模式。四是大众传播的效果类型,指大众传播最主要的效果是“强化”,其次是“结晶”,最后是“改变”。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在他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对大众传播提出了五个普遍原则。其中,两个这样描述有限效果模式。一是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和充足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相互牵制的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二是在强化现有条件的过程中,这些相互牵制的中介因素一般作为对传播效果有所贡献的代理者,但不是它的唯一原因在起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限效果模式在传播研究中占据了理论的垄断地位,研究学者对此越发不满意,加之认知心理学的异军突起,议程设置理论由此便应运而生。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作积极能动的知识探寻者,认为人是“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被控制或受操控的对象,认知心理学还非常关注世界的再现,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议程设置的理论假设借助考察人们对哪些特定议题赋予显著性和重要性,这种议题的显著性又是如何获得的。这些观点都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5 结语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无论是议程设置理论或者其他的传播理论,不可否认这些理论都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对此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体人,必须把握好宣传的尺度。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好这把双刃剑的积极面,尽可能的规避传播过程的消极面,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和媒体自己的私利来扭曲对事件的报道。而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受众,也应对媒介报道的一些消息进行甄别。在对消息的接收时,应积极主动地发挥我们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盲目地听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媒介对人们的最大功效。

篇9:网络的议程设置

网络以个体形式参与传播,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中外互通,随时随地,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传播边界。许多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未经核实的消息从网上不胫而走,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流向全球各地,使传统的新闻信息管理体制与机制鞭长莫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基本上是单向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减的,而网络是双向互动式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增的。网民在接受信息时,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即时发表观点,放大信息含量,延伸信息内容。这种互动性使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即时动员、组织、发动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论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从一开始考察的不是传媒对受众的态度和行动层面的影响,而是考察传媒对受众认知层面的影响,即对受众关注与思考对象的影响。它认为传媒影响的是受众“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的问题。当然在后来的研究中,麦库姆斯和肖以及其他研究者也在修正这一认识。他们认为,新的说法该是:“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议程设置”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在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后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议程设置”还暗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因此,作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网络议程设置的独特特点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终究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不同的,网络议题设置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

首先,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们往往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在BBS上灌水等方式传播和交流信息,由于上网者数量巨大分散、异质,还处于匿名状态,监控起来比较困难,自行发布的信息可以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地传播,几乎不受限制。虽然,网络信息流动也存在“从高到低”的趋势,但只要愿意,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设置议题。

其次,网络议题的设置和传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强大把关能力下所形成的议题,其类型、内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严肃的、重大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往往有机会成为议题。而网络的把关作用弱,各类内容不管雅俗、是否符合传统上媒介刊发信息的有关要求,只要能激发兴趣,都有可能成为议题。比如,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芙蓉姐姐”是绝不可能成为议题的,但在网络空间却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议题。

最后,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便利了受众对议题的方向发展的左右。由于反馈的滞后以及“把关人”的作用,传统媒介环境中,来自受众的信息极少能在媒介上及时或充分反映。而网民却不需坐视传统媒介或主流网站来立言或追踪,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表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以此影响其他网民的理解与判断。在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不同观点、信息交汇,议题很难以某人或某个团体的意志为转移,总是非理性化、非预设地发展着。在“王伟撞机事件”中,一直有网民提供国外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亲身体验以及自己的看法。网民宁愿相信其他网民提供的信息而不信任官方媒体的信息,出现了对于事件的价值判断与主流网站相左的情况。

分析网络中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因素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传播学者B·C·科恩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时很难奏效,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在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网民自己根据事实进行价值判断,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网络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真理越辩越清晰。”在博客中国(Blogchina.com)上一位网友的这句留言,充分说明了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在网络社会中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价值冲突。网络传播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点,因此,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必然出现高度“个人化”的倾向,个人很可能持有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关于重要性的标准已经不再由大众传媒统一掌握,网民可以否定传媒认为重要的事件,他可能会面对某一个网页想,怎么把这件事情列为重要新闻呢?在一个有着共同价值取向的网民群体中,群体成员会摆脱传媒的影响而根据自己的新闻价值观进行议程设置。

新闻证据矛盾。如果一个网民在大众传媒中得到一个消息,然后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另一个消息,两则消息之间互相矛盾,如果这一对互相矛盾的事实在人际传播中得到强化,那么公众就不会把媒介设置的议程提到公众议程上,而是进行自我议程设置,由于网上传播渠道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情况在网络中是很普遍的。

传媒信誉下降。传媒的信誉度被界定为一种信息源和传播渠道被公众感受到的可信度和能信任度。当传媒的信誉下降,不为公众所信服时,公众自己的议程设置可能不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自我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①斯蒂文·小约翰[美]著:《传播理论》,2000年。

②李志雄:《论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及方式》,山东大学,2006年。

③吕薇薇:《报纸如何设置优先议题》,《国际新闻界》,2005,(4)。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篇10:会议议程安排

会议议程安排

一、目的随着筹备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现在已经具备生产条件,为了凝聚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战斗力,培养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特召开本次会议。

二、会议时间

2012年XX月X日

会议地点:

公司XXXX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公司全体股东,各部门负责人及公司全体员工

四、会议主持:

会议由XX主持

五、会议主题:

介绍公司发展过程,确定公司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宣布公司管理组成人员名单,明确分工和岗位职责。以及公司的近期发展规划和工作内容。

六、会议安排

9:00宣布会议开始;

9:10XXXXX

9:30XXX

篇11:演讲比赛议程安排

1、开场主持词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及员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的方针,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责任意识、事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安全、和谐、发展的生产环境和安全文化氛围,经电厂“201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开展一次演讲比赛活动

2、主持人介绍嘉宾:

主持人:今天参加我们演讲比赛的嘉宾有()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3、主持人请领导讲话:

主持人:下面有请领导()讲话。

4、主持人介绍评委:

主持人:本次演讲比赛的评委是()。

5、主持人宣读:评分细则及奖项设置:(见细则)

6、演讲正式开始

演讲顺序采用抽签方式决定。评委在前二位演讲结束时统一打分,以后每演讲一位打一次分。

7、演讲结束,颁奖准备

主持人:各位选手已经演讲完毕,现在记分员正在紧张的统计分数,利用这个时间,有请XXX(领导)为本次演讲比赛作点评。

8、颁奖

篇12:议程安排表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议程安排表最新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2017年全国两会议程安排表

全国人大常委会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建议会议的议程是:

一、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二、审查和批准2016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审查和批准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7年中央预算;

四、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议案;

五、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六、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

七、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

八、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九范文内容地图、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十、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7年全国两会时间表

2017年两会召开地点:人民大会堂开幕

2017年两会召开时间:2017年的两会将会于2017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

2017年两会主要议程:官方尚未公布。

从2017年1月开始,全国各地将进入地方“两会时间”。

2016年11月18日,吉林和河南率先确定并公布了2017年该省人代会的召开时间。

据11月18日报道,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于2017年1月15日在长春召开,会期5天。

同一天,据媒体报道,11月18日,经河南省委研究和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将于2017年1月16日在郑州召开。

继吉林和河南之后,又有21个省份先后公布了召开省级人代会的时间。

譬如,据媒体11月24日报道,11月23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1月14日召开。

另据媒体11月25日报道心得体会,11月24日下午,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闭幕。会议决定: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于2017年1月9日在兰州召开。

而最新公布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召开时间的省份则是四川。

据媒体12月6日报道,经省委同意,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于2017年初在成都召开,预计

会期5天。

据媒体统计,截至12月7日,已有23个省份公布了省级人代会的召开时间。除四川省未公布月份外,根据其余22个省份的安排,2017年省级人代会时间将于1月起持续到2月。

其中,吉林、河南、北京、甘肃、陕西、重庆、青海、广西、宁夏、内蒙古、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广东、河北共16个省份均公布了明年1月人代会召开的具体日期;贵州、西藏、新疆3个省份只公布了人代会将在明年1月召开,但并未说明具体日期。而山东、热门思想汇报海南、江苏3个省份公布的人代会召开时间,都安排在了明年2月。

此外,四川省下一次人代会的召开日期则为“2017年初”。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统称为“两会”。一般来说,两场会议已基本固定前后脚召开,会期基本重合。

以福建为例,据媒体12月3日报

道,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明年1月18日至22日在福州召开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会期5天。而政协第十一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则将于2017年1月17日在福州召开。

依照规定,地方各级人代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如果本级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本级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代会会议。当然,提议的人大代表不能自行召集会议,人代会会议需本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主席团召集。

依照人大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包括选举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正副行政首长,以及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篇13: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议程设置 (Agenda-Setting) 的理论渊源

议程设置过程是不同议题的倡导者为获取媒体专业人员、公众和政策制定精英的关注而不断展开的竞争。媒介的议程设置常常表现为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

李普曼和议程设置。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在其著作《公众舆论》 (Public Opinion) 一书中提到“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的概念, 他认为“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 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 (2) 。外部世界是通过媒介呈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因此媒介如何选择和报道事件将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李普曼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 但他被认为开创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议题设定”和“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一词以前曾沿用台湾学者的说法, 将之翻译为“议题设定”, 直到1996年学者慎之在与麦库姆斯教授反复磋商语句的含义, 将Agenda-Setting译为“议程设置”。他认为, “说‘议题’是‘所议问题’亦无不可, 但‘程序’的意义却表达不出来” (3) , “以‘设置’来翻译‘setting’也比‘设定’要灵活一些” (4) , 因此翻译为“议程设置”更为准确。

研究背景。1.有限效果模式向适度效果模式转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有限效果论占据了效果研究的主导范式, 但是之后研究者开始反思有限效果模式, 觉得有限效果模式是对魔弹论的矫枉过正,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比有限效果要大, 适度效果模式应运而生。2.认知心理学兴起。20世纪50年代, 在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 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受到了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的挑战, 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来, 人是“问题的解决者”, 而不是被控制或被操纵的对象, “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世界的再现 (representations) , 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 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5) 。这与议程设置假设在观念上不谋而合。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麦库姆斯认为, 议程设置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由第一阶段基本的议程设置假设——新闻的报道方式影响公众对当时重要议题的感觉扩展开来。第二阶段将媒介效果研究与“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起来, 从原先研究的问题“什么是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效果”变成了“为什么某些选民比其他人更乐于接触特定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第三阶段的研究将议程扩展到公众议题之外, 并对比各种不同议程 (包括各种媒介的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 之间的区别。问题细致到竞选报道接触与选民政治兴趣的相关性、内心议程、社区议题议程和可见的公众行为议程。第四阶段的研究则已经将新闻议程由自变量转为因变量。最初的问题“是谁设置了公众议程”已经变为“是谁设置了新闻议程”。

麦库姆斯认为, 议程设置研究已经进入第二个层次, 这一点与他的搭档唐纳德·肖存在分歧。所谓第二层, 指由研究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传播转到检验属性显著度的传播, 即新闻媒介在公众头脑中构造议题和其他对象的作用。如果说议题还是相对具体的研究对象的话, 属性则是更为抽象的、对事物的思考。

查佩尔希尔 (Chapel Hill) 研究。1972年, 麦库姆斯和肖发表了关于议程设置理论假设的第一项系统研究成果。他们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的议程设置, 假定大众媒介为每一项政治竞选活动设置议程, 并影响公众对政治议题显著与否的态度。在1968年以查佩尔希尔社区选民为研究对象, 调查总统竞选活动中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

在大选前, 他们选择了100名投票意向不明确的选民, 让其在1968年9月到10月的3个星期里接受访问调查, 要求每个受访者简述他们所认定的关键问题, 研究人员要求采访者根据其所见所闻列举出国内的主要社会问题。受访者的反馈被划分为15类, 涵盖了主要的社会问题和其他的选举新闻。与此同时, 研究者收集了大众媒介的信息内容来进行对比。新闻媒介关于选举的内容也按照数量的多少, 被划分成15类, 涵盖了主要社会问题的其他选举新闻。

调查结果显示, 媒介议程上5个议题 (外交政策、法律和秩序、财政政策、公众福利、公民权利) 和公共议程上这5个议题的排列次序之间有近乎完全的相关性。

但是这项研究未解决的问题是因果顺序问题, 即查佩尔希尔研究说明了在1968年大选期间,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但是没有指出谁是因谁是果, 有可能是媒介议程影响了公众议程, 也有可能是公众议程影响了媒介议程。

夏洛特 (Charlotte) 研究。作为探究议程设置的第二个步骤, 麦库姆斯和肖策划了另一项研究, 专门考察1972年的总统大选, 研究地点选择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 样本量比查佩尔希尔研究的样本量大, 而且采用了固定样本连续访问的方式。这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找到议程设置因果方向的证据。

这次的研究结果为议程设置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些证据, 即媒介 (至少是报纸) 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其效果, 而不是公众影响媒介议程。

铺垫 (Priming) 作用。延加、皮斯特和金德 (Iyengar, Peters, and Kinder) 在1982年曾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发现电视新闻报道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总统选举。延加及同事把媒介的这一影响过程称为铺垫作用, 也就是“媒介通过关注某些问题而忽略其他问题来改变人们对候选人的评估标准的过程” (6) 。

议题的强制性。夏洛特研究只是在报纸这种媒介上发现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但是在其他媒介如电视方面则没有找到充足的证据。朱克 (Harold Gene Zucker, 1978) 认为, 议程设置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于议题的强制性, 在某些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 他们越容易接受媒体发布的信息。公众能够直接体验的议题是强制性议题 (obtrusive issues) , 公众无法直接体验的议题是非强制性议题 (unobtrusive issues) 。

导向的需求 (need for orientation) 。麦库姆斯和韦弗认为, 每个人的导向需求是不一样的, 而这是决定能否产生议程设置效果的主要因素。导向需求主要包括两个因素, 即信息对个人的相关性和与有关消息的不确定程度。他们假设, 人们的导向需求越高, 受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就越大。

研究新领域。近年来, 有些研究人员不再把视线集中在对媒介议程形成的研究上, 而是转而思考如何利用议程设置理论, 发挥其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使社会更好地运转。这些新的研究领域涉及广泛, 包括企业声誉、NBA的成长与扩张、课堂中的议程设置、组织化宗教的议程设置功能、现代社会里的议程设置等。有些关注媒介议程, 有些关注社会其他方面的议程设置效果。

结语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 议程设置假设就一直是传播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它探讨了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从而影响公众行为的, 而不同于态度改变理论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科恩 (BernardCohen) 关于报纸威力的一段名言“在多数时间, 报纸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 却是惊人地成功”, 应该改为新的表述“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 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 (Mc Combs, 1992) 。

随着研究者对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议程设置的理论框架不断得到发展, 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研究新课题, 如一个问题是如何同另一个问题竞争显著性的、其他国家的议程设置过程是如何不同于美国的这种过程的、在民主社会中议程设置如何发挥作用,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 《国际新闻界》, 2006 (2) 。

篇14:重启改革议程

谁都承认,中国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但在如何选择未来方向的问题上,就南辕北辙了。一派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中国模式”,问题出在市场化太过了,因此,他们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坚持“中国模式”。另一派则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放开市场,问题则出在政府控制得太多,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仍处于“半控制,半市场”状态,未来的方向是完成市场化改革。吴敬琏先生是后一派观点的代表,83岁高龄的吴先生以他对市场经济改革的呼吁感动着我们。

吴敬琏与马国川最近出版的《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一书,回顾了中国所走过的改革道路,说明了中国下一步该如何走。吴敬琏是改革的亲历者,他们对改革历史的回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改革的艰难,也使我们看到,哪些改革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彻底的——虽然推动了改革,却为继续前进留下“隐患”。

中国改革被称为“摸着石头过河”,这并非不明白改革的最终目标。邓小平在1979年就提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目标。但要在一个从没有市场经济的国家、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敌的时代推行市场经济,极为困难。于是中国采用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也就是不得不采用迂回的、让步的方法。这种渐进式改革,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今天的伟大成就。但几乎每一步改革都不彻底,这就留下了一下又一个“隐患”,积累到今日,就引发了各种问题。

中国当前各种问题最基本的根源仍在于“半控制、半市场”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从远的历史来看,中国有二千多年专制皇权统治历史,这种体制的政府是要控制经济并抑制民间经济的。中国从来没有经历真正的资本主义,这使得中国人不习惯市场经济。从近的历史来看,解放后学习苏联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政府也迷信自己的力量,对放任市场调节有一种天然的逆反心理。三十多年前启动的改革,其特点,是由上至下、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官员也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让市场做主,就会意味着权力的失去和利益的受损。所以,改革中的每一步都要向这些既得利益者让步,保证他们权力和利益,尤其最近又造出了“中国模式”的神话,这就使维护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权有了合理性。既要维护政府的权力,又要有市场,妥协的结果只能是“半控制、半市场”了。《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从各个方面说明了当前这种体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所引起的问题。

中共十八大指出中国当前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缩小政府的权力,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看来完成市场经济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吴敬琏和马国川提出“重启改革议程”。这种“重启改革议程”不仅包括要“改变固有经济对重要产业的垄断”和“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等深化市场化的改革,而且还包括完善以“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

上一篇:灰喜鹊散文下一篇:立交桥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