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

2024-04-15

议程(通用9篇)

篇1:议程

附件二:“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议程

一、具体会议日程如下;(大会由学校党支部书记王明星主持)

1、校长宣读乌什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2、政教主任宣读乌什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考评办法;

3、学校党支部书记布乌什一中“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及分工;

4、校长就乌什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作具体安排;

5、学校党支部书记王明星提出要求。

二、召开时间:2013年2月22日下午4:00(北京时间)

三、会议地点:学生食堂二楼大厅

提升师德师风,再树优良队伍形象

——在学校“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乌什县第一中学王明星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旨在解决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弘扬高尚师德、践行师德规范,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打造一支为人师表、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深入推进文明礼仪教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智慧、幸福乌什提供支持和保证。回顾过去的日子,老师们能够团结一致,紧紧围绕中学的工作目标,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本,以学校为本,爱岗敬业,识大体,爱学生,精心辅导、全面关怀,做出了成绩,作出了奉献。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敬意!仔细剖析一下,我们队伍中还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事业的发展。一是“进取心不强”。有些人嫌弃我们自己选择的职业太平凡、太普通、太清贫,因而不想努力工作,课堂教学缺乏热情,学习缺乏动力,工作上稍稍加一点任务就推辞不干,总想提前离岗休息,小病大养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极个别教师课堂45分钟都不能坚守,以自己的私事为重,请人代课。二是“不守规矩”问题。有些教师继续在校外培训班兼课,搞有偿家教,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信心,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讽刺、挖苦、歧视甚至侮辱、排挤后进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过去还有极个别教师不守住道德法律底线,在

篇2:议程

时间: 地点: 主持人: 预备会议 时间:15:00 内容:

1、委员作大会筹备情况说明。

2、因工作原因,由工会委员会提出,基层工会小组推荐。

3、通过大会主席团成员名单:(全体代表参加)举手表决通过大会主席团建议人选:

4、大会休会10分钟,请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坐。

5、大会主席团审议并举手表决通过本次大会议程

6、大会主席团提出本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附件1),提请全体代表审议。

7、因工作原因,大会主席团提出免去工会主席职务,增补学校党委副书记为工会委员的建议。提请全体代表审议。

8、大会主席团提出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 提请全体代表审议。

9、大会主席团提请全体代表审议《方案》 正式会议15:10: 住持人:

1、介绍来宾

2、宣布大会正式开始(全体起立,奏国歌)

9、全体代表和列席代表与来宾合影

10、感谢领导和贵宾光临。

11、分代表团讨论:各代表团分组审议以上报告

12、请全体代表提出意见,如无意见请就以上报告逐一举手通过。

13、请全体代表就主席团提出的本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提出意见,如无意见请举手通过。委员候选人名单见附 件1

14、请全体代表就主席团提出的因工作原因,免去工会主席职务,增补学校党委副书记为工会委员提出意见,如无意见请举手通过。

篇3:议程

1972年由唐纳德·肖(Donald L.Shaw)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 e ll McCom bs)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此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研究了大众媒体在影响受众“想什么”方面效果明显,即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issue),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1]。然而,1990年以来以科技为直接推动力的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整个大众传播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在面对诸多信息的选择上已不再是被动与盲目的。而议程设置理论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着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2]。对受众在议程设置效果上的忽视,使得议程设置理论面临着诸多瓶颈与挑战。这直接体现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获取信息方式,使得受众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自由,使得传统的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

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上的欠缺,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又提出了“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3]。以受众为研究的出发点来探究在信息时代下的受众媒介行为以及传播效果,该假设认为,在媒介生活中,受众通过六个阶段来完成受众个体议程与其所归属的群体的议程的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会通过多种途径来选择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议程融合”这一假设于2001年被引入国内,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他们认识到在当下中国语境下考察这一理论假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是对于议题研究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5],其中,团体议程、媒介议程、受众议程三者的力量博弈使得媒介议程的内在运动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图景[6]。

虽然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的提出已十年有余,但是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国内尚无关于“议程融合”的实证研究,对于现阶段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的动力以及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行为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补充和完善无疑是一个遗憾,因此有必要将这一理论假设的内涵所描绘的图景进行中国语境下的实证检验。

二、研究及假设框架

(一)基本理论模型:基于“议程融合”的基本假设

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等人的“议程融合”理论的内容提取6个基本假设点:群体归属;渴望认同;信息需求;媒体接触;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框架模型中简称事件议程);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框架模型中简称属性议程)。这6个基本假设点提取于“议程融合”理论中受众议程与其所属群体议程融合过程中的六个阶段,为探寻这6个基本假设点的逻辑关系,将议程融合过程的第一阶段———群体归属设为起点,将最后两个阶段———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和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设为终点,根据这6个基本假设点可以做出以下假设:

H1: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

H2: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

H3: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4: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

H5: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6: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7:若个体对媒体产生接触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8:若个体对媒体产生接触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如果媒介能够成功地锁定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它们就可以借此设置议程。它们提供语境,这个语境决定了人们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媒介以此构建公众议程[7]。同时,“议程设置”理论也提出了大众媒介可以通过雄辩的论据来实现属性对客体显要性的效果[8]。而在“议程融合”理论中,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指的是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同样的,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指的是群体中对于其客观事件议程的思考及其评价。为了验证群体内部议程的客观事件议程与属性议程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假设:

H9: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会产生群体对客体属性的评价;

H10:群体中的属性议程会导致群体对客观事件的关注。

(二)扩展理论模型:对于媒介使用的不同方式

无论个体是否是新加入某个群体或已经存在于该群体一定时间,个体对于相关所需信息的收集的途径主要有大众媒体接触和群体间的交流。而产生这两种不同途径以满足个体对信息需求的动机是不同的,同时,这两种途径对议程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故据此对基本理论模型的部分假设做如下调整:

H3a: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3b: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5a: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5b: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6a: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6b: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7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7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8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H8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因为个体的信息需求来源于其未能掌握群体的议程,所以除了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和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外,个体的信息需求对群体客观事件议程的直接效应也是应该得到验证的。同时,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和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这两种媒体接触的途径之间的选择顺序,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满足群体交流的需要,还是通过群体交流来满足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的不足,这个验证也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可有如下假设:

H11: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12: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有利于采集到理想的实证研究数据,方便进行模型拟合。实验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征集到志愿者523名,均为浙江省某高校在校学生。受试者年龄介于19-22岁之间,男性199名,女性324名。同时,数据的收集是通过集中志愿者进行量表填答的方式进行。量表为依据研究假设框架的各阶段假设编制的5级李特量表,共36个。受试者根据自我实际评价与各量表项目的符合程度分别选择1至5的数值,其中1为最不符合,5为最符合。实验结束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内容效度分析,排除量表7个,故该实验数据均为剩余29个量表的数据。

(二)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拟合

将理论模型转化成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ling),共1个外生潜变量和6个内生潜变量,通过AMOS17.0工具软件进行数据拟合,数据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四、实验结果

模型的拟合指数为:CMIN=189.650 (p=.000);DF=87;CMIN/DF=2.180;RMSEA=.034;AGFI=.945;GFI=.972。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实验的模型拟合是可以接受的。

假设H1: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这个是得到支持的,这肯定了个体在社会中有群体归属感时得到群体认同的需求。

假设H2: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这个假设在α=0.05的水平下是无法得到支持的,但是在该假设仍有7%的风险被接受。

假设H3:其中假设H3a: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是得到支持的;而假设H3b: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是得到拒绝的。这说明个体在决定其群体归属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其与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而相对排斥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关于其所属群体的相关信息。

假设H4: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这个是得到支持的。说明个体获得群体认同的渴望是对其所属群体信息的需求的动力。

假设H5:其中假设H5a: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是得到拒绝的;而假设H5b: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是得到支持的。可以看出个体在渴望获得群体认同的时候,是极力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了解其所属群体的信息,而对于直接参与其群体内部的交流有着排斥。

假设H6:无论是假设H6a: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还是假设H6b: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都是获得支持的。这说明个体在面临对其所属群体的信息相对匮乏的时候,会通过多种渠道来弥补其信息掌握的不足。

假设H7:其中假设H7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无法被支持的,同时证明也是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并非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不过这种相反的证明并未表现显著。假设H7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被支持的,这说明大众媒体还是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假设H8:其中假设H8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是被支持的,而假设H8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是不被支持的。这说明群体交流更能够促使个体融入其所属群体的属性议程。

假设H9: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会产生群体对客体属性的评价,是不被支持的。而数据所反映的现状是群体内部的客观事件议程并不能产生群体成员对客观事件的评价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是相反的。

假设H10:群体中的属性议程会导致群体对客观事件的关注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这说明群体内部的属性议程同样会以雄辩的论据来实现其成员对客观事件的关注。

假设H11: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无法得到支持的。相反,数据反映出来的结果显示个体融入其所在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会增加其对所属群体信息的需求,但却不能接受改对立假设(P=0.14)。

假设H12: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说明个体在媒体接触中的选择顺序是优先选择群体交流,其次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媒体信息。

五、分析与讨论

该实证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以受众为主体的“议程融合”理论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一)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

即便长期以来的诸多实证研究均证实媒体议程与受众议程之间显著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媒体议程控制着受众议程。从本次实验的结果来看,在得到证实的假设中,虽然媒体信息仍然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但媒体信息对受众群体的属性议程的直接效应是无法被接受的。同时,当受众进行群体交流时,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得到证实,说明受众的群体议程在媒体议程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选择部分议程以融入群体议程,大众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补充需求的作用。所以,受众在自身及群体的议程的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显得十分虚弱。

(二)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在已经被证实的诸多假设中,可以看出,群体交流与媒体信息对于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的影响的总效应值大体相当,分别为0.6168和0.6600。而媒体信息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是直接效应,群体交流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是间接效应,其中群体交流对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0.2970的效应值是通过媒体信息间接实现的,这占到了媒体信息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总效应值的45%。同时,对于群体的属性议程的影响,群体交流对其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为0.3900,而媒体信息对其产生的效应则未被证实。

六、结论:议程融合的新传播图景

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第二,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虽然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已经证实了“议程融合”过程中个体受众对自己社会生活的一种归属和媒介行为,即每个个体均有群体归属感,并渴望被其所属群体的其他成员认同,为了获得群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而产生信息需求,并导致其媒介行为———通过跟群体其他成员交流或者通过大众媒介获得媒体信息,进而实现了其个体与群体议程的融合。

由于实验限制,所有受试者均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出整个社会层面上的“议程融合”现象,所以,本研究将以上论据作为前提假设,可以描绘出如下的一个传播图景:

受众的媒介生活原本相安无事,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给受众的媒介生活带来改变。但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大量的媒体信息涌入其所生活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受众感到一些恐慌并措手不及。为了降低对这种信息认知的不协调,受众纷纷要选择加入一个或某个群体,而自身对融入群体的渴望又使得受众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群体内的相关信息以实现其个体议程与群体议程的融合,其中最普遍的莫过于群体间成员的相互交流,但群体交流并不能完全弥补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所以,受众会尝试通过大众媒介来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两种媒介行为的互补过程中实现受众与群体的议程融合。

论文系2009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项目“媒介社会中网络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该课题得到了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张雷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崔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毛良斌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刘燕硕士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Maxwell McCombs, Donald L.Shaw.The agenda-settingfunction of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2 (1972) :176-187.

[2][4]黄瑚, 李俊“.议题融合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假设[J].新闻大学, 2001 (2) :29-32.

[3]Donald L.Shaw, Maxwell McCombs, David H.Weavers&Bradley J.Hamm.Individuals, Groups, and Agenda Melding:A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Opinion Research, 1999 (11) :22-24.

[5]王囡囡, 史振宁.从媒介发展看“议题融合”[J].新闻大学, 2002 (3) :33-34.

[6]崔波, 范晨虹.议程设置到议题融合——媒介议题内在运动的图景[J].今传媒, 2008 (10) :56-57.

[7]Doris Graber.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M].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414-428.

篇4:网络的议程设置

网络以个体形式参与传播,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中外互通,随时随地,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传播边界。许多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未经核实的消息从网上不胫而走,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流向全球各地,使传统的新闻信息管理体制与机制鞭长莫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基本上是单向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减的,而网络是双向互动式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增的。网民在接受信息时,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即时发表观点,放大信息含量,延伸信息内容。这种互动性使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即时动员、组织、发动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论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从一开始考察的不是传媒对受众的态度和行动层面的影响,而是考察传媒对受众认知层面的影响,即对受众关注与思考对象的影响。它认为传媒影响的是受众“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的问题。当然在后来的研究中,麦库姆斯和肖以及其他研究者也在修正这一认识。他们认为,新的说法该是:“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议程设置”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在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后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议程设置”还暗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因此,作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网络议程设置的独特特点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终究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不同的,网络议题设置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

首先,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们往往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在BBS上灌水等方式传播和交流信息,由于上网者数量巨大分散、异质,还处于匿名状态,监控起来比较困难,自行发布的信息可以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地传播,几乎不受限制。虽然,网络信息流动也存在“从高到低”的趋势,但只要愿意,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设置议题。

其次,网络议题的设置和传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强大把关能力下所形成的议题,其类型、内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严肃的、重大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往往有机会成为议题。而网络的把关作用弱,各类内容不管雅俗、是否符合传统上媒介刊发信息的有关要求,只要能激发兴趣,都有可能成为议题。比如,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芙蓉姐姐”是绝不可能成为议题的,但在网络空间却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议题。

最后,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便利了受众对议题的方向发展的左右。由于反馈的滞后以及“把关人”的作用,传统媒介环境中,来自受众的信息极少能在媒介上及时或充分反映。而网民却不需坐视传统媒介或主流网站来立言或追踪,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表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以此影响其他网民的理解与判断。在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不同观点、信息交汇,议题很难以某人或某个团体的意志为转移,总是非理性化、非预设地发展着。在“王伟撞机事件”中,一直有网民提供国外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亲身体验以及自己的看法。网民宁愿相信其他网民提供的信息而不信任官方媒体的信息,出现了对于事件的价值判断与主流网站相左的情况。

分析网络中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因素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传播学者B·C·科恩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时很难奏效,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在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网民自己根据事实进行价值判断,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网络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真理越辩越清晰。”在博客中国(Blogchina.com)上一位网友的这句留言,充分说明了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在网络社会中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价值冲突。网络传播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点,因此,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必然出现高度“个人化”的倾向,个人很可能持有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关于重要性的标准已经不再由大众传媒统一掌握,网民可以否定传媒认为重要的事件,他可能会面对某一个网页想,怎么把这件事情列为重要新闻呢?在一个有着共同价值取向的网民群体中,群体成员会摆脱传媒的影响而根据自己的新闻价值观进行议程设置。

新闻证据矛盾。如果一个网民在大众传媒中得到一个消息,然后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另一个消息,两则消息之间互相矛盾,如果这一对互相矛盾的事实在人际传播中得到强化,那么公众就不会把媒介设置的议程提到公众议程上,而是进行自我议程设置,由于网上传播渠道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情况在网络中是很普遍的。

传媒信誉下降。传媒的信誉度被界定为一种信息源和传播渠道被公众感受到的可信度和能信任度。当传媒的信誉下降,不为公众所信服时,公众自己的议程设置可能不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自我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①斯蒂文·小约翰[美]著:《传播理论》,2000年。

②李志雄:《论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及方式》,山东大学,2006年。

③吕薇薇:《报纸如何设置优先议题》,《国际新闻界》,2005,(4)。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篇5:捐赠仪式议程

1.全校学生整队人场,家长及村民,按指定区域就坐(8:00—8:30)2.由村代表和一位老师(熊永福)引导到来车辆的停放,并接见带领至学校(8:30—9:00)

3.迎接领导及来宾的学生到校门口集合,学生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共20个(9:00—9:20)

4.向各位领导及来宾介绍本校各方面情况及贫困学生的情况,观看相关资料。(9:30—)5.请来宾到主席台就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很荣幸的迎来了尊贵的客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6.简介来宾及领导。(出席今天仪式的来宾有: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7.向来宾献上红领巾(下面请少先队员给来宾献红领巾)8.请上堡小学陈承校长致欢迎辞 9.请中心小学校长讲话 10.请王书记讲话 11.请乡政府代表讲话

12.爱心物品发放(下面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爱的呼唤,爱的奉献,爱的回声,一个个充满爱的主题,结下了一串又一串硕果。今天到场的嘉宾,他们将用他们的行动给我们带来酷暑的凉风。给孩子们带来社会的关爱,有王书记及领导同志给同学们发放爱心物品。)

(人生中总是不能避免沧桑,但爱心总能给荒芜的沙漠播下新的希望; 生活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爱心总能给失落的心灵以坚强的力量。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王书记及各位来并的帮助。)

13.学生代表讲话(六年级孙敏)。(当一个又一个挫折和坎坷,被我们顽强的抛在身后,我们依然会选择爱心,因为我们的一生,都需要爱的支撑。下面有请学生六年级同学孙敏梅讲话,大家欢迎!)14.学生唱<感恩的心>,由挑选出的学生做手语操

(扶危济困,爱心助学,传递的是爱心,营造的是希望。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王书记及各位来并的帮助。0 15.合影留念

篇6:大会议程

总结表彰暨工程推进现场会方案建议

一、会议安排

(一)、会议时间:2013年9月29日15:00时

(二)、会议地点:中铁十一局集团项目组装场地

(三)、会标:新街一矿安全建设阶段性总结表彰暨工程推进现场会(11局负责)

(四)、程序:

1、9:30业主对参会相关人员做模演,工地现场、车辆停放等情况做检查。

2、14:30嘉宾到达工地现场组装区休息

3、主席台嘉宾人员:新街(白根威、郝文光)、一矿(乔文俊、张永旭、焦洪斌、刘翠平)、华宇监理公司(周、王)、中铁十一局集团(张开顺、唐天东)、中铁十三局集团(李铁成),工作人员引导。

4、中铁十一局集团项目副经理耿明胜负责组织各单位方队进入会场(着装统一工作服、戴安全帽,要求各单位放牌(原防火演练牌已制作)

5、15:00大会正式开始

(五)、会议议程

主持人:张永旭

1、请焦洪斌宣读安全建设总结表彰

2、颁奖、并由业主发放慰问物品

3、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

(1)、施工单位:A中铁11局集团项目部经理唐天东; B中铁十三局集团项目部经理李铁成(2)、华宇监理公司:王或周总监理。、请一矿矿长乔文俊发言。、请新街公司党委书记白根威作重要指示。

二、开展“庆国庆、促生产、保安全、创佳绩、做贡献”活动,文娱汇演主题宣传待业主商定。

大会完毕,11局安排20人搬桌椅放台下笫一排领导就位(牌位业主负责)。

(一)、文娱汇演形式:先领导独唱,11局合唱铁建员工之家40人着装统一,13局合唱铁部兵志在四方,一矿,华宇监理公司。其中每个节参插安全知识问答(有奖)。

(二)、跋河比赛(以队为单位代表,11局、13局裁判交叉进行)

1、一矿12人

2、中铁11局集团12人

3、中铁十三局集团12人

4、华宇监理公司12人、游戏(各单位派人):2人3足共4人、集体跳绳(13局准备)12人、团体意识(推麽牌)10人。

以上活动比赛,除各单位大合唱方队不参评外,其他项目参评一、二、三等奖,并给予物资奖励。1等奖一名200元;2等奖二名150元;3等奖若干名100元(11局负责)。

(三)、现场安全知识竞赛(筹备30人):11局奖品30元至50元。

(四)、文娱汇演结束。安排11局食堂聚餐

三、会场安排

1、搭建主席台标准:800X500X30,是否可租用礼议公司打气布置(11局责任人:王明华、尉会让)

2、会场12位嘉宾或领导,牌位业主准备

3、会场小瓶矿泉水或安排专人倒茶水、买假花献领导(11局责任人:李佳、尚萌萌)

4、电源拉接、安装、2个探照灯(11局负责责任人:冯东明);调试音响、话筒等(业主负责)

5、摄影、宣传、报道:业主负责;(11局责任人:李春潮、杨家辉、李佳;13局:)

6、会场、接待室搬桌椅(桌布)安排(责任人:11局耿明胜、凡勇)

7、业主文娱活动主持人:业主白主任、11局秦樊和尚萌萌、13局李正军

8、跋河、游戏活动等规则、安全知识竞赛问答题与答案由业主负责

2013.09.26

关于新街项目部落实《一矿安全建设部阶段性

总结表彰暨工程推进现场会》安排的通知

项目各部室、管片厂、施工队:

经项目唐总意见和业主要求,项目全体干部、员工人必须人参予重视此次活动,既达到目的和效果,又反映11局5公司项目的整体实力和踪合素质。通过1业主召开这次现场会,对我们项目领导班子、在坐的部职负责人是一次综合检验,要求维护11局大局,五公司整体,项目部这支团队,做到一心想事、用心谋事、专心做事,进一步营造项目团结和谐、互相信任;营造和则兴、和则旺、友好相处、和衷共济;营造认真、协作、互补、负责的行为;营造尊重他人,同时也是尊重你自己,使项目部上下更加拓展思路、提升管理、统筹布局、实现目标。下面建议大家做好以下工作:

一、成立会议筹备组组织机构

组长:张旭东(公司总经理助理)

副组长:唐天东(新街项目常务副经理)何光华(新街项目书记)成员:副部长以上,以及副经理领导。

二、具体分工明确总体协调负责人:

1、唐天东(李春朝协助)

2、现场整个情况(会场布置[桌椅和布、用水];接待嘉宾房屋的清洁整理[桌椅、水、水果烟、打火机、茶水、纸巾摆放];插旗;电源拉接、探照灯、线扳等;停车[参会员工]划线;工地现场清理达到摆放整洁等。负责人:耿明胜、张瑞礼

3、宣传、摄影、广告、嘉宾排位牌、报道、宣传标语或口号等。负责人:李春潮、杨家辉、李佳、秦樊、尚萌葫、李X4、车辆指挥、着装、安全帽、袖标、安排组织参会人员与确定。负责人:张瑞礼

5、后勤保障:各种采购、清点会餐人数、会餐派菜、会餐安排和排位、购买文娱活动奖品、项目内外环境卫生、协调服装统一和安全帽佩戴,安排专人接待、倒水、水果、烟,会餐嘉宾或参会领导写名、员工编席位、16桌会餐饭桌椅和餐盘等。负责人:胡韵

6、合唱排练40人《铁建员工之家》,对各部室、工班必须支持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晚上、中午排练;安全知识竞赛、跋河比赛、游戏达到员工获奖率高,1做好张总或唐经理代表单位的独唱选歌。由此通过铁建员工之家之歌,要唱出11局五公司人、新街项目团队的士气、唱出雄风、唱出摆气来。负责人:秦樊 望项目部班子成员、各部室领导,按照以上职责分工,必须坚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认真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兼顾,协调运作,同时根据分工,及时请示汇报,协商友好共同解决问题,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确保业主安全建设部阶段性总结表彰暨工程推进现场会在我部圆满召开而共同努力。

此通知

篇7:2013年大会议程

会议议程

主持人:刘

同志们请安静,受公司董事长与董事长领导班子的委托,主持2013年度年终总结表彰大会,请同志们支持工作。下面进行开会。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下午召开蓝图集团2013年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参加今天下午会议主席台就座的公司领导依次是:蓝图集团董事长孙立勇同志;麒麟家居广场董事长、蓝图家具常务副总经理、销售总监孙涛同志;蓝图家具副总经理刘庆同志;蓝图家具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士玉同志;蓝图家具工会主席杨忠胜同志;蓝图家具副总经理、财务部经理程道秀同志;蓝图家具副总经理、板式厂厂长、管理者代表刘汝奎同志;蓝图家具副总经理、实木厂厂长王义运同志;麒麟家具广场常务经理李军军同志;恒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宝宏同志;恒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经理孙书汉同志;蓝图家具软体沙发厂厂长陳景新同志;蓝图加油站站长付红伟同志;蓝图置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杨忠军同志;蓝图运盈总监赵士跃同志;麒麟家具广场销售总监戴永霞同志,麒麟家具广场监事会成员、供应部经理程建平同志。

今天下午会议的主题是:对二零一三年的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安排布署二零一四年工作任务,下面会议正式开始:

大会进行第一项:请全体起立

奏《国歌》,——————请坐下 大会进行第二项:

请:

麒麟家具董事长、蓝图家具常务副总经理、销售总监孙涛代表蓝图家具销售集团做2013年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计划

麒麟家具广场有限公司常务经理李军军代表麒麟家具广场做2013年年度工作总结与2014年计划

蓝图家具板式办工厂厂长刘汝奎代表蓝图家具板式办工厂做2013年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计划

蓝图家具实木厂技术厂长张友礼(厂长委托)代表蓝图家具实木厂做2013年年度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计划 蓝图家具沙发厂厂长陳景新代表蓝图家具沙发厂做2013年年度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计划

恒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经理孙书汉代表恒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做2013年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计划

蓝 图 加 油 站 经 理付红伟代表蓝图加油站做2013年年度工作总结与2014年工作计划

主持人总结以上领导人工作报告: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七位领导同志代表本单位就2013年工作向董事长及公司全体员工做了全面的总结与汇报,就2014年的工作如何干好,拿出了工作思路,表了一下决心。一年来,各单位在董事长的带领下,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董事长的日常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工作,全年计划目标虽未完成,但也付出了许多,我们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全面完成2014年的目标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大会进行第三项:

请蓝图家具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士玉同志宣读荣获2013年年度蓝图集团五个公司各项获奖名单; 大会进行第四项:

请集团董事长与公司领导人给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配音乐)

(一)、请先进工作者代表上台领奖: 蓝图家具:

1、张大伟、肖群艳、赵本志、马学芝、袁正字、李

尚瑞蕊、李

娜、2、籍

伟、王卫峰、孙培奇、孙建坤、辛茂学、张凤武、肖永康、杨忠恒、3、李玉娟、李士利、吴

艳、马振芬、李广艳、叶

伟、刘晓强、王书敏、4、陆明儒、陈伟平、管维忠、徐连杰、王智运、刘丙英、杨

柳、杜庆林、李潇(加油站)麒麟家居广场:

第1组、王

伟、郭

雪、李连枚、邵

梅、王学玲、孙

动、李冠军、第2组、王瑞民、曹靖华、赵丽莎、陈维利、李常委、于艳丽、丁继华

(二)、请劳动模范上台领奖 蓝图家具:

刘汝奎、王义运、张友礼、杨顺东、杨顺自、王礼运、徐福龙、李福坤

(三)、请销售状元上台领奖: 蓝图家具:杨培玲、刘尧磊、麒麟广场:李静、纪卫东

(四)、请先进管理者上台领奖

李士玉、付百凤、杨忠胜、孙伶俐、顾月云、陈景新、罗丽华

付红伟

(五)、安全文明生产先进单位上台领奖:

第1组、蓝图家具有限公司:

员 工 食 堂、板式厂排钻工序、板式厂总装工序、实木砂光工序、软体沙发厂、销售安装部 第2组、蓝麒麟家具广场:销售部、安装部、水电部、蓝图加油站

(六)、请先进股东上台领奖:

孙涛、程道秀、程建平、陈宝宏、卢士德 大会进行第五项:获奖部门、个人代表发言: 下面请:

1、请先进工作者代表张大伟同志上台发言、请先进工作者代表李连枚同志上台发言、2、请蓝图家具销售状元代表杨培玲同志上台发言 请麒麟广场销售状元代表纪卫东同志上台发言

3、请先进管理者代表罗丽华同志上台发言

4、请劳动模范代表杨顺自上台发言

5、请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板式办工厂木工工序主任杨顺东上台发言

主持人: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获奖单位的代表和个人发言,表达了当选先进的喜悦和使命,代表了我们全体员工的心声,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工作,在集团董事长的帮助、教导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完成2014年的计划任务带好头,起好步,为蓝图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大会进行第六项: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蓝图集团董事长孙立勇先生作年度工作讲话。(二零一三年蓝图集团工作总结暨二零一四年工作规划)

主持人:同志们、刚才我们董事长对2013年蓝图集团的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对2014年的集团工作作了全面安排,董事长的讲话分为两部分:在2013年的工作回顾中,董事长总结了我们全年的工作,肯定了我们的成绩,指出了我们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就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作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董事长在安排布署2014年工作计划时,给我们我们明确了工作思路,下达了全年计划目标,并就如何实现目标任务,从市场销售、调整组织架构、流程再造、绩效考核,员工培训等方面做出了针对性的安排,新的一年,我们有了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我们集团公司全体员工一定要在董事长的亲切关怀教导下,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加强工作责任感,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工作执行力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集团上下团结一心、努力拼搏,圆满完成2014年董事长交给我们的任务,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带好头,起好步,更加深入的发扬“我是蓝图人、蓝图一家亲、我为蓝图、蓝图为我、蓝图的事情靠大家”的蓝图团队精神,确保“蓝图集团”公司2014年的各项工作在董事长的领导下顺利完成而努力奋斗!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晚的会议议程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们“蓝图集团”和谐的大会、团结的大会,是奔向2014誓师的大会,告别2013,迎来崭新的2014,“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在董事长的带领下,“蓝图集团”的工作一定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崭新的胜利,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团结起来,我们“蓝图集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请全体起立,同唱《团结就是力量》,请麒麟家具广场李静同志领唱,在歌声即将结束时、2013年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到此结束,亲爱的蓝图家人们、告别2013迎来2014,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团结并肩、努力奋斗,我们蓝图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8:议程设置的功效探究

议程设置是传播理论当中极其重要的理论之一。在美国著名学者沃纳·赛佛林与小詹姆斯·坦卡德合著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这样提到:“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2 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

最早发现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是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他1922年出版的著作《公众意见》(中国译为《舆论学》)中这样写道“人们直接面对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时间要少于面对他们头脑中虚拟世界的时间”。人们头脑中的虚拟世界正是大众传媒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报道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是媒介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加工的一种折射,大众媒介创造出了人们关于世界的图像,但往往这些图像并不完整,但却是构成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基础。

3 议程设置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和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比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四川境内的汶川大地震,当时参与报道的媒体多、范围大、时间长,形成了积极的全国性的媒介议程,使全国人民对灾区的了解更加深入,对这一事件更加关注。全国各民族同胞自发向灾区捐款捐物,一时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别哭”的标语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各大媒体还出专栏、专刊普及地震自救知识。各大媒体在地震发生时和地震发生后引导受众该想什么问题和该关注什么问题上是做得相当成功的。在这一方面媒介议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一旦产生便可能会损害国家和人们的利益,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新闻媒介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会引发更多的自杀事件,因为媒介对自杀事件的连续报道会形成一个特定的议程,进而引发模仿媒介报道的自杀方式放弃自己的生命。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很多人选择使用新的地铁系统作为自杀的方式,原因在于当地的媒介对这种自杀方式的非常夸张的大量的报道。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大众传播时,作为媒体消息“守门人”的编辑,必须把握好传播过程当中的这个度,在把握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做到该强化的消息要强化,该过滤的消息要过滤。对事件的报道不能误报、扭曲。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应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而让受众凭借意识的能动性自己判断。

4 议程设置与有限效果模式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率领研究组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非常著名且影响深远的实证调查研究,其研究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革命性的观点,就是后世所称“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主要包含四个结论。一是“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指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政治态度。二是“选择接触性”假说,指人们既有的政治倾向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三是“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指大众传播信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流向一般受众,即存在两级传播模式。四是大众传播的效果类型,指大众传播最主要的效果是“强化”,其次是“结晶”,最后是“改变”。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在他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对大众传播提出了五个普遍原则。其中,两个这样描述有限效果模式。一是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和充足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相互牵制的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二是在强化现有条件的过程中,这些相互牵制的中介因素一般作为对传播效果有所贡献的代理者,但不是它的唯一原因在起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限效果模式在传播研究中占据了理论的垄断地位,研究学者对此越发不满意,加之认知心理学的异军突起,议程设置理论由此便应运而生。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作积极能动的知识探寻者,认为人是“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被控制或受操控的对象,认知心理学还非常关注世界的再现,即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对世界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议程设置的理论假设借助考察人们对哪些特定议题赋予显著性和重要性,这种议题的显著性又是如何获得的。这些观点都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5 结语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无论是议程设置理论或者其他的传播理论,不可否认这些理论都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对此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体人,必须把握好宣传的尺度。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好这把双刃剑的积极面,尽可能的规避传播过程的消极面,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和媒体自己的私利来扭曲对事件的报道。而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受众,也应对媒介报道的一些消息进行甄别。在对消息的接收时,应积极主动地发挥我们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盲目地听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媒介对人们的最大功效。

篇9:重启改革议程

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两头冒尖”的状况却似乎愈演愈烈。

从一方面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三级跳:从一个典型的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低中等收入国家,再进一步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二零一零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于人口众多,体量巨大,它在全球事务中的分量也变得举足轻重,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图景却远不是那样美妙亮丽。

实际上,中国的改革还只是走在半途。它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仍然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政府和国有经济虽然已经不再囊括一切,但还是牢牢掌握国民经济的一切“制高点”,主宰着非国有经济的命运。且不说现行的体制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也呈现出一种缺乏规则和权力多方干预的“原始”状态。

在这种体制下,中国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矛盾也逐渐积累。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来,多方面的改革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下,不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使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威胁,愈来愈靠货币超发和信用膨胀来维持GDP的增长,促使资产泡沫形成和资产负债表杠杆化等旧的疾患未除,而且腐败活动愈益猖獗,侵入社会机体的方方面面,贫富悬殊,使各种矛盾趋于激化,社会面临破裂溃散的危险。

对于这种两极共生现象的存在,多数人都是承认的。但是,对于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现象以及出路何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先被叫作“北京共识”,后来以“中国模式论”闻名的观点对这种现象的解读是: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优异的成绩,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具有一个以强势政府和国有经济对社会的强力管控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种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地贯彻国家意志,因而能够创造北京奥运、高铁建设和一些地区GDP连续两位数的增长等“奇迹”。而且由于它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狂潮中继续保持GDP的高速度增长,为世界市场提供了支持,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各国的楷模。

至于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乱象,在这种观点看来,却是政府的掌控还不够全面有力,“举国体制”的执行还不够坚决彻底,因而市场自发力量还能够干扰国家意志的贯彻。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应当进一步扩大政府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强化这种强政府、大国企、用海量投资拉动GDP高速度增长的发展模式。

我们的看法和上述观点完全相反。

只要对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情况做一番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模式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获得的良好成绩所做的解读,是完全无法令人信服的。如果说强势政府和国有经济的强力管控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那么,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中,中国拥有一个较之如今更为强势的政府和一统天下的国有经济,为什么中国人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苦难,经历了一次大饥荒就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生命的人间惨剧?相反,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后三十年和始终未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前三十年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的所谓“榨取体制”(extractive institutions)之外,以开放市场为前提的所谓“包容性体制”(inclusive institutions)也开始出现。

三十多年来,虽然各个领域改革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也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局部地建立起来。

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缚压制的生产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这具体地表现为:第一,改革为民间创业开拓了活动空间,使中国民间长期被压抑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积极性喷薄而出。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已经涌现了三千多万户民间企业。它们乃是中国出人意料的发展最基础的推动力量。第二,市场的开放和民间创业活动的活跃,使大量原来无法流动的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能够从效率较低的经济活动流向效率较高的经济活动。生产要素大量向相对高效部门的转移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第三,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执行,使中国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储蓄率过低、投资缺口过大造成的机会,扩大出口,用国际市场的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从需求方面支持了产出的高速度增长。第四,实行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在人力资本投资还没有发挥作用、自主创新活动还没有开展起来的条件下,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装备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应用层面上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在过去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巨大技术水平差距,使高速度增长得到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由于中国改革尚未取得完全的成功,二十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造成的。

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state sector,包括国有经济和国家党政机构)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虽然国有经济在经济活动总量中并不占有优势,但它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commanding heights),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二、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的巨大权力;三、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

制度缺陷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是中国迫切需要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或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迟迟不能实现,因此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变得愈来愈严峻。第二,权力对于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造成了普遍的寻租环境,使腐败活动不可扼制地蔓延开来,深入到党政组织的肌体之中。

这一切足以说明,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三十年高速度增长的真正秘密所在。改革和一切社会演变相同,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将市场化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不但旧体制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痼疾得不到消除,在经济效率由于前面讲到的生产结构变化和“适应性创新”而有所提高以后,随着城市化进入后期和中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外国产业技术水平之间落差的大幅度缩小,如果不能找到新的支持有效率增长的来源,原有的生产率提高的势头也无法保持。这样,中国就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特别严重的是,由于本世纪初期以来改革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倾向,这就使中国现行的“半统制、半市场”混合体制的消极方面更加强化。

事实上,这种“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一旦建立,就只可能有两种发展前途:或者是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自己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诸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逐渐成长为在规则基础上运转的现代市场经济,我把它称为法治的市场经济;或者不断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扩大国有部门的垄断力量和对经济的“控制力”,演变为政府控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而在中国的条件下,从寻租活动取得巨大利益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舆论工具竭力把社会拉向极“右”的方向。如果没有力量阻断这种进程,国家资本主义十有八九就会演化为权贵资本主义,即官僚资本主义或所谓“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值得警惕的是: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这种权贵资本主义的极“右”发展,也可能引发打着激进革命旗帜的极“左”力量的兴起。极“左”往往是对极“右”的惩罚。在当今的中国,如果不能采取果断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来制止权贵对国库和各阶层人民的掠夺,纾缓社会矛盾,就有可能发生顾准所说的“进化受到壅塞时的溃决”;而某些枭雄式的人物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情势,用“打土豪、分田地”一类极端“革命”的口号,误导深受权贵压榨因而热切希望获得公平正义的大众,把他们引向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歧途,使建设现代中国的进程遭到中断。

由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为了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必须当机立断,痛下决心,重启改革议程,真实地、而非口头上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authoritarian developmentalism)到民主法治模式(democratic developmentalism)的转型。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唯一可能的出路。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需要一切关心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人们共同切磋,探求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解答。我们希望在本书中通过两人之间的对话,展现我们对中国改革历程的回顾和对经济社会现实的观察思考,陈述我们探求中国如何平稳实现现代转型的道路所得到的答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议程】相关文章:

议程安排04-15

主持议程05-08

开题会议程04-08

议程签约范文05-17

合作签约议程04-09

党校开班议程04-10

开评标议程04-11

项目验收议程04-15

晚宴议程例子04-19

七一议程04-20

上一篇:读西游记第32回读后感下一篇:钢栈桥钢平台施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