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

2024-05-14

202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精选1篇)

篇1:2024劳动社会学总复习(华师老师所画范围)

第一章绪论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法国。

2、劳动的概念: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3、劳动社会学的概念: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4、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这些思想为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关系和劳动的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成为新马克思主义和冲突理论的源泉。

5、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6、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村准化的始祖。

7、梅耶:1927年他应邀主持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厂的工业研究,即“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在管理上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的新是代。

8、新马克思主义又称为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等。

9、冲突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前联邦德国的达伦多夫、美国的米尔斯、英国的洛克伍德等。冲突理论多用于解释社会各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它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的解释,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这取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著名社会学家达伦多的代表作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

10、新集体主义:这一学派认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而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它能够将公共场所中的冲突制度化,在政府的作用下,以法律为基础,由冲突的当事人自由协商出共同的可接受的规则。

1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

12、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3、比较分析法、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1、劳动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劳动的社会化概念: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4、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5、职业的含义: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6、为什么说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①、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③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④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7、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②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8、劳动保护的概念: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9、劳动保护的内容:

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10、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如下:

①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②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③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领导者不但要了解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而且还要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11、群体结构的概念: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12、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

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式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矩阵结构

13、群体的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

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14、群体的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①、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②、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

响组织的凝聚力。

③、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

统的正常运行。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

15、劳动士气的概念: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第三章劳动者

1、劳动者的含义: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地 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劳动者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 一定的劳动规范。

4、对与实际劳动过程。

3、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

①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

②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劳动态度)

4、企业文化的含义: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 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

5、企业文化的内容:

1、企业价值观念

2、企业意识

3、管理方式

4、企业规范

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

6、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

7、劳动者行为的概念: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

8、劳动效用概念: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9、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 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10、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 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11、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网络教化、劳动组织教化。

12、闲暇时间:也称为自由支配时间,是为了满足个人精神文化以及发展技能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阅读报纸及书刊、看电视、体育锻炼、休息及其他娱乐等自由支配时间。

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

第四章职业生涯

1、职业的特征:社会性、差异性、层次性、时代性。

2、职业生涯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

3、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健康、社会阶层、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

4、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 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5、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6、职业锚的五种类型:

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4、创造型“职业锚”

5、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7、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

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

4、自我创业的道路。

8、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 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9、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内容:

1、员工的自我评价。

2、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设计

10、职业定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技术型

2、管理型

3、创造型

4、自由独立型

5、安全型

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1、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 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祸害会心理评价。

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1、职业的社会功能

2、职业要求

3、职业报酬

4、职业环境

3、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4、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所有社会都把一些活动看得比其他的活动重要。一个社会的所有功能-----法律、宗教、家庭、工作等都根据它们被重视程度的高低安排成层级。从本质上讲,涂尔干论及阶级和阶级冲突的 存在时把它们视为病态的东西而不予考虑。

5、社会分层的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6、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7、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

1、年龄与职业流动

2、文化程度与职业流动

3、性别与职业流动

8、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明臣择主而适”。要调换职业,必须要对新的职业目标有所选择,并对新的职 业岗位有深入的了解,有所比较,慎重而果断地作出决策。

9、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①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②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

③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第六章劳动组织

1、组织的概念: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 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

2、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

3、传统的劳动组织:广义的劳动组织概念,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 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狭义的劳动组织基本上是生产力的概念。换句话说,狭义的劳动组织的概念就是作为整体来看的劳动力的概念。

4、现代的劳动组织:侧重于强调基组织性,认为劳动组织是一种集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有机体。

5、组织机构设置的方法:按产品设置、按客户设置、按地区设置、按职能设置、按计划项目设置

6、正式组织的特点:①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②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③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7、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积极作用:①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信息通道。④维护个人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

消极作用:①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②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③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8、古典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

9、韦伯的三种权力:①传统权力: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②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③法定权力: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10、实行劳动组合的原因:①经济原因。②工作中的距离、位置。③社会心理因素。

11、劳动组合的类型:指令组合、任务组合、利益组合、友谊组合、委员会。

12、人力资本化的途径:多次开发、多维开发、潜能开发、价值化管理、市场化配置、社会化保障。

第七章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①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②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③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④当事人之间在承担义务方面的区别。⑤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⑥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3、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①集体谈判制度。②民主协商制度。③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④三方协调机制。

4、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

①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

②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③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

④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5、工会的性质:阶级性、群众性、社会性。

第八章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

1、劳动报酬的概念: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基全面的满足。社会学上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上的满足。它可以分为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

2、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第一: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① 分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②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③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第二: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

① 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的分配的影响。

②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

③ 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第九章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1、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转换管理机制。②培育劳动力市场。③进行社会服务。④加强宏观调控。⑤建立保障体制。

2、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有可依托的物质条件,因此,劳动政策的具体模式,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预见性,又要有可行性。在政策的选择和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有实施政策所需要的机构、人员、技术和物质基础。

3、劳动争议处理的概念: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4、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①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②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③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④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5、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调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

第十章劳动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

2、社会救助的概念:是劳动者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补助的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①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 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③ 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④ 探索多种保障形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⑤ 采取积极措施,减缓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冲击

5、失业保险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

6、养老保险的养老模式:①普通保障的养老模式。北欧国家、英国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采用此种养老模式。

②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此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老年社会保险模式。

③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典型国家为瑞士。

④ 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典型国家为新加坡。

⑤ 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典型国家为智利。

第十一章劳动与就业问题

1、就业的含义:从经济学角度规定就业的含义,是指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收入,被视为实现了劳动就业。

2、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3、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

形式。它是与终生就业相对应的。

4、非正规部门: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5、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性失业。

6、失业治理的途径:①提高经济活动水平。②培育劳动力市场。③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7、劳动力转移的类型:排挤型转移、控制型转移、自主型转移

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1、特殊劳动群体的分类:女性劳动群体、残疾人群体、未成年工及童工、移民劳动群体

2、移民劳动群体概念:是指以谋求高收入和优越生活条件为目的,跨地区流动的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

次的劳动者。

3、影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①就宏观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小,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更小。②由于历史和社会性别歧视行为的存在,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

③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妇女因生育、照料子女等原因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等她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后,原有的人力资本会因“生锈”而减少甚至失去作用。

④工作经验和职业变换是人力资本增加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女性选择工作的范围窄,人力资本增加的途径受到限制,决定了她们大多数集中在技能含量较低或先前从事过的职业中,改变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明显少于男性,使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于男性,造成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4、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①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②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

终生教育体系。③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④家务劳动社会化。

5、移民成本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①就业成本偏高。②生存成本偏高。③交通成本偏高。④心理成本偏高。

⑤风险成本偏高。

第十三章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二元经济的概念:是指在本国落后历史传统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实共同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以农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传统生产部门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个日益强大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化的现代生产部门。

上一篇:奢侈品全年营销计划下一篇:2005年7月护理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