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灵》

2024-04-16

读《心灵》(精选14篇)

篇1:读《心灵》

读《用心灵赢得心灵》有感

火车慢慢地在开,一群孩子跟着火车慢慢地跑,他们紧紧握着老师的手不忍离开。这是我上学期学习时见到的一张照片里的场面,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被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场面所感动着。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能让他的学生这样地亲近他呢?

带着众多的疑问,我在电脑中输入了“李镇西”这个名字,随之在电脑上我了解到了他的点点滴滴,于是我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他的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几天后我拿到了这本书,当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源于李镇西老师封面的特写:微笑、平和、睿智、真诚、幸福似乎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闲暇时间,我便会翻开书细细地品读。清新自然的文风,朴实真挚的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我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不忍释卷!

终于,在期待中,在思索中,在快乐中我读完了此书。全书共分7个部分,也就是7场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李老师从7个方面的娓娓道来,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真”、“善”、“美”。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民主教育

说起民主,我想先从发生在李镇西老师身上的一个小故事说起:有一次,他到拜尔公司去考察,在往公司大楼走的时候,距离他前面大概10到20米的地方有两个法国人,他们谁也不认识谁,那两个人也往这个大楼里走。进了大楼,他们把门推开,推开以后并没有马上进去,而是回头向他的方向看,一看他们往这看,他也顺着那两个人的眼光往后看。他当时是这样理解的——他们可能还有好的朋友没过来,还在等。可是当他回头去看的时候,后面并没有人,他一下子意识到,他们是在等他。当时他非常的感动,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走了过去,然后跟他们点头,表示谢意。他说,这个细节他想了很久,如果在咱们国家,在咱们平时的生活中,一般人,很难设想一个陌生人,还离你那么远,能不能老把那个门给你开着呢?可这两位法国人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这样互相尊重,随时为他人着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此外,李镇西老师认为民主教

育有八个特征。即民主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民主教育还要注意激发创造。正是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们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

二、情感 思想 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李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班主任老师的法宝。所谓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心。只是,一说到爱心,我们往往只想到一些感人的事迹——老师重病在身,却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学生突然生病了,老师背着学生往医院跑;学生有困难,老师给他以经济资助„„这些的确都是爱心的体现。但像上面谈到的这些爱的事迹,并不是爱的常态,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呈现的爱。李老师说,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即常态的条件下自然而然的情感和行为,比如,师生之间的互相依恋。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学生,其实有一个很简捷的办法,那就是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依恋学生?或者说,我是不是常常在周末或节假日情不自禁地思念学生?千万别小看这种思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休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再说思想,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一定要明确,我们是为未来培养公民,不要以为班主任工作就是带着学生玩儿。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是机智,二是个性。李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即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有成就感的老师。

品读着李老师的文字,使我不禁思考:今天的我们,应该向李镇西老师学习些什么呢?

一、学习李镇西老师对孩子对教育的那份真诚的“大爱”与“恒爱”!

记得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说:“情感是第一位的,什么‘智慧’、‘技巧’、‘方法’、‘策略’、‘兵法’等等,都是第二位的。”因此,他一直都用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在爱着他的学生。教育是他的宗教,孩子是他的上帝。于是,他和孩子们有了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班集体——未来班;“一把年纪”的他和半大的孩子玩斗鸡游戏;在金灿灿的油菜花边,他和孩子们和大自然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因为爱,他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他认为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却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从教育爱心走向教育民主。这种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平等的大爱感动了学生,也赢得了他们的心灵。毫不夸张地说:李镇西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

二、学习他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李镇西,不仅是一个爱孩子的孩子王,同样也是一个睿智、勤奋的思想者。在书中,我们随处可读到他那充满个性且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教育燃烧着激情也燃烧着思想;教育本身就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而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理所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有人总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我想不通,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为什么有人怕说惩罚呢?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混为一谈了。我坚决反对体罚,但同样坚决反对取消教育惩罚„„诸如此类的语言如珍珠般散落于文章的角角落落。他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童心的做法予以坚决地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作毫不妥协地斗争。他力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自己语文化、人文化;让自己的课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他的所说、所思,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吗?

三、学习他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李镇西,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求索的思想者。他学苏霍姆林斯基,学陶行知,成为名师后他毅然去攻读博士„„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于是他就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现在的他是忙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飞机上有他阅读的身影,夜深人静时,有他伏案而作的情景„„书中,他曾多次说到:“回到房间,我赶快写下来。”这一句平淡的话无数次地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身边不也是天天都有有价值的事吗?我不是也曾激动地写下过教学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但我始终不能像李老师一样“马上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触”。如何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做一个笔耕不辍的思考者,李镇西老师给了我们较好的答案。

聆听着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们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彼此的心才能贴得更近。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结束本文:

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暗淡。

理想也许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有遗憾。

篇2:读《心灵》

李凤

因为敬仰李老师,本学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刚翻开“自序”,就被书中李老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文风深深感染了,也从中分享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快乐。

书中李镇西老师从“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么?”“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这几个模块探讨了自己的见解,并加以案例描述,感触颇深啊!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所提倡的民主教育。他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和“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新型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从李老师所举出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依恋之情,师生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即所谓的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由此想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除了课堂那40分钟的时间,还有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与我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些时间里如何既能把学生教好,又能培养与学生的依恋之情呢?这真的值得我深思,我要把这个作为我工作的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这也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李老师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具有8大特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平等教育、倡导法制教育、宽容教育、讲究妥协教育和激发创造。从这8大特征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1、缺少平等教育。在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向老师打招呼,有的老师点点头,有的老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老师爱理不理的,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习以为常了,但作为老师能否转向学生说声“你好”呢?心中缺少平等教育的意识,学生小小的心灵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们怎么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对待他人,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2、缺少宽容。有时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容不得他把话说完,就从中打断他的话,严厉训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那么在自己身上呢却缺少宽容,所以要学会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作为教师要有一种胸襟,一种气度。

篇3:读《心灵》

《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所作的问卷调查反映, 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有心里话最想找谁说”时, 回答最想找班主任或最想找某个老师的仅占4.8%;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 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时, 12.3%的学生回答找班主任或找某位老师;有25%的学生认为老师只喜爱少数同学;有40%的学生认为与老师在一起, 无所谓开心不开心;有85.6%的学生说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和游戏等等。而在教师问卷中, 回答“在与学生交知心朋友问题”时, 61.3%的教师表示很愿意和所有学生交朋友, 有69.8%的教师认为与学生在一起“很愉快”和“有愉快的感觉”。

由此可见, 教师的自我感觉和良好愿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

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初探

1. 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作为感性的人, 也

就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存在, 其次才是理性的知识的追求者和思考者, 有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学友爱、爱好特长和课余生活可以说是很少过问;有些教师害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师道尊严”, 整天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裹得严严实实的, 俨然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殊不知, 作为教师的你如果不是真实的“鲜活”的, 而是一架只会吐墨水的机器, 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 你就会失去血肉, 失去灵魂。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因素决定了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应该说, 教师的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着其威信的高低。而人格因素则是教育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体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 火热的激情, 正直的情怀, 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也是教师真正的权威所在。

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1.以心灵赢得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 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 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但更需要爱, 需要坦诚, 尤其班主任更应用真挚的爱去感染学生。学生失意的时候, 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 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 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以诚育人, 以诚服人,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当我们把爱心和坦诚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 学生不仅会把我们当做老师, 更会把我们当朋友了。可以说, 赢得学生的心, 一片诚心、一番苦心、一颗爱心是必不可少的。

2.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爱学生, 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参加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个别交谈, 都是了解学生的好方法, 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师生之间互换周记, 每周学生交上来后, 不少班主任就批一个“阅”字完事, 如此流于形式, 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感情, 导致学生的反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写这样的心理交流文章:“班主任, 我想对您说”, “假如我是您”, “老师, 您应这样教”, “我的苦恼”等等, 让他们畅所欲言, 哪怕是说出我们的缺点和工作方法的不当。同时, 我们也一定要为学生们写“回言”, 写上我们的希望, 我们的关心, 我们的想法, 也写上我们的含有鼓励与表扬的问候。

3. 找回感性世界这一失重的大陆

某校一名初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 印在我记忆深处”一文中写道:“这个朱老师, 第—次来我们班上课还有些拘谨, 第二次勉强算得上个正人君子, 第三次就露出他的‘不良本性’了。虽说他讲唐宋词妙语连珠, 可也笑话无数, 哈哈不断。然而, 就是这样一位朱老师, 竟和同学们打得火热, 无话不谈, 惹得别班的同学眼睛都绿了, 直想‘跳槽’。”, 而实际上, 朱老师在学生面前露出的所谓“不良本性”无非是朱老师那种“坏坏的”幽默, 朱老师对自己的五官和穿着的自嘲以及对一些明星、游戏软件、足球赛、电影、电视剧甚至卡通片的独特视角。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许多被他们称之为“学究”的老师身上所看不到的, 所以他们觉得朱老师活得最真———不是金光四溢的“神”, 而是普普通通的人。朱老师最有血有肉, 最“鲜活”, 最能理解他们, 同他们最接近, 因而师生关系也最为融洽。这个具有“不良本性”的朱老师, 与学生的交往就不是单纯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 而是让自己和学生在自我表现中进行对话, 在无声的情感交流中达成师生之间的默契.他们的师生交往有效地避免了单一教育教学中的“机械操作”, 即知识的传授与接受, 管理与被管理。获得了对自我、对生活的激情, 师生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完美地统一起来, 生活和求知融为了一体, 师生关系不再被动地从属于教学, 而是滋生了内在的生命。至此, 师生关系真正达到一种既轻松又不失严肃, 既感性又兼具理性, 既自由又有所约束的境界。

篇4:读——心灵对话的源泉

一、让学生充分“读”

有人说教师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这点我是很赞同的,教师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访”、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间噪、喋喋不体。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排除。我最近听课几回却发现有的教师刚上课时学生课文只读了一两遍,便让学生哇啦哇啦发议论,常常言不及义不说,还常常出现谬误。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老师没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说得不好,说得不正确,说到底是“读”得不够。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只有在师生和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不断产生心灵碰撞,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凡是成功的课都重视“读”。 “支玉恒”教师的《草船借箭》妙在能激发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读出味来,从读书中悟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读出对诸葛亮由衷的敬佩。

二、尊重学生的“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背、唱、演等多项活动,即使单纯的“读”,也有朗读、默读、跳读、扫读、问读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不能过多要求学生。应该提倡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著名的教育家于永正教师最经常问学生这一句“你认为该怎么读?”我在教学古诗《咏柳》一课也引导学生按他们喜欢的方式读,有的学生独自大声诵读,学古代诗人摇头晃脑地读,有的学生小声地读,边读边在重点词句的地方作批注,有的学生按提问的方式读,理解“碧玉”“绿丝绦”等,有的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来读……,按他们喜欢的读法,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内容上也该尊重学生选择,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有的学生说喜欢“猴子观海”,有的学生喜欢“仙女弹琴”,有的喜欢“仙人指路”,在初读后,教师可引导學生选择其喜欢的内容学习,进行品读领悟,对其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可选择地“背”。

三、师导读有“层次”

充分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非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而是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层次要求。一般地说教师既要做到尊重学生“读”的方式、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我从课题入手,为什么说“北京亮起来了?”①让学生先初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正确。②接着,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想想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京辉煌,亮丽的特点?③品读。课文中哪些词句你觉得写得特别好,好在哪?读读背背。此时,学生在“津津有味”地读、在享受中“读”。

四、珍视生“读”的独特感受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体验,我们应去重视、去珍惜,让学生固守内心原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清澈的溪水》一课, 有的说:我觉得那些山石很有趣。有的说,我觉得小洁是个爱护环境的孩子。有的说:我觉得小鱼儿很可爱。有的说:我觉得课文写的景色很美。……,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但都觉得入情入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懂得与文本对话。

篇5:读《心灵》

李凤

因为敬仰李老师,本学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刚翻开“自序”,就被书中李老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文风深深感染了,也从中分享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快乐。

书中李镇西老师从“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么?”“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这几个模块探讨了自己的见解,并加以案例描述,感触颇深啊!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所提倡的民主教育。他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和“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新型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从李老师所举出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依恋之情,师生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即所谓的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由此想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除了课堂那40分钟的时间,还有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与我息息相关,那么在这些时间里如何既能把学生教好,又能培养与学生的依恋之情呢?这真的值得我深思,我要把这个作为我工作的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这也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李老师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具有8大特征,富有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平等教育、倡导法制教育、宽容教育、讲究妥协教育和激发创造。从这8大特征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1、缺少平等教育。在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向老师打招呼,有的老师点点头,有的老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老师爱理不理的,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习以为常了,但作为老师能否转向学生说声“你好”呢?心中缺少平等教育的意识,学生小小的心灵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们怎么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对待他人,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

2、缺少宽容。有时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容不得他把话说完,就从中打断他的话,严厉训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那么在自己身上呢却缺少宽容,所以要学会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作为教师要有一种胸襟,一种气度。

篇6:读《心灵故事》有感

其中,有一篇令我极其感动的故事:那是一个早晨,风雪交加,寒风凛冽。父亲一大早便在锯木头。父亲是一位木匠,他维持的经济的来源,供兄弟两个上学。

我跑出来,父亲弓着腰,两手安在木板上缓缓的向前推,飞散的锯末时不时的落在父亲的棉袄上,胡须上。父亲一下子不小心锯到了手指。血淋淋的手指掉在了地下。父亲没出声,继续锯木头。在家人的劝解下,他才去了医院。医生为父亲包好手指以后,两个孩子让父亲别弄了,可父亲却说为了你们两个的学习,不得不做。老大说他和弟弟的学费已经够了,别再干了。父亲惭愧地说:“供不起你们上大学了。”不经流下眼泪。这个眼泪里包含了对兄弟两个的关心和关爱,这就是所谓的――伟大的父爱。

篇7:读《心灵故事》有感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我是一个幸福的女孩》:一个女孩病了,医生告诉她,他只剩下100多天了。小女孩的妈妈想带女孩去她最喜欢的海滨城市。而小女孩摇摇头:“妈妈,我的愿望太多,海只是我向往的一种事物。你能满足我的一个心愿,却满足不了我的全部愿望。”几天后,小女孩住进了养老院。每天,他都把欢乐的笑声洒满这些老人的房间。养老院的每个爷爷奶奶都因为小女孩的到来而感到高兴。谁也不知道小女孩身患绝症。一天早晨,小女孩静静的死了。临死前,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很快乐。既然我必须死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只能快乐而又幸福的结束生命。我找到了,所以我是一个幸福的女孩。”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什么是幸福?幸福是糖果的甜美,令人陶醉;幸福是兰花的香气,沁人心脾;幸福是迎面的清风,能吹来落叶,也能吹走沙砾,能在广阔的大海吹荡起一波涟漪,也能拂走心中不愉快的感觉。原来,幸福可以很简单……是的,小小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早上睁开眼睛,看到阳光洒满了房间,用力嗅嗅阳光和早晨的味道;阳光明媚的上午,抱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露天的阳台上,享受风吹过,文字划过;小雨淅沥的午后,静静走在雨中,望望在雨中舞蹈的小草,听听雨滴落在世界的声音;华灯初上的傍晚,闲散的走在路上听到一首熟悉的老歌,驻足,让回忆在脑海里逐渐清晰;繁星漫天的夜晚,坐在田野旁边看星星眨眼,看萤火虫飞舞,看远处的霓红闪烁;这也是一种幸福。但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是付出!因为付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喜悦的过程:付出时间,就能收获希望;付出劳动,就能收获果实;付出真心,就能收获真情;付出爱心,就能收获整个世界!

篇8:读《心灵》

文章不是无情物, 分析讲解毕竟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古人学习就很重视朗读, 大诗人白居易有“口舌成疮”的苦练, 文学大家韩愈有“口不绝吟”的心得。作为语文教师, 我一直提倡让学生在用心诵读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品味文本, 下面我结合《三峡》一课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 加强朗读指导,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三峡》一文时, 在导入这一环节, 在配乐的背景下我诵读了第一段并抒发了自己沉浸在三峡壮丽美景中的心情, 然后请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 此时全体学生都站了起来, 有两名学生还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这样灵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动情的朗读、真实的感受, 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情境。接下来我出示了“朗诵, 大者可以陶冶性情, 增强理解;小者, 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这句话, 让学生更加理解了朗读的意义, 培养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 诵读不能无的放矢, 要和赏析结合在一起。接下来我请学生依据朗读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的经验说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赏析方法。此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 设置不同的目标, 而且让学生在朗读和赏析时有具体的方法可循, 引导学生学会将朗读和赏析相结合, 知道怎样朗读并分析为什么这样朗读, 这样的朗读赏析结合的方法指导打破了以往课堂上读、赏分开的屏障, 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其次, 朗读还有利于活跃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

文言文课堂教学容易呈现结构呆板、气氛沉闷的现象。在“朗读品味”环节中,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之后, 我注重了设计朗读活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组内交流, 然后是小组汇报展示。组内交流屏幕上出现的三峡美景, 让学生带着陶醉进行朗读赏析。为了让小组活动不流于形式, 更加真实有效, 我进行了小组活动方式的指导, 引领学生有效地参与朗读活动:

小组朗读活动指导:

1.按学法指导朗读和赏析课文, 交流朗读的重音、语调、语速的处理。

2.抓住重点词句具体赏析和朗读, 总结写法精妙之处, 并在组内演练。

3.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汇报的方式。

4.请其他组朗读能力强的的同学到自己组进行指导。

在小组朗读展示时, 有一个小组读得特别动情, 他们就引领全班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包括跟读、接龙朗读、比赛朗读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学生学习的情绪高、兴趣浓。

另外, 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诚然,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 但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去品味。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体会古人的神情心思及文章的要旨, 欣赏文言文特有的美, 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境界得到升华。

《三峡》一课中, 当“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一段学生读得不好时, 我是这样点拨的:让学生从一字一景的写景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语调、语速、情感等方面分析读得不理想的原因, 再反复练习朗读, 让学生明白赏析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还要透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感受作者立足山水之间, 大好风光尽收眼底的喜悦与赞美之情, 最后让学生展示朗读, 全班倾听、体会、评价。

篇9:读《心灵》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书,作者通过描述个人的心理经历,直面那些为教学所恐惧、所纠缠的痛苦心灵的经历。帕尔默告诉我们,“认识自我”是核心问题,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教育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认为,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管他的教学技巧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

篇10:读美丽心灵有感

《美丽心灵》讲述了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数学天才的真事故事,一生中他几乎完全处在数学的世界中,不停的在研究,解决别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弥补别人结论的不足之处,他无时无刻的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对我而言,如果这部电影我没看完整的话,根本看不懂,从开始纳什教授身边出现的那三个人物都以及他秘密从事的活动,我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直到后来提到说他得了精神分裂症,我才开始怀疑但这仅仅是怀疑,我并没有完全相信,毕竟他从事的是国家最高机密的工作,直到最后她的妻子对他的工作进行调查,我才彻底确信他是真的得病了。也许他得这样的病,是和他本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的,纳什说:“我希望自己像独行侠一样,我不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喜欢我。”可见纳什也能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语、不善交际与其他同学是那样格格不入。从他对自己的认识看,我们可以感觉到事实上,是纳什自己把自己给封闭了,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画了一个牢,把自己锁在了里面,他认识到了可却没有去打破这种局面。纳什教授的天赋和聪明才智是毋庸置疑,也许上帝是公平的赋予你一方面才能,就要你另一方面的才能欠缺。纳什教授他太聪敏,而且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丝毫没有怀疑过,甚至对于药物他也想自己解决,对什么事儿都是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总是用思维战胜理智,甚至和别人交流也是那种结果式输出,他太急于成功了,急于证明自己,急于用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功成名就。对于数学,对于自己的工作,他总是过于执着与敏锐,以万分的心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看到他在图书馆的玻璃窗户上,写满公式嘴里还在不停的说着并给自己解释着,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毅力,什么叫全身心的投入。

可见纳什教授主要是他太过于封闭自己、急于成功、急于表现自己、急于让世人认可自己,与此同时再加上解决数学难题又需要大量的假设与想象,那么他最后的得了精神分裂症似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纳什教授确知自己的确得了精神分裂症后,他没有放弃什么,他知道他要做的是战胜它,然而他担心自己会做出伤害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事情时,便想到要送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离开,要自己一个人去战胜精神分裂症。可他的妻子却从未想过舍弃他,冒着生命危险,留下与他一起对抗精神分裂症。说到这里,我感觉纳什教授是特别幸运的,因为他身边有一个这样的妻子,并没有因此离他而去,相反帮他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并且独自一人承担起整个家的责任任劳任怨,这对于一个女的来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呢!他妻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时常在想有时我觉得这是一种义务,有时为曾想离开他而感到内疚,甚至有时会对约翰和上帝感到愤怒,但是当注视着他,把他想成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时,渐渐的他就变了,变成我所深爱的人,而我也变成深爱他的人,虽然不是时常发生,但也足够了”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这是一个妻子的自白是内心最真诚的声音,还有什么能比这些话更能显示出一个妻子对丈夫真诚呢!当纳什的精神分裂症一度出现,扰乱他正常的生活工作时,他似乎想到了放弃。但是,他的妻子却握着他的双手说:“你可以的,我们明天再试试好吗?别放弃!”在妻子的支持与鼓励下,纳什才得以坚持下来,才能再次走进熟悉的大学去克服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可以说妻子对纳什教授的照顾对战胜纳什教授的精神分裂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正好应征了那句话吗?“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我很佩服纳什教授同时也很羡慕他。还有一段话也让我很感动,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检察员来找纳什的时候,纳什教授说“原来你是来看我有没有疯,看我会不会真的得了奖后,把一切都搞砸?在主席台上跳舞,还是学鸡叫之类的事,实际上告诉你,虽然我在服新药,但仍然有幻觉,我仅仅选择去忽略他们,就像节食的人,不放纵自己的食欲一样,老实说我发疯是有可能的”看到这里,我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忽然间感受到了他内心里的纠缠和疾病对他的折磨。后来当同行们纷纷把自己的钢笔放在纳什的桌上时,我感到纳什教授成功了,因为这些钢笔代表着人们对纳什的尊重与敬意,对纳什成就的一种肯定,这或许也是对纳什心里最后的安慰,同时也告诉他这个诺贝尔奖是你值得拥有的。

篇11:读《心灵故事》有感

我一生下来就是个唇腭裂畸形儿,妈妈说若不是她苦苦挽留,我这个人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了。那时很多人劝妈妈把我扔了,妈妈呀,为什么把我留下来呢?当时你应该狠一狠心把我扔了,我就不会活受罪了。我用手狠狠地拍床沿,用脚狠狠地踢被子,想把我的怨恨一股脑儿倾倒出来,可是越发泄,痛苦越紧紧地抓住我。妈妈只好在一旁陪我抹眼泪。等我安静下来,最理解我的妈妈知道我爱看书,只要一见到书,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就轻轻递给我一本书。

那是同学来看望我时送给我的――《触动孩子心灵的101个感人故事》。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蝴蝶总理》,是说加拿大第一个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他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小孩,一场疾病让他一只耳朵失聪,左脸局部麻痹,嘴也因此畸形,说话时嘴巴总是歪向一边,结结巴巴,口吃特别严重。为了矫正口吃的毛病,他在嘴里含着一颗小石子练习说话,嘴巴和舌头被磨烂了,仍然坚持着。母亲心疼得流泪了,他反而劝妈妈:“书上说,每一只蝴蝶,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束缚自己的茧以后才变成的,我也要做一只漂亮的蝴蝶啊!”读到这里,我的心头仿佛出现了一道曙光。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无奈和尴尬,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比如矮小的身材,丑陋的相貌――而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比如自尊,自信,自强,勇气和梦想,那正是我们穿破命运之“茧”的生命之剑。

让克雷蒂安外貌的缺陷没有让他丧失生活的勇气,相反他充满斗志,自尊自信,以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方式锻炼自己,并一路向他的目标进发,终于成为连任两届的一国总理。

据说,诸葛亮的妻子王氏长得很丑,但她很有才能,连诸葛亮也常向她请教。

音乐巨匠贝多芬,32岁那年耳聋了,对于搞音乐的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生活的艰难,音途的坎坷,生理的残疾始终打不垮贝多芬,而且令他成为乐坛的伟人。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却始终贯穿激昂的斗志,勇敢地与命运抗衡。

篇12:读《心灵写诗》后感 陶英

淮口五小陶英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灵的艺术,是心和心的呼应。这是我初读李镇西《心灵写诗》后的第一感受。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交融。教师要处处以情感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建融洽、愉悦的氛围,使自己的教育似大雪无痕一样,自然地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为爱就像一剂良药,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疮疤;一缕阳光,可以照亮学生幼小无知的心田;爱,更像一盏航标灯,当学生迷惘困惑的时候,可以及时给他们正确的指引。用爱教育学生,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李老师教育的成功就源于对学生无私的爱。

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信任学生。在诸多爱声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班主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被动的生产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师道尊严,大力倡导师爱,和每一位学生交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创设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熟悉学生的方方面面,掌握了教育主动权,利于教书育人;学生则亲其师,信其道,由喜爱某教师到爱上该教师的课,求知愿望增强了,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因为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能使颓废的人振奋,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

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学生就是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关心学生体现在许多方面: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教师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教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排忧解难。关心不仅意味着奉献与努力,还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唯有关心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人们常说“关心如日”。关心的确像太阳,它能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指点,给人疼爱和保护。教师做的一切都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进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成长、进步。爱学生,还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偏爱或偏见,于学生健康成长无益处。爱学生,更要做到严慈相济。爱学生不是放纵和怂恿,更不是袒护和溺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严肃的爱,是建立在严格要求基础上的爱,严格要求和爱学生应是有机的统一,只有严格要求真正的爱学生,才能教出好学生。对成绩较差的或比较内向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多表扬,以增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对那些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更不能偏袒和私爱。往往聪明机灵、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对其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或是过于迁就; 而所谓不可救药的后进生则常遭冷嘲热讽,使他们心灵留下长久的痛苦。这种有害的情感现象,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违背,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可见,公平无私、民主平等地热爱全体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的眼睛是

一面面清晰的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让每位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自己是教育活动的主人,让他们朝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该严就严,该爱就爱,只有严和慈相济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如果爱与严的分寸把握不好,势必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不公平的心理,这样你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教育都将会失败。

篇13:读《心灵》

当日,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虽已81岁高龄, 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 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 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袁伟时说, “现代社会, 文化应当是多元的, 除了儒家, 道家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 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

■链接

纪宝成:国学“虚热”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

近年来, 穿汉服、行跪拜礼, 让孩子背《三字经》、《千字文》, 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学班”、“祭祖大典”……“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纪宝成于近日表示, 国学“虚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 应当对此保持理性。

在11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纪宝成表达了对国学“虚热”的担忧。他说, “国学热”的兴起, 其意义无疑是积极正面的, 但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唱高调、打幌子者,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 导致国学“虚热”。

纪宝成说, 国学教育与研究是一个传统主题, 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但近现代以来国学地位被人为抹煞, 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纪宝成认为, 新时期国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国学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层面尚未取得应有地位。

纪宝成说, 国学绝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事物, 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抹煞它, 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有合理内核而一味拔高它。“国学热”勃兴, 多一份冷静和客观尤其重要。

篇14:力求读懂对面人的心灵

这是一起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案。去年2月21日13时30分,犯罪嫌疑人于夕海无证驾驶无牌农用三轮车载人行驶。当行至222省道交叉路口时,与一辆重型半挂牵引车相撞,造成三轮车严重损坏,车上坐的于作真重伤,抢救无效死亡。

作为侦监科的案件承办检察官,我们就此案进行了讯问。第一次见到于夕海,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他陈旧的穿着,粗黑的皮肤,满脸的忏悔和无奈。没等我们开口问,他就胆怯心诚地说:“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对。是我害死了作真。怎么处理我都不过分。人要死能复活,用我的命换她……”他声泪俱下。用职业思维判断,于夕海所说都是心里话,没有虚假成分。这次交通事故主观恶性较小,属于过失犯罪。

随即,我们又询问了受害人家属。于作真家人说,于夕海家跟他家的关系一直很好。于夕海忠厚老实,乐于助人。这次是于作真主动上的于夕海的车。家人一再表示,谁都不想发生这样的事,于夕海更是不乐意发生这次悲剧。并表示原谅于夕海,请求从轻处理他。同时写了书面证明材料。随后,我们又去了于夕海家,发现真是家徒四壁,是一个标准的贫困户。如果将于夕海送进看守所,家里失去顶梁柱,贫困户将更加贫困。作为受害人家属也不愿意看到人死情断两相伤的局面。

根据讯问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向领导作了汇报,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关规定和新的量刑实施意见,作出决定:犯罪嫌疑人于夕海涉嫌交通肇事罪,无逮捕必要,依法不予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变更强制措施为监视居住,法院以于夕海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 此案判决以后,于夕海感激得痛哭流涕,他感谢受害人家属的谅解,更感谢司法部门的宽大。并一再表示,做牛做马,也要报答。

与此案件相反,王林(化名)酒后寻衅滋事案,就有了不同的结果。37岁的王林是开歌厅的小老板,到邻居饭店喝了酒后,无理闹事,动手打人。并召集歌厅人员手持刀棍,打砸饭店和顾客,致使一人轻伤,两人轻微伤。案发后,我们讯问了犯罪嫌疑人和知情群众。当我面对王林时,他也表示忏悔,并说自己喝多了酒,打砸的事记不得了。并主动提出愿赔偿经济损失。

随即我们询问了多名群众,并查看了案发时的全部监控录像。群众反映,王林平时就有黑老大的作风,经常打仗斗殴,不做好事。从监控录像看,王林这次带人打砸饭店,场面残忍,性质恶劣,社会影响极坏。尽管有人为王林说情担保,甚至有关领导也打招呼要求从轻处理,我们还是依法以寻衅滋事罪对王林依法批准逮捕。这一害群之马绳之以法,大家拍手称快。

上一篇: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教程1-9级下一篇:看得见的世界史法国读后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