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力量读后感

2024-05-07

教师的力量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教师的力量读后感

爬山虎的墙

于是之在提到他童年、少年时代遇到的老师时,说到:“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这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中的一段话:“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看来,爬山虎没有触着的墙,即使再耐寒,生命力强,都是没法生存下去的。

我想,我们教师就是那堵爬山虎的墙。一方面给学生在学习路上一种依附,让他们有学习下去的动力;另一方面就是给学生指引,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他们的人生之路。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基础,后一种是前一种的根本。我们只有给学生一种学习的依附,他们才能学习到人生的道理,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他们精彩的人生。

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教学朗读,教师的读法,不与时下相同,不洪亮,不加手势,可以很安静地读,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很受用,学生自然被吸引了。又如,最让我崇拜的就是大学中的国文老教授,他们可以信手拈来中国文学史中的故事和典故。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学生的我,不能不去借阅各种文学史的书,虽然不能完全弄明白,透彻的了解,但是至少知道在文学史中有这个人或这部作品。所以,爬山虎的这堵墙,不是简单的用石头堆砌起来就可以的,不仅要用结实的材料,肚子里都是货,而且还要用扎实的粘合剂粘合,不断充实自己,使墙根充满养分。这样,爬山虎才能从中吸收养分,健康成长,最终爬上墙头,放眼看世界的美景。我们能做到,也应该做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荀子·劝学》)蓬草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芷草,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不靠近,普通人不佩戴。芷的本质并非不美。那是为什么呢?因为环境。环境决定东西生长的健不健康,我们教师这堵墙,就是爬山虎的环境,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好的环境,他们才能健康成长,不会枯萎,不会生长地畸形,顺着平直的道路行走。

我们要时刻记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如果爬山虎的墙是歪的,那爬山虎肯定长不直。

爬山虎的墙,学生的引导,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2:教师的力量读后感

作者是从“教育的力量来自教师的真实存在”,“做老师要‘有种、有料、有趣’”,“高考向何处去”,“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电影让教师走得更远”五辑论述教育教学等问题。作者以幽默的语言,再现作为一代良师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怀,引导当今教师们充分认识自身职业的崇高意义,确立职业目标,坚定职业梦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塑造孩子未来”的事业中去,做好莘莘学子生命中的点灯人。它更像一面镜子,读的时候,让人不禁时时对照自己,我是这样做的吗?我做到了吗……

经过一番阅读后,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这一辑包括:教师的功底是什么,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我们为何丧失了静谧的激情。之所以让我记忆深刻是因为我感同身受,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描绘了我这五年心里的变化。就教师的功底、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我们为何丧失了静谧的激情这三点我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其实,教师功底是我们老师自身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洞察,而不仅仅是知识功底这一个选项,只有我们老师本身是优雅的、有修养的人,我们才可以培养出优雅,培养出人文。

要想提高功底还得多读书,或许是不为教书而读书才能教好书。为教书而读书这种功利性的目的虽然可以使我们在技术上得到一些完善,但是不能从根本提升课堂的境界。除此之外“哲学”也会帮助我们提升功底。我们可以适当读一些普及性的哲学书,比如哈耶克、波谱和汉娜·阿伦特的书。

为什么必须读哲学?因为在备课时如果你想让你的课具有穿透力,发现一些别人没发现的东西,你就需要有能把别人无法提炼出来的东西从复杂的文本中提炼出来的能力,你就需要具备一针见血的洞察,这种洞察来自我们长期思辨的训练。如果我们有一点点哲学方面的知识,或许只有一点点,也比一点儿没有的老师强,这能使你鹤立鸡群。因为哲学训练人的逻辑、理性、严谨,以及从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说实话我本身不是特别爱读书,更何况读一些看起来和教学无关的书。但魏老师说:“只有坚持下去就好了,忍耐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或许对我来说读书不再是读书,而是“啃书”,啃书肯定不是一个很愉悦的过程,肯定需要很大的毅力。我相信通过魏老师的点拨,我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知识,而不是重复你的老师给你传授的那些知识,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有自己喜欢的老师,也有自己不喜欢的老师,那么我们现在自己是老师了,就要想想你今天是在做自己当初喜欢的老师,还是做当初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呢?

事实上,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就在成为自己当初不喜欢的老师———没有知识,没有追求,课堂乏味,阅历很少。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老师呢?这就是我们应该从职业操守角度思考的问题。或许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才能够做到,几十年后,你的学生还记得你在课堂上说的某一句话,还记得你是影响他一生的老师。

我们为何丧失了静谧的激情?幸福,需要纯粹和专注;而快乐,需要新鲜和刺激。当一个人拥有许多快乐时,他就很难体验到幸福。所以,若要获得静谧的激情,不仅需要向内探索,还需要对外节制,即节制情感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加节制的情感表达会让情感的溪流一点儿一点儿地渗漏,而失去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的可能。静谧的激情一定是在内心饱满的快要充溢出来时才会拥有,这就意味着人要储蓄而不是随意释放和浪费情感。

篇3:教师“六种力量”的应用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有效交往能力、潜能自我激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主导”优势,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教师这个“教学中介”,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心理品质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赏识、信任、发现、评价、鼓励合作、激发创新六种教学手段,常常是一被传统教学所忽略的。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这六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教学动力,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是一条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途径。

一、赏识的力量:培养自尊心——“我相信我能行”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识,即认识到学生的才能,而给予重视和赞扬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营养剂,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通过教师的重视、赞扬和各种暗示方式流露出来。如期待的目光、赏识的话语,“太棒了”、“做得好”、“了不起”、“真聪明”、“相信你能行”等,使学生在赏识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奇迹。反之,轻易否定学生,不仅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以前,笔者总是“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要求过严,致使部分学生对老师畏惧,师生关系一度趋于紧张。后来,尝试着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尽量去寻找学生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比如,在七年级健美操教学时,笔者叫一位较胖的女生出来做示范,这位学生因害怕被人嘲笑,没有出列。当时笔者没有生气,而是真诚地鼓励她说:“你的柔韧性、协调性不错,老师相信你能行,刚才老师就是看你做得不错,才让你做示范的。来大家给她一点掌声,听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掌声,她顿时自信心增加、勇气也增加了,在音乐的配合下完成了成套健美操。从此,这位学生见到笔者总是主动打招呼,还时常把心里话掏出来向笔者这个大朋友倾诉。

二、信任的力量:培养自信心—一“我真的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对人提出较多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对人尊重和信任。”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量。作为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希望教师“委以重任”。因此,教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尊重中不失严格,严格中融入宽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当他们的朋友,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学习、自觉地锻炼,磨炼意志。尤其是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更要倾心、诚心、热心和耐心。对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明辨是非,懂得该怎么做而不该怎么做等等,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改正错误缺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反之,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经常对他们讽刺挖苦,甚至斥责、打骂、体罚,其结果只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在新授课——技巧前滚翻,当笔者讲解学习要点进行示范时,突然一位平时瘦弱、胆小的学生轻声说:“老师,这个动作我会做的!”当看到学生那怯懦但跃跃欲试的神情和展示的渴望时,笔者坚定地说:“好!现在某某同学当小老师,为大家示范一下”。结果这位学生不负所望,顺利地完成了动作,得到学生的赞扬。这位学生,从此成为笔者课堂上最好的教学助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每当有困难,他都勇于尝试,真正的自信心建立起来。

三、发现的力量:教会沟通方法—一“我就是奇迹”

能发现千里马的人是伯乐,能发现学生长处的教师是称职的教师。一位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没有笨学生,只有潜能尚未发挥出来的学生”。要让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教师不以文化学科的分数论英雄,真正“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去发现“我能行”、“我哪点最行”、“我哪一点会更行”,主动发现自己最强的地方、与众不同的方面,不断展示他的“潜力”,展示他的长处,形成良性循环,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在笔者的学生中,有一些上学时文化成绩不太好、特别调皮的学生,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相比,他们毕业踏上社会后却取得了更好的事业发展,他们经常回来看望笔者或者问候笔者。问他们原因,他们说,在学校里,就记得上体育课时的“无拘无束”和体育老师给他们的鼓励。这种“宽松”的心态和愿意表达真实情感的行为,往往能交到许多朋友。这也许就是成功的“秘诀”。

四、评价的力量:引导自我激发——“我是最棒的”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评价。正确的评价,是客观、全面地看待人。作一个学生,不可能什么都好,没有一点缺点;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好,没有一点优点。科学的评价不能“肓人摸象”,摸到一个局部,就认为是全部,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一客观、全面的。

在《课标》改革中,对评价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将“鉴定式”、“结论性”评语与“谈心式”、“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做到以情感人、催人奋发,使得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在“反思”的基础上,自我激励,挖掘潜力,改善行为。

在体育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用各种手段,比如,口号激励、口头表扬、短语评定等语言方式,以及轻拍肩膀、击掌庆贺等行为方法,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鼓励学生、激发能力。一堂体育课,要充满“汗水和笑声”。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

五、鼓励合作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大家需要我”

合作学习是一种保证课堂效率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快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使教师的指导自然及时,调控课堂方便有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频繁、方式多、质量高,将促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教学互动的良好循环体系。

笔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设计团队对抗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不同团队的组织上,每一个合作小组(团队)以4~6名成员适宜,各小组间尽量保持实力均衡,使各小组处于同一起跑线,有一个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在每个团队组织上,合理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合作群体内不可或缺的一员,意识到这个群体中自己的重要性:“大家依靠我、需要我、鼓励我,需要我贡献力量,”同时,“我也需要大家、依靠大家,才能实现目标”。比如,在技巧教学中,在完成基础教学后,笔者就组织“成套动作创编展示”团队比赛。在此情景下,学生热情高昂,各抒己见,彼此讨论,分析提炼最佳方案,讨论过程中,伙伴之间讨论时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最后统一意见达成一致。在团队比赛展示阶段,可以看到,每一小组的展示、表演各有所长、精彩纷呈。团队比赛结束后,笔者及时引导,取各组之长,一个完美的“成套组合动作”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创造中诞生了。这个过程,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都有成就感,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真正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了合作能力。

六、激发创新的力量:培养创新思维——“我能做得好”

篇4:教师的力量

雅力士、马自达6、宝来、奇瑞汽车,这些教师们青睐的汽车产品,被博学而睿智的他们定义出了各种各样的汽车生活,老师们期待与汽车拥有更多内心的愉悦与欢喜。

我们尝试着给即将换车和买车的教师推荐一些产品,我们发现,在10-15万元,是教师们购车比较集中的价格区间;25-40岁的教师占中国全体教师人数的85%;拥有稳定的7口之家、5口之家、3口之间和二人世界的教师家庭;占据教师总量的90%左右;接近65%的教师选择汽车是用于家庭使用,选在中国企业生产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汽车产品的教师超过80%;安全成了众多教师一致认定的第一择车要素;奥迪A4、途观、高尔夫、飞度,这些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经典实用车型成为理性的教师群体的理想选择,等等。这些从实际中调查而来的数据,我们将会继续深入挖掘和整理,使我们的教师职业群体可以选择到更贴心满意的汽车产品,同时,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汽车产品可以更关注教师的汽车消费偏好,尊重和关注教师群体对于内心世界,对于文化内涵,对于品牌外延,对于教育的种种需求和愿望。这是一个竞争的年代,也许谁做得快一点,坚决一点,就可以赢得先手。

我们在调查中也意外地发现,教师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其他人消费的能力,尤其是在汽车这样的大型消费品领域。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有教师自身的社会关系中,教师与外界的信息共享、营销灌输、口碑传递,都能迅速地影响到他周围的潜在购车者,当然这和教师职业人群多为社会精英有关,同时,也和教师的职业属性有关。教师是教育工作者,而教育是文化传递与文化传播过程。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篇5:传承的力量教师篇观后感

教师节这天跟孩子一起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传承的力量——教师节篇》,感触颇深。一个是节目做得很棒,面对传承这一重大课题,能做到让孩子一直看下去,不会觉得枯燥;一个是平时很少看到这样的节目,说明我国的传统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段落是古典舞剧《传习》,除了中国戏曲元素,还融入了传统武术的表演手法,真切的表达出学生对母校和老师的殷殷感激之情,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应该多多开展美育、体育教育活动,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带进课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孩子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留住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最传统、最精华的东西,拉近孩子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他们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共鸣,并学习其中的优良品质。

就像片子中的武术教师袁龙说的那样,“我觉得不仅是教孩子一个简单的动作,而且教他们武德,学武术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是以德为基础,以仁义为准则,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又有一种正义感。”希望学校都能以《传承的力量》这种活动的开展为源头,通过各种形式来开展体育、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民族特色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在诗书典籍里汲取知识、在传统艺术中陶冶情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不断茁壮成长。

篇6:传承的力量教师节观后感精选

《传承的力量》以展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为内容,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征集视频作品,并采取先由地方组织、报送精品视频,再派摄制组分赴各地拍摄,最后进行电视展播的形式展开。

《传承的力量》采取“实景节目录制+节目背后的故事”纪录片的形式,片中既有精彩纷呈的体育、文艺表演,也有服装、道具、音乐中蕴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更有台前幕后老师和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篇7:教师的力量读后感

最初的梦想

9月1号的晚上中央一台播放了《开学第一》,主题就是《乘着梦想的翅膀》,向全国中小学生阐述“梦想”的意义。有梦就有动力,有梦就要坚持,有梦就能出彩。

与往年相比,此次并未像往年一样起用庞大的明星阵容,挑选的梦想主讲老师中普通人第一次占到了一半的比例:地震最美舞者廖智、加油站妈妈郑亚波、退休教师潘其华,他们和航天员王亚平、钢琴家郎朗一块儿诠释梦想的力量。

看完之后我十分感动,这也激起了最初的梦想——当一名语文老师。从小学起,就对语文有着特殊的爱,对文字十分痴迷。小学六年级的暑假,自己写了一部童话小说。中学时期,叶老师给我打开了语文一片新天地。高中时期,我站在讲台上当了一回语文老师,上了第一堂语文《边城》,虽然有点紧张,但是我仍然得到了申毅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也就是在这些语文老师的鼓励与关心下,我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填大学志愿的时候,我不假思索的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学当中,姜书良老师,陈伟明老师,刘忠阳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不断深入研究语文。庆幸的是大学毕业,我就如愿考上了老师,支持家乡的教育。

有梦就有动力,刚分配下来的那一年,即使教初一,初二两个班语文,初二一个班历史的繁重压力下,我还是充满信心,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就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梦就要坚持,在教学当中我遇到许多的困难,从头开始作导学案,每天早上六点不到起床,晚上十二点以后才休息。学生在堂上吵闹,作业不够满意时,遇到困难我也曾茫然。但我从没有想过放弃。我开始探索新的改革,新的方法,提出《快乐三十分钟》教学法。可是资深的老师却提出反对意见,说这些短期对学生分数不会有很大提高,但我知道,长期坚持对学生能力有提升。我就要坚持下去。

有梦就能出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播撒梦想的种子,也许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学生们会有精彩的人生。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自己更加努力,每天将自己的教学感悟记录下来,并不断思索,希望有自己的书能够出版。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和激励更多的学生,成为很有影响力的老师。

新学期,梦想起航

新的学期,新的班级,有所改变,教初二两个班语文,一个班历史。唯一不变的是对讲台的热爱。看到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奉献,付出,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我的第一节,题目是《梦想起航》,我用带着他们畅游了语文这魅力的国度,那里有悠久的历史,广博的知识,深刻的内涵,百变的人物。同学们都跟着我的思路,不断思索。

上流程

一、精彩的自我介绍

二、语文旅程指南:

.思想上高度重视。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树立目标,端正态度。

4珍惜时间,充分利用。

三、通过几个小故事告诉同学们学好语文的方法

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四、作业:

1.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

篇8:推动教师成长的三股力量

校园传媒学院是一个学生组织,从成立到学期结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依稀记得,三个月之前高中学生电视台前台长来找我,给了我一份校园传媒学院的策划书,打算和北京十一学校联合成立学生校园传媒学院,为校园传媒培养后备人才。听到这一想法时,我的内心不无震动但又充满怀疑:这件事意义深远,但难度极大,学生能做好吗?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即便最后的结果不理想,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我同意了他们的设想,并在学校预算中作出了微小调整,为他们添置了一些基本设备。学院的筹备和运作自始自终完全由学生主导,学校与教师只是在受邀和被求助时才伸出援助之手,过程中充满艰辛与波折。但让我惊喜的是,学期结束的时候,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总结报告,内容翔实,不仅详细介绍了他们在短短几十天之内的工作,还对下一阶段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因此,我决定让他们在行政会议上作一次交流。

30分钟很快过去,各部门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有一种“震惊”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平时与这些学生接触不多的部门。我总结说,学校工作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第二个境界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第三个境界是学生搭台,学生唱戏。学生校园传媒学院的工作展示完美地诠释了第三个境界,这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这三个境界通俗来说,分别是“教师自己玩”,“教师带着学生玩”,“学生带着教师玩”。当教师是被学生带着玩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潜能和内驱力也得到充分的激发,学校才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舞台。

由此,我想到当下学校教育转型问题,新时期学校教育要转型,而教师是教育转型的关键。因此,教师自身要转型,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从学生观到教育观。如何推动教师转型,是所有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传统思维认为,推动教师转型的力量来自于上层,即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校长,而自上而下的培训则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方式。不能说没有成效,但很有限。笔者认为,要真正推动教师转型,很好地运用另外三股力量至关重要。

第一股力量是学生。如前所述,当我们真正解放了学生,学生的表现一定会给教师极大的冲击。学生将平和双语学校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的学院命名为“和壹校园传媒学院”,甚至邀请到了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朱晓明与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担任顾问。在他们的期末报告中,其中一部分内容让我这个校长也坐不住了。原来,学生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方法对学院管理团队的8名学生成员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分析,每个人都给出书面报告,其中涉及到的工具有PDP性格测试、SWOT分析法和360度领导力测试。相对于学生的工作,我们给教职员工的学年评估显得那么粗糙而肤浅。在我给各部门负责人转发的邮件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向学生学什么?如何学?

第二股力量是课程。大部分教师适应于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有严密的教学大纲和详尽的教学资料,教师只要认真执行即可。当教师带完一个毕业班,经过一轮循环之后,再次执行就驾轻就熟。在全社会都关注分数的大背景下,教师很容易止步于学科教师的角色,并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教育的转型需要更多的学科教师向课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程意识,并能够开发校本课程,对一直躲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遮阳伞下的教师而言,这是极大的挑战。因此,积极乃至稍微激进地推动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打破教师的安全区,迫使他们进入伸展区,是有效的尝试。无数事实证明,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获得巨大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常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第三股力量来自于家长。家长是推动学校进步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今天的学校办学,即便再封闭保守,也无法完全漠视家长的需求。适度地将家长的资源引入学校教育管理过程,同时建立适当的机制,将家长的意见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的积极力量,是学校需要研究的课题。今天,由于家长的选择,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国际教育,国内教育已经受到强大的冲击,原有的教育体系必须更快、更深地转型。

推动教师转变的因素很多,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关于高考与中考的改革成为社会与学校关注的热点。然而,过往一次次的经验表明,在教育系统内,自上而下的变革尽管初衷很好,但是对一线教师的促进与提升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政的推动是很好的开端,但目标的达成需要触及本质。

篇9:教师劳动的力量源泉

好教师、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评价的标准就是你生产了什么样的产品、培养了多少什么样的人才,一句话,你的升学率是多少。没有高的升学率,其他一切不管多好也没有用。可是有这么一个教师,他培养的都是普通劳动者,用他的话说:“应当使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做好准备,‘安置’他去从事工人和农民的普通的、‘粗重的’、平凡的劳动。应当不是单纯地教育他做好准备——对这种劳动的实际的和思想的准备,而且要培养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劳动的愿望、志向和向往。”他是中学校长,但是没有培养出一个名声超过他自己的名人。在我们今天看来他算不上一名好教师——他没有显赫的教学业绩和很高的升学率,更不是名教师,甚至是一个不完全听话的教师。他在巴甫雷什当中学校长时,多次违抗上级的教育命令和文件,认为这些指令侵犯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坚决同这些形式主义的“教育”作斗争,甚至冒着遭开除党籍的危险,抵制官方粗暴的批判——在他去世前三年,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但他毫不屈服,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就是这样一个教师,人们却给了他很高的荣誉,授予他国家教育勋章、全国教师代表的资格、劳动英雄的称号。这人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他的那种独立人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正是这种独立人格成就了他。对比我们现在的教师,几乎没有在行政制度面前不低头的,没有敢在题海战术、升学率和学生沉重课业负担下为学生健康说话的。这种状况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出生在前苏联乌克兰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而人们一提到乌克兰就会想到乌克兰著名的民族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保尔的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有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的人生经历:贫困的童年——参军——受伤——退役——在新岗位上继续作出成就,甚至说过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样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极为宝贵的,但有比我的生命和你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祖国永恒的生命”,最终都因卫国战争中负伤(两块弹片)的影响而死亡。苏霍姆林斯基的英雄品格,完全可以和他十分敬慕的乌克兰民族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相媲美:“是共产党人教育家,是教育评论大师,是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高度天才的教育者,是其著作永远进入先进教育科学思想宝库的学者。”

是什么东西让苏霍姆林斯基有如此的胆量、形成独立而坚强的人格的呢?仅仅是任性或凭老资格吗?不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不可能作出牺牲的决定的。一个人作出的牺牲越大,他所坚守和信奉的理想和信念的价值就越宝贵,否则就不符合人之常情,就是疯狂。而且这种理想和信念要经得起时间的冲洗和考验,具有真金不怕火炼的品质,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独立人格、他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础是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他创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用他的话说:“思想信念——形象地说,这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正是这套理论和信念使他确信自己的前途和奋斗目标,帮他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甚至是上级的不恰当的指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劳动者,成为了苏联杰出的教育家。

我们只能说,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角度、特点)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需要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即智力、思想、道德、审美、创造性、情感、公民意识等方面的丰满,在这几方面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他说:“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绪的、身体的完善等。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要与劳动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与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这是个性的道德成长的本质之所在。苏霍姆林斯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由此,我联想到“钱学森之问”的话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师、要出大家、获诺贝尔奖,关键是每个教师、知识分子自身能否有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尤其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成为衡量是否得失的标准时,能否淡泊名利、一心专注自己的事业,不为社会、环境甚至行政指令所影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为实现自己的理性和信念而作出牺牲。不要把原因总归结为条件不具备。如果说条件不具备,印度没有中国发达,文学上有泰戈尔、物理上有拉曼都获得了诺贝尔奖。特别是拉曼,他是一个政府官员,在获奖前不是一个专职的学者,他的业余研究却使他成功,说明“条件论”的理由不攻自破,关键是教师本人有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

篇10:《教师的力量》读书心得

——读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力作《教师的力量》有感

《教师的力量》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希望有时间有机会大家都读一读,因为它是“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教师的声音;;文风犀利,却予人温暖”的书,又不失品鉴的角色。引用和他受同等教育高度的范美忠的话:这是一本广泛触及各种教育问题,务实而又深刻的书,其间独到的见解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活蹦乱跳。完成学生的思想启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纠正学生常识上的偏差,让学生有一颗能独立思考、有质疑精神的大脑是他教育理想最为具体的表现。

读了此书,我就想了解作者魏勇。他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全国特级教师、枣林村书院的院长,任教历史学科,荣获2014年中国新锐教师奖,对任教的历史学科和课堂教学深有见地,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出版了《教师的力量》、《用思想点燃课堂》、《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等书籍,深刻阐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他既包容理解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更认可索尔仁尼琴的:“一句真话的分量重于整个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以一个读史人的胸怀练达处世,教书育人,他也凭借思维缜密、视野广阔的课堂表现大受学生欢迎。

再来说说这本书。全书共分五辑,分别是教育的力量来自教师的真实存在;做老师要“有种、有料、有趣”;高考向何处去;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电影让教师走得更远。我就着这本书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和大家分享并讨论一下:

1、适当的强制是教育必要之恶。(1)适当的强制让人坚强进取

他说,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争取那些需要辛勤付出才能够体会到的快乐,在成就感当中产生快乐才是可持续的,更何况要追求巅峰体验,怎能没用汗水和眼泪!

言外之意,我们当老师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就要有进取心和吃苦精神。一句话,进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个社会永远不能丢的额宝贵品质。

(2)适当的强制可以培养创造力

无自由无创造,这是常识。关键把握好一个度。情况一:对少数某方面天赋很高的孩子,强制极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试错机会,把强制减少到保证个体基本素质发展良好的程度。(基本素质: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礼貌待人)

情况二:对大多数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严格的教育比较合适。(p14)总之,一个有所建树的人具备的三个特质:优越感(自信),危机感(努力进取),自我克制(理性和专注)。这些要求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绝对不等于放纵孩子的天性。

从本质上说,强制是一种恶,是反人性的,但是,强制之下都不能扼杀的兴趣,也许就是真正的额天赋。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逼一逼孩子(以他的承受力为前提),其潜能更容易发挥出来,所以孩子深度体验或深度试错才能自我发现。

关键是强制的度在哪里?这要因环境而异,因孩子的承受力而异。

无论强制和赞扬,如果不当,达不到或超过一个度,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赞扬过多会导致盲目自信、眼高手低;强制过多就会没有自信、悲观消极。*我认为适当的强制是教育必要之恶,这与他的“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P72、P80)

离开了必要的体罚的教育实际是一种没有约束的教育,是一种万能教育论。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体罚,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来说,也必定会失败的。不过,体罚不能乱用,要有度,最好与家长联系,共同想对策。

2、读书不是越多越好(P35)

他认为,文学和生活是有差距的,生活比小说复杂得多。过分沉醉于书本的人有时候会忽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至于做出误判。其

一、他觉得,所有的教育理论都不能穷尽人类所有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我们看到的现代教育书籍几乎全是西方的,中西方在民情、文化、传统方面差别很大。

其二、教育是关于人的一种学问,而人具有多变性,暧昧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学者的研究不可能穷尽全部可能。所以,经典的教育理论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概率上的指引。

比如,尊重孩子是对的,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指引。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过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会伤害孩子,耽误孩子。理论家们的理论是有前提的,而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与它的前提可能是错位的。(P43例子)

第三、读书会使我们变得富有逻辑性,但可能也会使我们缺乏感性和练达。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读一定数量的书是非常必要的。就像电脑要装一定数量的程序一样,没有足够的程序这个电脑是没法运作的,或者功能不强大。但如果装了太多的程序,这个电脑也会死机。有时候人要活的有意思要接地气,需要让大脑空一会儿,需要像农民一样在连续三年种地之后,把土地撂荒一段时间,这叫休耕,之后再种,庄稼长得更好。

第四、书读多了,会比较关注自我,很少关注别人,给人以冷漠感。第五、书读多了还可能精神活动多于实际行动。第六、书读多了,容易被书本驯服而缺少野性。

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读书不是越多越好,防止以上几种情形。

3、教师的力量来源于教师的真实存在。(P32)

他说,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学生胜过了解人性,认识专业胜过认识自我,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例外。教育需要整合来塑造完整的人性灵魂。所以,一个完整的自我,必然需要综合的营养。否则,学科的专业特色便没有生命,就像树枝没有树干。好老师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一定是拿一个真实的存在来和学生相遇,并促使学生以以同样真实的存在来呼应老师,彼此见证。当我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存在之谜时,意味着我们正在接近教育的原点,正在走出荒诞的教育丛林而步入真实的教育世界。

我直白的理解概括就是尊重人性特点:以一个真实的自我,走进学生的心里,真实的和学生融为一体,真实的感受学生的一切。

4、做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教师

“有种”指的是有教学的勇气,敢于直面真实、揭穿谎言,敢于追求真理;“有料”指的是有真才实学;“有趣”指的是有幽默感(P90)。(中国知网)

在这本书里,我举得好多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很值得一看,在此因为水平有限,可能并没有把自己那种思想上的收获与喜悦表达透彻,希望没有看到这本书而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

另外这本书里的观点也不是没有缺憾,我觉得作者的学识之渊博,功底之深厚,蕴涵之丰富不可否认,它的高度完全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但尽管如此,学海无涯,不可穷极。我觉得他在传统教育这块儿,还是有些缺失,观点有些偏颇,思想过于现实。

比方,他在“少儿读经,是启蒙还是愚昧?”他认为当前的读经热是想通过古代的经典来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是一种倒退是一种复辟;从历史角度看,只能够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这是否偏激呢?

还有“我对修订语文新课标的看法”中,他对小学初中要逐渐让学生学会写毛笔字的意见是不要做硬性要求,喜欢则学,不喜欢不要勉强。他的理由是:“”我不知道练习毛笔字的意义何在?除了作为文化瑰宝加以保留,毛笔字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练一种以后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技能,这才是不折不扣地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是不是更偏激呢?

篇11:教师作文:微笑的力量

----题记

傍晚,太阳走了,挥手告别,缓缓沉落,金色的余芒洒向千家万户。小草在晚风中摇曳着跳舞,小花在晚风中安详地合上了眼,当万物沉睡时,欢乐悄悄来临。

“桐桐,过来,妈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随着妈妈的声音我向妈妈走了过去,是什么好消息呢?表扬短信?还是……一大串小问号在我脑海里闪过。只见妈妈暗淡无光的小眼睛变得炯炯有神了,激动的光芒在妈妈眼里闪烁着。妈妈眉飞色舞的拍了拍我的头,一边在屋里转悠,一边大声地念着:“表扬刘月文同学,今天发言积极,朗诵十分动听,请再接再厉!”妈妈笑着念完了短信,一双眼睛像深深的湖水一样荡起了风幸福的波纹,我也高兴的蹦着,跳着。

“来,给妈妈念一段!”妈妈的脸笑成了一朵牡丹花,我便卖了一段艺。听了我的朗诵,妈妈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到:“真是声情并茂呀,有潜力!”我拍着胸脯对妈妈说:“我会更加努力的!”妈妈又笑了,眼睛像弯弯的小船。窗外的月亮似乎也更亮了,像在鼓励我,星星也对我眨着眼,仿佛在表扬我。欢乐的笑声在屋里回荡,欢乐的暖流流进心田。

篇12:改变的力量--教师节有感

世界上不变的是什么?

是改变!

走进高中校园,处处彰显改变的力量:

改变了教育观,教育从冷漠的监管走向生命的润泽、激情的点燃!

改变了教学观,教学从灌输走向互动,焕发了活力的课堂,是最美的生命绽放!

改变了学生观,学生从被动走向自主,自主求知、自主管理成为时尚!

改变了师生观,师生由对立走向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成长不再迷茫!

改变了评价观,评价由一元走向多元,各类校园之花竞相怒放!

改变了管理模式,管理由粗放走向精细,校园变得紧张有序,动静相宜!

改变了质量观,不仅关注成绩,更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仅关注高考,更关注责任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改变了思维方式,高考成为激情飞扬、梦想绽放的青春节日!

改变了思维方式,转身面对阳光,思维是正向的,获取的就是正能量!

改变无处不在,高中正在用改变的力量树立起新形象!

面对未来,突破和超越,依然靠改变!

每人改变一小步,学校就改变一大步!

每天改变一小步,一年就提升一大步!

相信,因为改变

校园会更洁净,课堂会更高效,关系会更和谐,精神会更焕发,质量会更辉煌!

改变思想收获行为,改变行为收获习惯,改变习惯收获性格,改变性格收获命运!

相信,改变的力量!

必将为高中赢得尊严和荣光!

必将助力实现高中人的梦想!

篇13:刍议中学政治课教师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中学教育,政治课教师,人格力量,榜样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 需要政治课教师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作用。通常所说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行、尊严、价值、学识和能力的总和。人格力量是指高尚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政治品德、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所产生的影响力, 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行为的自然渗透和体现[1]60。高尚的人格会受到众人的敬仰, 成为学习的榜样, 具有不可抵抗的力量。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需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做示范, 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一、政治课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人格因素中, 道德品质居首位。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是靠自律来实现和维护。古人说的“有德无才是君子, 有才无德是小人”这句话, 有力地说明了道德品质的高低是衡量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

针对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上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 道德教化主要通过说理评价、事实感化、榜样示范和舆论导向等具体方式来实现, 逐步变他律为自律。要用真理教育学生, 自己就要实践真理, 要教学生做人, 自己就应努力做人, 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孟子认为“教者必须以正”, 墨子主张“以身戴德”, 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曾有人把学生的心灵比喻为“长长的胶片,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会在上面感光, 留下永久的印迹。”这些都说明, 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力量, 不仅会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 从教师的榜样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认识和体验, 获得平时“言教”的印证, 而且还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并自觉地将这种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心理特征, 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立教”、“以身作则”,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2]33。

二、政治课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书育人的职业, 要求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人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越多、越新, 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养分”才越多, 质量才越高。教师必须具有真才实学, 才能满足学生求知和成才的欲望, 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 教师的真才实学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靠勤奋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得到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自己勤奋好学, 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 陶冶情操, 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勤奋好学的实际行动, 为学生树立热爱知识、刻苦学习的榜样。

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不但要具备真才实学, 而且要善于把知识融会贯通, 最终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学的基本功, 具备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没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 没有活跃在自己心中的众多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不能体察学生跳动的脉搏, 不能和学生进行心心相通的情感交流, 要真正做到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 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不负学高为师的称号。如《论语》所言, “闻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

三、政治课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指从业人员专心致志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从而为社会、他人提供优良的产品或优质的服务[2]15。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对于为什么敬业作了很好的解释。他认为业之所以可敬, 是因为:第一, 人不仅是为生活而劳动, 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劳动做事, 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第二, 无论做何种事业, 都是神圣的。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所说的“这点精神”包括了敬业精神[2]15。所谓敬业精神, 是一种基于热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大凡具有敬业精神的劳动者, 最关注的不是从自己事业的成功中能得到多少回报, 而是这一成功, 对社会、对他人的价值意义。可见, 敬业不只是一种劳动态度, 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奉献精神。就目前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道德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部分人在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下, 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一些教师不满于教师的清贫和辛劳, 也跳槽经商或从政,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心灵的塑造, 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喜爱自己平凡的、清苦的育人工作, 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学中, 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案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问题的讨论,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从而明辨是非, 坚定自己的立场。

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曾说, “不管有多少烦心事儿, 只要一坐在票台前为乘客服务, 我就特开心, 什么烦恼都忘了”[2]16。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应该向李素丽学习, 学习她爱岗敬业的精神。只要站到三尺讲台上, 对学生就要充满无限的爱和真诚的关心, 教育他们不受或少受外界不良风气和恶习的感染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 就能激起工作的热情, 工作就会成为一种充实的劳动, 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全身心投入工作, 就能发挥潜能, 作出优异的成绩。

因此, 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 应当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 自觉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兢兢业业, 增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不为名利所惑, 心甘情愿献身教育事业, 时时抱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乐观心态,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切实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政治课教师要有公正的爱生之心

“感人心者, 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但这种爱, 应该是公正、公平的。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主要保证,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等的沟通和交流过程, 而连结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和纽带的就是彼此间的爱。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必须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 只有你热爱学生, 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 热情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无私地传授给每个学生。更为主要的是, 爱护每一个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 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教师爱护学生, 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 内心受到鼓舞, 其上进心必然强烈, 就会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这便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而带来的教师期望的效果——“亲其师, 信其道”。

爱护学生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俗话说:“严是爱, 松是害, 不管不问要变坏”[2]32。爱护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 只爱不严或只严不爱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真正爱护学生的教师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 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还不能完全自立、自律, 看问题、办事情往往比较肤浅, 难免出现错误, 特别是后进生会出现反复现象, 如果教师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 只会害了他们。当然, 严格要求学生也要讲求科学性, 讲究方式、方法, 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公正。特别是在对待后进生与双优生方面更要把握好度, 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偏心,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 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政治课教师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色彩, 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特有的资源, 用真挚的爱去感化学生, 用高尚的情操去塑造学生, 用公正的爱人之心去影响学生, 以此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师生共鸣的现象, 才能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教育的目的也才会真正地实现。

五、政治课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现代社会的瞬息万变, 需要的是既有科学知识, 又有人文素养的全方位人才。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 解放思想、不断学习, 充实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随时了解、关注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国内外的新闻时事, 是政治课教师体现与时俱进的一种方式。接受新事物, 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整理成教学案例, 结合实际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样既传播了新思想、新事物,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课就不再是我讲你听的“一言堂”和“满堂灌”。把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放到课堂上, 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 把政治课教育与生活实际真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紧跟时代的步伐, 反映时代的强音, 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培养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反之, 如果政治课教师只会照本宣科, 就书本知识来分析问题, 即使他讲得透彻、有理、有据, 但学生可能听得烦燥不安, 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好吗?如果政治课教师稍动脑筋, 勤思考, 细观察, 把身边的一件件趣事、坏事放到课堂上来, 让学生分析, 从中感悟, 教师再作引导和评判, 这样一来, 原本枯燥的课堂, 可能就会笑语欢声, 原本难记、难理解的问题, 可能就会轻松愉快地牢记。这样也才真正能够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教师是用课本讲, 而不是讲课本。

总之, 一个具备高尚人格的政治课教师, 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为学生树立表率,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展现当代政治课教师的时代风采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何传亮.“两课”教师的人格力量与人格塑造[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

篇14:教师,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的一天应该是其一生的缩影,优秀者和平庸者之间的距离就蕴藏在一个又一个的“每一天”中。教师的工作是平凡朴实的,平凡朴实决不是平庸、碌碌无为,教师正是在“天”“周”“月”“学期”的基础上建构着自己的教学人生。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不是由外在决定的,而是来自内部,来自于教师每日每时都在从事着的创造性的工作。上天给每个人一项才能,那些看似没有才能的人,只是因为那份才能隐藏得深,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某个角落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如同魔术治病的巫医,难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不想让自己迷失于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和变化多端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借助个体的眼睛去察看教学的世界,在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中寻求个人奋斗的满足,否则只会一辈子蹉跎于抱憾此生的苦涩。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生活世界的教师是善于反思体悟、内心充满理性光芒的人,是自然平淡而又富有生命活力、生活情趣的人。他们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体悟,用自己宁静自然的人格特征和清明透彻的理性,反观自我、反观学生、反观知识、反观实践,真诚地把握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流动着的、不确定的现象,赋予单调重复的日常教学以智慧之光和生活情趣。只有按照自己的理性和自觉意志来推动教学,而不受强加的外部力量的驱使,才能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教师,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更加理性的生命历程,而不是任由外部力量裹挟的、完全被动的过程。

我们已经现实地被抛入自己规定好的处境中,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来筹划自己的存在,这意味着个人必须依靠自身拯救自己。面对这种命运,个人必须做出自我的筹划和选择。漫漫人生中,总要有所坚持、有所定位,虽然我们不可能导演别人,但我们可以尽量做好自己的导演。虽然外在的客观条件无力改变,但教师不能习惯于固守,应该在习惯的模式下有所反思,有所突破,在既定的生存空间中留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人可以用离奇古怪的东西,金光闪闪的装饰品、绫罗绸缎、金银珠宝装饰和打扮自己的身体,但要产生精神,就必须踏踏实实地进行自我培养。凡是不来自自身、不产生于自身的精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是自己体会和领悟到的真理,不能真正属于自己。

教师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他人的帮助不仅会消磨我们的斗志,还会让人滋生越来越严重的依赖心理。依赖心一旦滋长,事业尾声的丧钟也就敲响了。任何一个借助别人力量成长的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真实高度,就像缠绕着树爬高的藤,一旦树倒,藤只能回到地面,趴在地上。像游泳,只有靠自己游出水面的人,才是真正会游泳的人。那些依靠救生圈在水面上“自由”嬉戏的人,身边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成长,历经失败的磨难与挫折后获得的成功,才酣醇永久。靠自己力量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走向成功的辉煌。

实地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的田野劳作”,人潜在的智慧是在与挫折、失败的较量中被激活的。实践经验永远是生动的,教师的认识并没有完结的时候。一种理论如果不能作自我批评,不做新的理论概括,就可能成为僵死的、灰色的理论。教师个人理论是以个人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以反思为策略从而自我解构、不断重复和丰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体系,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于形成过程之中。但这一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通往真理与成功的路曲折而艰辛,因而,教师最应该学习的,不仅要有向上攀登的勇气,更要拥有面对逆境的深思与改变。

人是观念、思想的生产者。我们真诚地希望,真挚地呼唤每一位教师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教育的精神和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使得他们的教育生命同青春一样热血沸腾,轻舞飞扬。将自己看作一个不受权威制约、在沉思中作独立自主的思想者和观察者,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个人理论和操作体系,唯有如此,教师的心灵才会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逐渐变得丰富又敞亮,并努力使自己摆脱平庸,走出低谷,克服浮躁,拒绝浅薄,人生追求得到提升,进而拥有平凡而绚丽的教学人生。

上一篇: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发挥工会在科学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下一篇:2003年到2012年1月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