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故事启示人生道理

2024-05-25

哲学故事启示人生道理(共13篇)

篇1:哲学故事启示人生道理

1. 人生总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

2. 每个人都是单槍匹马在闯荡险象环生的人生,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

3. 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样子了。

4.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5. 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了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的地方撒下阳光。

6. 我不敢再轻易倒下,只因我身后空无一人。

7. 只有登上最高的山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8. 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

9.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10. 若不給自己設限,則人生中就沒有限制妳發揮的藩籬。

11. 賺錢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賺錢的種子,便成不了事業家。

12. 蟻穴雖小,潰之千裏。

13. 最有效的資本是莪們的信譽,它24小時不停爲莪們工作。

14. 絆腳石乃是進身之階。

15. 銷售世界上第壹號的産品——不是汽車,而是自己。在妳成功地把自己推銷給別人之前,妳必須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銷給自己。

16.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壹次也只能腳踏實地地邁壹步。

17. 積極思考造成積極人生,消極思考造成消極人生。

18. 人之所以有壹張嘴,而有兩只耳朵,原因是聽的要比說的多壹倍。

19. 好好利用公开场合锻炼、展示自我,哪怕只是一次课堂上的发言,别怕尴尬,更别怕丢人,也不要笑话在公众面前丢脸的人。

20. 小人的眼睛里没有君子,君子的眼睛却可以识破小人。

21. 成功的人,就是那种能用别人扔向他的石头来铺设路基的人。

22. 批评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敌人,明天的朋友;吹捧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朋友,明天的敌人。

23. 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24. 成大事的方法多种多样,别不接受你看不惯的方法。

25. 只要选择了目标,不要再想太远,每天脚踏实地,风雨兼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篇2:哲学故事启示人生道理

2. 抽时间出来锻炼身体。

3. 不管现在你对未来多困惑,多迷茫,都不要忘了树立一个目标。一个人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不重要,将来想要获得什么成就才最重要。除非你对未来有理想,否则做不出什么大事来。

4. 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当时你多么生气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5. 别怕丢人,追求丢人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至于为此笑话你的人,你可以把他们从你将来人生对手的名单中排除了,你也要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6. 爱你的人,不管你接不接受,你都应该感谢对方,这是对他们的尊重。

7. 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8. 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责、自悟、自重……

9. 永远不要对可能是坏事的事好奇,否则可能要了你的命。永远不要在痛苦的时候做决定,否则你以后一定会后悔。

10. 如果老是去琢磨哪些人你讨厌,哪些人与你志趣相投,那么你就大错了,要想着如何让别人接纳你,而不是你能接受什么样的人。

11. 对陌生人,或者把对方当做一张白纸,或者把对方当你的朋友,总之别当做敌人,即使你听到再多的关于他(她)的不好的传闻。

12. 別想壹下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13.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貳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4. 妳的臉是爲了呈現上帝賜給人類最貴重的禮物——微笑,壹定要成爲妳工作最大的資産。

篇3:哲学故事启示人生道理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 《道德经》有其当时社会环境的局限, 但《道德经》里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老子人生哲学中的积极因素, 特别是以柔克刚和脚踏实地的思想对我们当代人的为人处世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以柔克刚的处事之道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人,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 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 一是柔, 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 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 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 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 任劳任怨, 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当然“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也应该辩证的理解。“不争”并不代表在当今社会不争强、不进步。老子主张柔弱, 并不是软弱无力, 并不是一味地主张忍让、不求进取、不求成功。而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 包含有坚韧不拔的性格, 是“柔弱胜刚强。”老子用水来证明弱胜强的道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水虽然柔弱, 然而水滴却能石穿。只看到表面刚强的就认为是强, 殊不知柔弱中也有强的因素在, 而柔弱又可以克刚强。大树坚强, 但易招风而折;小草柔弱, 却能保存久长。所以人只要把握着“弱”, 才能获得真正的“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盲目同别人去攀比, 去争名夺利, 到时前功尽弃。在老子看来, 柔弱不是懦弱,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水能刚柔相济。水虽柔弱但意志坚定, 它信念执著追求不懈, 没有走不通的路。水至柔又至刚, 刚柔相济。看似矛盾的却是必然的, 它信念执著, 追求不懈, 没有走不通的路。水日夜不停, 奔流向前, 多少阻隔, 百转千回, 雄浑豪迈的脚步没有片刻的停留, 永不言弃。崖顶滴水,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咬定目标, 硬是将坚硬无比的岩石滴穿。由此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 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一旦认准目标, 就要一往无前, 坚定执着, 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柔弱是手段, 刚强、生, 才是其目的。

品味水的品格,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水, 看似柔弱却是包容, 世间水是至柔的东西, 遇圆则圆, 遇方则方。水至善, 至柔, 也至刚。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水柔, 能变化于无穷, 并包容一切;水刚, 故可滴水而致石穿。人也是如此, 要善、柔、刚三者并重。善, 善良、与人为善, 人人都信善, 整个团队和谐。柔, 柔而不弱, 能使心平气和, 也是处事达到理想效果的必要条件。刚, 则是要坚强, 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 就能实现目标。水广济通达, 最具有爱心, 其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 故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说。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包容, 成就了海洋的浩瀚。学习水不争的品格就应该忍辱负重, 任劳任怨, 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事业的默默奉献中。水的聚集力非常强大, 一旦融为一体, 就不分你我, 荣辱与共, 休戚相关, 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 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 故有“团结一心, 其利断金”之说。

柔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特征, 做人要懂阴柔的哲学。人应当有柔弱胜刚强之志。当身处难以解脱的困境, 不必冒死强争, 而应当学会适应, 顺应环境, 保存实力, 以求再战。正所谓“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人应该像水一样, 懂得处下, 能屈能伸, 干成事情的方法很多, 一条路走不通, 可以多种尝试不要走极端;应当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 谦虚柔和, 与人为善, 持中和之道, 不妄做为, 有包容的气度和谦逊的涵养;应当像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 善于把握时机, 适时而动:应当像水一样坚忍不拔, 克服一切困难, 勇往直前, 直至达到目标。

现今社会, 生活、工作节奏变快, 压力也大。如果能具备水的品性, 必定可以平心静气, 待人待物宽厚仁义, 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 适应我们不能改变的, 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 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具备了水的品质, 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行, 将无往而不胜。

二、从细小做起的成功之道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道德经》在第六十四章) 。合抱的大树, 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 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 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要想成就大事, 就应该着眼于细微之事、重视细微之事。

“少了一个铁钉, 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 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 输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 亡了一个国家。”这是在英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 它无情地概括了一场由一个铁钉而导致失败的战役。莎士比亚将它浓缩为一句话:“一马失社稷。”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与人相处中充满了无数个细节, 无数的细节构成了伟大的情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把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 就会建立起成功的阶梯。

人之所以能够成功, 从小事做起, 坚持到底是关键。像水一样越过高山, 跨过低洼, 迂回曲折, 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最终汇流入海。要学会变大目标为小目标, 把一年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月、每一天, 积少成多, 最终实现大目标。做事既要考虑眼前利益,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长远利益, 要脚踏实地, 持之以恒。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事情的成功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 智大才疏往往是做事成功的最大障碍。

从小事做起不是一直满足于做小事, 也不是夸夸其谈好高骛远。成功源于细节的积累。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一个人的品质, 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不屑于做小事情的人, 干不了大事。路虽遥远, 起点就在脚下。任何事情的成功, 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着眼于细微之事、重视细微之事。做事要循序渐进, 任何问题都不能急躁、不能冒进, 加强量的积累, 积极促成质的飞跃。伟大出自平凡, 大的事业要从小事做起, 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 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 志当存高远, 立志须躬行。

篇4: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在假期里,我曾读过几篇论语,但唯有一篇让我记忆深刻。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快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了君子吗?

读过之后,我感悟良多。

或许我无法做到修己以安百姓,但至少我能做到修己以敬,能做到修己以安人。我想,这是成为一个君子所必不可少的吧。

想做一个君子,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其次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一个人,如果他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他的学位越高,知识越丰富,他对国家,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相反的,一个人或许没有太渊博的知识,但只要他有高尚的品德,那他的心中就会有一种崇高的信仰,支持他完成那些常人无法做到的事。

就像是“最美妈妈”吴菊萍,她在面对一个女童从数十层高的楼上坠落时,毫不犹豫地冲到楼下,用自己的双臂接住了那个孩子;还有“最美司机”吴斌,在他腹部受到重创、血流不止的危急关头,仍不忘自己的职责,将公交车正常停止在路边,让乘客安全的下了车。他们以高尚的人格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平常人只要处处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就做到了“修己以安人”,就是君子。

让我们谨记“修己以敬”,加强品德人格修养;做到“修己以安人”,在平凡中彰显人生精彩。

篇5:哲学道理小故事

现如今一个感冒都得‍花一二千元,这开刀切除那不得上好几万元?妻子忧心忡忡!‍而正在网上学经络养生的丈夫,对照经络穴位图,却有板有眼,煞有介事‍地说道:“这是中封穴位,经过此穴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这包块是属气血不通淤积所至,只要疏通肝胆气血,经络畅通就自然消除。”于是,蛮有信心地给妻子推拿按摩,每晚-次。手法多样,刮,推,捏,敲,揉,拧,拍,摩,按齐用上。每晚都汗流夹背,一个月下来包块除变软了一点外,根本就没任何的消退迹象,反而倒有增大往外扩张的趋势。

丈夫更是全神贯注地,‍日日按天天瞧。妻子看他这样辛苦便关爱地说:“你按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看算了,不痛不痒又不影响生活工作‍,还是顺其自然吧”!而丈夫不肯:“这瘤‍留在身上-旦长大恶化就麻烦。”仍坚持每天给妻子按摩一次。就这样,每天重复着这几个动着又过了二个月,可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丈夫心想:冰冻三尺非-日之寒,看来想必不是那么筒单!也逐渐开始失去对推拿按摩疗法的迫切感。也就没必要每日做按摩了,只是隔三岔五的帮妻子揉按敲打-回,权当保健养生之用。因这包块不痛不热,对‍生活又无任何‍影响,所以夫妻俩心里也就没把它太当-回事了,甚至有点遗忘。

‍今年七月的-天晚上‍,丈夫正准备又想帮‍妻子推按对,妻子‍突然伸出脚对丈夫说:“你看,这包块被你捏‍消了!”丈夫高兴地问“什么时候消失的?”赶紧拉过她的脚放在自己双腿上,用手仔细按捏检查,确认真的‍消失后,兴奋地在她脚上用力一

拍“啪”的一声响,妻子赶紧缩回脚倒在丈夫怀里说:“我也是刚才洗澡‍时才发现它没了,”夫妻俩开心地相偎而笑……。。。!

篇6:哲学道理故事

一只苍蝇嗡嗡地飞过来,见蚊子躺在网上休闲自在地晃来晃去。苍蝇忍不住问道:“蚊子小姐,你躺在网上舒服吗?”

蚊子笑了,晃晃身子说:“嗨!就像荡秋千一样,美妙极了。”

苍蝇很羡慕,它围绕着苍蝇飞了一圈又一圈。

蚊子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停止了挣扎,极力赞美躺在这里有多舒服,多写意,并劝苍蝇赶快躺下来与它一起享受。

一心贪图享受的苍蝇,便不假思索一头撞进了网里,网被它撞出了一个大洞,蚊子浑身一轻飞走了,苍蝇却被黏住了翅膀,怎么也飞不出去了。它后悔得瞪着蚊子吼道:“骗子,这根本就是一个陷阱。”

蚊子回过头对苍蝇说:“喂,朋友,谁让你只看见享受,没看见危险?”

篇7:关于哲学道理的故事精选

一个人投硬币,连续七次相同地投出国徽一面,你相信吗?大部分人不相信会是事实; 少部分人相信投币人有魔力;也有一部分人相信这是在玩魔术。但极少有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事实上,若有一千人每人连续投七次硬币,第一次必然有500人左右投出国徽一面,第二次必然有250人左右连续两次投出国徽一面……第七次时还至少有七个人投出国徽一面,若同一个人做一千次这样的实验,也必然有至少七次会出现我们看来不会发生或认为是奇迹的事情。

事实上,企业管理上的奇迹大都是同样产生的;在成功的企业前面,通常有许多企业做了类似的尝试,但都过早地放弃了,只有少数一些企业坚持了下来。在成功之前,一个企业通常也有过许许多多的失败,就像我们熟知的发明666药粉的故事一样,如果发明者在第665次时放弃,他还是不会做成。所以“坚持”或“毅力”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精神,也同样是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篇8:哲学故事启示人生道理

一、故事情境模式创设的优点

1.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是知识本身的传授, 还在于将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 唤醒他们的创造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力。如果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则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 将教学内容拆分简化。《哲学与人生》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 将课本中的道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哲学与人生》是一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创造性思维,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门以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因此, 该课程故事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来把握, 什么样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自主能动性, 任课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要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要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和好奇心, 以兴趣为支点, 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 这对学生的理解力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以往《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上, 主要以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为主, 学生理解的是表面含义。由于课程的枯燥, 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 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好的。当教师通过故事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时候, 就可以在潜意识中植入哲学思想, 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让教学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让知识随着故事线路的发展而更加的具有吸引力。

二、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

1.教师讲述故事, 引入课堂内容。在授课初期由老师直接引入故事情境, 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教师设置的学习内容中。这对老师创设故事情境的能力要求很高, 如何扮演好角色, 全心投入故事情境之中, 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故事的表达是成败的关键。

2.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具有较强的画面感, 可以通过短片、音乐、图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配合故事情境的设置。通过卡通人物来传达知识, 能够让故事更加立体, 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 从而将知识具体化, 形象化。同时, 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 可以采用故事情境里的人物作为提问的代表,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 对学生课下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扮演故事情境里的角色。故事情境设置的最高层次就是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将课本内容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帮助表演同学理解好《哲学与人生》的内容, 时刻联系教学。通过自身的表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 对表演者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提升, 除此之外, 这样的表演还可以加深同学的学习印象, 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故事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故事情境的选择。故事情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要在结合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 还要符合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以及认知能力的匹配。否则, 过于复杂的故事情境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 另一方面, 如果故事情境设置的过于简单和熟悉, 则让学生失去的新鲜感, 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选择新颖的故事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统一。

故事情境有很多种, 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都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同时, 故事的来源也越来越多, 例如:漫画、电影、动画等等。在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 如何挖掘有用的素材, 就需要老师做足课下准备工作, 通过细心的筛选, 对故事加以改编, 从而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故事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无论学习的方式是什么, 最终都是在服务于教学内容。故事情境在教学中不应该独立存在, 教师可以将它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完善故事内容的同时, 要增强故事的知识性。如果只有趣味性, 而失去知识本身, 那么这依旧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故事总体不宜过长, 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 将原本的内容进行传播, 才是故事情境教学创设的初衷。因此,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性都十分重要。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验, 我们认为《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故事情境的设置和安排, 要有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同时, 运用精致的故事情境还原课本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 还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方式。因此, 故事情境模式创立在教学体制的改革中值得推广和分享。

参考文献

[1]陈小辉.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在《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 .

[2]刘敬玲.中职德育《哲学与人生》教学中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2 (6) .

篇9: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及现代启示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8-02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作为两大支柱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庄子思想尤为体现道家思想精髓,其高深玄妙的“道”论,让从古至今的文人志士作为追求的方向,其对丰富与深化中国文化的内涵功不可没,同时也教诲我们以何等的心态面对生活,自我提升,其现代启示不可小觑。

庄子的道论是其所有思想的精髓体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含义,道之所以成为道法间万物存在的本原,从最初就存在;道作为世间万物本原存在根据得出道生万物。道,无处不存在,无始无终,其无限性体现在空间与时间上。道,其不可知性,不可闻性,不可见性,不可言性,意在“不为义”,“不为仁”,“不为老”,“不为巧”。所以,道成就天地万物皆为无意之为,即,道之作为,完全本于自然,完全根于无为。道法自然。庄子以自然本性的道来指引人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发展。在庄子所生存的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的腐朽社会,他深刻体悟到若不能摆脱生死的束缚及逾越外物的障碍,人生将不能得到解脱,因而精神也不能得以自由。庄子用道之本性来启悟人们将生死看淡,将名利淡泊,顺应本性自然做人,拥有豁达开朗的心境。

一、庄子超脱死生的豁达人生观

庄子道,“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师》)因而“生生者”,道不生;所以“杀生者”,道不死,是超越死生之外的道。如果说当人们领悟到道的本质精华,将生死视为平静安逸的皈依。在庄子看来,生死不过是气所展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生与死之间并无彻底不同,反而其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死生有得邪?皆有所一体”。(《知北游》)他自己深深体悟到这其中的精髓,所以在其妻子辞世之时,他依然能释然的击打鼓盆作歌。当其告别人世间,对要厚葬他的弟子们意味悠长的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面对生死别离,庄子的豁然的气度是他自身对道的深刻的悟,其在《逍遥游》里表达了他愿追随超凡脱俗绝对自由的的人生理想境界,如同至人、神人、圣人一样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人之一生所谓最彻底的超脱不过是从面对死亡的痛苦压力下释放,若是人能将生死看得淡然,解决其他忧虑烦躁更是小事。体悟了庄子看待生与死的豁然,当我们再面对生活中的烦闷与不顺,便会迎刃而解。现今我们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下,面对困惑会显得格外脆弱,一些人更是得忧郁症。庄子的淡然的处事之道,会在我们面对挫折时拥有更坚强的心智。

二、超越对物欲的自由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不应被物欲所掌控,若是被物欲掌控的人便会被其奴役终身。应该像至人、神人、圣人达到“无名、无功、无己”。无名要求个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无功要求个人放弃对功利的追求,无己要求在无功、无功之上,还需要将自己的无视自己的肉体,并将精神从物欲的追求中释放,从而进入“吾丧我”之境界。若“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于是“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骈拇》)。庄子认为,被物欲所掌控的人会失其本心丧其性命,实在妄为心智健全之人。

庄子对于精神境界有更深层次的追求,为达到更全面的自由,需要忘我的体悟道的精髓,由此才能人道合一。《庖丁解牛》中庄子赞颂了一个热情投入工作而不为功名利的宰牛人,他能将这一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乐趣横生,探求事物之道自得其乐。因此从名利中解脱出来,才能探求万物本质,也就是道,走入全面自由的境界“物物而不物于物”。道虽然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行,但却蕴藏于万物之中。相对“物于物”的人而言,可达到忘却自我境界就可知道的知与行。

回归现代社会中,那些奔波于物欲横流中的人,可能满足于物质带来的富足,但却在精神上极其匮乏。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对功名的追逐,因为那样反而让我们失去上进的动力。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却不能被名利蒙蔽双眼,被物欲迷惑,盲目追随物质。我们应当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下更关注精神的富足。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精神生活严重不足,过度失衡的物质追求带来的精神空虚却并不是物质能解决的。就像庄子明示的,将事业与工作重于自我,超脱小我,从物欲世界里解脱,才能找寻喧嚣中精神的宁静。

三、对道德的超越提升本真的人格境界

庄子将道看得高于自然,世间万物都起始于道并皈依于道。道其本性自然,因而皈依于道的人之本性出于自然。庄子用一则寓言阐述人本性自然:世上有一名混沌之人,其全身无七窍,皆为浑然一体。有人可怜他将他的身上凿出七窍,当七窍被凿开之时,这个名叫混沌的人死了。混沌之人的开窍被庄子用来比喻世间的修为,然而开窍的死也暗喻了人失去其自然属性和心态。

庄子赞誉有自然之心的人,“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山木》)。“假”地人躲避战争,林回舍弃了珍贵的玉璧,携带了一个孩童逃亡。有人质疑他为何会这样做,他认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求所图,也无意炫耀。庄子心中这就是合乎道的。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则阳》)意为,若是天生美,不与别人攀比,也无炫耀之心,那这种人是可爱的,别人也愿意欣赏他的美丽;圣人出于天性爱人,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他人也乐于接受他的爱。因此善与美皆为自然的,并不以名利为目的。这种仁爱才是道要求人们达到的境界。

对于儒家的仁义道德,庄子持有一种批判的心理,对庄子而言,道德是人为的需求,并不是自然的寓意,因而最真实的道德并不需以善恶评判,也不必引导其发展,因其本身就是趋于完美无瑕的。“至礼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庚桑楚》)由此可见若将道德过分强调或以此来约束人,若制礼作乐,标举仁义,则人的自然原本的属性就会泯灭。“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缮性》)而且圣人的道德,时而是很虚伪的,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切硖》)庄子发觉人与人之间逾越道德发自内心,由自然本性来相处,才是道的真义。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道德被不断洗礼,所以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来应对周遭,超越自我的同时拥有一颗自然之心,自然而然的表达每个真实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面具下的敷衍与应酬,渐渐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摒弃了自我为中心的情结,才能摆脱个人主义带来的自大自满。庄子的理想是追求最自然,过一种自然之道的生活。在庄子心中,理想中的社会雏形应该是一个南方邦郡:“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山木》)在这样的乌托邦中,人们少有私心,乐于劳作,乐于助人,若不以所求来对待自然平和之心。于是庄子的心境就愈发豁达开朗。

庄子的道学说,玄妙朴实之处只有做到忘我,才能得自然之道。庄子显现出与儒家孔孟之“仁”境界对立统一的“道”法境界,从内在改变着我们对于生活的思维方式。看破名利,驳斥“人为物役”的异化体现,将人生超然物外的自由追求精神弘扬。这种自然之道的恬静之心对我们的精神有积极地指引,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抱有一颗释然的无为之心,面对生活会更从容。

参考文献:

[1]吕锡琛著.道家与民族性格[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颜世安.论庄子思想中“道”与“行”的关系[M] .中国哲学史,2000.01.

[3]颜世安著.庄子评传[M]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4]刘文英.中国传统精神哲学论纲[M] .中国哲学史,2002.01

[5]罗尧.庄子心性论发微[M] .中国哲学史,2001.04.

篇10:道理人生哲理故事

哲理小故事1(150字):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小故事大道理】: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励志小故事2(50字):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50字励志故事感悟】: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哲理小故事3 (100字) :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哲理小故事感悟】: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哲理小故事4 (100字) :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小故事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哲理 小 故事5 (150字) :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哲理故事及感悟】: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

哲理小故事6 (50字) :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100字小故事大道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励志故事7 (50字) :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 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50字励志小故事及感悟】: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哲理故事8 (200字) :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经典故事心得】: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哲理 故事 9 (100字)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小故事大道理】: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小故事10 (300字) : 右手握左手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篇11:有人生道理的故事

起步就开始钻研这个行业里最好的人是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想谈一下年轻时候的几个困惑,及走过来以后对这些困惑的解读。这很残酷,这意味着,我不年轻了。

我什么都不会怎么办?

谁开始的时候都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会的好处是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学什么都很快。没有成见和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是优势。而你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做错事担的责任小。所有的孩子出的所有问题,都会由我们成年人背着。越往上走,担的责任越重。所以趁着能犯错误,趁着有人替你们买单,就撒开手脚,花人家的钱,长自己的经验。

演员孟丽演完《宝贝》以后问我:“六六姐,我以后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演些什么?”我说:“你啥都演,古装的、现代的、穿越的、苦情的、搞笑的你都演。因为你现在演得好,都是自己的资本;演不好了,人家不会批评你,都是六六姐或者冯小刚这样的替你扛呢!等以后出名了,你才要谨慎,因为一帮人指望你吃饭,各色人等靠你赚钱,一部戏砸了,那些人都作鸟兽散。”

工资低,钱老不够花怎么办?

这个问题应该是贯穿我整个青年时期最铭心刻骨让我难受的事。三十三岁之后就好多了,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了。

我在海外教书的时候,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特别羡慕那些韩国妈妈、日本妈妈,我当时常发的感叹是:投生,一定要投对国家。人家能白天不上班,在家聚会烧烤游泳池边晒太阳,我就要三百六十五天无休地工作。

那时候,我大概二十六七岁。今年我三十八岁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比我曾经做过家教的家庭里那些妇女要混得好多了。我要是愿意,也可以买张机票到伦敦的广场上喂鸽子,晚上再回来。努力和收获肯定是成正比的,当然还需要你的胆识和你在关键点上的选择。走正确的道路,并坚持,不偷懒,我不能保证你过上万人之上的生活,但五千人之上是肯定会的。

跳槽与守业

很多年轻人对跳槽的时机很困惑。我的观点是:当你发现价值观背离,当你发现梦想无法实现,当你发现企业文化与你的预期不合的时候,就是该跳槽的时候了。其他的,什么有人挖我,有人高薪聘请我,这个公司低估了我的价值等,都不是你跳槽的理由。也就是说,你跳槽时候人家多付你的溢价,其实是你意志不坚定的代价。

有个案例:有些化妆品品牌,如小护士、大宝,未被好听的巴黎欧莱雅集团收购之前,在中国市场定位非常准确,业务扩展很好。国际集团给个溢价就卖了,卖完就瞎了。你可以说这是对方不了解你的企业文化导致的结果,你也可以叵测对方买你就是为了掐死你。

但你不知道对方为什么娶你的时候,最好不要嫁。当你知道自己的绝对优势,对方肯定会娶你的时候,就是你跟老板要价的时候。只要市场在,你没必要今天这儿蹦,明天那儿耍。

如何跑赢大盘

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对未来绝望。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的能力高于房价上涨速度,买房绝对不是梦想。

如何让能力高于大盘?很简单,专注。低头看看自己的职位,一般人都会有个预估。比方说,在上海,会计收入一个月大概是六千到两万元,在这个岗位上,我要买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大概需要五十年。账不是这样算的,你忘记了会计有人牛到可以当美联储主席的,你忘记了有些上市企业的会计年薪超过几百万的。如果你的目标都放在大盘平均水平,那你肯定跑不赢上涨速度,你对自己定位低了。

篇12:人生道理的寓言小故事

寓言故事一:好好运用这一生

在人生路途上,我们假如能好好把握时间,善用良能与人结善缘,那就不至生死迷茫而任生、老、病、死的荆棘所刺伤。同时,应学会如何把握、运用这一世的生命,让生命在流程中发挥它最崇高的价值,显现生命应有的意义……

佛世时代,有许多外道修持者也具足“五通”。所谓五通,就是:宿命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和他心通。当时,有四位兄弟是婆罗门教徒,他们精进修持,因此也都具足五通,知道各自生命的长短。有一天,四兄弟聚在一起谈论生死大事,发现在共业之下,四人将在同一时间死亡,但他们很有自信,认为有能力逃脱大限的来临。生、老、病、死,是人们所不能逃避的,随着日月的流转,成为人生四种必然的现象。四兄弟即各自计议,一位说:“只要我飞上须弥山顶,躲在两座山之间,既看不到天也踏不到地,这样即可逃脱。”另一位说:“我升到虚空中,脚不着地,不受他物的抬举即可免难。”第三位说:“我想潜到海底去,海阔天辽,无常之神即奈何不了我。”最后一位说:“我要到喧闹人多的城市里,无常鬼找不到我,自会去找别人。”主意既定,他们就辞别了国王,又说:“七天之后,我们会回来,然后便可长命百岁。”

但七天之后传回家:“四兄弟之中的一位莫名暴死于城中”。国王听了既伤心又迷惑,于是就去请教佛陀,说:“这四兄弟皆具足五通,已知晓自己的生死,何以仍无法逃脱死亡的时辰?现在四位既然死了一位,那其它三位也可想而知了。”

佛陀便开示说:“人生有四件事:生、老、病、死是人们所不能逃避的,随着日月的流转,在人世间,这四件事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篇13:哲学故事启示人生道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生发展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仅从以下几点哲学原理谈谈对人生发展的启示。

一、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②,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态。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只有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性和能力”③。人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从而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目的的变化。但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启示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包括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又包括从社会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就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体能、学识、智商、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因素。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缺乏了兴趣和爱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相反,有了兴趣和爱好则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质和潜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仅有兴趣爱好,没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者自然禀赋,再好愿望和设想下的人生选择也是不适合自己的。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是指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考虑社会实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人生发展也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例如,如果没有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杨利伟的“飞天梦想”也很难实现。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启示我们,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为了承担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鲁迅“弃医从文”,他用“呐喊”唤醒精神麻木的国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目的是为振兴中国的军力而学;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初只是一位小学教员,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走向了研究军事和指挥战争的道路,最终成为闻名中外的军事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思想家,成为深受中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伟大领袖。为此,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选择好一条更能适合自身成长和造福于他人及社会的成功之路。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造积极的人生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④,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就必然得出世界是运动的结论。恩格斯指出:“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相互作用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和性质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东西的出现和旧东西的灭亡,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设积极的人生。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个人的人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顺境和逆境,也有成功和失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成功和失败。顺境为人生提供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成功又使人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和自尊;逆境和失败会给人生发展带来挫败和困惑。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逆境和失败也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促使人创造条件使逆境和失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在顺境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于人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忌安逸懈怠和骄奢放纵;在成功时忌沾沾自喜和忘乎所以。在逆境和失败时,我们用顽强的意志、执著的精神、必胜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避免心灰意冷,自惭形秽,从而战胜逆境和失败,创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

三、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积极解决人生中的有关矛盾,促进人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既内部矛盾,是指“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⑥;外因既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⑦。“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也如此,例如:成功与失败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正视和善于解决人生中不同的矛盾。由于人生发展中的矛盾既表现为内部矛盾,又表现为外部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生的发展既受制于内因,又受制于外因。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又要不断地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或改变创造外部条件,使不同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和处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扬自身的优点和优势,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把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作為人生发展的生长点,用自身的闪光点照亮自己人生前进的路。

四、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者)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⑨。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⑩。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通过各种感官活动,获得认识所需的“第一手材料”;间接经验,同样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还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識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人生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获得并且表现出来。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知是行的要求,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行就会变得盲目。同时,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必须开展实践活动。如果只是重视知识的积累,没有自己的亲自实践,人的各种能力就不能从一种潜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在中国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初期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提高和发展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人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自身能力的高低,如果我们没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生的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及其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真正的成功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个人超强的“武艺”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锤炼,反过来,如果空有一身“武艺”却不为现实生活的实践服务,这“武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从而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增长知识,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发现自身的不足。只有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才能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的劳动成果,也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3.

②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③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④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⑤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

⑥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⑦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⑧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⑨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60.

⑩罗华江.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8:70-71.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胡适《我的母亲》教案下一篇:四年级家庭大扫除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