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沉思录读后感

2022-07-16

第一篇:数学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的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原本出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撰写的《沉思录》,温总理还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十二卷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有“名节”这种想法,是受到了中国传统以来的“精英”阶层的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并有追求的欲望,一时风光于世人眼里,渐渐一文不值。但当今天读到《沉思录》的此句,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又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答案,其实很简单。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

累?在这个网络时代,名声大的人,一言一行都被监视。当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候你不追名声,名声却会纠缠于你。出现这种情况时,你也要做好“小心言行”的心理准备了。当然,最好还是修炼内在,建立信念,独善其身。只是,难!名气大之人,赞赏的人固然很多,但同样心生妒忌、欲诽谤之的人也不少。执着于名利而郁郁不欢,岂不又吃一亏?

当然,以我现在经历之浅,实在无法做到如此豁达——知道和做到还是两回事。名利依然是我追求的事物之一,也是我前进的动力之一。只是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 现在才是“PRESENT”,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费迪曼说:《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而我则更喜爱它的高贵以及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谧。《沉思录》的最后一段,虽让人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又使人感到高贵,因为人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只要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却是一本经久的书,你一生中会有需要读到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样也还会有人喜爱它”。

1、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路”的形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然而,但丁《神曲》中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更能显示个人的精彩。过去,常常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过于平凡,碌碌无为,活的不如别人光鲜和萧飒。因为自己过于卑微,总怕别人看不起。其实,生活在世上,要生活下去,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精彩。完全没必要顾及他人的对自己的评价,无论自己多么卑微,多么渺小,坚持它,实践它,你就可以成就它,同时也成就了你自己。

2、勇于面对困难。困难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能使勇者变得更坚强,弱者变得怯懦,甚至丧失了生存的意志。今天,有些年青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无法体会到什么叫生活的艰辛,渐渐地丧失了生活的斗志。这是令人十分担忧的。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吃苦精神,学会在挫折和困难中磨练意志。

3、过简单的生活。这个世界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其实人心也很简单,只是利益分配很复杂。人类有大智慧,因为对得失斤斤计较,最后都变成了小聪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很复杂才有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生之简单,是人生巨画中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和意境;是生命意境中的一轮明月,有着淡然的宁静。人生之复杂,是发泼在生命宣纸上的墨迹,渲染着城府与世故;是拉响在生命深处的咿咿呀呀的胡琴,挥不去的嘈杂与迷惘。生活中自寻情趣,日子会过得简单安然;心灵纯净到不复杂,才能体会到生命中的愉悦。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并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这个世界,每天都充斥着利益的调整与分配。人,每天都被各种复杂的心情所左右、操控着。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单,富的时候复杂;落魂的时候简单,得势了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一望到底的,似乎很简单。一口百年古井,幽深、澄澈,可以一眼望到底,但它本身却并不简单。一个人可以一眼望到底,并不是因为他太过简单,不够深刻,而是因为他太过纯净。一个人有至纯的灵魂,原本就是一种震撼心魂的深刻。这样的简单,让人敬仰。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是城府的深度,而非灵魂的深度。这种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曼妙智慧的叠加。人生说白了,简单得只有生死二个字,但由于有了人世的冷暧,简单的过程才变得纷繁复杂。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复杂,是生命永远无法

打捞的苍凉的梦境。然而,不管这世界如何简单与复杂,无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也罢,复杂也好,我要用自己的方式,简单的生活。

4、心怀感恩。心怀感恩,能为人间的悲凉镀上一抹暖色,为社会和谐赋予重量;化解你心中的冷漠和仇恨,为自己、为别人预约心灵的春天。心怀感恩,你会心安理得、淡然处世,让我们不再悲观厌世,悲叹人生;教会我们懂得珍惜,深感自己不在汶川地震灾区是多么幸运,能平安地活着真好,有亲人,有工作,有薪水,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 一颗感恩的心,是黑暗中的火焰,给人以光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给人以滋润;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给人以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需要并感动于别人的帮助。比如在雨天里,有人为你撑起的一把雨伞;在寒冬中,有人为你递来的一件棉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会使你回味一生。正是因为心存感恩,你的心灵才能蕴涵丰富的内涵;单调的生活才能焕发出绚丽的色彩.希望人人都心怀感恩,人间充满爱和温暖。其实,《沉思录》尽管表面热卖,实际上真正实践的人有几个呢?温总理不仅是在品读《沉思录》,而且是通过读书在沉思。如果你要真正学习奥勒留,真正学习温总理,你要做的,不是表面上读读《沉思录》,而是要像日理万机的奥勒留和温总理一样,每天抽出时间进行“沉思”。

由于我的才疏学浅,未能参透大哲人的思想精髓,由于人生阅历的浅薄尚未悟出其中的真知,但我依然相信读阅此卷可以明确志向,修养品格,扶正行为。

第二篇:沉思录 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书中记录了作者追求摆脱激情和欲望,希望获得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同时要求人们常常自省,摒弃无用和琐碎的思想。作者直指自己的内心,像站在镜子面前完全地剖析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不说别的,单单就是这份勇气已经值得我去敬佩了。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据我阅读之后的观感,第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让自己平静而坦荡地去看待有限的人生。那些人生中遇到的困苦、烦扰、贫病、痛苦、喜怒哀乐其实不过是参天大树上的一些繁枝蓐叶罢了。所有困惑人心的问题都困扰着所有的人,无论他是富贵的还是贫贱的,在这一点上奥勒留只是提纯了这些问题,并用自己的思考给出了答案,在今天依然是令人信服而有价值的。

单从书的内容看,它确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依然还能闪耀光芒的思想亮点,对我来说感悟很深,许多启发随手就记录在书的留白处,在一读再读之中,不断地发现了许多重大问题上我和他的相通之处,从某种角度看,任何想冷静而达观地生活的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的依据。

书中的第二章就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所思,对于别人心里所想从来都不应该去琢磨,因为琢磨别人的心思,其实你一切都无法掌握,那么你又何来幸福呢?关注自己,因为不管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只是一具会呼吸的肉体而已。我们在宇宙中轮盘中都是昙花一现,因此把握住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千万别让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慢慢从你的不经意间溜走。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死去,只有当下才是可能被夺走的东西。当我想起汶川大地震的人们、想起我生病的一个朋友,我现在受到的一点点痛苦又算是什么呢?如果不想失去当下,那么就要好好把握当下才对。

对生命短暂,变化无常,死亡不可怕的认识。马可•奥勒留认为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而是循环往复的。永恒的纪念只是一个虚无。一切都只持续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现在过的生活,死后,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临近了。虽然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任何人都是相同的。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宇宙是流变,思考这

种变化的迅速性,你将看不起一切会衰朽的东西。满足于宇宙分派给你的身体重量和分派给你的时间长度。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

对恶的认识。恶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你天生被创造出来忍受这一切,你要依赖自己的意见使它们变得可以忍受。自然给了人某种别的力量,作为一种抵制愚蠢的人、疯狂的人以及另一种人的解毒剂。当你碰到骗子、背信弃义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种方式行恶的人时,也使同样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现,因为这样你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这种人是不可能的,你将变得对每个人都更为和善。没有必要谴责他人,因为错误显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个有这些倾向的人将遵守他的诺言。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不要烦恼和生气地对待那些生你气的人,用你的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继续走你的路,完成摆在你面前的工作。

人具备的品质在今天探讨的少了。我们的许多优良品质在家族的传承中慢慢地被进步社会的物欲冲刷了,在现代的社会中关于优良品质的讨论已经仅限于某些做人的基本道德了。那些更为深广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书本中所记载的标本了。放眼看去芸芸众生都在为名利奔走,都在为现世的享受在忙碌。不要把人想得多么的伟大和高贵,不是每个人都会去遵循古老的道德约束,所以我们有法。但日常生活中的人却又卑琐地绕过法而践踏道德。除了污秽不堪的享乐外,谁还在意品行的修养?具有实质的物体容易得到追捧,而没有具体形式的思想人们不一定会看见。美德的形成是长期的,况且清苦修为的坚持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一个人具有好的品质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不仅要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一个人的思想是他内心最直接的反应,“观其行听其言”便可知道。面对人或事,你在一闪念间的那个念头才是你最本质的本性,试问过自己吗?但最终对待这些人和事,往往被各种虚饰的表象所掩盖,也就是很多时候都会刻意地把自己隐藏了。大多数时候本性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但在重大的事情上有时也不免会昏头,所以决策时还是要仔细思考一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在最后的关头里往往都不能坚守。人啊,你的内心是何其复杂?

 不要轻易对别人进行评价,特别是加进了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那不仅不是真实的,而且对自己也是有损害的。如今是非善恶越来越难判断了,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以权钱为代表的富足,考虑事情的角度也更多了实用的功利目的。当你评价一个人时,自己有想过和他是否一样呢?不要自认为比别人好,也不要贬低别人。不要夸大任何物体。最初的也许才是最真实的。最本质的往往最简单。不懂谦卑的人,得势时容易轻视甚至蔑视别人,失势时却成了丧家犬,还怪别人“人走茶凉”。做人的心态要平和,得意才能不骄纵,失意也就不会颓丧。

许多人往往将自己的声名看的很重,却没想到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三代之后便已沦为云烟。还有谁会记得?长久的名声是靠生命的力量支撑的,一时的声名只是浮光罢了。所以不慕虚荣是历来有德之士所推崇的。

人每天的存在都是活在现在中,昨天或更早的时间里能记多少?明天或更久的时间里能想什么?把现在活好就行。昨天已不可追,明天还遥不可及,现在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时不我待,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生命不停地逝去时,使自己保持思考的能力,不致在昏聩的年月中成为别人的累赘。我们今天所看重的,他年之后能值几何?痛苦和快乐的分界并不难把握,既然人是一种速朽的动物,又有何必要颓废自己?回头去看经历的一些事情,其实那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快乐还是人生的主要部分。不求名利不求富贵,所有身外之物便不重要,不想虚幻之事,没有私心杂念,过自己的生活,人生简单明了。真诚和正直是在漫长人生中快乐平和生活的一个支点。生活的好不好与内心的安宁有关,而与贫富无关。

当你的朋友抱怨时,让他的抱怨和冲动恢复冷静,其实不难,只是看你当下对他说了什么!责怪并不能解决问题,抱怨更是伤人害已。想法解决问题才是要务。事情总是有一个过程,烦恼由心生,并不能有助于它的解决。

无知而无畏是因为不辨善恶。不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无知者争论,有时笑看他们毫无逻辑并且大言不惭的表述,是一种宽宏的美德,从他们啰嗦的话语中学会一种明智。无谓的争论并不能获取知识,也不能使自己的才智长半分。浪费口舌的争辩也是徒劳无益的。何况很多时候争辩的双方不过是为些蝇头小利或者无关紧要的事。

所有可用来描绘事物的言词都因美丽而能诱惑人心。许多事物本来平常的很,但因言词的华丽包装而迷惑了双眼。保持洁净的双眼和明晰的大脑不容易。即使聪明的人也可能因一时不慎而落入这种圈套。我想人生还是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目标,浑浑噩噩的生活最后是要被时间的沙砬给掩埋了。脚踏实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不要让虚幻的幻想来代替行进的步履。“走一步看一步”是有道理的,不要制订过多的计划,因为计划没有变化快,将来的定数是可变的,想的太多徒增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愁什么呢?日积月累的结果自己也就完了,还烦恼什么?许多人往往毁在精神的痛苦上。如果没有目标,人们会很快陷入一种被吞噬的感觉中,于是会尽量用身体的享受来弥补。享乐主义是一种沉沦。达成一个目标是行事的镇静。人有大量的私心杂念,但多半不会有太多的意义,如果摒弃它们,自己就可以活得简单些,快乐些。 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过客的命运。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他只不过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点,他生的时候记住他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而死后,他将在活着的人的记忆中迅速退却,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也没有人可以长久存在在别人的记忆中。典籍中记载的不过是个人名,他活生生的本性还是没人知道。况且记住的人名也未必就是原来的那个他。不要为生前身后名而烦恼,你所做的就是按自己的本性生活。你就是一个人,掉落在人群中也没什么特殊,并不能引起别人特别的瞩目。过客的命运注定如风沙飘过而不留痕迹。

每一次看到熟悉的人离去,都会有一种人生苦短的感叹。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呢?而珍贵的生命有价值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呢?为什么不好好活呢?在死亡面前,高贵和卑下没有不同,幸福和痛苦也没有意义,平静地接受一切,安排一切。这是命定的结局,是一种形式的转换,你曾珍惜的已不再重要,你曾挥霍的便忽显珍贵。接受命运的安排,完成生命的旅程。

平静地对待你看到的每件事物。善待周围的每件事物,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它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是带给自己快乐的源泉。

没有永恒之物,求长生固然可笑,害怕死亡亦是可笑。把死亡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便没有什么可怕的。知天命而察已运,得真知也!记忆与遗忘都会有终点。面对自然规律谁能阻止?既然阻止不了又何必乱我心神?坦然面对,含笑而去。世界永远是新的,所有老的、旧的都在依着顺序慢慢离开。用自己谦诚的心去关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活力和朴素的清静。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人生是有限的。如何能够在短暂的生命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世上事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一呼一吸之间,大地上有多少人和物已归于无了。

我以为本书是建立在生命最后的时光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意义及其顼细品质的书。漫漫人生路,需要经历的事太多,能够被我们记忆的事其实大多也无关紧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关头,回头去看自己所经历的,除了宽容和谅解,我们还能做什么?当你以一个即亡者的心灵和眼睛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时,会发现许多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许多做过的事也没必要或者说不必要。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暂人生何必烦恼?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恬淡、自足、安宁、静谧。

第三篇:沉思录读后感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读后感。《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不过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基督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己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己。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己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终究如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己。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角色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张弛)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字数不算多,内容却繁杂。与一般译本不同,梁实秋先生的导读本,给每卷加了标题,从中可见书的概貌,比如这些:闪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质、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灵魂不能为肉体奴役、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只做必须之事、不朽之誉不过一时虚幻、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幸运的人给自己安排幸运、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对把舵的心灵并无伤害、灵魂乃是一个美妙的圆体、永久过最高贵的内心生活……

第四篇:读书报告------《沉思录》读后感

读书报告--------

《沉思录》读后感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的值得回味的话。这句话出自《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帝王哲学家”,他的“沉思录”名副其实,是思想的沉思,是灵魂的低语。它是鞍马劳顿中记录的所思所想,所以也称为《马上沉思录》。原书用古希腊文写就,由一个个片段连缀而成,本来是奥勒留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我们今天读它,可以零零星星地读,只要心静下来就能清晰地听见它的声音。那声音多么朴实,多么宁静,有时甚至是喃喃细语。一切穿透千年的思想力量,都是属于静水深流的那一种。嚣张只能张扬一时。有了细语,就不一定要呼喊。

奥勒留是斯多亚派哲学家最杰出的三人之一。根据斯多亚派哲学,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谓“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无所谓善,除了罪恶之外便无所谓恶。所谓美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节制。外界之事物,如健康与疾病,财富与贫穷,快乐与苦痛,全是一些无关轻重之事。凡事有属于我们能力控制范围之内的,有属于我们不能控制的,例如爱憎之类即属于前者,高贵尊荣即属于后者,总之在可能范围之内须要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对宇宙整体负

有义务,应随时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如果生存下去无法尽到做人的责任,有时自杀也是正当的。 《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美国的费迪曼教授说:“《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高贵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崇高;忧郁与作者身羁宫廷、心处乱世不无关系;而甜美则源于作者心灵的自由、安宁和静谧。正如作者在书中说:“不要让琐碎的事扰乱你,不要让外在的事物占据你的思想,而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我很喜欢奥勒留说的这句话:“太阳从来无意担负下雨的责任。”真是哲理箴言。其实太阳和云雨是有关的,在水的三形态变化中,没有太阳就不可能将地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中化为云朵;但太阳并不直接承担下雨的责任,这也是“太阳的归太阳,下雨的归下雨”。

奥勒留说:“我接受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这既是一代帝王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解读,又是其体民、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其对“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

本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书中曾提到:“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句话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他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或判断。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作者主张,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认为,生命必须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把死亡视作自然的有益运转。他时刻告诫自己要观照内心,不仅行动要高贵,而且动机要纯正,认为“一个人退隐到何处,也不如退隐到自己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自省、喟叹、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思想决定人生,思想决定命运。奥勒留几乎无法用帝位改变所统治的世界,但他最终用思想改变着人类世界。《沉思录》并非时髦之书,但它是经久之书。奥勒留从那么远的地方送我们一本《沉思录》,真的不可不读、不可漏过。奥勒留那沉思的声音,穿透千年抵达我们的今天心灵;它还可以穿越千年,抵达未来世界的人的心灵。

第五篇:沉思录有感 读书报告读后感

沉思灵魂

——读《沉思录》有感

作者:马可·奥勒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阅读心得

有人说,人之所以和野兽不同,就是因为人学会了思考,而野兽更多的是按照本能行事。区别于野兽,人类会思考人生,会探寻自我,会研究存在的意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不断的探寻中进化发展,渐渐形成了如今的人类世界——复杂而瑰丽的世界。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反思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摆脱庸碌无为,在历史的星河中成为耀眼的恒星。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

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

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上一篇:数学教学工作述职下一篇:实现梦想在于选择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