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欣赏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米芾书法欣赏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王斌,山东烟台人,字柏林,号云居山人。1986年进修于山东省师范大学书法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黄河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第一篇:米芾书法欣赏论文

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书法艺术欣赏是对一幅书法作品全方位地审美、品评,是对书法作品从整体风格、整体结构、笔法笔力、章法布局、文字内容方面去欣赏,也是对书法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品德的再现。

[关键词]书法艺术欣赏;传统文化;审美活动

书法、国画、中医、京剧乃中国四大国粹。四大国粹中被世人公认为中国高雅艺术的书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各个时期书家的不断完善、创造、拓新,时至今日,仍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书法艺术的繁荣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倾心热爱,成为人们获得精神享受的“物化产品”。将书法作品悬之斋室,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美学、知识的交流。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品味,对书法内容的启迪、鉴悟,达到愉情弄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已成为当代人欣赏书法艺术的一种时尚。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书法作品,既是书法家主体精神的产物,也是书法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品德的物质再现,要想从中归纳出书法家的风格,了解书法家作品的感人之处,就必须学会欣赏书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和美学知识,还要了解书法发展的历史,了解书法时代的趋向和风貌书法家的流派的形成以及书家个人风格的特殊显现。所以,欣赏书法作品,从普遍意义和思维规律方面讲应为三个不同层次的阶段——第一印象、详察细品、动情入微。从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欣赏逐渐上升到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才能达到欣赏书法艺术的真正目的。

书法艺术欣赏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与欣赏者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对于书法之美,先辈们多用形容词和动词作拟比性描述,例如“金刚怒目”、“渴骥奔泉”、“冰河危石”、“雪林枯松”、“鹰博隼击”、“惊蛇走虺”等。这些词汇给人形象地联想和感受,可帮助欣赏者从大的轮廓上体会、区别书法的风格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的书法作品都有各自的审美倾向。下文归纳几种常见的风格范畴,以便能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书法给人的美感,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趋向逐步确立自己的方向。

其一,雄伟庄严。雄伟庄严可以使人联想到浩瀚的大海、巍峨的山峰、广阔的原野、端庄的建筑,也可以联想到伟大的事业、正直的英雄。这类书风,常见于汉代的玺印、西周的青铜器铭文、篆书《泰山石刻》、隶书《华山碑》、楷书《瘗鹤铭》、魏碑《郑文公碑》以及李邕、颜真卿的书法等中。其中,以颜真卿的书法最有代表性。

其二,飘逸秀美。飘逸秀美给人优雅、轻松、飞腾、清丽的感觉,使人可以联想到天上的白云、江中的远帆、挺拔的树木和飞翔的鸟儿,从而产生美妙、亲切之感受。这类书风,常见于邓石如、吴熙载的篆书中。汉代《曹全碑》也集中反映了这种飘逸的书风。行书、楷书方面,王羲之、褚遂良、赵孟的书法都是这种书风的代表。

其三,纵横奇屈。纵横奇屈一方面给人以放纵、自由、生命力旺盛的印象,同时也有奇特、幽默、出其不意、趣味盎然的感觉,使人由此可以联想到奇山怪石、万丈瀑布、古代的断壁残垣、苍拙的参天古松等。这种风格反映在秦代的权量钱币、汉代的砖铭瓦当以及汉隶《石门颂》、北魏《龙门造象》等古拙的雕刻中。怀素的狂草、黄庭坚的行草以及米芾的书法,也都是这类书风的代表。

其四,工整精细。工整精细常使人联想到精密、匀称、严谨、认真、细腻、工巧,这是艺术的又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又多和工艺美术相联系。书法方面,有唐人写的经文,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赵佶“瘦金书”,文征明的小楷以及杨沂孙的篆书,王福庵的篆刻等。

然而,欣赏艺术也有一个入门、渐进的过程,如书法爱好者选择学书范本一样,每个人因各自的知识、阅历、文化构成不同,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各有区别,但无论是积学大儒,还是士农工商,他们的欣赏活动都要通过不同阶段的审美感受形成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保留在一定思想认识领域中,还是逐渐突破这种认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主要取决于欣赏者最基本的目的和动机。

艺术欣赏的意识随时代而变,而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意识根深蒂固,至今仍是艺术审美的主要标准之一。如若英雄沉雄豪劲,若美人清丽和婉,若君子端庄厚重,若才士倜傥俊逸,若野老浑穆苍古,若隐士高逸雅静……这些情态不仅在作者运笔、结体、用墨气韵上表现出来,也在章法、意境上表现突出。一位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往往具备着多种神态,在欣赏时应仔细体会,悟其真谛。如唐颜鲁公的楷书宽绰壮健、沉雄豪动之感强烈,实具大将之忠诚神骨,其字体也端庄平稳、雍容大度,君子厚重之气亦呈于前。宋黄鲁直运笔纵横奇崛而又奔放倜傥,他的字体结体以侧险取势,点画柔中见刚,富有骨力,不仅有野老浑穆苍古之神,更见隐者高逸雅静之态,难怪古人举之为“凌冬老干,偃蹇宕壑”。现代名家沈尹默先生之书精于运笔,其真行书字清秀圆润中透出劲健遒逸之势,且又具倜傥和婉之神,才士、君子风骨齐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都是世称形式与内容及作者情绪紧密联系的艺术典范之作。好的艺术作品常为即兴发挥之作,它一定天真自然。这如同音乐,表现祥和爱情生活的乐章,一定是炽热、柔情、甜蜜的意境。

创作与欣赏是书法艺术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关书法创作方面的话题,人们谈论很多,而面对一幅书法作品,如何发掘其艺术美,从什么视角去欣赏它,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品评一幅书法作品,其角度应是全方位的。

第一,从整体风格、流派方面去观照。书法是一门多书体、多流派、多风格的表现艺术,也与作者的学问、修养、性格、气质等因素有直接联系,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定优劣。正如五岳的风景不同而都很美,五味的味道不同而都是味;又如清幽兰竹、香艳木芍、奇崛古松、婀娜垂柳,俱是佳物。即使对书圣王羲之来说,也有人批评他的行书“古雅不逮”;又如米芾讥笑“欧阳询书,如新瘥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苦”。足见书法作品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也是欣赏品评书法艺术的重要原则。

其二,从整体结构方面去把握。一幅作品给人的最初印象是通篇整体结构以及是何书体,整体布局上是否均衡、气韵是否连贯生动,是否给人留下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之感。再看每个字的点画及偏旁部首之间的搭配变化,是否合理安排各部位之间的长短错落、虚实避让、穿插向背。宋代姜夔《续书谱》言及结构“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即字的大小长短、阔窄疏密、伸缩参差等变化,既要尽各字的姿态,又要合乎自然法则,从变化中求得结构匀称、协调的艺术效果,体现如行云流水般的多变、流畅贯通的特点。

第三,从笔法、笔力上去欣赏。一幅作品最忌讳“千字一面”,即使相同的笔画也尽量避免重复。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且各个形神兼备。可见,优美的书法作品蕴涵着作者深厚的笔法、笔力功夫。同时,从细微处着眼,一件优美的书法作品,其点画往往富有质感。浑厚饱满、和润、有力有势、刚柔相济、厚拙质朴以及骨肉相称且富有涩感的点画,呈现出各种的形态,均能使人领悟到书法艺术的神奇之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杨凝式的《韭花帖》和张旭的《古诗四帖》墨迹,尽管书体不同、风格迥异,但在用笔上均呈现出不同的质感,给人以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注重章法布局美。通篇章法的布局是映入观赏者眼帘的完整画面。精于布局的书者,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和变化,以通篇为一体,将各字匀称而协调的组合成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每个书法家的章法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这个规律。唐太宗评王羲之书法:“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兰亭序》正是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典型代表之作。

第五,从书法与文字的内容方面去欣赏。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皆可入书,若自作自书则更佳。就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讲,书法家总是在对文字内容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将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使读者观赏之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奋发向上的艺术感染力,这亦是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犹如认识一个人,当你见到一个陌生的人,视其外貌,听其谈吐后,总有一种喜恶的直接感觉。而长时间接触,对他的言行、作风、才识、品德才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一质的飞跃必须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达到。书法艺术作品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它如同流云,千变万化。它是作者直接生活感受的流露和审美意识的反映。书法艺术欣赏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反复推敲。从每个字的笔划,结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贯气去分析、对比,再将墨色变化及书写内容与书体、章法、书写气韵联系起来,发挥悟性,寻求作者书写时的情感,将自己溶入角色,从中感悟真谛,得到启迪,以达欣赏之目的。

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只有心灵相通,艺术才能永恒,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价值。欣赏书法艺术是欣赏者对书法艺术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它体现了欣赏着对艺术美感的综合审美能力。当代艺术欣赏需要这样的欣赏家也需要这样的美学批评家,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的“知音”。

作者:王兴堂

第二篇:王斌书法艺术欣赏

王斌,山东烟台人,字柏林,号云居山人。1986年进修于山东省师范大学书法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黄河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1998年楷书获全国欧阳询书法艺术大赛金奖

1999年楷书获国家人事部全国书画交流一等奖

2005年入选山东省首届刻字艺术展

2005年入选第五届中国书协新人新作展

2008年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协草书展

2008年入选第七届全国刻字展

2009年入选第十二届国际刻字展

第三篇:王卫军书法艺术欣赏

王卫军书法艺术欣赏

上一篇:创新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德育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