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2024-04-19

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共10篇)

篇1: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一般情况

卫生院所有制属性为集体所有制,经上级主管部门核定设置岗位总量40个。

人员结构

现共有50名职工(在编34人、编外一类人员1人、编外二类人员4人、编外三类人员11人),另有退休人员25人。

技术职称

初级技术人员17人(34%),中级技术人员16人(32%),副高级技术人员2人(4%),工人2人(4%)。另有13人无任何技术职称。

学历

初中及以下8人,中专(高中)11人,大专21人,本科10人。

执业资格分类

执业(助理)医师22人(其中中医类别6人),医技人员(含药剂、检验、其他)3人,注册护士8人。

讨论及建议

我院卫技人员以大中专为主。从职称分布来看,初中级职称占绝大多数。大多数人员知识储备不足,且职称结构分布不合理,护理人员配备严重短缺,不少临时人员是当地人,学历、素质有

限,难以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预算内投资对民生工程的重点建设,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更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医院文化建设,以文化留员工,以信念促发展,稳定基层卫生队伍;二是利用高邮市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院业务量及业务收入的不断增长的机遇,建立每年除正常业务支出外,还应拿出一定资金用于管理、技术骨干到市内大型医院进修,提高组织管理及医院服务水平;三是以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国家在公共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推行以聘用制为基础,以岗位管理为手段,以竞争上岗为措施的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

高邮市周巷镇卫生院二O一二年六月十日

篇2: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多年来,我镇一直十分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于维护全镇社会局势稳定所起的作用。特别是自去年以来,依据形势的发展,我镇探索出了一条以司法所为阵地,以强化法律服务为突破口,不断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强化法律服务在民调解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法律服务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效果的落实,以抓好人民调解工作为手段来促进全镇社会局势的稳定,以稳定为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快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之路。

今天,结合起来我镇的实际,我把我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法律服务在民人调解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三农”工作也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随着土地承包、项目建设、拆迁安置补偿、土地流转、劳务合同等各类矛盾纠纷在我镇也日显尖锐。一方面农民要求行使主中的民主权利、参与到农村的各项事务中去,另一方面农民的法律素质相对较差,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法律法规,一味强调民主而忽视了法律在农村各项事务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倡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为了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对司法所的投入力度。本镇为司法所购买了通讯工具和交通费用,印制了宣传司法所职能的宣传单、联系卡,制作了墙体宣传版面等。

(二)、注重加强司法所的队伍建设。我们从镇政府抽调了2名专业基础较好、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加大 对他们思想政治、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增强他们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主动给司法所的同志压责任、压担子,把司法所推到稳定工作的“风口浪尖”上,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时,都要让司法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拿出具体处理意见和处理方案,每次遇到疑难纠纷,信访案件时都要召开有司法所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的专题研究会。

今年5月中旬,牛郢村的“两委”干部反映该村村民黄某某父子阻挠该村分地一事,经询问得知,4月份该村民组土地被置换后,当村委会研究住宅分配和土地承包方案时,该户不服从村队安排住宅,私自与他人签订协议,并准备在基本农田上建造住宅。我镇接到反映后,主动指派司法所前去处理,所长卢飞接到任务后立即进驻该村,并深入到黄某某父子所在的村调查取证,经调查得知黄某某父子已与杨某某签订土地转让协议,黄某某父子与现任支部书记有个人恩怨,故意刁难现任支部书记而不愿在安置点建造房屋。事情调查清楚后,司法所会同该村“两委”干部,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依据《村委员会组织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对该村的土地补偿款分配,并在跟主要领导汇报的基础上免去黄某某在安置点的其他费用,并且先后三次召开村民会议征求群众的意见,同时积极宣传《组织法》及《土地承包法》,并找出了人民法院处理过的相关案例,最终圆满解决了黄某某父子的后顾之忧且得到妥善安置。

一是健全普法宣传网络,从镇到村民组都有普法组织,并且做到每户有一名法律明白人。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把普法教育作为镇直各部门、各行政村考核目标,制定工作台帐,统一考核,落实责任制。

三是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集中搞好以镇直干部、村“两委”干部、各部门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青少年等为重点对象,以《宪法》、《行政许可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的普法宣传教育。

四是采取集中授课、广播宣传、送法下乡、现场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组织司法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搞好普法教育。

三、创新民调工作机制,搞好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调解工作的实效性。

创新人民调解工作运行机制是人民调解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镇始终把法律服务贯穿到人民调解工作的全过程,让司法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主动介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让人民调解工作与法律服务工作互依互存,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我镇在创新机制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我镇始终坚持把法律服务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信访稳定工作作为维护全镇社会局势稳定的三项重点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把司法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吸收到政府稳定工作中,积极调动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树立他们在调处矛盾纠纷工作中的权威性。

二是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为了保证法律服务工作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作用,我们要求民政、综治等部门将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建设、调解组织、村委会成员的换届选举全盘考虑、同步进行,将法律服务工作整体列入到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规划之中,让法律服务网络深入到全镇第一个角落,做到法律服务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发展。

三是通过创建农村、企业法律服务志愿者、法制教育明白人、村(企)人民调解员三支队伍,依托全镇6个村级法律顾问点,开展“巡回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活动为载体,搞好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解工作的有面结合,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四是建立健全“四个机制”,积极致力于建立更规范、更符合我镇实际的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即:健立预防机制,通过发挥各村信息员、民调员,发挥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将矛盾纠纷排查与调处的关口前移,拓宽信息面,提高处置纠纷的能力;健全排查机制,通过落实定期排查、民情报告、跟踪排查、排查通报村委各项制度,控制纠纷源,消除隐患源;

实践证明: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要随势而为,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要走依法调解之路,要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人民调解工作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3: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将某省80个区(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高、中、低三档,每档随机选择3个区(县),每个区(县)随机抽取6个乡镇,共计54所乡镇卫生院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收集其2009—2013年5年数据。

1.2 调查与研究方法

编制“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情况表”,对该省54所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查,分析卫生人员的流入(出)情况。“流入”指因公开招聘、调入、返聘等进入本单位;“流出”指因调出、离职、辞职、退休、入学等原因离开本单位。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调查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该省54所乡镇卫生院,2009—2013年流动人员数分别为96人、142人、180人、282人、202人,共调查902人。

2.2 人员流动情况

54所乡镇卫生院人员2009—2013年流入基本稳定并略有增加,流出数增加较为明显;除2009年外,流出人数显著大于流入人数,净流入人数呈负增长;乡镇卫生院人员总数呈逐年减少趋势,详见表1。

2.3 流动人员基本人口学特征

54所乡镇卫生院流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2岁,流出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1岁;流入和流出人员的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本地人和有无编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 流动人员的学历特点

如表3所示,乡镇卫生院人员本身的学历层次较低,流动人员中以专科、中专学历为主,本科学历较少,没有研究生学历人员。流入人员中,调查时的学历比进入单位时的学历有所提高,说明人员改善自己学历的需求比较强烈、并经过学习教育培训提升了学历;流出人员中,离开单位时的学历比进入单位时的学历高,进入单位的学历以中专为主,离开单位的学历以大专为主,说明学历提升可能是人员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流入人员进入单位时学历和流出人员离开单位时学历进行卡方检验(χ2=30.416,P<0.001),学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 流动人员的职称特点

如表4所示,流入人员以无职称和初级职称为主,流出人员以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为主,同时高职称流出人员增加,做流入流出职称比较的卡方检验(χ2=113.06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高职称人员更容易流出,职称提升、业务提升后人员流出的倾向也增大。

2.6 流动人员岗位分布特征

如表5所示,流入人员和流出人员中均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流出人员中执业医师所占的比例比进入单位时的比例明显增多。对流入人员进入单位时岗位和流出人员离开单位时岗位进行卡方检验(χ2=31.434,P<0.001),岗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7 流动人员流动原因及去向

乡镇卫生院流动人员流入原因主要是人员调入,占52.51%;其次为录用应届毕业生,占25.07%。流出原因主要为调出,占40.14%,其次是辞职和离退休,分别为19.72%、19.18%。226名调出人员中流出去向主要是更高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占49.56%(表6)。

2.8 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预测模型建立

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用似然比法对模型进行检验,P=0.000,模型拟合较好;根据回归方程的预测分类表,模型预测正确率达到73.1%。

其中,P代表流入或流出的概率,以0.5为判别分界点,P值越接近于1,人员流入的可能性较大,P值越接近于0,人员流出的可能性越大。age代表年龄,单位为岁;locality代表是否本地,1为本地,2为外地;profession代表职称,1为正高,2为副高,3为中级,4为初级,5为无职称;post代表岗位;education代表学历,1为研究生,2为本科,3为大专,4为中专,5为高中,6为初中及以下。

模型提示,职称和是否本地是影响该省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入或流出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职位、学历、编制、职称和年龄。在新进人员或人员流动较快时,人事部门可以利用投档人员或在岗职工的基本信息,即年龄、是否本地、学历、职称、岗位、学历、编制等变量,代入上述模型,得到流入或流出的概率,进行干预或决策,制定相应措施,防止基层卫生人员流失。

3 讨论与建议

3.1 流动人员特征及原因分析

从乡镇卫生院人员总体规模看,2009—2013年人员总数略有减少,4年净流入率呈负增长,乡镇卫生院处于人员萎缩的状态,“留不住”现象[3]日渐突出。从基本人口学特征来看,流入人员的年龄偏小,流出人员多为中年骨干,乡镇卫生院人员的稳定性不强。从学历和职称上来看,流出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明显高于流入人员,骨干人才流失较严重;高学历人才“进不来”,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从岗位分布来看,流入和流出人员主要是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不稳定影响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从流出去向来看,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向单位主要是更高级别医疗机构,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岗位吸引力差、待遇低,不能满足人员的经济需求和精神追求,导致人才的逐级上移[4]。

3.2 流动预测模型可以为乡镇卫生院人员监管提供借鉴

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预测模型,反映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并通过概率反映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的可能,可以运用此模型判断人员的流动倾向,以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对流动可能性较大的人员和因素进行干预,想办法留住人才,从而保证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稳定性。但是,模型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由于人员流动受许多因素影响,还不能把模型预测作为一种依据,而应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改变政策待遇,以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3.3 建议

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枢纽和核心,而人才则是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确保人员合理有序流动、保持人员稳定和提升是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针对人员流动的实际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切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心下移,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落实保基本、强基层的系列举措,推进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发挥医保“城乡并轨”、“三保合一”的杠杆和调节作用,在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是加强医师多点执业[5],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打破县乡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单位身份限制,将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人事、业务关系纳入县级统一管理,实现工资待遇等同工同酬。建立县、乡医疗机构人员的定期轮换交流机制,上级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定期到下级医疗机构执业、下级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定期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工资待遇,使基层“养得起”并“留得住”人才。

三是政府部门应积极统筹编制,探索待遇留人模式,健全待遇保障机制,实行绩效改革[6,7]。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给予培训、生活补助、住房照顾、职称晋升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移。加强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基层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保证人才“用得上”。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备设施建设,为乡镇卫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绩效改革,向基层岗位倾斜,千方百计“留得住”人才。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员职称晋升及福利待遇等制度设计,增加编制名额,提升工作人员的归属感,有利于解决“进不来”问题。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6048

参考文献

[1]韩冬冬,桂惠明,陈群飞.甘肃省新添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培养及激励机制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3):198-199.

[2]袁莎莎,孙晓杰,孟庆跃.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分析及激励策略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9):695-699.

[3]任静,赵东辉,汪早立.我国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流动性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5(4):24-27.

[4]徐丽,汪俊华,黄文湧,等.贵州省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离职意向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27-30.

[5]陈烈平,方琳颖,林永强,等.新医改背景下福建省山区县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16(4A):1156-1159.

[6]赵世超,孟庆跃,付亚群,等.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组织承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3):346-348.

篇4: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19-1

母婴病房既有刚分娩的产妇,又有刚出生的婴儿,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否则极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并涉及到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此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洗手的认识以及洗手依从性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调查了2009年5月1日-5月31日本院59名临床一线母婴同室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依从性执行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本院59名在母婴同室工作一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年龄21-48岁,平均护龄为9年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件,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为依据,对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手卫生概念认识、标准隔离措施、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自我防护知识等。现场观察表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设计[2],包括被观察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时间、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洗手的方法以及是否达标等。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次数/应做手卫生次数×100%。

2结果

洗手知识状况:59名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中有56名知晓手卫生概念,知晓率为94.9%;标准隔离指施知晓39人次,知晓率为66.1%;洗手指征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正确洗手方法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自我防护知识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

六步洗手法的依从性状况见表1。

表1 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状况(n=59)

洗手指征频数百分率(%)

进病房前2237.3

离开病房前59100

接触产妇前3355.9

接触产妇后59100

接触婴儿前1016.9

接触婴儿后3762.7

从本次抽样调查结果看,本院母婴同室护士对手卫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自我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洗手依从性不理想,实际工作中,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良好的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3]。然而,虽然洗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依然很低。接触婴儿的洗手依从性明显低于接触产妇前,有些护理人员往往只注意接触产妇操作前后洗手,而忽略了接触婴儿和给两个婴儿进行护理的洗手。

3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

3.1护理人员对接触婴儿前后的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循征证据证实,医务人员的手可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地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从而降低30%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4]。西安多名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资料显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与护士洗手与否有关,抱婴儿前未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2.7%;而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1.2%[5]。

3.2工作时间紧迫使洗手依从性降低

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是影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产妇病房护士既要护理产妇,又要护理婴儿,工作量非常大,很难做到接触每一个产妇、新生儿前后都能正确认真洗手。

3.3科室洗手条件的限制

母婴同室病房没有护理人员专用的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则固定放置于护士用于操作的护理车上,病房没有提供相应设施。另外,每个病室入口处未张贴洗手警告标志,这可能也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

4对策

4.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洗手知识,强化洗手意识

护理部、本科室应将手卫生纳入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认识与知识水平。

4.2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

母婴同室工作量有不可预见性,在生育高峰期,住院产妇与婴儿数大大增加。一方面要与医院相关领导协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另一方面,弹性排班,科学排班,利用现有资源,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洗手依从性[6]。

4.3改善手卫生的设施

改善手卫生设施,给护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如增加有利于医务人员洗手的洗手池,病房固定设施有速干消毒剂,节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

4.4成立感染监护小组,加强管理及监测

每个科室都有专职人员负责本科室的日常消毒监理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每个月对护理人员的手作一次微生物监测,对不合格的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参考文献

[1] 周俊蓉,龚晓芳.基层医院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09,(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4-5.

[3] 施华芳,周惜红.产科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8):15.

[4] 李瑞霞.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和洗手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

[5] 冯笑峰,赵玲华.手部卫生与患者安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2):33.

篇5:医院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检本院26个临床科室的180名医师、护士以及其他临床人员。包括操作前、操作中未洗手各60人、按标准七步法洗手消毒后60人。医师包括住院医师、实习医师;护士包括护理人员、实习护士;其他临床人员包括其他专科治疗人员(例如康复或从事其他专业治疗工作的人员)、医技人员。

1.2 方法

受检医护人员均由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采样(全部采样均由同一人操作)。除操作前、后未洗手直接取材外,其余受检人员用洗手液按七步洗手发法认真搓揉双手,然后流水冲洗干净,洗手全程时间不少于70s。检测方法和采样方法、结果判定均按国家卫生部(2002)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4],用浸有无菌稀释液的棉拭子在被检人员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各2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含10m L无菌稀释液的试管内,用力振打80次或在混匀器上震荡30s,用无菌吸管吸取1.0m L待检标本于灭菌平皿,加入已融化的45~50℃的营养琼脂15~18m 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5℃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菌落计数以均值表示,调查结果和手卫生情况的合格率以百分比表示。

1.3 计算标准

按下列公式计算:菌落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每只手采样面积按60cm2计算,手的大小忽略不计,计算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数。按卫生部《感染管理规范》制定的普通病房医务人员手的菌落总数≤10CFU/cm2者为合格的标准。

2 结果

操作前未洗手的手细菌平均值为50CFU/cm2,手卫生合格率为0;操作中未洗手细菌平均值为70CFU/cm2,手卫生合格率也为0;个别医护人员手带菌量最高达1600CFU/cm2,而消毒洗手后的手细菌平均值为8CFU/cm2,合格率为91.7%。医护人员手的带菌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与手的含菌量有关

医师的手给患者体检、换药后,护士的手给患者进行晨间护理,结果显示他们手含菌率可达到100%[5]。由此看见,手的微生物污染是十分严重的,据调查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的手上污染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60.5%,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占10.8%,甲型链球菌占9.6%,手上携带的常住的和一过性的革兰阴性杆菌,故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由此可知,医护人员对于工作中手部带菌情况了解不够,事实上附着在人体皮肤的细菌可分为:暂住菌和常住菌;暂住菌又称为过路菌,可用机械方法清洗或化学消毒法消除;然而常住菌又称固有性细菌,它们的种类及数量经常处于恒定状态,属于条件致病菌。常寄居在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开口处的正常菌群,它们藏身于皮肤缝隙深处,并在其繁殖,医护人员经常接触患者传染性物质及污染的物品,未经洗手通过接触将微生物传递给其它物品和患者等。由此可见,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因操作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对降低医院感染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手卫生是最有效易行的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

3.2 洗手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

奥地利的医师塞麦尔韦斯是最早验证洗手的价值。他发现医师手的污染导致产褥热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通过用漂白粉水洗手后,使医院产褥热的病死率由10%下降至1%[6]。据报道,在护理婴儿过程中,婴儿从出生到出院,未经严格隔离,抱婴儿前未洗手的感染率为2.65%,洗手后降为1.24%[5]。

3.3 临床洗手现状

据本次调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医护人员在操作前主动洗手意识薄弱,操作前手卫生合格率为0.0%,医护人员主动洗手依从性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同尚少梅等[3]的研究。虽然《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每接触一个患者后均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用免洗-快速手消毒液(剂)搓擦2min,再对下一位患者进行治疗和操作,但实际执行者为0,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是在所有操作完成后再进行洗手。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到医护人员在去卫生间前、喝水、用餐前、下班前均都做到了认真洗手,而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却常常忽略洗手,表明医护人员对洗手的认识多停留在自我保护意识,而缺乏对患者的保护意识。有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有近50%的医护人员是在不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也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戴手套取代洗手,但手套只是洗手的辅助手段,由于手套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微小、不易发现的破损,从而引起医务人员自身或患者感染,所以脱手套后仍需洗手。

3.4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3.4.1 勤洗手造成手部皮肤损伤

洗手液及消毒液可使皮肤含水量减少而造成皮肤发干、皲裂,导致表皮的微生物增加,从而降低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3.4.2 消毒液配制及存放不符合要求

配制的手消毒液浓度过低,不仅降低了消毒液的使用效果,没有及时按要求更换使用中的消毒液,甚至有可能达不到手的消毒目的。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未经消毒灭菌,造成源头污染。

3.4.3 群体影响效应

高职位的人不洗手,直接影响其他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认识不足:部分医务人员没有认识到测血压、脉搏、搬运患者、接触患者皮肤也会造成手部污染。违背洗手原则:戴手套是洗手的辅助手段之一,如果在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同一个患者进行清洁操作和非操作之间不换手套[7]。如何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已成为行为科学的热点。手在临床工作中的带菌状况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报道[2,5,7]。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要进行洗手对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极为重要。

医院感染与医护人员手卫生是密切相关。因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1)消毒洗手剂的改进。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繁忙,时间紧迫,为了缩短洗手时间,就得选用高效、方便、廉价、实用、护手的免洗手的快速消毒剂,从而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目前大包装的瓶装消毒剂改换成独立小包装,可随身携带的消毒剂湿巾,方便、经济、实用。(2)洗手方法的改进。由于肥皂流水洗手耗时多,各临床科室要改善洗手设备、条件等途径可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洗手合格率的目的,从而能更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培训,使医护人员按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掌握正确的七步消毒洗手方法,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认知程度,把手部清洁作为诊疗操作的基本步骤,形成个人自觉、科室监督的工作氛围,使手卫生措施落实到位。(3)加强健康宣教。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强化教育培训,在病房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让患者主动参与改进医务人员手清洁中去,鼓励患者询问医务人员是否做到手清洁,从而起到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洗手的依从性。提高医护人员对手消毒的意识和认知度,做好卫生洗手的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11.

[2]夏毅.现代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理论和实践[J].现代临床护理,2004,13(1):511.

[3]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法制与监督司.《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1.

[5]王晓敏,苟淑萍.洗手现状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9):43-45.

[6]肖雪琴,吴克慧,扬祖旺.临床消毒灭菌手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5.

篇6: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关键词:卫生院 继续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03-01

目前,我市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居民对医疗和保健的需求,如果这些乡村医生不能及时、主动地接受系统的培训,就很难得到农村居民的信任,本可以通过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来解决广大居民的基本健康问题,由于老百姓不信任,而选择高级的医疗机构,造成县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和医生大量闲置的现象。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服务。

1 继续教育情况调查

1.1 培训情况的调查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下情况:在我市乡镇卫生院中,工作人中几乎都接受过各种各样的培训,60个受调查者中参加过培训的为52人,占86.67%,未参加培训者为8人,占13.33%。但培训时间的长短不一样,最长的培训时间为48周,最短的培训时间仅有5天,同时,培训的种类也不一样,有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急诊急救培训、公共卫生人员培训等等。

1.2 效果的评价

对授课教师、授课方法、课程设置、培训场所、培训管理等方面来调查培训效果,发现,绝大多数乡村医生对培训的安排都表示非常满意,大部分人认为他们培训期间课程安排合理、教师队伍精良、授课方法实用、培训管理严格,培训场所较理想,培训效果显著,他们感到非常满意。

1.3 需求及培养途径的调查

大部分乡村医生表示希望能参加更多的、更全面的培训,旨在提高自己的全科医疗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某个单一种类的培训。

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形式有专项培训班、进修班、会议、讲座、网络视频等等,大多数乡村医生希望参加科学的、系统的培训。

通过调查发现,针对我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齐齐哈尔市卫生局、各区卫生局、各县卫生局均开展过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2 问题及建议

2.1 人员的培训积极性不高

乡村医生的职称普遍偏低,没有晋职称者或初级职称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职称偏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生医疗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医疗工作中。学历偏低,接受新知识比较困难,加上医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医学领域的拓宽和边缘知识(如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的应用,对乡村医生的压力不断加大,新知识接受的难度增大,严重制约其培训的积极性。培训与学员本人的职称晋升、执业医师注册无关,对于学员没有制约措施,致使学员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员对接受培训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等认识不充分,学习缺乏自觉性,认为参加培训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这部分学员在培训中更加注重诊治疑难重症疾病的课程,而对于全科医学的有关基本理论不感兴趣或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缺少评价体系,培训没有针对性,应有的培训目标难以达到。

2.2 培训的人员比例偏低

培训的普及率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诊疗技术,新的治疗药物层出不穷,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大变化,农村居民的疾病和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要求乡村医生适应形势需要,多学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培训是知识更新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前乡村医生培训的覆盖面不高,以山东省为例,参加过正规培训的乡村医生还不足40%。缺少正规医学学历教育的先天不足与在岗培训不充分的后天不足成为部分乡村医生水平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接受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的人数很少,每家卫生院只有为数不多的个别工作人员参加过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生全科诊疗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服务质量。

2.3 时间无法保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种类型的培训在学时上存在不达标的情况,培训时间长短不一样,而且由于乡村医生兼职工作多,工作任务繁忙,导致培训时间无法保证。从人力资源现状来看,大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较少,而乡村医生培训往往需要一定的脫产学习时间。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乡村医生对工学矛盾的问题反映比较突出。由此可见,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人员紧张,单位的各方面对抽调人员参加培训的意见较大。此问题是影响培训参与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致使培训计划难以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培训的进程和质量。

3 结语

乡镇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培养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对我国基层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鹏.从制约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因素谈乡村医生培训[J].医院管理,2010,15(48):77-78.

[2]蔡伟毅.关于乡村医生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5(12):747-748.

篇7: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内容本次调查向参加2015 年4 月咸阳市卫生局主办、我院承办的“咸阳市乡镇基层卫生院药学人员培训班”的83 位学员发放问卷调查, 培训学员全部来自83 所乡镇卫生院的药学人员。调查问卷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1,2], 内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和所需药学人员情况三部分。

1.2 调查方法参加培训班学员在报到领取学习资料时, 发放 《咸阳市基层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要求学员必须按要求完整填写调查问卷, 并于培训结束考试时收回调查问卷。

1.3 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正式问卷83 份, 收回83 份, 回收率为100%, 剔除缺项问卷4 份, 有效回收率为95%。

2.2人员基本情况有效问卷的79 位学员来自咸阳市2区1 市10 县的79 所基层乡镇卫生院, 其中有25 所为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基本信息情况见表1。

由表1 可见, 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以女性居多, 男女比例接近1∶2;年龄主要分布在40 岁以下;工作年限≤5 年的人数稍多;整体上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第一学历层次较低, 多为中专和大专, 而通过学习, 药学人员目前学历较前提高, 本科和大专学历人员比例分别提高12.66%和16.46%;药学人员多为事业编制, 主要通过毕业分配和招聘进入乡镇卫生院;但在调查的药学人员中仅45.57%具有药学专业技术职称, 且职称主要集中在初级;其中有18.99%取得执业药师资格。

2.3 继续教育情况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见表2。

由表2 可见, 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比例较高, 为81.01%, 其主要通过面授和网络教育方式, 为88.61%, 且多与药学相关, 为68.35%, 但每年参与继续教育的次数偏少, 为1~2 次, 占70.89%;97.47%的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还是希望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且78.48%和50.63%的希望通过面授和网络方式获得培训, 内容主要涉及合理用药知识 (79.75%) 、药品政策法规 (55.70%) 、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51.90%) 。

2.4 所需药学人员情况乡镇卫生院目前所需药学人员情况见表3。

由表3 可见, 87.34%的被调查药学人员认为近3 年所在卫生院需要药学人员, 学历主要为具有本科和大专的药学毕业生, 占82.28%;专业方向为西药学和中药学, 分别占77.22%和37.97%;所需药学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为:分析解决常见药学问题能力占79.75%, 药物咨询能力占60.76%, 获取药学信息能力占59.49%, 团队合作能力占56.96%,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能力占50.6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医院药学工作已经从“药品保障供应型”向“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型”转变, 从原先的药品管理到现在的患者用药管理, 药学服务的结果更能促进患者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3]。

本次调查发现, 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总体学历和职称偏低, 且50%左右的药学人员不具有药学专业职称, 仅18.99%的药学人员获得执业药师资格, 说明在乡镇卫生院从事药学工作的药学技术人员缺乏。而在《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处方[4]。不具有药学专业技术的人员从事药学工作, 因缺乏相应的药学专业知识背景和药品管理意识, 很容易在药品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药师在审方环节, 能够对不合理处方进行事前干预, 则能有效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 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5]。因此, 乡镇卫生院应转变和更新观念, 使具有药学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从事药学工作, 并进一步加强药学专业建设。同时, 国家也应鼓励药学专业人才毕业后下基层从事药学服务工作, 以提高基层药学技术水平, 保障基层群众用药安全。

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市乡镇卫生院的药学人员缺乏, 被调查者希望从具有药学背景的本科和大专毕业生中补充药学人员, 专业方向主要倾向于西药学, 其次是中药学;同时, 要求补充人员应具备分析解决常见药学问题、药物咨询、获取药学信息、团队合作及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这就提示医药院校在培养药学类学生时, 应进一步重视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有文献调查显示, 仅51.54%的基层药学工作者基本了解合理用药内容[6]。因此, 应通过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在职药学人员的专业水平。本次调查表明, 有81.01%的人员参加过继续教育, 学习方式主要为面授和网络教育, 多为每年1~2 次, 且被调查的人员对此种培训方式比较认可。同时, 药学人员希望通过继续教育获取更多的合理用药相关知识, 了解药品政策法规、药学基本理论、药品质量及临床药学等方面的信息。因此, 在今后基层药学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工作中, 应进一步加强上述内容的学习安排。

本次调查是对咸阳市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现状的一项初探性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咸阳地区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现状。但仍存在调查样本量较小的不足, 调查的样本量只有79 份, 可能会带来偏差, 但在调查中兼顾了样本的分布, 调查了咸阳市2 区1 市10 县的79 所基层乡镇卫生院,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样本量偏小的不足。在后续研究中, 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量, 以期全面了解咸阳地区基层药学人员的现状, 为卫生主管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玉峰, 何泉, 张晨, 等.湖北省基层乡镇卫生院药学人员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15) :1309-1313.

[2]吴伟文, 黄凯文, 梁锦诗, 等.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1) :1645-1648.

[3]邓庆华, 邓建华, 杨建英, 等.“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药学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14, 25 (40) :3748-375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 2007.

[5]梁少丽, 龙丽辉.我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常见问题分析及药学服务[J].西北药学杂志, 2014, 29 (2) :209-212.

篇8: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洗手效果,保障医疗安全和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37名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进行调查,并以取样后细菌培养的方式监测洗手效果。结果:工勤人员中51.35%接受过手卫生培训,24.32%掌握“六步”洗手法,64.86%洗手后用工作服擦干。接触患者后的洗手率为37.84%,接触患者物品及科室物品后洗手率为24.32%,72.97%的工勤人员认为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需戴手套,67.57%认为手有伤口时需要采取保护措施。洗手合格率:导医员87.50%,标本收送员50.00%,卫生保健员26.09%,救护车司机为25.00%。结论:工勤人员对手卫生认知程度较低和洗手依从性较差,应加强培训,提高洗手率和洗手合格率。

关键词 工勤人员 手卫生 医院感染 洗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93

工勤人员与医护工作存在密切联系,是医护工作的辅助,工作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接送患者、收送检验标本、清洁环境、处理污物等工作时,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或患者物品接触,使他们的手成为细菌的携带者与疾病传播者[1]。本文旨了解工勤人员手

卫生情况,以此探讨相应对策。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我院床位数357张,工勤人员37名,包括导医员8名,保洁员23名,检验标本收送员2名,救护车司机4名,男5名,女32名;年龄20~60(37.12±10.91)岁,平均36.50岁,工作年限0.75~16(4.83±6.02)年,平均3.50年。

方法:①问卷调查。采用自制开放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手卫生知识和手卫生状况。由感染办公室工作人员统一发放,由被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回收率100%。②细菌培养。被检验人员洗手后五指并拢,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双手曲面,从指根到指尖往返涂擦2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下棉拭子头放入含10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送验,标本置于37℃恒温孵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进行菌落计数。按照卫生部《消毒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普通病房医护人员手部菌落数以≤10cfu/cm2 为合格[2]

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及检测结果,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及现状:见表1。

洗手后检测效果:不同职别工勤人员洗手后细菌培养,菌落计数结果,见表2。

讨 论

在日常生活中手与外界接触频繁,手部皮肤的细菌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较身体其他部位多。因此,洗手是阻断病原体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方法[3]。医务人员手部带菌已普遍引起重视,而工勤人员手卫生管理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缺少系统的卫生训练[4],其洗手的依从性容易出现疏漏。因此规范工勤人员洗手方法,保证洗手效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实施教育宣传,普及手卫生知识:表1结果显示,当前工勤人员缺乏手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而有效的培训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采取讲座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及手消毒方法,由专业人员现场示范,指导演练、模拟,并反复强化,不定期地督导检查,达到人人掌握,规范其洗手行为,改善其洗手现状,提高手卫生意识。

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自我保护:表2结果显示,各类工勤人员中,导医员的洗手合格率最高。原因可能为导医员均为中专护士,无菌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洗手频率高、方法规范,手污染程度轻。而标本收送员、保洁员、救护车司机均为临时聘用的非专业工勤人员,缺乏消毒隔离专业意识,虽经岗前培训,但由于长期不良习惯及观念上对规范洗手的不认同,且对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手卫生知识淡薄,工作中常不能按要求洗手,或用工作服擦手,故洗手合格率低。又由于保洁员的手,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污染严重的物品,无形中把自己的手变成了微生物的直接载体,造成交叉感染。上岗前对他们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从基本的消毒液配制、消毒灭菌观念、处理感染性垃圾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

改善洗手设施,增强感染防护: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已充分认识手卫生状况对于减少耐药菌交叉感染的作用[5]。而工勤人员受专业文化水平的制约,在这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不仅不重视手卫生与隔离消毒,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日常工作需频繁接触患者及污染物品,不仅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表1显示,工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将工勤人员纳入医院感染专业化管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洗手是双向防护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增加洗手设施的投入,增设洗手水槽、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纸巾等。

加大考核管理力度,重视结果反馈: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不定期督查,考核配制的消毒液浓度是否合格,每月对其手和擦拭过的物体表面及洗手前、后进行微生物检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并与考核挂钩。严格有效的管理不仅给医院带来清洁舒适的环境,更成为医务人员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 尤忻,胡文娟,徐燕.不同消毒剂对工勤人员手消毒效果的比较.护理管理杂志,2005,5(10):30-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管理规范.

3 李颖,武迎红,张丽洁.门诊患者手卫生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5-307.

4 王临冬,刘翠芹.加强清洁卫生工作监管、预防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杂志,2005,5(5):42-43.

篇9: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手卫生指征,随机抽取我院130名医护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及现场调查相结合,专人记录,逐项填写。应用《卫生统计学》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包括洗手、消毒,按正确、部分正确、错误进行分类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χ2=11.49,v=4,P<0.05。

2.2 医护人员进行不同操作时洗手执行情况

按洗手、戴手套、未洗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执行接触患者皮肤前、接触不同患者之间、处理无菌物品等操作前,洗手、戴手套、未洗手的医护人员的比例均以洗手为最高,其次为戴手套,最低为未洗手。见表2。

注:χ2=2.01,v=4,P>0.05。

2.3 医护人员执行不同操作手消毒的执行情况

按手消毒、流水洗手、戴手套、未洗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P>0.05。但在常规检查、治疗、护理和为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后,均以流水洗手所占比例为最高,分别为57.65%、48.08%;处理传染病污物后的操作以手消毒所占比例为最高,为46.15%。见表3。

注:χ2=8.9225,v=6,P>0.05。

3 讨论

由表1可见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正确、部分正确、错误等进行分类统计,显示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各类医护人员对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应执行手卫生情况,在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上有着差异。很多研究发现,我国医护人员在符合洗手指征时的洗手执行率实际较低[1]。其中原因有认识不足、工作量大、缺乏便利的洗手设备、皮肤不适和同事的影响等[2,3]。由此可见,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方面的知识培训、医院管理部门加强该方面工作的管理,提供配套的手卫生方面的设施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前提。

由表2,医护人员不同操作洗手执行情况,洗手和戴手套无显著性。可见医护人员对洗手和戴手套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自我防护等方面有较高的认识。但是以戴手套代替洗手,不是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替代方式。因为手套在检查、治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因为质量问题而出现破损,从而可能造成污染。所以洗手后再戴手套是不可越过的一个步骤。故怎样戴手套、怎样戴好手套还需对医护人员从医院感染管理角度来进行长期的教育培训,使医护人员理解正确戴手套的真正意义。

由表3可见,医护人员不同操作手消毒的执行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但是从执行情况人员比例看,前2种操作仍以流水洗手为主;在处理传染病污物后以消毒为主。可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及自我防护仍以传染病人为主。说明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强。但流水洗手不能代替手消毒,特别是从医院感染角度更是一个亟待纠正的错误观念。

综上所述,要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培训,提供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完善医院内部医院感染各项管理措施,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必要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呼伦贝尔大雁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及不同操作时洗手和手消毒执行情况。方法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30名医护人员,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及现场调查相结合,应用χ2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包括洗手、手消毒)按正确、部分正确、错误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P<0.05);医护人员在执行不同操作时洗手和手消毒执行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但常规和为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后以用流动水洗手比例较高分别为57.6%和48.1%,处理污物后手消毒者多(46.2%)。结论手卫生仍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需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提供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使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行为成为一个主动的行为。

关键词:手卫生,洗手,手消毒,操作

参考文献

[1]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0-142.

[2]贾朝霞,马丽莉,吴欣娟.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护理研究,2005,(19)10:1998-1990.

篇10:周巷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情况分析

资料与方法

对象:鄂州市城区71所幼儿园、学前班,农村三个区3所镇机关幼儿园。

方法:根据《湖北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评审标准(试行)》九方面进行检查,满分为1000分,达750分为基本合格,达800分以上为合格,达900分以上为示范幼儿园。

结 果

基本情况:此次评审74家幼儿园,其中公立幼儿园3所,农村幼儿园3所,其余均为私立幼儿园。评审为合格的幼儿园29所(39%,其中2所公立幼儿园为示范幼儿园),基本合格32所(43%),限期整改10所(14%),完全达不到标准3所。

公立幼儿园评审情况:我市3所公立幼儿园隶属市教育局直管,他们严格按照《湖北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评审标准》进行日常管理。在基础管理、生活制度、健康检查、消毒隔离、防病工作,安全保护、家长联系,营养与膳食等方面执行很好。其中市试验幼儿园能根据小儿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在我市率先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第一幼儿园保健医生肯动脑筋,结合平常工作,制作各种幼儿园卫生保健表格,在卫生保健资料整理和归档上更加直观。但3所幼儿园还存在营养计算方面缺乏专业培训,不能很好的进行营养带量食谱分析,各种资料汇总统计不齐全,缺乏资料管理的连续性等问题。

私立幼儿园评审情况:这次评审私立园所71家,占幼儿园总数的90%,其中有10所私立幼儿园规模较大,入院儿童数达150名以上。卫生保健反面做的比较到位,逐步缩短了与市级示范园的距离,近几年来也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其余的私立园所在一日生活制度,儿童健康制度,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卫生消毒制度,预防接种及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家长联系等方面基本能执行,但在儿童常见病管理,体弱儿管理,饮食卫生与营养管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登记统计等制度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少数幼儿园的管理者,卫生保健意识淡薄,管理环节薄弱,对卫生保健相关法律、医学知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内容了解不够,认识不足,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盲目追求生源,办园条件差,场地狭小,室内拥挤,空气质量差,食堂流程不合理,不能做到生进熟出一条龙,无专用消毒及防蝇设备,外购食品不索证,食品物品摆放混乱,不能定期制定幼儿食谱并进行营养计算,幼儿玩具及室内环境未定期消毒,保教人员上岗前健康检查和幼儿每年1次健康体检得不到落实,极个别幼儿园根本没有进行幼儿体检,给幼儿在园的身心健康带来安全隐患。更有甚者在没有民办办学许可证和卫生保健合格证的条件下私自办幼儿园,这说明托幼机构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讨 论

大力宣传,强化政府职能,齐抓共管: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儿童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识,提高社会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重要性的认识。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组织领导,主动与教育、物价部门联合,加强对托幼机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每2年1次的评审工作,将每次的评审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检查不合格的园所暂不发放《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证》,督促限期整改并进行复查,验收合格后再发证,让家长选择有卫生保健合格证的托幼机构入园,使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公识。

加强园舍建设,改善办园条件:针对此次评审,部分私立园办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差,建议市教育、物价部门协同卫生、妇儿工委等部门,制定私立园办园标准严格审批手续。园舍建设基本达到国家建设部《城市居民规划建设规范》要求,改善儿童生活环境,房屋设施安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寝教分开,房舍与幼儿比例要符合要求并做到宽敝明亮,通风良好,增加户外活动场地,以满足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需求,为在园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温馨、舒适、健康的生活教育环境。

加强卫生保健制度的落实:公办幼儿园严谨规范的办园思想,严格的执行各项卫生保健制度是保障集居条件下儿童身心健康的关键,而私立幼儿园卫生保健各项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为集居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陷患,为此,我们应针对各个环节,在市级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做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规范性管理,提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有重点地开展或加强儿童常见病的管理,体弱儿的管理,营养膳食的管理,完善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活动,严把入园体验、复园体检、教职员体检关,确保各项卫生保健制度落到实处,把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点,确保在园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提高集体儿童保健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营养与膳食的管理公立幼儿园食谱搭配多样化,膳食营养比较合理,但不能很好进行营养带量食谱及分析。而大部分私立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是最薄弱的环节,每周仅有简单食谱安排,谈不上营养膳食。建议市妇幼保健院要加强托幼机构保健医生营养计算的培训工作,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位保健医生掌握营养计算方法,帮助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儿童食谱,并要求每周更换食谱。市妇幼保健院要定期或不定期巡检,抽查幼儿园带量食谱,切实加强对集体儿童的膳食营养管理,保障在园儿童生长发育营养需求。

上一篇:恰同学少年个人观后感300字作文下一篇:初三激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