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2024-05-19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通用6篇)

篇1: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思考

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思考2007-02-06 12:26:4

4【调研文章】

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思考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任务的第一年。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一件大事。

农民工问题实质是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要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彻底改变重城镇、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

就业观念和相关政策,重点应该是把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的突破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出现并迅速壮大,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他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虽然近年来针对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采取了种种措施,其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和维护,还依然任重道远。

一、当前农民工现状

(一)身份上的错位。即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却没有取得工人的身份。在城市化的各种体制障碍一时很难消除的背景下,他们没有取得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平等待遇。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务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这一工农混合的身份称谓说明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尴尬地位。

(二)权益上的缺位。即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不同时、不同权。

农民工承担着城市里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但其合法权益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工资水平低,克扣、拖欠工资现象严重,工作时间长,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基本社会保障普遍缺失。月工资300元以下、300—500元、500—800元、800元以上的分别占%、%、%和%,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405元。基本能够按时领取工资的仅占%,连半数也不到,有事延时和经常延时的各占%和%。日工作8小时内的仅占%,8—9小时、9—10小时、逾10小时的分别占%、%、%。%的农民工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没签订劳动合同;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只有%——并且,%的认为合同没用,认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各占%、%。%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只有20%、%、%分别接受过短期、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他们中,大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大都吃青春饭

——平均年龄岁,其中16—30岁的占61%;他们分别占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8%、52%,建筑业这一比例更高达80%。总之,农民工撑起产业工人群体大半壁,但劳动力市场体系里“农民工分市场”价格显失公道,劳动法大面积失守。

(三)社会上的边位。即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却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民工事实上处于游离或边缘状态,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化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现状令人堪忧。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原因

(一)城乡劳动力资源过剩。劳动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大多数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缺乏竞争优势。

(二)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行关于工资支付的法律依据,只是《劳动法》、《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

暂行规定》等。劳动争议案件普遍存在着查证难、适用法律难、执行难等特点。

(三)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够。各地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繁重,人员配备却严重不足。

(四)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低。身份上的错位,使他们基本上是各自为“工”,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正式组织依托,使他们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借助组织、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健全

对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必须从讲政治、谋稳定、求发展的高度给予关注,从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上予以保障。

(一)高度重视解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

镇有序转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列入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建立起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权益保障缺失是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制政策,坚决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学校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积极探索适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从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劳动监察、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着手组织起草关于农民工权益的法规。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是治本之策。

(三)着力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和生产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必须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地位。要引导和组织农民工自觉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工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要努力适应城市工作、生活的新要求,遵守城市公共秩序和管理规定,履行应尽义务。要加强对工人运动和职工权益问题的宣传,提高

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四)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职能。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健全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应向街道、乡镇和社区延伸,力争在基层及时预防和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的执法力度。要加快歧视性政策的清理,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确保中央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府应建立农民进城务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法制办、公安、教育、工商、司法、城市建设、安全生产等政府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应参加统筹协调农民工规划、劳动管理及权益保障工作,要明确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有关部门各自的职责;要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在维护农民

工合法权益方面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更好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六)坚持走依法维权之路。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会要尽指导职责;而作为集体劳动权的代表者,工会则要直接代表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中有关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形成集体协议即集体合同,完善工会支持劳动者起诉原则,帮助职工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能力较弱的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劳动争议诉讼来提高维权效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七)创新司法部门的工作方式,完善法律服务体系,适应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农民职业变化的需要,从体制上加强对农民工正当权益的维护。长期以来,我们的司法重在打击违法犯罪,疏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事实上,许多违法犯罪是起因于公民正当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当权益受损者不甘心权益被侵犯时被迫选择了违法犯罪,这实际

上是司法制度不完善造成违法犯罪。由于司法部门的工作被动,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导致大量农民工侵权事件演变成违法犯罪事件的事例也为数不少。同时,司法服务程序复杂,耗时特长,农民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维护正当权益的成本也过于高昂。为此,必须调整司法工作的重点,变重点惩治违法犯罪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司法服务中,应树立为所在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公民服务的意识,并应改善司法和法律服务的态度,简化诉讼程序,扩大法律援助在劳动争议诉讼中的适用范围,建立起适当的律师援助和诉讼仲裁费用减免制度,尽量减少农民工的维权成本。

综上所述,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需要。一句话,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健全农民工权益

保障制度是一项需要全党、全民族、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为之付出心血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其有赖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赖于社会建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有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建立。

作者单位:成都市××*区司法局

二○○六年十月十五日

篇2: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产业劳动。他们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身份的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弱势群体。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群体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承受了众多不公正的待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农民工群体的民主权利缺失有关,即缺乏利益诉求的途径与相应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津

一、农民工劳动权的现状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作为劳动者的农民工的权益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益。然而,现实中农民工的权益却是普遍地遭受着侵犯且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益严重受损

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受损主要表现为:首先,农民工的就业遭受歧视。农民工往往因农民工的身份,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对待。农民工和其他劳动者相比,不仅在工作时间、工资倾度、社会保险等方面有差别,而且他们的人格薄严也少有得到薄重。很多雇主对农民工随意打骂、恐吓甚至非法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其典型如同工不同酬和拖欠工资,相同的工种和劳动量度却得不到相同的报酬,对农民工的工资采取任意拖欠的恶劣做法。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资料,目前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在1 000亿元。其次,农民工与其雇主或者用人单位往往没有合法的劳动关系,就业受到限制。由于自身的原因,农民工没有能够真正意识到订立合法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从而在出现事故等不利于农民工的事件时往往很难追究雇主或称用人单位的贵任;再就是,一些雇主或者用人单位为了规避《劳动法》等法律规定的应对农民工承担的各项义务,利用各种办法逃避劳动合同的签订,以降低用工成本,达到对农民工使用价值的最大攫取。最后是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鱼待改善。其典型就是农民工的工作地安全卫生少有甚至没有保障,这些恶劣的工作环境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

(二)休息权形同虚设

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权,使劳动者得以恢复体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权利。现代劳动立法以限制延长工作时间为己任,以不断延长休息时间为发展趋势。但是在现实中用人单位经常以“自愿”为幌子,延长工作时间侵犯农民工的休息权。深圳华为公司的胡新宇的“过劳死”令人触目惊心,据说在胡新宇去世之前竟连续加班30日,在公司打地铺睡觉,而公司方面却称其为自愿。虽然我国有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最高工时立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实施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三)职业安全权落实极差

职业安全权是指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保障,免遭职业危害的权利。农民进城务工从事的大多是城里人不愿意做的脏累危险的工作。由于他们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话语权的缺失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他们不能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提出太多得要求,只能埋头苦干。一些农民工工作一段时间后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新华社曾以《谁让他们中毒

--透析广东安加鞋厂女工中毒事件》为题,报道了27名女工乙烷中毒并已有多人死亡的事件[2]。

(四)社会保障权缺位

社会保障权是指劳动者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目前多数城市没有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没有强制的规定和相应的政策,对待农民工参保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3]。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往往不以法定的方式确定,因而也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这些城市职工普遍享有的社会保险。从社会福利看,农民工与正式职工相比,他们的工资、节假日、奖金等处于低水平甚至没有保障,社会保障的缺位更使其雪上加霜,仅医疗费用一项便使得许多农民不堪重负“因病返贫”的现象并不新奇。

(三)农民工的其他受损权益

除了上述权益外,农民工一些其他的权益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侵犯和损害。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农村要缴纳教育附加费,且在打工的城市也要缴纳工商税、暂住费以及外来人口教育附加费等费用。他们负担了双重的费用本来就不公平,但他们的子女在缴纳了高额的学费、借读费后只能得到低廉的服务f}l。此外,农民工还失去了一些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民主等方面的一系列利益。总之,不管是在一些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还是那些身在小城镇或农村矿区的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农民工,他们的权益有形无形地处处受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而且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们,他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且很少得到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其他权利如报酬权、职业培训权、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劳动争议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或限制,农民工的劳动权的保障和实现状况不容乐观,所以通过法律来维护他们的权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二、完善劳动法律制度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我国《劳动法》应成为一部“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将保护劳动者(包括农民工)权益视为其核心理念,侧重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维护,加重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法律贵任。

(一)、努力督促企业管理方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不论是正式工、合同工,还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都是企业的劳动者,是人力资本的投入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企业方要从和谐劳动关系入手,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职工,尊重并维护每一个职工的尊严和权利,消除存在的差异和歧视;并以长远的目光审视企业的发展,不能因为暂时缩小管理成本而放弃人性化管理和企业凝聚力建设,要逐步落实同工同酬、同工同权的制度要求,填平正式工与农民工之间的鸿沟,建立起协调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并享有相应的民主权利

(二)、明确劳动者相关权益的保护规定

第一,禁止就业歧视。在劳动就业方面,应通过劳动立法,统筹解决全国劳动就业问题。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就业贵任体系,并建立政府帮助弱势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第二,完普社会保障机制。劳动立法应将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纳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中,以工伤、医疗保险为基本保险,不同性质的劳动者都要参加;以养老、生育、失业保险为补充保险;鼓励各类不同性质的劳动者自愿参加商业保险。第三,强化用人主体对员工的培训义务。《劳动法》应明确规定,用人主体必须根据农民工职业技能差、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以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收人。第四,严格工资分配制度。为确保用人主体按时发放劳动报酬,避免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应适当限制用人主体自主确定工资分配方式和标准的自主权,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禁止在普通劳动者中实行超过一定周期(一个月)的所谓季度工资制或年薪制。同

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打破工资用工企业说了算的局面,在双方平等协商一致的。

(三)、完善劳动监察职能、强化劳动执法力度。

中国目前存在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失衡,一方面原因在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劳动部门监察职能的缺乏、执法不力所造成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劳动执法部门要高度重视劳动法律的贯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我们要督促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切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与制度要求,认真予以落实,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维护好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对于还没有把农民工吸纳入职代会的企业,首先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以充分代表该群体行使民主权利;对于已经有农民工作为职工代表的企业,应适当提高农民工担任正式职工代表的比例,以保证他们在职代会审议通过与农民工相关事项时有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杨燕馁.新劳动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以抖: 51一56.[2〕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M].业京:社会科学文蔽出版社,2003;12.[3」问清私.劳动法与农民工权益保津研究[J].武汉大学

学报(哲社版),2006,(5):625一629.[4」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9一140.[5]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阵立法国际比较研究【M].北

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130.[6J朱绍平.对完善现行《劳动法)的几点建议fJ].中国劳

动,2005,(2);16~17.[8]李晓春.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J].安

篇3: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2004年1月起, 有着近9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 打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在广东东莞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 随后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 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 其中尤以珠三角地区为甚。单深圳、东莞两地即缺农民工超过50万, 据有关专家估计, 广东省缺农民工近200万, 广东省的用工缺口主要几种在加工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

据调查, “民工荒”的现象的存在与部分外来务工者选择在家乡就近寻找工作机会, 在家工作有很大关系。虽然不少企业将薪资提高了10%以上, 但是企业的招聘依旧困难。一方面, 内地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工费的逐步上涨让不少农民工选择了离家更近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另一方面, 新生代的农民工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 更多扎根在技术岗位或者是服务岗位, 流水线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不少人选择回家创业或是接受其他职业培训。

民工荒引发企业劳动力危机的同时, 也加速了产业转移。近几年因出现“民工荒”、“电荒”、原材料涨价等问题, 给人留下了“中国开始不再“廉价”的印象。农民工工资要求的提高, 亦即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意味着单靠血汗工资低成本竞争的状况正在迅速改变。而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廉价劳动力并非我国独有, 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正在紧紧追随。因此在广东省有不少港台投资者都有将企业迁到成本更便宜的东南亚的计划。2009年该省的台商协会就组织了两批赴东南亚的投资考察团, 之后就陆续有企业迁出。

2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表现及成因

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 他们是工人, 从身份上讲, 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身份与户籍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同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 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 而是演变成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新弱势群体。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以他们的辛劳和智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农民工群体所渴求的正当权益却屡遭忽视甚至漠视, 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自杀等种种社会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劳动强度大, 工作环境差。《劳动法》虽然规定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每周最长的时间不超过44个小时, 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完全无视这一点, 擅自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 每天长达10个小时以上。并且劳动强度很大, 单位的重活、脏活、累活、难活、险活都是农民工全部包揽, 长时间超负荷劳动强度极大地损害这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一些雇佣农民工的单位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简陋, 甚至根本没有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事故, 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工资待遇低、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比较严重。在沿海很多地区, 如广东, 浙江, 福建等地, 农民工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小型加工制造工厂, 有的企业订单源不稳定, 企业不正规, 压低工人的工资, 甚至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

(3) 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 企业主为减少企业成本, 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 发生劳动纠纷后, 调查取证比较困难。据统计, 2004年全国劳动合同平均签订率为57.1%, 私营企业签订率仅为30.5%。

(4) 生产生活无保障。调查显示, 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如此低的社会各种保险的参保率, 给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农民工在城市无论奉献了多少年, 终归是农民, 难于真正融入城市。

企业的发展需要控制劳动力成本与效益问题, 最终实现双赢, 给农民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然而, 由于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 我们并没有看到企业与农民工实现双赢。究其原因,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主要是因为:

(1) 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不规范。

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就业前不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 没有稳定的就业保障和生活保障。在签订的合同中, 约15%的合同约定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内容, 85%的民工这方面的还是一片空白。企业为了节省成本, 多雇佣临时性、季节性的员工并利用种种理由随意压低或者克扣民工工资, 在他们看来, 中国农民工数不胜数, 走了一批还会有下一批, 不会担心招不到人。

(2)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 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目前,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职工能够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 然而由于社会保险征缴办法不健全, 以及一些民营企业瞒报、漏报社会保险费甚至拒绝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使得大量的民营企业职工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之外。这必然削弱民工的安全感, 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 选择转向社会保险制度比较健全的地区。

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社会地位是其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正处在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社会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 附着了太多利益的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镇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

(3) 我国相关法制不健全。当前, 除了《劳动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所做的宽泛的规定外, 农民工的权利几乎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在维权问题上的复杂性, 应尽快制定、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上、制度上的保护和保障, 促进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 维护社会稳定。同时, 各地要结合实际, 建立相应的配套地方法规, 明确规定农民工工作的时间、基本小时工资、工资支付方式、劳动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就学等具体内容。

而且, 既有的法规执行不到位, 缺乏监管。《劳动法》里规定的每月加班时间不超过36小时, 但是在很多企业中, 一些从事流水线作业的农民工都远远超过这个时间, 很多工人每天加班时间都超过3个小时。

3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农民工权益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部门以及农民工自己的积极努力来完成。

3.1 成立农民工工会:探索维护农民工权益新途径。

市场化的劳动关系逐步占据了我国劳动关系的主导地位, 客观上要求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代表———工会, 切实承担起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以城市或行业为单位, 成立农民工工会, 对农民工反映的损害权益的案件进行登记, 并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咨询和法律援助, 帮助农民工维权。有了农民工维权工会这个平台作保障, 将极大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2 为农民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 要维持我国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 必须增加农民工进城的劳动收益, 并且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而且经济承受能力低, 整齐划一的将农民工纳入具有较高费率、高待遇、高补贴特征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 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的不同社会保障要求, 分类、分层设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有雇主、职业和收入稳定、流动性较弱的农民工, 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 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较为灵活, 应该依据其需求的迫切性分批建立, 以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 探索出低费率、可灵活操作、方便简易的制度形式和参保办法。同时, 政府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 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工人平等的待遇, 特别强调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 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安全的就业环境。

3.3 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手段。

为农民工提供最低工资保障, 防止新的拖欠。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是当前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农民工在户口、子女入托上学、住房、平等就业、工资报酬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 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也为以后将农民工真正纳入到整个社会保险体系奠定基础。目前, 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建立了针对农民工工资的最低标准, 同时对劳动时间等方面加以规范。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明确地提出了作为经济建设重要一员的农民工也应该享受其他各项社会保障。一方面,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 另一方面, 还应该防止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 要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国务院决定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拒不支付的企业和经营者, 要坚决依法查处, 要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新的拖欠, 各类企业都要及时发放工资,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3.4 对农民工要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针对“民工荒”背后劳务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流出地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针对培训费用过高的问题, 政府应适当地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否则会加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成本。引导经过培训、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进入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这样会对工资相对较低的地区形成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同时, 流出地政府要加强就业指导, 可以强化跨地区的劳务合作, 加强驻外劳务机构建设, 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发布, 为农民工流动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引导。

摘要:近几年来, 在我国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民工荒”现象的产生, 究其原因, 是由于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致。因此, 规范企业用人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有关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制建设, 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基金, 就成为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荒,权益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彩周.2005:《“民工荒”的积极效应探析》, 《改革》第12期:53-58.

[2]姚先国, 来君.2005:《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 《财经研究》第8期:68-75.

篇4: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1 导言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进城谋取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的社会现象。农民工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农民工的社会权益保障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2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1]目前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农民工的社会权益保障程度却比较低,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发育滞后,其合法利益实际上也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

2.1 工伤保险需要强烈,但参保水平不高

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上看,吸纳他们最多的是建筑业、采掘业以及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职业风险都较高。可见,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与工伤保险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许多省市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规定了工伤保险为强制保险,但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南昌市的调查中发现,无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几乎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有用人单位的农民工中参加工伤保险或有些许工伤医疗补助的仅占20.2%,而有76%的农民工却没有工伤保险,更有甚者竟有3.8%的农民工还根本不知何谓工伤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如此之低,着实令人堪忧。[2]

2.2 医疗保险制度缺陷,导致流动人口就医难

青壮年是农民工队伍的构成主体,尽管如此,生病就医在所难免。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但对于农民工来说,作用却不明显。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区域统筹,这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存在矛盾,加上城镇保险不能和农村保险实现有效对接,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工“退保潮”。[3]此外,医疗保险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异地就诊手续繁琐,很不方便。

2.3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且参保中断问题严重

就目前农民工收入而言,农民工还没有具备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能力。同时,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养老保险难以在农村推广。一项调查表明,83.2%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目前推行的养老保险,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接受调查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购买养老保险。

在低参保率现象存在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高退保率”现象的存在。在农民工集中的广东省,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每天都有农民工“退保”,甚至出现了“退保”人数比办理参保的人数还多的现象,农民工“退保”俨然已成“风潮”。[4]

2.4 失业风险最大,但社会保险程度最低

浙江工商大学40多名学生对浙江杭州、温州等7个城市的农民工进行了普法宣传和问卷调查。在718份样本中有过失业经历的有600人,占了83.57%。[5]可见,失业在农民工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农民工在失业后,大多只能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其次就借钱或得到亲友的资助,靠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最少。即使靠个人积蓄生活,大部分农民工只能维持不到半年的生活,另外有12.3%的农民工失业后根本没有住处。可见,城市农民工失业后基本处于无保障的状态,其生活境况非常困苦,有的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计。

3 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实现的对策建议

为了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本文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方面,要加快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要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等特点,制定规范、合理的社会保障法规,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责任,强制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协同作业,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要整体深化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解除户籍制度造成的身份差别,最终在法律上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平等参与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权利统一和明确地规定下来。

3.2 建立符合农民工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

3.2.1 建立强制性工伤保险制度

首先应强制性地推动工伤保险,保证农民工在受到工伤时可得到相应赔偿,并促使用工单位加强相应的安全保护。工伤保险费的缴纳,必须坚决贯彻“无过失补偿原则”[6],即农民工自己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完全由企业负担,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根据各行业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病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不同的费率,费率的高低与事故风险和职业病危害的大小成正比。[7]

3.2.2 实施针对性医疗保险方案

农民工因其流动性较大,可不参加一般医疗保险,日常的医疗开支由个人承担,如果愿意可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并应确保该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鉴于农民工无法承担高额住院医疗费用的实际,可以选择住院统筹保险作为推进医疗保险的突破口,确定较低的费率,由单位按月缴纳,实行基金统筹,不设立个人账户,住院基本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实行连续缴费时间与医保待遇挂钩。

3.2.3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为改善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可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建立多层次的缴费基数,允许农民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缴费档次。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还为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和农村养老保险之间预留了一个“接口”,为将来实现有效对接奠定了基础。

3.3 推动相关制度进行协调性改革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增强农民工的参保能力。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工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在土地市场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效益,又可以增加放弃土地的农民工收入,使进城农民有能力参加各种社会保险。

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制度间的衔接与协调。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4 结论

农民工的社会权益保障问题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方面的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要勇于进行制度创新,采取切实步骤,使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问题真正得到改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J].中国博硕论文数据库.2006

[2]石宏伟,张仁传.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和广东模式为例[J].理论探索.2007(1):92-94

[3]陶志勇.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忧思与求解[J].社会保障制度.2005(4):50-58

[4]廖红丰.发达国家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借鉴与我国的政策建议[J].社会科学研究.2006(1):47-55

[5]崔传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J].理论探索.2006(7):34-42

[6]樊小剛.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46-48

篇5: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调查地点:寒假往返的列车上

调查时间:寒假期间

调查方法:访谈(与近20个民工的谈话,聊天中对民工生活有了大体的了解)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今后时期,农村富余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地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系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都很关注。正好借着这次在寒假往返的列车上近100个小时的时间里,接触了很多民工,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不易与艰辛!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

一、本问卷共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统计分析

采取面访、拦截调查方式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此次共调查552名农民工,其中固定岗位就业的427个,灵活就业的125个。此次调查发现的外出农民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年龄均为18—50岁,以青壮年为主,40岁以下的占90%。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占农民工的7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1.3%。35岁以下的务工人员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无职业技能者占41%。

1、调查显示,该村有58%的农民工从事建筑类等体力劳动,而从事家政类、餐饮类等行业的农民工只各占了2%。

2、劳动时间周期过长平均每周工作六天半。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59天,平均每天工作9.52小时。从每天工作时间来看,工作8小时和不足8小时的占43.66%。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56.34%。从每周工作时间上来看,69.2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20.83%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7天,只有9.96%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天及以下。

3、收入偏低,平均月收入仅976元,报酬常被克扣,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976元。从收入分组来看:小于500元的占12.32%,500-700元的占17.39%;700-900元的占20.65%;900-100元的占11.96%;1000元以上的占37.68%。

4、劳动合同仍被忽视签订者不到四成。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7.50%。其中,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占57.97%,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占13.04%,签订临时合同的占28.99%。比较清楚合同内容的占了38.16%,一般了解合同内容的占了20.77%,不大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内容的只占14.01%和2.90%。

5、购买保险意识差绝大多数无三险,据调查,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94.38%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89.66%没有购买医疗保险、96.74%没有购买失业保险、87.8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

7、在问到该村农民工“是否遇到过拖欠甚至苛扣工资等情况”时,竟有74%的农民工回答“遇到过”,仅有26%的农民工回答“没遇到过”。更令人吃惊的是,其中有57.84%的农民工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竟达三次以上,一次以上三次以下的也达到了35.13%。

8、而对于用工单位拖欠工资这一情况,有48%的农民工选择了“忍起吞声”,有28%的农民工选择了“自己去用工单位索取”,而选择“去有关部门寻求帮助”的仅有24%,所占比例是最小的。

四.思考与总结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既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民工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也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对农民工的差别对待是于法不容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持续地发展。

A农民工外出务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拖欠,克扣民工工字:许多民工一年的辛苦钱打了水漂,家里的生活没了着落。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大多发生在建筑工地。在建筑攻打的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和生活条件差。而建筑工程又流动性比较大,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困难,许多民工工资被拖欠和克扣。这个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工背井离乡,常年在外卖苦力,挣的是“血汗钱“和”活命钱“,拖欠民工工资,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都是极其恶劣的行。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市场不规范。有的建筑队为了揽工程垫姿施工;而垫姿款也有可能是贷款来的,一旦发生资金短缺,很容易拖欠劳动者工资,损害民工权益。有的工程层层转包,加上监管不利,很容易发生“包工头“卷款逃逸,让辛辛苦苦一年的民工们血本无归。

二 工作时间过长

国家有文件明确规定职工每日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而据我们在当地考察了解,该村企业知法犯法,无限制地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经营者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漠视,对农民工人身的歧视。企业通过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来增加产量,以获取高额利润。每天10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繁重而乏味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摧残。当地农民工反映这是他们发生工伤事故的一大诱因。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企业经营者这种完全不顾农民工死活的做法,当地政府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

三 工伤保险与权益保障的缺失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职工在上岗前,企业必须为职工买工伤保险,该村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村绝大部分人是从事建筑类等体力劳动,生命安全随时面临着挑战,工伤保险是他们唯一的保障。然而值得我们质疑的是,在这些企业的不规范操作下,其职工一旦遇到工伤事故,他们的医疗费又该如何解决呢?

对此,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6.18%的农民工回答“自付医疗费”,有18.70%农民工回答“轻伤自己付,一旦是重伤,企业承担一部分”。对于这些拿农民工生

命开玩笑的企业,其工伤的轻重的判断又存在着不合理,因此而引起许多矛盾,这是影响我国国内稳定的一大毒瘤。在劳动合同方面,该村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时仅有26%人与用工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几乎有3/4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B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原因。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一方面,传统农业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生产力,现代农业又排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导使农业劳动力逐渐参与到现代工业中。在这种转变中,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农民工权益保护比较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传统观念强,现代法制观念淡薄。“中国的基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至今基本上仍上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或者同一个单位生活,形成了各种相互牵连,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人们不愿意为了一般的权利纠纷而严格依法处理,伤及这种社会关系,倒是愿意放弃一些权利,赢得一些情理,以改善同周围的社会关系。”农民工的这种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使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现代法治观念极难为他们所接受。这样,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农民工既不能以传统方式保护好自身利益,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③农民工的无组织性,且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基本没有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微乎其微,就业渠道狭窄,在劳动力竞争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

3、政策原因

①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备

尽管国家为了保护劳动,通过《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了企业的行为,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但是,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市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正是这些结构性的制度安排,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而成为边缘群体,也正是这种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使其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的工资没有保障、安全工作条件没有保障、疾病工伤治疗没有保障、福利没有保障、养老没有保障、子女的教育没有保障。对广大的农民工而言,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使得少数不法企业肆无忌惮地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②力不从心的法律援助政策

调查数据表明,大约每四个农民工中就有一个拿不到工资,或者被拖欠,问题确实异常严重。可能人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被克扣工资的农民工不运用法律手段告雇主,而宁愿采取个人报复、私了的方式呢?这显然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不懂法有关系。但是当农民工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的管理部门也负有一定责任。对比城市管理人员对农民工罚款的“主动性”,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意识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国家法规政策的缺位。

六、结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从同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来看,对农民工的差别对待是于法不容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建议

一是要提高对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的认识。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研究农民工问题,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工作,实现农民工体面劳动。

二是制定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对农民工这支主力军来说,存在着缺陷和不适应,应采取积极措施,优先考虑农民工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三是在组织进行各种技能技术培训的同时应当重视对农民工的法律常识培训。通过法律援助公众教育和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等创新方法使农民工知晓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组织农民工参与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

四是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加大工资协商力度、提高农民工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谈判的能力,建立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制度、工会代表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以及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济与农民工工资的同步增长。

五是要推动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和各个方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健全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形成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合力。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评阅教师:任课教师姓名

篇6: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线施工人员,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都很关注。正好利用暑期这段时间里,利用农民工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接触到了很多民工,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不易与艰辛!

调查地点:新华广场工地,城中城1#楼工地,调查时间:暑假期间

调查方法:访谈(与近15个民工的谈话,聊天中对民工生活有了大体的了解)

在文中我将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阐述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许多民工一年的辛苦钱打了水漂,家里的生活没了着落。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大多发生在建筑工地。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以上,劳动和生活条件差。而建筑工程流动性比较大,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困难,许多民工工资被拖欠和克扣。这个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工背井离乡,常年在外卖苦力,挣的是“血汗钱“和”活命钱“,拖欠民工工资,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都是极其恶劣的行为。广大农民工对美化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付出,取得今天的建设成果是不可想象的,我想,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尤其是一些包工头恶意拖欠,行为特别恶劣,令人气愤。

是什么原因造成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件屡见不鲜呢?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市场不规范。有的建筑队为了揽工程垫资施工;而垫资款也有可能是贷款来的,一旦发生资金给付能力不足,很容易拖欠劳动者工资,损害民工权益。有的工程层层转包,加上监管不利,很容易发生“包工头“卷款逃逸,让辛辛苦苦一年的民工们血本无归。

我认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标本兼治“,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综合治理,一是布置各地认真清查,对查出或被投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要责令其及时补发。对据不补发的,要与有关部门一起帮助农民工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对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施工企业,依法给予制裁和惩处,作为不良记录记入企业信用挡案;性质恶劣的资质年检时按不合格处理,按低一级资质认定,三是因建筑单位拖欠企业工程款导致拖欠工资的,要会同有关部门追究建设单位责任。房地产项目资金不到位的,坚决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房地产企业施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准许其新开发项目,并在资质年鉴中予以处理。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将制定建筑用户合同示范文本,在合同中对付款期限,拖延付款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将农民权益写在条款上,对他们进行实实在在的保护。

(二)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民工哪里得知,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严重,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有些民工怕上当受骗不敢外出务工,有些为了讨要工钱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用绑架,暴力,跳楼,自杀等非正常手段解决,有些看别人靠非法手段聚敛财富相安无事,就放纵自己偷盗,抢劫,绑架,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寻求生存生活,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我对着各方面的查询与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一,现有法律对侵权者处罚太轻

社会实践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怪现象,企业用人单位老板有意和民工不签合同,以便侵害民工权益在发生伤残赔偿是推脱责任逃避法律制裁,有些用人单位即便签了合同,也往往大都是以自身自身利益为重,不考虑民工权益的霸权合同,民工一旦提出签订合同按法律享受权益时,往往遭到解雇开除。在我国人多岗少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民工为了生存生活只能忍辱负重,任人宰割。有些老板动用暴力,黑社会等手段撒赖或卷款一跑,民工一年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就付之东流,连吃饭回家成问题。一位民工以他200来人的单位为例,企业通过罚款不给加班费,结帐克扣压低工资等非法手段,一年仅侵占民工工资福利一项竟达一百多万元,触目惊心,不敢想象。而这些老板如此聚敛财富,到处挥金如土,横行霸道却无一人因此获罪判邢岂能不肆无忌惮。二,摆正民工权益保障的位置

在一些地方,保护民工权益还停留在口头上,只喊口号,不见行动,如有行动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制订政策文件时如同儿戏,政治口号满篇,只字不见硬措施,强手段。前段时间新闻媒体对北京某执法部门落实每月按时不足额给民工发工资时,出台这样条款“用人单位每月保证300元工资,如有困难的单位可逐步落实“,这种摸棱两可,愚弄民众的文件进行了有力地批评就是典范一例。我们不明白,出台这样的单位领导为何对用人单位那么地暧昧,处处考虑周到,就连每月足额发工资的法规于不顾大打其折扣,让只发300元,还是有困难可逐步落实。相反,对民工竟是那么的冷漠,苛刻。他们不会不知道民工这点血汗钱是一家人赖以为生的救命钱,不按时发放,民工家里的老人、妻子、孩子的生活就要受到影响。当企业用人单位发生侵害民工权益和特大恶性以及流血事件是,有些部门和领导竟以影响投资环境,安定团结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袒护,压制处理。可从来没有任何部门,任何领导认为自己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劳务市场监管不力

目前全国劳动力市场而言,企业老板,用人单位私招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发生侵权后无人过问;而拿着纳税人工资的当地政府,劳动监督部门连自己管辖内有多少用人单位,多少在业人员都搞不清楚。执法摆出一副官僚衙门作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民告了相互推委,久拖不决。按说一个地区拖欠民工工资,侵权事件,恶性流血时间频繁发生,当地政府,劳动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可至今没有人和部门因此受到处罚。如此执法,如此监管全国拖欠民工工资达千亿元之后就不足为怪了。

四、受害民工投诉艰难

民工遭受侵权后,按说解决途径很多,可向劳动监察,政府,信访,劳动仲裁,法院等执法部门投诉得到解决,可事实上民工投诉极其艰难。因国情人多岗少就业严峻,民工要求用人单位签定合同往往遭解雇,开除。这样的法律,这样的公道,久而久之民工不再相信法律、相信公道,有冤大都自认倒霉。对于保证民工权益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法制,加大打击侵权力度。

现有法律对侵权时间大都以罚款不了了之,处罚太轻,起不到应有作用。在民营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民工占用企业老板的财产大都追究相关责任。而企业老板有意侵害民工权益聚敛财产却相干无事。

二、科学有序地规范劳务市场管理秩序

目前劳务市场秩序混乱,监管失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放任自流,危害社会。职介应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以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纳入科学有序监督管理体系。

三、责任到人,处理监管不力的行为

劳务监管要责任到人,分片负责,对处理不当引起集体上访,闹事的,应对当地政府,劳动监察部门负有责任的人员进行记过、撤职、开除等相应的处罚,以避免因管理失职,不力造成危害社会。

四、建立健全民工权益监督保障体系

劳务监察部门要经常对民工工资、福利发放,三险的交纳进行坚持督促形成工作制度。这样就形成工会协作,劳动监督,法律作后盾的一体的社会保障民工权益体系。

五、民工侵权纠纷法院应该先受理后收费

民工遭遇侵权后,大都因手续不全,交不起各种费用被执法部门拒绝受理,这导致民工铤而走险,用非正常手段解决,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在人多岗少、就业形势严峻的特殊国情下,对交不起诉讼费的,应先受理,判决执行后扣除。

上一篇:简历书写注意下一篇:谦虚高考高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