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2024-04-27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共8篇)

篇1: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未取得稿酬的代写论文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的质量越来越重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严格,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采取一定的原则要求 ,对于每项发生的业务要准确可靠的计量,对于未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要合理估算,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稳健性原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在经济时代的今天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同时也分析了在会计实务中如何应用稳健性原则及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对稳健性原则的思考。

关键词: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中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相继在1993年引进了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在1997年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企业中严格要求会计信息质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又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除了要对公司业务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分析外,还要充分运用稳健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估计,防范于未然,同时给投资者的投资提供方向指标,保护他们的利益。

2、研究意义

对公司经营中发生的交易特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会计对象分成了六种会计要素,其中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的利润是等于收入减去费用,因此采用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对于公司或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人员要用谨慎小心的态度来对待,既不能高估资产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决策者在分析会计信息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能够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会计人员在进行做账的时候能够比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期末进行财务报告的时候可以概括的、综合的表现出公司的经营情况。除此以外,采用稳健性原则有利于保护公司债权人的权益,能够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把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稳健性原则概述

1.稳健性原则概念和分类

稳健性原则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稳健性原则也叫做谨慎性原则又或者审慎性原则,在一些经纪业务中当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时,会计人员要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对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在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会计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谨慎的处理经济业务,尽量降低风险。

在运用稳健性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分类,稳健性原则分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例如在计提折旧时在采用加速折旧法情况下,一些早期所计提得折旧费用越高,但是后面期间所计提的折旧费用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为非条件稳健性,据调查分析非条件稳健性是在税收和管制动机的驱逐下产生的,许多企业采用它来处理资产或债务间的业务。这要求当公司资产价值开始降低的时候会计人员就应该及时确认,资产价值的上升的数额与收益带来的现金流量实现之时,与现金流量的流动情况无关。这种情况被称为条件稳健性。条件稳健性可以及时帮助决策者发现公司经济的纰漏,能够及时的确认经济损失。在正确理解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的本质后,对于今后使用稳健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2.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信息质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将具体阐述下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1、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核算当企业与其他公司发生交易时,在对方未交清账款时都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及时计提坏账准备以防止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制定一套标准的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确定计提的范围、比例等,不得随意变更该原则。在期末的时候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发生的款项来冲减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体现了谨慎原则,是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当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强度大,固定资产开始变旧或者有新的替代品出现的时候,这时企业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真实的反应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的利得和损失,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一般企业在年末的时候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的计提方法进行确定。折旧计提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还有工作量法,企业应当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即在会计业务处理中要认真谨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在公司发生的业务中,对实际发生的收入或者负债有时并没有及时及时的生效,比如在销售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时,没有收到对方的付款凭证不能确认收入因此不能及时入账,此时就要对该或有事项及时请确认,要用稳健性原则对其进行处理,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万无一

失。

三、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现状目前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已被广泛采纳,但是各个企业在实际业务处理中被没有确切的落实 稳健性原则,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是采取一些措施使得账本会计信息与公司不相符,因此 稳健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阐述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现状。首先从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上看,一些公司在运用稳健性原则时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稳健性本来就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但公司没有及时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其次,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上,由于稳健性原则通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都提前计入本期,然而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的是确认收入,对于属于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都应该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因此一些公司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发生的冲突;最后从最后从历史成本原则上看,在会计准则中,在计算一些财产物资的实际成本时往往按照其公允价值计价,除了国家另有规定的外,一般以其账面价值入账,在稳健性原则下,会计信息得以真实体现,由于成本与重置成本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如果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公司就按照重置成本计价,与历史成本原则发生了冲突。由此可见稳健性在信息质量的应用中还苛需改善。

四、提高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水平的策略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难免会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会产生一些问题,会计人员要合理使用稳健性原则,以下将阐述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要加强与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冲突,从客观性原则上看,在行会计核算时要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企业在采取稳健性原则来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时可能会失去客观的立场;

2、要正确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度”。一些公司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可能会过度运用或者基本未使用稳健性原则,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不够真实,从而误导了使用者和决策者,例如对估算的收入和资产,如果可能性大则应在期末的报表中加以披露和说明,若可能性很小,此时应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可以不在会计报表中及其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

3、遵从客观性,避免主观性;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一般都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并且和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实务操作中难免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例如对存货的售价估计,由于会计准则每年都在发生着变

动,因此新的会计人员和一些资历较深的会计人员处理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应当从公司的实际出发,谨慎使用稳健性原则,避免主观性。

五、结语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重要,稳健性原则也随之诞生,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指标,稳健性被市场规制者、决策者所青睐,它能够帮助公司的股东更好的分析公司近来的业绩,帮助公司趋利避害,同时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使用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革;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其负面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王富炜,刘玉兰;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3.黄爱玲;稳健性原则现实应用的再探讨[J];商业研究;2001年01期

4.李希富;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J];商业研究;2002年13期

5.杨翼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篇2: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会计信息是企业的生命,我国会计信息目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不仅无法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所需,而且将严重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解决好当前普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改革现行会计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强化,从根本治理和预防会计失真问题,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确保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保证企业的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在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要求,但是也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最难以做到的。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都存在经营成果失真、资产计价失真、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失真、会计处理、披露信息失真等问题。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会使微观经济陷入混乱,同时也会使宏观经济失调,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以其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寻找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真实性;失真原因;对策;质量要求

目 录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含义..............................................1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表现................................................1

(一)、原始凭证造假...................................................1 1.伪造、篡改、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1 2.白条抵库............................................................1 3.取得虚假发票........................................................1 4.自制假单据、虚开发票................................................2

(二)、会计过程造假...................................................2

三、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2

(一)、虚假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2

(二)、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配置.................................2

(三)、虚假会计信息影响单位的内部管理.................................3

四、分析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3

(一)、企业内部原因...................................................3 1.利益驱动或诱惑......................................................3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3 3.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3

(二)、企业外部原因...................................................4 1.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4 2.国家考核经营管理者的指标不科学......................................4 3.社会监督严重不力,执法不严..........................................4

五、整改虚假会计信息的对策及建议......................................5

(一)、改革会计人员管理制度...........................................5

(二)、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5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5 参考文献..............................................................6

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的思考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所包括的内容要真实可靠。每一项会计信息都应该如实反映已经发生的过去事项,预计将会发生的过去事项,预计将会发生的未来事项,其实质是要求会计信息同会计所反映的对象在数量和时间上保持一致,它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如实表达性、可验证性和客观公正性。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建立与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优良提高,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存在,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会计信息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治理会计信息就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意义

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程序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信息。由于难以从会计信息结果本身判断和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在实践中真正奉行的只是相对真实的会计信息,遵循程序理性观的真实性。在我国,会计报表的编制,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表现

(一)、原始凭证造假

1.伪造、篡改、没有如实填写原始凭证

伪造、篡改、没有如实填写原始凭证是指行为人使用涂改等手法更改会计凭证的日期、摘要、数量、单价、金额等,或采用伪造印鉴、冒充签名、涂改内容等手法,来制造证明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这类事件在现实中时常发生。2.白条抵库

所谓白条,是指行为人开具或索取不符合正规凭证要求的发货票和收付款项证据,以逃避监督或偷税漏税的一种舞弊手段。3.取得虚假发票 这种虚假发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票本身是假的;另一种情况是发票所记载的内容是虚假的。虽然国际以法律规定不得使用假发票而且要求各单位中是否安排的管理和使用,但近年来假发票却是非常猖獗的。另外还有单位之间互相开具假发票,甚至有人专门以开具假发票牟利。4.自制假单据、虚开发票

虚开发票是指行为人在开具发票时,开列虚假品名、价格、数量、日期等,以蒙混过关,便于报销。

(二)、会计过程造假

会计过程包括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企业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诱使他人投资而掩盖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情况,或是为了偷税、骗税,逃避国家有关部门监督,或是为了粉饰管理人员政绩,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制、篡改会计数据或单位责任人与会计人员共同串通舞弊而故意造假。

三、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一)、虚假会计信息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

不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控和国家对税金的征收。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误导国家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和判断,使国家出台的各项经济方针政策出现偏离客观真实情况,势必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得不到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就会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等方面产生不可弥补的失误,给国家宏观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危害。会使国家对征收的税收有可能被大量的透露和逃避,国家财政收入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国家机器就不能正常的运转。

(二)、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配置

虚假会计信息会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决策从未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惨重经济损失,也会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序流动。若投入式国家资产,则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得的本息。若国家银行是其债权人,则会形成债务纠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并使企业的商业信誉水平大幅度降低。

(三)、虚假会计信息影响单位的内部管理

原始凭证要素填写不全。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用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是真的表现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是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四、分析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原因

1.利益驱动或诱惑

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原因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取得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机关的信任,获得投资、政策倾斜、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也可以因此而得到更多的收益,单位职工也可以多拿公资奖金这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赢。这正是这些复杂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原因。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尚未健全,许多方面缺乏的独立性而流于形式。国家出台了许多项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现金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等,目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监督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制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有效的执行。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会计机构虽然名称不同,但人员基本一致,对会计机构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并且这些内部会计机构都是在企业的管理者领导控制之下。若管理者授意会计机构作假,内部监督机构不但没监督,反而成为作假的同伙,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利及独立性。3.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单位领导人法律意识淡薄,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直接授意指使甚至强迫会计人员做假账,会计人员害怕坚持原则会遭到打击报复,屈从于单位领导的压力,6 对违法的事件不抵制,按照领导人的意图做假账。少数职业道德查的会计人员,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也主动做假账,从而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外部原因

1.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体制原因。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机构是作为企业一个经营成果进行反应又要对企业一直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反映,又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但会计是企业的一员,它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当会计人员接受经理厂长的领导和控制时,他的行为就面临挑战。这就造成了企业管理者与会计人员联合造假共同“蚕食”国有资产强化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

2.国家考核经营管理者的指标不科学

会计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社会经济环境和发展必然对会计起着重大的影响,影响着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法建设等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和企业的经济自律在许多方面都跟随不上,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无序和不健康因素,必然反映到会计工作当中。企业领导追求非正当的经济利益导致滥发奖金实物,为达到某种目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客送礼,为控制承包经营目标而人为虚增利润或隐瞒利润等。这些形形色色的违纪行为是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由于会计不能将这些如实反映在帐上,只好编造报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上的造假,有许多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健康、不廉洁的风气在会计上的反映 3.社会监督严重不力,执法不严

来自企业外部的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利和独立性,但大多数执法机构各自为政相互推卸责任。对于个别偷税漏税、提供虚假资料的违法行为避重就轻只要求改正,更倾向于通过罚款的形式进行处罚,对违法违纪追究法律责任的较少。这样通过罚款“创收”的执法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行业的不正之风,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外部监督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 7 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与其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五、整改虚假信息的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现行情况下,作为会计监督主体的会计人员,要在如实反映情况、加强会计监督方面真正履行职能,还受到诸多方面的干扰和制约,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会计人员要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的执法官,就必须把会计人员的地位和身份做一些调整和改变,这就要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就是通过稳定的会计负责人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为整个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

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严格按新《会计法》办事并把处罚重点发在处理责任人个人身上。加强会计立法,完善会计制度和准则会计法规对会计工作期指导和约束作用,成熟的会计信息是真的主要措施。由于我国会计工作起步较晚,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缺乏统一的处理标准这就为企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留下隐患。有的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目前的会计法规漏洞,对报表进行虚增利润,财务数据造假,虚构发生的经济业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家有关部门在社会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约束其行为。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切实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一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要求树立法制观念,敢于坚持原则,做到依法办事,使那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分离出去。二是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使其知识不断提高,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严格定期培训制度,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分批选拔中青年进修培训,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三是加 8 强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完善会计从业制度,严格确定从业任职资格的条件,实行定期职业化考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有健全、规范的会计秩序及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各单位要认真做好依法建制工作,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到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每一个环节都符合会计规范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3: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随之增加。

而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具有稳健性对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会计信息质量和稳健性原则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是连接会计信息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 它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起着约束作用, 使其能符合目标的要求。”

稳定性原则是指“在具体的处理经济业务环节过程中, 会计人员能够自主地在不影响合理选择条件影响的情况下, 应该采取能够对所有者权益产生最小影响的会计处理程序的一种方法。

1.2 会计信息质量和稳健性原则的关系

首先, 会计信息质量是稳健性发展的主体性内容。

稳健性发展需要以会计信息质量为桥梁和基础, 在会计信息质量作用下总结出的会计信息能够为稳健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提高稳健性原则发挥作用的效率。

其次, 稳健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中会计核算环节的一项根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作用通常是通过会计核算完成的, 而这一过程不是单一的开始与结束的线段式过程, 而是一个不断核算不断形成会计信息的环形发展过程, 而稳健性原则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稳健性原则的准确应用能够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最后, 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要求稳健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相结合。真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信息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 而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价贯穿了整个经济业务过程, 信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特殊性, 因此对于信息的审核分析和评价也受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影响, 信息只有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及时作出调整才能够保证其自身质量。因此,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很有必要。

2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2.1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稳定性会计信息质量是为了更好地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而提出的具有保障型的原则要求。衡量会计信息是否符合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需要对信息的可靠性, 准确性, 与主体的相关性等多方面进行确认。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是否符合稳定性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不仅要对信息本身进行确认和评价, 同时要对发挥信息作用的主体会计人才和公司管理者进行评判, 会计人才是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2 内容上可靠性与相关性相结合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与对象企业的相关性是发挥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会计信息不能脱离应用主体, 信息自身具有特殊性, 对待信息的审评和筛选都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不能脱离企业只评判会计信息本身, 信息本身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在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应用环节才能够评价它的正确与否。因此会计信息应该与作为受用者的企业具有严密的相关性

2.3 作用上可比性与可理解性结合

对于会计信息的评判不能仅仅针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具体环节, 既要纵向比较, 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是否有重要意义, 又要横向比较, 与同一时期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 来分析与其他公司之间的差距, 从而改进自身发展模式, 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3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都被广泛的采纳, 并且开始应用于实际业务中。但是对于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有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企业常常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没能非常确切地应用和落实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常常为了追求自身眼前的利益而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 通过一些特殊手段似的公司账本上的会计信息与公司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也正因如此,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发展应用都遇到了明显的障碍。

首先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上看, 一些公司虽应用稳健性原则, 但是却忽略了会计信息质量自身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也正因如此, 公司在遇到危机需要马上进行发展决策的时候才会盲目而慌张无错, 这就提高了决策的风险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 很有可能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其次, 应用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适度程度上看, 公司在对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实践中是否能够把握适度原则, 也是发挥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关键因素。

最后从作为载体的会计人才自身看。目前, 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主要通过注册会计师来完成。而注册会计师本人的价值观, 审阅技术, 诚信度等原因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产生影响。而现阶段对于注册会计师的选拔也主要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只能在资格上做出相对应的限定要求, 这些要求并不能全面确保具有客观性, 所以仅仅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评价作为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的依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4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建议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是经济发展的追求, 而确保这一内容的科学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付出。

4.1 政府相关部门

政府财务部门应该更加细致的规定, 根据国际市场要求, 借鉴世界会计人才选拔方式和手段, 结合中国国情, 制定出一套能够为中国市场选拔专业性会计人才的方法。同时, 监督部门要严格细致监管企业以及会计人才的工作, 加强对弄虚作假, 投机取巧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财务部门加强对企业支持和会计人才的重视帮扶, 增强企业信息和会计人才工作热情, 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企业管理部门

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在管理过程中践行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发展, 应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应该在信任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盲目地相信会计信息, 而是与会计人员共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同时不能忽视经济发展规律而强行急进片面的要求发展速度, 要坚持稳健性原则, 循序渐进, 实事求是, 提高企业核心力的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管理和管理机制的科学性。

4.3 会计人才自身

会计人才作为发挥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人物载体, 对自身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人员是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 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是发挥自身价值的基础, 而更多的价值观和能力素质的综合作用。会计人才要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人员工作要求, 认真履行职责义务, 同时保持较高的职业操守, 用辩证客观的态度分析会计信息, 用自身的能力经验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并且不断地主动提升自身素质, 学习先进知识, 开拓视野, 站在更高的立足点,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会计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从而会计信息质量和稳健性的发展。不仅仅有利于与企业的经济发展, 也有利于会计人员的自我价值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加快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发展对多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发展主体的经济界, 会计信息质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内容。会计信息质量作为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身的确定性、可靠性和专业性都需要符合严格的要求, 而稳健性原则就是能够规范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发展的关键, 因此通过对两者关系和内容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应用方面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FASB.Concepts Statement 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Information[Z].1980.

[2]陈玮.充分应用稳健原则,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 1995, (3) .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Z].

[4]何和平.浅议稳健性原则的应用[J].财会月刊, 1999, (11)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8.

[6]Jonathan Weil.What Enron’s Financial Reports Did and Didn’t Reveal[J].The WallStreet Journal, April1, 1999.

[7]黄凯红.稳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实际应用[J].会计研究, 1999, (7) .

篇4: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在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进入21世纪,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美国、瑞典等国家纷纷出台了专门纳环保税的相关政策。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开征专项环保税更是具有必然和战略意义的。

一、专项环保税会计处理目标

综观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学者们经过深入探讨提出了在中国进行环境税收改革的基本思路。然而,从税务会计的角度看,现行的环境税理论既没有着重提出专项环保税的设立并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此税种进行税制设计,更没有专项环保税会计处理方面的探讨。有学者提出了环境会计核算的整体思路,建立了初步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将现行的会计科目作了重大改变,新设了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会计科目,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要将现有的整个会计体系做如此重大的改变,难度非常大,所要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如何依托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在核算方法上作一定调整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进行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简而言之,专项环保税会计处理目标是:在税收法规约束下,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核算方法,对专项环保税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等税务活动的全过程中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以确保环保税款正确、及时地上缴。

二、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一)纳税会计主体

纳税会计主体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有密切联系。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界定,会计主体拥有独立的、可供运用的资金并且独立核算以收补支,而纳税会计主体还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纳税人。作为环保税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应侧重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理解纳税主体。只有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才能独立核算其应计量和缴纳的专项环保税。应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纳税主体在从事自身活动的同时,不仅要与其他主体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还可能对其他主体或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虽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但由于它难以通过交易价格确切反映,使得现有的会计体系对此无法确切反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使用者对特定主体环境信息的需求。因而专项环保税会计中的主体假设不仅要求纳税主体报告其自身的经济性,还应将其承担的环境责任和自身行为所导致的外部不经济等信息包括在内。

(二)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持续经营前提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清算解散,企业的各种资产将被正常耗用、出售。但该假设忽视了企业资源与生态人文环境资源的关系,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环境资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容易导致企业成本外化,收益内化,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眼前利益与未来利益失衡。因此,在专项环保税会计中应考虑将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拓展,将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指导环保税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使用不枯竭,生态资源损耗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不间断地发展。

(三)纳税会计期间

纳税会计期间是纳税期间与会计分期的合并,会计分期前提把会计主体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以便定期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与传统会计一致,专项环保税税务会计应该继续全面坚持该前提,分期确认、计量和核算环保税。从纳税期间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纳税会计期间是指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如果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改组、合并、破产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限小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

(四)联合基础

联合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2006年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在进行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时大多也应以此为前提,凡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税金,不论款项是否付出,都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但我国行政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处理经济业务,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在专项环保税会计核算过程中应注意因会计主体不同而作一定的调整。

(五)多元计量

传统会计核算一般采用货币计量假设,多重计量形式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拓展,指环保税会计核算除采用货币单位外,还可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和混合计量等,运用货币计量可以形成一些财务指标来揭示企业环境税收会计信息,运用非货币计量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总的来说,专项环保税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以全面揭示纳税会计主体的环保税信息。

三、专项环保税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多方面息息相关。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会计人员从事税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指南。然而专项环保税会计又有其特殊性,应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一)可以继承的信息质量要求

1.客观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与专项环保税相关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专项环保税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专项环保税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谨慎性。企业对专项环保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相关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7.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专项环保税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应有所创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合法性。税务会计是一门具有法律效力的特种专业会计,在进行专项环保税核算时,必须以税法为准绳,体现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确认应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制约,严格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2.非重要性。在传统会计中重要性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对于重要性的判断,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事项;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属于重要事项。但税务制度不承认重要性原则,要求纳税人在记录、计算和缴纳税款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企业的纳税活动、税款计算、缴纳期限准确与否不论其是否重要,均应以税法为判断标准。

3.灵活性。专项环保税会计要求会计核算应针对不同企业及课税对象,分别确定其核算内容,在计价方法和计量单位的选择上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实物计量、劳动计量和混合计量。因为专项环保税会计在计量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是计量对象的属性、界限和性能的不确定性,所以其计量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可以灵活一些,做到相对准确。

篇5: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的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及时性

篇6: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2010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点归纳

第一章 总论

考点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相关考点】

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的有()。(2003)

A.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作自有资产核算

B.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C.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D.将长期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作自有资产核算,体现会计核算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长期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体现会计核算的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都不是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2.下列各项,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有()。(2006)

A.商品售后租回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C.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D.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析】CD体现的是谨慎性原则。

3.企业为减少本亏损而调减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2005)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这属于典型的认为调节利润的行为,是违法的。

【例题演练】

1.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其所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A.相关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理解性

D.谨慎性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按孰低原则计价,体现的是谨慎性。

2.下列事项中体现了可比性要求的是()

A.对赊销的商品,出于对方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没有确认收入

B.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确有需要改变的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C.对资产发生的减值的,相应计提减值准备

D.对有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C项体现了谨慎性要求;D项体现了相关性要求

篇7: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董事会特征是指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会的领导结构、董事会的持股比例、董事会的报酬、董事会的会议次数、独立董事出席率等能将董事会的性质进行量化的一些具体指标, 也是影响董事会职能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总体来看, 可以分为:独立性特征 (包括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领导结构) 、规模特征、激励特征 (包括董事会报酬、董事会持股比例) 、行为特征 (包括董事会会议的次数、独立董事出席率) 。

1、董事会的独立性特征。

董事会的独立性是董事会最主要的特征, 也是保证董事会履行职责的灵魂。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弱主要表现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 独立董事在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业务关系和意志关系上都要保持独立。设立独立董事可以为公司带来多渠道的、全方位的外部信息, 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并且还可以带来卓越的技能、前沿的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等, 为公司的决策、战略和控制方面提出有价值、客观、中肯的观点。第二, 公司领导权结构的设置状态。公司领导权的设置状态是指董事长与总经理 (或首席执行官) 两个职务的分离情况, 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指标。两职设置状态也反映了董事会的独立性, 董事会的主要职能还在于制衡经理层的权力, 以及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和控制, 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 就有可能出现监督与被监督、评价与被评价的主体相同的现象, 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董事会的独立性。

2、董事会的规模特征。

董事会规模即董事会的人数。影响董事会规模的主要因素有行业的性质、外部的压力、是否发生兼并事件、董事会内部结构的设置等等。当某一行业的业务较为复杂时, 公司就需要较多的董事, 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不同角度的意见;一个公司刚刚发生兼并时, 董事会规模就会扩大;当外部对独立董事的呼声日渐提高时, 董事会规模也会随之扩大;董事会内部委员会设立的个数越多, 相应地也会增加董事的人数。

3、董事会的激励特征。

董事是由股东聘请的, 这就必须支付报酬, 完善的董事薪酬制度可以激励董事认真工作, 加强工作的勤勉度和努力度, 促使他们持续关注股东利益, 致力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激励特征指标主要包括董事的年度报酬和董事会的持股比例, 这成为激励董事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支付合理的货币薪酬是对董事努力工作的一种肯定, 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积极地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战略规划和监督控制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让董事持有公司股票, 也是对董事的一种激励手段。董事会持股将董事与高管人员和公司股东绑在一起, 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董事必将做出符合股东利益的公司决策, 激励董事持续关注公司的绩效, 考虑公司的长远利益。董事持股比例越大, 就越有利于促使董事更好地履行自己监督经理层的职责。

4、董事会的行为特征。

董事会是董事履行职责的主要途径, 董事会的行为特征可以用董事会年度召开的会议次数和董事出席董事会的频率来很好地量化。需要注意的是, 董事会的会议次数跟据公司的规模不同而不同, 规模大的公司需要决策的事情较多也较复杂, 董事会的会议会比较频繁。另外一点是董事会会议的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较频繁地召开董事会增加了公司的成本, 对董事的履职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更主要地是每次董事会会议讨论的内容, 参会董事是否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互讨论, 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监督经理层为股东利益和公司发展服务。

二、董事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分析

1、董事会独立性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其一, 独立董

事比例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来看, 有关董事会独立性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一致的结果, 但是大多数学者支持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稳健性之间是正相关的观点。相对于内部董事,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更高, 能更好地履行对管理层的监督, 及时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评价。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越高, 则董事会的独立性也就越高, 监管力度相应增强, 使得管理层面临更为独立、直接的监督, 降低了管理层采用激进会计的动机, 从而提高了会计的稳健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实践中独立董事难以保持其独立性, 独立董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其本身也会存在机会主义动机, 他们在董事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人数、薪酬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约束, 因此独立董事在监督管理层上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 无法降低管理层采用激进会计的动机, 独立董事的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无关。其二, 董事会领导结构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董事会领导结构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 代理理论认为经理人员是有限理性的, 以自我利益为导向, 股东利益可能受到经理人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行为的损害, 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代理理论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将使董事长的独立性受损, 削弱董事会的控制作用, 使得管理层受到的监管减少, 相应的管理层采用稳健会计的动机将减少。因此代理理论认为两职应该分离, 以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种观点, 现代管家理论则认为代理理论对总经理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行为的假定是不合适的, 经理人员不是机会主义和逃避责任的人, 他们会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根据该理论, 两职合一将促进经理人员的有效行为, 有助于经理层致力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并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第三种观点,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由于内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不能简单地确定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究竟是分离好还是合一好, 而是根据企业具体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的高低来决定。

2、董事会规模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对于董事会规模

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 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董事会规模太大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 并且还会出现董事之间沟通和协调的困难, 引起董事会效率的下降, 影响董事会职能的发挥, 容易为公司管理层所控制, 而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有利于降低协商成本和监督成本, 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积极监管和业绩评价, 使得管理层不敢采用过于激进的会计政策, 所以会计稳健性得到增强。另一种观点认为, 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更有利于提高会计稳健性, 资源依赖理论是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较大的董事会规模可以提高董事的监控力, 可以获取多角度不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 提高董事会决策和监督的有效性, 促使管理层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综上所述, 构建一个合适的董事会规模可以为董事会带来公司决策等事项所必须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 并且可以提高董事会的效率, 增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动机。

3、董事会激励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董事会作为公司

治理机制的核心, 其监督管理层的效率与董事会成员的工作努力程度有关。代理理论指出, 董事激励将会直接改善董事会的监督功能。完善的董事薪酬制度可以激发董事工作热情, 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提高董事的忠诚度和勤勉度, 是确保董事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的关键。如果董事报酬处于低水平, 董事将缺少努力工作的激情, 从而削弱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如果董事报酬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 就能够有效激发董事的工作热情, 切实维护股东利益, 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力。让董事适当地持有公司的股票, 将自身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董事必将忠实履行勤勉、诚信和谨慎义务, 做出符合股东利益的公司决策, 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 还可以激励董事持续关注公司的绩效, 考虑公司的长远利益。董事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越大, 他监督经理层的动机就越强烈, 使管理层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不敢太过激进, 偏向选择较为稳健的会计政策。

4、董事会行为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董事会会议的召

开频率可以反映出董事会行为强度的高低。但对此, 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董事会肩负诸多职责, 董事会成员必须通过会议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意见, 相互讨论, 从而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监督经理层为公司发展和股东利益行事。因此, 董事会会议次数的越多, 才能保证公司董事高效率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加强对管理层的监控。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立董事聚在一起的时间极其有限, 董事们真正能够讨论公司事务的机会也很有限,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经理安排来讨论一些日常经营性事务上, 无形中削弱了董事对经理层监控的机会。另外, 独立董事的出席率, 也成为衡量独立董事是否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的一个重要指标, 董事会会议作为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监督决策的重要途径, 按时出席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独立董事委托他人出席甚至缺席董事会, 不但不能及时发现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更无法发挥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作用。

三、从会计稳健性视角的董事会制度的改进

1、保持合理的独立董事比例。

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董事的独立性, 保证董事会对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计划时发表客观中肯的意见, 提高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控制能力。但是, 独立董事比例也存在一个最优值, 独立董事的比例超过这个最优值时, 随着独立董事的增加,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 独立董事之间就会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沟通和协调也会出现困难, 不利于相互监督和控制。独立董事的比例应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上, 才能使得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公司层面上, 可以建立对独立董事履职力的监督评价系统, 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奖惩, 促使独立董事更加勤勉工作和尽职尽责。

2、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分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董事

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 就会产生严重的自我评价, 削弱董事会的监督力, 很难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独立、客观、公正的作用;同时, 董事长身兼两职, 在时间和精力上受到限制, 不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影响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从2004—2008年的上市公司来看, 两职分离的比例虽有逐年递减的趋势, 但是都达到了80%以上, 说明大部分样本公司都比较偏向于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者的职务进行分离。但是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分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两职分离的情况下, 董事会虽然会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监控, 但是如果内部董事比例过高的话, 董事长还是会受到管理层的控制, 董事长不担任总经理并不能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相反, 两职合一可以赋予经理层在管理上更多的自由,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3、确定合适的董事会规模。

保持合理的董事会规模, 一方面可以吸收董事们多角度不同的决策意见, 提高董事会的治理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方便董事之间的沟通, 降低治理成本。另外董事会人数一般应设置为奇数, 这样才能保证在董事会决议时提高效率, 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有近20%左右的样本公司董事会人数为偶数, 在董事会表决时就可能不会出现结果, 导致僵持局面的发生。

4、建立有效的董事激励机制。

要确保董事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 完善的董事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要件。在激励机制的设置上, 除了支付董事年薪之外, 还可以增加董事的持股比例, 让董事的利益、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对管理层的激进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并且还可以激励董事会提高公司业绩而努力工作。董事的薪酬还可以与精神激励相挂钩。董事都是注重声誉的群体, 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之外, 他们在精神上也需要得到满足感。因此, 我们在对董事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 应进行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比, 不但成本低, 而且实施起来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董事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得到空前的高涨, 对经理层的监管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德武、曾力、谭莉川:独立董事监督力与盈余稳健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9) .

[2]修宗峰: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会计稳健性[J].证券市场导报, 2008 (3) .

[3]陈胜蓝、魏明海:董事会独立性、盈余稳健性与投资者保护[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4]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 2005 (14) .

篇8: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关键词】 银行会计 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是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因素,既有会计人员的因素,也有相关人员的因素,还有机构负责人的因素;既有内部运行模式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

1.强化监督机制,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1.1建立健全会计工作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制度

各行必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意识,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依法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依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意识,逐步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监控制度,严厉打击和杜绝“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等不正之风的蔓延。要进一步加强会计报表质量的管理,上级行对下级行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定期考核通报,必要时可进行现场稽核。

1.2各行领导对本行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负有法律责任

各级行领导必须定期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本行会计部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认真依法核算,严格会计监督,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要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一支笔”审批制度,保证本行的财务收支严格按规定进行;要认真审核本行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并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要依据《会计法》的规定,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严格把关守口,不得授意、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对“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等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行为,总行将直接追究其行领导的责任,并严肃处理。

1.3强化监督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

目前,会计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更多的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违法不纠。因此,各行必须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以及重要岗位的管理。一是要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所有会计业务必须按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手续处理,并落到实处,不能搞形式,走过场;二是强化会计事后稽核工作,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第二道防线的作用;三是要对重要岗位实行定期轮换、交流制度,并时刻关注重要岗位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四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会计印章及重要会计单证的管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多方位思考

基于以上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深层次认识,笔者认为,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多方位综合治理的办法来解决。

各项业务开展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强化对经营者的约束,依法经营,不做违规业务,提供真实的核算凭据,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各项业务都要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出来,因而只有依法经营各项业务,不做违规业务,提供真实的核算凭据,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有的行经济活动的有关情况不通过大帐核算,主要是为了掩盖违规经营和私设“小金库”,有的行违规经营,为了掩盖事实真相,通过会计核算弄虚作假,有的行为了完成有关考核指标,提供虚假的凭据给会计人员记账。这些都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此,为了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是要强化经营者的法制意识,知法懂法守法,按照《商业银行法》经营业务,按照业务授权进行经营活动,严禁超业务范围、严禁违规经营、严禁帐外经营;二是树立统一法人观念和全局观念,强化对经营者的约束,坚决克服自身利益驱动的影响,决不能把会计信息作为完成考核任务的“调节器”;三是明确责任主体,对于违规经营、帐外经营以及提供虚假凭证和调数、调帐、调表的问题,如果主要看作是会计人员的责任,那就是本末倒置,当然会计人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责任主体应该是机构负责人以及业务部门,这一点在有关制度应该明确,决不能使指使者不了了之,执行者身受其害;四是加大执法力度,对问题较多的行要重点检查,采取处罚措施,对问题严重的行,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对违反国家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彻底铲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土壤”,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

会计人员以提高素质为前提,以诚信为本,遵守准则、制度,实事求是,不做假帐,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会计信息是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各项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会计这一“关口”,会计工作就是要把住这一“关口”,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许多银行之所以走到崩溃边缘,甚至沦落到破产的境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失去了对真实的会计信息的追求。就会计方面来说,一是要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职业道德,熟悉《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制度》,尤其要对变化了的规定、新的规定吃透精神,正确使用,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政治业务保证;二是从法规上明确授予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职能,现在许多会计人员面对指使难以抵挡,没有起到“闸门”作用,关键是会计人员不独立行使职权,为此要在法规上确立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涉的规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组织保证;三是以诚信为本,实事求是,正确使用会计科目,依法编制会计凭证,完整登记会计帐簿,如实编报会计报表,真实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情况,自觉抵制各种违规行为,不搞假数字、假报表、假帐簿,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执行保证;四是对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者要从重从严处理,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在核算环节上划清会计责任,制定相应的会计责任追究制并组织落实,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落实保证。

内部运行模式改革以减少层次环节为手段,政出一家,数与数核对,实现数据共享,实行会计负责人委派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现行会计信息的政出多门、数出多门以及层层上报不能不说是一大弊端,那么怎样来进行改革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呢?一是以科技为依据,减少上报层次,减少上报环节,使层层不能改数,按会计总帐的本来面貌反映;二是涉及到会计核算方面的规定,必须由会计部门一家来出台政策,做到规定的统一性和衔接性;上报的数据,要以会计总帐为准,并严格按照一、二级科目由一家上传,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统计数据,在总数必须与总帐核对一致后,分项数据根据实际需要上报;三是实现城市综合网系统的会计信息共享,并逐步做到上级行能随时看到下级行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向无纸化方向迈进;四是实行会计负责人委派制,会计负责人不受本机构的领导,受上级行的领导,营造一个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管理模式,只对会计法规制度负责,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外部环境以净化社会风气为基础,完善法规制度,支持其行使职权,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会计信息质量还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为此,有必要根治社会大环境,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狠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地方官员要强化金融意识,掌握金融法规,不得强令建设银行發放安定团结贷款、发放工资贷款和对企业实施不合规的免债、减债等等,以造成会计核算难以处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及时完善法规制度,并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其更能真实、准确反映各项经济业务,同时要缩小会计处理上的“弹性”,做到“刚性”约束,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最后,形成一个支持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氛围,不指使调帐、调表、调数,维护会计信息质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会计信息化”,并成为建设银行经营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成为债权人、投资人决策的依据,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上一篇:2023年设备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对自律会发展的建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