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2024-04-10

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教学10以内的连加、连减,“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连加与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同时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1、利用课件情境,理解连加与连减算式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在教学例1时,课件先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列出加法算式:4+2=6。然后在让出示完整的情境图,根据情境图,说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一共多少个南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列出算式,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前面加法的基础上列出算式——6+1=7,还有的学生根据图意直接列出连加的算式——4+2+1=7。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连加的算式,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连加算式与两个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紧接着我出示例2的情境图,直接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通过交流让学生仅可能地说完整,说准确。在此基础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自然地列出了连减的算式:8-3-1=4(类推)。

2、观察比较,理解意义,理清顺序。

在引出连加和连减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学生的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生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发现连续相加我们可以称之为连加,连续相减我们可以说连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连加与连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的学生说都得算两次,也有的说等于号前有三个数,还有的小朋友说先算前面的再算右边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连加与连减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

3、尝试计算,理解算法,练习巩固。

在情境图的理解后列出连加与连减算式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很多小朋友根据图意很快的算出结果。于是我去除情境图,让学生思考,没有情境图,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关注的重点集中到算式上来,让学生说说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连加连减算式,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这样运算的顺序与图意结合在一起,更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从左往右计算。

想想做做习题,让学生根据算法,算出答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巩固提高。

篇2: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首先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开始,通过小鸟飞来的情景引导学生提问“总共有几只小鸟?”并得到连加算式:“2+3+1=6”,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飞来、又飞来”与“飞走、又飞走”的生活经验。通过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计算连加、连减时都是一般按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所以在计算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小朋友们通过讲故事的顺序来计算,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判断题,让小朋友在纠错中巩固正确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我还让同桌找找生活中连加、连减的现象,编故事并解答。,同学们气氛活跃,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35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在课堂中适当的鼓励,小组之间的交流,大家来做拍手操等等环节把小朋友的注意牢牢抓住,这样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篇3: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1 连加与连积类问题分析

连加与连积类问题核心是如何通过已知条件去构造数列中第n个数Jn,1≤n。如果每个数都能构造出来,那么把这个数进行连加和连乘就变得相当简单。已知条件通常是Jn的位序n以及Jn之前的数列Jk,1≤k < n ,即通过位序n和已经构造出的数列Jk去构造Jn。在连加和连积类问题中,Jn的构造形式通常有四种形式:

3)Jn不仅与其位序n有关,而且还与前面已经得到的序列

4)Jn不能由上述三个式子构造出来,但是Jn中的一部分J'n却可以,而且J'n一旦得到,那么Jn也就得到了。

2 连加与连积类问题模板代码设计

当把数列的Jn项是如何构造的分析出来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设计模板代码了。

首先以连加类问题为例分析编码步骤:

2.1连加类问题模板代码设计步骤

1)定义三个变量i,j,sum。其中i表示位序,即当前进行累加的数是数列中第几项,j表示参加累加的数,sum是累加器。根据具体题目,为i,j,sum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并对其进行如下初始化:i = 1, j = 数列中的首项,sum = 0。

2)建立循环条件表达式。根据题目,判断循环是基于“次数”已知的循环,还是基于“一直连加,直到某一项满足某个条件就停止”的循环。对于“次数”已知的循环,则其循环条件表达式写成i≤= 次数 ;对于“一直连加,直到某一项满足某个条件就停止”的循环,则其循环条件表达式写成“j满足的条件”。

3)写模板代码。

2.2连积类问题模板代码设计

连积类问题与连加类问题很相似,主要是把连加类问题的步骤(1)的sum改成sum = 1 ,把步骤(3)的sum + = j改成sum* = j。另外,因为连乘容易导致sum值超出int类型范围,所以在连加类问题中定义成int类型的问题,在连乘类问题里,可能要改成double范围。

3 案例验证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上述方法,本节列举多个实例进行讲解。

例1:求下列数列前10项和。

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Jn = f (n)= Jn - 1*10 + a ;因为是求前10个数之和,即循环次数是已知的,所以循环条件表达式写成i≤= 10。定义三 个整型变 量并且初 始化i,j,sum ,依据模板代码,本题的代码如下:

例2:求下列数列前n项和,a和n由键盘输入。

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Jn= f(n) = Jn - 1*10 + a ;因为是求前n个数之和,即循环次数是已知的,所以循环条件表达式写成i≤= n。定义三个整型变量并且初始化i,j,sum ,依据模板代码,本题的代码如下:

对于模板代码中的核心j=j*10+a,读者要清楚=右边的j是当前参加运算的j,即它的位序是i,它与sum+=j的j一样,=左边的j是下一次参加运算的j,即它的位序是i+1。这个式子可以简单表述为后一次的j等于前一次的j乘以10加首项。

例3:求下列数列前n项和。

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Jn既不是n的函数,也不是Jk的函数,但是Jn的分母J’n= Jn - 1的分母J’n- 1 + Jn的位序n。因为是求前n个数之和,即循环次数是已知的,所以循环条件表达式写成i≤= n。定义三个变量并且初始化i,j,sum ,依据模板代码,本题的代码如下:

例4:求π的展开式,直到某一项小于0.0005时停止。

分析:从通项公式得出,当n=1时,结果是1/3,当n=2时,结果是1*2/3*5。即π/2展开式中,首项1不满足通项公式的规律。所以若数列中首项或者前几项不满足整个数列的规律,可以将这些无规律项事先初始化到累加器里。很明显Jn= Jn - 1*n/(2n + 1),循环次数是未知的,所以循环条件表达式写成j≥0.0005。定义三个变量i,j,sum ,并且初始化i=1,j初始化为有规律数列的首项,本题j=1.0/3,sum初始化为无规律项的和,本题sum=1。依据模板代码,本题的代码如下:

分析:很明显Jn= Jn - 1*n ,循环次数是已知的,所以循环条件表达式写成i≤n。定义三个变量i,j,sum ,并且初始化i=1,j=1,因为是连乘,所以sum初始化=1,考虑到阶乘和连乘的结果容易超出整数范围,对j和sum都定义成double类型。依据模板代码,本题的代码如下:

分析:本题与例1很相似,仅仅需要考虑正负号处理。正负号处理通常有两种方式:(1)定义整型变量f,视第一项是正数还是负数将f初始化为f=1,或f=-1,然后把sum+=j改成sum+=f*j,把sum*=j改为sum*=f*j;最后在循环体里加入一条f=-f。(2)若第一项是正数,将sum+=j改为sum+= -(-1)i*j ,sum*=j改为sum*= -(-1)i*j ,若第一项是负数,将sum+=j改为sum+=(-1)i*j ,sum*=j改为sum*= (-1)i*j。本题两种解法的代码如表1所示:

4结束语

连加和连积类是最基本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编程技巧。本文从循环结构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分析连加连积类问题,给出这类问题的编程模板,让读者能够准确快速地编程实现该类问题,该方法在我校C语言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

摘要:从循环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连加连积类问题,总结出数列中数据的构造规律,给出该类问题的编程模板,列举实例进一步验证该类问题的编程方法。该教学设计在我校C语言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

篇4: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篇5:《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篇6:《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新授课前安排了一个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因此,本堂课我创设了芳芳和她的弟弟去乡下的奶奶家玩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将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制作课件时,我把主题图做成动画,演示小鸡来和走的过程,让孩子们能更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这样列式。在计算过程中,我让孩子动手摆一摆,用小棒代替小鸡,分三部分表示出小鸡,再按照小鸡来的顺序合在一起,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为什么列成5+2+1最好,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先算5+2,再算7+1,然后再让孩子说说计算的过程。减法的教学过程也是这样。

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限,所以加法计算过程表达不清楚,我就一步一步带着孩子去说,但是一起说完之后,我就开始下一教学环节,孩子没能完整地,独立地叙述计算过程,所以在教学减法时,孩子同样不会独立叙述减法的计算过程。

篇8: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1. 大胆猜想, 对比“谁更简便”

(1)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27+31, 复习笔算时的注意要点。

(2) 出示算式27+31+18, 比较上面的算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给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吗?

(3) 如果这个算式要用竖式计算, 你觉得竖式是怎样的?请学生尝试写竖式。

结果, 学生出现了如下三种竖式:

(4) 请学生用自己的竖式计算。

(5) 师小结:我们自己创造的竖式都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 你更喜欢哪一个竖式呢?为什么?

结果, 学生都选择第一个竖式, 原因是其他两个竖式都要分开两步, 第一个竖式一步就能做完, 比较方便。

一堂课下来, 我非常满意。看样子, 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连加竖式这个新朋友, 走到办公室, 却听另一位老师在唠叨:学了连减忘连加, 现在是连加连减一团糟。怎么办呢?这位老师的担忧引起了我的思考。明后天就要学连减了, 该怎么让学生摆脱连加给他们造成的思维定势呢?

2.再次猜想, 二度对比

(1) 师: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连加的笔算方法,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回忆一下连加的竖式。

(2) 出示72-34-19, 请学生给算式取名。学生异口同声地给算式取名为“连减”。

(3) 连减的竖式会是怎样的?请你们大胆地猜一猜, 写在纸上。

结果不出所料, 学生受到了连加竖式的影响, 98%的孩子都列成了如上⑴这种形式的竖式, 只有一个学生写成了⑵形式的竖式。我注意到了这个学生, 上节课中, 也是他想到了⑵这种形式的竖式, 看样子, 他很坚持自己的意见。

(4) 师:现在我们有两种竖式, 让我们一起来计算。 (师先板演计算如⑴的竖式)

全班学生一边算, 一边还轻声地说着计算过程, “2减4不够减, 向十位借1, 变成12减4等于8”, 说完, 我在7的上面加了个退位点, 学生又继续说, “8减9不够减, 向十位借1……”我又在7的上面加了个退位点, 学生忽然之间笑出声来。我问道:“笑什么呀?有什么不对劲吗?”学生回答说:“老师, 这样好像不对的。”“是呀, 我也觉得有点怪怪的, 用这样的竖式计算时, 你觉得怎么样?”学生马上意识到了, “很容易算错!”于是, 我马上顺水推舟。

(5) 那么, 请同学们用✕✕同学创造的竖式算算看, 你觉得怎么样?

(6) 对比:为什么在连加中适用的竖式用在连减中却不合适了呢?

最后, 学生纷纷得出结论:连加计算相对简单, 可以把三个加数放在一起, 连减需要退位, 还是用✕✕同学创造的两层楼竖式计算更合适。

看来, 学生正在兴头上, 我就请学生针对连加连减笔算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编一首儿歌。学生面面相觑, 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难。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连加连减笔算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告诉他们, 老师只编了最简单的一句, 其实还可以编很多。教室里慢慢热闹起来了, 还有学生提议, 要把“进一”换个词, 请我和他们一起编。儿歌终于编出来了, 学生们边拍手边吟唱, 不亦乐乎!连加连减笔算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 个位满十或二十, 都向十位敬敬礼。连加连减有不同, 连加只用一层楼, 连减却用两层楼, 原因就在:连加计算较简单, 连减计算太复杂。

在批改课堂作业的时候, 虽然仍旧有个别孩子用一层楼竖式计算的错误例子, 但是和其他平行班相比, 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种现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什么这样的教学能减少学生的错误呢?我通过对几个平行班教师教学设计的调查和学生的作业情况检查, 得出了以下结论:

1.猜想是通往正确之路的铺垫石

猜想是学生在数学探究学习中逐渐认识问题的动态过程。当学生对他们的猜想不满意时, 也就是说当他们已有的猜想不能够充分描述或解释数据、特例所反映的规律时, 他们才会修正猜想。经过试探地寻找错误和消除错误, 由多个猜想不断筛选, 得到所谓“正确”的推论。试错法的运用成功与否, 主要依赖于试探过多少次以及怎样试探。试探过程中, 每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 都为到达成功的目标增加了可能性。

2. 将错就错成就课堂的精彩

众所周知, 将错就错的意思是:明知道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还要继续地做下去。有的人看了我的题目可能要奇怪, 在严谨的数学课堂中, 哪能知道错了还让它错下去?其实, 这里的“将错就错”指的是在数学课堂中, 碰到了有错的、有误的题目或回答, 老师不要马上就更正或否定, 而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灵活地处理这些内容, 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例子, 如果当时我马上把正确的竖式公布出来, 这么好的教学机会就错过了, 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空间, 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思维的火花。相反, 如果处理得好, 就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会让学生感受到, 凡事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动脑的好习惯。

篇9:教学“连减的简便计算”磨课有感

[关键词]猜想 验证 理解 转化 应用 简便计算 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24

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朱德江《读懂课堂》的报告,让我感触颇深。为此,我对“连减的简便计算”的教学重新思考,在磨课中不断感悟“我们老师要明白‘教什么‘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从而打造了高效的数学课堂。

案例回放:

题目:在○里和 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与数。

(1)868-52-48=868○(52+ );

(2)1500-28-272= -(28○272);

(3)545-167-145= ○ ○ ;

(4)415-74-26= ○( ○ )。

交流汇报到第(3)小题时,一生回答:“545-167-145=545-167+145。”话音刚落,立即有学生反对:“这样不行。”师随即加了一个小括号,算式变成547-(167+145),追问:“那么,这样行吗?”刷地一下,有许多学生举起手来,然而一生回答:“这样也不行!”学生听到这样的回答都把手放下了,师追问:“为什么这样不行?”这个学生理直气壮地回答:“167+145不能凑成整百数。”……

思考:

在“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凑成整百就能先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其他的就不行”的层次上,导致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我突然明白,是我们教师“牵”着学生去找凑整,为凑整而相加,导致学生形成547-167-145=547-(167+145)是不对的一种错误认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只是知道要这样算、这样算简便。所以,学生才会认为把不凑整的两数先加起来,再从第一个数里减去是不行的,因為这样计算不简便。

改进:

1.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而是需要一定的调研。为此,我针对“连减的简便计算”一课教学设计了前测。如下:

计算:237-48-52 134-67-34 364-51-64

(选取不同学习层次的40个学生进行前测,结果如下表)

我再改变前测题型,把连减融入问题之中:“王老师有134颗糖,先分给女孩66颗,再分给男孩34颗,现在王老师还剩多少颗糖?”(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依旧选取40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前测,结果如下表)

40个学生全部都能想到66+34=100、134-100=34和134-66-34这两种方法,只有5个学生没想到用134-34-66这种方法。

通过两次前测对比,发现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基本都能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连减问题,但为什么在纯计算中,学生不会用这些方法了呢?这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其实,学生对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头脑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只是没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导致不同方法的算式之间不能顺利地进行转化。

2.引领学生理解算理

在前测中发现在具体情境下,有将近90﹪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减问题。那么,算理应如何理解呢?在纯计算中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形式的转化,达到简算的目的呢?简单地说,就是先理解再应用,这个应用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而是在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在新授课中,联系具体情境,学生得出三种计算方法,并能从计算结果相同这一外在形式上的联系把连减的三种形式用等号连接起来,分别比较出左右算式的异同。至此,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对运算规律外在形式的认可上。我认为,教学中应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只有真正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才能正确运用到连减的简便计算中。如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这一性质时,教师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减法意义上理解这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同时,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出示234个方格,让学生借助这些方格说说这两个算式为什么会相等。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234-66-34这个算式中,234-66是从234个方格里减去66,再减34是从剩下的方格里面减去34;第二个算式是先算出一共要减多少个方格,然后从234里一起减去。这里,第一个算式是把要减的数分两次去减,第二个算式是把要减的数加起来后一起减。理解了算理后,学生对于a-b-c和a-(b+c)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转化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理解“三个数连减,可以先减第三个数,再减第二个数”这一性质时,教师应及时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买东西要付钱的时候、老师分书本的时候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举出一些连减的算式,进行形式的转化练习,辨析不同形式的异同,使学生由里及表地掌握连减的几种不同算法。学会转化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数字的特点,进行纯计算的简便算法练习。

3.体验感悟所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础教育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育重心的转移,即把过去单纯对知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更全面的关注。这说明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获得的。

例如,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后紧接着来教学“连减的简便计算”,这样是否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通过对减法运算性质的猜想进行引入?教师教学中可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减法有没有像加法那样的运算定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举例验证减法是否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验证减法是否有交换律时,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没有,有的学生举出三个数连减,可以交换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的例子。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加以验证,再举例。或许会有学生写出35-15-10和15-35-10等算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只能交换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第一个数的位置不能变,并及时总结:“正因为如此,减法中交换数的位置是有条件的,和加法的交换律不同,所以我们不叫减法的交换律,而是统称为减法的运算性质。”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利用“猜想——举例——验证——总结”的方法,证明第二猜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后面两个减数的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推到台前,自己充当观众,并适时给予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总之,连减的简便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在生活实际中构建数学模型,总结出计算规律,才能使学生在千变万化的题型中做到怎样简便怎样计算,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篇10:《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一 注重合作学习

“连加、连减”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所以在课堂中,我注重了同桌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利用课堂上的每个可以说的环节,同桌两人彼此互当小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比较好的说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在讨论交流连加题目的计算方法时,也让同桌一起汇报,同时给予了大力的表扬,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信心。练习中也设置了很多可以互动的环节,使孩子们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更熟练地掌握连加连减。二 注重情景、评价的设计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35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所以从引入部分开始,就设计了游数学城,闯关的形式,从第一关、第二关到第三关。不管哪一关在结束部分都设计了评价的环节,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一种积极投入的状态学习参与课堂,学习今天的知识。三 练习有层次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学习,基本都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题,所以在巩固练习部分,在基础练习之后,设计了一些动脑筋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吃,也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节课达到的预期效果:

1虽然是刚上学的学生,但课堂调控的特别好,学生都能被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而吸引,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乐中学,学中乐,学、乐融合,其乐无穷。

篇11: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申淑娟

《连加 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同时让学生做两道连加连减的口算题。为学生探索连加法计算打下了基础.例 1 让学生全班讨论、交流。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的不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知识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此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最优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例 2,我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根据连加的坚式计算方法,自主探索连减的笔算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又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要根据实际需要示活地选择解题方法。

篇12: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干河小学邓艳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课件

4+2=

3+2=

7-2=

9-2= 6+3=

5+1=

5-1=

7-4= 师:孩子们的口算能力真棒!仔细观察每组中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

汇报:每组算式,下面的算式都是用上面算得的得数接着加或者减。

二、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教学例题

(一)教学连加:

师:上个星期六,老师去了一趟农场,在农场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小明,你们想认识他吗?展示图1,瞧,他在干什么?(喂小鸡)师:小明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想)那么你们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课件,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图上有几只小鸡在吃食?(5只小鸡)操作1:

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师:谁能够把你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一遍?

(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师: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

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板演:5+2+1= 师:5+2+1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的算式有一个加号,现在学的算式有两个加号。

师:像5+2+1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做连加。(板书:连加)连加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强调: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学生说,老师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2.教学例题(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课件,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

师:谁能够把你刚才看到的说一遍?

(原来有8只小鸡,先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根据上面的图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8-2-2=4)

师: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连减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

那么,该怎么计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

1.做一做:65页最下面第一题:先说图意再把算式写完整。

65页最下面第二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2、口算比赛:连加连减(直接说得数)

四、课堂小结.

篇13:连加连减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 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 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 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 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 等于168页, 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 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 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 这样计算简便。即, 234-100=134 (页) 。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 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 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 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 也就是先算234-34=200 (页) , 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 (几) 百数。一个整 (几) 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 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 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 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 (几) 百数, 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 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 再减去这个和, 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 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 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 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 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 何时用何种方法, 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 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 (或性质) 的简单应用, 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 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 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 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 (性质) 的理解, 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篇14: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连加及加减混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及加减混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参观了各种展览和馆区,妈妈决定带领小红去买几种纪念品带回家,他们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好吗?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窗口5)我们先一起看看都有那几种标本?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标本的价钱。

2、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回答下面问题;

妈妈想买什么标本?

拿多少钱去买?

大约还剩多少元钱呢?估计一下,

还剩多少元应该怎样计算的?

3、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员一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解决

学生可能出现:

50-13=37(元)

37-17=20(元)

13+17=30(元)

50-30=20(元)

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能否将你们的两个算式组成一个算式,

小组再次合作

全班交流

先板书算式

师:这些算式你觉得熟悉吗?

有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些算式中先算什么?怎样列竖式?

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算式,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对于第二种方法,则重点引导学生是用50元减去13和17的和,因此要先算13和17的和,先算需要怎么办?怎样列竖式解答?

4、如果给你50元钱,你想要买哪些物品?还剩多少元钱?

学生提问,集体解答,解答时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举例连加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先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然后解答自主练习第一题

2、比一比,谁最棒!

解答自主练习第二题

3、看看谁有一双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

解答自主练习第二题

四、小结

上一篇: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下一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年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