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

2024-04-29

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共8篇)

篇1: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

坚韧不拔,勇斗病魔

刘大铭身患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的“成骨不全症”,数次被骨科专家判了“死刑”,但他却始终顽强的与病痛抗争,“将躯干留给病魔,把灵魂留给生活”。面对病魔,他并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则是与病魔抗争到底。他向病魔展现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让病魔也为之屈服。

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刘大铭虽然被病魔缠身,但他始终不忘学习,坚持上学,他坚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并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中,以书籍为精神食粮,以写作为精神支柱,先后11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完成17。5万字的长篇自传《命运之上》。

懂得感恩,孝敬父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刘大铭他深知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太多,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直到父母熟睡,他才拿起比自己手臂承受重量重好几倍的牛津大辞典,完成医疗申请书。同时他不负父母之愿望,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为了优等生。

拥有目标,青春无悔

刘大铭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有着坚定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将苦难留给青春,把悲痛留个执着”他趁着青春美好的时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充分发挥青春的精力,让青春无怨无悔。

沐浴着初升的太阳,我,长大了!

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

篇2: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

10余年的求学历程中,他饱受着伤病与疼痛的折磨,初三时,他的膝盖被植入腿中的金属针刺穿,针尖洞穿肌肤2mm,他仍坚持听课;进入师大附中后,他又忍受着脊椎变形,手臂错位的痛苦,坚持认真听讲,并在回家后,趴着、躺着、半跪着完成作业;在高二下半学期,他赴意大利接受了长达10小时30分钟的脊椎重组手术,仅在半年之后,便返回校园重新学习,同时他利用每日的空隙,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他常常在学校、班里以讲座、文章、短信的形式鼓励着师大附中的多届学子;他也感恩着师长,挂在嘴边最多的,便是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过得快乐。

凭借对生命与知识的渴望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刘大铭被同龄人称为“我们的霍金”。其12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篇作品在《青年文学》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9月,他的长篇个人哲理性自传《命运之上》与人民出版社达成出版协定,他也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该书将于月6日在西北师大附中举办首发式,之后将在全国发行上市。

篇3: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

做过十几次手术,所受的折磨无人能及;

勇敢面对,不放弃生命;

用文字留住母爱、留住感动;

用行动报答社会、成就自己……

中央电视台2014年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中,有一位来自甘肃的男孩名列其中。他叫刘大铭,他的青春故事激励着许多同龄人。

在母亲的“残忍”中学会独立

世上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人的童年像刘大铭这样孤独苍白之至:从4岁开始,他就被安置在一间光线不足的屋子里,客厅里的蓝色布艺沙发是他的全部宇宙,他窝在上面或坐或躺,无法起身离开,口渴也不会拿到近在咫尺的水杯。无聊的时候,他就盯着天花板的纹理发呆,盼望着在房管局工作的母亲赵娇莲早点儿下班回家。

赵娇莲,今年43岁,居住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在当地房管局工作。1994年4月,赵娇莲和丈夫刘连昌生下儿子刘大铭。刘大铭半岁时,肩胛骨骨折,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这种病又称脆骨症,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骨折,严重者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医生说,这孩子活不过两岁。

赵娇莲的丈夫是一名军人,很少在家。赵娇莲只好独自带着儿子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赵娇莲的悉心照料下,刘大铭慢慢长大,医生的话似乎没有影响到这个生命力旺盛的孩子。

赵娇莲为了工作,常常把刘大铭一个人丢在屋里,她觉得愧对儿子。只要有空,她就会给儿子讲故事、教他认字,还将生词抄录在本子上让他独处时练习。刘大铭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赵娇莲夫妻俩起了争执,丈夫不打算让儿子读书,而赵娇莲却不同意,她执意把刘大铭送进了幼儿园。整天闷在家的刘大铭对外面的世界早就羡慕不已,如今能去上学,他高兴之极。

好日子没过三天,就因刘大铭的一场感冒草草结束。无比失落的刘大铭又回到原点,不得不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学习写字。每天,刘大铭就在纸和笔中释放情感、寻求自由。他的文字中蕴含太多的无奈与感慨:

——一切关于幸福和艰辛的话题,我从未想过,就像我习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喜欢在午休时看小说;就像我总能在某一时刻看到她收拾家务、洗衣做饭的背影,甚至连她唠唠叨叨的话也印进了我的脑海,在无人的时候会自发地跑出来回放。一切都是既定好的剧情,昼夜交替,永不停息。

——母亲开始变得苛责起来,而我并不知道原因。在那段时间里,我感到愤怒却又惊恐,甚至对活着产生了极大的怨恨。她不让我再在舒适的沙发上躺着,而是让我在空闲时下楼骑车;她不让我剩下一口饭,甚至掉在桌子上的一粒米也要我捡起来吃掉;她找来一本又一本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让我一遍一遍地做上面的习题;她不再那么轻易地抱我上沙发或床,而每次都让我也出一部分力;她不让我在午休时再读一个字,把书放在我够不到的地方;她总叫我看动物世界,不停地对我唠叨着不够快的动物要被吃掉、不够强壮的也是、不合群的也要被吃掉,弱小的总会被淘汰……

母亲的话就像紧箍咒,每晚都会准时回响在刘大铭的脑海里,而他小小的自尊心在母亲频繁的责骂声中却愈加旺盛。要强的刘大铭似乎和母亲较上了劲儿,他反复地练习母亲要求的任务,比如自己喝水、自己站起来、自己睡觉等。后来,他居然真的做到了。

用文字绚烂残缺的青春

2001年,刘大铭终于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小学读书。常年孤独的他,觉得自己只要在有人的地方就会幸福。可刘大铭没想到的是,身形特殊的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骚动。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那些随处可见的异样眼光和不明目的的聚集让要强的刘大铭心里很不是滋味。

赵娇莲用几近残忍的方式让刘大铭直面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掩藏,不用解释。你就告诉别人你站不起来,不能摔跤,让他们知道你需要被保护。但同时,你也要告诉你自己,你是最棒的,别人能的你也一定行。”对母亲的话,刘大铭总是选择性地接受后半句而忽略前半句。

刘大铭在小学安然度过两年后,身体出现状况,需要再做一次手术。赵娇莲立刻请了长假,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刘大铭觉得小时候那个温柔的妈妈回来了。

手术后,赵娇莲对刘大铭的态度很快又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只要是刘大铭自己可以完成的,她从不伸一下手。赵娇莲冷漠的态度,曾让刘大铭一度从心底里认为母亲不再爱他了。可一次出门旅行,他又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其实,母亲的爱从未走远。

那一年,上初二的刘大铭14岁,那是他第一次不以看病为由出去旅行,目的地是云南。

第一站就是让刘大铭又爱又恨的石林。进入景点,四周尽是险峻的山峰、陡峭的阶梯,不计其数的石块像松树般矗立。刘大铭抬头看了看,心里的失望像沾上水珠的纸张一样慢慢地晕染开来。偏偏导游又一直描绘着石林之上的瑰丽与雄伟。刘大铭低着头,努力掩饰着自己的失落。

“走吧,妈妈抱你上去,轮椅放在山下。”赵娇莲的话打断了刘大铭的思路。

“妈,我不去了,真的太高了。”刘大铭回道。

“傻孩子,几千公里都过来了,怎么能不上去?不能让自己有遗憾!走,妈背你。”赵娇莲说着,一下子将刘大铭背起来了。

这个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刘大铭的记忆中:

——她走上第一个石阶时,我听到台阶发出了响亮的回声。我趴在她的背上,紧紧地抓着她的衣襟,我们俩一阶一阶地往上挪,前方的台阶却愈发地多。我的双手渐渐地变凉,我担心她太累,劝她歇歇。她却告诉我说她不累,我们可以让其他游客先走,我们一点儿一点儿地追过去,迟一点儿但总会走到的。我感到母亲的背足够宽大,可以让我的身体完全依偎在上面;而她弱小的身躯里,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我们终于登上了石林的制高点,放眼望去,曾经高大的石柱显得无比矮小,万丈的霞光给石林镀上金色,云彩环抱着每根石柱,犹如仙境般……

上去后,赵娇莲问儿子:“漂亮吗?”“嗯!”刘大铭想不出更多的词汇来表达。“他们都说你上不来,也劝我别带你上来,可我们最终还是走到了这儿。”赵娇莲又说。看着远方无垠的景色,刘大铭感慨万千,他不知道如何应答母亲的话。

回到家,刘大铭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作文,字里行间都透出母亲暖暖的爱意。老师在班里将刘大铭的作文响亮地读了出来,同学们的掌声让刘大铭倍感自豪。刘大铭忽然觉得在文字的领域里,他可以比别人都优秀。从此,刘大铭对文字特别喜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每一次痛彻心骨的手术,每一次和生死的擦肩,都使他的文章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尽管有时身体不适,他也硬撑着继续从文字中寻求精神慰藉。

在刘大铭沉迷于用文字表达自己之时,他的身体又亮起了红灯。儿时埋在腿骨内的一段钢针击破了刘大铭的骨骼、神经、血管,暴露在膝盖的皮肤上,足有3毫米的长度。手术自然不可避免。可是,比起手术来,让刘大铭更为担心的是母亲的训斥。因为母亲在他长时间伏案写作时不止一次提醒过他让他注意身体,可他全然不顾。而现在,他该怎么面对母亲的指责?

刘大铭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母亲的呵斥。但是,母亲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你不疼吗?受那么大的罪,你是怎么忍过来的?”母亲对他的疼惜让刘大铭不知怎么回答,竟委屈得抽泣起来……

刘大铭休学了一年时间治病。这一年,刘大铭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创作。尽管生活如黑白色般单调,但他的文章却拥有最绚丽的色彩。

用坚守和意志绽放生命

就在刘大铭为自己能像常人一样生活而感到满足时,命运又向他开起了玩笑。因长期保持坐姿,刘大铭的脊椎不堪重负,生生弯曲成S形。病情日益严重,使刘大铭很难起身,更别提文学创作了。

2011年年底,赵娇莲带着刘大铭一路从天津辗转到北京,最后在众多医生的建议下,找到国内最有权威的一位老医生。在紧张的期待中,终于等到老医生就诊。然而,老医生的话却让刘大铭一下子坠入了深渊。老医生说:“一年之内,你们不要再想用手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往泥沙里钉钉子,怎么可能成功呢?接受现实吧。”刘大铭不死心,他反问道:“我一共做了9次手术,唯独这次不行吗?”老医生摇摇头说:“那些手术,不过是腿、胳膊等简易的骨骼,而脊椎却是人存活之轴心,脊椎上成千上万条神经盘根错节,触动一根,便能让你失去生命!小伙子,如果能做,我绝不会见死不救的。接受现实,早点儿回家吧。”这时,刘大铭看到母亲的眼泪顺着她的脸颊缓缓地流下来……

隔天,赵娇莲便带着刘大铭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去后,赵娇莲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为儿子制定作息时间表,督促他锻炼。而此时,刘大铭的心里却翻江倒海般,他不相信自己的命运仅靠老医生的两句话就被断定了,国内的技术不行,难道国外就没有人能治愈这种病吗?

2012年,刘大铭把病例翻译成英文,寄往国外的知名医院。大半年过去了,有不少海外医院给刘大铭回信,可是却没人愿意冒险。心凉的他在朋友的提醒下,又把自己的简历译成英文发了过去。他要让那些医生知道,他是多么优秀,不甘心就此离开。刘大铭的自救行为,赵娇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此时的她只能和儿子一起期待奇迹出现。

2012年8月,刘大铭终于收到一封来自意大利莱尼亚诺的邮件,一位名叫Polao的博士答应帮助他手术。刘大铭一遍遍地确认着邮件,欣喜若狂。他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赵娇莲得知消息后紧张得夜不能寐,带儿子去一个连语言都不通的地方她不害怕,她最害怕的是不能将儿子完好地带回来。刘大铭在文字中是这样记录的:

——临行的几天,母亲心生退意。而我却与此相反,我不能目视我的生命在病情与世俗中草草收场。一天晚上,我对母亲说:“你必须带我去看病,即使有风险,我们也要去承担,我无法再忍受这样疼痛的生活。你或许无法想象,我每时每刻在忍受多大的痛苦。”我感到事情陷入了困境,但我必须去试着说服母亲。

——“妈,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但这已到了势在必行。你陪伴我长大,最能体谅我,也是你让我相信,只要斗志昂扬不放弃,就一定能收获最好的回报。难道你说谎了吗?”母亲没有作声,任凭我声嘶力竭地叫嚷着。有那一瞬间,她让我感到陌生,我猜她是不是不要我了,或是8岁的妹妹取代了我。我转身回房,蒙头大哭……

——在困惑与难过中度过了一周,我们终于拿到了签证,我激动地准备将这个消息公布于众。当打开电脑时,不经意间我看到母亲留言板上的一条动态。在主人寄语那一栏,我看到这样一行字:我想麻烦大家,谁有意大利的朋友请告诉我,我需要帮助。谢谢!我凝视这右下角的日期,是在拿到签证前的一个月。霎时间,我的全身像被电流击中,我强忍着眼泪,没让它留下来。

2012年9月7日,刘大铭和母亲到达了位于莱尼亚诺的那家医院,主刀医生叫Marco,是欧盟最顶尖的创伤骨科医生之一。手术进行了11个小时,医生成功地为刘大铭实施了脊椎结构重建手术。

在经历这次大手术之后,虚弱的刘大铭口味变得异常挑剔,他不愿意吃浇着沙拉的生菜和淋着黄油的比萨,一心只想吃中国菜。

——我说:“我想吃中国菜,什么都行。”母亲盯着我看了很久,说:“你知道吗,我快两天没睡觉了。”我愣了一下,沉默不语。母亲继续说:“为了你当初说的梦想,妈妈选择支持你、相信你。你自己答应,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痛苦都能忍受。可是现在,你却连饭都吃不下去。你做了11个小时的手术,这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创伤。你还插着引流管,身体里的瘀血往外流,你看不到,但我可以告诉你!另外,这不是中国,你必须适应,生活绝不会迎合你!你可以不吃,但下场必定是死。我不能看着你死,所以今天你必须把饭咽下去!吐了没关系,休息一下接着吃!”

——我噙着泪,我知道母亲是对的。我不能因为不吃饭而自私地死在这里。我艰难地吞咽着……

以上两段文字,是刘大铭后来在《命运之上》一书里对自己异地求医时那份刻骨铭心的真实记录。

2012年11月20日,刘大铭和母亲历时两个半月的意大利求医之旅终于结束。这时,刘大铭已经可以坐起来了。之后,他练习行走,像普通人一样用双脚感受大地的气息。母亲一如既往地鼓励他,引导他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2013年是刘大铭最繁忙的一年。这年11月,刘大铭的长篇励志自传《命运之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成为该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同年,刘大铭的作品《幸福躲在痛觉身后》在《青年文学》上刊登。随着媒体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被刘大铭的事迹感动,他成功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3十大人物 ”、“感动甘肃·2013十大陇人骄子”,并成为2014年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刘大铭坎坷的经历,不是只带给他痛苦,也让他有所收获。因为疾病,刘大铭总是比同龄的孩子沉稳很多。而那些让他痛彻心扉的经历体现在文字中,往往更能打动读者。

很多时候,总会有些人问刘大铭:“你小小的年纪,怎么会有那么多深邃的想法?”

通常,刘大铭都会掀开衣服,指着身上一道道被剖开肉皮留下的疤痕说:“我倒宁愿也无比期待,自己如同龄人一样简单。可是,苦难总会一遍遍地逼迫我成长,我的深刻都在痛苦与挣扎中积攒。如果可以,我宁愿用这些功名换取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是现实已然这样,再多假设也都无可奈何。”

2014年3月,刘大铭已恢复正常生活,现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北辰人文实验班。他说自己经历过十多次生死,每次与死神的亲密接触都会让他成长,眼前的名利不会让他迷失。作为学生,他更想做的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过他想要的生活。

篇4:学习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2

老师今天让我们学习刘大铭的事迹,还让我们写一篇心得,于是我就到处查资料,终于有了收获。

刘大铭,男,1994年4月10日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祖籍山东单县,现在西北师大附中2014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现19岁,因罹患世界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身高1.43米,体重20公斤。人称“玻璃男孩”。十九年的生命历程中,十一次接受大型手术,两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其中有8次手术时间长达10小时,他的身体里有8根钢钉,一个电路板来支撑着他的身体。全身骨折十余次,肌肤之上见证着各个年代的手术刀痕。遇到这种不幸,很多人都放弃了,可是刘大铭说他要感谢这种不幸,这种不幸使他有了自信。

他直面自身的缺憾与不足,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创作。十余年的求学历程中,他饱受着伤病与疼痛的折磨,坚持认真听讲,并在回家后,趴着、躺着、跪着完成作业。同时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了长达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

篇5:刘大铭感人事迹观后感

在本周,我阅读了刘大铭的感人事迹,感触颇深。

刘大铭,1994年4月10日生于甘肃省兰州,祖籍山东单县。现为西北师大附中20xx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因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的生命历程中,11次接受大型手术,两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全身上下骨折10余次,躯干中装载着各式螺钉,肌肤之上见证着各个年代的手术刀痕。在这常人无法想象的遭遇下,他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更加坚强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创作,利用每日的空隙,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

刘大铭,这位不幸的少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用自己极强的毅力,打败了病魔的束缚,展开自己的`羽翼,傲然飞翔在了梦想的天空上,他虽然没有健康的身体,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坚强,如同一名勇敢地战士,与坎坷的命运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决斗,他对生活的热爱,他耀眼的才华与坚强的意志,让健康人都觉得惭愧。

刘大铭曾说:“生命如同烛光,多少次将要熄灭,多少次又拼命燃烧,直至身躯化为燃灰,生命才是真正的结束。”刘大铭与命运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热爱感动了无数的人。他用丰富的文字和弱小的身躯谱写出了一张生命的华章,磅礴伟大的正能量,在他身上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这种顽强不屈、乐观自信、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将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而永远留传在我们的心里

刘大铭拥有一颗乐观阳光的心,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强大力量,他是生活的强者,传递给我们的感动幻化成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震撼。

篇6:刘大铭介绍

刘大铭,西北师大附中学生,十九年的生命中,十一次接受大型手术,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样的境遇下,他非但未被病魔所击倒,相反在抗争中更加坚强。他直面自身的缺憾与不足,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创作。凭借对生命与知识的渴望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刘大铭被同龄人称为“我们的霍金”。并十二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篇作品在《青年文学》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13.9他的长篇个人哲理性自传《命运之上》于人民出版社达成签约协定,他也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作者。该书将于12.6在西北师大附中举办首发式,之后将在全国发行上市。他的事迹与精神感染着一代年轻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人民出版社在他的新作《命运之上》中作出这样的评价“在史铁生、余华、韩寒之后,民族着亟待着一个年青而热血的声音,这也是此书的声音,发自内心地,《命运之上》地呐喊。”

篇7: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

在这常人无法想象的遭遇下,他非但未被病魔所击倒,相反在抗争中更加坚强。他直面自身的缺憾与不足,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创作。十余年的求学历程中,他饱受着伤病与疼痛的折磨,坚持认真听讲,并在回家后,趴着、躺着、半跪着完成作业。在高二下半学期,凭借惊人的毅力及对活着的渴望,他赴意大利接受了长达十小时半的脊椎重组手术,仅在半年之后,便返回校园重新学习,同时他也利用每日的空隙,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

一路走来,他成为了附中学生的精神领袖,他常常在国旗下、班里以讲座、文章、短信的形式鼓励着附中的多届学子。他也感恩着师长,挂在嘴边最多的,便是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过的快乐。凭借对生命与知识的渴望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刘大铭被同龄人称为“我们的霍会’’。其十二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篇作品在《青年文学》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9月,他的长篇个人哲理性自传《命运之上》与人民出版社达成出版协定,他也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

篇8:学习医护模范刘大飞事迹有感

刘大飞同志来我们医院的那天,我正好休息,很荣幸聆听了刘大飞同志的事迹。原本我以为我是个男人,不会轻易落泪,可是那天看视频的时候,还是流下了眼泪。

麻风病院,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个避而远之的地方,而刘大飞同志竟然能在那坚守二十六年,其精神确实让人钦佩。她亲切细致、体贴入微,她不怕脏不嫌累,她既能帮病友抵抗病魔,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为他们挡住他人异样的眼神,帮他们重拾信心,过上正常生活,她用二十六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刘大飞同志也是个平凡的人,她也有七情六欲,有家庭有孩子。2011年,她曾被调到安化县疾控中心,与家里人团聚了。可是当麻风病患者打她的电话,说好想她回来。于是,仅在县城工作了8个月的她,毅然决然的申请调回了防治所。在县城教书的丈夫,也因她的选择而调到了大福镇。我也曾设想过我站在刘大飞同志的处境,我会怎么选择。最后得出结论是不可能再回去,不管是为了家庭,还是孩子,我都会选择留在安化县。这也正是我与刘大飞同志的差距所在。

郭登州老人在刘大飞所在的麻风病村一住就是40年。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回贵州老家寻亲,但因为麻风病人的身份,几乎很难实现,最后在刘大飞的努力下,郭登州终于与亲人团圆,了却一桩心愿。这种将病人当亲人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我们医护人员都能像刘大飞同志一样,那么我国医患关系必将大大改善。

刘大飞同志是把抗麻工作当成毕生事业,她是敬业奉献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者;她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必将化为我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儿科放射学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我希望我们党支部能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向先进人物学习,然后认真检查自己的不足,进而切实改善提高自己。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积极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愿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化身为呵护病人的天使,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成绩,谢谢大家。

作者:李君伟

学习医护模范刘大飞事迹有感

当初学医,是父母替我做的选择,对于那个时候懵懂的我来说,根本就没有去想这到底是不是自己热爱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我到底能坚持多久。直到十年前,我来到了儿医实习,随后成为了儿医的一份子,这时我才慢慢开始对这份职业有所了解和熟悉,渐渐地知道了自己头上燕尾帽的真正含义———儿童健康的守护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参加工作时的那份激情也在慢慢消退,工作中也时常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医院这次组织让我们学习刘大飞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那份南丁格尔精神,那份对护理事业执着的热爱和坚持,她让自己和护理事业融为了一体。可我呢?却还只是把这份工作当做自己谋生的一个工具,榜样的力量,让我瞬间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让我明白了该怎样把这份工作变为自己的事业,让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怎样做才能做好一名优秀的护士。

在刘大飞同志的众多感人事迹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一幕:一位姓郭的麻风病人,他因为患麻风病被家人排斥,在外流浪了十几年,最后被刘大飞所在的诊所收留并治愈。每逢佳节倍思亲,十几年的流浪,使郭老每天因为思念亲人而郁郁寡欢,刘大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和同事们不断的努力去联系他的亲人,由于对麻风病的误解,亲人们对他都避而不见。刘大飞同志最后通过媒体,陪着郭老踏上了千里寻亲之路,让郭老最终完成了自己十多年的夙愿,见到了思念已久的亲人。不久后,郭老去世了,是大飞同志陪着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她的这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把病人当亲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对于我们来说,做一件事容易,难的就是一辈子如何去做好这一件事。刘大飞同志的事迹深深的印证了这句话,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述说了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不平凡的事迹。

作者:杨慧琼

学习医护模范刘大飞事迹有感

2018年6月27日,我有幸在我院大礼堂聆听刘大飞同志亲自讲述她坚守“抗麻”一线的事迹。在“谈麻色变”的年代,19岁的刘大飞从益阳卫校毕业后,女承父业,进入益阳市安化县大福皮肤病防治所工作,成为一名麻二代,27年如一日坚守在“抗麻”一线。她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用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视病人为亲人的态度,护理着一个又一个的麻风患者,深深的触动了我。

在医务工作中,我们有太多事需要向刘大飞同志看齐。她为病友护理伤口、清洗衣服、熬粥煲汤,对每位病人都有一份牵挂;为病友做心理疏导,说一段书、讲一个笑话,帮助病人再度盛开生命之花;为病友联系电视栏目,千方百计圆病友回乡之梦。在病友心中,刘大飞同志早已是他们的挚亲,他们也是刘大飞同志难分难舍的挚亲。调离落后的乡村,到县城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已经离开麻风村的刘大飞同志却怅然若失,她眼前总是浮现出麻风病友熟悉的面容,耳边常常回荡着麻风病友信赖的呼唤。7个月后,刘大飞同志重新回到了麻风村,而这份热忱,不单感动了麻风病友,也感动了他丈夫,她的丈夫也重回镇上,陪伴着她坚守在“抗麻”一线。一线工作27年,护理麻风病人,却只是她工作的一部分,下乡调查,科普讲座,公益活动等等,她四处奔走,为的不仅仅是治愈病人,而是成为一名科学的传播者,偏见的消除者,因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作为一名一线医务工作者,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刘大飞同志的感人事迹中,我找到了答案。

我要做到视患者为亲人,时刻保持友好态度,从行动上散发对患者的亲情;我虽然不能像刘大飞同志一样与麻风患者同吃住,洗衣做饭,但是我可以在窗口发药时,做到保持微笑服务,言语温柔;我应该做到交代药品用法用量时,语言详尽周到、通俗易懂;我更应该做到,碰到复杂情况时,耐心解说,不厌其烦;我还可以做到,当自己尽心为患者服务,却换来患者家属的不理解而气馁时,鼓起勇气,继续微笑等等。不忘初心,药师在行动。

常言道,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好事。刘大飞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抗麻”一线27年如一日地坚守,平凡而伟大。就像南丁格尔誓言里说的: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这种正能量,不单是医务工作者,更是我们所有党员应该散发出来的。她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她塑造了共产党人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她告诉我,在未来的几十年,我应该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上一篇:把教育办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运和访谈下一篇:预支材料款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