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

2024-04-20

照相机(共18篇)

篇1:照相机

对了,我不是有一台神奇的

照相机吗,变成了石头不久说不了话了,我急忙从怀里掏出相机,朝爸妈照了一

张照片,“咔嚓”又一声响,石头完成!真好玩,我对相机越来越喜欢了,感觉

像是被人控制的一样情不自禁的走出了家门,看一个人就照一个,说来也怪,这

胶卷好像怎样都用不完似的,不一会儿,好几十个人都变成了石头,我照的人越

来越多,变成石头的人也越来越多。猛然,我才醒悟,发现我做了件错事,可该

怎么把石头人都变回来呀?夷?我想起了那张贴在相机上的纸,我一百米的速度

跑回了家,用放大镜看了看:

魔力照相机

凡被照者,一律会变成石头。若想解除魔力,需自照一张相片。后果自负!

啊?自照?不会连我自己也变成石头吧?我犹豫着,一人做事一人当,终

于,我拿起了相机,对着自己照了一张......等待着结果。好几分钟过去了,我

还是没变成石头,我跑到大街上一看,魔力真的被解除了!所有石头又变成了真

人。不过我发现他们没有了这段记忆,还好,不然我可就惨了。至于那台照相机

么,我可不想让换人得到他去做坏事,藏起来了。什么,让我告诉你,做梦!

篇2:照相机

00000月00日0时的那一天,正走在放学回家路上的我突然看到路边有一台傻瓜相机。呵,不要白不要,我趁没人看见,就把那台相机顺手牵羊的带回了家。

回到家,我鬼鬼祟祟的拿出拣来的傻瓜相机仔细一瞧,才看到这个相机是崭新的,上面好像还贴了张纸,字很小,我也懒得看了,一把斯了下来。检查之后我发现这个相机几乎完好无损,连胶卷电池都在,我不由得想这丢他的人可真傻,好好的相机不要,只好由我来代劳照相了。

走出家门,我招呼来了几个小伙伴要为他们找一张,他们自然也很乐意。“咔嚓”一声,我照好了。抬头一看,不由吃了一惊,天哪,怎么会?我的伙伴们都变成了石头,连脸上的.表情都没变。片刻之后,我又高兴起来了,我有了一台神奇的照相机,谁被他照了谁就会变成石头,我想照谁就照谁,谁惹我我就照谁。我扔下下小伙伴们,揣着我的宝贝相机回家了。

回到家,我脚刚踏进门槛,就听到了爸爸妈妈的训斥:

“到哪玩去了?这么晚才回家。”

“你看看你,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成绩老升不上去。”

“对呀,以后别玩了,我给你多报几个班好好补补!”......

哎呀,唠叨得没完没了,真希望他们说不了话。对了,我不是有一台神奇的照相机吗,变成了石头不久说不了话了,我急忙从怀里掏出相机,朝爸妈照了一张照片,“咔嚓”又一声响,石头完成!真好玩,我对相机越来越喜欢了,感觉像是被人控制的一样情不自禁的走出了家门,看一个人就照一个,说来也怪,这胶卷好像怎样都用不完似的,不一会儿,好几十个人都变成了石头,我照的人越来越多,变成石头的人也越来越多。猛然,我才醒悟,发现我做了件错事,可该怎么把石头人都变回来呀?夷?我想起了那张贴在相机上的纸,我一百米的速度跑回了家,用放大镜看了看:魔力照相机凡被照者,一律会变成石头。若想解除魔力,需自照一张相片。后果自负!

篇3:光影之谜——照相机

【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所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 通过让学生学习照相机的相关内容, 体会物理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 为学生展示照相机的发展史, 让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采用自制模型, 小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三维目标, 并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要创设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我实践的体验中跟随教师的引导, 循序渐进, 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 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的意识。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一节, 从中选取了照相机作为单独的一节放在本章的最后。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完全部透镜知识之后,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照相机的成像和改变像的大小的原理, 并了解照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如调焦环、光圈和快门。进一步了解那些追求艺术效果的摄影作品是如何完成的。

2.学生情况

在学习本节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学的基础知识, 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以及本章的透镜的相关内容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照相机是比较常见的拍摄工具, 学生们经常使用, 也观察过照相机拍摄和调焦时的情境。初二学生正处在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 此时仍然需要以感性认识为依托, 通过比较和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和实际操作去感受照相机的一些功能。

学生学习本节课容易出现的误区是:认为照相机一定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设计, 忽略了也可以基于小孔成像的原理去设计照相机;难点在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去解释调焦的原理。

3.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同时为了增加学生体验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机会, 本节课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提问法

以问题为线索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成像所利用的原理, 改变像的大小的原理。

(2) 物理实验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接感受所要认识的事物, 体会照相机成像, 调焦的过程。

(3) 讨论法

引导学生就“影响小孔成像的像清晰度的因素有哪些”“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照相机去拍摄图片, 和针孔照相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较, 二者的亮度谁大谁小, 为什么?”等问题进行共同讨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手段

教学课件, 板书, 实验。

5.技术准备

投影仪, 黑板, 多媒体电脑;

实验器材:凸透镜 (直径5cm, 焦距10cm) , 橡皮膜, 圆筒 (一大一小、一个有小孔的) , 宣纸, 橡皮筋。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教学流程示意

了解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了解照相机成像范围和曝光的调节;

会用组装的简易照相机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及改变像的大小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装简易模型照相机的过程, 了解照相机的构造, 观察并发现照相机改变像的大小的方法;

通过学习照相机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组装简易模型照相机, 感受成功的喜悦, 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物理学原理的好奇心和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照相机利用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照相机改变像的大小的原理。

(2) 教学难点

研究照相机改变像的大小的方法。

摘要: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为学生展示照相机的发展史, 让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采用自制模型, 小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篇4:人体“照相机”

威尔特谢尔在幼儿时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不愿意跟人交流,连眼神接触也很抵触,直到4岁时,他都没开口说过话,并且喜怒无常。母亲热纳瓦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后,才发现威尔特谢尔是名孤独症患者。

5岁的威尔特谢尔进入伦敦一所针对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昆士米尔学校中就读。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孤僻的威尔特谢尔几乎只对一样事情感兴趣,那就是画画,这也是他跟世界交流的唯一方法。最初,威尔特谢尔是画动物,然后是画伦敦的车辆,再之后就画建筑和都市风景。有一次,当老师拿走威尔特谢尔的画纸时,他终于开口说出了第一个单词“纸”,而且他接着还跟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我想要纸,请给我纸,请让我画画。”

后来,老师关注到了威尔特谢尔的画画,并发现他拥有惊人的“瞬间记忆能力”,能够对任何他看过的景色都过目不忘,可以全凭记忆精确地画出1小时、1天甚至一周前看过的风景,他的画中风景的细节精确度和真实景色的相似度经常高达90%!

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尔特谢尔的“瞬间记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他在伦敦皮卡迪里杂技场中站立10分钟后,就能毫不停顿地全凭记忆画出皮卡迪里杂技场的全景。

威尔特谢尔惊人的绘画天分吸引了科学家和媒体的关注。1987年,威尔特谢尔获邀参加英国广播公司一档叫《愚笨的智者》的节目,在节目中,他跟两名在数学和音乐上具有天赋的白闭症患者展示了他们的“超级天赋”。皇家学院前任院长休·卡森爵士称赞威尔特谢尔是“英国最杰出的儿童艺术家”,此外,他还获得了“少年毕加索”、 “人体‘照相机’”等美誉。

此后,智商值只有30的威尔特谢尔便走上了成名之路。

2001年,威尔特谢尔参与录制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天才的片段》。BBC的工作人员用直升机载着威尔特谢尔在伦敦上空飞过,用时10分钟,回到地面后,威尔特谢尔用了3个小时便画出了64平方千米范围的伦敦俯瞰图,包括12座著名的历史建筑和另外200座建筑,他画得非常精确,画作就像在直升机上用相机拍摄的伦敦城市照一样。

2003年10月到11月,威尔特谢尔首次在伦敦举办了自己20年作品回顾展,之后他的艺术画便频频在世界各地的画廊中展出,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005年5月,威尔特谢尔受邀前往日本,他乘坐直升机在东京上空飞行了30分钟,回到地面后,他便立即在块10米长的帆布上绘下了东京的全景图,日本专家对威尔特谢尔画作的精准度简直难以置信,他们特意将东京的一张航空照片制成透明胶片,覆盖在威尔特谢尔的画作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威尔特谢尔画作的精准度可达到90%以上。

在此之后,威尔特谢尔又乘直升机飞过意大利罗马、中国香港、德国法兰克福和美国纽约的上空,他都能精准地画出这些超级城市的全景图。

2006年1月,为表彰威尔特谢尔为英国艺术界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决定授予他象征官方认可的“英帝国勋章”。

篇5:照相机教案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条件,知道什么是实像.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

(三)教具:凸透镜(焦距已知),照相机(实物、模型或挂图).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纸屏,蜡烛、火柴、光具座.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问:哪位同学使用过照相机?说一说你照相的过程.(学生说,教师提示,引起学习兴趣.)

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照相机能使人或景物在底片上形成缩小的像吗?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生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

1.教师演示:改变凸透镜与蜡烛间的距离,可以在纸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或缩小的像.

2.向学生说明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介绍实验装置.

3.学生分组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

提醒学生注意做每一步骤时,要注意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的大小,像的位置的变化,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4.实验完毕,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介绍什么是物距、像距.

讲解实像:照课本图6?17画出板图,说明像是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的会聚点,是实像.让学生跟平面镜所成的像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

三、照相机的原理

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性质.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胶卷上有感光物质.

四、简介照相机的构造和使用

展示照相机挂图或模型、实物,对照讲解以下各部分的功用:

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以便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调焦环上面的数字是指被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环上的数字越小,进入镜头的光越多.

快门:控制曝光时间.快门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分之一秒.数字越大,曝光时间越短.

五、照相和洗相过程简介

胶片上有化学物质,感光后起化学变化,留下潜影.

洗相时先显影,再定影,得到底片(负片).

印相时,用底片使相纸曝光.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得到相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节后的练习题

如果家里有照相机,回家观察照相机的构造,向家长请教如何选择和调节光圈、距离和快门.

板书:

照相机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

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的原理

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性质.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篇6:照相机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离不开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德育目标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学生会用去拍自然风景名

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上节内容《光的折射》基础上的应用讲述,又是第四节课《幻灯机放大镜》的对比课.重点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情况和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并说明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成的,是实像.然后在此基础上讲的原理.说明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了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而理解它的应用,因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为实验法、讨论法、探索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作出凸透镜在具体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投影仪、放大镜.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四)师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

六、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课题

方案: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照片和各种型号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继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向学生指明这节课要研究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画出板图)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板书)

教师介绍仪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学生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一个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4)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实像.

如果略改变一下物距,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像变大.

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光路图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将下图用投影仪打在幕布上,教师边指示图形边讲解.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轴射出,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相交于一点,AB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组成了AB的像 ,由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所以是实像.

教师简单介绍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应的光路图,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说明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3.总结

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镜成像问题.

探究活动

【课题】关于胶卷的感光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市场上常见的胶卷的规格,在某种照度的条件下,它们使用上有何差别.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篇7:照相机回来了

有一天,小兔非非独自在森林里散步,突然,它看见前面一棵大树的树枝上挂着一架照相机。可四周没发现有其它伙伴,非非心想:一定是哪个粗心的朋友遗忘了。于是,它等前来寻找丢失照相机的朋友来取相机。

过了好久,也没见来找照相机的伙伴。非非开始焦急地喊道:“这是谁的照相机?”森林里静悄悄,没人回答。非非只好过去,从树枝上取下照相机,自言自语地说:“让我看看里面拍了些什么?然后,根据照片再帮忙寻找失主。”边说边按照相机的`按钮,看到里面保存着好多照片,有:大象的鼻子、松鼠的尾巴、长颈鹿的脖子和刺猬身上的刺。非非高兴的想,一定是它们其中的一个呢!

非非先找到松鼠和刺猬,让它们看照相机中它们自己的照片,不想它俩异口同声地说:“奇怪!是谁把我们拍入照片的?怎么我们没看到?”于是,非非又去找大象伯伯,也让它看它自己被拍入照相机里的照片,大象伯伯也说不知道是哪位帮它拍的。最后,非非找到长颈鹿,结果长颈鹿的回答与它们一模一样,没人说自己是照相机的失主,也不知道是谁帮它们拍下的照片。怎样才能找到失主呢?小兔非非想。

非非开动脑筋,灵机一想,有了!它先回家把照相机里的照片全打印出来,然后又粘贴在一张很大的纸上,写上寻找摄影作者启事,做成一张海报贴在森林里平时大家聚会地方的那棵又老又大的树上。

篇8:远距离3D激光照相机(英文)

A camera able to create 3D images up to one kilometer (0.62 miles) away has been developed by a team in Edinburgh, UK.

Physicists at Herriot-Watt University developed a technique which uses lasers to scan almost any object.

With extra research, the camera’s range could extend to 10km (6.2 miles) , the team said.

It will primarily be used to scan objects such as vehicles—but is unable to detect human skin.

The reason is that skin does not reflect the laser in the same way as most other objects.

Beyond capturing images of objects, the technology could also be used to keep track of the movement of rocks, or plants growth.

Highly accurate

The camera works, the team explained, by bouncing lasers off (反弹) distant objects, and measuring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light to travel back to the detector.

The camera is able to record its subject to an accuracy of one millimeter.

With further modifications (修改) to the system’s image-processing software, the team said it believed the same technology could be used to measure an object’s speed and direction.

“Our approach gives a low-power route to the depth imaging of ordinary, small targets at very long range, ”said Angus Mc Carthy, a research fellow at Herriot-Watt.

篇9:纸杯照相机

纸杯还能做照相机?哈,是在开玩笑吧!这下你可要大吃一惊了,我们马上就要用纸杯来做一个不可思议的实验,这感觉丝毫不亚于我们摆弄爸爸的数码相机拍出几张得意的照片。

实验前的准备

一只纸杯胶带

一枚铁钉胶水

一张黑色的纸一根蜡烛

一张透明纸火柴

你来动手做一做

1把黑色的纸卷成纸筒,塞进纸杯,让纸筒紧贴着纸杯的内壁,用胶水固定。

2用铁钉在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孔。

3,把透明纸盖在杯口上,用胶带固定。

4点燃蜡烛,把屋里的灯熄灭或拉上窗帘。

5把纸杯拿起来,让杯底的小孔对准蜡烛,眼睛看着杯口的透明纸。

提示:在光线较暗的房间进行此项试验的效果较明显。

认真仔细看一看

透明纸上出现了一个倒立的蜡烛图像。把蜡烛熄灭后,图像也随即消失了。

动动脑筋想一想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从小孔进来的光线沿直线进入,从上面射入的光线与从下面射入的光线在小孔处交叉后,再投影到透明纸上,所以,最后形成的影像是倒立的。蜡烛熄灭后,没有了光源,图像也随即消失。

科学连连看

篇10:未来照相机作文

这可不是普通的照相机,它是一台神奇的未来照相机,凡是被它照过的人,都能马上看到自己未来时候的模样。哈哈,碰巧贝贝来了。我偷偷地给她照了一张。

哦,原来贝贝将来是个明星啊!那是一个像城堡般梦幻的舞台,舞台四周挂满了她的照片,霓虹灯在舞台上照出五颜六色的光束,五光十色的彩灯把舞台装饰得灯火通明,令人眼花缭乱!舞台的中间站着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女孩——贝贝!她披着长长的头发,犹如一道乌黑发亮的小瀑布,奔涌直下。身穿粉紫色的连衣裙,上面镶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钻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银光闪闪,犹如天上的仙女一般。贝贝手拿话筒,深情地唱着一首又一首歌,让人听了如痴如醉。舞台下的人群黑压压一片,他们有的在呐喊,有的在挥舞荧光棒,还有的安静地聆听着这天籁之音?

“咦!天天也来了!天天——来照一张相吧!”天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咔嚓!”相片出来了!呵呵,天天你当的是一位老师!只见天天穿着一件小碎花裙,站在明亮的讲台前,拿着粉笔,正在给同学们讲课。突然,照片里传出天天老师的声音:“red!r-e-d-red!”同学们也跟着念着?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整个校园!

我看着一张张照片,心里兴奋极了!连忙让天天给我拍了一张。啊!我长大果然当的是服装设计师。只见我一手拿尺,一手拎着两条连衣裙。咦?这两条连衣裙怎么这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我连忙掏出前两张照片,噢!原来贝贝和天天的衣服就是我设计的!原来我们长大也是好朋友!

篇11:未来照相机作文

我起床后,穿上衣服,智能微波炉已经为我准备了早餐,恩,吃饱了,要上学了,爸爸已经为我准备了“狮子座”机器人,哈哈,在学校里就数我的“狮子座”机器人最凶猛啦,也是最帅的啦,哎呀,差点忘了带上照相机,“狮子座,我坐好啦,走吧!”“狮子座”一下子飞奔起来,把我送到了学校。

这个照相机你可别小看它,它可是有很大的功能的。这个照相机有两个按钮,一个是红色按钮,另一个是橙色按钮。先说说红色按钮的功能吧,按下它就能定住你眼前的事物,另一个橙色按钮是能使事情时光倒流。

我走进教室里,准备上课,咦,那里好像发生什么事情?我连忙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小林和小李吵架了,我便拿出照相机,按下了橙色按钮,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了小林和小李还没有吵架的时候,一问才知道,小林借了一只钢笔给小李,小李用着用着就坏了,小林一怒之下就和小李吵了起来,我就劝他们和解了,好险啊!他们两个差点就打起来了。接着我又按下了照相机的橙色按钮,一切都恢复了原状,小林和小李不再吵架了。大家安静地上课了。

“叮叮叮……”下课了,我骑着“狮子座”机器人正要回家,忽然,发现一辆轿车要撞着一名小学生了,我连忙拿出了照相机,按下了红色按钮,一切都定住不动了,幸好及时,不然,那名小学生就要被撞倒了。我又把那名小学生带到了人行道上,终于安全了。

篇12:小猴和照相机作文

“叮咚,叮咚”,一阵急促的门铃声把豆豆从美梦中惊醒了,豆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鸭妈妈.没等豆豆开口,鸭妈妈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哭得豆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豆豆再三安慰,鸭妈妈才停止了哭泣,她一边擦眼泪,一边断断续续地说:"这几个月,我下了好几个蛋,在我要孵蛋的时候,就发现一些蛋不翼而飞了.这样叫我怎么孵蛋呀?你是森林里有名的点子大王,帮我想个办法吧!"

豆豆听了火昌三丈,咬牙切齿.这时,豆豆看到高级照相机,计上心头.他眉飞色舞地向鸭妈妈讲了捉贼计划.鸭妈妈听了,破涕为笑,连声叫好.

天黑了,豆豆把照相机设置成了自动程序,藏在了一个隐蔽的角落.

夜深了,森林里静悄悄的.突然,两个黑影闪进了鸭妈妈的家里.这时照相机闪过一道强光,"咔嚓""咔嚓".小偷听见了,仓皇而逃,鸭妈妈见了,连忙大叫:"抓小偷,抓小偷!"可是他们已经逃得无影无踪,鸭妈妈非常生气,豆豆说:"别急,你来看."只见相机里吐出一大堆照片,他们看清楚了,竟然是小老鼠他们.

第二天,豆豆和鸭妈妈追到小老鼠家里,把照片甩在他们面前,小老鼠们看了,只好低头认罪.

高级照相机真是功不可没呀!

篇13:M9多幅照相机维修两例

1.1 故障现象

多幅相机照出的片子右边有一约13mm的白边,两边不对称,无故障代码。

1.2 故障分析与检修

经观察发现胶片落在停片台上时,超过胶片阻挡片,经测试胶片阻挡片电磁铁两端电压,发现磁铁吸合时间过晚,以致造成当胶片快越过停片检测光耦时磁铁还未吸合,而胶片已越过挡片,由于胶片在停片台上的位置不对,因而造成这种‘切片’现象。

检查电磁铁供电电源板D14板,+24V正常,再查电磁铁的控制导通信号B6,发现控制信号起步晚,查CPU板即D4板的输入端hrm4正常,再查控制板D3板输入端C21,在hrm4端电压变化时,C21端的电压并不同步变化,而是滞后变化,故判断故障发生在D3板的i2集成块。更换一只同信号集成块后,故障排除。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在使用过程中,机器突然出现以下两条错误信息。(1)MSM001 SUPPLY MEGAZINE NOT CORRECTLY PUSHEDOUT;(2)MSM029 TIME OUT NO REPONSE FROM MULTTSPOT CAMMER。

2.2 故障分析与检修

检查供片合,一切正常,但此条故障仍出现。接着观察当插入供片合后,各开关动作都正常,且分离导杆上下运动,但不送片,由此说明故障与供片合的插入状态无关,而是送片电机不转的故障。查送片电机+24V供电板正常,原因是CPU无控制信号送出。将CPU板上各集成块按压后,机器恢复正常。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M9多幅照相机两例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关键词:多幅相机,相机维修,胶片

参考文献

[1]李建国.KADAK-9410型照相机常见故障检修[J].中国医疗设备,2008,(1):131.

篇14:超级“太空照相机”

超级“太空照相机”

欧洲科学家梦想寻找“第二地球”

2004年初,欧洲宇航局曾向欧洲科学家——不仅是天文学家,还包括生物学家、化学家 、植物学家等提出询问,问他们想要欧洲宇航局在太空探索中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据悉,搜 寻可能孕育外星生命的“第二地球”这一目标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

据报道,一个称做“宇宙视觉”的太空计划已经启动,几架太空望远镜将结合起来,一 起寻找和观测太阳系外的类地球行星。“宇宙视觉”计划负责人、巴黎天文台的凯瑟琳·图 伦博士道:“相对于恒星来说,行星是很微小的物体,它们反射的光只是恒星发出光芒的十 亿分之一,然而我们却必须从银河系中发现它们的存在,这有点像从1000公里远的一个灯塔 旁寻找一根燃烧蜡烛的微光。”

“外星地球影像师”能窥“第二地球”山川海洋

不过,欧洲科学家们最雄心勃勃的计划却是建立一个超级太空望远镜系统——“外星地 球影像师”计划(EEI)。这是一个由10000枚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镜子组成的天文望远镜系统 ,它强大到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太阳系外数百光年处的类地行星的全貌,包括山川海洋、森林 植被!

法国德·赫特·普罗旺斯天文台教授、世界级的天文望远镜光学专家安东尼·拉比里道 :“这个超级太空望远镜将会为另一颗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提供不可驳倒的证据。如果你在 另一颗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上发现叶绿素或植物的存在,这些植物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 改变颜色,繁荣和死亡、那么你就已经发现了一个充满生命的外星世界,不管那里的生命是 否已经进化到了复杂的形式。”

拉比里眼中的这种超级太空望远镜不太可能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建造成功,不过初步的光 学测试已经开始起步进行。

寻找300光年外的类地行星,“三大计划”打先锋

在将来实施“外星地球影像师”计划前,欧洲宇航局将先实施另外几项富有创意的天外 行星观测计划,所有计划均涉及到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太空望远镜,因为这样才可以避免地球 大气层对观测造成的负影响。

计划一:“大地女神计划”。这是第一项计划,它涉及到用一个天文望远镜观测并建立 一个贯穿银河系的包含10亿颗恒星在内的特别精确的三维星图,“大地女神计划”还将通过 行星对各自“太阳系”恒星的影响来发现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天外行星。到目前为止,世界各 国科学家已经通过地球天文台的望远镜观测到了1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大地女神”天文 望远镜将于2011年发射升空,它将至少可以发现数千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存在。

计划二:“达尔文计划”。然而,只有那些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才会引起科学家的真正 兴趣,这些行星大多处在所在恒星系统的“黄金区”,那里的轨道温度既不太势,也不太冷 。要发现这些行星的存在,一个更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达尔文计划”将于2015年实行 ,到时将有8艘太空望远镜舰队发射升空。

它们将在靠近太阳系的星系中寻找类地行星的存在,“达尔文计划”望远镜可以消除掉 中部恒星的图象,只允许它身边的行星以光点的形式出现,然后用分光计对这些光进行分析 ,就可以揭示这些行星的大气层中是否有气体存在。如果大气层中存在氧气、臭氧、甲烷、 二氧化碳的混合物,那就意味着那儿可能有生命存在。

计划三:“超大地女神计划”。“达尔文计划”完成后,另一项太空任务——暂时命名 为 “超级大地女神计划”将会研究更远太空中的恒星系统,寻找300光年到400光年距离内的类 地行星。据悉,美NASA也计划于2018年发射“陆地行星发现者”,用与“达尔文计划”相似 的科技寻找外太空中的类地行星的存在。

拍摄“第二地球”:10000枚太空镜组成超级“照相机”

如果这些太空计划果然成功地发现了一个富有希望的类地行星,它上面有类似地球的太 气层,那么“外星地球影像师”计划、或另一个相似的太空计划将随后合乎逻辑地启动。“ 外星地球影像师”计划将像“达尔文计划”一样工作,不过与“达尔文计划”中使用8个绕 轨道太空望远镜不同的是,“外星地球影像师”计划将作用由10000枚太空镜子组成的庞大 天文望远镜观测系统,每一个镜子的直径都达3米。它们将共同组成一个有效光圈(孔径 )达100公里的“太空照相机”——这架“太空照相机”也许还没有精确到能够拍摄“第二地 球”上的外星人浴缸中洗澡,但它却足以清楚地观测到“第二地球”的大致外貌、包括山川 海洋、森林植被了!

不管如何,只要我们的银河系中的确有孕育生命的“第二地球”存在,那么科学家们就 可以发现它们,即使“第二地球”上的生命组织还未进化到超过低级植物或细菌的形态。

欧洲科学家想做“寻找外星人”先锋

欧洲宇航局科学计划部主任戴维·索斯沃德道:“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外星生命的痕迹 ,尽管太阳系外的行星相当普遍,也许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外,出于某种尚不清 楚的原因,生命幸运地在这儿生存了下来。或许在‘第二地球’上,可能存在着类似细菌的 简单生命,但类似人类的复杂生命将非常希罕。如果是这样,我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毕 竟每个人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篇15:免散瞳照相机申请

视神经疾病、眼底血管性疾病、黄斑部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脉络膜炎性病变、眼底肿瘤、眼外伤导致的视网膜震荡;黄斑穿孔等眼底病变都需经眼底检查明确。眼底检查不仅是检查眼睛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常见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血液病、高危妊娠、颅内高压等疾病都有相应的眼底表现,故眼底检查不仅能发现影响视觉功能的眼底疾病,也可以通过视网膜微血管改变评估全身健康状况,实现从对疾病治疗到疾病预防的转变。

近年来,数码眼底照相已经成为眼底病变临床早期筛查和研究的重要工具,视网膜照相明显比直接眼底镜探查眼底病变更有效,是进行筛选的首选方法。免散瞳照相机具有如下优点:

1、免散瞳节省了散瞳等待的时间;

2、数字化成像,清晰度高;

3、资料容易保存,便于对临床疗效进行动态观察;

4、结合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5、图像直观,便于非眼科专业的医生进行读片诊断;

篇16:购买照相机请示格式

刘主任:

由于摄影设备老化,为便于信息采集和存档,现信息科急需购置半专业照相机一台,用于工作开展。需要资金15000元用于相机购置。(含机身、18-200镜头、8Gsd卡、备用电池和闪光灯等配件)。

妥否,请批示!

篇17:照相机广告词

或艳丽,或朴素,或高调,或安静,或狂野,或恬美……

一切都在你的`掌握。

IXUS,不离你的左右,记录你缤纷灿烂的方方面面。

sony照相机

your pictures are stable,

篇18:照相机

数字眼底照相机( Digital Fundus Camera) 作为糖尿病性视网病变临床检查和研究的重要工具,由于记录的准确性、客观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3],被广泛应用于眼科流行病学和人群疾病的筛查。数字眼底照相机的便捷性较为重要,这就需要提高数字眼底照相机的自动化程度[4],而视网膜图像自动对焦技术则是数字眼底照相机系统关键环节之一。基于此,Pan[5]等利用边缘置信度的辅助检测快速准确地提取出血管边缘,将血管边缘检测结果作为自动对焦的评价函数,实现对眼底图像的自动对焦; Moscaritolo[6]以视神经乳头为研究对象,完成基于方差的自动对焦评价函数的设计与应用; Marrugo[7]也以视神经乳头为对象,使用不同的自动对焦评价函数完成了对眼底图像的对焦测试。

本文将结合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所拍摄眼底图像对比度较低的特点,在分析现有自动对焦算法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对焦速度及精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对比度与梯度方向函数相结合的清晰度评价函数,与现有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眼底图像的特点

为了获取清晰完整的眼底图像,通常需要瞳孔直径为4 ~5 mm来照明和拍摄眼底图像,由于强光摄影会使瞳孔缩小,因此需药物散瞳以获得大瞳孔直径。 但药物扩瞳会使眼睛暂时失去调节能力,且患者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和老人,每次扩瞳时间需要约30 min,而瞳孔恢复正常则需5 ~6 h。因此, 目前研究的重点均已转向免散瞳的眼底照相机,这对眼底照相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常人眼散瞳后直径为6. 89 ± 1. 39 mm,而在暗室条件下瞳孔大小只有3 ~4. 5 mm。与普通的散瞳情况相比,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将面临以下难点: ( 1) 由于瞳孔较小,照射到眼底视网膜上的光照度不足,得到的眼底图像对比度较低。( 2) 照相视场偏小。( 3) 角膜反射杂光相对增大较多。

此外,如图1( a) 可知,正常眼底图像的特征包括血管、视神经乳头及中心凹等,眼底图像中的各种特征相对清晰。然而,病变图像并不一定具有清晰的特征, 如图1( b) 所示,硬性渗出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凹的提取,同时,血管也较为模糊。因此,要完成眼底照相系统自动对焦算法的设计,必须考虑眼底图像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病变图像的特点。

按照糖尿病性视网病变的严重程度,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有ETDRS分类法、日本分类法和Davis分类方法,国内将其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两类,每类又划分为3个等级。与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型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病变病症主要表现为: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壁周细胞丧失和微血管瘤形成、毛细血管无细胞化、视网膜屏障破坏新血管生成,以及视网膜脱落等。表1显示了目前临床上糖尿病性视网病变6个分期的症状。

图2即不同病变情况下的眼底图像,从图中可看出,随着病变的增强眼底图像特征则愈加不明显,以图2( c) 增殖型VI型为例,眼底图像中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特征。在此情况下,若再基于眼底图像常见特征进行清晰度评价函数的算法设计则显得并不理想。

2改进的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免散瞳眼底照相机的特点及随着糖尿病性视网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眼底图像对比度较低,呈现出的特征也愈加不明显,从而增加了基于特征的自动对焦算法的难度。

针对图像对比度低的问题,陈静等[8]根据图像的灰度分布,运用3次多项式拟合图像的边缘实现亚像素定位,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 韩瑞雨[9]等在介绍Zernike正交矩,并分析Zernike矩调焦函数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Zernike正交矩的自动调焦算法,并定义了算法的公式; 张亚涛[10]等则在分析现有图像清晰度评价函数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区域对比度的清晰度评价新方法,并建立和分析了评价函数的数学模型,且对航空摄像机采集的系列图像进行了实验和仿真。考虑到文献[8]与文献[9]的算法复杂度,这里主要对基于图像区域对比度的清晰度评价函数进行说明。

基于区域对比度的图像清晰度评价方法主要原理是在每个定义的区域中,计算区域内灰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再除以最大值,称为该区域的区域对比度。对所有像素计算区域对比度并求其平均值,得到归一化的清晰度评价值,如式( 1) 所示

式中,i表示自动对焦过程中的第i幅图像; Fi表示清晰度评价函数; M与N分别表示计算时所采样的行数与列数值; dev( x,y) 为区域对比度,其定义如下

其中,fΔ( x,y) 表示所选择的图像区域; max[·]与min[·] 分别表示图像区域中各像素点取最大值与最小值。该方法中区域的选择可采用“无重叠型”与“滑动型”两种方式。

利用上述方案的思想,结合梯度向量平方函数的思想,对区域对比度的算法进行改进,得到如式( 3) 所示的算法

式中,i表示自动对焦过程中的第i幅图像; fiΔ( x,y) 表示对应第i幅图像选择的图像区域; Si表示第i幅图像的清晰度评价值; max{ Si} 表示取所有图像中清晰度的最大值,即进行归一化。

本算法中,由于采用了对区域中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取平方的方案,可进一步增加低对比度图像的清晰度评价值。同时,算法中只采用一次除法,即用max{ Si} 进行归一化,与区域对比度的方法相比,可进一步减少计算量。

3实验分析

3. 1区域分块的选择

在文献[10]中,区域分块可采用“无重叠型”与 “滑动型”两种方式获得采样区域。其中,滑动型的区域选择方法以像素为单位,以某种方式选择该像素的领域,例如简单的2 × 2邻域、3 × 3邻域,或形态学上的方法,逐像素计算区域对比度,对于边界区域可填充零或舍弃这些区域; 无重叠的区域选择方法是每个计算区域没有重叠的像素,彼此间相互独立,即将一幅图像按照给定的大小相邻地分为若干块。分析可知,采用“滑动型”方式可确保对每个点的采样,但计算量较大,而采用“无重叠型”方式则可减少计算量。

实验中采用图像为11幅对焦过程中的眼底图像, 像素大小为240 ×320,其中图3( f) 为清晰图像,如图3所示。实验中以“无重叠型”与“滑动型”两种方式分别选择2 ×2邻域、3 ×3邻域大小进行实验。

同时,为了体现本文算法的优越性,将文献[10] 所提算法与本文算法相比较,得到如图4所示的不同评价函数在不同区域分块情况下的比较曲线。

如图4所示,两种算法在不同区域分块的情况下均具有较好的无偏性与单峰性,但相对于原算法,经过平方处理改进得到的算法其对焦曲线的灵敏度更高。而在使用平方改进算法中,无论采用何种区域分块方法所产生的曲线区别较小。

表2为两种不同算法在不同区域分块情况下对每幅图像的运算平均时间。从表中可看出,采用无重叠型取平方的方法所消耗的时间最短,每幅图像均< 0. 05 s。同时,考虑到当窗口大小> 3 × 3时,不利于眼底图像中的细节保护,因此,最终实验选择基于2 × 2邻域的无重叠型取平方算法。

3. 2不同算法的比较分析

为进一步与常用算法比较,实验中选取罗伯特梯度函数、方差函数、梯度向量平方函数、梯度向量模方函数及信息熵5种自动对焦函数与本文的算法进行比较, 得到如图5所示的比较曲线。从图中可看出,除方差函数外,其他函数均具备单峰性,其中,信息熵与方差函数所取得的对焦曲线最为平滑,灵敏度最差。梯度向量模方函数与罗伯特梯度函数的曲线近乎相似,而梯度向量平方函数与本文算法所得到的曲线最为灵敏,同时本文算法的灵敏度又略优于梯度向量平方函数。

4结束语

上一篇:铲冰优秀作文下一篇:关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思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