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2024-04-08

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通用8篇)

篇1: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危机现状分析应对及机遇和挑战

王辉河南鼎德律师事务所

近些年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随着规模不断壮大,企业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面向银行的正规融资渠道门槛较高,效率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散落在民间,苦于难觅出口。持续活跃的民间金融最终呈现出两方相悖的效果:一方面,民间融资对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资金的地方企业起了相当大的帮扶作用;而另一方面也滋生了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侵害了公众利益。通常,经济繁荣或信贷紧缩时期,也是非法集资相对猖獗的时候。受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非法集资案件及风险仍将维持高位运行。应该看到,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民间融资是必然产生的现象。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既要堵住歪门邪道,又要疏通合法的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融资行为。”下面就目前我国主要的几种民间借贷模式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青岛模式

青岛模式是民间借贷公司作为一个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将有投资需求的放款人和有借款需求的借款人撮合在一起,借款人以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物,获得放款人的资金支持,双方签订民间借贷合同。青岛民间借贷的繁荣,得益于市民间房产抵押贷款的兴起,被称为民间借贷的“青岛模式”。

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形式是公司或个人吸收存款,再通过公司或跟人运作放款。它们通过高息揽存吸纳民间游资,然后靠放贷来获取利润。

3、郑州模式

该模式是对温州模式和青岛模式的继承和创新。特点有三个:一是“一对一”,就是指一对一安排放款人和借款人对接;二是“不摸钱”,放款人直接付钱给借款人;三是“担保代偿”,指贷款到期后,如果借款人不能偿还,将由担保公司无条件代偿。

4、安阳模式

安阳的借贷模式主要是以汽车租赁为形式进行高息融资。

5、鄂尔多斯模式

鄂尔多斯模式主要是发生在亲友间的类似传销式的民间借贷融资。既无正规的借贷手续,又无相应的担保措施,数额巨大,触目惊心。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我省目前的民间借贷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担保模式

担保公司是典型的担保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公司为出借人提供信用担保并出具担保函,承诺在债务到期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借款人需要向担保人提供反担保。担保模式是大多数担保公司的做法。有些担保公司为了取得投资人的信任,还要求借款人为投资人提供担保物,同时在担保物价值和担保债权有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为了办理担保手续的方便,采取联合理财的方式,将担保物权登记在共同推举的代表名下。

2、债权转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为投资公司所用,投资公司不能为出借人出具担保函,但为了取得出借人的信任,必须向出借人履行担保人的职责,在承诺代偿的情况下,为保证代偿后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以要求借款人将抵押担保登记在投资公司的名下,投资公司就成了担保权人。如何将借款人的担保物登记在投资公司的名下,同时又能省却为众多出借人办理抵押登记的麻烦,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创造出来这种债权转移模式,即出借人的债权在投资公司代偿以后自动转让给投资公司。

3、中介模式

投资担保公司在各地的办事点,公司只为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平台,但不履行担保责任,仅收取中介费。

4、地下钱庄模式

公司与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然后高息放贷,公司给予出借人定额回报,公司赚取息差,类似于银行,所以称为地下钱庄。这种模式实际上也存在于前三种模式中,实际是表面模式和内在模式的关系。

2月1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周人杰署名的文章《谁来拆除民间资本“玻璃门”》。文章指出,“如果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那么民间资本则是遍布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数量巨大、不可或缺。”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资本的重要性,该文同时指出,“从“旧36条”到“新36条”,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态度和努力始终如一。而在民间资本的“输血”之下,中 小企业也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贡献了我国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民营经济成绩更是骄人,可说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臶。”文章在介绍完民间资本的重要性后,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如下阐述,“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度出现经营困难。一边是“民间资金投资难”,一边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共同促动了民间借贷热潮。缺乏规范与有效监管的地下资本暗流,往往过分依赖亲友间的信任、恶性担保乃至高利贷等危险模式。一旦有风吹草动,脆弱的资金链条常常不堪重负,就有了中小企业老板的破产、跑路、跳楼,就有了众多债权人资金的有去无回。“应当承认,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背后蕴含着多元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民间金融借贷的种种问题,应当依法依规严肃治理。但,法律与契约可以评判一商一贾的荣辱得失,却难以纾缓民间借贷长久累积的“冲动”与“饥渴”。中小企业与民间借贷的“错位”,还得从实体经济与金融体制关系中找出路。”

国家层面的《放贷人条例》迟迟不能出台,四次被否可见阻力之大,情况之复杂,国家部委和省地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的规定和文件对本地区和本部门所涉及民间资本及投融资担保行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和引导,结合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相关文件和通知,可以分析出国家对目前民间资本及投融资担保行业的态度以及下一步的应对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整体上鼓励和支持投资担保行业的发展,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因为投资担保行业在解决民间资本流动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上,由积极的作用,且作用极大,上文已经指出,在此不再赘述。分析认为国家将逐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限制,突破目前的金融垄断局面,正所谓“堵”不如“疏”,标本兼治。

2、对处于违规操作的投资担保机构,进行引导和整顿,限期责令整改,清理违规行为,给时间,给政策,让其渡过危机,走上正轨。分析认为国家对该类投资担保机构不会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政策,而采取“治病救人,惩前毖后”“扶上马,送一程”的积极政策,为下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保存有生力量。

3、对于违反法律法规,以投资担保机构为名,实际上进行非法集资和集资诈骗的投资担保机构进行严厉的打击,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合法金融机构的良好运营环境,此类机构实质上已经触碰了法律的底线,影响了社会稳定,严重者已经涉嫌了犯罪行为,国家对此类机构的严厉打击,也是理所当然,无可非议。

对于投资担保机构来说,这次危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危险和机遇伴生,正是所谓危机。有人说过“当危机来临时,化解它的利刃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它的名字叫智慧。智慧的人从危险中看到机遇,愚笨的人从危险中只能看到恐惧”,所以对投资担保行业的人来说,在这个时候“看清形势,认清大局”比什么都重要,理性的看待问题积极应对,乐观看待投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前景,谨慎的应对目前面临的问题,才是智慧之举。

就目前出现问题的投资担保机构来说,了解目前的工作重心和冷静应对出现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下面以郑州为例,从投资担保机构的角度,对具体应对危机的方案进行分析:

2011年11月30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郑政文„2011‟291号关于印发《郑州市担保机构规范整顿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该文件的印发对象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该方案的指导思想,即:“正确认识担保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在规范中发展、在规范中壮大为方针,从保证经济安全运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有关担保机构规范整顿、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疏堵并举、防治结合、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化整顿、防控风险、强化监管,依法维护经济秩序,促进规范经营,形成长效机制,推动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政府对待民间资本和投资担保行业的态度。该文件明确的将投资担保机构分为三类,一是银担主业突出、合法合规经营的担保机构;二是既有银担业务又有违规民间融资担保业务,且受到投诉的担保机构;三是开展违规民间融资担保业务,出现挤兑的高风险担保机构。通过以上分类,区别对待,分别派出派驻首席服务官工作组、调研组、调查组,以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对于第一类担保机构,工作组的工作是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强化服务措施,指导公司规范运营,鼓励支持健康发展,培育行业标杆,发挥其在规范整顿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于第二类担保机构,工作组的工作是约谈法人代 表,宣讲政策法规,责令其立即停止并清理消化违规业务,认真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理清问题,设定整改时限,使其逐步规范化。对于第三类担保机构,工作组的工作,一是约谈公司法人代表和高管人员,进行告诫谈话,宣讲政策法规。掌握公司法人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或出资人、联系方式、实际居住地等有关信息。二是稳定集资参与者情绪,指导担保公司统计集资参与者情况,确定集资参与者代表,要求担保公司与集资参与者建立沟通渠道,形成有效沟通机制。三是要求担保公司向集资参与者说明资金去向,出示资产证明,通过沟通协商,制定还款兑付方案。四是监督担保公司履行经集资参与者认可的还款兑付方案,尽最大可能通过沟通协商,及时化解风险。

同时该文件也明确,“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对不积极配合市政府各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组调查稳控,甚至携款外逃、违法开展民间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涉嫌非法集资、达到立案标准的,经报请市政府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后,由公安部门依法立案查处;同时,检、法部门提前介入,准确把握法律界限,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以上文件的分析,投资担保机构的机遇和挑战都在其中,这次危机的处理,就是投资担保行业的洗牌和淘汰的过程,优胜略汰,自然规律,能够在危机中找到机会的将“渡过难关,浴火重生”发展壮大,在危机中丧失机会的将“无奈退市,一败涂地”,甚至涉嫌违法犯罪,遭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在这场危机中,不仅投资担保行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一些其他 行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1、实体企业

此次危机的出现,将产生一定连锁反应,投资担保行业所融资金,多数流向实体中小企业,涉及面广,各行各业,对实体企业来讲,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进行并购重组,产业整合,优化股权结构等多种方式,重新进行资本调配,壮大实力,做大做强,平时难以操作的模式,都将在危机下成为现实,只要把握机会,风雨过后就将见到彩虹。

2、中介机构

除了实体企业外,一些中介机构,例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也将在这次危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首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可以积极的参与危机的化解工作,由于政府工作组、投资担保机构、融资企业、投资客户四方所处的立场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必须通过一些相对中立的机构开展一些斡旋和专业的工作,才能更有利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比如律师事务所可以协助工作组对各方进行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工作组在各方中进行斡旋协商谈判等,由于工作组具有权威性,代表政府很多情况下不能轻易做出决定或表明态度,通过律师从中斡旋,以其相对中立的身份,提出不同的方案和建议进行磋商和谈判,以便从中找出成熟可行的方案,供各方选择,相对于投资担保机构来说,律师的参与可以协助其进行资产调查,摸清家底,理顺股权关系,提供法律建议维护其合法权益,由于很多高危投资担保机构,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其内部的很多员工 由于公司的经营状况恶化和资金紧缺等多种原因,公司迫于压力不得不进行裁员,剩余的一般员工、财务人员、公司高管等,很难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包括工作组安排的工作都很难开展,另外部分高危投资担保机构由于其经营模式和客户来源的原因,部分高管和员工与公司及其他各方有着一定的利益冲突的或其他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甚至阻碍正常的工作开展,所以律师参与方式的灵活性和背景知识的专业性,不仅可以为投资担保机构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对于投资担保机构资金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风险代理或以服务换股权等多种方式进行),为其制定解决方案,还可以为投资担保机构处理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以解燃眉之急。对于融资企业,律师可以帮助其从事资产调查和处臵,债权转收益权,债权转股权等事务及方案的制定,为其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和其他相关工作协助,对于投资客户,可以为其实现债权提供法律帮助,就债务清偿等相关事务与其他各方进行协商谈判,就清偿方案与债务人进行磋商,代为调解诉讼等,用多种方式维护投资客户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合法途径实现诉求,避免出现过激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又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合并、资产重组、破产清算、资产评估等等、等等,都需要会计师的参与,对其资产进行严格仔细核算,保证其资产价值的相对准确性,为各方提供准确的数据,危机解决的方案和债务清偿方案等一系列工作的正常开展,都要以会计师的数据为基础。

其次,通过这次洗牌,将有大量的投融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可能将被淘汰,退出市场,进行破产清算,进行法律诉讼,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的业务量会比平时迅速激增,会出现大量的业务机会。

再次,危机过后,依然存活下来的投融资担保机构和实体企业,由于资源的重新整合和竞争对手的减少,也会得到迅速的发展,经过此次危机很多企业的规模和管理将进一步的提升,对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将更加重视,其中也有一些发展相对更好企业也有机会进行将上市或海外扩张等,于此同时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也会出现不少的业务机会,所以,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不仅可以在危机中获得一定的利润,也可以积累到在平时很难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该类事务的集中处理,这些中介结构也会得到迅速成长,连锁反应也将影响到这些行业,把握机会成长壮大起来的中介,将对所在的行业进行从新洗牌,对各自为战,规模较小的中介机构将进行兼并重组,所以对这些中介机构来讲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样面临着发展壮大的机会和被淘汰的危险。

总体来说,这次投资担保行业的危机,将为下一步的金融立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积极认真谨慎的应对危机,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共赢。

篇2: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塔米若纸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走在金融危机边缘的信用社,无疑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打了一个寒寒的冷颤。

面对2009年国家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指导思想,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们2009年的当务之急。

新的农村经济形势。

在过去,每逢年末,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会带回大量的资金用于存放在信用社或者归还贷款利息。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农民工没有带回象以往那样大额的资金,我们的存款也大大缩水,再加之5.12大地震,居民取出资金用于维修房屋等,我们的存款更是雪上加霜。至于贷款利息的清收也如同存款一样遭遇到了金融的寒冬。

面对存贷款利息一降再降,存款减少贷款难收这样尴尬的局面,信用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任何危机都有它的突破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国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从未停止过。各种补贴更是从未断过,粮食直补,生猪补贴,危房加固等等,这部份钱对一些经济较紧张的农户来说是需马上取出用于适处的;但对于另一些经济较宽裕的农民来说,这是一部份闲散的资金。也许他们会盲目的取出用于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用于其他不必要的消费,这时我们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需以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来做好解释工作,让农民将这部份钱以定期或者活期的形式存在信用社,告诉他们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银行利息虽然低,但是是无风险的报酬;对于一些想留在农村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以及修建房屋的农民工,我们可以在详细调查过后,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综观这一条思路,其实它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最好实践。

新的农村业务发展。

以往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面对不可抵挡的金融危机以及高速发展的农村,我们必须拓展我们的中间业务,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对于本身基础比较低,业务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sc6000成功上线,我们可以在当前形式下,大力开展汇兑业务并与保险公司,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保险、理财、汇兑业务,为在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代收代售代发业务。我们可以为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司代收居民需缴纳的各种款项,也可以代理各种企业发放工资这样一种业务,还可以代理其他金融机构销售各种收益较稳定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这样一来,我们即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将每年高额的存款利息转嫁出去,还能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手续费。这样一来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财务管理学中的财务杠杆经营模式将负债经营作到利益最大化。

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一直处在信用社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再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我们工作人员又长期处在有利条件下,形成了很多不好作风。比如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都是群众抱怨的现象。如今面对农行,邮政储蓄……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又该如何在留住原有客户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来要求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耐心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我们客户的不足,以专业专注的态度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帮助,这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大力的拓展我们业务。因为业务才是我们发展的硬件,态度再好,没有有效的业务能力,不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这也是不能挽留客户的缺陷,也势必在残忍的竞争中淘汰。

最后,我们要搞好市场营销。将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新业务,我们“服务三农计划”大力的有效的广泛的推销出去,让客户知道我们的优点,我们的方便之处,我想在这样一种有利的自我营销之下,我们信用社的社会影响力会大大增加,新客户会越来越多,老客户会加倍信任我们,随之当然的就是我们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有利地势。

篇3: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碳金融”是随着“碳市场”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概念, 它的产生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基石的一项新兴事物。1994年3月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 与此相适应, 将全球国际划分为“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 “附件国家”主要包括发达国家, 而“非附件I国家”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重要的国际条约, 进一步规定了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间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应比1990年下降5.2%, 发展中国家暂没有限排义务。《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个旨在成本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的运行机制, 分别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即运行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其排放配额;联合履行机制, 即允许发达国家从其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 , 即允许发达国家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准的减排量。

从《京都议定书》三个运行机制来看, 其共同点就是鼓励发达国家“境外减排”, 从而实现最低成本的减排途径。其中, CDM机制是与发展中国家有着最直接利益关系的一种双赢机制, 即有利于发达国家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减排指标, 又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是在上述协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

二、碳金融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 碳金融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 碳金融业务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收益。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于各种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多, 在2006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2亿公吨, 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资源国, 这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DM市场。2011年2月我国CERs突破3亿吨, 同期, 全球核证年减排量为5亿吨, 我国获得的CERs占到综合准量的60%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 到2012年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核证减排总量预计会达到20~22亿吨, 这意味着通过CDM项目我国能获得200~220亿美元的收入 (按10美元每吨的价格核算) 。

2. 碳金融业务具有巨大的融资需求。

2008—2012年间, “附件I国家”的减排目标高达60亿吨, 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CDM机制来实现, 预计将会占到整个减排量的50%以上, 2010年通过CDM进行的交易规模高达800亿美元, 而我国的CDM项目占世界CDM项目总量的40%左右, 这些可再生能源与能效项目和规划导致融资需求不断攀高, 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融资需求。

3. 国家对碳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强。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节能减排一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CDM工作, 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CDM基金及其管理中心, 2007年该基金正式运营, 基金坚持政策性与开发性兼顾、公益性、长期性、开放式和不以盈利为目的, 统一管理我国的CDM立项及申报工作, 为我国银行、企业参与CDM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 碳金融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我国银行业在应对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客观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影响, 未来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碳金融业务经验匮乏。

我国银行业的贷款投放对象仍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 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新兴领域的参与程度还很低, 目前, 具有碳减排项目和碳交易业务融资业务的银行还不多, 我国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与我国巨大的碳市场潜力不符合, 建立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创新机制势在必行。

2. 碳金融业务风险高。

全球碳市场的高波动性增加了碳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 碳金融融资的巨额融资金额增加了企业的信用风险, 而更为重要的是碳金融业务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很大, 如果到2012年CDM机制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在碳金融领域的角色发生变化, 就直接影响到我国CDM项目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银行的碳金融模式, 我国还无法控制实施碳金融的主动权。最后, 碳金融业务涉及国内外多个经济主体, 业务操作过程存在复杂的法律关系, 再加上银行在碳金融业务方面经验的缺乏, 使得我国银行在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性风险加大。

3. 碳金融业务市场不成熟。

成熟的金融市场是金融业务开展的基础, 我国碳金融市场尚不健全, 相关基金较少, 参与的市场经济组织不多, 这导致我国CDM项目缺少足够的流动性, 影响了CERs指标的合理价值估值, 由于没有碳交易市场的支持, 银行对于这类指标的金融属性和交易价值难以合理确定。我国银行业为规避风险, 对碳金融业务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 由于缺少必要的创新和拓展, 影响了我国CDM项目的融资能力和收益水平, 进而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银行业应对碳金融业务的策略

(一) 利用多种渠道促进碳金融的普及

碳金融在我国银行业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 而有关碳金融、碳市场等概念在社会上的认知度还比较低, 因此, 加大碳金融的普及, 是增加碳交易参与主体, 促进碳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以环保为主题, 对碳排放、碳交易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工作, 其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各类银行应在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的基础上, 做好碳金融的宣传和开发工作, 在银行大厅内设置咨询窗口、宣传画册等, 让碳金融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 利用信用卡积分、理财增值服务作为回报鼓励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到碳减排指标的购买、交易中来, 这是整个碳金融体系的客户基础, 是提高碳交易市场流动性, 完善碳市场价值评估机制的关键, 对于完善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 发展基于CDM项目的债权融资

1. 托收保付。

它是由银行与CDM项目企业买卖双方签订合同, 买方一般是具有CERs签发指标的节能减排企业, 他们从卖方购置设备等形成应付账款, 银行与卖方签订合同为卖方提供具有追索权的保理融资, 卖方将该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 由银行负责应收账款的管理、催收和信用担保等工作。买方企业在售出其CERs后来分期支付其应收账款。

2. 信托贷款融资。

对于那些具有良好CDM项目开发潜质和信用记录的企业, 可以以其CERs收益权作为质押来获取银行贷款, 可以有效解决节能减排企业缺乏抵押担保品的难题。目前, 我国的CDM项目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例如工业废气分解降污、煤废气回收及利用、节能增效、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废热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银行、CDM企业及发改委三方签订协议, 约定CERs出售资金需要通过制定账户办理结转, 并且在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有权处置CERs指标。鉴于CERs收益权的未来不确定性很大, 银行在办理该项质押贷款项目时, 应该做好相应的风险分析和管理, 不仅要对企业CDM项目可签发量进行核实, 还要对整个项目的进展进行跟踪调查, 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扩大。此外, 如果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CDM物业并能够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流量, 企业也可以将其收益权转让给银行以实现项目融资的目的。

(三) 发展基于CDM项目的股权融资

CDM项目企业可以直接吸收投资用于CDM项目建设与运营, 形成具有实质性的股权融资。此类股权融资一般以项目使用期限或者合同约定期限来决定股权退出时间, 例如双方可以约定在项目“收益权”实现或者达到预定退出条件时退出。银行在这种模式中起着纽带的作用, 一方面他要寻找可靠的CDM项目企业, 另一方面需要寻找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业务的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从而帮助CDM企业寻找合适的股权出资方实现融资, 并从中赚取中介咨询、服务费用。

1. 融资租赁模式融资。

投资开发CDM项目的设备要求高, 资金投入大, 尤其一些大型的机器设备投资金额巨大, CDM开发企业无法一次性购买此类设备, 便由银行或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企业购买项目所需设备, 并以融资租赁的形式出租给企业使用, 企业以其CERs出售收入来支付租金。融资租赁大大减轻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 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但此类融资的适用范围较小, 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 例如此类CDM项目必须已经获得联合国注册, 且租金支付有半年到一年的延展期;投资项目一般为获得CERs签发的风电、小水电项目的更新设备需求, 而且这类项目已经具有稳定的收益。

2. 股权回购模式融资。

股权回购融资通常由信托投资公司以阶段性持股为方式对项目注资, 进而成为企业的股东, 但信托投资机构往往并不参与企业的实质性经营管理过程, 也不参与整个项目的运营和管理。信托投资公司与融资方签订股权回购或者出售协议, 预定在规定时间点由资金使用方或者预定的第三方, 以约定价格或者一定溢价比例将信托投资机构持有股权全部购回。

3. 夹层模式融资。

夹层融资模式融合了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 其资金既有外部资金, 又有企业自有资金。夹层融资可以采取债权的固定利率形式, 其体系对股权人的债权优点是降低资金成本。这种融资模式对于债权人而言又具有股权的优点, 因此, 在CDM项目融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这种次级债权形式进行融资。

(四) 开发挂钩碳指标的银行理财产品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更是日益丰富。开发一种适应碳交易、碳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于丰富碳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开发与碳指标挂钩的理财产品能够将闲散资金集聚起来并成立专门的碳基金, 并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为那些具有良好开发潜质和信用记录的企业CDM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银行可以寻找具有减排指标需求的投资者, 根据投资人的CERs指标配额量收取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认购金或认购权证金。当然, 如果投资者购买这些挂钩碳指标的理财产品仅仅是为了通过CERs指标配额的买卖来获取收益, 银行可以通过将CERs指标配额在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收益来支付给投资者一定的利润。因此, 从实质上看, 投资者的收益还是来自于企业CERs指标销售的收益, 只不过银行将这种抽象的交易具体化为一种理财产品而已。针对当前国际碳交易市场存在的流动性低, 市场分割明显等问题, 我国银行应开放具有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 降低产品风险的同时促进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五) 推动碳交易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我国碳金融市场还不成熟, 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市场开拓、政府政策、产品开发等方面还缺少足够的经验, 这也体现了我国碳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性。为了弥补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各种缺陷, 有必要与国际性的专业组织开展合作, 认真咨询和学习有关项目信用评级、项目流程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争取这类专业组织对我国银行的支持。例如IFC就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效贷款方面的损失分担和技术援助。IFC的损失分担是指通过与银行签订损失分担协议, 双方各承担能效贷款组合损失的一半, 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项目投资风险, 同时还达到了项目信用增加的目的。技术援助是损失分担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由IFC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 提高银行在合格技术认定以及项目节能效益测算方面的工作水平, 实现了CDM项目专职审批, 大大提高了此类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 银行要加强与CDM项目所在地政府的交流与合作, 了解有关CDM项目的具体信息, 为当地CDM发展出谋划策, 为寻找项目投资机会和降低投资风险做准备。

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信托机构、投资基金看到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并纷纷在我国设立碳基金。这些基金必须借助于我国银行对国内市场的了解, 以不同形式开展与我国银行业的合作, 以充分发挥银行在客户群体、营业网点、营销渠道等方面的资源, 这为我国银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如今, 有关碳交易、碳金融的合作模式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基金筹集与管理的多元化, CDM项目服务、技术支持、法律主体等内容的多样化等。

参考文献

[1]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J) .环境经济, 2010 (63) .

[2]司徒秋玲, 徐烨.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问题的思考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4) .

[3]寿睿.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J) .现代商业, 2009 (8) .

[4]王留之.略论我国碳交易的现状与金融创新研究 (J) .现代财经, 2009 (6) .

[5]高天皎.碳交易及其相关市场的发展现状简述 (J) .中国矿业, 2008 (8) .

篇4: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省属企业;电力;投资;策略

一、福建省能源开发概况

在福建省的主要能源资源中:水电资源的开发程度较高,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不大;省内煤炭资源储量不大,主要为无烟煤,难以为沿海大型燃煤电站利用,目前主要用于坑口流化床燃煤电站和建材、冶金等;潮汐能资源的开发往往与临港工业冲突,开发的潜力也不大,全省沿海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较多,但因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开发的难度较大、空间较小;福建省所属台湾海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波浪能资源,但开发技术尚不成熟,而海上风能资源的储量为陆地上的3~4倍,开发技术已日臻成熟,是近期可规模化开发的主要能源资源之一;此外,福建省还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目前尚處于开发的起步阶段。

二、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长期以来,福建省属企业在电力产业领域的投资多采取项目参股的形式,随着企业的发展,近年也开始拥有了控股电力产业项目。目前电力权益总装机约600万千瓦(含在建),投资领域涵盖水电、核电、风电、煤电和燃气电站等项目。当前,随着海西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1.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面临的机遇

(1)国家和海西经济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将保持不变。国家将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福建省将迎来一轮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电力需求量将不断扩大,电力需求的扩大又将刺激整个电力产业投资和生产的发展,因而给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的投资带来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2)福建省属企业面临的政策和战略机遇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和福建省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和意见,为福建省属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对企业进行优化重组,福建省属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和总体实力大为提高,省属国有资产电力产业投资和管理的职责集中由新组建的投资和能源两大集团承担,为省属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力产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动力、保障和难得的战略机遇。

(3)低碳经济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机遇

在建设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碳交易和新能源配额制的建立,对传统燃煤电站项目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福建省属企业现有燃煤电力项目的权益装机总量相对都不大,且配备的是循环流化床清洁煤燃烧技术或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大型高效新型燃煤技术,能够较容易实现清洁排放,承担的环保压力相对较轻。所谓“船小好掉头”,省属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

(4)福建省的能源赋存特点带来的发展机遇

福建省的能源赋存决定了开发风电、核电等新能源项目是一个必然的方向,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10年内,福建省电力产业(电源项目)投资的重点将是大型火电、核电和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而2020年前后,核电和海上风电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波浪发电开发技术将趋于成熟。福建省属企业在新能源的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前期工作和资源属地的协调工作,这就给省属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5)我国新修改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带来的机遇

按照新修改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一亿千瓦,新增风电的绝大部分将来自海洋,这就为有着丰富海上风能资源的福建省的省属企业带来了发展海上风电的巨大机遇。

2.福建省属企业电力产业投资面临的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带来的挑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受到明显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使得电力的需求增长减速,影响现有电力产业的投资收益。福建省属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企业总体收益下降的同时,投、融资的难度加大。

(2)企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电力项目往往同时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与央企相比,福建省属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实力差距较大,在以往大多数的电力项目投资中充当中小股东的角色,对参股项目运营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小,无法通过项目滚动发展形成规模产业,无法通过长期积累形成较高水平的电力专业人才队伍,在电力投资领域缺乏专业话语权,这些不足都给福建省属企业未来的电力产业投资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带来的挑战

目前福建省内适合建设大型煤电项目的厂址已基本为以五大集团为主的各投资商圈走;海上风电和抽水蓄能水电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大,而后期能否顺利拿到开发权却还是个未知数;陆上风电因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矛盾等问题后续开发难度大、空间小;福建省属企业的电力后续项目储备不足,无法满足产业持续开发、滚动经营的需要。

(4)碳交易和新能源配额制带来新能源项目竞争的挑战

碳交易和新能源配额制使得各发电集团纷纷加大了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剧了在新能源领域项目资源争夺的激烈程度。福建省属企业规模小,获取项目开发权的实力本就不足,而央企企业规模和煤电比例都很大,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项目调整电源结构、缓解减排压力,其在竞争新能源项目开发权的时候对经济性不敏感,从而对省属企业形成实质性的垄断竞争优势。

(5)风电项目电网接入难题带来的挑战

目前风电项目的电网接入通常缺乏明确的技术要求,很多风电项目接人系统的投资和建设主体责任不清,电网企业对风电项目的接人系统建设积极性不高。电网接入难题不但延误了风电项目的进度,而且加大了项目投资的商业风险,已经成为限制风电项目发展的瓶颈。

三、应对策略,

在目前的形势下,福建省属企业该如何应对,才能在进一步增强电力产业投资领域话语权,促进省属电力产业稳健、快速发展,加强省属电力产业对海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作用的同时实现省属电力资产的保值、增值呢?

1.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

一要积极开展海上风电测风等前期工作,做好海上风电的前期研究,特别要重视海上风电资源和建设条件的勘测与评估,加大对资源可获得性的实证,以提高建设风场的风能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储备省属企业海上风电资源库;二要做好风场的总体规划,落实国土规划、海域利用规划和电网规划等工作;三要抓紧建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以取得海上风电投资开发和专门技术经验,特别是海上风机设备选型、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经验;四要在示范项目的基础上争

取控股投资一个以上大型海上风电基地项目,并在总结项目开发经验教训和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项目的滚动开发,最终做大海上风电产业,体现规模效益。

2.积极发展核电

一要充分发挥省属企业作为参股股东的作用,配合控股方通过加强现有在建项目的投资和建设管理,推动参股项目早日投产发电,二要加强前期阶段核电项目工作,以专业的精神做好核电项目的投资分析、调研工作,发掘投资机会;三要积极寻求增加新的核电项目场址储备;四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有控股资质央企的合作,加大核電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增加核电权益装机规模;五要委派管理和技术骨干人员参与福清、宁德、三明等核电项目的建设,向央企学习储备核电项目的投资开发和管理经验;六要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在参股核电项目中控股一台以上核电机组,并通过控股机组实现后续项目和人才的滚动开发和积累。

3.努力获得已开展前期工作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权

要积极沟通、深入领会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精神,积极了解海上风电开发的“游戏规则”,对照我国首次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方案中可能的各评分的权重,(即:电价占55%;技术方案,包括施工、设备、风机选型、施工方案组织等占25%;已有项目业绩、企业的实力、资质占15%;财务状况占5%,)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做到:一科学收集风资源等相关基础数据、分析风资源的特性、发电小时、场址布局等几个方面数据,确保较准确测算出开发后的电价和成本。通过对项目资源的把握度提高特许权投标成功的概率;二通过选择有实力的设计单位和设备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精心准备技术方案,制订科学、经济、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增加方案得分;三不断加强现有风电项目的经营管理,提升业绩和企业实力,为开发资质和财务状况加分;四适时引进与省属企业互补性强、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央企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开发海上风电项目,进一步提高海上风电项目特许权投标成功的概率。

4.多渠道解决风电项目的电网接入难题

首先要争取政府层面对风电项目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新能源发展规划为风电项目的接入提供依据,同时由政府出资组织开展对风电上网课题的综合攻关,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主导协调解决风电项目电网接人难题;其次要做好项目投资方、地方及电网公司等各方利益的协调工作,通过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来解决电网接入难题;再次要合理规划风电及其配套项目,如海上风电规模巨大,可在优化接入设计的同时考虑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在大型海上风电场和电网之间增加一个缓冲环节,为电网接入和错峰、调度提供便利等。

5.加强资本运作做大电力产业规模

电力项目的投资内部收益率普遍不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只有做大产业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而电力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对资金的需求量大。省属企业承担着较多的社会基础性投资责任,资金普遍不充裕,若全靠自身积累难以实现产业发展,银行贷款成本又较高,还本还息压力大。因此,要做大电力产业规模就必须加强资本运作,尝试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办法,实现项目的良性开发和滚动开发。

6.培养人才,打造电力产业核心竞争力

篇5: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就是着眼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一名建筑系统的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应该是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这篇文章;就是认真研究行业自身发展规律,面向市场,加快产业经营步伐,夯实事业发展后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干部职工根本利益出发,想事、谋事、干事,积极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凝心聚力,共同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解决金融危机条件下制约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动全市建筑业科学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我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学习和调研,站在全局的角度看,觉得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总的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未能达到新的高度,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识理解的还不够深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强。没有意识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面对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没能够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新理念,观念保守,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不强,缺乏敢想敢干、创新突破、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

二是全市建筑业改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工程垫资现象严重。目前,建筑市场上垫资、压价、让利等突出问题较为普遍,拖欠企业工程款时有存在;业主行为不规范,不少业主把资金风险转嫁到施工企业,有的把应付的工程款,用房子、汽车冲抵;有的故意拖延结算时间等,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近年来,又出现工程垫资后,工程款还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

三是我市建筑业企业“僧多粥少”的现象突出,“卖方市场”的局面难以在短时期得到改变,偏离建筑工程造价规律的让利、压级、压价、垫资、拖欠工程款等,使施工企业难有多少利润空间可言,建筑企业普遍积累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是低价中标现象扰乱了市场。项目经理挂靠现象,造成管理难度和成本加大;工程创优积极性降低;

五是全市建筑业企业实力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建筑系统目前共有建筑施工企业27家,其中,房建一级1家,二级5家,三级11家;专业三级企业8家,劳务企业2家。2008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3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太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六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人事、编制不明确,省政府对行业收费问题没有明确政策,影响了全市建筑业管理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根据全省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建设局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去我市建筑业实际,现就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年,全市建筑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金融 危机对建筑业的影响,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步伐,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狠抓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努力提高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差距,瞄准目标,抢抓机遇,切实增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质的提升,量的扩张”,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加速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继续实现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加大对建筑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建筑业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为有效刺激企业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尽快提请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把建筑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建筑业从业人数、产值、品牌工程等指标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序列。把对全市经济建设和提高我市知名度作出重大贡献的建筑业领军人物,在各类推优评先中予以更多的重视和关心并给予重奖;减轻企业负担,协助企业加强银企合作,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积累能力;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真正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不断扩大全社会对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建筑业中的先导作用,加大建筑业科技宣传、推广力度,树立科技进步典型,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在建筑业考核和各类评先评优中,加大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指标的比例,激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二要增加科技投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的需要,投入相应的经费和人力用于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等级企业每年要从总营业收入 中列支经费用于成果推广和奖励。三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抓住省局扶持建筑业发展这一良好契机,资质管理为杠杆,进一步加大服务、管理、协调的力度,促使企业优化组合、扩大规模,提高整体综合实力。一是切实做好**集团市政、装潢、道路桥梁等专项资质升级工作,确保09年4月份资质就位材料如期顺利上报,确保上半年顺利完成;二是在现有二级企业中着力培植一家企业取得壹级资质,在现有三级企业中培植2-3家企业取得贰级资质。四要加强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统计指标考核,建立清出机制,改变建筑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利用危机带来的影响,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抓住机遇,把市内建筑企业的人力、市场等资源合理重组,真正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合理流向大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多元化经营,加大对市内工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降低市场风险。

(三)加大人才建设力度,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要适应建筑业发展形势,加强新思维、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教育,通过参加建筑业高层论坛、企业家峰会等多种形式,促使广大企业经营者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二要加强建造师队伍培养。建造师和项目经理是建筑业赖以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要制订奖惩激励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建造师资格的学习和考试,对取得建造师资格的人员要加快培养,加强实践锻炼,力争使建造师队伍的建设与全市建筑业的跨越发展相适应。三要加强操作队伍的教育培训。要切实抓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和持证上岗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强化培训教育,提高从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力争使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 岗位达到80%。四要加快人才培养,合理调配现有人才。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带头人才、市场经营开拓人才以及技术骨干。合理调配现有人才,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推到领导岗位上来,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优势企业提升综合实力。一是是开展工程创优树品牌。继续牢固树立“质量兴业、质量创牌”的理念,认真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组织施工生产。要继续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管理的重心真正前移到施工现场,把质量管理的目标真正细化到每个生产环节,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管理岗位。要继续大力开展“创名牌、创优质”活动,凡是大体量、标志性项目,都要争创省市级优质工程,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树信誉,以信誉扩市场。二是提高融资能力壮品牌。要认真研究对策,调整经营思路,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一要加强银企对接,争取在更宽、更高层次上拓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助金融信贷资金来壮大自身资本实力。二要强化企业与企业的资本合作,结成战略同盟,将零散的资源和优势集中起来,化零为整,集中力量,猛攻大体量、高投入的项目,使有限的资本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五)、强化市场开拓,拓展全市建筑业的发展空间。一是强化市场开拓。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对传统市场要做到寸土必争,一着不让,充分发挥各地驻外机构的协调、管理和指导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经营网络,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对新兴市场,要做到重点出击,全力拼搏。积极应对新形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广州亚运会等机遇全方位开拓市场,充分 利用已形成的优势。二是合力联手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强势企业强强联合。注重与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加强在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项目中的合作,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联合投标,使我市房建企业真正参与到国家急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去。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带动我市建筑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奋力开拓有为市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和省市近期已出台了相关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同时随着我市建设更加美好的苏北新昆山的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园区拓展、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和新农村建设等又为我市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力拼搏、有所作为,努力实现建筑业发展的新跨越、新提升。

(六)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构建行业健康安全发展新秩序。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城建重点工程、工业重点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坚决控制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一要健全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建管局即将出台的《建筑安全生产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工作制度化。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经常剖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认真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机构建设,充实落实安全机构的人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严格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二要创新管理方式。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按照省建筑主管部门要求,积极探索以项目为单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试点,力争 把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发到项目部,逐步将对相关责任主体的处罚从企业转为对项目经理、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的处罚。努力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三要继续搞好文明创建。依托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创建文明工地两大抓手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续做好全省文明工地、平安工地、绿色工地的创建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工地的创建与评选。

篇6: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壁挂炉行业]2012年燃气壁挂炉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2012年的到来,很多企业都开始逐渐的转型或者采取新的商业渠道。采暖行业对于国内来说是一个相当大型的行业,在国内的市场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同样,壁挂炉作为采暖的主流方式之一也同样在这一年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采取新的策略和计划来应对过去相对冷淡的采暖市场。壁挂炉产业在新的一年中既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获得良好的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只有真正的发挥自身的实力,调整好渠道才能应对困难来抓住壁挂炉发展的黄金时期。

壁挂炉行业作为一个行业内刚刚起步,而且技术大体说来也达到了相对的成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家庭采暖的标准和家庭环境的舒适度的要求都随之加强,所以面对国内的广大居民看出壁挂炉采暖的市场前景是不可估量的。此外,国家政策的一系列施行及支持等,天然气管道的给力建设也将为天然气入驻各家各户做好了准备和支持,这就给采暖行业带来了一次焕然一新的机会。壁挂炉品牌产品以其优越的性能、舒适度、节能性等必将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厚爱,能够使用更加节能和环保的壁挂炉品牌产品已经是一种趋势。传统的采暖随着社会的进步必将被淘汰,壁挂炉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突破,充分的展示出壁挂炉拥有的发展机会之多。

壁挂炉的机会虽然之多,但是如果能够及时和准确的把握住机会还需要很多过程。新的一年,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要抓紧机遇去开拓我们的市场,大胆的去尝试去挑战自己加强自身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定位,从而充分的认知到壁挂炉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快速的占据市场份额才是王者之道。初次之外还需要勇于创新自己的产品和设计理念,从大众需求的角度去满足人们的需要。很多公司都面临着市场与生产成本的两难境地,只有有价格优势、质量稳定的企业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拥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与好的售后才能更好的使得企业抓住机会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

壁挂炉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使得采暖行业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如今人们对于舒适家居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的各项政策也即将出台,所以能够做到真正的节能环保、普遍使用才是真正的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壁挂炉行业一定会有一次大的洗牌,壁挂炉很多市场都在施行价格战使得市场的广泛度越来越缩小,所以必须要采取一种特殊的策略和寻求自身企业发展的先明道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降低成本发挥最高的性价比,满足大众的需求能力和做到壁挂炉安装的专业性。未来壁挂炉产业的机会和挑战摆在面前,孰成,孰败,在于此!

服务电话/企业QQ:400 6597 114

网址:

篇7:广东水泥行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是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水泥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会长吴一岳分析说, 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要消耗1万吨水泥, 水泥产业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抓住时机, 调整结构, 抢占P·C32.5水泥市场份额。

广东省65%水泥市场是以P·C32.5水泥为主。随着广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 一大批以生产P·C32.5水泥为主的立窑企业将会被淘汰。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就需要以生产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大中型企业去填补。

三是强化“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管理, 确保区域市场水泥供求平衡。

篇8:投资担保行业危机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

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有理论依据,研究金融危机与高等教育,也同样要有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制约,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产生影响。

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必然也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在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方面,大家探讨得比较多,而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学术探讨比较少,即使有大多也只是探讨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之类的浅层次问题。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截止目前探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深层次影响的研究还不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关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预警,如果对重大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没有作出预警,而是无所作为,这是理论工作者的失职。决策是政府的职责,预警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如果理论工作者提供预警和建议后政府无所作为,应该向政府提出问责;如果理论工作没有提供适当的预警供决策者参考,应该向理论工作者问责。

基于这种责任感,金融危机自去年波及中国后,我已经在我的学术沙龙中组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多次讨论,探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大家先后写了10多篇文章,其中7篇在《中国教育报》整版刊出,2篇在《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还有几篇即将在《教育研究》上刊出。今天我把这些研究和探讨的结果向大家汇报,请华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指教。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有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有的只是微露端倪或尚未露出苗头。一提到危机,大家都觉得是负面的不好的影响,但是必须指出,危机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在危机中往往蕴含着机遇。比如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尽管是较小范围的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借这个机遇我国高校大范围扩招,在短短的几年里,在数量上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所以说危机并非全是负面影响,要善于发现、把握和利用机遇。

二、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的应对

(一)浅层次的影响:浅层次的影响是能够看到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经费,一个是毕业生就业。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前者的影响目前还不大,后者的影响却很大。

1. 对教育经费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方面的表现十分明显。首先,政府公共事业开支缩减,教育拨款下降,比如加州教育拨款少了几个亿。其次,银行贷款数额下降,贷款利率剧增。由于国外高等学校中有部分是通过贷款来筹集资金,有消息报道国外有高校过去贷款利率是1.7%,危机之后利率提高到7.75%,每年的利息都要多支出3.5倍多。此外,国外一些大学设有基金会,把基金存在银行或投资金融行业等,金融危机导致有的银行破产,基金损失或被冻结;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存在冰岛国家银行的基金就分别损失3000万和1300万英镑;还有一些基金收益缩水,哈佛大学基金缩水就很厉害。最后,私人与企业捐资下降。国外很多大学靠私人或企业捐资,经济危机后由于个人收入减少,或企业破产,因而捐资减少。

不过金融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中国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对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是救市,救资本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民为本,救的是农村和农民,因此中国的教育经费预算不减反增。刚刚公布的2009年政府预算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为1580亿,比去年投入增加23.9%。虽然这些经费与高等教育基本无缘,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其次是用于困难学生补助,再有就是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对高校教师而言,可能可以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但目前还没有确切信息。中国不像外国,基金运作模式在中国很少见,民办学校基金办学很少,捐资办学数量更是微乎其微。广东相对多些,但华南农大不多,像五邑大学和顺德、东莞的某些高校可能多些,总体而言对公办高校来说影响不大。

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影响不大,在相当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投入不会减少,但也不要寄希望增加太多。2000年以前,政府在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曾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占GDP的4%,但到目前为止还是3%左右,在金融危机这一形势下就更难实现这一目标,但政府对大学的办学经费投入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经费投入影响暂时不大。

2. 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西方和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特别大。由于近年来毕业生增量过快,在本世纪初不到10年的时间里高校扩招四倍多。毕业生就业压力本来已经很大,现在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雪上加霜。不过对高等学校来说,也不必过分担忧。中国政府和社会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看待,正在大力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即使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至少可以得到缓解。

金融危机使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受到冲击,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某些积极作用。

首先,通过这次危机,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往大学生就业往往期望值过高,希望到大城市就业,拿高薪,做人上人。目前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思想可能会逐步发生转变,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到艰苦的地区、行业就业。

其次,开辟西部、农村、基层的就业通道。政府和学校一直提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虽然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这次借金融危机可能会有所改观,关键是政府要有得力的鼓励措施。以前去新疆就业的学生,工资是内地的三倍,不少青年人是先到西部拿高工资,几年后再回内地,但也有些人就从此留在了新疆,他们都为新疆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现在除了西藏地区的工资较高外,其他西部地区的工资并不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到农村就业,除教师和医生外其他很多工作没有工资保障,所以就业通道是不畅通的。此外到农村就业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农村教育环境不够好,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后,由于教育环境无法和城市相比,他的后代可能就只能留在农村,这也让毕业生不愿意在农村工作。所以政府应解决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下决心提供足够的保障。例如有的国家的政策是,毕业生去农村工作,工资增加20%。

此外,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这两条在后边展开论述,这里就不再多说。

(二)次层次的影响:中层次的影响是已经出现的影响,但作用或压力不是很迫切,这包括对招生和师资队伍这两方面的影响。

1. 对招生的影响:西方由于金融危机,失业人数增加,高校招生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有的适龄青年因经济困难放弃入学机会、推迟上学时间或中途辍学;另一方面,失业率增加也会促使高校生源增加。因为就业形势好的时候,学生容易找到工作,往往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导致高校生源减少;就业形势不好的时候,学生不容易找到工作,就选择暂缓就业,并继续充电,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高校生源反而增加。比如我在日本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突然不来上课了,问了之后才知道,他找到了工作,所以就不来上学了。金融危机形势下,有的青年以高校为“避风港”,并借此学习新技能,慢慢找工作,所以形成了经济与教育错位发展的奇怪现象,经济发展的时候,高等学校的学生减少,经济受阻的时候,高校学生增加。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这种情况,例如财经专业学生一毕业大家抢着要,很多高校就不容易招到财经类的研究生。

台湾地区的高校也存在生源缺乏的问题,主要问题是适龄生源减少,再加上金融危机,所以台湾一直在努力争取大陆生源。据预测,如果招不到大陆学生,可能有10所以上的高等学校要关门。

但在中国大陆不存在生源的问题,目前的适龄青年毛入学率只有23%,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也是60%左右,所以生源不存在问题。鉴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也不可能像1999年那样再次采取大扩招的政策。显性扩招不会产生,即使扩大招生也只是2-4%的幅度,不会大幅度增加。但必须注意的是高校的隐性扩招,这可能对某些高校产生一定的压力,必须加以考虑。所谓隐性扩招,就是政府不会增加高校的计划招生人数指标,但可能要求高校招收双学位学生。学生攻读双学位不会增加就业压力,但增加了大学的压力,因为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宿舍、教室、实验室等。华南农业大学由于占地面积大,房子多,恐怕压力小一点;其他一些高校由于扩招,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很紧张,这种隐性扩招带来的压力就会很大。此外,国家也有可能推出储才计划,就是人才储备计划,把人才先储备在高校当中,比如开设各种培训班等,这也是一种隐性扩招。因为这不像储存货物,只要提供场地就可以了,除了场地之外,还要他们提供师资、设备、食宿等。

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校的招生问题的影响,应该说对显性扩招的影响不大,因为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摆在那里;但是对隐性扩招的影响比较大,很多高校的学生存在隐性增量,必须加以重视,预先谋划。

2. 对师资队伍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国外高校的影响比较大,西方有些大学已出现解聘、减薪现象,虽然不是很厉害,但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但中国高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师资不足,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高校,不致减薪,至于退休养老金改革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不多谈。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家提出要提高农村教师、小学教师的待遇,高校教师虽不在此列,但青年教师还是有可能改善生活。

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校的师资影响最大的是可借此机会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将会有很多国内外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国外的海归,大家都比较重视。国内的海归,就是以前下海现在上岸回归的教师,他们有知识,有经验,有实践,对教学是很有利的。目前大学最缺的是有实践经验的老师。高校引进这样的国内外海归,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尤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过对国内的海归,目前大家重视得还不够,这需要有远见的高校领导和人事部门干部的努力挖掘。

(三)深层次的影响:深层次的影响是尚未出现或只露苗头的影响,但将来必然会出现,而且这种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包括对专业结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等。

1. 对专业结构的影响: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得不太热门或受到冷落,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可能会变成热门。国家对过去金融管理这些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过去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工业人才、三农人才(为三农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能将来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如果国家的人才结构发生变化,必然影响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结构。

西方有的大学已经形成或正在酝酿调整院、系,增设某些院、系,停办某些院、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正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一位教师来信说,他所在的学校最近开会,新增6个专业,减少了6个专业,增设的主要是工科专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还有1个是高等教育学专业,减少的主要是财政金融系的专业。也有消息报道说,香港一些大学,今年商学院学生报名很少。这说明,西方一些大学,但不是所有大学,已经或正在酝酿市场反应。

中国高校对市场反应比较缓慢,原因是:第一,国内高校的自主权太少,自主权多才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自主权少自然市场反应较慢,不会立即调整专业结构;第二,中国的生源目前还不存在问题,当然专业结构调整就更迟缓。但近年来拥挤的热门专业可能会变成冷门,某些面向第一、二产业培养高科技人才和面向西部、农村、基层培养人才的专业可能成为热门。培养第一产业的高科技人才的基地在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就是这样一所大学,许多面向三农培养人才的专业说实在在过去受到了冷落,但现在有可能变为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些专业会变成热门专业。尤其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为就业机会比较好,专业结构可能会向应用型专业转变。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信息,2008年全国一半的省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而全国高职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则略高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说明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结构、教材、课程都要发生改变。我们看到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所以我现在带领我的博士研究生正在做两个国家级课题,一个研究应用型专业该怎么办,一个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怎么办。

2. 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方面,关系到财经课程,尤其是对财政金融方面的理论课程的变化。这些年来我们的财经课程鼓吹新自由主义,这次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失败,连格林斯潘也不得不公开道歉说他错了。财经、金融以及其它风行一时的经济理论受到质疑,倒过来这些年来不受重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新受到重视。當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东西,现在不可能全部照抄,但是它的最基本的原理还是有其作用的。《参考消息》上有篇文章说澳大利亚总理大批新自由主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应该重新研究社会民主党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流派。反正,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某些课程的理论内容,不是说全盘否定新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当中也可能有好的地方,但至少需要重新研究,重新考虑。

其次,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例如报纸上说产业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那么高等学校的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新,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的需要。

还有一个,为了就业市场的需求,除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还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应用型的大学开设应用型的专业,这需要应用型的课程、应用型的教材、应用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应用型高等教育中重点研究应用型课程该怎么上,应用型的教材该怎么编,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该采取什么方法。

3. 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反思:这一方面就更少有人注意到。

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一些错误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一连串不道德行为所造成的,从而暴露了高等教育某些错误和缺失。这些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害人的、造成金融危机的不道德的人,不是没有念过大学的,肯定都是大学培养出来的,甚至是精英大学的学生,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中国也不例外,三鹿奶粉集团董事长和几个被判刑的集团董事长都是大学培养出来的,还有人曾拿过名牌大学的EMBA。当年中国环境污染十分厉害,淮河污染十分严重以至于河北、山东、江苏北面一带无水可喝,大家都很憎恨这些乱排污染的人。后来我到天津某大学作报告时,曾问过他们有没有培养过这样的科技人才,因为建造纸厂、化工厂排放污染物不可能是普通工人,肯定有,当然不好追究。

所以我们要考虑,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做到既懂科学,又懂人文,也就是西方所提倡的科学教育人文化,或者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精英人才的不道德行为,高等学校有一定的责任,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对职业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诚信教育不重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一个是经济理论,一个是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这促使高等学校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坚持。

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解构,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尚未树立,市场的负面影响泛滥。市场对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负面影响。这些年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放松。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总之,金融危机对经济、对社会都是一场破坏性的冲击。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冲击波所具有的破坏力,也可能把它引导为动力。问题在于高等教育怎么应对,怎么消除、缓解其负面影响,利用机遇转变为改革发展的动力。这种转变对农业院校可能特别有利,下面我来谈谈农业院校的机遇。

三、农业院校的机遇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同样存在于农业院校中。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农业院校具有特殊的机遇。对农业院校的发展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农业经济,一向比较受到国家重视,无论是传统上的以农立国,还是毛泽东在反对前苏联“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农(农业)”发展顺序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农轻重”的发展国策。虽然一些违反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做法实际上起了破坏农业的作用,但至少在观念上都是重视农业的。因此农业教育,在中国是比较发达的。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比例高于其它科类院校,这是国家重视的一个表现。但现在的农业高等院校地位较低,与其所拥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著名教授的比例和水平很不相称。

在一个时期内,我国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理论的影响,对于三农的现代化建设有所放松,使农业院校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经费投入与生源水平上,农业院校处于不利地位,是弱势群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对农业现代化投入不足、重视不足,以为农业不成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要靠金融业,而不是农业、工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金融业和服务业,工业曾一度有所忽视,农业的地位降低。

美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超过70%,工业是夕阳工业,农业产值最低。照搬美国产业结构,导致我国对农业不够重视,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农业院校发展受到影响。农业院校尽管有最好的学科和最好的设备,却成为各种科类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尤其在经费投入上和生源水平上,农业院校处于不利地位。华南农业大学也存在这种情况,优势学科还是传统的农业和涉农学科,当然非农学科现在的发展也很好,可总体而言最好的学科还是在农学类学科,但每年招生时农业和涉农专业学生的成绩偏低。很多学生不愿意读农,第一志愿率很低,许多农业、涉农专业招收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扩招。农业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大规模扩招。华南农业大学现在在校生是四万一千名,以前只有六千名,扩招达近六倍。扩招不能只靠农学类专业来扩招,因为本来报考人数就少,所以必然多设非农专业。全国的农业院校普遍如此,而华南农业大学这一比例尤其高,在80多个专业当中,3/4以上的专业为非农专业。这不是说非农专业不好,而是说为了多招学生,必然要多设专业,而且要多设非农专业。显然,学生数、专业数猛增,而教育资源不能同步增长,尤其是师资、经费不能集中在农业和涉农专业上,必然影响教学,尤其是影响传统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的发展,因为本来这些专业招生时的分数就偏低。

这次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是发展农村、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教育方面大力投资农村教育。在“国十条”及其后陆续补充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是增加农村的投入,促进三农的发展,加快三农的现代化。对于农业大学而言,发展本已具有优势的农业与涉农专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中国东部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广东是受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也较大,这促使大学毕业生更多地往西部、往农村去就业和创业,找出路,求发展。在此情况下,农业院校具有这个责任,为三农现代化培养人才。借此机会农业院校可能从弱势群体变成强势群体,当然这是我们的期望。

农业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优质的三农现代化人才,就要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素质教育强化上下功夫,培养出服务三农的学生。为此,农业院校要根据客观形势,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制订发展规划,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可以概括成这样一个公式,危机为农业院校带来了压力,压力就是动力,而动力就是发展的机遇。

对华南农业大学而言,我作为旁观者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华南农业大学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具有五大特色与优势:首先是地缘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处广东改革开放前沿,思想解放;又是跨热带、亚热带地区,热带和亚热带作物丰富。其次是历史优势,作为百年老校,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在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方面有良好的基础,继承了首任院长丁颖教授“学农、爱农、务农”的办学传统。第三是学科优势,就是农业学科的优势和生命科学的特色。第四是地位优势,华南农业大学是省部共建的“211”大学,在全国的700多所高校中还是有较高地位的。第五是国际优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棉农组织与世界粮食理事会等单位都在和华南农大合作培养人才,走进来与走出去的留学生多,国际交往访问关系密切。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优势,这些只是我的粗浅看法。

华南农业大学要发扬优势,借助机遇,加快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以下是我的一些设想,不一定正确,还请大家指正。

第一,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主要是传统的、积累深厚的农业和涉农专业,包括为农服务的工科专业、管理专业等,这些学科和专业要继续发扬优势;非农专业要围绕三农现代化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不要各搞各的,要朝向三农现代化做适当调整。三农现代化不仅需要会种植和养殖的人才,还需要懂加工的工科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现代化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所以,所有专业要一致往三农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三农方面做出特色。

第二,发展应用型专业与应用型课程。要在农科专業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我们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但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可以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实践。

第三,加强素质教育,转变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加强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精神,事实上三农现代化的前途是很广阔的,风光无限。

第四,建议国家在着重农村硬件投资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强农村的软件投资。这次应对金融危机,国家的投资政策当中对农村的硬件建设比较重视,但对软件方面的投资还没有很好地摆到日程上来。我们应该共同呼吁,拉动内需也好,发展经济也好,解决金融危机也好,硬件投资是必要的,但软件投资也是必要的,它不能立竿见影,但对前途发展来说更重要。

以上就是我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应对和农业院校的机遇做出的分析与判断。最后预祝我们的百年老校——华南农业大学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刻,重新焕发青春,走向三农现代化的无限风光的前景!

上一篇:小班美术教案:美丽的泡泡下一篇:管理水平提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