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师教学反思

2024-04-11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师教学反思(精选5篇)

篇1: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反思这一课,觉得有几点设计的还不错。

1、导读很重要。

我是这样导读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说谎有什么危害吗?”(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了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我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3、设计了小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我看到了几位学生眼含泪花,看得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1)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想_____________(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2)仿照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段通顺的话。

篇2: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师教学反思

一位残疾青年为了生存摆了一个书滩,他看见一个小学生因为没钱,所以只能在他的书滩上偷偷地看书,然后又偷偷地溜走时,他会在第二天给那个小学生一个宽厚的笑容,让小学生以后再来看书。后来这位残疾青年知道小学生的父亲让小学生扯马草换钱看书,就对小学生说,他家有马,把马草卖给他就行了。其实残疾青年家根本就没有马,他是为了让那个小学生安心看书才这样说的。

这个残疾青年的心灵真的很美好,自己家本身就穷,还是残疾人,但还让那个爱看书的小学生白看他的书,让小学生学到知识。在那个时代里,有很多人都很贫穷,但那个残疾青年却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真的很令人佩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与这位残疾青年相似的人吗?有的人,开了一家书店,当看到一些爱看书的孩子在偷偷地看书时,不会赶他们出去,而是很欢迎他们到来。因为这个开店的人懂得:开店不一定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别人服务;然而有的人,开了一家书店,只要看见光看书,不买书,不给钱的人,就会把他们赶出去,一旦给钱买书,就会很欢迎。我想,久而久之,生意好的那家店一定是允许白看书是那家店,生意差的那家店一定是只许买书的那家店。因为人们应该都喜欢能看书的地方买书啊!心灵美的人总会有好报。

篇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师教学反思

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出自于《易经》。舍得不是舍与得之间的日常计较,而是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这里借用它,结合本人执教的《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来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舍得”的智慧来对课堂内容进行取舍,以便使课堂目标更集中,内容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内容复杂,教育因素多,不能面面俱到。每篇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有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以及德育渗透点等。如果每一篇课文都仔细揣摩、认真分析,不断拓展,显然光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所以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舍”。没有“舍”就没有“得”,“得”容易“舍”更难。在上完《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后,笔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舍”的重要性。

一、根据学情对于知识点的取舍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完成。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的机会后,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文章篇幅虽长,但主线清楚,层次明确。在这节课的备课过程中,尽管做了精心的准备,但在正式上课时,还是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尤其是时间不够,虽然略作延时,还是没有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小练笔”环节,没有时间进行。笔者经过课后分析得出,主要是内容太多,不懂得取舍,如果把本节课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果断舍去,既节省时间,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又可以给足时间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得更扎实。

二、对于能力训练点的取舍

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每节课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侧重点。如果不是出于本课的需要,或者与新授内容不紧密联系,应尽量少重复。例如,在执教本课时,笔者带着学生深入探讨了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并结合课文理解文中3次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但是,针对本班学生底子薄弱的问题,笔者又找出了课文中关于人物对话的句子进行朗读,并对引号的用法做了复习:“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又不是坏事。”;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是不是有事出去了?”他疑惑的自语道。列举这三个句子,重在让学生学习当“说”出现在句子中不同位置时引号和冒号的不同用法。这是学生在三年级学过的内容,笔者为了让学生牢记,就又重复说了几句,结果又花了近五分钟的时间。

三、对于教学环节的取舍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针对课改以来,小语教研氛围空前浓厚,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局面提出的。他指出:“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单语文’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简单语文,对于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环节就应该果断舍去。这篇课文中,父亲是次要人物,应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做简单分析。然而在这堂课中,笔者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专程学习这个内容,既做了多样性朗读,对重点字词作了分析,又做了人物分析,对父亲的行为进行了剖析。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增设了本节课的目标。能“舍”就“舍”,倘若化繁为简,“舍”这个环节中冗繁的部分,就能赢“得”到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完成教学目标,就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篇4:《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故事性较强,其语言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进行这一课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充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寓教其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谎言”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从“谎言”入手,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重点,从整体上理清的脉络,从思路上了解的顺序。一开始就告诉学

生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相信老师的这一番话,定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产生疑问。于是就是利用这一及时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己去寻找这个谎言。由谎言引到那匹马,再由那匹马走近青年摊主,可谓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由此,身残而心底善良的青年摊主的形象开始在学生心中扎根。

二、以“谎言”为研究点,读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紧扣“寻找‘谎言’的蛛丝马迹”这一问题,把读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边读边想,画画写写,一步一个脚印,真正收到了读写相结合的效果。初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找出谎言;熟读,引导学生找出这个谎言的蛛丝马迹;精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说出理解,读出感受;品读,引导学生选择最感人的段落,读出情感。可谓环环相扣,步步到位。本课中设置的一个小练笔也非常成

功,通过想像写话,把学生带入了文中“我”的内心世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以“谎言”为升华点,升华主旨

阅读教材,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因此,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之前,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环节: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后,老师请学生再读课题,问:你又从这个谎言中体会到什么?紧接着第二问: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在这二问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第三次深层次地引导:读书就要读有所悟,你从中悟出些什么?通过这三问,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从而顺利地引出的中心,即两句名言:“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结

尾处让学生感作者之感,从而联系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受到心灵的陶冶。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几次朗读都不是很充分,学生阅读后的交流也不够深入,在总结时学生谈感受也没有完全投入,表达的比较肤浅。

篇5:《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开学初拿到新课本,同学们充满了好奇。那新颖的版式,那优美的诗文,再配上精美的图画,简直令人爱不释手。如何用好这套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把全班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每4人一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上课时,先由老师导入,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组长整理归纳,形成小组意见后在全班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佩服这些人物的哪些品质?各小组展开讨论,纷纷发表见解。最后,我综合大家的意见,使同学们对残疾青年的形象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理解了课文深刻的主题。

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上一篇:“今”字在第二位的成语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