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蚊子有感情

2024-04-30

对蚊子有感情(通用14篇)

篇1:对蚊子有感情

对蚊子有感情 -作文

这些日子我们家的蚊子总是很少露脸了,可半夜又好像有蚊子在叫,我找来找去却找不到它,

对蚊子有感情

我在写作业时,忽然觉得脚上有点痒痒的,低头一看,正是一只蚊子。啊,原来是“好久不见”的蚊子啊!

“看我,哈――”我用手一拍,我的大腿一震,蚊子吓得飞了起来,

作文

我又用手在它后面打了好几掌,蚊子吓得飞出了窗子。过了一会儿,不见它回来,我想:蚊子都在我们家这么久了,我这么对它实在有点惨忍。我是不是有点冲动?我应该好好地跟它说才对呀:只要你不再叮我,我就让你留在我们家;只要你不吸我的血,我们就是好朋友和平共处。

我又一想:说不定被我赶走的这只是新来的蚊子,对我的`血还没有“感情”,如果是“老朋友”的话,待会儿它肯定会再飞回来的。哎!瞧我对蚊子这害虫也有这么多的感情,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很怪呢?

篇2:对蚊子有感情

我有个表弟,他叫厉哲凯。他非常幽默滑稽,常常把我逗得哈哈大笑,我和他一起玩得很开心,我对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小时候我们俩住得很近,我俩常常在一起玩游戏、吃饭、旅游、看书……每一次在一起时,他总会说一些好笑的笑话,做一些滑稽的动作,和他在一起我总是很开心。

记得有一次,我们俩一起搭积木,好不容易搭起了一栋高楼大厦。可是,在搭到最后一层楼的时候,表弟一不小心放歪了一块积木,高楼开始摇摇欲坠起来。我们赶紧用手来扶,可是还是救不了这栋大厦,最后大厦倒塌了。我伤心得差点哭了起来。表弟见了连忙过来,拉着我的手,嘟囔着嘴巴连连道歉:“表姐,对不起!请别生气,我不是故意的`!”看到他那一副无辜又好笑的样子,我立马破涕为笑原谅了他。

可是好景不长,他搬家了,搬到了一个离我家很远的地方,我们要很久才能见面。

篇3:对蚊子有感情

大厅巧遇最大的车主

梁泽程50来岁,中等个子,讲一口带浓重海口方言的普通话,当他得悉记者是来采访有关海南省旅游客运汽车管理服务公司的,就赶紧把随身带来的一份复印文字资料交到记者手里,还拿出自己公司车队情况的照片给记者看,这次的意外相遇,记者体味到梁泽程一路走来的甘苦历程。

梁泽程给的这个资料标题有点煽情,叫做“一个旅游汽车经营者的心愿”,抬头是给省交通运输厅的。因为采访任务安排的紧,记者无法前去梁的公司实地看一看,就在“服务公司”的大厅里站着采访了十几分钟。

梁泽程的公司全称叫“海南万顺利旅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涉及旅游汽车服务、汽车维修、配件销售、保险兼业代理等,现有各类豪华大、中型旅游客运车辆126台,其中的80多台有经营资质的车辆现在就挂靠在“海南省旅游客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内,是“服务公司”目前1400多辆挂靠车中最大最有实力的车主,也是对海南省旅游客运旧车经营权退市走向最为关注的一家公司。

在与梁泽程匆匆会面的十几分钟里,记者发现梁内心非常地焦躁,他跟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在海南经营了多年的旅游客运业务,“先不谈做出了多少贡献,主要是这行时间做久了,总是有感情的啊,何况自己别的也不会做了。”梁泽程说。

18年的旅游客运情结

梁泽程的公司在海口市大英山老机场内,拥有一个总面积达10200平方米的车辆管理基地,从梁出示的照片来看,这个基地还是颇具规模的,而且那些新买的旅行车档次也不低,司机都穿着洁白衬衣打着领带,在各自的车辆前站得很有型,乍一看跟记者在海南四家外来公司停车场上所见的情景差不多。

梁的公司在管理上也比较规范,分别设立了总经办、营运服务部、业务拓展部、服务投诉部、车队、安全技术部、行政人事部、汽车维修厂等,“说实话,我们目前拥有的规模已经不逊色于引进的外地公司,但是我们长期置身于海南旅游客运松、散、乱的整体环境中,就是自己想把事做好也常常无能为力!”梁泽程有点懊丧地说。

在“服务公司”的车辆信息大屏幕前,梁泽程表示:这个公司化操作的模式我是举双手拥护的,今天这样的好形势也是我们大部分个体旅游车辆经营者多年的心愿,“我们风风雨雨那么多年都过去了,眼见得环境越来越好,经营效益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的那些车辆一到期就要退市了,可能很快将与这个行业拜拜了,心里真是很难过。”梁泽程说。

梁泽程是1993年开始进入个体经营旅游服务行业的,2001年,海南省政府、省交通厅为了整治旅游行业的乱象,成立了12家具备旅游汽车经营资质的公司,将当时市面上的一些旅游车分别挂靠到上述公司,但是经过5年的经营管理,这些公司的管理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2005年9月,省旅游汽车协会与省行业主管单位及广大经营旅游汽车车主进行多次磋商、协调,一致同意成立海南省统一旅游汽车调度服务中心,“这个中心的筹备阶段,由于资金紧缺,无法正常运作,我当时主动赞助了10万元作为支持该机构的运作经费,当时有关领导还对我非常感激。”梁泽程说。

但是,梁泽程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去年5月,因为无法协调彼此的利益,12家管理公司宣告“服务中心”解体,“海南的旅游客运市场又回到了从前的状态,我真是心有不甘啊!”梁泽程感慨地说。

好在“海南省旅游客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展开强有力的公司化经营,对旅游汽车实行统一调派、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结算,“我有一种从漫长黑暗中走向光明的感觉”,梁泽程说。

去年11月,海南的旅游旺季如期来临,由于市场状况整体好转,海南的旅游客运运力一时间十分紧张,梁泽程说自己当时确实有为管理公司解燃眉之急的想法,也确实有对市场机会的渴望,“我独自投资800万元购进30台豪华中巴和13台商务车,作为应急储备运力供‘服务公司’随时调派,在我的思想里,过去的‘中心’也好,现在的‘服务公司’也好,我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娘家,娘家有事时,我都会当仁不让的,该出钱时出钱,该出力时出力。”梁泽程说。

政府没有抛弃梁泽程们

2009年9月28日,新的“服务公司”刚成立,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前往视察,面对现场的不少车主,罗保铭说:感谢个体车辆的车主们,你们在过去特定时期苦心经营,为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没有个体车辆经营者昨天的付出,就没有海南旅游业的今天。

省长的这番话梁泽程至今记忆犹新,“这让我感到政府其实也是在牵挂我们的,所以去年以来我的公司严格按照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努力在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向新引进的外地优质客运企业学习,以管理和服务的高标准,以‘安全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宗旨,积极打造‘海南万顺利’的旅游客运品牌。”梁泽程说。

梁泽程的努力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首肯,海南省道路运输局局长王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那些服从旅游客运服务公司管理,长期遵纪守法,并已具备一定实力的个体车主,我们会在新一轮的旧车退市和新车经营权招投标活动中予以支持,我们将研究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个体车主联合参与新一轮的招投标活动。

王密强调,车辆经营权到期以后,按照规定按时下线,“这个不存在利益照顾与否的问题,但是公司化改革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欢迎国内优质客运企业进岛的同时,也会对岛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机会和路径。”

“实际上上次我就对没有中标的岛内企业讲过:你们可以联合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统一来参与新一轮的招投标,只要竞争得到经营权资格,那么你们的车辆还是可以继续经营的,你们的利益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王密说。

但是王密要求这些岛内企业联合组建的公司必须是完全正规的股份制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财务系统等现代企业制度都必须是健全的,而且是独立法人,可以独立承担责任。不能为争得旅游客运经营权,而临时组建一家松散的公司,竞得经营权后再进行私分,那就又要回到从前的那种混乱状态了,那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王密说。

当记者把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这些积极信号转达给梁泽程时,这个淳朴的海南汉子显得无比激动,一个劲地在电话中感谢记者。

但记者也提醒执着的梁泽程,海南旅游客运的公司化改革的步伐是不会停下来的,公车公营的做法也会坚持下去,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招投标中,岛内外的旅游客运企业必定仍然会一起同台竞技,结果如何,值得人们持续关注。

但是我们还是要祝梁泽程们好运,因为他们毕竟对海南旅游客运作出过贡献,因为他们依然对这个行业充满着感情……

篇4:对“有感情”朗读的思考

1.了解文章背景,激发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的文章。但也有一部分课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没有直接联系,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才能够掌握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基调并有所共鸣,进而激发朗读的兴趣。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应事先安排学生在预习时查阅有关课中人物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如《詹天佑》一文写道:“……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这段话需要学生用心读,深入理解詹天佑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开始,由于学生没有深入詹天佑的内心,读得不理想。于是,我出示事先找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的介绍,再联系前文的介绍,学生自然理解了詹天佑当时的心情:一定要修好铁路。在此基础上,学生感情自然流露,读出了人物的心理。

2.深入理解文本,夯实情感基础。没有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本的内容,就算给了充分的朗读时间,也只能是死读书,更不用说去领悟文中语言的精妙之处。有些教师一味追求书声琅琅的效果,经常要求学生齐读、轮读。学生读得虽然齐,可情感完全得不到升华,有感情朗读就成了一种摆设。那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阅读呢?一篇文章倾注了作者的情感,读者要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结合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即体现“理解——共鸣——内化——表达”的发展过程。

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感世界,教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构建文本所表现的情境,营造课堂氛围,铺垫文本所需要的情感基调,让学生走进文本,切身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3.明确朗读目标,追求训练实效。“读书百遍”指的是读书“量”要大,不仅指读一本(或一篇诗文)书的时间长、形式变、次数多,还应包括读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容量,有一定的实效,有一定的新悟。

(1)熟读成诵,注重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对所有学段朗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并针对低、中、高学段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分别用“学习用”“用”“能用”加以区别,这就体现了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阶梯性。而实际教学中存在过分看重“有感情朗读”,弱化“正确、流利”两个要求的现象。要想有感情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读出理解,交流阅读体会。朗读教学不是单凭教师一句简单的“带着感情去读”就能完成的事,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自读。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读书体会,说说是怎么样读的,注重了哪些方面。这样,一些重点词语就此显现。教者再适时引导,并由此切入,引导抓文中表达情感的词句。学生就会渐渐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作者的情思,读出不同的感悟理解和发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读,感情自然加深。这样的自读、交流,体现了文本理解与感情朗读的有机结合,也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尊重了文本。

(3)设身处地,珍惜个体感受。语感的培养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体验。这里的阅读体验就是阅读个体对文本应有意义的自我解读。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依托语言实践,指导学生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品悟出来,朗读出来,并通过有感情朗读,体悟文章的真实情境,揣摩作者写作的真实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教学《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一课,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抓住文中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之情反复品读,让他们真切体会沈老师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去教育他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也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表达的传递。只有储备丰富的语言信息并加以整合、内化,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持有语文的警觉和敏感,理解吸收,再经过不同的个体自我表达,才能生成新的语言,建构新的意义,最终旨归独具创造性、有感情的理解与表达。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并不排斥那些对朗读技巧的合理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当发现学生对词句的语气、重音、停顿等朗读因素把握不准时,教师要适时指导,辅以范读,传授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总之,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必须尊重文本、尊重学生,以情激情,达成实效。

篇5:对以前的老师有感情作文

我今年四年级,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以前那个老师教了我们三年,我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她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名叫赵桃桃,她戴着个眼镜,看起来很专业。她每天都努力地给我们上课,有时还会给我们开开玩笑,做做游戏。如果我们上课发言积极,就会给我们糖果吃,如果是小组长每个月都会有奖励。有一次,我上课表现非常好,她就单独给我了许多糖果,还跟我说:“赵奕翔,你今天非常棒,下次加油!这可是我给你一个人的糖果。”当时我很开心,也很自豪。可现在的老师只让我们认真上课不要做小动作,否则还叫我们罚站。下课的时候还命令我们不准出去玩,而且她布置的作业也非常多。

再想想赵老师:就算我们在上课做小动作,她也只会提醒一下我们。而且她布置的作业很少,几乎只有“口算”,做错了,她也会耐心地教我们。

篇6:对蚊子有感情

李鸿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我认为,我们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血与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末与根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仆与主的关系、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关系。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无法生存;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能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我们能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蒋家王朝?秘诀就在于我们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赢得了民心。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离开人民群众,就会被赶尽杀绝,党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地位使部分党员、干部难以体会到党群关系那种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因此,脱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二十多年前,苏联共产党丢失政权,一个拥有2000万党员、国家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执政党,如大厦一样轰然坍塌,问题就出在人民群众不拥护他了,人民不需要他了。殷鉴不远,催人警醒。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东、北非地区一些国家出现了政权危机,其核心问题,同样是人心向背问题。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昭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能不能跳出那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靠的就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靠的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社会变革、社会转型、社会利益调整也给我们带来不少问题和矛盾,有的问题还很突出,有的矛盾还十分尖锐,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视而不见。风起于青萍之末,平静的海面下或许暗流涌动。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把群众工作作为党的“生命工程”来抓,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要牢记“六民”要旨,即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把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主持人:湖北在全省广泛开展“三万”活动,既是开展群众工作的创新载体,又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详细情况?

李鸿忠:湖北是农业大省,全省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惠及民生工作,重中之重都是在农村。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时刻把农村工作和农村群众工作抓在手上,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真正体现出“重中之重”。近几年,我省在加强农村群众工作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坚持选派小康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侧重于帮助村一级的工作,工作广度上没有覆盖全体农民、深度上没有沉到农户,工作内容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取得了一定成绩;而这次“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重在全覆盖、访民情、增感情,工作广度、深度、内容都与以往不同,效果更为显著,影响更为深远。

最大特色是进村入户全覆盖。省市县三级10万多名干部组成1.8万多个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把干部的脚印印到全省每个农户的家中。活动参加干部之多、覆盖农户之广、民情调查之深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空前未有的。平原湖区、高山之顶,只要有农户的地方,就有工作队员的足迹。对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就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寄一封书信、留一张联系卡、送一份宣传单与之沟通。很多工作队员不分白天黑夜,不顾山高路远,不辞辛苦,走访农户、宣传政策。省委常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访最偏远的村组、最困难的农户。有些住在高山上的农民,多年没有见过干部上门,拉着工作队员的手喜极而泣。

主要任务是访民情、增感情。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靠几个月时间全部完成。“三万”活动不是一般性地送钱送物,而是把重点放在走访民情、增进党群感情上,要求工作队员饱含深情地进村入户,倾听农民心声,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提振精神,共建新农村。荆楚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最广泛的民情调查热潮,每个工作队员都写有民情日记,每个工作队完成了一份民情报告,还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各级党委政府掌握了最鲜活、最真实、最全面的社情民意,为完善农村政策、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赢得了群众信任,也净化了自己心灵,有的主动与农民结成亲戚,留下联系方式。

着力点是边访边查边改、促进科学发展。在活动中,各地各部门在汇总、梳理、分析收集到的民情民意的基础上,边查找问题边开展整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我们对各级各部门上报的群众意见和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农村政策落实、城镇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民主管理和社会稳定等7大类别26个项目,交由省直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整改中实行分类处理,对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对当前无力解决或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的问题,给农民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并纳入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规划,逐步加以解决。

突出成效是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我们把这次活动作为党性教育、实践教育、“三农”教育的大课堂,要求党员干部严守“六不准”纪律,扎实工作,以良好作

风和工作实绩赢得群众信赖,防止轰轰烈烈搞形式、走过场。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察民情,经受了难得的党性锻炼、实践磨炼、身心修炼,没有发生一起违反纪律的情况。机关干部亲身体验到泥土之辛、稼禾之苦,感受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与期盼,形成了重农之识、重农之情、重农之举,增强了上下一心谋发展、促发展的动力。这些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将对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主持人:红安县七里坪镇古峰村叶启万、叶启栋兄弟俩今年春节给您拜年,感谢您冒着严寒亲自参与村里东门大塘的清淤。在今年(2012年)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中,您提出“小堰塘连着大民生”,请您解读一下“三万”活动的“堰塘民生政治经济学”?

李鸿忠:去冬今春,荆楚大地上,清淤、挖堰、通渠,挖好村头门前的“当家堰”,疏浚沟渠的“最后一公里”,湖北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热火朝天。我们这些人上过山,下过乡,搞过农业学大寨,漫山遍野搞农业学大寨,修机田,对这种景象感触很深,很感慨。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群众工作要有创新,要有新的办法和新的路径。但是像“挖万塘”这样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能调动千千万万群众干水利、谋发展的积极性,又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抓手、一个载体、一个路径,完全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

去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发放的50万份调查问卷中,群众集中反映农村不少塘堰缺乏投入、年久失修、疏于管理,淤积毁损严重,成为“碟子堰”,给农业抗旱和灌溉带来不利影响,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块“短板”。旱灾期间,我们在荆门调研时看到,大河、干渠里都有水,但由于小水渠等设施不完善,乡亲们只能“望水兴叹”,有水却到不了田间地头。这反映出我们的水利建设中还有许多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大中型水利设施是“大动脉”,那么小农水、小水利就是“毛细血管”,只有二者都畅通无阻,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农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免受水旱灾害,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堰塘虽小,却关系到大民生,不可小觑。

去年12月5日起至今年3月5日,湖北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组织动员省、市、县三级7万多名干部,进驻全省2.6万个村,在全省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并以此带动其他塘堰及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和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工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29.5万处,其中塘堰20万口,投入各种机械47.2万台套,完成土石方5.87亿立方米,实现了全省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口当家塘。

新一轮“三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农民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热情参与、积极配合,自觉出钱出力开展塘堰整治,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支农“大合唱”。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机关干部、教师等,得知家乡开展“挖万塘”活动后,主动捐款捐物、联系机械,支援家乡建设,精神令人钦佩,场面让人感动。形成了推动塘堰整治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万”活动不仅仅是一项农田小水利工程,而且收获了双层利益:一方面农民收获小水利利益;另一方面,我们以此作为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收获政治利益。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顾明辉等五位农民代表到省里给省委、省政府送上写有“三万暖人心、挖塘惠民生”的锦旗。实践证明,“三万”活动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巩固我们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和信任,这不是钱能够买得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利益更为重要,更管长远。

主持人:您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发出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春天的使者”,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扶贫济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请您谈一下地方“父母官”如何才能当好这个“春天的使者”?

篇7:读《蚊子和狮子》有感

我读完《蚊子和狮子》这寓言,不禁为蚊子可悲的下场而感到惋惜。

一只渺小的蚊子能战胜狮子而又被蜘蛛所灭,这是为什么呢?看看蚊子声后那种吹着喇叭飞走的神情,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骄傲。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骄兵必败!”难道不是吗?小小的蚊子能战胜狮子,可是由于它骄傲的心理,最后被蜘蛛消灭!

其实,不少很有本事的人都是由于骄傲而最后导致失败的!难道不是吗?

篇8:对蚊子有感情

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着主要问题:

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就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有感情朗读”,应该将有感情朗读落实到实处,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努力做到不做作,不虚假,不是读得摇头晃脑就是有感情朗读,也并非每一篇文章都得做到感情充沛,声情并茂。

朗读,应该是具有“入眼—尽心—出口”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是“尽心”这一环。朗读,更需要和作者一致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一篇文章时,就可断定,他对这篇文章基本理解了;而理解力差的学生,总是无法“读出感情”,有时甚至无法断句。由于“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看成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外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进行了初步探索。有学生把朗读看成单纯“口”的任务,忽略(或省去了)“尽心”这一环,将朗读简化为“入眼—出口”,于是出现了几点现象:(1)“无病呻吟”:教师一旦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或者责备“没有感情”之后,学生就调动全部表情潜能,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声调忽高忽低,凭空拉开跌宕坡度,努力做出“有感情”的样子。夸张、做作的表情、声音让人浑身不自在,怎能唤起听者的共鸣?(2)“小和尚念经”:他们手捧书本,扯着嗓门哇哇哇,不像朗读,倒像是在比谁的嗓门大。(3)“读望天书”,使课文面目全非,这有什么价值?面对诸多现象,教师会觉得十分为难,会感到心中茫然,无从下手,到底对该掌握、理解的东西把握到什么程度,更无法以实际反馈为凭,确定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读词句开始。不同的词语,在读它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形象”,让声音将词语自身的意思更鲜明和强化。比如,“飞快地”“马上”“立刻”“突然”———应该从语速上表达其意思(快速读出);“慢慢地”“不慌不忙”“游来游去”———比常速稍慢,从速度的强调上,感受这些词语的特点。读“可爱的”“亲切”“朋友”“友爱”这一类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词语,要着重注意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与“敌人”“可恨”“侵略”形成对比,让语言的色彩上就带着爱或憎的道德情感表现。

篇9:对“有感情朗读”的再认识

一、追求“悦读”——有感情朗读的起点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朗读便轻松、有趣;有兴趣,朗读甚至比唱歌、游戏更有吸引力。以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中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一学生读“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花。”窦老师突然问:“来人是怎样的?”生:“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花。”师:“怎么挺的?你挺个看看。”生挺了挺胸脯。师拍拍生的胸脯:“挺得好,再读读看。”生仿佛得到什么启发似的,再读,这次将“挺”字读重一些。师加重语气说:“这样‘挺’还不行,再‘挺’一点。读。”生再读,这次将“挺”字读重,读长。此时,一个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洪教头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在引导朗读时的“趣”与“活”,在朗读的时候,以动作催发学生朗读的热情,让学生因为“挺”的有趣而形成“悦读”,读出“文中之意,意中之妙”。

二、讲究“适读”——有感情朗读的准绳

朗读的“恰当”除了语气语调的恰当,还应讲究“适读”,即适材地读、适时地读、适式地读。

所谓“适材地读”,指依据教材所表现的思想,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而有的放失地采用不同的形式、用恰当的情感进行朗读指导,训练语感。如:在《长征》《匆匆》《唯一的听众》等诗歌、散文的教学中,可通过范读、对读、群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感悟文本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化为心中之本。在《九寨沟》《富饶的西沙群岛》《黄山云海》之类的课文中,可以抓住重点段落,提出不同要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朗读,提高欣赏好词佳句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在《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田忌赛马》等寓言、童话的教学中,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在各种夸张的神态、动作及语言中凸显讽刺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明悟道理。在《蝙蝠和雷达》《只有一个地球》等说明文的教学中,重在训练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

所谓“适时地读”,就是说在适当的时机去指导朗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以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中的《丰碑》一课为例,当陈老师提出:是啊,军需处长就是管理分配物资的,他为什么自己没有棉衣时?学生作出富有个性但却偏离文本的解读。这是因为学生对前文的“装备很差”没有深入体会,此时,如果陈老师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再回头读读上文的句子,便能轻而易举改变这一困境。

所谓“适式地读”,是指要讲究读的形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采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帮助学生弄清段中的内容层次及内在关系时,宜采用引读的形式;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采用默读的形式;课文对话较多、情趣较浓,宜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的,宜采用齐读的形式;带有检查目的,宜采用指名读的形式……

三、追求“深读”——有感情朗读的境界

读书到了精读这一层次便要求到达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要从文本的表面读到文本的背后去。就如茅盾先生所提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如此一来,那一定达到了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同爱同恨,同嗔同痴……

笔者在教《少年闰土》时,指导学生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是这样指导的:师:轻轻地走去做了些什么?说说看。生1:向那匹猹刺去。师:力气小了。生2:向那匹猹尽力刺去。师:用尽全身力气了。(对一个学生)你就是闰土,你得怎么刺?(几个男生在自己座位上比划了一番。)生3:提起胡叉,向那匹猹尽力刺去。师:这猹可是一种狡猾的动物,得看准点。生4(恍然大悟):提起胡叉,对准那匹猹,尽力地刺去。师:这猹跑得这么快?得怎么刺呢?生5边做着动作:提起胡叉,对准那匹猹又快又狠地刺下去。师:看看,这闰土真不愧是勇敢的看瓜能手啊……

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就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深入思考,让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读到文字背后去。这样的朗读便有了深度,情感自然也就一触即发。

四、自然“越读”——有感情朗读的“润滑油”

鲁迅先生关于读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受其启发,我想:朗读还得有“宽度”,也就是说在原有的文本的基础上,将有联系的外来的朗读材料与之相串联,使朗读从“小处”逐步扩展到“整体”,并超越文本,最后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一句后,及时地出示了一段材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个大口袋……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惨不忍睹。

窦老师这个拓展阅读安排得很得当,使得课文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有助于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内在的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自然就更加动人。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他们心中的愤怒、惋惜和悔恨交织的情感。

篇10:读《蚊子和狮子》有感

这只小蚊子斗败了百兽之王狮子之后却栽在了一张蜘蛛网上,最终被蜘蛛吃掉了。这足以证明骄傲使人失败。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骄兵必败。

这只小蚊子斗败了庞大的狮子,心里就开始骄傲,最后自投罗网被蜘蛛吃掉了。

古今中外中国名将何其多,但由于骄傲最后悲死的也不计其数。

如三国时的大将关云长曾建下无数战功呢。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但由于骄傲,不听手下忠告,一意孤行,最终在走麦城战死。

以上这一事例足以证实骄傲可以让一个有才华的人毁掉。

因骄傲而失败这样的事例也曾发生在我身上。一年前,我曾去参加信息学考试。考试前一天晚上,我自以为很了不起,晚上看了一夜电视,结果第二天考试,我竟没有获奖。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大为震惊。经过这次失败,我便虚心请教别人了。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上,要向那些有成就而不骄傲的人学习,否则会得到和蚊子一样的下场。

篇11:读《蚊子和狮子》有感

一只微不足道的蚊子,战胜了一只久经沙场的狮子。可想而知,蚊子付出了多么艰辛的战斗,而又被一只躲早暗地里的蜘蛛所灭,这是什么原因呢?

看看蚊子得胜后吹着口哨,飞走的神情,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骄傲,这应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叫“骄兵必败”。

难道不是吗?小小的蚊子能斗败庞大的狮子,可是由于胜利产生了骄傲的心理,从此,蚊子再也不锻炼飞行了,目中无人,看不起自己的同类。整天懒洋洋地坐享其成。当他发现墙角里的蜘蛛时,蚊子鄙视地看了一眼,心想:我连威猛的狮子都打败了,难道还怕你这个无名小卒和你的破网吗?所以,它漫不经心地向蜘蛛网扑去。他本想撞烂这张网,没想到,这网比他想象中的要结实。他反复挣扎了几次,都徒劳无功。最后动弹不得,成了美餐。

篇12:读《分一些蚊子进来》有感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蚊虫猖獗的夏天,一个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因假日赶回家,在与父母简短而又深情的对话中,他感到了意思困意,母亲催他上床睡觉,他便草草的点了蚊香,倒在床上昏睡起来。半夜里,他猛然惊醒,本以为这一觉可以高枕无忧,却发现自己身上满是被蚊子咬成红红的小块。他在辗反侧中,灯忽然亮了,望见自己的母亲坐起来撩开蚊帐。这时,他听见了母亲一些简单而有力的话语:”我把蚊帐打开,分一些蚊子进来,儿子就不会被咬了!“听了母亲亲声的谈话,他半晌无语,再睁开眼时,已是热泪盈眶……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作者用他那温情的文笔,表达了一种对母爱的.感激之情,让人读后感激不已。

“分一些蚊子进来”多么朴素的一句话,没有华丽的词句,却载着一份浓浓的慈母情。一位名人说过:世界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呀,这么一个平常的情景就是一种美,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幸福。可是又有多少人发现它了呢?其实,幸福,尤其是母亲给予的幸福,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啊!

篇13:警惕盲目的“有感情朗读”

一、脱离文本, 片面强调感情

在笔者所听过的课例中, 部分教师在一些第二课时的复习回顾环节上, 首先出示两组词语,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学生一个个读得拿腔捏调, 貌似委婉动听。教师随即称赞道:“原来词语也可以读得这么有感情!”

“感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地朗读”即是学生对文本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后驾驭语言的过程。学生在接触文本语言之前, 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之外的阅读客体, 其内心是比较“平静”的。而此时, 教师要求学生脱离文本语境读出所谓的感情, 孩子们只能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斯霞老师一直提倡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文本中的词语, 只有放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才能表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 才能品味出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如果把它单独拎出来, 它就不带有感情色彩或不带有某种感情色彩了。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并没有哪一课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可是, 当下的小语课堂, 多数教师却在不自觉地进行着“有感情朗读”的训练, 使得“读”占鳌头,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全力以赴地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 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异的现象。毋庸置疑, “有感情地朗读”现象正遮蔽着我们的双眼, 使我们在语文之路上再一次迷失了方向, 找不到来时的路。

二、“读”揽天下, 忽视语言训练

曾有一些教育人士提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代讲”、“以读代练”, 应该通过反复地读去领悟文章的语言、意境, 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一些课堂上, 特别是公开课上, 学生学会了迎合老师的心理, 在诸如“读得还不够”、“要读出感情”等语言的激发下, 孩子们故意加重语气, 关注声音。久而久之, 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被搁置, 导致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连篇, 口头语言表达不当, 也没有通过对课文这个“例子”的学习进行触类旁通的写作尝试, 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平淡, 磕磕绊绊, 全无章法结构。

一位教师执教《大作家的小老师》第一自然段, 先让学生读课文, 然后找出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大作家对小女孩的喜欢?学生立刻发现:小姑娘白白胖胖, 一双大眼睛很有神, 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 真是可爱极了。该教师随即指导学生抓住“大红蝴蝶结”和“白白胖胖”等词语让学生读得再红一些, 再白一些, 再可爱一些。整个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就围绕着这句话进行感情朗读, 耗时五分钟之久。这种隔靴捎痒的感情朗读关注着语气语调, 却忽视了语言的训练。其实, 如果这位教师能抓住本段中小姑娘的外貌, 让学生说说作者抓住了小姑娘的哪些特点来表现她的可爱, 进而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外貌描写的方法, 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这样的写作训练既让学生研读了文本, 又对语言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应该是一举两得!

在抛弃了语言训练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盲从地进行着感情朗读, 却没有机会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意蕴之美, 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更是无从谈起。不可否认, 当下的语文教学正从“繁琐分析”的极端向“读揽天下”的极端迈进。

三、千篇一“教”, 忽略文本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把这一要求等同于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泛泛地理解为凡是课文就得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所有的课文都被教师当作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范本。说明文、议论文也尽在其中。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为人民服务》一课, 教学中教师呈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断:出示“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等重点句子并指导:其实这句话就是围绕着一个字———“死”来写的。同样一个字, 用的地方不同, 意义也不同。这两个“死”, 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 另一个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钦佩, 试着通过朗读表现这种感情。片刻后, 教师指名朗读。见两位同学都没读出自己所要的感情, 教师便作进一步引导:这句话中第二个“死”前用的是“去”, “去死”应该读得有力, 不屑一顾, 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态度, 可加上动作读。而这句话中第一个“死”前面用的是“而死”, 应该读出敬佩的语气等。教者这样强行地指导着学生去读“而死”和“去死”俩词, 直至满意为止。

“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 因此, 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应各具特色。上述案例中, 教师不惜花大力气要求学生带着同一种理解读出某种特有的语气, 机械、整齐划一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导致学生个性、情感的丧失, 课堂上大量宝贵的时间被耗费在了“有感情地朗读”上。当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 我们是否应该追问, 这样的有感情朗读真的必要吗?众所周知,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决不仅仅是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体会作者的意旨, 习得文章的写法, 进行更好的说写训练。上述案例中, 如果教者能够抓住编者的意图, 引领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性文章写作的结构方法, 探究议论文的一般特点, 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学更好地学习议论文作好预设和铺垫, 效果一定更好。

篇14:对蚊子有感情

[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文本 自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69

有感情朗读需要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品味文本,让学生在深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在朗读中自然流露。

【教学现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散文。该文托物喻理,借常遭雷轰电击、干旱风雪却依然成就一片绿荫的高原柳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不能抱怨命运,而要以韧劲与生存环境作斗争。高原柳的斗争经历在我读来是热血澎湃的,我想学生们也一样。然而,在教学中却出现了意外场景。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话?

(一个学生用较为平常的语气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老师也想来读读这两句话,仔细听,我在哪变化了?

(师范读,重读了“高原风雪”,对“又复苏过来”读得轻而慢)

生1:(缓缓地举手) 老师,你在读“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读得比较重,在读“又复苏过来”时读得较慢。

师:你们想过我为什么要这样变吗?

生2:因为高原环境恶劣,重读突出了高原柳所经历的艰难。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这样读有道理吗?那你们想想要怎么读好这句话,既让我觉得高原环境恐怖,又让我感受到柳树抽出新条的不易,谁来读读?

学生有点懵了。于是,我让他们也来试试配乐朗读,但他们的朗读并不带多少感情。

【问题诊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并没有从文字中体会到高原柳所承受的残酷环境。因此,即使我读得再激情澎湃,学生也无法从中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产生了情感上的阻断。

【教学对策】

(一)了解学生的朗读基础

教学前,我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他们对高原环境的理解进行了了解。

1.阅读理解水平的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出适合难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在整堂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难度的设置较高:“第7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你能把这几句话好好地读一读吗?你看这几句话,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这需要学生了解写作方法,因而较难归纳。其实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大问题:“这段话是用什么写作手法写的?”然后将大问题分成各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将每一句话用一个短句概括出来,接着将每个短句用词语概括出来。将大化小,逐层剥离,教学重点慢慢就会显露出来,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化教学难点。

2.朗读水平的了解。朗读水平由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累积而成。班里的学生在有些场合中无法放开自己,朗读自然也很难达到教师的预期。所以,教师平时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二)结合原有知识引导感悟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中,高原的雷电风雪他们是很少接触的,高原柳的形象很难在他们这样的感观中树立起来。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生活,曲线解读文章。结合五年级下册《水》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干旱下人和土地的焦灼感和危机感,想象高原柳从种子到巍然大树可能遇到的困难。再通过介绍雷电和风雪给各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死亡和损失,并结合地势高,且又是广袤平原中最显眼、最有生命力的事物,让学生了解高原柳面临的灾难是高频率、高危险的。此时,学生对高原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必定能读出这份感受。

(三)加强阅读指导引起共鸣

阅读要在大量的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能力,如进行说话训练、想象训练等。在这一课时中,我安排了想象说话:“暴风雪来了,我仿佛看到这株柳怎样了?一道闪电划过,我仿佛看到这株柳又是怎么面对的?当这株柳树在高原风雪中苦苦撑立时,江南柳可能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慢慢走近这株柳树,为它着想,从而联想到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该如何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与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感受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如此一番领悟后再读,学生就会将朗读变为表达敬佩的一种方式。

上一篇:学生会学习部规章制度下一篇:学生会篮球比赛策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