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引路高二优秀作文

2024-04-10

陶潜引路高二优秀作文(共2篇)

篇1:陶潜引路高二优秀作文

陶潜引路高二优秀作文

在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的东晋,陶渊明毅然选择归园田居。对于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本就为有一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却切身体会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观尽长安花”的快感,而陶潜却在一生中的大好时间中断仕途之路,去过那种“乌托邦”式的生活,这的确叫人匪夷所思。

但在历史的长廊里,晋陶潜的地位是谁也无法取代的。是他,发展了中国的田园诗;也是他,让无数怀才不遇的`人有了心灵的寄托。事实证明:陶渊明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放弃了那些可望而不可得的东西,走向真正的解脱。

从他的经历中我领悟到:人不仅要学会拥有,也要学会放弃。放弃那些虚无缥缈,不属于你的东西,走向真正的解脱。

“乌台诗案”中的苏轼深深体会到济世天下之心已无法实现,于是他毅然选择放弃做官,在“赤壁”上倾诉着他的豪迈与诗情的不朽,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没有苏轼的勇于放弃,赤壁怎会属于苏轼。

在放弃时想到我们不会因此一无所有,我们只是卸下了身上千斤的负担。当欠身陷困难中不可自拔时,我们要想到我们并不是孤立的,即使所有的人都离我们而去,却有一位始终为我们停留——大自然。时时想着放弃包袱,回归自然。

西汉的“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苏成身退,隐姓埋名,过着那种闲云野鹤、与世无争的生活,而没有落得像韩信那种“身为名死”的下场,这是为何?因为他知道声望、地位高会威胁皇权,他终有被杀之日。他放弃了那种乍似安逸却实则每天担心受怕的生活。而韩信却因一时贪恋权势而害其性命。看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在战术上有深谋远虑,而是在生活上也懂得居安思危。

古今之成功之士无不告诉我们:放弃是一种难得,它比学会拥有更可贵;古人尚且如此,在处处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我们理应懂得放弃。放弃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我们的重生。当我们放弃时,眼前的一切自会豁然开郎,我们将迈着坚定的步伐迈向前进。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沉淀了东坡的不屈;赤壁,只属于苏轼,而我们更应当懂得放弃。

篇2:陶潜引路高二优秀作文

东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淡泊名利,放弃仕途,隐居田园,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生活。他的诗歌多以“田园”为主题,故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便是陶潜,字渊明。

我们了解陶渊明,应该都是通过那首《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追求。梁启超曾评价陶时说:“自然界是他恋爱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恰如其言,在陶渊明眼中,大自然是会为他带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般的心旷神怡。陶渊明在自然与这里中开辟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逸趣间达到一种和解。连最平凡枯燥的农村生活在他笔下也显示出了无穷的意味深长。

说起陶渊明的一生,也是波折不断的。陶渊明自幼家贫,接受的是儒学思想教育,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为远大抱负。然而身居官场数十载,陶才发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官场中的腐朽气氛格格不入。正逢那时又盛行老庄之学,陶后期又接受了隐逸之风思想的熏陶,于是便有了对淳朴、安宁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造就了陶渊明最初“猛志溢四海”及后来“怡然有余乐”的`双重性格。

苏轼曾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抠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闲之,归其真也。”陶渊明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中返璞归真,人贵在真,诗亦贵真,诗真乃源于人真。这或许便是陶诗经久不衰的缘故。

上一篇:小学生懂文明讲礼仪演讲稿下一篇:我到了未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