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2024-05-22

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共8篇)

篇1: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德、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是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生活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让学生充分的模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大屏幕等的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2.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估一估、摸一摸、量一量、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的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让学生想象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在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解决这些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践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构建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篇2: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凤冈县永和中学 冯辉

《观沧海》教学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在 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 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 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 时间太少。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教这十几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再上《论语》六则,我摈弃了以前我上这课采取的单一的讲解注释和文意的方法,而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木兰诗》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 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上了一堂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这堂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卖油翁》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卖油翁》这个文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但是,在接下来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走。有的同学对于课文当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 这一句颇有微词,因为它的解释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走过去,那卖油翁这样斜着眼睛看是否有不礼貌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很高,他的骄傲是应该的。

开始,同学们的疑问使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在我与学生一番争论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的做法也许会和卖油翁一样,因为前面写到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处炫耀。所以这里卖油翁的做法,并不仅仅是针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更重要的是针对陈尧咨的态度。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于陈尧咨,他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毕竟他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精湛的程度。

虽然学生们对于我的最终解释比较赞同,但学生在本课上的表现依旧引起了我的震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实,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应该是学生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的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三峡》教学案例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篇3: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反思

教教师角色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学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 而不思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是, 指导在学想屯昌和帮助践、独立学思生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同实和县红时旗节, 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参与到学, 与学生交生各个环行中学流和沟通及时引导, 学准确地了解学情生解决问题或调, 为符整教学计划式式的转变, 培, 训学生获取新知从而实现学习方的焕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反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过程中, 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在整个思威友问者和题, , 合而作用是者自作, 己为与的学学感生生情的共和知同想心探法朋讨,

启发学生,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

理, 最终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要加强学习, 认真反思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 “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可见, 做一个“用心”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政治教师, 就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新。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课, 整堂课教师旁征博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课堂富有情景, 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当学生对问题没有反应时, 教师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 以致使整堂课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新课改实施以来, 政治教师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如教学方法改进中, 如何突出教学观点?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等。面对困惑, 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在不断地反思、交流、碰撞中寻找新的策略, 这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学会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一) 反思内容

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政治教师在学习领会课改新理念时, 应认真反思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 全面地比较分析, 哪些该发扬, 哪些该改进, 哪些该摈弃。通过反思, 教育观念才能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 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 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

3.对学生本身的反思。有部分老师认为:“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 但是对老师来说, 实际上变难了,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老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才行。”其实, 教师必须要转变一个观念, 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 而不是什么都要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们教师要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二) 有效策略

1.增强反思的意识。政治教师的反思意识, 首先来自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采取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惟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我们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追求做一个对事业、对学生充满爱的卓越教师。

2. 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政治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加新课程培训、听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等形式, 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 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行为反思能力的保障。

3. 掌握反思的方法。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 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 问题来自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 巧妙的教学设计, 点滴的鲜活细节, 也是问题的开始。问题, 有些是教师总结发现的, 有些是通过学生反馈发现的, 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 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

第二步, 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 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 还需要与同事相互交流、合作与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课题研究等来合作反思。

篇4:《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关键词:《平移和旋转》;学习与研究;空间与图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80-01

《平移和旋转》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与旋转现象: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是一种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平移现象。螺旋桨、转椅、风车等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旋转或左右摆动运动的,這种运动叫做旋转。

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现象是旋转。

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对于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遵循动手操作的教学原则,通过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帮一帮,练一练,扩展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

激情导入:

学生跟着我的口令做游戏,通过让学生做运动,有意识的将学生做的运动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快的从自身的运动过度到物体的运动当中去。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

二、比一比、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课件出示书上18页前4个运动的画面(缆车、升旗、飞机的螺旋桨、风车。)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分一分,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接着老师(放课件)学生做动作,然后再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认识就更深刻了。

三、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拼一拼,拉一拉,转一转,在游戏中体会平移和旋转。

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平移就是直直地运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区别。

四、说一说——判断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组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是旋转还是平移。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只需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例如:推拉窗的移动是平移现象,自行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等。还要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像荡秋千,开、关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旋转一周的运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

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

五、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学具盒和自己的身体自己亲自体验旋转与平移现象: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在做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学生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指明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明理由?

六、帮一帮

通过帮助精灵和聪明判断谁移动的距离近,谁移动的距离远引出了本课的难点:

说出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随后,再根据动态课件,适时引导:要知道小房子图平移了几格,先要定标准(可以是一个点),再看这个标准平移后对应的位置,数出中间的格子数,就是平移的距离。让学生在书上任意选择不同的点数一数,再交流,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这一过程,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活动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使学生对平移的距离有了较好的认识,不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练习设计----“帮小熊找船”(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一找,然后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后,老师再动画进行演示,这样既直观又有趣,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八、扩展

篇5: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篇6: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B Let’s learn&Let’s play 教学设计

巨野县太平镇郭坊社区小学

曹秀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对话大意,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2.能在真实情境中恰当运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对天气情况进行询问,并作出回答; 3.能听、说、认读句型“Is it cold?No,it isn’t.” 4.感知“How about...?”的运用。

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

1.了解中西方对气温描述时的差异,即中国以摄氏度为单位,西方以华氏度为单位;

2.关心日常天气变化,能够对气候特点和天气情况进行描述并能及时提醒家人、朋友根据天气变化更换衣服。

重难点:

1.能理解对话,能正确朗读对话;

2.能用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对天气情况进行询问,并作出回答;

3.初步感知“Is it...?”及其答语“Yes,it is./No,it isn’t.”

课前准备: 1.Let’s play中的五张图片、自制歌曲动画、课件; 2.写有五一城市天气的卡片; 3.标有旅游城市的中国地图; 4.学生作业所需表格。

教学步骤:

一、Warm-up: 1.课前播放歌曲《How is the weather?》

2.日常对话练习以及评价方式的展示——写有五一天气的城市卡片(设计意图:在复习上一单元所学句型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轻松的对话中开始新课学习。)

What time is it?....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In this class,if you can do well,you will get a special card.At the first,Let’s sing a song《What’s the weather like?》

3.教师带领学生演唱自编歌曲《What’s the weather like?》。(设计意图:将学生从课间游戏中拉回课堂,让孩子们在简单欢快的节奏中巩固已学天气单词,以及初步感知新的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It’s....”歌曲的最后加了旁白“How about your city?”让学生初步感知“How about...?”)

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sunny,it’s hot.It’s snowy,it’s cold.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windy,it’s cool.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rainy,it’s cool.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cloudy,it’s warm.It’s cloudy,it’s warm.How about your city? 3.提出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纯正英语语音的同时,带着问题听对话,更有目的性、任务性,更容易让孩子们集中精力。)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eze?....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 Let’s listen.听后学生反馈。

二、Presentations 1.Guess,listen and find.回答过纽约天气后,相机询问学生“How about Beijing?”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合上课本,引导学生凭记忆用“Is it...?”来猜测北京的天气,教师不做明确回答,几次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听录音、找答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首次出现的句型“How about...?”,合上课本,全凭记忆运用首次出现的“Is it...?”来询问天气,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又操练了句型,紧接着第二次的语言输入,意图在找到问题答案的同时,熟知对话内容。)2.Answer the questions.T:Who can answer me?待学生回答北京天气后,相机拿出温度计提出问题“What’s the temperature?”,引导学生回答“It’s 26 degrees.”教师:“It’s warm.But why does Mark say ‘26 degrees!It’s cold!’?”利用PPT向学生解释中西方温度表达上的差异。3.Listen and repeat.听录音,跟读,教师以动作引导学生理解“This is Mark.”以PPT和TPR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记忆“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It’ rainy.How about Beijing? Is it cold?It’s 26 degrees.”

三、Practice 1.Read by yourself.(学生自己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2.Dubbing for dialogue.(教师拿出头饰,请学生为对话配音)3.Let’s play.a.简单的手变电话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电话中询问天气的情境。

b.教师做拨电话状,呼叫班内一位同学的名字,模仿Let’s talk的内容对话。

c.Talk with your partner.(合作学习、运用所学句型)

d.Look and guess.学生合上课本,教师呈现Let’s play中任意一张遮住天气的图,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You can guess.引导学生用“Is it...?”来猜,其他学生来回答。

4.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设置情境,May Day is coming,Where will you go?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拿出所获得的特殊卡片——写有城市五一假期天气的卡片,引导全班同学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来询问拿着卡片的同学。引导该同学以“It’s....It’s....”来回答,然后贴在中国地图上。)5.情感教育(爱国、关注天气、适当穿衣,并且提醒家人。)

四、Homework:

1.Find ou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se places,and writting in the chart,you can search the Internet or watch TV.Then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choose the best one to go ,send it to me.(通过上网搜索或者看电视,找出以下地方的天气情况,并写在相应的表格中。根据天气选择五一假期最适合取得地方,发送至Candy 2125@126.com。)2.Talk about the weather with your family;(用所学句型与家人谈论天气。)

板书设计:

篇7:教学反思 案例和随笔

孙亚丽

本学期我任教九年级教学工作的,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咳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如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加强反馈与矫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孙亚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求根公式与配方法的关系;

(2)了解b²-4ac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由配方法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及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随感:

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中的公式法是由配方法推导出来的,因此在教公式法时,我先复习了怎样给方程配方,并以实例加以巩固。然后用配方法解方程ax²+bx+c=0(a≠0),学生运用配方法经过认真仔细地计算,终于求出了方程的解。而这个式子就是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原本就想利用公式来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没想到有一位女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个方程公式的两个解中只有分子的一个运算符号不同,如果把这两个根相加或相乘,结果会是怎样呢?我大吃一惊,一者我没想到她竟会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二来这本就没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我若补充,则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势必就不能完成,我若搪塞过去,留待以后上课时再去解决,肯定又会打消这位同学的积极性。于是,我马上肯定这位同学的提问,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讨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第二节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这道题目,尤其是那位女同学还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了出来,并用文字语言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她的那种自豪兴奋劲儿是我在平时上课时很难见到的。这让我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各种想法,我们只要及时很好地处理,就能变成他们学习的强大的动力。有时,我们也不要一下子对他们的疑问给出答案,留给他们适当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设想当初我要是在课堂上很快就把她提出的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她今天就不会觉得有这样的成就了。

有时我想,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就是给学生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教学随笔

孙亚丽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可以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我想要是将例题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情况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的方式:练习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可以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可以总结题型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编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改进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篇8: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设计制作方案

设计制作方案的内容有:选取教材, 设定课时、技术环节和重、难点, 需要的制作工具和拍摄时间、场地、器材、人员、动态的运动过程和静态的教学图片等工作。

(一) 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需要, 选取内容, 设计教学中需要的教学图片和录像。下面以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来说明制作过程。需要的教学挂图有:认识篮球, 持球手型, 传、接球手型, 身体姿势, 球行走路线。录像:运球方法、路线, 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技术和篮球行走路线。

(二) 准备制作工具

根据制作需要, 准备好照相机、录像机、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篮球、人员 (拍摄人员和示范者) 、场地、器材等。

●制作过程

(一) 拍摄

1.拍摄图片:持球手型 (前、后、左、右) 、传球身体姿势 (传之前、传出去的瞬间) , 接球身体姿势 (迎球、引球) 。

2.拍摄录像:用录像机拍摄原地运球, 行进间运球, 双人传、接球的示范动作。

(二) 制作

1.制作教学挂图:将拍摄的图片, 通过电脑作尺寸和色彩的处理, 并编辑相应的动作名称, 要领或者口诀, 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 根据图示板的大小, 用复印机放大复印, 贴在提示板上, 方便教学中的讲解和学生的观看。

2.制作教学录像:将拍摄的录像, 经过电脑软件处理后制作成VCD或者分段录像, 为了较好地发挥录像的教学效果, 可以将课中的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技术环节, 设置成放大、慢节奏、分解、重复播放等形式。

●自制挂图和录像的运用

(一) 教学前的准备

1.将教学挂图贴在提示板上, 分类张贴, 便于学生观摩。

2.在体育馆或者有多媒体播放的教室, 或者安装移动多媒体。将制作好的录像存放在电脑里, 打开电源, 接通屏幕, 打开播放一遍, 检查效果。

(二) 教学中的运用

可先播放完整动作示范, 让学生初步建立动作概念, 然后分解教学, 通过多媒体播放手型, 持球方法, 传球方法、接球手型、接球方法等, 边播放边讲解, 对于一些需要注意的动作环节通过慢放, 放大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动作方法, 在学生练习时循环播放, 让学生边观察边模仿练习。集中纠错时可将需要的环节通过拖动鼠标来反复播放, 正误对比示范等, 加深学生对正确动作的理解。

特别是在动作的巩固提高阶段, 用这样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在技术重难点处, 让学生从直观模仿练习到深一层次的理解练习, 缩短了技术掌握的时间, 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动作技术。

●教学效果展现

(一) 耳目一新, 激发热情

自制录像可以请学生做动作示范、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示范, 当学生看到同学或教师的动作在大屏幕上或教学挂图上展现出来的时候, 会兴奋, 亲切, 耳目一新。它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不同, 是学生身边的真人拍摄, 让学生有真实感,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比如在体操前滚翻一课的教学中, 课前我请了班上的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拍摄前滚翻的录像, 同学们一看到自己班级的同学在大屏幕上展现的时候, 非常兴奋, 于是我顺势引导鼓励,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练习时间里, 他们个个争先恐后, 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 重点突破、激活思维

教师的课堂示范中有些动作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所以在需要定格的地方很难做到, 而制作的多媒体录像可以将动作定格在你需要的环节或者通过慢播让学生看到细节所在。例如, 前滚翻的教学中, 有的学生很难做到从后脑依次到肩部, 背部, 臀部着垫子的顺序, 而通过慢速播放就可将动作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解决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比如, 篮球的传球和接受一瞬间的手型和用力方法, 是学生很难快速掌握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将录像通过慢速播放的形式,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传球从蹬地、伸臂、压腕、拨指的动作技术, 并且反复呈现。同样的, 为了将接球从手指触球到引球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见, 可以在练习中慢节奏循环播放, 让学生边看边练习, 并进行有效的对比, 一节课下来, 90%的学生掌握了传、接球的动作技术。

(三) 正误对比, 优劣易见

技术教学中, 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 可以将学生的错误示范和录像中的正确示范进行对比, 学生就很容易分辨出优劣。也可以将录像中的正、误动作对比播放, 让学生分辨出动作的好坏在哪, 区别在哪。在排球双手正面垫球一课的教学中, 有的学生出现触球部位不准、夹臂不紧、提肩不够等易犯错误, 录像中将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播放让学生说出正误之处, 并让学生自己或同伴相互找出手臂上的触球点, 夹紧双臂要到触球面平, 提肩而不是耸肩的动作方法,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借助正误对比示范, 能快速克服错误动作, 提高了成功率。

(四) 精讲多练, 事半功倍

在演示录像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录像上的动作环节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 这样有助于将教师从一边忙着做示范, 一边讲解中解脱出来。有些动作很难边做边讲, 比如跳山羊的挺身动作, 跳远的腾空动作, 一瞬间的动作教师难以在空中保持。教学挂图或者录像可以定格在你需要的任何一个技术上, 有效地节约了课堂讲解的时间, 给学生多一些身体练习的机会, 也就多一些成功率,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 积极推进, 技术共享

此方法是作者在日常教学中产生的一些灵感, 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实际运用, 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一个新的技术动作的学习, 以往需要4到5节课学生才能掌握, 通过自制教学挂图和自制多媒体录像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将教材的单元计划改写, 每课的教学内容增加, 因此2到3课时便能完成全部动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考核的成功率和优秀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

在我市的2A级教学比赛中, 我大胆地将此方法引用到比赛现场教学中, 起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应, 得到与会评委和听、评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目前, 此方法已经被我市很多教师采用, 能达到技术共享也是我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发现。

●策略性反思

(一) 为教学服务,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制教学录像是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 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 运用时要与学生的身体练习相结合, 坚持看练相辅, 以练为主的原则。遵循教学规律, 通过观看挂图或者教学录像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 模仿、复习、巩固, 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练习的密度控制在既定的范围, 为学生学习而服务,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分段选取, 遵循实用性原则

自制多媒体强调实用性, 在动作技术形成的不同阶段, 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挂图和录像, 特别是在动作技术形成的分化阶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达到化难为简, 重点突破的教学效果。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媒体制作的过程有些比较简单, 有些比较复杂, 教师除了有敬业精神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四) 建立一个技术录像库, 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上一篇:医院收费员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好想有支马良神笔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