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2024-05-11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共6篇)

篇1: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题目: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本题的根据:

本题的理论: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组织间竞争更加激烈和直接。在世界范围内资源稀缺性已经非常明显,“控制资源、管理资源、运用资源”实际上已经成为组织竞争的最关键领域。对于组织来说,需要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有物质类的资源,如各种能源、土地、器材、历史遗产等;有非物质类的资源,如资金、技术、社会关系、品牌效用、客户等。但是不管什么组织都有一种必不可缺的资源,那就是“人”。没有“人”,一个组织生命体就像没有了细胞一样无法生存,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竞争越激烈,资源越稀缺,研究者和实践者就越感觉到“人”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关键价值,使得“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的概念广泛流传并且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 Management)”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吸引、获取、配置、保持、激励、管理、评价、控制人力资源的学科在世界各国都有了深远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一种组织关键资源,更加需要得到合理的配置,以确保组织的“人”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流动上都符合该组织的需求,促进该组织的发展。

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板块,包含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之中;它实质上是一个管理过程,通过这个管理过程,将组织战略目标分解成定性的和定量的能力要求模块,然后确定能够满足这些短期或长期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和目标,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通过合理的配置与评估,组织能够吸引、保留、开发使用人才,来应对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同时,组织给个人提供现实的,令人满意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满足组织个个人的双重目标。

本题的实际意义:

1、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社会是一个大的组织,单个的企业或者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大组织的一个构成单位。社会要稳定,就需要各个构成单位的和谐、稳定、平衡发展。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于每个企业组织或者政府组织,指导这些组织在战略指导下充分预测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要求,分析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未来在组织内外可获得、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且制定行动方案,有计划地获取和开发这些资源。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就要通过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来实现合理配置,将个体输送到合适的组织、合适的岗位,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2、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组织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会产生越来越高的人力资源要求。社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必须满足组织的要求才可能进入组织,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需求与社会接轨的桥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将组织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高要求传达给个体,将促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3、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愿景的实现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帮助组织识别战略目标。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战略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人才的稀缺性使组织认识到,战略是现实的,不是理想化的,那种需要什么人才就可以找到什么人才的时代已经走远了,在当今社会,必须将“需要什么人才与能够获得什么人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理性的战略。通过需求预测、供给的合理配置,可以使组织辨别战略、目标、愿景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4、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升

不管如何定位人力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板块的工作提供背景和目标设置。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需要人,什么岗位需要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解决,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人员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板快的工作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组织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且提高这些活动的效率。

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

国内:在国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具体表现为:

1、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没有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在组织中的地位明显不如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板块突出;

2、力资源配置缺乏系统研究,很多组织在研究和应用人力资源规划当中都显得比较功利,强调技术、模型、方法的学习,而缺乏对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整体构建,造成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性下降;

3、织成员对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参与度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仅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人事部门开展,获取内外部信息的触角不够全面、广泛,难以形成有指导意义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

4、乏独立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或者模型,大多数组织使用的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

5、资源配置停留在操作初级阶段,离战略化还有一段距离。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正式作为一个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独立的管理思想或者管理内容,应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力资源规划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目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理论思辨、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外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历史、定义、内容和分析维度、操作细节、合理配置的有效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与战略整合等各个方面,相应的研究领域遍及医院、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军队以及企业等各类组织。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权威杂志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上经常出现研究人力资源相关的文献,还有叫做Human Resource Planning的期刊,专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情况。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

国外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也较早开展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践活动,并且很多组织还独立开发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率和组织绩效。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数已经步入战略化人力资源规划时期,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战略的整合来促进组织战略的充分实现。

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规划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阶段,具体来看,处于操作化阶段,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所处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开始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纳入管理职能的一个部分,引进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技术、模型,旨在较为准确地预测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的变化,以及时应对,降低风险。而且正式启用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企业并不多,还有很多企业的员工招聘、晋升等工作毫无科学规划和依据,随意性非常大。当然,也有个别先进的企业较早的引进了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已经有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并且正在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转变,如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等。

由于国内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还处于操作性阶段,因此,目前主要的任务是:

1、系统学习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发展历史、潜在管理哲学到有效性分析、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要有较深入了解,切忌只关注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利于国内人力资源整体发展迈进更高层次;

2、积极推广人力资源配置的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活动的重要性,帮助企业准确预测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有计划地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3、推动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体系、配置体系和流入流出机制,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用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企业行为,使随意的、突发的、主观的招聘、配置等行为失去生存空间。

二、本题的主要内容

1、对比传统人事管理与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浅议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的滞后性和其存在的弊端。

(1)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对经营业务和公司走向缺乏了解,只是事后的修补措施,是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

(2)面对不断出现的“走动式管理”,“开卷式管理”等新管理模式,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革命性变革的动力和行动。无法适应Internet时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顺应时代的变化,了解新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与需求,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台式、动态式、轴心式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变。

(1)战略层次一----企业:企业必须注重和提高员工满意度,倡导活力、互动的、灵感激发式的企业文化。

(2)战略层次二----跨部门:建立岗位调换制,跨部门团队建设,内部客户制等革命性制度。

(3)战略层次三----部门:

a人力资源部:了解业务和市场,确立人力资源部门的业绩评估标准,把公司外部顾客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

b其他部门:对新提拔的经理,人力资源部给予培训,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理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主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实现共同管理的目标。

3、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讨人力资源不合理配置给“企业”,“个人”造成的“几败俱伤”的结局,反衬唯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给“企业”,“个人”带来双赢的效果。

(1)企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闲置,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浪费。

(2)企业人才高消费,对企业、社会、个人都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4、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详细论述实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解决途径。

(1)“订单式”教学: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时间和金钱的无效支出。

(2)招聘与培训相结合:增强就职者知识结构与职位之间的匹配性,缓解企业薪酬压力。

(3)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是与组织发展相协调的动态过程并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5、结合一系列发生在北京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事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国际上,也在我国引起重视并总结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提升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2)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乎劳动者的发展与提升;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未来。

三、完成期限,进行方式和采取主要措施

完成期限:

1、开题报告于20XX年1月1日之前完成;

2、论文初稿于20XX年3月1日之前完成;

3、论文二稿于20XX年4月1日之前完成;

4、论文定稿于20XX年4月15日之前完成;

5、打印稿于20XX年5月1日之前完成。

进行方式:

1、上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资料;

2、购买最新的相关著作了解最新理论信息;

3、上网查找国内外关于本题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主要措施:

1、查阅本题的相关著作,完善本题的理论遗漏部分;

2、根据课本上的内容了解本题的实际应用部分;

3、对比最新关于本题的研究著作插入本题相关的理论意义研究部分。

四、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美] 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美]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版

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张学忠:《人才战略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年版

何承金主编:《人力资本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版

陈勇鸣:《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转型和充分就业之需》,《人才开发》第9期

篇2: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发展趋势成正向高速增长,究其原因,学者们所达成共识主要有两个:第一,国家的体制改革所造就的制度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二,劳动力要素的解放,是大量的人力资源摆脱经济政治体制束缚,投身建设,充分发挥优势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各企业高度关注,从传统体制下的普通职能部门开始逐步向战略管理部门地位转变。

第一,人力资源堪称推动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的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世界相比仍然不占优势,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消耗水平已经过高,由此看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于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第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教育素质,它体现于潜在的生产力:二是对已经实现就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它它体现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我国的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但是我国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我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管理学科,受到一个国家的内部环境影响,并不是仅仅依靠舶来品就能解决问题的,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且不断地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

2、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不断显示出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及组织形态变化等的挑战和冲击,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再一次的调整和改变。

国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做好人的`工作成为在世界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而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变革,则成为一项关乎发展整个社会的重要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是能够完成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变革创新,并且开发人力资源并且创造价值。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职能。

2、分析国内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存在的明显的不足。

3、分析国内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的`原因。

4,分析国内现代企业可以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处于低端和落后地位的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局限于处理静态的工作,滞后于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从基本工作范畴提升到战略地位。

三、论文提纲初步定稿

1绪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及创新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国外现状

3.1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综述

3.2现代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3.2.1抽屉式管理

3.2.2“一分钟”管理

3.2.3“破格式”管理

3.2.4“和拢式”管理

3.2.5“走动式”管理

4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意义

5企业中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优缺点及不足的原因

5.1企业中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优缺点

5.1.1优点: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有利于管理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5.1.2缺点:局限于档案管理和工资管理等工作的狭隘空间

5.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的原因

5.2.1企业文化缺乏创新

5.2.2管理机制缺乏变革

5.2.3激励机制不完善

5.2.4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地位不明确

5.2.5开发及培训方式单一

5.2.6员工关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员工之间的关系)

5.2.7其他

6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式

6.1.1企业文化的创新

6.2.2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变革

6.3.3人力资源部门战略管理规划的变革

6.4.4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型与创新

6.5.5协调员工关系

6.6.6其他

7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综合评价

8主要参考文献

四、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研究步骤:

1、根据论文题目查阅资料。

2、据收集到的资料的阅读,构思论文提纲,写出开题报告。

3、根据开题报告中构思的提纲再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

4、撰写论文初稿、二稿、定稿。

研究方法:

1、整理归纳法

2、理论研究法

3、数据统计法

4、对比研究法

进度安排:

11月12日~11月19日: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11月20日~11月27日:进行调研,撰写初稿。

11月28日~12月4日:完成2稿。

12月5日~12月8日:定稿。

篇3: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毕业设计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通过他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 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也为评审者提供一种较为确切的开题依据。由于学生起点低、基础差, 针对这一特殊的情况, 我们要求选题的范围是已经在生产中使用, 比较先进的产品或者是产品中的一部分。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设计的完成, 以后在工作中可以任意设置路灯开关时间, 并能对小时和分钟进行调整。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设计的开题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照明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人民生活和市容风貌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标志着城市实力和成熟的程度。我国现有的城市路灯70%以上使用的都是高压钠灯, 其设计寿命为24000小时 (5年) 。但是, 由于电压波动大, 许多地区的波动甚至超过额定电压的15%, 特别是在后半夜, 由于电负荷减少, 使得电网电压有时接近245V, 高电压不但浪费了电能, 还缩短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事实上, 现在城市路灯的实际使用寿命平均不到一年。当前, 在供电电源端节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采用半夜灯, 二是采用调压方式。并夜灯是通过在下半夜关掉一部分照明灯的方法来达到节能, 它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 缺点是道路照明不均匀, 且无法解决下半夜电压高而影响光源寿命的问题, 也不适用于商场、学校这些室内场所。而通过降低供电电压的方法不但可以节能, 还可延长光源的寿命, 是一种较好的节能方式。由于LED功耗低, 近年来其相关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用电量巨大的景观照明市场中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LED除功耗低外, 它与其它照明光源相比, 还具有很多优点:白炽灯的色温在2500-3000k, 而日光灯及白光LED的色温均可达3000-10000k;白炽灯是热发光, 日光灯是气体发光, 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单片机为核心器件组成路灯照明时间控制系统, 详述了节电原理, 阐述印制电路版设计, 给出了单片机控制硬件和软件设计, 包括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电流与电压采样电路和驱动电路等硬件结构, 以及控制策略和软件流程。利用单片机实现对路灯的智能化控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控制系统的高稳定性、低成本和操作的简单化成为设计的主要目标。根据单片机的结构特点, 利用网络化设计思想, 详细介绍一种网络化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该系统能针对电网电压偏高和波动现象, 并根据用户现场的实际需求, 实时在线调控输出最佳照明工作电压, 以将其稳定在允许的范围内, 从而提高电力质量, 节约照明用电, 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十分适用于路灯、学校、商场等室内和室外的照明节电控制。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 (WTO) ,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塑造一个美丽的国际化城市, 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全国各大城市的市政建设步伐都逐步加快, 公路系统蓬勃发展, 因此装扮美丽城市夜的路灯照明工程得以迅猛发展。由于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 处理能力强, 可靠性高, 系统结构简单, 价格低廉的优点, 因此在路灯照明工程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社会领域的渗透, 智能太阳能路灯集太阳能光伏技术、蓄电池技术、照明光源技术于一体的新兴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单片机技术中的计时系统是单片机在的一个典型的应用。路灯控制系统在城市中的用途很广泛, 路灯控制器系统针对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优化设计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设计输入是开关按钮, 进行时间控制, 显示是六个LED数码管和LED二极管, 时间为正常24小时走时, 可用按钮调节定时开关时间, 达到控制的目的。

2.本设计系统可以实现时间设置路灯的开关, 对小时和分钟可以进行调整;启动后进入计时显示, 计时用六位数码管显示;当一天时间过去后可以循环继续控制, 用四个LED二极管进行模拟显示。

3.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和试验研究。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对路灯实现实时控制, 并且可以进行单路控制和总控制。最基本的程序是时钟显示程序, 之后的设定开灯和关灯时间并能对路灯进行实时控制以及对路灯的点控都是在基本程序上扩展而得到的。

时钟显示程序中最关健是否对数码管进行动态扫描的子程序放在哪里, 本课设中把动态扫描程序放在T0中断里, 中断的时间是非2MS, 也就是说每2MS扫描一次, 扫描频率非常快, 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残留特性, 使程序更加简洁。

调时程序和对路灯的单路控制程序都是按键进行控制的, 所以对对按键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课设主程序中一直在对所有的按键进行扫描, 当按键一有动作, 在第一时间就执行相应的程序, 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 其中在按键扫描时要进行去抖动控制, 这一功能在软件中进行实现。

五、本课题的预期效果

1.可任意设置路灯开关时间, 并能对小时和分钟进行调整。

2.计时时间用六位数码管显示, 并能24小时循环走时。

3.路灯开关状况用模拟灯显示。

六、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11月1日-11月3日查资料、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1月4日-11月6日完成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版设计、元器件采购、装配工作。

11月7日-11月11日完成该课题的程序设计、提交程序设计框图及程序设计清单。

11月12日-11月29日完成硬件与软件的综合测试、能实现预定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

12月1日-12月15日整理论文。

12月15日-1月30日实物制作、整理说明、答辩。

七、最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评价及签字、专家组的签字和系领导的签字

结语: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开题报告的书写, 知道自己在以后如何去进行目标研究、知道设计的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 是自己能够更加的贴近企业, 适应企业, 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篇4: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

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大学本科生在完成文献调研(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文献综述的撰写)后写成的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是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主要说明选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本科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末或者第八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开题报告的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没有硕博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严格,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小于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流程和解决科研课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形成过程中,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高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开题者可以通过开题报告把对课题的认识和想法加以整理、概括、提炼,并通过开题报告的答辩明晰解决课题的思路,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方法,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解决的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研究内容、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开题报告主要体现论文的构思和写作的大致思路,因而篇幅不必过长,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但要侧重把计划研究课题的题目、研究的大致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说清楚。

1.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有关历史背景,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现实应用中存在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要写得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与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致相同,但更加精炼。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总结三部分。

3.选题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主要介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基本基础理论以及研究内容的确定。重点写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理论、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包括对解决问题的一些假想或构思,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

4.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涉及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收集的文献中的一些论点或论据;“研究方法”一般指归纳、分析、证明、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开题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构思。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应以文献综述部分所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可信度高、科学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主,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可参照一般正式发表的学术期刊上的格式来写。

调研计划中,方案的制定要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周期偏短,在这一部分一般不提倡难度较大的调研方案。相反,一些电子文献的查找、简单的实验或就某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

四、开题报告的答辩

关于开题报告的答辩,研究生的答辩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由于每个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较多,同时其要求没有研究生的标准高,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时间较短,一般是陈述10分钟,然后评委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约10—20分钟。因此,文献综述部分宜精炼,不能为求全面而掩盖了综述的重点;同时,应该把报告陈述的重点放在拟研究的内容或关键问题上,并在陈述时对拟研究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述,尽量解释内容的含义,以及自己对此的观点或打算着手解决的构思,使人容易明白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另外,在评委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倾听,认真思考,对不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明确表示不懂,不能糊弄评委。要认识答辩的目的,答辩不是为了蒙混过关,而是通过答辩,从评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中明白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受到启发。

五、开题报告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献综述部分力求精练

简要介绍选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切忌长篇大论。关于这一部分的写作,很多同学常常是将文献综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来,冲淡了开题报告的主题。正如前面所述,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陈述拟研究的内容上而不是陈述文献综述。因此,这一部分的写作其实是单独文献综述的“综述”,即浓缩或提炼。另外,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叙述的术语表达。例如,许多学生往往在开题报告中作如下的叙述:“本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须知,开题报告是在毕业论文形成之前就要写的,而文章还没有形成,因此建议改成“本选题主要对……问题进行……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在写作中要简短醒目,叙述清楚

很多学生在写作此部分时,常常叙述得很多,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成了其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同学在写作时,把一些概念的定义也作为研究关键问题,给人一个无论什么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的感觉。关键问题一般应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这部分要把关键问题和选题用到的基础理论分清楚。

3.关于开题答辩进行中的问题

为了使评委能对开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开题时最好能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在演示时,应重点展示研究的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边展示边口头阐述,以便评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4.关于开题答辩之后的问题

这一部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很多学生只重视开题答辩之前和进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而对开题答辩之后的工作则极不重视,把开题报告当成了一种“期末考试”,答辩完毕后就不再考虑开题报告的问题了。实际上,开题答辩是对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能否如期进行的一个初步检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往往会提许多不曾想到的问题,纠正一些可能错误的认识,帮助同学们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答辩完毕后,应该根据答辩情况,再次修改开题报告,有时甚至可能要重新选题,并且将答辩时的一些思想贯彻到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去。

总之,一份较好的开题报告,不能仅仅停留在开题报告的一张表格上,不仅要把开题报告的表格内容填好,同时要重视开题报告进行中和答辩后的问题,在答辩完毕后还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这一过程的工作,开题报告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也为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写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篇5: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体系与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沁州黄小米为例,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对策,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竞争优势。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提高综合实力,企业愈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利用SWOT的方法对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进行分析,找出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面临的机遇,规避风险及威胁,利用资源扬长避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内容:通过对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的现状和SWOT分析,提出其存在的问

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提纲:1、引言

2、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概况

3、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4、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5、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解决对策分析

6、总结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数据分析法、SWOT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收集资料:有关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的概况、其培训频率、绩效等问题。

参考文献:周晔晔 《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20xx.11

罗俊峰 《山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SWOT分析》

胡之亮 《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xx.02

马 丽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20xx.09

贾佩曈 《浅谈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20xx.09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20xx年8月20日20xx年3月9日

2.开题报告20xx年3月10日20xx年3月24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20xx年3月25日20xx年3月31日

4.完成初稿20xx年4月1日20xx年4月10日

5.完成修改稿20xx年4月11日20xx年6月16日

6.完成定稿20xx年6月17日20xx年6月21日

篇6: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秸秆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探索研究

utilization and research of straw resources 学生姓名: 张伟旭

学生学号: 10150212 专业班级: 材料化学1002 指导教师: 张福胜

职 称:教授

起止日期: 2014.2.24 ─ 2014.3.15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1.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教师科研

课题名称:秸秆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探索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面积超过18亿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年产量可达7亿吨[1,2]。农村占有大部分秸秆资源,但由于部分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以及农作物分布比较分散,农村的秸秆利用率很低,供牲畜食用或者被丢弃,造成了资源浪费[2,5]。由于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等,长此以往会对地方的空气质量和大气造成直接影响,并且直接燃烧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秸秆的利用问题是关系到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4]

图1-1 焚烧秸秆污染环境 图1-2 玉米秸秆被丢弃至河道

产业革命至今,200多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依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以及水、土地、生物质等自然资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己成为人类共识,其中温室气体效应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正深刻影响着21世纪全球的发展。

鉴于能源和环境问题己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了紧迫的课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己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将乙醇与汽油按一定比例混成的乙醇汽油,不仅能减少能源消耗,而且能有效降低尾气污染,推广和使用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能源利用率低的国家来说,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更是不二选择。现阶段,国内外燃料乙醇的大规模生产都是以糖质和淀粉质农作物如甘蔗、糖蜜、木薯、玉米为原料。在我国,则主要以玉米、陈化的小麦和稻谷为原料。

据有关报道,一般常见秸秆,其纤维素含量约为30%到40%,半纤维素的含量在25%到35%,另外还有一定量的木质素[6],此外秸秆也有很高的热能价值,营养价值等。当前的一些秸秆利用技术存在着产品质量不稳定、原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难 以高值化利用量大、面广且具可再生性的秸秆资源。实际上,秸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对于解决我国秸秆焚烧、“三农”问题和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业原料具有现实意义,并对我国未来能源、材料、发酵、乃至整个化工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影响 [2]。2.农作物秸秆资源概述 2.1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内涵 2.1.1秸秆的定义

《辞海》[7]解释:秸:农作物的茎杆。如麦秸、豆秸。杆:禾本科植物的茎。

《现代汉语词典》[7]解释:秸秆是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百度百科》[8]中秸秆定义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9]中给出了 “秸秆”明确的定义,它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籽粒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农作物副产品,不包括农作物地下部分”。

图2-1 玉米秸秆 图2-2 小麦秸秆

图2-3 甘薯藤蔓 图2-4 芝麻油料 2.1.2资源的定义

《辞海》[7]认为:“资源是资财的来源,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从词义上看,中文里最早对“资源”解释为“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英文里的“资源” 一词为resource,它是由re和source组成,前缀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来源。

由于人们的研究领域和研宄角度的差别,对资源概念的理解也不同。通常对资源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有用物质即资源,无用物质即非资源。它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一切人类需要的自然物和房屋、设备、生产资料性商品等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的物质,还包括社会经济资源及知识信息资源。从资源的广义定义上,资源是动态的,它依赖于人的成就和行为而相应地扩大或缩小,不能同人类需要和能力相分离,是一个可变的历史范畴[10]。

而狭义上的资源通常指“自然资源”。《辞海》[7]中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都属于自然资源,它们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这个定义从地球科学的角度,概括了各种自然资源。但确切地说应该还包括其他具有空间特征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资源下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的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美国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说:“资源是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综上所述,狭义的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11]。2.1.3秸秆资源的内涵

从资源的定义上讲,农作物秸秆属于“资源”范畴。至今,少有学者对“秸秆资源给予比较明确的内涵,如毕于运等[12]曾在相关研究中将秸秆资源定义为“在现实社会、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秸秆总产量”,即秸秆成为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可供人类开发利用。我国是世界上的主要农业生产大国,许多农作物的总产量已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增加,秸秆的生产量也相应增加,各种来源广泛、数量巨大的作物秸秆资源在我国已成为一类极其丰富并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但是,秸秆作为农作物的副产品,如果不合理利用,不仅浪费资源,甚至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若利用合理,则变废为宝,减少了其他资源的使用,实现秸秆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鼓励循环农业发展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补贴激励政策,包括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消耗秸秆提供专项财政补贴;对使用秸秆生产电力、热力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将秸秆还田、青贮等相关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等,这些政策对促进秸秆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秸秆资源是指在现实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秸秆总产量,它是中国种植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新型能源化的重要物质基础。2008 年7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2.2农作物秸秆资源分类

目前,农作物秸秆可分为两大类:黄色秸秆和灰色秸秆。

黄色秸秆主要包括麦稻、稻草、玉米秆等,具有体积大、重量轻、密度小等特点[13]灰色秸秆主要包括棉花稻、树枝、木材下脚料等密度较大的木本类植物,具有密度相对较大、来源相对分散等特点[14]。

2.3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基本特性 2.3.1可再生性

农作物秸秆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它是伴随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再生,资源丰富,可定期再生,保证永续利用。2.3.2低污染性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s、n含量低,平均含s量为3.8%。,燃烧过程中生成的sox、nox较少;在农作物秸秆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02与其生长过程中吸收的c02达到碳平衡,具有c02零排放的作用,对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贡献。2.4.3密度低占地面积大

农作物秸秆资源密度低,收集费工费时,打捆后密度一般也在300kg/m3以下,比较经济的运输密度在400~600 kg/m3以上[15]。使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企业为维持其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定的贮存量,故需要较大的存贮场占用土地。2.4.4分散、即地保存性差

农作物秸秆资源主要堆放在田间、农户自家门前,分布较零散,对其高效的收贮运带来较大困难。农作物秸秆资源收获后未晾晒,仍处于后鲜期,含水量较高,在打捆、堆垛后极易燃、易霉,需要对其采取防雨、防潮等措施。2.4.5季节性强

农作物秸秆资源收获期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夏、秋收季节,由于农民为抢农时播种,使得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收集工作具有强季节性,使得收集劳动力强度很大。若未能及时将其收集和贮运,随意堆放在田间、路边和河道边,会对河道造成水体污染。畜牧业的发展[22-23]。印度就是典型的节粮型畜牧业结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约73% 的肉类由草转化而来,澳大利亚的占90%,我国的仅占6%~8%[24]。我国将秸秆作为饲料的使用率只占小部分,其原因是由于秸秆粗糙坚硬,适口性和营养都较差,动物咀嚼也困难,因此开发合理的秸秆饲料很有前景。3.1.3秸秆纤维利用

秸秆纤维含有天然纤维素,与麻类比较,其强度高、身长小、回潮率大、吸湿放湿快、纤维粗硬、尤其生物降解性好。在相同纤维夹持长度下,秸秆纤维的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小于亚麻纤维[25]。由于秸秆纤维以上优势,防草膜、育种床、果树栽培基等,保护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安全自然降解。美国研制出一种生物降解地毯,主要由椰壳纤维和稻草、麦秸等混合制成,用以育种或水土保持。普通地面、斜坡、干湿态地均能使用这种材料[26]。我国也已成功研制生产草纤维地膜,原料主要是麦秸、稻草或富含纤维素的植物。这种草纤维膜增温保温,保墒保肥,拉伸强度比聚乙烯地膜大,用后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吸收,无毒无害[27]。并且秸秆可作盆花基质材料,在基质中起到固定根系,固定水肥作用,同时透气、可降解,所以也可作为降解花盆[28]。3.1.4秸秆培养基利用

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的利用。玉米秸秆含一定量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与其他配料科学配比后,经热蒸、消毒、发酵、化学处理后,作为食用菌(毛木耳、香菇等)的栽培基质。平均生产1 kg 食用菌消耗秸秆1kg 左右。国内外利用秸秆作为培养基生产的食用菌种类已近30 种。我国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处于世界前列[29-30]。

秸秆作为单细胞蛋白和木糖醇的培养基。微生物利用秸秆作为培养基可以获得营养价值很高的单细胞蛋白(scp),而且成本低,农作物废料或工业有机物[31]。3.2工业方面 3.2.1制浆造纸

造纸原料的紧张以及新原料的开发及加工工艺的发展,使造纸行业日益注重廉价的代用原料,尤其是中低档造纸厂,已逐渐开发利用稻草、麦秸和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在纤维强度韧性、资源等方面均优于其它秸秆,其纤维性能近似苇子,工艺及原辅材料配方与苇子加工制纸一样。玉米秸秆是秸秆种类当中制作纸张的较好材料,其纤维强度韧性好[32]。作物秸秆制浆造纸在我国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问题在于制浆后的黑液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需要相应的废水处理技术予以完善[33]。热解也称为干馏,指在缺氧条件下加热,将有机物热解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秸秆炭化技术也是热解技术的一种。近年来国外研究快速热解技术制取液体燃料油,液化油得率以干物质计达70%[38]。浙江大学在我国率先开发出流化床闪速热裂解制油试验装置,又扩建了20 kg /h 处理量的示范试验装置[39]。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作为生物制热解气化技术的一种,由秸秆处理装置、气化机组、燃气输配系统、燃气管网和用户燃气设施5部分组成。它可将秸秆等原料粉碎后在气化反应炉中通过热解反应或高温裂解,变成以co 和h2为主的可燃气体。3.3.4沼气

秸秆沼气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发酵原料生产沼气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原料充足,生态环保,产气率高,供气周期长等优点,是解决常规沼气粪源不足、使用率低及秸秆污染的有效途径。秸秆生产沼气一般有2 种途径:一是秸秆直接进沼气池制沼气; 二是秸秆作牲畜饲料,牲畜粪便入沼气池制沼气[40]。利用秸秆制沼气即用秸秆和畜禽粪便混合发酵制沼气,不仅可解决农村的煮饭和照明问题,还可与柴油混合使用,节约柴油70% ~80%。另外,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是很好的速效肥。沼气液的中下层是喂猪和养鱼的优良饲料添加剂,沼渣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这种秸秆利用方式具有较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效益。

3.3.5秸秆产氢

许多专性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如丁酸梭状芽抱杆菌、拜式梭状芽抱杆菌、大肠埃希式杆菌、产气肠杆菌、褐球固氮菌等,能利用多种底物在氮化酶或氢化酶的作用下将底物分解制取氢气。发酵生物制氢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可利用各种废弃生物质生产清洁的氢能源,如:甲酸、丙酮酸、co这些物质广泛存在于工农业生产的污水和废弃物中。厦门大学2008 年建立了一套小规模秸秆生物分解、生物制氢、氢发电的系统装置,产氢量130l/kg(秸秆)以上,生物质中氢的转化率大于60%,日产氢可达1000l以上。3.4秸秆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

秸秆是一种较好的重金属吸附材料[41-42]。目前,关于玉米秸秆作为吸附剂对阳离子重金属(如cu、zn、pb、cd 等)的吸附研究报道较多,对阴离子类污染物的吸附研究报道较少。从热力学角度探讨玉米秸秆对阴离子型污染物吸附机理的研究报道更少[43]。研究发现,改性后的秸秆作为吸附剂,对磷酸根离子和四环素有良好的去除率[44-45]球形纤维素是改性秸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因为秸秆纤维内存在大量氢键,纤维素结构复杂,具有很高的结晶度,导致纤维素对试剂的可极度低、溶解困难,反应性能及化学均一性差,直接影响纤维素制品的使用性能[46-47]。而球形纤维素具有疏松和亲水性网络结构的基体,通透性和水力学性能好,表面积大,适用于床式吸附处理的特点[48]。3.5秸秆在食品和商业领域的利用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将其提取可制醋、制木糖醇和木聚糖酶[49],酿酒以及加工各种糕点。张启峰等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预处理、水解、净化、催化氢化、浓缩、结晶、过滤和干燥等工艺得到符合国内食品级质量标准的木糖醇[50]。

秸秆同样用于编织业,因为秸秆保温防冻,又吸汗防湿,透气性好,也可以作为包装材料的原料,生产出的可降解型包装材料环保无污染,保温时间长。秸秆用于编织业草垫既可保温防冻,又具有吸汗防湿的功效;而品种繁多的草编织品、由于工艺精巧,透气保暖性好,装饰性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图3-1 秸秆有机肥料 图3-2 秸秆饲料

图3-3 秸秆煤 图3-4 秸秆基

图3-5 秸秆建材 图3-6 秸秆发电 4.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4.1国外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进展(1)农作物秸秆能源化

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积极研发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绿色能源,如丹麦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直到七十年代受石油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丹麦开始重视研究和开发农作物稻杆集中供热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丹麦的农作物秸秆供热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相对成熟[51],从经济和环境双重角度都是具有竞争能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丹麦bwe公司率先研发农作物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于198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稻杆生物燃料发电厂,实现了热电联产,并且炉灰还可作为肥料使用,增加农民效益。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以南的阿维多发电厂是全球效益最高、最环保的热电联共电厂之一,每年可燃烧15万t稻杆,满足几十万用户的供热和用电需求[52]。

而农作物秸秆提炼乙醇是在美国的最新发展,美国能源部网站上明确指出,小麦结杆是可再生生物能源的一个重要来源。2007年6月,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联合声明,共同设立基金用于生物燃料、生物能源及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52]。

对于燃料和粮食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开发出利用植物纤维的生物燃料是非常重要的[52],所以地方研宄单位正在积极研发农作物秸秆转提炼液体燃料技术,目前己有相应研究成果,正进入实用化阶段。

(2)农作物秸秆工业原料化

秸秆常常在通过气化、制沼气等处理中作为工业原料。秸秆气化是将粉碎后的秸秆用过气设备热解,经氧化和还原反应转换成一氧化碳和氢等可燃气体,每1 kg小麦、水稻、玉米秸秆的产气量分别为0.45、0.40、0.50 m3。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以农村各种大量的秸秆为主要气化原料,以集中供气的方式向农民提供燃气,气化后使用总效率可达35%~45%,而直接燃烧秸秆效率最高也仅12%~15%。农作物秸秆工业原料化做得比

较好的是美国,美国每年可收集的麦稻轩约4500万t,用途广泛。农作物秸秆建筑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随后普及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亚洲及南美洲等国家,它作为一种生态建筑备受人们的重视。大多数农作物秸秆砌块的原材料采用相对坚軔的小麦和黑麦稻杆[53],目前已形成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3)农作物稻杆肥料化和饲料化

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尚未大批量用于转化能源阶段,日本农作物秸秆主要被作为肥料和词料,其中肥料化利用约占75%,饲料化利用约占15%,其余就地燃烧。而加拿大农作物秸秆种类以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主,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喂牛,其他秸秆以粉碎还田作肥料[52]。4.2国内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进展

目前国内关于农作物稻杆资源的研究多集中于秸秆资源总量、稻汗资源利用现状、综合利用途径以及秸秆焚烧等方面。长期以来,把农作物稻杆界定为农业附属产品,资源产量不列入有关部门的统计项目内,对其分析多数是建立在统计资料基础上,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对农作物稻轩资源评价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秸秆资源估算的不全面[54-57]。

例如李京京等[58]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娄伟等[59]基于see-2r模型(social、economic、environmental、renewable、resources),采用情景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崔明等[60]对2006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等5种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理论资源量、收集系数、可收集利用量、可能源化利用数量等进行了估算和评价。刘刚等[61]综述生物质能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己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计算中国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并对其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李志刚等[62]通过对山东省滨州市小麦、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农作物株高、留巷高度、收割方式等内容的实地调查与测定,科学估算稻杆资源量。王亚静等[63]按照确定的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系数,估算出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对秸秆资源在五料(燃料、饲料、肥料、工业原料、食用菌基料)上的适宜性和其各自的可收集利用量作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姚宗路等[64]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稻杆资源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及利用途径进行了中长期测。周心萍等[65]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薪柴和固体废弃物资源进行能源化利用可持续评价,列出了我国我1991~2008年各类农作物经济产量以及2008年全显各地区农作物经济产量,并通过草谷比测算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从1991年~2008年,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时稳步上升,拥有量从5.5亿t增加到7.7亿t。

近年来学者们釆用简单资源量测算法对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且主要针对生物质能可获得性或者适宜性评价方面展幵系统研究,对于农作物稻奸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评价这方面的研宄较少,故开展本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5.实施方案及工艺路线(包括实验方案确定、工艺路线选择、技术关键、研究内容或设计内容)

5.1主要研究内容:

(1)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工艺

(2)秸秆的预处理技术

(3)对预处理结果进行测定及分析

(4)发酵工艺

(5)对不同方法所产生的乙醇浓度分析 5.2实验药品及仪器的选择: 药品:稀酸(h2so4)、浓酸(h2so4、hcl)、ca(oh)

2、naoh甲基橙试剂、酿酒酵母菌、蒸馏水

仪器:玻璃棒、烧杯、量筒、移液管、胶头滴管、搅拌器、电饭锅、粉碎机、水浴锅、旋转蒸发器、干燥箱、温度计、ph试纸、分析天平、弹簧秤、循环水式真空泵 5.3设计实验步骤 5.3.1实验方法

湿氧化法等。预处理的作用是因为秸秆结构复杂,纤维素、而且半纤维素部分和木质素结合,纤维素具有高度有序晶体结构,因此必须经过预处理使得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离开,切断它们的氢键破坏晶体结构,降低聚合度。

水解工艺秸秆预处理后,需对其水解,使其转化成可发酵性糖。水解是破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的氢键,将其降解成可发酵性糖:戊糖和己糖。纤维素水解只有在催化剂存在下才能显著地进行。常用的催化剂是无机酸和纤维素酶,由此分别形成了酸水解工艺和酶水解工艺。

从葡萄糖转化成乙醇的生化过程是简单的,通过传统的酒精酵母,使反应在30℃条件下进行。但半纤维素构成了农作物秸秆的相当部分,其水解产物为以木糖为主的五碳糖,还有相当量的阿拉伯糖生成(可占五碳糖的10%~20%),故五碳糖的发酵效率是决定过程经济性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的发酵方法有直接发酵法、间接发酵法、混合菌种发酵法、同步糖化发酵法、非等温同时糖化发酵法、固定化细胞发酵等。5.3.2实验步骤

第一步:秸秆的简单处理

用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装入袋中封存,以备后用。

第二步:秸秆的预处理

密封放置一段时间。

第三步:中和酸碱性

预处理结束后,对上述溶液进行抽滤,在滤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用蒸馏水洗涤滤渣,一直到滤液ph在5~6之间。

第四步:发酵

在上述滤液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的酿酒酵母菌,密封放置一段时间。

第五步:提炼乙醇

乙醇俗称酒精,它以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成。将乙醇进一步脱水再与适量汽油混合后即可形成“燃料乙醇”,又称乙醇汽油。如图所示乙醇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植物将太阳能与co2转化为生物质—秸秆,秸秆通过工业技术生产出燃料乙醇,乙醇经燃烧利用后重新产生水和co2。在整个自然界大系统中,乙醇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可形成无污染的闭路循环,永恒再生,永不枯竭。

图 5-1 纤维素乙醇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推行乙醇汽油清洁燃料,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农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消费目前几乎全部依赖石油、煤碳等一次性资源,能源安全极易受到威胁。燃料乙醇以其安全、实用、可再生的特性成为人们首选的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之一。

第二,建设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将农业废弃物秸秆作为一种宝贵的工业原料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同时还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第三,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与普通汽油相比,乙醇汽油燃烧时与空气的混合情况和燃烧情况均有所改善。

此外对秸秆的预处理作为秸秆开发利用中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主要成分(统称木质纤维素)。木质纤维素的糖化液中所含的可发酵糖包括源于纤维素的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六碳糖,以及源于半纤维素的木糖和阿拉伯糖等五碳糖。而木质素是一种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不能水解成糖。因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都是潜在的可发酵糖的来源。如表所示,不同植物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也不同。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最高,小麦秸秆其次,水稻秸秆最后。因此,目前秸秆乙醇化工业主要应用的秸秆原料是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而较少用到水稻秸秆。

表 几种重要植物秸秆的组成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化学性质很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细胞壁结构,并把细胞乳合在一起,这种相互交织的结构决定了任何一类成分的降解必然会受到其它成分的制约。如木质素对降解秸秆中的碳水化合物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有空间阻碍作用,致使许多纤维素分解菌不能完整的分解纤维质原料。纤维素大分子间通过大量的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晶体结构的纤维束,这种特殊结构使得葡萄糖链有序且紧密的堆积,形成了高度结晶的结构,从而造成

了纤维素不仅不溶于水,而且也难以被降解的性质。所以,不经预处理的秸秆直接进行纤维素酶水解,糖得率很低,一般在理论得率的20%以下。

图5-2 秸秆结构示意图

如果能改善细胞壁成分,如破坏组织结构,降低纤维成分的结晶性,改善分子结构 以及去除妨碍酶解的木质素、硅酸盐等,则能大幅度地提高秸秆作为乙醇化原料的可利用性,并降低酶解成本。因此进行适当的预处理(组分分离),破坏或改变部分结构,对于实现秸秆的高值利用是必要的。

秸秆预处理的方法 1.物理预处理方法

(1)机械粉碎法:通过破碎、碾磨等方式将秸秆粉碎为10一30mm的切片或0.2一2mm的颗粒,随着粉碎程度加深,表面积也逐渐增大,酶解速度加大。在机械粉碎处理方法中球磨的效率较高,高温下研磨效果更好,但能耗大,而且所处理的材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高温分解:当秸秆在300℃以上的高温下处理时,纤维素会快速分解成为气体和残留固体。温度降低,分解速度就会减慢,会产生挥发性的副产物。高温分解后的木质纤维经0.5mol/lh2so4,97℃,2.5h水解可以使80%一85%的纤维素生成糖,其中葡萄糖占50%可以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实现对纯纤维素的分解。2.化学预处理法

(1)稀酸预处理通常采用浓度为0.3一3%的h2s04于110一220℃下处理原料一定时间。大多数木质纤维素经稀h2so4反应能力增强,水解率显著提高。但稀h2so4预处理后会产生发酵抑制物,腐蚀金属设备,因此必须在糖发酵前将酸中和。此方法反应时间长,木质素脱除效果差,能耗大,需增加后续酸处理工艺。

(2)某些碱也可用于对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naoh预处理是应用最早最广,且比较有效的植物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方法。氨也可被用来脱除木质素,氨处理的优点是条件比较温和,所需设备简单,试剂易于回收循环利用,对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破坏较小,纤维素原料中所含对发酵不利的乙酞基在氨处理时将被除去,不会产生对后续发酵不利的副产物,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3.物理/化学联合法

采用单一处理方法对木质纤维素原料进行预处理时,通常难以达到预定效果,因此往往需要采用不同方法的组合。联合法能针对不同的木质纤维素原料,综合几种单一预处理方法的优点,可显著提高酶水解效率。

秸秆的酶水解技术 水解主要是为了破坏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氢键,使之转化为可发酵的单糖。常用的水解工艺主要包括稀酸水解、浓酸水解和酶水解。稀酸水解容易产生大量副产物,而浓酸水解必须考虑回收浓硫酸,增加了工艺的复杂程度。酶水解所需能量较低、环境条件温和,因此是比较适合商业化的水解工艺,也是目前的研究重点。6.毕业设计成果资料

2014.02.08-2014.03.15:查阅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2014.03.15-2014.04.05:制定实验方案,研究制备工艺。

2014.04.05-2014.05.15: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完善。2014.05.16-2014.05.31:完成毕业论文,准备答辩。7.参考文献

[1] 田宜水,孟海波,孙丽萍,姚京路.秸秆能源化技术与工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2] 陈红章.秸秆资源生态高值化理论与应用.北京: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 2006.[3] 曹围良,张小曳,王亚强等.中国区域农田秸秆露天焚烧排放量的估算.科学通报, 2007, 52(15): 1826~1831 [4] 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资源科学, 2003, 25(4): 62~67[5] 王琼,庄新姝,张宇等.棕榈壳发酵制取燃料乙醇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 34(9): 65~68.[6] 刘启明,薛松,冯辉明.用花生壳全组份制木材胶粘剂──花生壳化学组成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4, 18(1): 72~77 [7]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 百度百科.秸秆[eb/ol].[2011-8-20]./view/666229.htm.[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s],2009.[10] 王惠.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 史培军,周涛,王静爱.资源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毕于运,王道龙,高春雨,等.中国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13] 李倩.秸秆打包机的分层叠压技术研宄[d].江南大学,2008.[14] 李宁.河南省生物质(秸秆、林业废弃物)发电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15] 白延飞.加快构建稻秆收贮运体系促进秸秆产业化发展[j].江苏农机化,2010,(5):25-27.[16]赵聚宝.秸杆(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6,29(2): 59-61.[17] 钟杭,张勇勇,林潮澜,等.麦稻秸杆(秆)全量整草免耕还田方法和效果[j].土壤肥料,2003(3): 35.[18] 李万良,刘武仁.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科学,2007,32(3): 32-34.[19] 韩会雄,张玉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研究[j].湖南农机,2009,36(2): 22-24.[20] matsumura y,minowa t,yamamoto h.amount,avaiability,and potential use of rice straw(agricultural residue)biomass as an energy resource in japan[j].biomass and bioenergy,2005,29(5): 347-354.[21] 刘文志.作物秸秆还田的总和评价[j].现代化农业,2008(2): 17-19.[22] 杨游.秸杆(秆)资源的开发现状与趋势[j].畜禽业,2006(8): 23.[23] 单洪涛,吴跃明,刘建新.秸杆(秆)饲料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07(4): 34.[24] 廉洁,任万青.我国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08(8): 86-87.[27] 化工部化肥司.化工产品手册——农用化学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432.[28] 刘洪凤.秸秆纤维的开发应用[j].产品用纺织品,1999(11): 20-22.[29] 翁伯琦,廖建华,罗涛,等.发展农田秸秆菌业的技术集成与资源循环利用管理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 1007-1011.[30] 翁伯崎,雷锦桂,江枝和,等.东南地区农田秸杆(秆)菌业现状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5): 24-30.[31] 梁新红,常景玲.作物秸秆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概况[j].山西食品工业,2003(3): 5-9.[32] hedjazi s,kordsachia o,patt r,et al.alkaline sulfite-anthraquinone(as/aq)pulping of wheat straw and totally chlorine free(tcf)bleaching of pulps[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09,29(1): 27-36.[33] 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25(4): 62-67.[34] 郑凤英,张英珊.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综合利用前景[j].资源发展,2007(16): 25-26.[35] 王良文,王永.小心投资”秸秆煤”[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7(4): 42.[36] 张正生.秸杆(秆)利用的最佳途径——五防轻体隔墙板[j].适用技术市场,1999,7(4): 42.[37] 傅伯钦.丹麦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j].大众用电,2007(7):20-21.[38] 张雪松,朱建良.秸秆的利用与深加工[j].化工时刊,2005,18(5):1-5.[39] 王树荣.生物质热裂解制油的试验与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1999.[40] 朱启红.浅谈秸杆(秆)的综合利用[j].农机化研究,2007(6): 236-238.[41] shariff i,ha-ming a,wang s b.removal of emulsified food and mineral oils from wastewater using surfactant modified barley straw[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 100(23): 5744-5749.[42] shariff i,wang s b,haming a.removal of emulsified oil from oily wastewater using agricultural waste barley straw[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9(1): 78-83.[43] 李荣华,张增强.玉米秸秆对cr(vi)的生物吸附及热力学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7): 1434-1441.[44] 王宇,高宝玉,岳文文,等.改性玉米秸秆对水中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3): 703-708.[45] 刘江国,李杰霞,陈玉成,等.改性玉米秸秆吸附去除废水中四环素的研究[j].四川环境,2009,28(5): 11-16.[46] 高洁,汤烈贵.纤维素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7] mecormiek c l,dawsey t r.preparation of cellulose derivatives viaring-opening reactions with cyclic reagents in lithium chloride/n,n-dimethylacetamide[j].macromolecules,1990,23: 3606 -3610.[48] 刘明华,黄建辉,詹怀宇,等.球形纤维素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3,22(5): 36-38.[49] sonia k g,chadha b s,saini h s.sorghum straw for xylanase hyperproduction by thermomyes lanuginosus(d2w3)under solid-state fermentation[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5,96(14): 1561-1569.[50] 张启峰,张世平,卲延文,等.玉米秸秆制取木糖醇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13(1): 102-107.[51] 邹桂金.丹麦的秸秆供热[j].可再生能源,1990,(4).[52] 雷达,席来旺,李文政,等.浅析国外秸秆的综合利用[j]?现代农业装备,2007,(7).[53] 张琳琳,鲍继峰.新型环保节能建材秸秆砌块的发展与应用[j].建筑节

能,2007,35(4):3840.[54] 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25(4):62-67.[55] 高祥照,马文奇,马常宝,等.中国作物秸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1(3):242-247.[56] 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57] liu h, jiang g m, zhuang h y,et al.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of biomass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of crop residu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12:1402-1418.[58] 李京京,任东明,庄幸.可再生能源资源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j].自然资源学

上一篇:小雪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气下一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