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2024-05-01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篇1:《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1、创设学习情境,围绕学生熟悉的主题展开学习: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北京2008奥运会的奖牌数开展导入,同时复习了前一节课所学到的单位长度的确定等等。紧接着,在观察了两张不同单位的统计图后,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哪个国家的成绩好”,这个环节引发冲突,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单看直条的长短来比较数据的多少,而应根据单位长度的多少来判定。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2、在练习设计上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从竖着的直条变成横向的直条,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很高涨,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掌握制图的关键,就是要交换横轴和纵轴的统计数量和统计项目。而在最后的环节,我是请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让大家一起欣赏,从而感受到统计图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但是,在这节课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对学生已有掌握的知识把握的还不够,出现预设和生成的之间存在差异,这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

整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是能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学得有益、有效,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在不断地探索中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我也在练习课的尝试磨练中跨出了一小步!

篇2:《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一开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上海申办世博会各轮投票情况这样一个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同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然后引出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

篇3:《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空白统计图、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体会生活数学 (略)

二、自主探究,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1. 形成冲突

师提问:三年级时, 近视人数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生:老师, 把课件回到男生那一页, 让我们再看看。

师:你为什么要老师把课件回到男生那一页?

生:因为我们要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近视眼人数进行比较, 看了女生的, 还要看男生的………

师上下翻动课件。

师:像这样把两个统计图分开来比较, 你们感觉如何?

生:麻烦。

师:那孩子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让我们能更快速地、比较容易地比较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呢?

生1: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

生2:画一个统计图就够了。

师:那统计表呢?

生:也可以合在一起。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师:对, 将两个简单的统计表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现在请孩子们根据这个统计表, 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让我们能更方便地比较出男生和女生的数量。

【复式统计图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从单式统计图到复式统计图, 教师巧妙的设计了比较男女生近视眼人数的多少的教学环节, 当学生发现两个单式统计图不方便比较时, 自然会想到能否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统计图画在一张统计图上, 复式统计图的知识学习自然生成, 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探究

(1) 师:“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2) 学生尝试制作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交流: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

生1:把两张统计图简单的画在一张纸上。

师:对画的统计图想说点什么?

生:绘图繁琐, 而且不方便比较。

生2:统计图中同一个年级的男生和女生条形分开, 并且每一个条形都标注年级和性别。

生评:要用很多汉字来区分年级和性别所以麻烦;不能很清晰地看出各个年级的情况。

生3: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的条形并列, 并且在每一个条形上用文字标注来区分男生和女生。

生评:很明显地对比男生女生, 但这样标注也太麻烦。

生4:在第三种的基础上, 加上区分的标志。

生评:简洁, 方便比较。

生5: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的条形重叠在一起。

生评:如果数据大则受篇幅的影响;如果男生和女生某一项数据相差不大的话仍然不太方便比较;但这种统计图对于男生女生总数的比较是比较明显的。

(3) 引导:像这样的统计图, 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标志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图例。 (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和“图例”并正确地示范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二年级男女生近视人数直条的画法。)

(4) 作图:学生自主完成自己的统计图。

【制作复式统计图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 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

3. 对比分析

师: (对比)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

生1:单式只表示一种人或者事物数量的变化。复式同时表示两种或几种事物数量的变化情况。

生2:复式统计图必须有图例, 用于区分不同组的数据。

生3:复式统计图能让我们发现更多信息, 了解更多情况。

师: (分析) 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男生近视人数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一直在增加。

生2:女生近视人数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也一直在增加。

生3:从二年级到四年级, 每一年都是女生近视人数比男生多。

生4:男生近视人数和女生近视人数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师:那面对这种情况, 你有什么要对同学们说的呢?

(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充分给与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展示、汇报不同的设计方案, 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主动获得了知识。】

三、巩固应用, 拓展思维

1. 基础练习

师:说到孩子们用电脑, 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平时上网最喜欢干嘛呢?

师: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播放视频

师:昨天老师统计了咱们班孩子使用电脑的情况, 如下:

(出示2010级四班使用电脑情况统计图)

学生分析

2. 综合应用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咱们的日常生活, 它还可以用于很多领域, 比如: (出示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教材第101页第2题。)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你是商店经理, 下个月进货时有何打算?

3、拓展

向同学介绍自己见过的复试条形统计图。

介绍其他类型的复试条形统计图 (课件) 。

四、回顾知识, 总结全课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生活、生产实例, 重点引导学生对统计图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以及对未来做出科学决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的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无处不在。】

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 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 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 重视制图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 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做为教学内容

以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近视眼人数的调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数据来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对这个素材比课本中提供的教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更有兴趣, 因此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 从中了解多种信息, 并提出各种问题, 巩固、整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索, 探究出制作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我启发学生, 同桌两人合作尝试制作统计图。问学生“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精心设计的提问, 立刻引起了学生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欲望。在画图的时候我要求同桌之间互相提醒: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地方?因为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知道了怎样画统计图, 所以, 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图。之后, 我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的作品, 比较其中制作的优缺点,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制图的分析能力。

三、让生活成为数学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鉴于教材例题“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的统计图表”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 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本案例大胆地将例题变成学生熟悉的实物信息——本班学生近三年近视人数情况, 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他们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发现并感悟到利用单式统计图解决“比较同一时间段男女生近视人数谁多谁少”这样的问题不太方便, 从而产生了“需要将男、女生的近视人数情况绘制在同一张表格中”的学习需要, 并想办法自己尝试解决。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有一定实践价值的问题或项目, 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交流。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尽量做到学生已会的老师不教, 例如:统计数据、画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能相互教会的老师也不教, 例如:学生制图作品展示将两个单式统计图简单的并列在一个统计图上, 学生立即质疑这样的画法比较起来仍然不方便;展示同一年级两个直条分开画, 学生质疑这样比较起来仍然不方便, 并且每个年级的数据看起来不明显;直条形状相同, 通过在每个直条用汉字来标示男女的, 学生帮助解释“这样的标示方法太麻烦”并引出图例, 他们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图例等等, 这个过程中, 教师充分给予时间,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教在学生困惑处, 例如教师只是提示图例, 在黑板也只是示范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二年级男女生近视人数直条的制图过程, 其余的年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

篇4:“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喜欢探究一些新的东西,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单式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条形。

3.培养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条形统计图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条形。

教学难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准确画出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你们都喜欢动画片中哪些卡通人物?(课件出示各种卡通人物图。)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让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是谁?(拿瓦、喜洋洋、小魔仙、美羊羊、孙悟空。)

2.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统计出每个卡通人物的个数吗?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学生动手填写一号数学卡。)

(设计意图: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统计喜欢的卡通人物的情境导入,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旧知、巩固旧知,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和描述数据,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二、自主交流,探究新知

1.整理数据,完成记录。

师:同学们都用了什么好办法?谁愿意将你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呢?(学生到展台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我用统计表表示的;我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的;我用画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师:比较一下,哪种方式更好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2.探究画法,交流数据。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学习任务:1.看一看:每个直条代表的卡通人物是谁?2.想一想:一个小格表示几个,卡通人物有几人,要涂几个小格。3.画一画:从下往上画,涂出相应的格子。4.说一说: 第 个直条表示的卡通人物是 ,每一个小格代表 个,卡通人物有 人,要涂 个小格 。 )

3.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生汇报4个问题。)

4.梳理定义,概括方法。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统计图,应该是这样的。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回顾下,刚才你们是怎么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的,谁能试着总结方法?(学生试着总结。)

师小结:在画统计图时,我们首先要画出两条数轴,一条是横轴,一条是纵轴,横轴上通常标明事物的名称,纵轴上标明数量,再画出直条标清数量。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一个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还要有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比较筛选得出画图的方式更加方便实用,引导学生依据学习提示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自主探究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由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学习的愿望就变得比较强烈,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会很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5.认识特点,比较异同。

师:之前有同学制成了统计表,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

师小结: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统计表用表格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而条形统计图因为是用直条表示数据的,所以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板书:直观 形象。)

(设计意图:将统计表与统计图异同点进行比较,沟通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凸显条形统计图的直观形象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巩固深化

师: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已经探究出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呢,老师要考考大家。

(出示习题:1.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水果的个数代表喜欢的人数,根据图完成统计表,制成统计图。2.统计本班同学出生的月份。3.完成第102页的习题内容。)

师:同学们,无论我们是几月出生,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就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时刻伴随我们, “百善孝为先”,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身边帮助过我们的人,热爱学习,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统计学生出生月份,渗透感恩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数学课堂有机融合。)

四、探索奥秘,拓展延伸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同学们周日喜欢做的事”条形统计图;“某家庭月用电量” 条形统计图;“学校艺术节卡拉OK比赛观众人数” 条形统计图;“某县1999~2003年家庭电脑拥有量”条形统计图;“2050年世界人口预测图” 条形统计图;“喜爱的卡通人物”纵向条形统计图、“喜爱的文艺”横向条形统计图;“全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复式条形统计图;“服装店销售衬衫情况”折线统计图;“6.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扇形统计图。)

师小结: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可以统计同学们星期日喜欢做的事、用户的用电量、2050年世界人口预测等,今天我们学到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今后还会学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看来统计图的作用真的很大。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同学们周末喜爱做的事、用电量、各大洲人口数的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统计图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又出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作为本课知识的拓展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深入生活,调查实践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统计自己家里今年1~10月份的用水量,并制成条形统计图。问题:1.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2.小组内同学进行对比,对用水量多的用户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六、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师总结:关于统计的知识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乐于学习,一定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统计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巧妙的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进行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自主探究总结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作者单位:穆棱市民主小学)

篇5:《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反思、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来制定。当老师提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条形统计图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条形统计图怎么画、怎么用、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怎么看。

(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来探究。在尝试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人看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让学生在争辩中解决制图难点,产生思维的碰撞。当学生制图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美观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显得日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北京申奥成功的盛典回顾,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奥运申请成功后的极大喜悦。接着,我又以中国队往届的金牌数为切入口,引出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弄清的条形统计的制图步骤后,我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为素材,通过即时的调查统计,让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强化了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过程。课中创设的作品交流和欣赏统计图的环节,通过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的引导,让大家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生从最后提供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了职工平均工资的逐年上升,感受到了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从环境质量分析图中,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一个没解决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篇6:《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1、应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本节课引课是从一张普通的统计表导入,再引出统计数据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统计起来更直观和形象。这样在素材选择和情景创设上,没有走出教材,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愿意关注到的事例。如果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从中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图形后,设计“看图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这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得出调查结论,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使学生容易而轻松的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意义。

2、小组合作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导入新课后,用课件出示某地降水量的统计图,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得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它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汇报在哪些情况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这里是体现了新课标里面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读图这一环节用的时间太多了,效果不好。

3、应先让学生先画条形统计图,通过感知、实践操作,再让学生总结得出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显得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独立的思维能力。

4、练习设计应具有现实化和富有挑战性。

我本来是设计了五道练习题,第一、二道是结合生活实例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第三道是让学生课前查找中国近四届奥运会金牌数的资料,已制好统计表,再制成条形统计图;第四道是画我国五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第五道是实践作业,调查六年级课桌椅损坏的情况后,制成条形统计图。因为时间不够,只是完成了前面三个练习。现在回顾起来这五道练习题没有贴近生活,没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创新思维的训练。

篇7:《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在新知的教学时,我先与学生一起简单的分析了复试统计表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再重点就这几个学生的身高进行分析。首先请学生思考:如果将他们的身高制成一个统计图,你认为每一格表示几厘米?这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生1说:“当然是1格代表1厘米。”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没有仔细深思。他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反驳:那肯定不行,1格表示1厘米,那最多的要画143格,绝对不行。生2说:“那就1格代表两厘米。”大家停下来估计了一下,这样也要画70多格,认为还是不行。生3说:“那就1格代表10厘米吧!这样画起来方便。”大家都点点头,正在大家都认为已经找到答案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再看这些数据,138和139、142和143,每两个数之间只相差1厘米,又该怎样区别呢?”从学生紧锁眉头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每1格表示10厘米也不合适。正在学生觉得“山穷水尽”时,我又给学生一些提示:仔细观察这些数,它们都在多少以上?生:130以上。师: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呢?我们比较的数是在多少至多少之间?生:138――143之间。师:那138以下的数咱们需要比较吗?生:不需要。师:那你觉得138以下的数咱们可以怎样?生:放到一起。师:因为这一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不一样,因此我们就画一段折线以示区别。师:那上面的一格表示几厘米呢?生:因为他们相差1厘米,那就还是1格表示1厘米吧。学生现在真是“柳暗花明”啊!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郭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让学生感受用折线表示起始格产生的必要性放得不够开。郭老师提出: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自己发现今天学的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按照我今天的设计进行教学,这样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一些。

篇8:《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1. 统计学的发源。

“统计学”一词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 原本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 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 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 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 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 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是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人们把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 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

二、统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教师层面。

(1) 目标定位不清晰。统计教学最为核心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对于统计教学的目标把握不清晰、不明确, 主要将能够获取统计结果作为教学目标, 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于信息收集以及数据处理的全过程的经历, 很少关注学生对数据调查的体验以及根据这些调查的数据进行决策分析的科学性培养。

(2) 课堂形式难把握。统计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可以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一个相对完整的统计过程往往包括收集数据、数据整理以及分析数据这三个主要过程。在具体的统计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经历了整个的统计全过程才能真正了解统计的意义以及价值。在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实验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总结。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统计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较为复杂, 课堂中组织活动时间与教师点拨、总结、加以指导和反馈检测的时间比例应相当。

(3) 教学趣味性不强。有时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当, 教学方法欠缺, 对于教学技巧的应用较少, 或者教学目标不清晰, 课堂中特别注重技巧与程序的学习, 注重统计量的计算, 设置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 出现的数据虚假等。这些现象都会使学生很容易对这部分内容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情绪。

2. 学生层面。

“统计”是在数量上对事物属性的整体把握。统计思想的本质是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 或去判定某一论断能以多大的概率来保证其准确性。它是一种由局部推断整体的思想方法, 是一种探知某个系统的规律性的科学。儿童的统计思想是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在儿童的经验里, 往往是通过对一组单一数据的比较, 来作出简单的且具有唯一性的判断。儿童主要是从“大、小”开始认识数的。因而, 对低年级的儿童说, 他们往往对数据的“最大”或“最小”比较敏感, 当他们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的时候, 最关注的是“谁大”或“谁小”这样的数据特征。

三、中小学统计学的教育价值

史宁中教授指出, 中小学统计的教育价值主要有三点。首先, 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其实质是通过事实来分析问题, 当遇到问题时, 应当去调查研究, 应当去收集数据,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推断才可能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其次, 建立随机的概念。有些事情可能发生, 有些事情可能不发生, 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即便如此, 只要我们掌握的信息多了, 也能够合理地推断实际背景。第三, 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

四、借助翻转课堂模式, 探讨统计教学策略

当下“微博”、“微信”、“微视频”……盛行, 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以可汗学院和TEDEd为代表的在线微视频学习资源的出现与流行,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 (MOOC) 以及诸如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中使用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触发了教育工作者将微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笔者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 》为例, 谈谈翻转课堂模式对于小学统计教学的有效帮助。

1. 制作微视频, 直观体验统计全过程。

微视频不是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课的资源, 而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资源。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 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学习任务, 即学习需求来开发的。统计教学相对容易把握的显性教学重点大致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我们教学中的“正”字统计法等属于收集数据内容;统计表、统计图等属于整理数据的方法;而分析数据相对隐性一些, 更加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在微视频中, 笔者创设情境:学校图书馆, 打算购进一批图书。为了使图书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引发统计“最喜欢图书种类”的必要性。在用“正字法”收集得到数据之后, 采购员根据记录表绘制出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视频中重点展示绘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与方法, 从条形统计图中直观的看到喜欢科普类的人数最多, 喜欢哲学类的人数最少。经过数据的简单分析, 可以建议采购员叔叔多购进科普类的书, 少购进一些哲学类的书。微视频作为视频资源, 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 和形象直观的方式, 用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直观体验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全过程, 并将学生所需自主学习的重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做了详尽的介绍。

2. 设计学习单, 辅助自学统计技能。

“任务驱动, 问题导向”是自主学习单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与方法, 把“任务单”本身创设成一个目标明确的学习情境, 通过把教学重难点, 和其他知识点转化成问题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 就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达到主动的逐步建构知识的目标。

笔者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 分为四个问题。第一题:要求根据调查的结果完成相应的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自学到的统计技能, 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能够绘制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二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能想到几点就写几点) 。本题的设计遵从统计的基本思想, 统计学不存在绝对的正误,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可以整理数据, 并清晰的表达数据。但是由于其各自独有的特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整理数据的方式。例如统计表绘制起来方便快捷, 如果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整理数据, 那就可以选择统计表。如果想直观地看到数量间的大小关系, 那就可以选择条形统计表。基于此, 笔者设计了第三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中, 你更喜欢哪种形式?请你说说理由。让学生主动思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势, 从而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选择更好的统计方式。但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的效果不一, 笔者继续设计了第四题:关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你还存在哪些困惑?或者你还想知道关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什么知识?通过这简单的几个问题, 帮助学生顺利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

2.变革课堂学习, 巩固技能发展观念。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 教学目标基本已经达到。在有效的自主学习之后, 课堂上学生只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内化知识、拓展能力。

(1) 检测进阶, 巩固统计技能。课堂前半部分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深入探究。为了巩固统计技能, 笔者在课堂检测和进阶作业环节主要设计了两个版块, (1) 会看; (2) 会画。会看版块:笔者出示了一系列的统计图表, 让学生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名称上来看统计的内容;从制表日期上看出绘制表格的日期;能从项目栏和数据中看懂各个数据表达的含义。会画版块:笔者创设情境, 出示用“正”字记录的记录表, 让学生在课始交流反馈的基础上, 再次巩固绘制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课堂内这两个版块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技能。

(2) 情景模拟,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本课的后半部分笔者设计了会分析环节。

情境一:学生熟悉的某公园一周旅游人数的统计图

此情境中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a.如果没有数据, 你还能知道这一星期旅游的人数, 哪天最多, 哪天最少吗?b.哪些天的旅游人数都比较多?你能推测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吗?c.星期一、二、三旅游的人数大约都是多少?可是为什么星期四旅游的人数会最少呢?你能推测一下吗?这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 让学生主动思考、推测数据背后的原因, 明白形象直观的统计图能帮助我们做出推测。

情境二:开心水果店这天水果的销量

此情境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从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2如果你是老板, 第二天准备怎样进货?从上面的统计图表中学生既能看到这六种这天的具体销量, 而且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西瓜的销量最多, 枇杷的销量最少。知道了这样的情况, 作为老板为了提高利润, 可以做出决策第二天应该多进一些西瓜, 少进一些枇杷。让学生体会认真分析数据, 还能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情境三:苏州全年空气优良的天数统计

此情境中笔者提出问题:分析数据,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直观地发现从2013、2014年空气质量明显不如前三年, 接着笔者给学生提供平台, 要求小组合作:上网查询资料、寻找原因、为提高空气质量提一些意见。

篇9:“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endprint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0-11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endprint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0-11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篇10: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绘制统计图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总结以下几点:

一、结合生活中的材料做为教学内容。

以城镇、乡村的复式统计表来复习旧知,引出新授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的例题2是学生们熟知的体育达标测试,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更容易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试一试”我选择了一组统计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书局,学生对这个素材比课本中提供的练习更容易收集与整理数据。巩固练习,2014年国庆期间蒙城县和涡阳县空气质量统计图,主要是结合现在禁烧秸秆污染大气,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让他们知道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从中了解多种信息,并提出各种问题,巩固、整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绘制复式统计图,立刻引起了学生要制作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欲望。在画图的时候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醒:画图时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探索怎样画统计图,所以,在绘制玩体育组之后,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绘图的方法步骤,讨论之后让学生按照折步绘制余下的统计图。之后,我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的作品,比较其中制作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制图的分析能力。

三、统计无处不在

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并会绘制复式统计图之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们积极踊跃,这个环节,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统计拓展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感受到统计的趣味性。这时我抓住学生的浓厚兴趣,出示统计图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最后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并试着写一份分析报告,和大家一同分享。新课到此结束,给学生留下学习的空间自己去探索。

四、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这堂课是一次公开课,反思这节课,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时间的安排的不够合理,教学评价上较为单一;课堂激情性不够高,导致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公开课不是上给听课教师的,而是上给学生的!课堂不能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教师跟着学生走,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1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米琳娜

本学期我承担了学校开展的“开展同课异构、聚焦课堂实践、打造有效课堂”活动的一节研讨课,课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

2、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统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2)回答问题: 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一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小吗?

(3)合并统计图。

(4)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揭示课题

2、分析统计图

(1)观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点)

(2)引导学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的问题。

【评:在这里,教师担任的是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调动已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认知与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新问题并理解它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他们从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p111“试一试”。

2、出示27—29届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评:这道题跟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更有效。另外,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解答有关的问题。本题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变得更灵活。】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节课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由于讲授这一课时是借班上的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老师,学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时怕学生说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上一篇:XXX品牌汽车膜促销方案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一瓶花》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