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某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2024-05-01

二四某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精选5篇)

篇1:二四某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XX统计站“五二四”打造服务型基层统计站

XX统计站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在强调重点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意义,及时撰写信息分析,最大限度发挥统计数据价值,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造服务型统计站。

一是针对“五项内容”加强统计服务力度。针对XX街道统计基础薄弱的情况,加强基础建设,着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统计的核心在数据,数据的源头在基层,加强统计站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保证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针对统计站人员不足情况,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统计人员自身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责任和政策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针对统计分析能力不强的情况,加强经济运行分析,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紧紧围绕XX街道办事处中心工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反映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充分利用统计资源和统计资料,不断开拓创新,推陈出新,丰富统计产品,深化服务内容。针对企业单位统计法律意识不强的情况,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做好《统计法》的宣传工作。针对当前只重工作,不重调研的现状,XX统计站加大调研力度,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企业、村居和社区,进村入户,深入调查,每位工作人员,力争每月至少一篇调研报告。

二是围绕“二项基础”提升三农统计数据质量。基础工作是打造服务型统计站的关键。各农户、各企业和各村上报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全街道三农统计工作质量及服务水平,因此,强化台帐管理和培训管理就成为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制定基础台帐检查制度。通过自查、互查和重点抽查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台帐进行检查,检查台帐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账表一致性,确保源头数据质量。规范业务培训管理。根据农村统计队伍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促进农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增强农村统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和业务水平。

三是做好“四部沟通”实现信息资源优势共享。统计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信息,承担着监测中心和评价中心的重要作用。农经站、农技站、畜牧站、经贸办和林业站等部门作为相关领域的主管部门,掌握着较为丰富的农业农村政策信息、农村集体经济信息和具体项目的一手资料。为了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对接,XX街道统计站主动加强与街道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定期交换信息,切实发挥部门联合作用,有效提升了统计服务深度及广度。

篇2:二四某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对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不到位,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员工流动性强[3]。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研究,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善管理水平,为员工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不仅获得生存的需要,满足其自尊的需要,通过工作成就实现自我价值;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形成领导信任、同事支持的和谐局面,从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与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文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是指社区医务人员对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各层面的一种主观经验与感受,包括了个人对工作与生活的各层面的感受以及重视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影响、工作生活间的平衡。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为深圳市某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体员工,包括医生、护士、检验检疫人员,回收问卷299份,有效问卷272份,问卷有效率91%。同时对本区主管卫生领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以及初步访谈为原始材料,通过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等步骤(表1为各维度克伦巴赫系数得分),最终得到深圳市某区社区医务人员工作生活质量量表,由6个维度、24条题项组成。问卷采用五分记分法,5~1分程度不断减弱,“5”表示非常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2 结果

2.1 社区卫生机构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现状

本区在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调查中连续3年都名列前茅,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占总门诊量的50%,而深圳市平均为37%,可见居民对本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较为满意。各维度平均得分见表1。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女性较男性多,男性占34.60%,女性占65.40%;各年龄段分布成椭圆型,25岁及以下人群占5.90%,26~30岁占23.20%,31~35岁占29.80%,36~40岁占14.30%,41~45岁占13.60%;婚姻状况上未婚人群较少(占20%),已婚人群占80%;在职称方面,无职称、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占9.60%、53.70%、28.70%、8.10%,金字塔型结构初步具备;员工所拥有的学历除了少数十几人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外,其余人群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工作职务上,医生为40.10%、护士为34.6%、检验检疫等其他为25.40%,医护比远远低于国家要求(1:2);在社区工作时间小于1年占13.60%,1~3年为14.70%,3~6年为38.20%,6~10年为19.1%,大于10年为14.3。

2.3 工作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61.6%的员工认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整齐、清洁的;42.43%的员工认为工作环境的空间大小是合适的;48.50%的员工认为工作环境是健康的,不会造成职业伤害;42.30%认为工作环境是安全的,不会发生意外。但是在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时了解到,近年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投入基本为零,电脑系统配置水平低,开处方常常需要花费6~7 min,且查新速度慢,这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配套硬件设备急需加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2.4 升迁与领导风格

在问卷最初的设计时,升迁与领导风格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但是在因子分析时却显示两者构成一个维度。可能的原因是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员工的升迁更多的依靠领导的赏识。调查显示只有23.50%的员工认为本单位有成文的升迁制度,而27.20%的员工认为本单位的升迁制度是公平、合理的。领导风格上,则超过50%的员工认为领导是平易近人,但只有32.30%的员工认为领导关心员工的业余生活。这说明在升迁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上有待员工的进一步参与,而领导更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外生活。

2.5 工作特征

访谈中员工普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繁琐、杂乱、负担大,多数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调查显示,只有28.70%的员工认为工作不会使其疲劳,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工作辛苦,但51.10%员工认为现在的工作是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可见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对于工作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为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需要不断的激发员工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与归属感,从而达到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区医务人员面临的疾病多为常见病、多发病,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需要较多经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79.80%的员工认为自己可以在工作中学到新东西,64%的员工认为自己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发展技能的机会;64.40%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2.6 收入与自尊

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物质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本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2010年平均薪酬人均约3.94万元/年,副高以上员工平均工资也只是有约5.3万元/年,相比较深圳市201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0456元来说,本区社区医务人员工资水平较低[4,5]。在调查中也显示员工对自己收入的不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绝大多数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对于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尊重都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在调查中,员工普遍认为自己不仅在组织内部得到尊重,在外部也受到尊重。

2.7 人际关系

社区医护人员工作繁多,多数员工都身兼数职,但工作氛围和谐,员工之间关系比较融洽。这也在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76.90%的员工认为同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坦诚相待,80.35%的员工认为同事会在其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62.90%的员工认为领导会在其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2.8 公平

在公平维度得分较低,50%的员工认为薪酬分配是公平的,55.17%的员工认为绩效考核是公平的,57.70%的员工认为本机构的领导能够做到对待员工一视同仁。但在访谈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绩效奖金差别较大,职称系数过大。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机制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3 讨论

本区员工工作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均超过了3分,但总体水平并不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中,领导风格与升迁维度得分最低。而人际关系维度则得分最高,可见社区卫生机构内部有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员工之间关系融洽。工作环境维度,存在办公环境狭小、仪器设备几乎没有的情况。工作特征维度,只有少部分员工认为工作不会使其疲劳,但有半数员工认为工作是符合自己人生规划的。收入与自尊维度,员工普遍认为自己受到同事和他人的尊重,但是收入水平较低。公平维度,半数员工认为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是公平的,而访谈中则发现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上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起公正化的人事制度: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形成成文的升迁制度,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区卫生机构空间狭小、办公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3)形成员工导向的领导风格,建立员工核心价值: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应该以社区员工为根本,给员工以细微的人文关怀,帮助员工在本机构中成长,获得成就感。而员工自身也应思考自己为什么在社康、在社康要做什么,需要建立怎样的精神核心。只有管理者与员工一起努力,才能形成本机构自己的核心价值,才能推动本机构不断的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Jean-Pierre Martel,Gilles Dupuis.Quality of Working Life: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and Presentation of a New Model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6,77(2):333-368.

[2]陈家声,樊景立.我国国人工作生活品质经验之研究[J].管理评论,2000,19(1):31-79.

[3]郭岩,吴群红.中国卫生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231-241.

[4]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深圳特区报,2011-04-25.

篇3:二四某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负责人和人事科。

1.2调查内容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全科团队的人力分布和服务提供情况。

1.3调查方法

于2013年7月对社区工作人员按不同工作性质和内容开展问卷调查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负责人填写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以及人员工作分配情况 ;由人事科填写中心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调查表。

1.4相关定义

1.4.1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从事向全体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起到疾病控制、预防保健作用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

1.4.2科室。由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所在科室的称呼不一,在下文中,统一将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科室情况分为管理、团队和条线三类。其中,管理科室指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人员,包括中心分管主任、质控科科长、公共卫生负责人等 ;团队指所有在全科团队工作的人员 ;条线指负责公共卫生条线工作人员。 由于实际工作中,3个科室之间存在个别的人员交叉现象,现以主要工作进行分类。

1.4.3兼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外,所从事门诊或病房工作的情况。其中门诊是除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外的以医疗为主的门诊 ;上述1.4.2中科室的交叉现象亦不在此列。

1.5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后,应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概况

各社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共有466人,其中团队人员318人(68.24%),条线人员125人(26.82%),管理人员23人(4.93%)。另外,有20名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为退休返聘人员,占总数的4.29%(图1)。

2.1.1年龄分布。466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中,最小22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为(37.90±9.60)岁。20~29岁有97人,占20.82% ;30~39岁有201人,占43.13% ; 40~49岁有97人,占20.82% ;50岁及以上 有71人,占15.23%。不同科室人员年龄结构的比较,中青年在管理人员中占比最高,30~49岁人员占比达78.26% ;20~29岁年轻人在团队人员中占比最高,达22.96% ;50岁及以上年龄段则在条线人员中占比最大,达20.80%(图1)。

2.1.2学历分布。466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中,有硕士10人,占2.15% ;本科222人,占47.64% ;大专166人,占35.62% ;中专 / 高职67人,占14.38% ;初中1人, 占0.21%。不同年龄人群中,30~39岁人群中高学历占比最高,硕士、本科126人,占62.69% ;50岁及以上人群的高学历占比最低,本科14人,占19.72%。不同科室人群中,管理人员的总体学历最高,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73.91%,条线人员中的低学历人员最多,大专和中专人员占63.20%(图2)。

2.1.3专业技术分布。466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中,临床医生共有209人,占44.85%,(其中西医163人,中医38人,口腔8人),护理人员177人,占37.98%,公共卫生医生70人,占15.02%,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人,占2.15%。

2.1.4职称分布。466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中,有正高职称1人,占0.21% ;副高职称12人,占2.58% ;中级职称183人,占39.27% ;初级职称218人,占46.78% ;助理46人,占9.87% ;无技术职称6人,占1.29%。13名高级职称人员中,9人为临床医生,4人为公共卫生医生 ; 7人从事管理工作,4人从事团队工作,2人从事条线工作。183名中级职称中,130人为临床医生,占71.04% ; 31人为注册护师,占16.94% ;22人为公共卫生医生,占12.02%。临床医生中,中高级职称比例达66.51%,而公共卫生医生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仅为37.14%。

2.2公共卫生条线人员情况

社区从事公共卫生条线人员共有125名,其中91人专职从事条线工作,34人兼职从事条线工作。条线工作内容包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公共卫生监测、健康教育、眼牙病防治等在内的20个条线,以及区妇幼保健所、精神卫生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4个条线。条线人员中,平均每个条线人员负责1.92个条线,最少1人负责1个条线,最多1人身兼8个条线工作。

在条线人员构成中,最多为护士有42人,占33.60% ; 其次为公共卫生医生有41人,占32.80% ;临床医生有35人,占28.00% ;其他技术人员有7人,占5.60% ;中高级职称有37人,占29.60% ;初级职称有65人,占52.00% ; 助理有19人,占15.20% ;另有4人无职称,占3.20% ; 在编人员 有82人,占65.60% ;派遣人员 有32人,占25.60% ;返聘人员有11人,占8.80%。

2.3家庭医生全科团队情况

辖区内有40个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共318名专业人员,其中医生165人,护士133人,公共卫生医生18人, 其他医技人员2人。平均每个团队有医生4.13人,护士3.33人,公共卫生医生0.45人。165名医生中,全科医生114名,中医医生33人,专科医生18人 ;共有14名医生接受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培训率达8.48%。

全区服务人口73.48万人,184个居委会 ;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团队专业人员4.33人,程桥最多,华阳最少; 全区每万人口拥有医生2.25人,虹桥最多,新泾镇最少 ; 全区每万人口拥有护士1.81人,程桥最多,华阳最少 ;全区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医生0.24人,新泾镇最多,程桥、 江苏、新华、周桥4个社区全科团队均无公共卫生医生。 以每万人口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生的团队为达标计算[1],全区达标团队仅7个,达标率17.50%。不达标原因主要是公共卫生医生和护士的缺乏。具体见表1。

2.4公共卫生医生情况

公共卫生医生是具有公共卫生执业资格、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公共卫生医生70人。以女性为主,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65.72%,分布较为平均 ;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但取得学士以上学位的较少,公共卫生医生基本都在编制以内,占81.43% ;专业职称以初级以下为主, 占62.86% ;科室工作以条线人员最多,9人在本职工作外兼职病房或门诊工作,见表2。

2.5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流动情况

2010—2013年中,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新增公共卫生服务人员140人,因各种原因离开公共卫生服务岗位的121人。每年新增人数都以两位数增加(注 :2013年数据截止至2013年7月31日,未计入应届生入职), 2012年新增人员达到51人。然而,社区每年离开公共卫生服务岗位人员也以两位数增加,2012年离岗人员达到46人(图3)。

注 :2013 年数据截止到2013年7月31日

离岗原因包括了人员退休、辞职和岗位调动,其中岗位调动包括区域内机构之间的人事调动和中心内部的岗位调动。除2010年外,2011年和2012年离岗人数基本与新增人数持平,2013年截至7月底,离岗人员比新增人员多10人。其中,辞职人员占离岗人员比例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14.26%增加至2012年的60.87%。

3讨论

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本研究显示,本区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30~40岁年龄段人数是其他年龄段的2~3倍,易出现断层现象。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稀缺,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均不足3%,低学历和无相应技术职称人员仍占一定比例。人员专业以临床和护理为主,预防医学类专业人员少,公共卫生医生仅占所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15.02%,低于本市其他市区(黄浦35.38%)[2]、郊区(青浦23.29%)[3]和浙江省(43.16%)[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高于天津市(6%)[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

公共卫生医生相对缺乏。社区现有70名公共卫生医生,按照国家“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1](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规定的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2~3名护士、1名公共卫生医生的核编标准,以73.48万常住人口计算仅差3人,基本达到国家要求。而这70人中,11人为分管院长、科长级别的管理层,主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工作 ;条线和团队中从事一线服务的公共卫生医生为59人,每万人口为0.80人,低于国家标准。

公共卫生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公共卫生医生的人手紧张。《指导意见》于2006年发布,时至今日,随着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不断增加,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6]、居民大肠癌筛查[7]、老年人肺炎疫苗免费接种[8]等,社区公共卫生工作量早已今非昔比。因而在施燕等的研究[9]中将《指导意见》中的人员核编标准用于衡量全科团队人员数量, 如此标准社区达标团队仅7个,达标率17.50%,其中团队公共卫生医生缺口达55人。根据北京市苏宁等的研究[10]显示,截至2010年底,一个拥有8个居委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17名公共卫生医生来完成相关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且其中所指公共卫生工作仅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比之下,本区社区公共卫生医生可谓捉襟见肘。

公共卫生医生的缺乏拖累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发展。 由于社区公共卫生医生少,再加上公共卫生医生主要保证条线工作,一些社区团队中根本没有公共卫生医生。原本公共卫生医生承担的预防保健服务,基本由临床医生或护士来替代,然而其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使得全科团队的预防保健服务打了折扣,而团队成员中护士本身也存在人员缺口,由护士兼任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挤占了护士原本承担的护理工作职能,进一步影响了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的服务质量。根据牟文等的研究[2],调整社区全科团队人员配置,提高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比例是提升全科团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辞职离岗人员增多需警惕。近年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中的离岗现象不断扩大,从2010年以前的退休为主,转变至2012年的辞职人员为主,在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工作量不断加大、收入低是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辞职的主要原因,合理安排社区人力资源,平衡人员收入是摆在社区管理人员面前的课题。

摘要:目的 :了解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情况,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力配备情况提出建议。方法 :对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负责人和人事科人员调查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全科团队的人力分布和服务提供情况。结果 :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466人,其中团队人员318人(68.24%),条线人员125人(26.82%),管理人员23人(4.93%),平均年龄(37.90±9.60)岁;学历:硕士10人(2.15%),本科222人(47.64%),大专166人(35.62%),中专/高职67人(14.38%),初中1人(0.21%);专业:临床209人(44.85%),护理177人(37.98%),公共卫生70人(15.02%),其他10人(2.15%);职称:高级13人(2.79%),中级183人(39.27%),初级218人(46.78%),助理46人(9.87%),无职称6人(1.29%)。辖区内有40个家庭医生全科团队服务人口73.48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团队专业人员4.33人;2010—2013年中,社区共新增公共卫生服务人员140人,因各种原因离开公共卫生服务岗位的121人,其中辞职人员占离岗人员比例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14.26%增加至2012年的60.87%。结论 :调整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结构,增加社区公共卫生医生数量,完善家庭医生全科团队人员配置,警惕辞职离岗人员增多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4:二四某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对此,有学者从供方角度剖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现状,提出应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2-3]措施;对于需方角度的研究,学者多围绕居民服务知晓、 需求、利用和满意情况进行探讨,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利用率等[4];在对居民不满意或利用率不高的针对性原因,以及居民期望的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方式等方面,现有的研究积累较少。然而,资源不足和服务利用率不高并存,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供给方式存在问题,仅从社区宣传、政府投入、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应对,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

因此,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居民的问卷调查,从需方视角出发,探究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和建议,分析居民期待的服务供给方式,以提出可行的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4年6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和2个村,每个居委/ 村再根据居民名单随机抽取50名居民,共200位居民进行调查。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其中,问卷是由本研究小组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编制,并在征询专家建议后对其内容进行了调整。

最终定稿的问卷内容由个人基本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现状两部分构成。其中,基本情况包括年龄、 性别、婚姻状况等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现状部分主要是基于社区居民视角,对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和体检频次、就诊时长、对服务项目的认知和建议进行采集。调查由经过培训的项目组调查员,到居民家中对抽中的居民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

1.3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问卷利用Epidata 3.1软件编程录入电脑,在SPSS 19.0的环境下,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并录入200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在200名调查对象中,年龄以60岁以上的居多,有104人;性别多为女性,有137人。 其他具体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住时间、基础疾病患病情况见表1。

2.2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情况

调查对象的就诊频率以每周两次及以上、每周一次、 每月两次较多,分别有42人(21.0%)、47人(23.5%)、45人(22.5%),每半年一次和每季度一次较少,分别为23人(11.5%)和12人(6.0%);每次在中心的就诊时长以30~60 min居多,有148人(74.0%),60~90 min其次,有29人(14.5%),30 min以下为20人(10.0%),90 min以上最少,为3人(1.5%)。

2.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服务项目的认知

基于对上海市三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梳理,目前,中心开展的服务项目可归纳为门诊、开药、用药指导、中医治疗、慢性病住院管理、手术后护理、宣教、身体指标测量、慢性病档案管理、慢性病护理随访和妇幼保健等11项,其中前六类属于基本医疗服务,后五类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经调查,居民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认知率多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率高。其中,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居民对开药的认知率最高,有186人(93.0%)认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开展此项服务;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居民对身体指标测量的认知率最高,有134人(67.0%)认为应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此项服务,具体见表2。

注:(1)缺失个案不纳入百分比计算;(2)基础疾病患病情况为多选题,一个调查对象存在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情况,由于在该题目中有一位调查对象未作答,因此计算百分比分母为199人

2.4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评价及改进建议

据调查,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居民不满率最高的是开药用药指导,有104人(52.3%)表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该项服务不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有95人(47.7%)表示对身体指标测量服务不满,不满率最高,具体见表3。

注:(1)调查对象中有1人表示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但并未选择令其不满意的项目,因此不参与本表的百分比计算,本表计算百分比的分母为199人;(2)“其他”指测血糖多次排队挂号收费

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上述服务项目之所以令居民不满意,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于以下5个方面:一是服务内容宣传解释不到位,例如,检查结果解释不明确,慢性病档案内容解释不明确,惠民诊疗项目告知不到位,健康教育和保健知识宣传不到位等;二是服务落实不到位,如“一人一诊室”落实不到位,常见妇科疾病的健康宣教缺失, 婴幼儿、青春期健康教育缺失等;三是资源供不应求,突出体现在配药量不足和病床供应不足;四是时间问题,包括门诊开设时间过短,计划免疫与儿保门诊开设时间段不合理,孕妇建小卡时间过长,等候时间过长等;五是服务流程繁复,如测血糖需要多次排队挂号、收费等。

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也从自身视角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一是系统建设,如完善分诊叫号系统等,促进服务开展有序化;二是服务流程改造,如优化开药用药指导流程,简化孕妇建卡流程和就医流程等,三是服务时间调整,如延长门诊时间,开设计划免疫与儿保全天门诊等;四是服务呈现形式改良,如中药饮片更换为小包装、下社区宣教等。此外,对于社区的病床等资源配置方面,居民建议政府可加大投入。

此外,有86位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开展的服务项目及服务形式给出了自己的期待, 具体有:开设心理门诊,增加青少年、孕妇、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大慢性病等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建议采用讲座、咨询、义诊等形式,重点人群可采用家庭医生一对一的服务形式;增加中医养生健身宣传;增加上门送药、换药和看诊等,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方便。

3讨论

3.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居民认知与国家定位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应提供的服务项目的认知与国家政策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多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认知为就诊(91.5%)和开药(93.0%),而基本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如慢性病档案和住院管理(38.5%)、慢性病护理与随访(35.0%)、妇幼保健(20.5%)等在社区居民中的认可度较低。这与国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心仍停留在基本医疗层面,而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和供给相对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与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与效果考核不到位有关,致使全科医生(GP)团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能够直接“创收”的基本医疗服务上[5-6]。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2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按需调整服务内容和形式

本次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居民多不能清晰地区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且实际操作中,许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存在重合现象,这就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服务时,可以对多项服务进行整合, 一次互动做多件事。目前,北京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在诊前服务的时候,医务人员充分利用居民的候诊时间,引导居民进行健康自助检测, 或者进行相关诊疗的信息采集,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开展“健康状况早了解”、“健康信息早知道”、“分类服务我主动”等适宜技术服务,实现了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初步整合。

调查结果还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根据需求补充内容,丰富形式。例如,居民要求开设心理门诊,增加青少年、孕妇、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大慢性病等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建议采用讲座、咨询、义诊等形式,重点人群可采用家庭医生一对一的服务形式;增加中医养生健身宣传、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送药、换药和看诊等。这些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设计与服务流程改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3本研究价值和未来研究展望

篇5:二四某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坪山新区16个社区, 在各社区内拦截年龄在15岁及以上且具有完全回答能力的户籍居民作为本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特征, 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要与利用情况等。

1.3 质量控制

通过专家评审和预试验修订调查方案及调查表;统一培训调查员, 质控人员对现场问卷进行审核, 数据录入前再次手工审核。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e 3.1软件进行双轨录入, 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对社区健康服务利用与需求等情况进行统计描述, 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67份, 回收有效问卷608份, 问卷有效率为91.1%。调查人群中男306人 (占50.32%) , 女302人 (占49.67%) ;年龄15~95岁, 平均年龄 (42.5±16.0) 岁。文化程度以高中 (包括职高、技校、中专等) 最多166人 (占27.3%) ;大专次之, 为140人 (占23.0%) 。每月家庭经济总收入以4999元以下最多, 为207人 (占34.0%) 。

2.2 户籍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中凡对社区健康服务有一项需求者即为需求, 需求社区健康服务的人数与调查人数的比例即为需求率, 无应答项目视为不需要。本次调查中户籍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服务的总需求率为96.05%, 对各项服务的需求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8.06, P<0.001) , 其中需求率较高的有常规检查 (82.7%) 、健康指导 (78.6%) 和慢病管理 (76.8%) , 需求率较低的有开展人流服务 (31.7%) 、临终关怀 (39.8%) 和收费疫苗 (42.6%) , 见表1。

2.3 户籍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的利用情况

本次调查中凡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获得由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即为利用服务, 利用社康服务的人数与调查人数的比例即为利用率。户籍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的总体利用率为43.8%, 其中男性利用率为47.47%, 女性利用率为52.6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1) 人口学因素:不同性别的户籍社区居民的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者的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其中以60岁及以上的老人和文化程度较低者对社区健康服务的利用率较高。见表2。 (2) 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家庭月收入的居民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高, 社区健康服务的利用率呈上升趋势;不同医疗保障形式居民的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率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综合医疗保险的居民利用率较高。见表2。 (3) 社区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居住地步行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不同时间组的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服务的利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健康服务整体利用率不高

本次调查的坪山新区户籍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的总体利用率为43.8%, 虽然高于南京市某社区居民 (43.3%) [2]及长沙市老年居民 (34.6%) [3], 但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影响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率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学因素及社会经济学因素, 其中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和文化程度较低者利用率最高, 可能与年龄增高慢性病的患病率增加有关[4]。

3.2 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旺盛

本次调查的22项服务需求中, 前5项需求中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占据了3位, 分别是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和公共媒体宣传健康知识, 而且单项需求率都在75%以上, 说明户籍居民对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需求旺盛。结合老年人的社康利用率较高的情况, 提示今后社康中心发展应充分发挥预防保健的管理和宣传功能, 多途径多方位的提供健康教育知识, 尤其是注意提供老年人群体可及和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服务。

3.3 政府需加大投入, 合理配置社康卫生资源

本次需求调查中, 户籍居民需求呼声最高的是需要社康提供B超、血常规等常规医疗检查服务, 究其原因是目前坪山新区社区健康中心大都配置老旧, 技术人员缺乏, 居民就诊仍需去社康举办医院做相关检查, 十分不便。提示政府需要更关注社康中心发展, 加大设备、人员投入, 以完善社康中心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满足居民的需求以提高其利用程度。

参考文献

[1]何利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09, 23 (2) :158-161.

[2]王栋.南京市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需求及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5) :446-449.

[3]颜艳.长沙市老年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及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研究[D].中南大学, 2007:22-25..

上一篇:从最美浙江人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探索(2013浙江省考参考)下一篇:苔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