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养生的保健方法

2024-05-06

初春养生的保健方法(共14篇)

篇1:初春养生的保健方法

初春养胃:少点酸的来点甜的

医学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春季饮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比如百合、山药、木耳等。其中,粥类饮食最养脾胃。

对于平时感觉胃脘隐痛,食欲不太好,而且容易口干咽燥,甚至会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的市民,多属于胃阴不足者,不妨吃些山药百合大枣粥。先将山药、大枣、百合、薏苡仁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达到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对于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是心情不太好而引发胃部不适,则建议吃些木耳炒肉片。具体做法是将黑木耳干品15克用温水发好、洗净,猪瘦肉60克切片放入油锅中炒两分钟后,加入发好的黑木耳同炒,再加食盐适量,清汤少许,焖烧5分钟即可服食。每周3次,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

中医养生保健学中讲究“春捂秋冻”,即早春的时候不要急着脱掉冬装换春装,预防倒春寒。早春时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穿着宜偏暖些。对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老人或是体质较弱者来说,应根据气候寒热变化,随时添减衣服。专家指出,老年人体内产热本领较低,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立春以后,老年人仍要尽量减少出门次数,外出戴上帽子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高血压病人要注意正规持续用药。

另外还提醒,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子及靴子,这样对身体不利。一般来说,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的袭击较为敏感,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初春护肝:少生气少喝酒

中医理论认为肝脏与“木”相对应,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因此,初春养生以养肝护肝为先。养肝护肝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多喝水以防止毒素损害肝脏;少饮酒以利于肝脏阳气升发。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饮会伤肝。比如你的体重如果有60公斤,每天只能代谢60克酒精,若超过限量,就会影响肝脏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篇2:初春养生的保健方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懂得养生之道,通过各种养生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人的健康也是比较好的,可以有些地方疾病缓解身体不适的症状,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是饮食养生的方法进行调理,所谓的顺时养生就是根据大自然的规律进行调整,让自己的身体随着四季的更替,选择不同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疾病的预防有很好的效果。

步骤/方法:

1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24节气,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进行养生保健,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进行有效的身体调理,在3月的时候,人体的新陈代谢是比较旺盛的,所以要注意预防疾病。

2

夏季心火过旺,也是很多疾病的潜伏期,其实很多疾病到了秋季才发作,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夏季的时候进行很好的养生保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病变,吃一些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提高身体素质。

3

所谓的顺时养生一般都是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理的,特别是到了夏季饮食起居方面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经常的发怒表示肝火过旺,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起到一定的养心的作用,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事项:

顺时养生的健康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到了初春的季节,不要贪凉,最好要多穿一些衣服,避免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秋季的时候也不要过于烦躁。

篇3:秋季的保健养生

1.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 既增加开支, 又伤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 儿童服用人参有害而无益, 乱用鹿茸等壮阳之品会损伤阴血, 并导致阳亢。

2.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 实则泻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 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否则适得其反。对于身体偏寒或偏热较明显的人, 可适当选择有偏热或偏寒属性的食品, 以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偏寒者畏寒喜热, 手足不温, 口淡涎多, 舌的颜色淡, 应温补, 多吃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以及葱、姜等辛辣食品。平素怕冷的女性常吃这类食品可培补阳气, 改善怕冷的感觉, 从而增强体质。偏热者, 则手足心热, 口干, 口苦, 口臭, 舌质红, 脉数, 应多吃些梨、生藕、芹菜、百合、绿豆、黄瓜、甲鱼等寒凉食物, 有清火作用。

3. 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认为“多吃补药, 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 可引起腹胀, 食欲不振, 甚至鼻衄;过量服维生素C, 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所以秋天进补宜简不宜繁。

4.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 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优质的蛋白, 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若久食多食, 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 常常会不堪重负, 而且人体消化肉类的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副产品”, 如过多的脂类、酸性代谢产物, 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肾脏病人过多食肉更为有害。

5.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 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食物也有“四气五味”, 但作用力相对于药物来说较弱, 所以若是以保健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治疗疾病, 食物应是首选。而且食物进补取材方便, 食用时只要对症选用, 不仅效果明显, 而且不会出现副作用。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 顺气宽胸, 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6. 忌重“进”轻“出”。

应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 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 提倡在进补的同时, 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不能只进不出, 更不能依赖泻药。人体器官的特点是用进废退, 长期服用泻药只能加重胃肠功能紊乱, 使肠蠕动更加懈怠, 进一步加重便秘。纠正便秘不仅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更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这样便秘的症状才能彻底改善。

7.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的口味, 专服某一种补品, 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 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既有保健治疗的作用, 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 而且不同的季节, 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 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不能恒补不变, 一补到底。

8. 忌越贵越补。

虽说“物以稀为贵”, 但某些昂贵的传统食品, 如燕窝、鱼翅之类, 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 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 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 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 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 缺什么, 补什么, 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 尤其是老年群体, 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进补原则。

篇4:古代养生家进食前后的保健方法

如《养生镜》中的“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寿世保元》中的“不欲苦饱”,“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等,都是饮食养生的可贵经验。为此,我们综合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关于进食前后的养生方法,归纳出如下几点,可供大家参考。

1、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饮食要有正常的规律,不要过分饥渴以后才进食和饮水。因此,宜适当安排饮食的时间,不使相距太远和太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千金要方》中又说“饮食以时”。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饮食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有人主张多餐制?不分时间随意进食,这会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显然对健康有害。又有人主张用挨饿的方法来保健益寿,大概只对于需要禁食的病人才有利。另外,颇有影响的废止朝食论,也应该和节制饮食、饥饿疗法等一样,须因人制宜地去为确定饮食制度服务。

2、早饭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人体经一夜睡眠,胃肠空虚,清晨早起,每感饥饿,这时须进些稀,软的饮食,才能使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早饭固宜早,而晚食亦不宜迟,因为饮食的消化需要一个过程,若食后即睡,会使饮食停滞胃脘,这样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呕吐、恶心、吞酸暖气,或导致慢性胃肠疾病,中医所谓“中满不消,而脾胃大伤矣”,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晚饭宜少的道理也大致与上述相似。午饭宜饱是因为一般说来,上午的劳动量较大,为补偿半天内能量的消耗,午餐可适当丰富一些,但也只是略饱而已。

3、胃好恬愉、脾好音声

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食前和食后能够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对于饮食养生具有肯定的意义。与此相反的情绪有怒、喜、思、忧、悲、恐、惊等。进食前切记避免这种不良的情绪,否则对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健康会产生很坏的影响。如《索问·举痛论》说: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体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推而广之,食前、食后一切反常情绪都应尽力排除,不使其危害健康。

音乐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有很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著作中亦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据说丹道家用一套“音符”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来配合进食。并说这样可以“陶冶性情,溶溶似醉,飘飘欲仙,元气归宗,乐以忘忧”。从这里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柔和轻快的音乐,乃至整个舒适整齐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此相反,喧闹嘈杂的声音,刚强激昂的节奏,缠绵悲凉的声调,混乱不堪的环境,污浊难闻的气味,杯盘狼藉的食具,毫无疑问地会对情绪和食欲,消化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

4、食宜缓细,不可粗速

咀嚼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的消化,还有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口中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以及通过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减轻胃的负担,促进胃的消化和吸收。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养病庸言》中说: “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中又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都是这个惑思。总结缓食养生法的作用,约有如下三点;其一有利于提取饮食精华,滋养人体;其二有利于保护胃脏,不使受伤;另外,还使吞、呛、噎、咳的现象得以避免。因此,《相法》中“饮食如虎”的说法,最不能信。

5、食宜专致,不可分心

《论语·乡党》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记有“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都说明进食的时候宜专心致志,才利于胃的纳谷和消化。如果说话太多,或边食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就会使中枢神经不能专职地去调节进食和消化。这样就不符合饮食养生的要求。

6、食宜适置,不可过饱

谚语说: “少吃香,多吃伤”;“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脾胃”。可见这些普通的道理已为人所共知。然而,能够认真掌握、恰到好处、坚持不懈、长养益寿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节制饮食主要注意如下几点:“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千金要方》);晚餐宜少食,夜卧宜忌食;粘硬难消,荤腥油腻食物宜少食,腐败食品宜禁食,香燥炙簿的食品也宜少吃,剧烈运动以后,情绪不好或疲劳乏力的时候,以及病后体弱的情况下均宜少食。

7、食后宜摩腹

孙思邈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令食消化)之。”又说: “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千金翼方》卷十四)。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法,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饭后以热手轻轻摩琏,手法可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以顺时针方向,用手掌环转推摩,显然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循环,加强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行此食后保健按摩法,必定对身体大有好处。孙思邈还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又说明这一方法还可用于治病。诸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都是本法的适应症。其作用机制除了上述几点外,还由于食后摩腹作为一种良性刺激,经传入神经送给大脑皮层,引起有益于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的条件反射,从而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这种便宜的疗效能否兑现,就要看你是否能够做到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当然,在此同时,你又违背了其它养生原则,造成了新的损害,那还是不行的。

8、食后宜缓行

上述食后养生法已经提到食后缓行的问题,这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保健方法之一。孙思邈曾强调说“食毕行步踟蹰(要走不走的样子)则长生”(《千金翼方》卷十二)。可见,食后宜行步,行步宜缓慢。食后缓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休息,这是显而易见的。古人强调“饱食勿硬卧”, “食饱不得急行”。这是因为食后硬卧会使饮食停滞,不易消化,即中医所谓“气血凝结”,“脾失运化”。而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液流于四肢,胃的消化受到影响,即中医所谓“气满而激,致伤脏腑”。这样时间久了,必然会损害健康,引起疾病。此外,饱食后跳跃、骑马、登高、千活等各种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可见食后缓行以数百步为宜。《寿世保元》指出; “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食讫当行步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有所作为,乃佳。”

9、食后宜嗽口

经常嗽口、刷牙,可使口腔清洁、牙齿坚固,并能防治口臭、龋齿等疾病,有重要的保健作用。但一般人都在早晨刷牙,而忽视饭后嗽口,使食物残渣容易存留。所以,《金匮要略》指出“食毕当嗽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

篇5:春季养生保健的方法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篇6:养生保健与美容的方法

吐纳美容养生: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食饵美容养生: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四季美容养生: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导引美容养生: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

篇7:养生长寿保健的方法有哪些

★ 大暑养生一定要注意这4个重点

★ 名人养生 李济仁养生长寿之道

★ 长寿花的家庭栽培方法

★ 晨起闲步,晨起闲步陆游,晨起闲步的意思,晨起闲步赏析

★ 揭秘4个不正确的炒菜方法

★ 5大方法帮助你练好英语口语

★ 七大方法助你告别化学“差生”

★ 花卉长寿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5个方法让老人健康又长寿

篇8:中老年人的养生与保健

我国的养生之道, 历史悠久, 风格独特, 内容博大精深, 在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史学等各种文化典籍和民间积累的生活经验中, 都能找到传统的养生思想, 观点和实践的方法。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生、长、壮、老、衰、死6个阶段, 它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也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年以后, 人体各脏腑功能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病理性退化, 这个退化工程, 就叫做“衰老”。那么, 人为什么会衰老呢?

现代医学认为, 人在年龄增长过程中, 身体不断遭受来自自然界的物理, 化学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使体内组织细胞不断地消耗和补偿。人体的这种补偿能力一旦衰弱, 而使耗损大于补偿, 人也就衰老。当然, 这里所说的衰老, 并不是身体全部功能都同时衰老, 而是指某一部分先表现出“老化”的象征。例如, 前额皱纹变深变厚, 或皮肤出现棕色色素沉着斑, 或下眼睑肿胀而有“眼下袋”等。可以说, 衰老是人体内部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因此,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原因曾提出“生物钟, 自由基, 细胞遗传”等学说:或者认为是由于“内分泌失调, 免疫功能改变, 溶酶体膜损伤, 蛋白质交叉结合”等导致的结果。

中医认为, 促使衰老的原因有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 但以个人因素最为重要, 其中有包括生活失调, 起居失慎, 工作劳累、疾病纠缠、不知节养、不加锻炼等。从理论上讲, 有以下3点:

一是气血亏损。气血是人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其生化来源在于脾胃。气行则血行, 说明血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 因此, 健康长寿的关健在于气血。人体气血充足, 运行通畅, 则能滋养脏腑, 安定情绪, 活动关节, 润泽皮肤毛发。气血损伤, 不能营养全身, 就可以出现衰老征象。我国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之后, 精血俱耗;此及五十, 疾已蜂起, 气耗血竭。”说明中年以后, 气血不足, 脏腑间功能失调, 不仅多病, 亦易衰老。可以说:气血两虚是衰老的本质。

二是神虚精耗。“神”既指脑的思维, 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 包括思维、意志、知觉、动作。生理方面有魂、魄、意、志、思、虑、智, 病理方面有喜、怒、优、思、悲、恐、惊。神主宰着生命活动, 而“精”是生命起源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精生神, 神归精。人之所以神虚精耗, 脑力损伤, 在于平时精神负担过重, 或思虑过度, 或情志过急, 或抑郁寡欢, 从而加快了机体的衰老进程。

三是阴阳失调。人体的阴阳必须处在相对的平衡状态之中, 所谓”阴平阳秘”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经·素问》讲:“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生之本, 本以阴阳”, 均说明人的生命话动都有赖于阴阳二气的调和。但是人到中年以后, 由于阴阳平衡逐渐失调, 或因自然界致病因素的袭击, 增加了患病的机会面出现衰老。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人五十以上, 阳气日衰, 损与日至, 心力渐退, 忘前失后, 兴居怠惰。”就明确指出中年以后, 阳气日渐衰落, 阳气虚损, 阴气则然亢盛, 阴阳二气既然不能平衡, 那么心悸健忘、倦怠无力等一派衰老的征象就逐渐表现出来了。

“顺应天序”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掌握自己“顺应天序”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改掉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1.古人嵇康说过“名利不灭此一难也”, “名”也就是欲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 有些人总是想着把“事”做得比别人好些, 一旦老师或单位领导表扬就心花怒放, 喜出望外, 这就是一个名, 名的欲望。

2.“喜怒不除此二难也”, 过喜过怒都是可以死人的, 在情志的问题, 你发一次怒对你的身体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所以这是“三难”也。

3.“声色不去三难也”, 如果你做得过分。

4.“滋味不绝此四难也”, 滋味就是好吃, 没完没了地就是吃, “暴饮暴食”, 吃的欲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 过分不利。

5.“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一个人成天到晚胡思乱想, 乱攀援, 跟你没关系的事你也想, 不该管的事你也管, 多管闲事。

“多思则神怠”如果你想的多了你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

“多念则神散”如果你的念头太多, 你的精神就散乱了, 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就是让我们做人做事要纯粹一些, 单纯一些, 这实际上是我们养生的要则。

“多欲则损志”, 因为志是肾的神, 如果你多欲望就会损害你的肾精, 肾精特别足的话, 它所外观出来的气色, 光亮就特别大, 肾精如果不足, 人的气色, 光亮就小, 好比一盏油灯, 油足则光亮就大, 不足则光亮就小, 如果你多欲的话就会损志, 损肾。

“多事则开疲”, 如果整天到晚忙忙叨叨, 那么你的形体就会受到伤害。

“多语则气争”, 话语太多则造成气机的混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经常发怒, 气脉就会全部错乱。

“多恶则憔悴无欢”, 就是看什么都不高兴, 看什么都讨厌那你的情志就受到压抑, 长期的压抑, 久而久之郁滞成癌, 或者是瘘症。

二、肥肉厚酒

古人云:“肥肉厚酒是乱肠之食”, 我们现代人得病都是跟暴饮暴食, 不锻炼, 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三条有关, 也就是“富贵所致三患”现代人的应酬多, 吃喝就多, 一顿暴饮暴食, 吃撑的难受, 一片消化药解之, 因此平时就不注意饮食, 只依靠消化药, 久而久之就伤了脾胃, 没办法, 这就是自己造成的。

三、勿以相强

无论在家庭的饭桌上, 还是在应酬的酒席上, 都不要劝吃, 劝喝, 尤其是酒, 古人用酒之后是吟诗, 作词, 而我们现在不同, 喝起酒来, 就把握不住自己, 吹天吹地, 然后还要去驾车, 我们不要勉强对方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黄帝内经之所以是圣人的经典, 它无非是再告诉我们, 圣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圣人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 我们首先是要掌握自己, 包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对自己的生活状态, 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不”的话, 怎能谈得上控制局面, 如果我们连这一点点拒绝的能力都没有, 吃好了, 喝好了是你自己应当掌握的。古人云:“食为八分”如果吃得撑了叫“乱肠之食”按现在的生活水平, 生活当中每天摄取的营养以很高了, 你如果再去补一些, 高蛋白的食物, 胃肠是难以消化掉的, 这样一来, 会给脾胃造成很大的负担。现代一些高血压, 高血脂, 都跟当前的饮食有关, 尤其是暴饮暴食。

要做到延年益寿, 抗拒衰老, 就要采用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是一些养生家通过长期的养生实践, 总结出三个养生原则:

1.保养性情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养生家们, 历来十分重视性情的保养, 认为“形神合一”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传统的养生观点认为保养性情要注意两个放面。其一, 要涵养精神, 安神益智。其二, 要心情愉快“怒则气上”传统文化认为, 你对你的怒气不能制约的话就能造成很多疾病。首先对你性情——情绪你都没法掌控, 必然会造成气上涌。对于脑血栓的病人就会造成脑淤血。如果你的气机全部都调到上面来, 就会造成飧泄——拉稀, 控制不住的现象——怒则气上。

如果过喜的话, 不去限制自己, 如你喜欢的东西, 要控制个度, 不要没完没了的去好这个,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已耗其真”。如果过分去喜欢某一样东西, 挥散掉你的真阳元气, 你要掌控自己, 不要让物来控制你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 不能过怒, 过喜, 过悲。人的七情六欲都不能过于放纵。

做人要坦坦无忧, 养生在凝神, 神凝则气聚, 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 神不守舍, 则易于衰老。为此保养性情要放到首位。

2.养睡眠, 适四时的原则

当前,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就觉得目前的生活享受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去睡觉“人生苦短”啊, 像魏晋时期, 人们写诗就是“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整晚上的时间都用上好了, 晚上点上灯熬自己的油, 我们说睡眠是人体重最重要的一块,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 三个人, 一个人不让吃饭, 一个人不让睡觉, 一个人不让喝水, 其结果, 不让睡觉的人先死掉了。因为我们的人, 晚上入夜这种睡眠, 实际上是用阴来补阳, 如果夜里我们没有睡眠好, 第二天就没有精神, 久而久之, 它会耗你的精, 伤你的神, 我们说夜里养生, 是养什么?一定养自己生命的话靠什么来养, 还是睡眠。睡眠时重新调整好你的五脏六腑, 气血在重新调配, 从而达到固精养神。

自古以来, 人们就已认识到自然环境因素于人类健康的关系, 认为养生应当注意顺应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以及昼夜的更替等, 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 辨星辰, 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以及“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就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养生原则, 昼夜的更替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 许多疾病往往在清晨较轻, 午后逐渐加重。《黄帝内经》就指出“夫百病者, 多以旦慧”。

“昼安, 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人气入脏, 邪气独居于身, 故甚也。”说明在晨, 午, 黄昏, 夜半的过程中。由于人体中的阳气存在着生, 长, 收, 藏的规律, 因此病情亦会发生慧, 安, 加, 甚的变化, 这种观点和我们现代提出的“生物钟”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

3.保养居室, 优化环境的原则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 这个家是靠我们用好的心情去养的, 古人经常会提到“室大多阴”, 就是说房间很大的话阴气就比较重, 传统文化里两居室都有要求, 要求厅大, 卧小, 因为卧室是保养气的地方, 如果卧室太大, 就会造成我们气的耗散。长年在很阴的大房间里, 就会造成“室大多蹶”, 会造成手脚冰凉的这些症状, 气血溶不到末梢,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心脏的功能能不能把血泵到末梢的一个表现, 如果心血不足, 气脉不畅通的话, 会影响到你的健康。

唐代,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 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 气候高爽, 土地良沃, 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 岗阜形胜, 最为上地, 地势好, 亦居者安”。

故人安居的共同点, 都以土建, 平房, 四合院为主体, 其外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山川, 溪水, 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等, 良好的地理环境, 保证了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今天, 我们做到延年益寿, 除学习故人的一些做法, 吸取一些经验外, 我们必须把握我们的现在, 学习一下修身养性, 抗衰老的方法。

四、固精养神

精神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精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人的肾精足就有定力, 老子说过:“婴儿泰山崩前而不乱”, 就是指肾精足的原理, 人只要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这是肾精不足的想象, 神是肾精的外现。

肾是先天之本, 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生命之源, 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基础, 肾精盈亏, 影响着人的生长, 发育, 衰老, 乃至死亡的全过程, 故历来强调要节色欲, 以养精, 《黄帝内经》中就有“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等记载。张景岳在《类经》中对节欲保精的问题说得更为具体, 他说, 欲不可纵, 纵则竭精, 竭则真散, 益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 营为一身, 莫大乎此。善养生者, 必保其精, 精盈则气盛, 气盛则神全, 神全则身健, 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 老当益壮, 皆本精也。纵欲耗精, 会导致肾气亏损, 使人未老先衰。

五、动静结合

人体的动与静, 是关系着精, 气, 神的衰旺存亡。东汉的华佗及唐代的孙思邈在他人的静养其生的思想。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健身强体, 延年益寿, 动静结合, 可以把人的精神, 形体, 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 对机体施加整体的影响, 能够改善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和精神系统的功能, 中医学的“动则不衰”就是说运动对人体的益处, 经常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运动和劳动,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又能开发智力和技巧, 延缓脑, 体功能的衰退, 对促进中老年人体健康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就是说运动, 劳动既要不间断, 又不能过度疲劳, 凡事要循序渐进, 把握好动与静这个度,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六、饮食养生

在我国, 利用饮食调养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 已有悠久的历史, 饮食调养包括食物的选择, 食物的制作, 进食的方法, 食后的调整以及病人的饮食等几个方面。食物的选择, 首先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和因人制宜, 食物搭配不当或偏食都会影响健康。其次要注意食物中五味的调和, 寒热相宜,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味入五脏”的理论, 认为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这样就可以用五味来滋补五脏。食物中除了五味的差别之外, 还有寒, 热, 温, 凉的不同性质。其中, 寒凉属阴, 温热属阳。我国古代养生家通过实践, 总结出, 苦辛化阳, 酸甘化阴, 苦咸化泻泄, 甘淡缓中等饮食养生经验。今天谈到的中老年饮食, 应提倡清淡, 温热, 热软, 禁用油腻厚味, 粘硬生冷等食物, 这是因为中老年的胃肠消化功能比较弱的缘故。因此, 中老年应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 如植物油、蔬菜、水果、粗粮、豆类、乳酪等。

中老年进食的方法应注意一下几点: (1) 饮食有时, 形成规律; (2) 食宜温暖, 应避生冷; (3) 食宜细缓, 不可粗速; (4) 食宜安静, 专心致志; (5) 饮食有节, 切忌过饱。

七、适量补益

借助药物来调节滋补身体, 也是我国传统养生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益寿的方法。

中国医学以为, 人有虚实热寒, 药有四气五味, 如果能针对人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等, 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来调理, 对于维人体阴阳平衡, 加强脏腑的气血功能, 都是颇有神益的。因为药补能滋养肝肾, 调补气血, 提高机体抗病防衰老能力。药补应该针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病症的不同属性, 有目的地选用补品, 禁止滥服。补药, 一定要按着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加以灵活掌握, 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老年人, 始终要坚持养生之道原则, 认真研究掌握养生之道的方法, 坚持做好一日养生, 四季养生的法则, 到那时不是“人过七十古来稀”, 而是“人活百岁不为奇了”。

摘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较比以前也有了很大提高。因而, 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加快, 老年人的生命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长寿”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养生,保健,长寿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

[2][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要方.

篇9:古代养生家调摄起居的保健方法

晨起的宜忌

晋代的葛洪主张“不欲起晚,不欲多睡”;“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这是说早晨应按时起床,不要睡懒觉,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古人还主张在起床之始,先作保健按摩,调神炼气、咽唾叩齿等。《尚书》中就曾记载;早起以左右手摩肾,次摩脚心,则无脚气诸疾。以热手靡面则令人悦色,以手背揉限则明目。此外还可摩耳、摩鼻,并作全身干沐浴。明代高潍的清晨怡养法是:“鸡鸣后醒睡,即以两手呵气一二口,以出夜间积毒,合掌承之搓热,擦摩两鼻傍及拂熨两目五七遍;更将两耳揉捏扯拽,卷向前后五七遍;以两手抱脑后,用中食二指弹击脑后各二十四;左右耸身舒臂,作开弓势五七遍;后以两股伸缩五七遍;叩齿漱津满口,作三咽;少息,因四时气候寒温,酌量衣服;起服自滚汤三五口,名太和汤,次服平和补脾健胃药数十丸;少顷进薄粥一二瓯,以蔬菜压之,勿过食辛辣及生硬之物;起步房中,以手鼓腹,行五六十步。”(《尊生八笺》)起床以后用手从前至后梳发摩头数百次,可清脑、明目、去屑、止痒、生发。外出活动可作各种气功,导引术等。老人须防风寒、雾露等。

衣着的宣忌

调理衣着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般应适时,适体,勤洗、勤换。葛洪主张“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抱朴子》)。宋代养生家沈存中认为“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志怀录》)。“冷则加之,热则去之”,根据四时和每日的气候变化而勤换衣服是重要的养生方法。秋季天气渐冷,衣服宜渐增。冬季宜使衣服和暖贴身,使气血流通,四肢舒畅。老人冬月紧系一棉背心,穿宽暖的棉鞋,对身体有益。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老人骨肉疏冷,风寒易中,若窄衣贴身,暖气着体,自然气血流通,四肢和畅。”还说:“常用絮软夹帛、贴巾,帻巾中垂于颈下着肉入衣领中至背膊间,以护腠理为妙。不然风伤媵中,必为大患,慎之慎之。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唐代孙思邈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千金要方》)俗话说“春捂秋冻”,也是这个道理。

夏季炎热,常常出汗,既要忌衣服过多,又要防贪凉受风。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日晒的衣服又不可即穿,否则会引起各种皮肤病,

居处的宜忌

《山居四要》主张居处宜洁净,卧床宜高,并认为有些木料不宜作用于建屋,门口不宜有水坑,大树不宜当门。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居处还应作相应的改变。如春季居室宜渐开放,使空气流通,但夜间仍须防避风寒。夏月宜防曝晒’宜降室温,常通风。《保生月录》中还说: “夏月坐冷石成疝,坐日晒热石生疮,勿枕冷石并铁物,损头目”。此外须注意不要坐卧潮湿处,因冷湿入脉可致腰膝疼痛、腹满泄泻等疾病。秋季由热渐凉,且燥气较胜,室内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冬月虽然应注意防寒,但室内亦不宜太热。巾医认为,冬时天寒,阳气内藏,易生郁热,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则阳太盛,至春夏之交,就容易发生时行热病,这是冬天不善于保阴的缘故。老年人身体虚弱,《尊生八笺》说老人“宜居处密室,温暖衣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于寒风”。《山居四要》中说:“老人患风湿脚气腰痛者,宜作暖炕宿卧。”还说:“行路劳倦骨疼宜得暖炕睡。”古人还主张:“夏月不可用水展席,冬月不可以火焙衣,二班甚快一时,后口疾作不浅。老人衰迈,冬月畏寒,可以锡造汤婆注热水,用布囊包以避湿,先时拥被团簇,临睡甚暖,又可温足,且远火气。”明代医学家汪绮石制定了“八防”的起居原则是:“容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署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劳作的宣忌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溢,动电,形气亦然”。店代孙思邀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这都是养生之道的精辟总结。但是,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能力所负担的过度劳累就会导致劳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伤还不仅单指劳作过度,而且也包括饮食,精神等方面的过劳。如《索问·经脉别论》中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动摇,但不当使极耳”。宋代诗人陆游提侣“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直到老年体衰之际,他仍“整床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对于劳作过程中须注意的事项,古人亦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如《厚生训纂》中载:“盛热大汗不宜当风,冷水沃面成目疾。”《三元参赞延寿书》中载:“冬时天地闭,血气藏,劳作不宜汗出冷背。”“大雪中跣足人不可便以热汤洗或饮热洒。”《诸病源候论》巾载:“汗出不可露卧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疹。”

沐浴的宜忌

清洁的身体是健康的保证。沭浴就是洗发、澡身。《楚辞·渔父》中有“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传》中有“新沐者必弹冠”。《孟子·离娄下》有“斋戒沐浴”等记载,证明讲究卫生的习惯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中医认为:奏理宜疏通,气血宜调畅,麟理闭塞,肺气失宣,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所以古人主张人体宜常沭浴。但沐浴时亦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事项,《山居四要》中载。“时行病新汗方解不可用冷水浴”,“沐浴未千不可睡”;“饥忌浴,饱忌沐,常以晦日浴,朔日沐,吉”;“洗头不宜用冷水淋”;“午后不可沐发”。《养生类纂》中载;“沐浴后不得触风寒”;“沭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千金要方》中载:“若沐浴必须密室,不能大热。亦不得大寒,皆生百疾。”

房事的宜忌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以酒为浆,以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说,嗜酒贪饮,醉后肆行房事,纵情色欲,过于消耗精力,作息没有规律,违反养生原则的人,到五十岁时便衰老了。唐代医家王冰在解释这段话时说:“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这里所说的“精”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非单指“精液”。珍爱精气,保养精神,好似捧着盛满了水的容器一样,如不慎护,就象把容器摇动,早晚会倾竭一空。所以,我国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主张节制房事,避免过分的消耗。特别是酒后、恼怒,疲倦、紧张,或有病,体弱,年老、妊娠等情况下,更应注意。《颐真秘韫》中说:“人索赢瘠乃能兢兢业业,凡酒色伤生之事皆不敢为,则其寿固延永矣。”消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知填精而不知寡欲,则药焉有功效。”《醒世良方》中说:“独睡能治一切虚弱劳伤,吐血,痰喘等症。所谓等者,举一可以类推焉。”《厚生训纂》中记载:“大寒、大热、大风、大雾勿冒之,行房更忌。”又“不可忍小便交合。”

睡眠的宜忌

篇10:保健养生方法

2. 尖椒鸡丁:尖辣椒100克,掰成拇指甲大小;鸡胸脯肉60克,切成丁块,以料酒、盐、鲜姜汁、蒜泥煨好后,入油锅过至九成熟捞起,然后以油锅旺火爆炒尖椒至七成熟,放入鸡丁,炒熟后置盘中,以鸡汤加入适量盐、味精勾欠,浇汁于鸡丁、尖椒上即可,热食。

3. 核桃仁粥(宜于阳虚便秘):核桃仁30克,研成膏状,注入50毫升热水拌匀滤汁;籼米50克煮粥,米熟烂后将核桃汁加入再煮,待无核桃生油气后即可,热食。

篇11:夏季的养生保健方法有什么

一、夏季失水多,应多喝水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二、应时起居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三、保健要“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篇12:女人养生保健方法

空气渐寒,最有利于机体吐故纳新充养脏腑。多运动锻炼,是增强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使疾病减少发生。

2、风和日丽、最宜出游

女性要注意精神调摄,特别要注意“制怒”,做到疏泄条达。风和日丽的天气,外出游山戏水,最有利于陶冶情操,使心胸开阔,气血舒畅,精神旺盛。

3、着装适宜、注意保暖

天气寒冷,所以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衣服。否则极易感受风寒,引发呼吸系统等疾病发生。

4、早睡早起,不可恋床

篇13:从体育保健谚语管窥大众的养生观

1 体育保健谚语是民间养生智慧的结晶和瑰宝

汉语的谚语源远流长, 从先秦文学所引用的谚语来看, 谚语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清代学者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曰:“徭谚之兴, 其始止发乎语言, 未著于文字”。因谚语的出现早于文字, 故谚语通常被视为与“雅言”相对的村言野语, 俗称“野语”“鄙谚”;到《辞海》中对其解释为“熟语的一种, 流行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谚语起源于百姓的口耳相传, 创作于百姓的田间劳作, 流传于百姓的生产生活, 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口头短语, 可以说它“以一种机智又容易理解的形式把社会中的知识凝缩在短短的句子里”[3], 在民间有着“水滴积多盛满盆, 谚语记多成学问”的说法, 所以, 百姓又冠之以“智慧的花朵”“哲理的小诗”“生活的小百科”之称。

体育保健谚语是属于谚语众多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指通过短小凝练、富于警戒启迪的语句来强调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肢体或躯干活动、身体运动来加强人体骨骼、肌肉的力量, 增强心肺的功能, 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 再辅以合理的饮食、健康的卫生习惯, 从而达到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适应能力的目的, 是一种以强健体魄、延年益寿为养生目标的医事活动的短句。它们由于形式短小、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生活气息浓郁, 所以在口头流传过程中, 经过不断地加工琢磨, 这些体育谚语不但保健内容详实具体, 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根据收集到的体育保健谚语, 笔者总结出大体采用了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 “直接说理”型:就是明了地把养生道理直接说出来, 要求人们按理去做。如“天天千步走, 药铺不用找”“不靠医, 不靠药, 天天锻炼最见效”“夏游泳;冬长跑;一年四季广播操”, 这些虽然没有形象的比喻, 但朴素精炼, 不仅读起来一气呵成, 而且道理突出鲜明。 (2) “借物喻理”型:借通俗易懂的事物, 喻示运动使人健康的道理。如“运动好比灵芝草, 何必苦把仙方找”“卫生是妙药, 锻炼是金丹”“蹦蹦跳跳, 灵丹妙药”。 (3) “以事晓理”型, 就是以某一事物的现状或发展变化启发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竹从叶上枯, 人从脚上老;水停百日生虫, 人停百日生病”“铁不冶炼不成钢, 人不运动不健康”“刀越磨越亮, 体越练越壮”。 (4) “借时喻理”型, 就是运用时间或季节图景来传达体育锻炼要因时制宜。这个“时”融合了百姓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与态度。如“任刮东西南北风, 早晨晚上多活动”“早起做早晨, 一天精神好”“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冬天动一动, 少闹一场病, 冬天懒一懒, 多喝药一碗”。 (5) “对照说理”型, 是指通过先言它物的对照, 让人领会体育锻炼的真谛。如“常流的水不腐, 常练的人健康”“庄稼没肥慢长, 人不锻炼不壮”“勤劳的人力大, 懒惰的人病多”。以上种种都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瑰宝, 它们在与人为善中潜移默化地起着启迪和劝诫的作用, 这些谚语凭借着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向人们揭示着养生的道理, 可以说它既是前人保健经验的宝贵结晶, 又是对今人保健谆谆教诲的金科玉律, 值得今天的我们为了健康长寿而经常传诵并努力践行, 所以, 百姓称之为“既是科学的诗, 又是防病的药”。

2 体育保健谚语折射出大众的养生理念

从内容上看, 可以说大多数体育保健谚语是帮助健康长寿的金玉良言, 它们有着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社会性、生动性、传承性的特点。虽然质朴无华, 但在民间却有着“民间小谚语, 长寿大道理”的认可度, 如果常常照做, 就会少生疾病、强健体魄, 坚持不懈地持之以恒, 身体定会获益匪浅。正因为这些谚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所以, 它们值得人们用心地遵守而行, 以便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经过归纳和提炼, 笔者发现这些保健谚语处处体现着大众的养生理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健康长寿的意识为养生导向

健康、长寿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所有的体育保健谚语都是以健康、长寿为宗旨, 从而引导人们在运动 (辅以饮食、卫生等) 方面加以注意和得以加强。俗话说得好, “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加幸福”。现如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可以更多地体验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享受的同时, 长期生活的快节奏、工作事业的压力却使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健康都远离了, 何谈长寿?长寿源于健康, 健康才能长寿, 所以, 健康的身体弥足珍贵。体育保健谚语正顺应了大众对于健康的渴求, 传播健康的运动理念, 倡导健康的运动方式, 努力提高大众的健康素质。如:“一日舞几舞, 活到九十五”“身体锻炼好、八十不服老”“锻炼按摩练气功, 健康长寿活百岁”“八成饱健身, 十成饱伤身”等。

2.2 以日常的生活为养生契机

保健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做到未雨绸缪, 就必须从日常的点滴生活做起。有人把好习惯誉为“健康的银行”, 储蓄健康的人, 一生都可让生命受益, 而放纵不良陋习无疑是透支生命。很多体育保健谚语都是提倡人们以日常生活为养生契机, 随时在运动 (辅以饮食、卫生等) 方面遵循和保持着健康的锻炼方式, 从而融入为日常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态度, 日积月累, 一定会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 拥有健康的身体并非难事, 因为健康, 来源于日常习惯, 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活动和运动。如“行如风, 站如松, 坐如钟, 睡如弓”“生命在运动, 人人皆可通。随时随地练, 身体保安康”“舒臂多扩胸, 肺气得通畅。呼吸胸肋动, 平肝身轻松”“跳绳踢毽、病少一半”, 辅以饮食方面平日进食时低盐、低糖、少肉、多食蔬菜瓜果等, 如“鱼生火, 肉生痰, 粗粮淡菜保平安”“多吃萝卜和生姜, 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这些保健谚语都体现出了养生无需刻意而为之, 只需要人们牢记它们,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遵循而为, 随着脱口而出的谚语踏“歌”而动, 假以时日, 一定会看到养生的成效。

2.3 以多动少懒为养生的不二法门

古语有云“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因此, 养生最忌讳的就是“懒”, 最推崇的就是“动”。动是维持人体代谢过程旺盛的重要因素, 只有勤运动、常运动才是养生的不二法门, 生命只有在动中才能求得平衡和发展。生理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体力和脑力是越用越灵, 越动越活, 要“活”就要“动”, 一动生百巧, 一懒生百病。“动则不衰, 用则不退”是恒久不变的道理。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就是大力地倡导强身健体的办法就是锻炼, 延年益寿的方法就是运动的, 如“水不动生毒, 人不动生病”“脑怕不用, 身怕不动”“铁不炼不成钢, 人不运动不健康”“勤劳健身, 懒惰损身”“饭后散散步, 不用进药铺”“捂捂盖盖脸发黄, 风吹日晒身体强”“跑跑跳跳浑身轻, 不走不动多生病”“每天遛个早, 保健又防老”“常炼筋长三分, 不炼肉厚一寸”等都说明了“动”才是健康的源泉, 更是长寿的秘诀。

2.4 以坚持不懈为养生的原则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做任何事情, 要想取得成效, 没有恒心是不行的, 体育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 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字里行间都传达着“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道理。健康长寿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努力, 需要细水长流地坚持,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只有不懈地坚持遵循科学的养生方法, 让机体长期地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养生方能见到成效。欲速则不达, 半途而废也不可取, 养生最忌讳的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当勉强成为习惯, 习惯成为自然时, 我们就会有着健康的机体保证。鼓励人们坚持而获益的体育保健谚语比较多, 如“若要健, 天天练”“坚持练功, 百病不生, 中途歇功, 百病丛生”“运动不负有心人, 经常坚持健身心”“天天坚持万步走, 能够活到九十九”“生命在运动, 人人皆可通, 坚持天天练, 益寿又延年”。

2.5 以舒适自然、循序渐进为养生的常态步调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曾说“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 说的就是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 应当是轻松愉悦、力所能及、溢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 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 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可取的。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就是提倡大家要轻松地渐次自己的活动量, 由小到大, 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循序渐进, 渐入佳境, 既不急于求成, 又不墨守成规, 这样的渐变式运动养生才符合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的规律。如“锻炼养身, 因人而异;修炼方法,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贵在坚持”“劳逸结合, 延年益寿;动静结合, 健康长寿;炼养结合, 康乐长寿”等。

2.6 以实惠、可行为养生的上选

养生其实是一种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活动。这样的一种医事活动是需要长期地渐进地施行, 所以, 日常生活中方便可行、经济实惠的养生活动和方法是大众的首选, 而几乎所有的体育保健谚语都是极易受大众接受和掌握的绿色箴言, 大家不需要去健身房、瑜伽馆之类的健身场所进行专门的养生消费, 只要充分利用平日闲暇时间依照谚语坚持培养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以及改正一些不良运动态度和方法, 久而久之, 拥有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这些谚语更多地提倡大众普及的运动方式——散步、跑步、体操、跳绳、气功等, 如“饭后散散步, 不用进药铺”“跑步是运动之王, 走步是健身之友”“要想疾病少, 天天做早操”“早晨活活腰, 一天精神好”等, 辅以饮食上倡导大家“吃要有所节制, 饮需适可而止”。这些种种活动都是大家平日里能够做到但是并不太在意的运动, 与其花大价钱、精力去“寻求”养生, 不如遵从这些谚语去培养养生的习惯,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一种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常态, 积攒下来就是一笔不菲的健康财富。

3 体育保健谚语养生价值之所在

3.1 朗朗上口易记忆的语句有助于养生的坚持

法国的布瓦洛曾经说过:“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 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 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形式工整、读来又朗朗上口的体育保健佳谚在创制时多半采用谐音、对比、仿拟的修辞手法, 从而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读起来平仄相合、悦耳动听, 这些有着音乐旋律美的谚语寓意隽永深刻, 趣意横生, 表现形式简短深刻, 易于识记、掌握和表达, 它的实用性也易于被群众认同与接受。养生贵在坚持, 而这些能够随时记起、随时取用、脱口而出的“顺口溜”不仅能够丰富大众的养生内容, 鼓舞大众的养生热情, 更能够成为很多人保持养生习惯的催化剂和座右铭。常言道, 疾病是我们纵欲或忽视保健的一种惩罚, 当大众意识到养生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时候, 那么, 只有坚持才是硬道理, 这正应了这样的谚语——“一年三百六十六天, 谚语三百六十六款, 天天念谚语, 按照谚语办, 终身少疾病, 寿域过百年。”所以说, 经常识记一些体育保健谚语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养生活动。

3.2 运用质量互变的定律对养生进行劝戒、引导

belkevitch曾经指出“谚语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内部组织, 而是取决于它的外部功能, 它通常是符合道德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而大部分体育保健谚语都是通过劝诫和引导的功能来实现它的社会价值的, 为了更加具有说服力, 这些谚语的创制多会依循质量互变的定律来构思。质量互变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 即,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质变, 质变过后又再一次进入到新一阶段量变的积累。如此回环往复。通过这样的定律创制出来的佳谚可以淋漓尽致地向人们展示着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如“一日舞几舞, 活到九十五”“天天坚持万步走, 能够活到九十九”“一天跑百米, 病魔不缠你”等都是通过量变质变转换原理来劝告大众养生是需要的是坚持不懈方能见养生的成效。

4 结语

体育保健谚语是人们运动健体、防病治病、延寿养生的经验写照, 由于它们产生于民间, 发展于民间, 流行于民间, 就不免会带有人们认识上的偏颇和局限性, 也会存在不少违背科学原理的部分, 我们在认识和运用的过程中, 需要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此外, 由于语言都具有相通性, 一些谚语与许多固定短语, 如成语、惯用语、俗语等相融相通, 难分彼此, 但是, 这不影响体育保健谚语的社会价值, 相反, 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这种保健理念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许沈华.四季养生谚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篇14:初春药膳食疗保健

春季易发的病种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感受风寒导致的病症:如流感、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并发感染、肺心病并发感染、慢性呼吸衰竭并发感染加重病情;另一类是春暖花开导致的一些过敏性病症,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发作等。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扶正固本防病思想,未发病时,可以结合体质及自身病情状况,对症选用具有补肺益气、驱寒防感类中成药,如玉屏风胶囊、黄芪口服液,也可配合食用补益养肺、祛风散寒类食品药膳,如白萝卜、枇杷、莲子、山药、核桃肉、白果等,下面具体结合病症介绍几种药茶药膳。

预防感冒

1. 姜枣冲剂:取生姜6~10克、大枣10克、苏叶10克,加入温开水瓶中浸泡20分钟后当茶饮用,具有温散风寒防治感冒作用。

2. 荆芥贯众兰根茶:取荆芥10克、白芷10克、贯众10克、苍术6克、板蓝根12克,如上方法泡茶,或煎汤当茶饮用,具有温散风寒、祛湿解毒、防治流感作用。

预防过敏性鼻炎

1. 黄芪防风蝉衣茶:取黄芪40克、防风10克、辛夷6克、蝉衣5克,泡茶或煎汤当茶饮用,具有益气驱寒、宣通鼻窍作用。

2. 黄精乌梅苏叶茶:取黄精20克、党参15克、苏叶10克、乌梅10克,泡茶当茶饮用,具有益气祛风、抗过敏防鼻炎作用。

预防过敏性咳嗽

1. 麻黄杏仁乌梅茶:取麻黄4克、杏仁10克、乌梅10克、前胡10克、柴胡6克、川连3克,如法泡茶,或煎汤当茶饮用,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咳作用。

2. 桑叶枇杷茶:取桑叶10克、南沙参15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梨皮10克、枇杷叶10克,泡茶或煎汤当茶饮用,具有润肺祛燥、宣肺利咽、止咳化痰作用。

预防哮喘

1. 紫河车山药地龙汤:取紫河车10克、山药 30克、白果10克、地龙10克、炙甘草20克、橘皮6克,煎汤当茶饮用,具有补肾防喘作用。

2. 补骨脂钩藤灵芝鸡汤:取补骨脂10克、黄芪30克、钩藤30克、灵芝10克、鸡肉50克,调料适量,煲汤食用,具有益气补肾、解痉防喘作用。

预防老慢支肺气肿

1. 太子参苏子茶:取太子参15克、苏子10克、前胡10克、桑白皮10克、枇杷叶10克,煎汤当茶饮用,具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作用。

2. 山药党参半夏萝卜煲:取山药30克、党参10克、南沙参15克、鱼腥草30克、白萝卜30克,共炖食用,具有益气润肺、化痰止咳作用。

3. 党参沉香胡桃肉汤:取党参30克、沉香5克、核桃仁30克、补骨脂10克、橘皮10克,炖汤饮用(也可制作成预防膏滋服用),具有补益肺肾、纳气平喘作用。

预防肺心病加重

1. 黄芪葶苈茶:取生黄芪40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葶苈子15克、大枣10克、茯苓10克,煎汤饮用(也可制作成预防膏滋服用),具有益气养心、祛瘀泻肺平喘作用。

2. 西洋参万年青川芎汤:取西洋参10克、万年青根6克、川芎6克、红花5克、炙黄精20克,煎汤当茶饮用,具有益气化瘀作用。

上一篇:春天来了六年级写景作文下一篇:逸夫小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