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养生 老人饮食保健的注意事项

2024-05-20

老年人养生 老人饮食保健的注意事项(精选8篇)

篇1:老年人养生 老人饮食保健的注意事项

1、菜肴要淡:有些老年人口重,殊不知,盐吃多了会给心脏、肾脏增加负担,易引起血压增高。为了健康,老年人一般每天吃盐应以6~8克为宜。

2、饭菜要烂:老年人牙齿常有松动和脱落,咀嚼肌变弱,消化液和消化酶分泌量减少,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因此,饭菜要做得软一些,烂一些。

3、水果要吃:各种水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金属微量元素,这些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度平衡有很大的作用。为保持健康,每餐饭后应吃些水果。

4、饮食要热:老年人对寒冷的抵抗力差,如吃冷食可引起胃壁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并反射性引起其他内脏血循环量减少,不利健康。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稍热一些,以适口进食为宜。

5、吃时要慢:有些老年人习惯于吃快食,不完全咀嚼便吞咽下去,久而久之对健康不利。应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另外,吃得慢些也容易产生饱腹感,防止进食过多,影响身体健康。

6、饭莱要香:老年人味觉、食欲较差,吃东西常觉得缺滋少味。为此,为老年人做饭菜要注意色、香、味。

7、质量要好:老年人体内代谢以分解代谢为主,需用较多的蛋白质来补偿组织蛋白的消耗。如多吃些鸡肉、鱼肉、兔肉、羊肉、牛肉、瘦猪肉以及豆类制品,这些食品所合蛋白质均属优质蛋白,营养丰富,容易消化。

8、数量要少:研究表明,过分饱食对健康有害,老年人每餐应以八九分饱为宜,尤其是晚餐。

9、蔬菜要多:新鲜蔬菜是老年人健康的朋友,它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还有较多的纤维素,对保护心血管和防癌防便秘有重要作用,每天的蔬菜摄入量应不少于250克。

篇2:老年人养生 老人饮食保健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是抵抗力相对较弱的一个群体,因为有一定的岁数在哪里,所以身体的健康与素质也不如年轻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老年人都会格外注重养生,有些会从早上的晨运开始,有些会在饮食上也会注意;那么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常识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

1 第一:食物宜粗细搭配。因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牙齿不好,尽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其消化吸收。

2 第二:营养成分宜合理,以提高机体代谢能力。充足的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可使各种代谢酶的功能加强。特别是维生素E、C和胡萝卜素,有抗氧化作用,能消除有害的自由基,防止和减少细胞受损,推迟衰老。海带不仅含有大量的碘元素,还含有钙、磷、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纤维素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花生、芝麻、核桃是老年人补脑护脑的三大营养食品,可多食用。

3 第三:牛奶、大豆及其制品,可以抑制细胞脂质的氧化,抵抗人体衰老,是餐桌上必备的食品。骨头汤还能缓解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预防筋骨挛痛和膝脊痛,防止人体老化。此外,老年人代谢机能降低,体力活动较少,以每餐八九分饱为度,七成饱为佳。

注意事项

生命在于运动。相信,每天早晨在公园、绿地,甚至大街上,或慢跑、或舞剑、或散步的老人,都怀着益寿延年的美好愿望,许多老寿星就在他们中间产生。

篇3:中老年人的养生与保健

我国的养生之道, 历史悠久, 风格独特, 内容博大精深, 在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史学等各种文化典籍和民间积累的生活经验中, 都能找到传统的养生思想, 观点和实践的方法。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生、长、壮、老、衰、死6个阶段, 它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也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年以后, 人体各脏腑功能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病理性退化, 这个退化工程, 就叫做“衰老”。那么, 人为什么会衰老呢?

现代医学认为, 人在年龄增长过程中, 身体不断遭受来自自然界的物理, 化学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使体内组织细胞不断地消耗和补偿。人体的这种补偿能力一旦衰弱, 而使耗损大于补偿, 人也就衰老。当然, 这里所说的衰老, 并不是身体全部功能都同时衰老, 而是指某一部分先表现出“老化”的象征。例如, 前额皱纹变深变厚, 或皮肤出现棕色色素沉着斑, 或下眼睑肿胀而有“眼下袋”等。可以说, 衰老是人体内部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因此,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原因曾提出“生物钟, 自由基, 细胞遗传”等学说:或者认为是由于“内分泌失调, 免疫功能改变, 溶酶体膜损伤, 蛋白质交叉结合”等导致的结果。

中医认为, 促使衰老的原因有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 但以个人因素最为重要, 其中有包括生活失调, 起居失慎, 工作劳累、疾病纠缠、不知节养、不加锻炼等。从理论上讲, 有以下3点:

一是气血亏损。气血是人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其生化来源在于脾胃。气行则血行, 说明血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 因此, 健康长寿的关健在于气血。人体气血充足, 运行通畅, 则能滋养脏腑, 安定情绪, 活动关节, 润泽皮肤毛发。气血损伤, 不能营养全身, 就可以出现衰老征象。我国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之后, 精血俱耗;此及五十, 疾已蜂起, 气耗血竭。”说明中年以后, 气血不足, 脏腑间功能失调, 不仅多病, 亦易衰老。可以说:气血两虚是衰老的本质。

二是神虚精耗。“神”既指脑的思维, 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 包括思维、意志、知觉、动作。生理方面有魂、魄、意、志、思、虑、智, 病理方面有喜、怒、优、思、悲、恐、惊。神主宰着生命活动, 而“精”是生命起源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精生神, 神归精。人之所以神虚精耗, 脑力损伤, 在于平时精神负担过重, 或思虑过度, 或情志过急, 或抑郁寡欢, 从而加快了机体的衰老进程。

三是阴阳失调。人体的阴阳必须处在相对的平衡状态之中, 所谓”阴平阳秘”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经·素问》讲:“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生之本, 本以阴阳”, 均说明人的生命话动都有赖于阴阳二气的调和。但是人到中年以后, 由于阴阳平衡逐渐失调, 或因自然界致病因素的袭击, 增加了患病的机会面出现衰老。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人五十以上, 阳气日衰, 损与日至, 心力渐退, 忘前失后, 兴居怠惰。”就明确指出中年以后, 阳气日渐衰落, 阳气虚损, 阴气则然亢盛, 阴阳二气既然不能平衡, 那么心悸健忘、倦怠无力等一派衰老的征象就逐渐表现出来了。

“顺应天序”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掌握自己“顺应天序”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改掉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1.古人嵇康说过“名利不灭此一难也”, “名”也就是欲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 有些人总是想着把“事”做得比别人好些, 一旦老师或单位领导表扬就心花怒放, 喜出望外, 这就是一个名, 名的欲望。

2.“喜怒不除此二难也”, 过喜过怒都是可以死人的, 在情志的问题, 你发一次怒对你的身体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所以这是“三难”也。

3.“声色不去三难也”, 如果你做得过分。

4.“滋味不绝此四难也”, 滋味就是好吃, 没完没了地就是吃, “暴饮暴食”, 吃的欲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 过分不利。

5.“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一个人成天到晚胡思乱想, 乱攀援, 跟你没关系的事你也想, 不该管的事你也管, 多管闲事。

“多思则神怠”如果你想的多了你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

“多念则神散”如果你的念头太多, 你的精神就散乱了, 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就是让我们做人做事要纯粹一些, 单纯一些, 这实际上是我们养生的要则。

“多欲则损志”, 因为志是肾的神, 如果你多欲望就会损害你的肾精, 肾精特别足的话, 它所外观出来的气色, 光亮就特别大, 肾精如果不足, 人的气色, 光亮就小, 好比一盏油灯, 油足则光亮就大, 不足则光亮就小, 如果你多欲的话就会损志, 损肾。

“多事则开疲”, 如果整天到晚忙忙叨叨, 那么你的形体就会受到伤害。

“多语则气争”, 话语太多则造成气机的混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经常发怒, 气脉就会全部错乱。

“多恶则憔悴无欢”, 就是看什么都不高兴, 看什么都讨厌那你的情志就受到压抑, 长期的压抑, 久而久之郁滞成癌, 或者是瘘症。

二、肥肉厚酒

古人云:“肥肉厚酒是乱肠之食”, 我们现代人得病都是跟暴饮暴食, 不锻炼, 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三条有关, 也就是“富贵所致三患”现代人的应酬多, 吃喝就多, 一顿暴饮暴食, 吃撑的难受, 一片消化药解之, 因此平时就不注意饮食, 只依靠消化药, 久而久之就伤了脾胃, 没办法, 这就是自己造成的。

三、勿以相强

无论在家庭的饭桌上, 还是在应酬的酒席上, 都不要劝吃, 劝喝, 尤其是酒, 古人用酒之后是吟诗, 作词, 而我们现在不同, 喝起酒来, 就把握不住自己, 吹天吹地, 然后还要去驾车, 我们不要勉强对方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情。黄帝内经之所以是圣人的经典, 它无非是再告诉我们, 圣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圣人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 我们首先是要掌握自己, 包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对自己的生活状态, 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不”的话, 怎能谈得上控制局面, 如果我们连这一点点拒绝的能力都没有, 吃好了, 喝好了是你自己应当掌握的。古人云:“食为八分”如果吃得撑了叫“乱肠之食”按现在的生活水平, 生活当中每天摄取的营养以很高了, 你如果再去补一些, 高蛋白的食物, 胃肠是难以消化掉的, 这样一来, 会给脾胃造成很大的负担。现代一些高血压, 高血脂, 都跟当前的饮食有关, 尤其是暴饮暴食。

要做到延年益寿, 抗拒衰老, 就要采用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是一些养生家通过长期的养生实践, 总结出三个养生原则:

1.保养性情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养生家们, 历来十分重视性情的保养, 认为“形神合一”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传统的养生观点认为保养性情要注意两个放面。其一, 要涵养精神, 安神益智。其二, 要心情愉快“怒则气上”传统文化认为, 你对你的怒气不能制约的话就能造成很多疾病。首先对你性情——情绪你都没法掌控, 必然会造成气上涌。对于脑血栓的病人就会造成脑淤血。如果你的气机全部都调到上面来, 就会造成飧泄——拉稀, 控制不住的现象——怒则气上。

如果过喜的话, 不去限制自己, 如你喜欢的东西, 要控制个度, 不要没完没了的去好这个,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已耗其真”。如果过分去喜欢某一样东西, 挥散掉你的真阳元气, 你要掌控自己, 不要让物来控制你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 不能过怒, 过喜, 过悲。人的七情六欲都不能过于放纵。

做人要坦坦无忧, 养生在凝神, 神凝则气聚, 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 神不守舍, 则易于衰老。为此保养性情要放到首位。

2.养睡眠, 适四时的原则

当前,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就觉得目前的生活享受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去睡觉“人生苦短”啊, 像魏晋时期, 人们写诗就是“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整晚上的时间都用上好了, 晚上点上灯熬自己的油, 我们说睡眠是人体重最重要的一块,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 三个人, 一个人不让吃饭, 一个人不让睡觉, 一个人不让喝水, 其结果, 不让睡觉的人先死掉了。因为我们的人, 晚上入夜这种睡眠, 实际上是用阴来补阳, 如果夜里我们没有睡眠好, 第二天就没有精神, 久而久之, 它会耗你的精, 伤你的神, 我们说夜里养生, 是养什么?一定养自己生命的话靠什么来养, 还是睡眠。睡眠时重新调整好你的五脏六腑, 气血在重新调配, 从而达到固精养神。

自古以来, 人们就已认识到自然环境因素于人类健康的关系, 认为养生应当注意顺应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以及昼夜的更替等, 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 辨星辰, 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以及“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就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养生原则, 昼夜的更替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 许多疾病往往在清晨较轻, 午后逐渐加重。《黄帝内经》就指出“夫百病者, 多以旦慧”。

“昼安, 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人气入脏, 邪气独居于身, 故甚也。”说明在晨, 午, 黄昏, 夜半的过程中。由于人体中的阳气存在着生, 长, 收, 藏的规律, 因此病情亦会发生慧, 安, 加, 甚的变化, 这种观点和我们现代提出的“生物钟”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

3.保养居室, 优化环境的原则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 这个家是靠我们用好的心情去养的, 古人经常会提到“室大多阴”, 就是说房间很大的话阴气就比较重, 传统文化里两居室都有要求, 要求厅大, 卧小, 因为卧室是保养气的地方, 如果卧室太大, 就会造成我们气的耗散。长年在很阴的大房间里, 就会造成“室大多蹶”, 会造成手脚冰凉的这些症状, 气血溶不到末梢,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心脏的功能能不能把血泵到末梢的一个表现, 如果心血不足, 气脉不畅通的话, 会影响到你的健康。

唐代,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 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 气候高爽, 土地良沃, 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 岗阜形胜, 最为上地, 地势好, 亦居者安”。

故人安居的共同点, 都以土建, 平房, 四合院为主体, 其外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山川, 溪水, 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等, 良好的地理环境, 保证了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今天, 我们做到延年益寿, 除学习故人的一些做法, 吸取一些经验外, 我们必须把握我们的现在, 学习一下修身养性, 抗衰老的方法。

四、固精养神

精神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精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人的肾精足就有定力, 老子说过:“婴儿泰山崩前而不乱”, 就是指肾精足的原理, 人只要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这是肾精不足的想象, 神是肾精的外现。

肾是先天之本, 精不仅是繁衍人类生命之源, 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基础, 肾精盈亏, 影响着人的生长, 发育, 衰老, 乃至死亡的全过程, 故历来强调要节色欲, 以养精, 《黄帝内经》中就有“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等记载。张景岳在《类经》中对节欲保精的问题说得更为具体, 他说, 欲不可纵, 纵则竭精, 竭则真散, 益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 营为一身, 莫大乎此。善养生者, 必保其精, 精盈则气盛, 气盛则神全, 神全则身健, 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 老当益壮, 皆本精也。纵欲耗精, 会导致肾气亏损, 使人未老先衰。

五、动静结合

人体的动与静, 是关系着精, 气, 神的衰旺存亡。东汉的华佗及唐代的孙思邈在他人的静养其生的思想。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健身强体, 延年益寿, 动静结合, 可以把人的精神, 形体, 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 对机体施加整体的影响, 能够改善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和精神系统的功能, 中医学的“动则不衰”就是说运动对人体的益处, 经常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运动和劳动,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又能开发智力和技巧, 延缓脑, 体功能的衰退, 对促进中老年人体健康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就是说运动, 劳动既要不间断, 又不能过度疲劳, 凡事要循序渐进, 把握好动与静这个度,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六、饮食养生

在我国, 利用饮食调养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 已有悠久的历史, 饮食调养包括食物的选择, 食物的制作, 进食的方法, 食后的调整以及病人的饮食等几个方面。食物的选择, 首先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和因人制宜, 食物搭配不当或偏食都会影响健康。其次要注意食物中五味的调和, 寒热相宜,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味入五脏”的理论, 认为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这样就可以用五味来滋补五脏。食物中除了五味的差别之外, 还有寒, 热, 温, 凉的不同性质。其中, 寒凉属阴, 温热属阳。我国古代养生家通过实践, 总结出, 苦辛化阳, 酸甘化阴, 苦咸化泻泄, 甘淡缓中等饮食养生经验。今天谈到的中老年饮食, 应提倡清淡, 温热, 热软, 禁用油腻厚味, 粘硬生冷等食物, 这是因为中老年的胃肠消化功能比较弱的缘故。因此, 中老年应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 如植物油、蔬菜、水果、粗粮、豆类、乳酪等。

中老年进食的方法应注意一下几点: (1) 饮食有时, 形成规律; (2) 食宜温暖, 应避生冷; (3) 食宜细缓, 不可粗速; (4) 食宜安静, 专心致志; (5) 饮食有节, 切忌过饱。

七、适量补益

借助药物来调节滋补身体, 也是我国传统养生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益寿的方法。

中国医学以为, 人有虚实热寒, 药有四气五味, 如果能针对人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等, 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来调理, 对于维人体阴阳平衡, 加强脏腑的气血功能, 都是颇有神益的。因为药补能滋养肝肾, 调补气血, 提高机体抗病防衰老能力。药补应该针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病症的不同属性, 有目的地选用补品, 禁止滥服。补药, 一定要按着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加以灵活掌握, 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老年人, 始终要坚持养生之道原则, 认真研究掌握养生之道的方法, 坚持做好一日养生, 四季养生的法则, 到那时不是“人过七十古来稀”, 而是“人活百岁不为奇了”。

摘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较比以前也有了很大提高。因而, 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加快, 老年人的生命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长寿”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养生,保健,长寿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

[2][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要方.

篇4:老人冬季养生睡眠饮食小常识

1. 精神:宁静为本,保精养神

冬季主蛰伏闭藏,所以冬季养生的核心就是“伏藏”二字。为了保证人体阴阳精气之伏藏,就需要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情绪的稳定,以保护人体的精气和精神。冬季之时,寒风凛冽,万物凋零,易引起人的悲伤之感。所以,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刺激,多到室外晒晒太阳和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使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并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和喜悦。

2. 起居:早睡晚起,避寒保暖

《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在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在寒冷的冬季,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晚起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寒保暖。冬季天气寒冷,室内温度要适宜,室温应以18℃~25℃较合适,切忌温度过高或过低。被褥的厚薄应根据室温的变化适当调整,以人体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度。外出所穿的棉衣应以纯棉布为宜,要松软轻便、贴身保暖。特别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为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每晚坚持用热水洗脚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改善睡眠和消除疲劳。

冬季还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严寒的冬季,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使得室内的空气不能及时地流通而污浊不堪,影响健康。所以,冬季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特别是在天气晴朗时要及时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新鲜。

3. 饮食:多温少寒,补肾助阳

传统养生学将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平性3大类。冬季气候寒冷,为了御寒保暖,人们应该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石榴、乌梅、鳝鱼、鳙鱼、鲢鱼、鳟鱼、虾、海参、鸡肉、羊肉、狗肉、肉桂、辣椒、花椒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选择具有补肾助阳作用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4. 运动:适度锻炼,持之以恒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寒冬季节,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体抗寒能力。有研究资料表明,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耐寒力强,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病,还能够预防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

5. 药物:适当服用一些增强抵抗力的保健产品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在冬季时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强,以促进机体产生热量抵御寒冷,應适量增强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并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

篇5:老人养生保健的歌谣

二怕有苦衷,心情受压抑;

三怕事忙乱,烦扰多难题;

四怕灾祸至,精神强刺激;

五怕贪酒肉,体胖脉腔细;

六怕久失眠,熬夜不节欲;

七怕头猛震,抬举出过力;

八怕大便干,努争腹压急;

九怕烈日晒,风寒亦应避;

十怕病吓倒,又怕太大意。

篇6:老人运动保健的三大养生原则

老人如何健身才健康?

1、压腿让步伐更敏捷

压腿是在运动之前的准备动作,正因为简单易行,也可作为各个不同年龄层人群单独的健身方法。按书里介绍的概念,每日晨练前用15-30左右分钟的时间压腿,经过这些年的按压双腿锻炼,早已年过花甲之人,能把单腿举过头顶(俗称“朝天蹬”),劈叉更不在话下。

2、把腿抬高促进血液循环

从医学上分析,当人把腿抬到一定高度时,脚部、腿部后侧及背部的肌肉、软组织受到牵拉。中医认为,人体下肢有三阴三阳6条经络,及腰背部督脉有100多个穴位,上下有节奏地按压腿部、腰部起到了按摩的作用,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

篇7:老人养生保健知识

养生保健http:/// 人到中年如日中天,人到老年养生保健。确实,人一但上了年纪,由于机体的变化,细胞的老化等原因,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利的状况,当然,有些状况我们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规律和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得以控制的。下面给老年朋友介绍一些养生保健的小知识: 每日生活规律

排便一次:食欲好,能吃是好事,但上下通畅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证每天都要排便一次。

睡觉两次:上了年纪,晚上睡眠质量往往欠佳,所以午睡必不可少,晚间损失可在午间补。

工作三小时:老年人不能闲着,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做,阅报、看书、写字、唱歌、上网、下棋、逛街,或当义务工,做志愿者等,快快乐乐每一天。

进食四次:老年人除了每日三餐之外,下午宜增加一次点心,这是因为老年人胃内纳少,宜多次少量饮食。

喝五杯水:老年人体内水分逐渐减少,很容易失水,因而要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早起喝一杯淡盐开水,洗肠清胃,上下午各饮两杯水,润肠补津。

晨练六十分钟:老年人早晨跑步,做操、打拳等,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晚七点看新闻:老年人不能自我封闭,除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还要多关心国家大事。

吃八类食品:老年人的饮食要多种多样,蛋、鱼、肉要适量,多吃果蔬、蘑菇及豆制品。老年人食量少,主食可少吃,但副食要保证,并均衡搭配。

晚九点入睡:老年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最好养成每天晚上九点休息,次日五至六起床的好习惯,做到有劳有逸,有张有弛。

凡事不苛求十全十美 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老年人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才能安度晚年。

简单揉搓运动养生法

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能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捏鼻:常用双手食指摩擦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进嗅觉灵敏。减少鼻过敏或呼吸道感染机会。

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也可用双手掌拍腿。

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作姿时均可进行。

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次。长寿歌

早睡早起多锻炼,走也舒坦,跑也舒坦。

膳食调好日三餐,素也香甜,荤也香甜。

常与老友聊聊天,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琴棋书画我都学,早也乐观,晚也乐观。

有害嗜好不沾边,烟也不抽,酒也不贪。

定期检查上医院,儿也安心,女也安心。

别把烦恼留心间,朝也安然,晚也安然。

广游名川和大山,远也走走,近也转转。

金钱地位不留恋,利也不恋,名也不贪。

社区活动多奉献,老也喜欢,少也喜欢。

古人养生有道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子”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祛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闲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危,见德思义。

预防疾病法

降低高血压的方法有: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通过肌肉的反复收缩,可促使血管收缩与扩张,从而降低高血压。但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及明显心绞痛者,发病时宜静养,暂停锻炼

篇8:浅论老年人四季饮食养生

“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只有足食,才能乐业,“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因此,饮食不仅维系着一个人的生命,同时也关系到种族的延续,国家的昌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文明。养生必须首先从饮食做起,真正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先阐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营养的需要,最后给老年人在四季饮食上的建议。

1、老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

从生理角度讲,人体的成熟期过后,就开始趋于老化,同时器官的老化速度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快。在衰老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生理变化。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矿物质、纤维素。由于老年人所需的摄入热量要比中年人少,则容易造成超胖或超重,从而致使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高。有资料中提到,蛋白质缺少容易增加胃癌发病的危险性;然而,老年人的碳水化合物以淀粉为主,从预防疾病的上来说,应当少吃甜食,可以用蜂蜜取代蔗糖。纤维素对老年人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膳食中要搭配水果、蔬菜等。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与某些维生素的摄入不足有关。在老年人膳食中应当增加新鲜的叶菜及水果、海产品、瘦肉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对维持健康必不可少,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适量维生素制剂。

2、饮食养生的原理

“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乃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中的至理名言。作为我国传统食养经验的总结,饮食疗法通过研究如何烹饪和食用食物,并结合中医药,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及康复治疗的目的,对于中医养生与康复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多食优其多食高热量的饮食)可致体重增加,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众所周知人体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在《黄帝内经》中曾提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因此应当在保障摄入丰富营养成分的大前提下,因人而异的调整各自饮食习惯。

2.1、老年人四季饮食的方法

(1)老年人春季饮食养生法。

春季饮食养生,是指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通过口入来调理身体的方法。在春季里饮食应当遵循原则是,根据季节原因,应当选择高热量的食物当做主食,同时注重蛋白质的供应。每当春季过半时,天气容易瞬息万变,气温变化无常,这时,可以对照春季前期的饮食方法进行食用。当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应当减少肉类的实用,加大绿色蔬菜的摄入。

(2)老年人夏季饮食养生法。

夏季饮食养生,是指在烈日炎炎的季节当中,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的方法。由于季节原因,体内的大量水分会随着汗液流失,身体的各个机能相比其他季节来说,也比较差,尤其是消化功能,因此,这个季节应当多食容易笑话的食物。

(3)老年人秋季饮食养生法。

秋季饮食养生,是指在金风玉露的日子里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的方法。其总原则是:1.在饮食上要注重搭配;2.多食蔬菜瓜果;3.补充适量的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在刚步入秋季时,应当以清热滋润食物为主。在饮食方面应坚持一日两次粥,即早晚,中午喝汤,煮粥汤的食物应有所不同。

(4)老年人冬季饮食养生法。

冬季饮食养生,是指在银装束裹的日子中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的准则。1.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补充人体的消耗;2.加大温热性食物摄入以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3.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传统养生学认为,寒为冬季之主气,养生的原则为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收藏为本,这是一年当中食补的最好时节。在当代,医学上认为人们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分泌功能增强,以促进机体产生热量抵御寒冷。

(5)饮食禁忌的总原则。

有忌食生冷,如经常生吃蔬菜瓜果,虽然其中含有丰富的人类所学营养元素,却易对脾胃造成损伤,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忌食油腻的食物,如食用大量的肥肉、油炸食品,很容易造成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忌食粘滑,如过多食用粗粮,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3、结论

老年人通过对自身的生理条件,以及营养的需要,从而改进饮食习惯,从而保证人体健康,提高其新陈代谢的能力,使人益寿延年。

参考文献

[1]吴成福.现代膳食营养手册[J].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朱越利.和性延命录[J].世界宗教研究,1986,1.

[3]崔飕.人体需要[J].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刘会文.现代饮食营养指南[J].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窦国祥.中国食物疗大全[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史奎雄.医学营养学[J].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7]姜超.实用中医食疗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上一篇:高二年级11月份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新时代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