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初春景物的作文

2024-05-22

描写初春景物的作文(共18篇)

篇1:描写初春景物的作文

今年的春姑娘似乎姗姗来迟了,立春后都快一月了,厚实的棉衣从没下过身,连日的阴雨天气,让人觉得比年前更冷了。偶尔放晴的日子,总算让我瞧见了初春的身影。

一觉醒来,透过窗帘,看到天已白了,不会是睡过头了吧,一看闹钟,还不到六点呢!妈妈告诉我,只要天气晴好,这天会一天比一天亮得更早些。“笃笃”,是谁在敲打窗门?掀开窗帘,看见两只小鸟正啄着窗玻璃,它们一会儿落在花架上,一会儿又“唧唧唧唧”叫着飞走了。这就是初春的报信使者。

初春,在伯伯的小花园里,茶花开了。枝头的茶花有些还是花骨朵,有些正含苞欲放,更有些急性子的,在寒风中开得分外妖娆!瞧,那绽放着美丽笑脸的茶花,几十片心形花瓣尽情舒展,开得芬芳馥郁,开得欢快舒畅。我最喜欢的是那红白相间的茶花,它们特别漂亮,花瓣上红色和白色犹如没搅拌过的两种颜料似的,界线没那么清楚,而又不那么混乱,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每年春天,我最喜欢到伯伯的花园里闻茶花香了,常常会使我陶醉,妈妈大声叫我,我也不会回过神来。凑近时,觉得那种花香浓浓的;离它稍远点,又觉着是淡淡的,让你闻了还想闻。

茶花什么时候都很美,但是我认为最美的是在清晨。露珠还没隐去的时候,如果你拿着手电筒的话,那你可以大饱眼福了,因为光照到花上,露珠会闪亮亮的,你会越看越想看,定会使你陶醉!

茶花,初春里最美的花,是它推开春的大门。万紫千红的春天即将来到,让我们一起等待吧!

篇2:描写初春景物的作文

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在大年初七的下午,天空中突然飘起一片片翻飞的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20xx年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的飘落到了人间,你的出现是那么意外,可见到你,却像一个好久未曾谋面的老朋友那般亲切,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你飞扬在灰白广阔的舞台上,你是轻飞曼舞的蝴蝶。你洁白、晶莹容不得半丝纤尘。你自遥遥九重天,几万里的颠簸,终于来到自己向往的地方,人们期待已久的地方。

我欣喜地打开窗子,迎接新年的初雪。雪花貌似冰冷,却是格外热情,飞进屋子,亲吻我的脸颊,停在我的鼻尖,我伸出手来,雪花便乖巧地跃上我的手心,我惊叹于大自然雕琢出的精美图案,但不等我数清这朵雪花棱角,你便化作一汪清水,犹如一颗饱含深情的泪滴。

篇3:作文景物描写例谈

一、色彩的描写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色彩描写。 色彩描写在文章中可起很大的作用,如果缺乏色彩描写,语言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文章就不会感染人。学生们在作文时,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色彩描写:1. 自然环境的描写,大自然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的,抓住它们的色彩特点,准确地勾画,可以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2. 具体事物的描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都有自身特定的颜色, 应该引导学生在相关的作文时,写进文章中的事物的色彩,就应该具备它的独特色彩:3.对动物的描写,不同的动物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在习作时抓住它们的特点,加以准确地描绘,可以使人如见其物;4.对植物的描写,不同植物的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抓住它们的特点,选择准确的色彩词语,就可以把植物描绘得有光彩,使人更加喜爱。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作好色彩描写,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色彩对比, 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

二、芳香的描写

芳香的描写,也就是通过嗅觉这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如果对其独有的芳香进行精妙的用笔,就会起到怡神悦态的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中说芳香是“浅紫色”的, 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如鲁迅的《社戏》 中的第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就有嗅觉的描写,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从芳香落笔的,整段话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充满了梦幻朦胧的味道。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表现了自己看社戏途中的愉悦感受。

三、声音的描写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方面, 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其中也包括声音的描写。同样在 《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其中,“闹”就是从声音方面,描写春天的, 和文章前面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 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木兰诗》中描写黄河流水声和胡骑的鸣叫声,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急迫、心境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斗气氛。

四、形体的描写

形体是指物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如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描写物体,就要抓住其形体特征, 如此写下的文章,才会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抓事物的形体,这是笔者要求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手法。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文,可以使文章 “言之有物”、“言而有味”。

总之,初中生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他们写出写好景物,写好了景物,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 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积累,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整体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让他们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而优秀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篇4:作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浅析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学生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蒙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例如:

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两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篇5:描写初春的作文

湖边,雪融。

树枝上的绿丝细细抽出,耐心地纺织着复杂的图腾。阳光懒散地洒下一层淡薄的光芒,温柔地投在了地上。桃树轻盈地伫立在一侧竹林旁,枝干斜伸,星星点点的桃花坐落枝头,露出淡淡的胭脂红。风轻轻地摇曳,有趣地带它们飘飞于湖面上,荡起点点微波。清晰地倒映着桃树微微摇动的身影。一会儿,花瓣又随着流水漂流走了,只留下一道若隐若现的痕迹。

湖内,冰消。水如镜,波光潋滟。

水是静谧的,是内敛的。它们不知何时充满了这个湖,无处不在,却永远是悄无声息的,沉静的。

现在,一群鸭子浮于水面。

红嘴,白毛,有的还杂着点点花斑。呵,一只可爱的队伍。

它们缓慢地游动着,没有一丝急促,领头的鸭子似十分熟悉湖里的水道。悠闲自在地穿行在水中,时不时俯下头梳梳胸前的几根毛,神定气闲。一圈水痕从它们身后露出,一会儿又被密密的湖水合上了。

鸭子们似乎找到了理想的地点,不急不缓地散开,扩散出一道道波纹荡漾在湖面上。一只忽然静静地停在了湖上,兀自冲入水中,忽又射出水面,摆动双翅;一对半灰半白的翅翼展开,簌簌而落溅起一大圈水花。四周的鸭子都惊慌地散开,硕大的队伍七零八落。那鸭似乎很得意现在的自己,仰起头,挺起胸,趾高气昂地转了一圈,大笑似地吼了几声,满意地歇在了一方水域上――真是一个有趣的家伙。

篇6:描写初春的作文

清早,我轻轻推开阳台上的那扇窗,一股微风扑面而来,我吮吸着这股芳香,顿时感到英姿飒爽。

春天,悄悄叩响我家的大门,吵醒了这个本该宁静的小村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决定到在田野里走走。一场牛毛细雨过后,这条熟悉的小路似乎显得更加的妖孽,更加的诱人,路旁的野草上还有露珠在恋恋不舍的嬉戏。而我更留心于路两边的麦苗,它羞涩的从土里探出来,露出绿绿的嫩芽,经过春雨的洗礼,也更加的富有生机,微风拂过,它以它那曼妙的舞姿来展现悠闲的心情,使我的情绪也跟着惬意起来。池塘边的柳树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她那长长的头发垂在了水里,枝条也泛出点点绿芽,在春风中摇曳。听,田野里的沙沙声与柳树划过水面的声音编织成了一首动听的春天交响曲,这源之于大自然的声音一点也不比乐队弹奏出的乐曲逊色,还别有一番韵味。

想象一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多美啊!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春天。春天,一切生命源于这里。春天,愿它常伴在人们的身边,愿它常生活在人们的心里。

篇7:描写初春的作文

一声春雷惊醒了万物,春天到了。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我和妈妈漫步在松软的田埂上。我在软软的、黑黑的散发着春天气息的田埂上又蹦又跳,开心的不得了,这时,妈妈轻轻的点一下我的小脑袋,亲切的说:“小东西,不要踩坏了刚刚发芽的小草!”我这才惊喜的发现,泥土里探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苞苞,象刚睡醒的小宝宝一样伸着懒腰。我轻轻的抚摸着它,觉得好可爱!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河边,河边一排排翠绿的杨柳,柳丝轻拂,在河面上回荡着,伴随着河水发出清脆的笑声。看着一望无边的麦田,麦苗一个个翠绿翠绿、挺拔挺拔的,微风一拂,它们就立刻摇摆着身姿,好像在欢迎着春天的到来。抬头看见电线上站着许许多的小麻雀,很像五线谱上的一个个小音符,难道它们也懂音乐,在谱写春的颂歌,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吗!

初春真美啊!

篇8: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表达情感

众所周知, 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 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还是古代的诗词歌赋等等, 尽管题材不同, 形式多样, 风格迥异, 总是不乏景物描写。只有这样, 文章才能显得文字活泼, 内容丰满, 意蕴深邃, 精彩纷呈, 以至于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景物描写范围之广, 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雾、日月星辰、江河湖泊、高山流水、名胜古迹等, 然而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愚以为首先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譬如, 现行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故乡》一文, 其体裁为小说, 当小说的主人公“我”渐近故乡时, 作者鲁迅做了以下一段景物描写: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 可谓气氛阴沉, 色彩暗淡, 文字呆板, 将二十年后故乡一派衰落凋敝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把小说中的“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文章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现代白话文如此, 古诗文亦然。

二.暗示下文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除了表达情感之外, 还兼有其它。铺垫下文就是其它作用之一。这种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景物描写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第55自然段中, 当参加完小学毕业典礼的英子走进家门, 发现家里异常安静时, 作者做了这样的景物描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这里寥寥数语, 表面上看只是对院子里的景物作了轻描淡写的描绘。而实质上作者是匠心独运, 以花喻人, 通过对院子里夹竹桃垂败散落的描写, 暗示下文英子的父亲在医院病逝的凄凉情形, 从而把英子丧父的悲痛心情推向极致。

三.渲染气氛

当然,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能千篇一律, 在特定环境中, 根据表达的需要, 景物描写又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斑羚飞渡》一文第11自然段, 在斑羚一老一少结对飞渡悬崖时, 作者这样写道:山涧上空, 和那道彩虹平行, 又架起了一座桥, 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里作者把斑羚飞渡时形成的弧线这种景象与空中的彩虹这种自然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以描写, 意在渲染斑羚飞渡时的悲壮气势, 让读者领悟到为了种群的生存, 老斑羚甘愿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四.推动情节

还是以《故乡》为例。《故乡》根据情节的发展描写了现实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 这三个故乡都安排了特定的景物描写。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 是想卖掉老屋, 又是冒了严寒, 所以这就自然而然看到了衰败、凋零的故乡。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故乡的议论和哀叹之中, 而是通过母亲的口提到闰土引起回忆, 而且引出了记忆中的故乡。特别是把少年闰土月夜守瓜图描绘得明快艳丽, 人物英俊活泼, 相映成趣。展开故事情节后, 冷酷的现实随即摧毁了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这篇小说中唯一欢快的情景就被对“故乡”现实描写的低沉空气驱散了, 剩下的只是“我”的一种忧郁和感伤。实际上, 故乡的全部美丽都属于记忆中, 而且是仅仅停留在少年闰土身上。篇末借助渐渐远离故乡的“我”朦胧之感再一次幻化出神奇的境界:海边, 碧绿的沙地;上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 或者说坚定了我追求理想中故乡的决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 渐渐地使读者的心灵进入了我回故乡、忆故乡和离故乡之中去,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篇9:浅谈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学生的作文如何写具体呢?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呢?

一、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

“万事开头难”,学生初练描写,最困难的莫过于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描写的套路。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我曾给学生留过一个作文题目《秋天的校园》,开始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写。于是我给他们提示了一些古诗,让他们思考分别从哪种感觉写的:于是他们从“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懂得了应用眼睛去观察秋天的色彩;从“八月秋高风怒号”懂得了用耳朵去聆听秋天的声音;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懂得了用鼻子去嗅取秋天的味道;从“天阶夜色凉如水”懂得了用身体去感受秋天的温度……很多学生觉得开窍了,写作一发不可收。

其实初一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和第七段关于春夏秋冬的百草园的描写;《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描写都是练习“五觉法”的很好的范例。

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掌握了“五觉法”,只是让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要想增加文章的文采,必须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练习运用修辞,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修改训练。比如把“天空,更加蓝;云,更加洁白;水,更加清澈;大地,更加广阔。我,更加美丽。”加上修辞修改成“小鸟,因天空而更加轻捷;微风,因轻云而更加温柔;鱼儿,因湖水而更加可爱;树木,因大地而更加茂盛。我,因初中生活而更加美丽。”

三、抓住事物的特征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它需要老师的强迫和激发。我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寒冷”的小组对抗,让学生去寻找寒冷时人和动植物的反应,却不允许出现寒、冷等字眼,说不上来或重复的组淘汰,来决出优胜组。结果原本要进行一节课的活动整整延续了两节课,同学们连冷的时候摸到暖气时感觉很热还是没感觉都讨论到了,这一篇“寒冷”的作文写得极其成功。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个季节,却不允许他们在文中直接点明季节,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能体现四季特征的细节,如春季融化的冰雪,待放的花蕾;夏季盛开的鲜花,如茵的树木;秋季累累的硕果,金黄的麦浪;冬季皑皑的白雪……

四、情景交融

会景物描写了,学生往往陷入另外一个误区。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考试没考好,见到蓝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欢唱的小鸟也无心欣赏。”还振振有词的说当时天气确实很好,可如果你真的心情不好,明媚的阳光只会让你觉得刺眼;歌唱的小鸟也会让你觉得吵人才对。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同样面对寒冷的冬天,毛泽东感受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岑参看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妩媚;孔子则体会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

篇10:描写初春的作文

玉兰、月桂、茶花、柳树、灌木一颗颗坚强的树早早地发了芽,开了花,在微风中长大。

玉兰,是那么的美。粉红的花是那么艳丽,有的绽放在枝头,有的含苞待放但是不管它有多么漂亮,却都缺少了绿叶的陪衬,这一点确实是比不上月桂树。

月桂,是淡黄色的。那一簇簇美丽的小花被大片的深绿包围着,不细看是完全察觉不到的,不细闻是完全嗅探不出的,纵然如此,它淡黄的小花却败在了茶花下。

茶花,美丽的花。有人会把它当成玫瑰花。但玫瑰是带刺的,美丽高冷,但是茶花却是宁静又温柔的,显得那么平易近人。可惜茶花的绿叶却是齿形的,不像柳叶那么婀娜多姿。

柳树,一条条的嫩绿柳枝最为亮丽。冬天,柳树是褐色的。春天一来,柳叶只露出了小绿尖,但是只有在远处才能看到一大片的嫩绿色,相比之下灌木丛的绿比柳树更加明显一些。

灌木,一片绿色是它的特点。春天来时,他在深绿色大衣上又增加了一条青绿的小围巾,看起来更加有生气了。

篇11:描写初春的作文

小河解冻了,积雪流水融化在她那哗哗的笑声里。大雁归来了,带着它的家族,互相呼唤着掠过长空。

通往田野的小道旁,小草嫩绿的新芽像针尖似的探出头来。黄莺在绿绸似的麦田上空,轻盈地飞来飞去。

篇12:描写初春的优秀作文

轻轻地,轻轻地,春,踱着方步,撩一动着她那绿纱似的裙裾,携着那沉睡一冬的翠梦,四平八稳地走来了,脚步从容而坚定,足音清越。

春,是慷慨的,她微笑着,用她那柔美的手臂,轻一抚一着大地坚一硬的心脏,于是,泥土润了,河水化冰了,绿色重新装饰了四野……

春,那细一嫩的小手,缓缓地拉开了春天的序幕,把她那芳菲的身姿展露无遗。

春的光并不灸烈,暖烘烘的,在春那和煦的氛围里,恣意地洒脱着,那一束束和蔼的光芒,把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照顾的无微不至。

“东风好作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在春风的吹拂下,在光的抚一慰下,田野里的小草,终于“春风吹又生”了,它们睁开了惺忪的眼睛,拼命地钻出地面,露出了尖尖的小脑袋,莫非它们与春一心有灵犀,也感觉到了春的律动?

草儿们一吮一吸着春的甘露,在和风中唱着,跳着,不时地打个滚儿,它们正在丰满着拔节着,把柔韧一点一滴地添满娇一嫩的身躯,不久,连连绵绵的小草,构成大片大片的绿毯,在春风亲切地拨一弄下,微微地如波涛般起伏,羞答答地弹奏着一曲和谐的共振,它们舞姿曼一妙,点燃了春的满腔热情与丰厚的想象。

那山田里的迎春花总是报春的使者,她怀揣着春的口信儿,欣欣然地赶来了,如期地赴着春天之约,在她那颀长的枝条上,绽开了朵朵鹅黄的小一脸儿,亮灿灿的,你拥着我,我簇着你,层层叠叠的,密密匝匝的,争相一展那张张貌美的金黄,那樱桃小嘴中,吐气如兰,惹得蜂儿蝶儿,起舞翩跹,把春之梦想,扦插在了醇香的花一蕊里,那修长而袅娜的枝翼,更是给春的粉脸上,描上了几笔弯弯的细眉。

家乡的小河水一改往日僵硬的面容,变得柔软而多情,她敞开她那清澈而宽广的胸怀,滋润着水里的生物,光在上面普照,河水如一面镜子,反映着银白色如鳞片似的光芒.

水中的鱼儿自一由自在地戏水,时而潜入水底,时而跃出一水面,时而隐藏在碧绿的水草中,与伙伴们捉着迷藏。它们畅游的身姿,赋予孱孱的河水以灵动的生命,好一幅春一光中的鱼一水和谐图啊!

春,就这样用她勤劳的素手,给大地换上了五彩纷呈的春装,默默地筹划着一场又一场灿烂的盛宴。

篇13: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在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景物和某些器物、动物,还有某些场景,而“描写”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现代汉语的描写和叙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叙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叙述),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描写)。但是由于受字数、押韵等的限制,古诗歌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基本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叙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仅仅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也算描写),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修辞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句式)———列锦,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明白了什么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来看高考题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上的设题角度,具体说来,一般分为下面三个角度: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结合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层层深入地来提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类问题可以从下面角度来考虑答题:先将诗歌中的景物一一列举,再总结其共同点,如都是冷色调的景物,都是早春时节的景物等,然后结合诗人情感看意境特点,如凄清、荒凉等。即: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氛围或者画面)+情感。我们可以从画面色调来推断意境特征,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般说来,如果画面色调是鲜活、明快、昂扬向上的,那意境就是优美、恬淡、闲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愉悦的;如果画面色调是阴暗、凄冷、低沉的,那意境就是萧索、凄迷、荒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忧伤的。当然,也有例外,有时诗歌中也会出现以乐景衬哀情的例子。

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这一问题可以变形为:诗歌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诗歌是怎样来营造意境的———诗歌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夜晚到白天、由乐景到哀景等);3、写景的角度(由视觉到听觉、由声到色;4、用笔(大处着墨、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5、描写的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有声衬无声、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和联想等)。以上方面诗歌中有几条就回答几条,在回答景物描写手法时,因为这些景物都与作者情感有关,所以有时要考虑景物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此题也可变形为:这首诗在情和景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就要明确景与情的结合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都采用了衬托手法,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以明丽的色彩反衬别离之愁,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忍。后者写满天风雨凄凄、暗淡的景色,正衬黯然神伤的别离之情。

以上仅是诗歌鉴赏的一个方面,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要注意学会其他的切入角度。

参考文献

[1]、黄焕英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工业《学园》2012.7

篇14:描写初春景物的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景物描写;作文教学;分析

有一定阅读量的人们都会发现,一段好的景物描写能够良好地展现出一个画面,有效地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让人们很容易接收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对春的描写,选取了春天最吸引人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在小学作文中,我们几乎不会发现这样的描写,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启发学生的同时,把一些有助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一、训练学生的感受观察能力

景物描写中,无论是对所写事物粗略地描绘,还是细致地刻画,都要抓住事物特征,这是关键。如果没有真实、准确的把握住所写对象的特点,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空洞甚至是错误的。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喜欢跑跑跳跳,往往没有耐心停下来好好观察、感受什么。所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们的观察感受能力是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得到了训练,一旦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这样在生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训练,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往往来源于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景物描写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

二、鼓励学生说出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表达的都是感情,没有感情的景物描写是没有血肉的。所以,对于事物的观察,都要落脚到情感上。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很多想法,这时就要利用这种天性加强训练。课堂上,老师可以准备一幅风景画或者一段文字作为材料,让同学们在观察和阅读过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会完全相同,应该请不同同学发表感想,这时的感想不要求文字优美,只要能正确反映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这种训练应该和观察事物联系起来,这样能让学生在观察过后就能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举两得。

三、加强阅读,模仿写作

有的学生观察到位,想法丰富,但是到动笔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自己丰富的想法反映不到纸上,这说明对于写作的方法还没有掌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加阅读,才能慢慢体会到别人是如何把感情通过一支笔描绘出来,如何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依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读书也要求读好书,只有读有益的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做好推荐书目的工作,在语文课本之外,老师应该给学生留阅读作业,将对学生景物描写写作有益的文章或者图书推荐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后根据某一段进行模仿写作,这项工作也可以偶尔放到课堂中进行。在进行长期训练后,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语感,能用一段景物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或者烘托出某个气氛,这就达到了目的,而学生的内在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综合训练

前面一些训练都是基础工作,属于准备材料,只有前面一些是不够的。有的学生会观察、有想法、能写出一段不错的景物描写,但是全文结构混乱,条理不清,这也是不行的。

第一,老师应该教授文章的条理顺序。无论是文章还是观察事物,顺序都是重要的,有序的观察和结构能让文章表达清楚,让读者清楚明了。所以,在进行观察训练时,老师要加入对观察顺序的引导,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老师也要时刻提醒描写事物的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写作习惯。

第二,老师应该教授修饰方法。没有修饰的文章写的好叫朴实,写的不好叫平淡。而小学生几乎达不到朴实的效果。在进行模仿写作时,学生往往会不经意地掌握几种修辞手法,但这对于他们是模糊的。在对修辞手法进行系统地讲解和专项练习过后,学生们才会在理论上有所领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更加熟练,这样会对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在小学作文中,景物描写往往服务于记叙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多加强调景物描写的运用。在作文批改时,对于用的好的景物描写要给予鼓励,不恰当的景物描写给出修改意见,这样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五、小结

小学作文对学生以后的写作起到奠基作用,不能忽视,所以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巧妙的方法来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当学生把景物描写成功的运用到文章中时,说明他对写作已有了初步的感觉,对于以后的写作很有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努力会成功,老师努力一样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2(23)

篇15:描写初春作文600字

打开画舫的移门,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在脸上吹过,让我闻到了早春西湖的气息。从远处望过去湖面在阳光的折射下,波光粼粼。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句古诗“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湖面上有许多游客在划船,到处是都是欢歌笑语。湖面上最有趣的要算一对“夫妻”了,一只头颈是雪白雪白的,身上的羽毛有些黑,有些白,我猜它可能是“女”的另一个全身都是乌黑乌黑的,它肯定是“男”的。它们俩游的时候总是紧挨者,觅食时头也差不多一起朝下,好“恩爱”哦!西湖里还有一些野鸭,这些野鸭一点也不怕人,有一个奶奶朝湖中央的鸭群大声地喊几声,然后扔下食物,它们就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游来,像体育运动员,真有意思。在湖的浅处,我还能清晰看见一群群小鱼儿在游来游去,我很想去抓,可是这些小鱼儿个个都很机灵,我都不好意思去破环了。

两岸的柳树已吐出了嫩芽,有些树上都冒出了小小的花苞,岸上的游人更多,肯定都被美丽的西湖早春吸引了。

篇16:描写初春美景作文300字

当春风轻轻地拂过树木的枝条,一棵棵树木伸了一个懒腰,打起精神,迎接春天,那是大地冬眠之后苏醒的第一个征兆,它们一起吐出嫩绿的芽蕾,给人一种美好的清新感。

在一阵春风中,小草也不甘示弱,冲破乐泥土的阻压,唱着生命的歌,顽强地向上伸展着。一场春雨轻轻地下乐下来,一下子洗净乐它们的污垢,一颗颗小草带着泪珠,那是喜悦的泪珠,因为它们一场毛毛春雨中,带着兴奋的心情,又长高了,长大了。

许久未露面的太阳公公降临了,桃花公主似乎感受到乐太阳的热情与温暖,迫不及待地在桃树上结出花蕾,试试寒,试试暖,然后再一瓣瓣地展开,啊,绽开的桃花公主多美呀,披着一套粉色迷你裙。显得轻盈大方,一幅出水芙蓉模样。

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中,梨花仙子刚睡醒,睁开惺忪的睡眼,打了各哈欠,提起精神,看看周围的景象,然后披上白色轻纱,从容不迫地将花瓣一瓣瓣地绽透,瞧,这时色梨花仙子多美啊,在白色花瓣中,还带着一点鹅黄色,在绿叶丛中,显得冰清玉洁。

篇17:描写初春美景作文300字

一进大门的左边,就看见了我们的小花园,小花园里睡了一冬天的小草都变绿了,躺在上面,舒服极了。看!还有桃树、迎春花树、广玉兰树。的,都长出了可爱的花。粉色的桃花好像一张张笑脸。黄黄的迎春花好像一个个小喇叭,正在对着我们吹响。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白色的玉兰花像停在枝头的白蝴蝶,美丽极了。

再看看操场边的樱桃树,也已经开出了粉红的小花,风一吹,枝条都摇晃起来了,像一位仙子朝我们打招呼呢!还有榕树,它们的枝干变绿了好像里面有绿色的血液在流动,血液流到了枝头,本来是棕色的树枝变成了绿色,抽出了嫩绿的嫩芽。

操场上有红色的跑道,有绿色的活动场地,同学们都沐浴的着温暖的阳光,在操场上嬉戏,玩耍,做操。

穿过操场,在北面是一排整齐的枫杨树,高大的枫杨树伸展自如,好像是守护校园的卫士。

穿过圆厅,来到后教学楼,只见楼房是白墙红瓦,为校园增加了许多生机,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白墙红瓦的教学楼,而是教学楼前花池里的迎春花,他们像一只只小眼睛在看我们的校园。

篇18:描写初春景物的作文

禅宗是中国的产物, 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佛教东来, 漫延华土,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1]当时, 印度佛教的各个支派都传进中国, 在经过了数百年的挑选与淘汰之后, 中国自创的顿悟禅宗成为了最终的赢家。中国禅宗于南宋以后十二、十三世纪传入了日本, 随即便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禅不仅是宗教, 由于文人墨客的发挥, 禅越发成为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美学。禅宗对于川端康成文学创造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既影响着川端康成的审美关照方式, 也影响着川端康成作品的意境创造

一、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

禅宗影响于川端康成在于它赋予了川端康成一种独特的主观直觉或者说是形象直觉的审美关照方式。禅宗讲究“不立文字”。直接以形象直觉的方式去关照, 以表现和传达那些被认为是不可表现和传达的东西。

好的小说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开端。《雪国》的开端可谓开门见山, 直指人心。“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 便是雪国。夜空下, 大地赫然一片莹白”。[2]短短的二十五个字, 便把雪国的整体形象呈现出来。穿过隧道后的一片莹白,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我们不妨把思维向前延伸到火车冲出隧道之前:在长长的隧道里, 车内是昏黄的灯光, 车外是深深的黑暗;耳畔是火车的轰鸣, 身边是昏昏欲睡的旅人。四周弥漫的则是浑浊沉闷的空气。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 心理的压抑, 情感的凝滞, 思维的阻塞是可以想见的。然而, 当火车冲出那长长的隧道, 耳畔的轰鸣消失, 车窗外的黑暗褪去, 夜空下, 那片莹白的雪野赫然入目。舒畅了情感与思维的凝滞, 唤醒了被扼住的知觉, 主体在瞬间复活。川端康成没有工笔细描, 模山范水, 来展示夜空下雪国的具体形态。他着力于再现主体的瞬刻主观直觉。但是这种瞬刻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却是无法言说, 也不必言说的, 正是这种不落言荃的瞬刻主观感受, 直指人心。

那片在夜空下赫然入目的雪野, 到底为何直入人心呢?首先,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3]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中坚力量, 始终强调文艺要表现自我, 要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 重视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于自己的主观之内, 外界只是主观的扩大”。那片赫然入目的雪野, 正因为是出现在长长的隧道之后, 出现在主体情感凝滞, 知觉麻木之时, 才如此的震撼人心。可以说, 这雪野笼罩在川端康成的主观感受之内, 皆以不再是客观的景物, 而是一种着我之色彩的美学存在了。其次, 那赫然入目的雪夜, 除了美在这种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的补偿之外, 还美在何处呢?它还美在那种对于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的精神愉悦之上。“禅的秘密之一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 即所谓永恒的瞬刻, 或瞬刻即可永恒的这一直觉感受”。[4]中国的禅宗是十分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的, 它十分乐意在大自然中给人以启示, 引导你悟道开解。它的横空出世虽然对中国的传统的哲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冲击归冲击, 禅宗并没有彻底的否定或者说是抛弃中国的传统哲学。它始终不离开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的感性生活。所谓“担水砍柴, 莫非妙道”, 禅宗不似其他的宗教, 它强调的是就在当下即得、随处可见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之中, 在某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条件之下, 获得那种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而这是由所谓的“顿悟”实现的。姑且言之, 顿悟是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灵或是精神境界。它所触及的是时间的短暂与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问题。在这顿悟的瞬间, 在这瞬间的感性直觉里, 那夜空下赫然入目的雪夜, 对主体而言, 有了特别的意义, 进而凝成一种瞬刻的永恒或者说是一种永恒的瞬刻。在这种瞬刻永恒之中, 主体达到一种物我两忘, 悲喜双遣的奇妙、喜悦、神秘和愉悦的心灵境界。以前不曾有, 以后也不会再有, 就在这一点上, 有了那种神秘的感觉, 有了顿悟的禅意。也正因为这禅意, 他们才如此美丽。

二、禅的异国硕果

川端康成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作家。禅已经融入了川端康成的艺术生命, 成为流淌在他艺术哲学中的鲜活血液。他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中说道:“咏花实非以为花, 咏月实非以为月, 皆随缘遣兴而已。恰似雨后彩虹, 虚空有色;又如百日映照, 虚空明镜。然虚空本无光, 虚空亦无色。我心似此虚空, 纵然风情万种, 却了无痕迹。”我心似虚空, 所以能不为物累, 以丝毫没有功利利害观念的眼光去体察万事万物, 以禅的顿悟之心, 去激发艺术上的妙赏。于是他笔下的景物描写, 乃至整部《雪国》, 都给人一种禅意, 禅机和禅趣。

摘要:川端康成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其文学作品满蕴涵着东方韵味。禅宗之于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这在学界已经成为共识。笔者拟从审美的角度, 考量禅宗在美学上对川端康成《雪国》中景物描写的影响。从“瞬刻永恒的神秘领悟”这个方面, 分析《雪国》景物描写和意境创造中体现的禅意和禅趣。

关键词:雪国,景物描写,禅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

[3]川端康成.雪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

[5]张龙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年

[6]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识鉴.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

[7]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9]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2024年不锈钢价格疯涨的原因下一篇:唯美的英文情感说说